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解析

高校图书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解析

摘要: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基础上,就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构建宽松舒适的阅读环境、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文化活动、利用阅读疗法缓解心理问题以及开设闲暇教育课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德育[1]。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也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的核心任务[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个体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很不完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具有教育和信息服务双重职能,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大课堂[3]。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

1.情感认同、价值理念与现行规则不一致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期望值较高,对周边群体的道德水平感到不满意,但在具体实践中对自我要求有时会降低[4],甚至存在道德行为滞后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况[5]。这种现象发生应该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特质使得部分学生在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中迷失方向。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引导和塑造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判断,利用校园文化和媒体宣传等途径,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2.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较为严重

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总体上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有较强的进取、自立、竞争和平等意识,但也出现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理想信念淡化等现象,部分学生存在较大的道德困惑[6]。剖析其成因,应该与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意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关。不少人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及就业选择等方面过分注重实用化,未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甚至将在校入党作为毕业求职的优势条件,道德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不强,校园功利主义氛围有所蔓延[7]。因此,高校应该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3.闲暇时间管理的执行力偏低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高校的课程安排也更加开放,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富裕。不过,在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并不如人意,如对闲暇时间的管控能力偏低、对课余时间没有合理规划、目标意识不明确、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等[8];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对闲暇时间的资源意识认同度较低,对网络有高度依赖感,网络游戏、在线聊天和追星追剧现象非常普遍[9]。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闲暇教育的途径,拓展学生对闲暇时间管理的倾向和维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生命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作为一种主观认识,生命意识包括对于生命存在、感知、责任、价值和死亡五个方面的意识[10]。近年来校园惨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模糊不清,面对问题容易冲动,缺乏应对挫折的基本能力,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11]。造成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外来文化的思想观念冲击、父母教育缺位和应试教育弊端、不良社会风气和忽视人文素养等[12],归根结底归因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和心理调适教育环节的缺失。因此,高校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提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使学生对生命价值有更科学和完整的认识。

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呈现新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给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带来更多机会和途径。然而,高效的网络信息所形成的消极问题也正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环境。娱乐类快餐文化的大量传播、网络游戏的盛行、低俗化的影视剧泛滥,缺乏道德准则约束甚至碰触社会底线的消息资讯等,考验着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些人眼里,网络成为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暴力、垃圾邮件、虚假信息、色情信息等行为的频频出现,导致网络环境急剧恶化。与此同时,网络用户浏览记录和个人隐私安全保护缺失,造成网络生态失衡甚至会触发网络犯罪[13],互联网环境方面的法律监管正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应该正视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二、加强图书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集学术资源和文化积淀为一体,具有完善的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师生提供知识传递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在文化传承和道德修养引领等方面有良好的场域和权威性,能够体现隐性文化育人、科技育人、网络信息育人等特征[3],应该成为新时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德育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除了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对于图书馆教育功能的长期忽视外,图书馆自身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人文素养不高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意识缺失,恐怕是造成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较弱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探讨如何促进图书馆在智能化信息服务升级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加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对于图书馆发挥思想育人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策略

1.构建舒适自然环境,营造和谐人文氛围

高校图书馆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图书馆拥有舒适优雅的环境和温馨和谐的人文氛围,肩负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作为教学科研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的优质环境除了做到干净、整齐、宽敞、安静外,还应当注重空间布局的整体和谐,以读者便捷为中心,注重读者与书、读者与环境以及环境与书的协调[14]。与此同时,不应忽视人文氛围的隐性教育渗透,如名人书画警言名句的激励效应、学校特色专业和科技英才的榜样力量、馆内信息化平台服务的安全和多样、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等,这些浓厚的文化气息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学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最强大的根基。

2.开展社会公益和文化建设活动

作为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需要延伸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比如:携手校团委开展文明读者活动、学雷锋义务劳动、图书馆馆徽设计、书画展览活动、为贫困山区献爱心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当前形势和学校活动,举办各种报告会、讲座、知识竞赛和经典诵读等,让学生参与图书馆文献建设,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亲切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和阅读乐趣,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升。

3.引入阅读疗法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命意识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治疗,指在医生指导下干预患者有目的、有控制地阅读相应文献资料,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或情感上的紊乱症状[15]。作为心理学、图书馆学和医学的交叉疗法,阅读疗法集预警、疗愈和发展积极健康心理为一体,通过阅读文献来改善人的精神或情绪,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16]。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证明,阅读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抑郁、偏执、焦虑和自卑等症状均有一定的效果[17]。高校图书馆可以与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互协作,借助新媒体视角积极推行阅读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疾患所产生的诸多影响。高校图书馆应对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涉及的心理学、文学和医学等文献资源分专题编制常用书目,及时采购补充体现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文献;同时,结合大学生的阅读特点提供时空交叉和图文影音多重资源推介,加强导读工作,组织共同讨论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对于无法满足的借阅需求,还可以发挥馆际间合作的学科优势,为用户呈现更全面的文献资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数据库构建阅读疗法的自媒体平台,借助视频、音频、电子书、微信和微博等多媒体无缝对接,实现传统阅读与移动阅读的多元互补。此外,可以积极开展阅读疗法讲座,定期举办网络阅读同一本书活动,邀请读者分享阅读的体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此进行专业分析和解读,挖掘互助学习和自我疗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素质。

4.开设闲暇课程引领道德教育

联合国确立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提议:“各国政府可以将闲暇活动置于优先的一个方法是向教育机构提供资源,以发展成立这种机构所需的基础设施,此外,闲暇活动可以成为正规学校课程的一部分”。[18]研究证明,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在此基础上发展兴趣、才能和潜力,能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19]。高校图书馆可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休闲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本校专业特色和地区经济状况,结合学生的志趣爱好和馆藏资源,开设诸如茶艺、服饰礼仪、收藏、民间艺术、视听欣赏、种花养草、摄影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交际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引领的有效途径。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资源和社会信息的核心基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群体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高校图书馆在以德育人服务中应该有所创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

作者:龙叶 陶海宁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