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摘要: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多数高校学生在面对压力与冲击时,其心态不够积极向上,负面情绪难以纾解。因此,高校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教育者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更多关注他们身上的优点,通过积极的情绪引导、人格塑造、构建积极环境等,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高校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能够让学生进行重新的认知和定位,从而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成效,进而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心理学指出,面对各种突发的情况,人们会出现各种心理、情绪甚至生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础上的,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平和、理性的心理素质。高校要建立育心和育德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注意学生的心理疏导,构建“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促进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协调发展。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此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以预防和治疗为主。现在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以及正面评价。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大学生群体,因此,他们参与的意识不高,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也大大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积极心理学是美国丁•塞里格曼教授和米哈依•西克赞米哈依在20世纪末发起的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它是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它与传统心理学不同,更多关注人的积极心理,重点挖掘人的潜能,并激发出人积极的情绪,帮助人们树立正能量的心理[1]。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健康不同,它所强调的心理健康并不是不产生任何问题的心理,它是指积极品质和能力的增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研究心理问题,还对人的品质和产生的能量进行研究。所以,它更关注个体的心理和品质的变化。我国学者孟万金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积极健康心理要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向善性为取向,运用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全面的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对于高校积极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目标和重新定位,用积极的理念和积极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体系[2]。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素质修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激发出大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和领悟能力,从而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功能。当大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就会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接受挫折,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培养适应环境的抗压性心理素质。同时,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具备独立人格,并且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第二,调试性目标。这是针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惑,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问题。让他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重新找回信心,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3]。第三,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重拾希望,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积极心理健康有三项功能:第一,要关注到所有人。心理健康并不代表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有坚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积极心理教育要树立个人体验,发展个人资源,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从而促进思想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息,积极乐观面对未来。第二,提早干预。提早预防要比治疗更有用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预防会更加重视,并且重视个人的心理疾病缓解功能,个人本身就存在能够缓解心理疾病的力量,比如快乐、坚强、勇气、恒心等,只要个人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力量,就会进行自我预防或者治疗。第三,积极治疗。要重视人格优势,最好的治疗方式除了治疗创伤外,就是增强人格力量。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挖掘自身的力量,从而缓解痛苦。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他们将自己的观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让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在主客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互相信任、尊重、欣赏、鼓励的关系[4]。人的心理具有无限的潜能,能够积极向上,自我成长。大学生的潜力无限,因此,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认知方式、心态、情绪、人格、品质。针对这种潜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升幸福感。幸福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指标之一。感到愉悦的情感会让学生树立生活的目标,追求生活的价值,从而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超越自我的快乐。二是塑造积极的人格。积极人格是人前进的动力,它能消除心理阻碍,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塑造积极人格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周围的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乐观积极地投入社会生活中。三是开展感恩教育。研究证明,感恩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感恩教育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同学之间的帮助之恩、朋友的关心之恩,从而树立感恩意识,采用适当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促进积极品格的养成和发展。感恩教育要通过各种细节让学生有感恩的心。四是挖掘人格优势。人格是环境的长期影响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者潜能,能否发挥出个人优势是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要让学生去挖掘或者是扩大自己的优势,并且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把主要精力都放到开发潜能上,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他们提供展示优势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优势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它不只看重成绩,更主要的是看重个人感受和追求进步的思想。五是打造积极的环境。积极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环境。这些环境构成组织系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干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它将家庭、学校、社会、个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各自优势和资源,构建和谐个体心理素质。从构建组织心理和谐环境到心理和谐环境,再到社会心理和谐环境。要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在友爱、乐观、自尊、自爱、快乐的环境里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积极改变环境,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积极乐观地学习和工作[5]。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考核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要具备开放、发展的眼光,并且能够积极面对这个世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它的核心是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注重个人的发展潜能,从而具备积极的生活观念;群体激发个体的潜能,从而让个体具备积极的品质;个体主观积极情绪的体验和发展等。积极心理健康评价的核心是对积极品质的评价,它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注重评价的形成。

三、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

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研究和发展,对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深入的研究,良好的心理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对生活充满幸福感,并且起到预防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6]。所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部分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和人们的发展需要,需要对传统心理健康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已经是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要让学生全方位发展,不仅具备学习能力,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积极的学生观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高校要明确教育的方向,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和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作为教育者,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都渴望成长、成材,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都希望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教育者不要只看到学生的问题和缺点,要及时改正他们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打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深入挖掘这些闪光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致力于帮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支持[7]。

(二)积极的问题观

积极心理学是以阳光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认为问题本身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的出现是一种信号,它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失眠会提示我们最近压力大,需要适当减压;抑郁说明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想要寻找快乐。如果自己能够提早认识到这些问题,就会提早进行自我调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问题出现说明身体在进行自我保护,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良情绪,不会让我们更加痛苦。问题的出现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些地方出现短板,我们要及时改正提升自己。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引导我们,要学会看待问题、善待问题,能够通过问题看到本质,把问题作为成长的契机,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三)积极的目标观

不消极并不代表积极,没有心理问题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多途径、多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自我缓解,逐渐完成自我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都能够积极面对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自己的目标[8]。

结语

在面对压力与冲击时,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和防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体系,它运用积极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个体心理状态。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氛围。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对措施,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从而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作者:石亚萍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