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摘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应完善师德规范与要求、创新师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师德宣传力度、健全师德考核体系、强化师德监督机制、注重师德激励与惩处、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的突出位置,并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简称“双高”),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时紧时松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健康的,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向上、爱国守法、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建设比较薄弱,师资管理力量配备不足,师德师风建设经费相对紧张。学校各部门对师德师风建设齐抓共管的机制也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师德师风一般难以用量化指标来体现,也很难找到衡量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或抓手,即难以检验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导致多数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出现时紧时松状态[2]。如果出现了较大师德师风问题,学校则通过开展运动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和整治行动来消除负面影响;在问题没有出现前,多数学校一般不会采取太多具体的措施。总之,师德师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大多处于“说起来很重要,但忙起来就忘掉”的尴尬状态。

(二)师德培训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师德培训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抓手。但据许多参加过师德培训的教师反映,当前师德培训比较注重理论说教和规范教育,培训内容不够科学,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和多样化,未能充分考虑教师内心真实需求,存在脱离实际、实践不足等现象,师德培训实效性不够强。

(三)评优评先条件不够全面

高职院校中也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于在各种评选先进典型的条件或指标里,侧重、科研项目、获奖成果等硬性的、容易量化的指标,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方面因为相对难以量化而弱化,因此评选出的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一般都是科研方面成绩优秀者,而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方面并非一定是突出和优秀的。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各高职院校目前都制定有对教师考核的制度,甚至在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职务)晋升、具体岗位聘用、评优评奖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但由于师德师风考核及育人效果方面相对难以量化,除非教师出现了很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方可一票否决,而诸如敬业精神缺乏、为人师表欠缺、育人意识淡薄等方面没有在师德考核中准确地体现出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中过于看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课题、获奖等“硬件”,相对忽视教师基本思想道德修养的“软件”。教师只有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档次的科研论文、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才有可能在职务职称上获得晋升,才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对教学、育人工作则只是应付了事。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师德规范与要求

应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对高校教师明确提出了七条“底线”[3];2018年1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4],随后出台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5]。以上这些文件是教育部按照时展的要求,针对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制定出台的。除了教育部的以上这些规定,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出台适合本校实际的更明确具体、更细化、可操作的教师师德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确保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学校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有正面的规范与要求,还应制定负面的师德师风考核清单。

(二)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首位并贯穿其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师德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对师德教育目标作有区分性、针对性的设计[6]。如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由于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实现自身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怎样能尽快适应新工作环境、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等问题,因此,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规、职业规范、教学规范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等;在培训形式上,可采用集体授课、网上学习、入职宣誓、新入职教师导师制等。对于从教多年、已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师职业体验的教师,培训应侧重职业理想、教学技巧、科研能力、经验反思等方面,可更多采取参与性的体验互动培训模式。其次,在师德教育主体选择上,除德育研究专家、教育部门专家领导外,应把更多教育一线的、受大家公认和爱戴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请进培训课堂,更好地发挥其示范、感召和启发作用。再次,应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或抗压能力教育,提升大家的自我心理调节或暗示能力,努力营造一个积极、融洽、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应将他们也纳入师德培训范畴。他们与教师、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比较多,他们的工作方式、敬业精神、个人作风和人格魅力等在相当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品德和行为,对他们进行师德培训也是高校师德建设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举措。

(三)加强师德宣传力度

首先,要开展相关法规文件、师德规范的宣传与学习。要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己制定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等进行大力宣传与学习,让这些规范与要求深入教职员工人心,使大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鼓励做的,什么是不鼓励做的。其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书育人典型、模范、标兵及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推荐和评选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与榜样作用。再次,构建重视师德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新学期开学、教师节、校园节庆日等,借助校园网、微信等网络平台,通过海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对师德模范、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的宣传活动。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健全师德考核体系

要将师德师风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现“一票否决制”。其考核的方式采用个人自评、同事互评、领导考评和学生测评等多个环节和多种形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奖、岗位聘任,以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各类高层次人才等评选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人才引进环节,对应聘教师的考核不能只看他的学历、论文、研究成果,更要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品质状况,从源头上杜绝品德低下者进入高校教师队伍。

(五)强化师德监督作用

要建立、健全并完善高职高专教师师德监督和评价机制,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师德监督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教务处、人事处、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完善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等。可设立校内师德师风投诉或监督举报平台,随时掌握校内师德师风变化情况,及时纠正并阻止不良倾向或问题的产生,并追根溯源,努力解决问题。总之,对师德问题务必要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六)注重师德激励与惩处

一方面,要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及时修订诸如职务职称晋升、各类评优评奖等相关制度,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怪圈,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优评奖,以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中优先考虑。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对优秀教师进行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师德表现不良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违法违纪的,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部)等层层覆盖,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对监管不力者也要实行问责制[7]。

(七)保障师德建设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要构建学校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牵头,组织、人事、学工、教务、团委、工会和后勤等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具体可由各系、部落实、实施。要动员广大的干部和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实施,努力形成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合力[8]。可成立由学校领导负责、各部门及各系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校、院两级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以负责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规划、协调和实施,指导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协调并处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问题。当然,还必须保障师德建设工作经费投入,根据工作需要配足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及师资管理工作人员,形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师德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作者:朱月华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