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育的大学语文教学初探

人文素养培育的大学语文教学初探

【摘要】文章首先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衰变迁出发,发现语文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而后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就如何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讨论,对于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之下,语文学科的地位十分复杂,可谓几经沉浮。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国文为高等学堂必修课,大学堂框架下的选修课,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大学规程》中,同样将国文确定为大学预科必修课。语文的这一地位,一直到建国都没有改变,但是在1952年,国内高校展开大规模调整,大学语文从此被放弃,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校重新对课程进行审视和调整,才又重新将语文课程引入到大学教学框架之下。当时南京大学率先恢复了语文课程,并且与与华东师范大学协作重新编制教材。此后,大学虽然开始引入语文教学,但是对其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出现并无明确态度,一直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才开始以明文方式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自此,高校语文教学的地位开始重新得到确立。

一、大学语文价值剖析

语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没落,虽然主要是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界对于前苏联教育模式的模仿,但同时也不容否认的一个因素,是我国本身教育体系之下,多方面思想都未能对大学语文自身的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在南京大学恢复语文课程并且编撰新教材的时候,当时的校长匡亚明在序言中提及:“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随着教育的发展,当年大学生语文水平偏低,甚至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运用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语文学科本身的更多价值开始展现出来。温儒敏曾经表示,“大学语文”存在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同样应当纳入语文课程的责任体系之下。可以说,语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早就有学者洞悉,而现在将语文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之下,只能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将语文作为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进行合理对待的必然结果。从当前高校中语文课程开展的具体状况看,语文教学改革仍然有漫长的征途。由于学生通过小学到高中长达十二年的学习之后,对于汉语驾驭能力已经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学生对于这一与未来就业并未保持直接直观联系的课程出现了懈怠。而从教师的角度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展开效果,不再是中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字词段落的分析来进行确定,并且作用于学生思想和素质领域的语文教学,其效果又很难实现客观评价。这种考核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无法得到有效衡量,进一步阻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切实通过语文课程实现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其一即语文课程在大学教学体系之下占据着不容动摇的重要地位,其二则在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多朝向思想领域倾斜,即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对应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重点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合理对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本身是思维、表达以及沟通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文化、历史以及思想的载体,只有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层面的特征,才能正确树立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对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其侧重会朝向人文方面倾斜,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从文字表面出发深入到思想,挖掘出其深刻内涵,结合历史和文化,综合成为具有指导价值的思想并且传达给学生,是这一方面的工作重点。同时还应当注意推动学生参与这种人文层面的思考,并且积极接收反馈,才能对教学过程实现有效调整。

2.强调语文的社会功能

语文虽然与就业无直接联系,但是其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密切联系,同样会间接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中,任何文字和语言表达都会成为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验证,因此大学语文应当在坚持围绕语文教学内容核心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发展和其在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与语文相关的各个细节为基础,展开更深一步的剖析,切实打造能够与职业环境对接的人文素养,并且强调实践导向,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强调语文的文化功能

文化可以说是大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人文素养的凝聚,对于这一方面,要保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密切联系,才能与学生自身的需求密切联系。就譬如当前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当年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脑海想到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是“还多鸟……这些鸟好肥……太好看了”。造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特征,并且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这种文化的优雅。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谨慎引入课外材料,对大学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支持,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效与社会和环境沟通的重要职责,并且也与学生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实际工作中唯有将其与文化、历史、社会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获取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姜芬,马志成.大学语文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

作者:王晓乐 单位:山东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