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基于生态学视角分析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可以发现环境生态困境、文化生态困境、行为生态困境以及心理生态困境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还须持续完善课堂环境生态、课堂文化生态、课堂行为生态以及课堂心理生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生态学这一概念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经过百余年的完善与丰富,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其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生态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基于生态学视角,探究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既能够丰富生态课堂的内涵,推进生态课堂的构建,也能够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生态化发展。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

(一)环境生态

课堂是一种教学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课堂这一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形成的。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具体环境与抽象环境两种,具体环境是指教室的亮度、温度等;抽象环境是指学生的学习环境等。传统的课堂环境是指可控的环境,如教室里张贴的名人警句等;而生态课堂环境与传统课堂环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所关注的重心是各生态因子间的和谐关系。因此,要制造生态课堂不仅需要抽象和谐,还需要具体和谐。例如,在课堂上适当增加光照、装点花卉、合理安排座位等。这样可以保障生态课堂的具体和谐,教师与学生就会有新鲜舒适的感受,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抽象和谐。

(二)文化生态

通俗来讲,文化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寄托,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课堂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是一种可以外在表现、有实物存在的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课堂文化生态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或相互间影响、作用的文化。因此,学生的不同文化体系与教师的文化体系在课堂上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相互碰撞使课堂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了课堂生态文化[1]。

(三)行为生态

课堂行为是由教师及学生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引起的。人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行为不同,造成了人们对外界因素刺激的反应不同。因此,课堂行为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如人的情感、认知、价值观等。这说明,课堂上不仅有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还包括肢体交流等行为交流。师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层次的行为生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是自由个体,但其自由仅限于教学行为。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传统课堂中往往有因为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课堂不和谐情况,而生态课堂的出现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的情况。

(四)心理生态

课堂心理生态是指在整体论原理下,建立一个舒适、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这种生态既包括人类与外界的实物性接触,也包括人类与外界的情感联系。人类的心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主观因素与外界因素共同决定的,这里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此,课堂上的多元化心理行为主要是由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以及学生与教师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这些不同的心理行为有时会产生冲突,使课堂心理生态失衡。因此,生态课堂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课堂心理生态的失衡问题,使课堂归于有序。

二、基于生态视角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现存困境

(一)课堂环境生态困境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物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学的设施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内心情感。有的高职院校的物理环境存在如下问题:教学设施不够齐全,严重影响师生的上课效率;教室设计不合理,较大的教室空间会影响教师的声音准确传达给学生;高职教育经费较少,有限的经费被院校以各种形式分割给不同的项目,不少经费被用于科研项目,课堂的物理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另外,有的高职院校的心理环境存在如下问题:没有确立明确的校风,不能准确处理师生关系,班级的凝聚力较差[2]。

(二)课堂文化生态困境

课堂文化生态困境具体是指课堂的教育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其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在社会中顺利就业。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关注学生的理论技能,但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仅仅具有复合型知识还远远达不到社会的用人标准,适应能力不够、思想道德修养欠缺都会导致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不足,影响学生持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逐步走进课堂。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教学形式的新颖,利用了PPT进行教学,但没有注意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这样的教学效果依然不会有很大进步。有的高职院校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没有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添加进去,脱离了实际需求。

(三)课堂行为生态困境

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发言权。自由发言权能够表现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效率。传统课堂上,有的教师会按照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只能被迫接受教师的思路与思维方式,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种不需要思考的授课模式会严重禁锢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并不是在主动思考,而是刻意寻找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如果这样就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忽略学生的意见与想法,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四)课堂心理生态困境

在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内容灌输的角色,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本和教师成为主宰学生学习的事物,而原本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但被书本里的各种符号和观点掩埋,被教师的授课内容覆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课本驱使的被动接受者。课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发挥,这样有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能力的挖掘。课堂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外界环境交流的平台,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若仍依照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会造成学生学习力不够和心理自我认定模糊。

三、基于生态视角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课堂环境生态

在教室的布置上,应注意给师生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教室要张贴名人名言的海报并经常更换,保持新鲜感;板报的设计要清新,内容要健康向上;教室的墙壁要经常打扫,必要时对其进行粉刷;教室的桌椅应尽量换成活动桌椅,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室的采光要好,保障教室明亮,给学生舒适的学习环境;教室门建议换成透明材质,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被监视的感觉,又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都变成监督者的角色,保障师生的课堂效率;另外,可以在讲台桌周围放置一些绿植,愉悦师生身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课堂环境的生态不仅包括学生的感受,教师作为课堂的另一主体,其感受也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撤掉了讲台上的椅子,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老师的感受也应被照顾到,舒适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其教学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室里准备饮水机和纸杯等,供教师免费使用;尽量将粉笔换成无尘粉笔,以保障教师的身体健康等。这些细节上的关怀可以保障教师的心情舒畅,师生在这种生态的课堂环境中会配合得更加默契,明显提升上课效率。

(二)完善课堂文化生态

首先,注重课堂上的互动。与传统课堂文化不同,生态的课堂文化是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因此,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需要起到引导与评价的作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以平等的心态解答学生的困惑。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做到理解与宽容。这样,学生才会将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解答,同时,学生也在疑惑得到解答时变得更加自信,且更加信赖老师。只有师生之间形成了友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才能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文化生态[4]。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有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当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对每种观点表示尊重并一视同仁。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水平、优势与性格等适当安排学习任务,并给予公正的评价。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别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起其学习兴趣与上进心。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打破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的授课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新型课堂中,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汲取者。在生态课堂文化中,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寻找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学会自主思考。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学生寻求答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加以正确引导,将自身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与答疑者[5]。

(三)完善课堂行为生态

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行为方式应基于平等性的原则。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是不可动摇的,其相互作用和行为方式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合理的途径与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管理并组织课堂,还可以对教师的工作和课堂行为进行监督。在新时代的课堂环境中,师生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帮助、互相制约的。只有基于平等性的原则,才能完善课堂行为的生态性。

(四)完善课堂心理生态

生态课堂的构建与课堂心理生态的营造是分不开的。课堂心理生态营造的关键是师生间要有独立性、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并塑造出宽容的心理氛围。宽容是指尊重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可以和谐存在。在原则上,每个主体都有改善与丰富自身观点的权利。宽容不仅是对自身观点的赞同与勇于表达,还包括对他人观点的尊重[6]。在生态课堂这一社会缩影中,师生间的价值观必须得到尊重,二者必须在宽容的氛围下进行思想与观点的相互碰撞。但宽容并不是对错误和极端观点的默认与容忍,更不是对错误的保护。生态课堂心理的打造离不开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在生态课堂中,需要课堂主体对不同观点进行不带感情色彩的判断,对不同观点保持宽容,以探索真理,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周祥基.基于PDCA循环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作业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5).

[2]伊翠娟.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实施高校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

[3]曹阳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研究———以《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8).

[4]燕艳,李潘坡.基于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04).

[5]吴兆明,姜敏凤.基于全员获得感视角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

[6]姜竹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作者:朱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