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论文(3篇)

高校创业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势

一、岗位创业者及其特征

(一)“岗位创业者”的内涵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业的实质界定为创新,并将创新理论概括为五种具体情况: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在此基础上,1985年吉福德•平肖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首次提出了内创业者理论,认为内创业者是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冒风险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并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随后,有关内创业活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内创业者”的定义还远未达成共识。但有两点是获得大家认同的:一是内创业者是存在于既定的公司体制内的;二是内创业者通过个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促成了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使公司或组织获得利益。故笔者认为内创业者并不仅仅指公司的管理者,一般员工亦可以在从事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视角,“岗位创业者”一词较之“内创业者”更能体现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

(二)岗位创业者的特征

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把企业内部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管理者称之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无论是企业管理者抑或普通员工,所有立志创新的员工即“岗位创业者”,他们在工作态度、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愿望等方面均强于一般员工,表现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成就动机、独立工作的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等特征。

1.创新精神及强烈的成就动机。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岗位创业者的最核心品质,唯有如此,他才能不拘泥于成规,才可能担负起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使公司或组织获得利益的重任。但仅有创新精神而没有渴望成功的强烈的成就动机,岗位创业活动亦不能得到成功。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研究发现,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敢于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决策,愿意承担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因此,强烈的成就动机是开展岗位创业活动的前提。

2.独立工作的能力。

独立工作的能力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工作。简言之,独立工作的能力直接影响人的终身发展。独立进行工作而不是依附于他人,使得岗位创业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进行工作,而在自主的工作环境以及宽松的组织氛围中,岗位创业者更能发挥其创新精神,因此,岗位创业者大多不愿受到刻板的工作形式和物化条件的约束,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拥有独立的工作能力还意味着持续、迅速学习各种新知识的能力,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岗位环境。

3.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

对于创业者和管理者而言,专业技术背景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但是作为“岗位创业者”,其起点是建立在工作岗位之上的。而任何工作岗位的设立都有其相应的专业技术背景。此外,唯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岗位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以更加敏锐的目光和洞察力解决普通员工没有发现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专业技术背景亦是岗位创业者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培养“创业型人才”到“岗位创业者”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提出及发展更多的是国家出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积极推动的结果,而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显然,这与美国创业教育所走的自下而上的“高校需求型”道路截然相反。在创业教育推进过程中,我国高校的主动性不足,并未从自身需求上认识到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更多是对国家政策的简单实施。因此,为了实现由“创业”带动“就业”,从而缓解社会压力,我国高校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目标群体,通过创业类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甚至不少高校领导误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十多年中在此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出了一些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但不容否认,这种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资源、环境及各种条件限制很难真正惠及每一名普通大学生,此外,“创业”这一行为也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生。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并未从本质上触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也并未充分认识到推行创业教育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十二五”规划出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上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形势所必需。基于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如何走出“象牙塔”,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成为当前国家、高校、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之下,培养“岗位创业者”应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其一,岗位创业者培养实现了创业与创新的融合。“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是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应该让那些愿意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掌握基本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培养岗位创业者的理念不仅关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全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岗位”活动中能迅速适应环境并有不俗的表现。因此,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正是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其二,岗位创业者培养契合了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为帮助创业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决定,创业教育首先应当是关于意识、精神和心灵的教育。”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站在人的发展的起点上,着眼于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及健康思想,激发和调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即将培养重心后移,更多地关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发展。其三,岗位创业者培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以创业型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增强我国经济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创业型经济模式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发展的人”为其逻辑终点,即:一方面,它强调所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的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把握“主动”,掌握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四,岗位创业者培养把能力培养与创业结合在一起,为高校改革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推行的精英教育模式并未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有所改变,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等都是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显然已不适应大众化的要求。特别是大学生“高学历低就业”现象的出现,更使社会各界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成为时代之必须。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因此,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首先是融入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育,是高校基于时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而做出的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等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这就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提出了新要求,从而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总之,相对于培养自主创业者而言,岗位创业者更契合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现实。事实上,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鼓励大学生都去自主创业是不现实的,而以“岗位创业者”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自主创业者,而且还可以在专业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使普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掌握从事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创业。

三、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增进对创业教育战略背景的共识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之初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由政府所推动,高校在此过程中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并未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随着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形势所需。基于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即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而发挥其“人才智力库”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被赋予了重要使命。目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全社会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还没有达成必要的共识,如:什么是创业,大学生创业与一般社会人员创业有何区别,创业和创新之间有无本质必然联系,创业教育应定位于关于“创业”的教育抑或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教育,等等。正是鉴于对上述共识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结构,在资源配置和行为激励等方面也还不足以支持高校为实施创业教育而进行系统性调整。因此,唯有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观念上完成“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变迁,高校创业教育才可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以培养“岗位创业者”这一目标定位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需开设大量基于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动机等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主要的是要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1.旨在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成就动机等通识教育课程形式的创业类课程。

通识教育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这与培养“岗位创业者”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成就动机等培养密不可分。基于此,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形式的创业类课程,引导在校大学生选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形成创业价值观能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开设创业类通识课程的高校较少,多数高校开设一两门公共选修课,完全不能满足现有大学生对创业类通识课程的需求。因此,借鉴较为成熟的针对以自主创业者培养为目标的各类精英班、创业先锋班的课程设计,推进创业类通识课程建设成为当下所需。此外,在笔者看来,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亦应属于创业类通识课程的范畴,如: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进校园、开设创业计划大赛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中伴随着浓郁的创业氛围,使创新、创业、激情、梦想等语言融入其思想意识。

2.基于“专业技术背景”培养的专业类创业课程。

岗位创业者的特征之一是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即拥有一技之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知识及学术动态,从而为以后从事某种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一方面高校需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特点,推进基于岗位创业知识培养的专业类创业课程创新,从而强化学生适应专业岗位发展的能力。如:可以鼓励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类创业教育选修课,如在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创设《企业家创业案例分析》、《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专业选修课,从专业角度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充分调动专业课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融入岗位创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如:在文学作品赏析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创业者的创业精神,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而心理学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成功企业家进行创业者特质的关注等,使专业课程具有创业导向并能有效引导学生对创业能力的领悟。

3.基于“独立工作能力”培养的创业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智力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的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技能,它属于人的行为表现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校内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加强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以学院为单位加强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增强对相关行业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培养其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大学生由“现实的人”转变为“发展的人”奠定实践基础。

(三)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师资是高校创业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需要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师资来提供专门供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类课程,而且对各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能够将创业元素融入专业实践和专业研究当中,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体现创新创业精神。基于此,第一,需依托具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高校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短缺问题。第二,创设条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丰富其管理实践经验,使其了解本专业领域内的创业创新情况、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变化,以便在专业授课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行引导和教学。第三,聘请兼职的“创业导师”来开授讲座或授课,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而烘托有利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校园氛围。

作者:王岚 朱静然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建设

一、创业教育概述

1.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包括创业精神教育、企业家精神教育、企业家素质教育、创业者能力教育等多项教育,是目前高校必须且急需要创建的引领学生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一系列课程体系。创业就是利用当前自身能力素质及周边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自我实现,进行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创业的过程就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并最终获得经济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创业方向,组建创业团队,寻求投资方,熟悉各方面相关法规政策等。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挫折,如果在创业前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教育,会大大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使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从精神做出充分准备。

2.创业教育中的几点错误认识。

好多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大家如何创建自己的企业,其实这个观点比较片面,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创业者所具有的素质,让他们更加理解“老板”的意义,将来如果他们作为“就业者”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职场。部分人认为创业就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企业讲座、参观、实习教育等。

3.创业教育的作用。

进行创业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发扬创造潜力,认识职场,提升职业能力。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认清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规范自己的言行,掌握专业技能,确定目标,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

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第一,目标定位不准确;第二,学科基础薄弱;第三,教育氛围不强;第四,教育形式不多样;第五,师资力量不足。

2.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策略。

第一,作为必修学科放入平时的教学中。把创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学习,循序渐进,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第二,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重点放在“指导”上,让学生知道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管以后是自主创业还是就业,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创业教育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以后的创业能力或就业成功率。第三,在具体实施中,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定位、特色及地域环境建立不同的创业教育形式。也可以把学生按照学生自身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型进行有差异的创业教育。还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按照行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创业教育。第四,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加大实践的比例,在实践中让学生理解创业教育的实质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要不断依据实践结果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使之保持先进性和指导性。第五,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所以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及培训十分重要。国家应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或到企业培训、兼职,也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教师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要尽快建立多样的师资培训体系,让教师真正具备教授创业教育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举措

1.组织大学生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始于1997年清华大学。1999年,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等联合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之后在2009年11月教育部举办首届“昆山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多种多样,除涉及传统产业外,尤其突出的是还涉及信息产业、能源建设、生物制药、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这次大赛共吸引了29个省(市、区)、多所高校共计8万多名大学生参加。其中一些项目已被具体实施,创立了公司,且申请了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2010年大学和教育部门进行的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各种活动共计2万多场,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00万人次。通过大赛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开拓了大学生就业的视角,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2.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家各部委积极合作,相互配合,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法规。每个省市地区也为创业者建立了不同的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如减免税收、发放免息的小额贷款、提供合适的创业环境、建立引进人才制度、提供启动资金等。让创业者无后顾之忧,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

3.社会各界的支持。

大批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把自己的创业经验通过讲座、交流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去他们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面对面地同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创业交流。电视、报纸等媒体也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平台,把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呈现给投资者,直接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进行评判,从而获得资金支持。新闻媒体也广泛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宣传创业成功的典型,积极营造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莉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机电系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改革探索

一、广东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为此,课题组设计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知和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分为大学生的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和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创业兴趣、态度、动机和参与的程度、创业者具备的能力、创业困难及风险认识,本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认知、创业师资情况、创业教育的保障等,共19道多选题和1道简答题。同时,制定了访谈提纲,访谈内容主要设计有三个问题:对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创业者须具备的能力、本校创业教育实施现状评价和本校创业教育的师资、硬件、基金等方面的保障体系。本次问卷调查抽签选取了广东省6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为调研对象,课题组于2015年6月至9月开展了调查。通过问卷星、微信平台和各高校饭堂旁发放问卷,调查问卷按大学四年级40%,大学三年级30%,二年级20%,一年级10%的比例随机发放,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8份,回收率达93.8%,男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0.23%,女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9.77%,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了41.32%。同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问和网络访问等形式对创业教育工作人员和在创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共24人进行了访谈,每名被访谈者时间控制0理论前沿2015年第21期在15分钟-30分钟。

(一)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

56%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是比较有兴趣的,其中,高年级的理工男同学主动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较高,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创业是为了实现人生和个人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受访教师也表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的热情很高,但是真正能投入市场的产品很少。83%、72%和6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容易夭折的原因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资金短缺”和“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也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家庭反对”,访谈中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顾虑较多,80%的女生表示创业信心严重不足。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成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各种创业教育和服务(83%)、创业者自身的素质(69%)和家庭的支持(67%)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81%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最需要具备沟通和交际能力,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市场的认识水平、专业知识和管理领导才能是创业者必备的个人基本能力。八成的已经创业成功的被调查者创业领域都是和自己专业兴趣有关的专业,普遍在在智力服务方面、连锁加盟和开店这三个领域,但是在高科技方面与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创业领域稍微欠缺。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愿意直接工作的。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1.对创业教育的了解

在调查中,有6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选修过或者正在选修创业教育课程,仍有2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本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和活动,73%的大学生认为本校主要是通过“创业计划竞赛”举行创业教育活动。部分被访谈的教师也表示高校创业教育的宣传面不广,文化氛围不足,开展最多的是创业大赛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47%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和提高创业主体的综合素质”,有34%的被调查者也认为“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教会学生创办企业和公司”。被访谈教师认为地方高校面临着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更为紧迫的任务,对创业教育的支持稍微欠缺。

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8%的大学生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1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少数精英学生。对于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69%的大学生希望能有实践教学体验,一半的学生认为创业心理、创新教育、管理、法律等课程也是必须的;同时,89%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创业课程、创业基地、创业导师和创业基金亟须完善。访谈中了解到,韩山师范学院与潮州团市委成立了潮州市青年创业学院,搭建大学生创业者、青年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的互动平台。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和佛山科技大学也于去年成立了高校创业就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目标。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依附在教务处、校团委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某些社团和职业协会。虽然个别高校开设了选修课,或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代替创业课程,但是没有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创业教材,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此外,韶关学院刚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嘉应学院也成立了几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但是地方高校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访谈的几所地方高校中,只有肇庆学院成立了苏东霖大学生创业基金,韶关学院成立了鑫金汇创业先锋奖,其他高校未有独立的创业基金。

(三)高校创业的教育保障

4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创业教育“没有专职教师”,27%的大学生表示“有校外兼职教师”。从访谈中了解到,地方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也没有建立考评或激励机制,专职教师很少,大部分是辅导员或学生工作教师兼任,外聘的企业成功人士也由于各种原因,难于开展系统性、全程性的企业创业实践课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广东省地方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度和认可度逐年增加,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全面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办学定位的局限性、社会支撑体系的局限性、理念和体系的滞后性等问题。

(一)办学定位的局限性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中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课堂讲授中更多的是应用型和基础性知识的传授,沿用重理论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欠缺学科前沿性知识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够,大部分只是局限于低层次的生存性创业。

(二)社会支撑体系的局限性

1.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尽管政府出台了不少文件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文件指导性较强,缺少具体的实施细节,落地率较低,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相关配套服务还不够充分。

2.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不到位

大部分学生认同企业在创业教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但企业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未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在创业基金和兼职创业教育课程讲授的支持上也未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

3.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同度低

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传统家庭的父母有较高的择业期望,特别是女大学生家庭,认为大学生创业风险较大,成功率较低。在调研中学生都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才感觉踏实。

4.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

地方高校大学生由于生源特点和高校办学基础的限制,且观念中存在的是狭义的创业概念,并未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性,而专业教育又缺乏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虽然有创新想法,但由于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等的限制,且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创业活动参与度不高。

(三)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的滞后性

1.认识不到位,其定位局限于创业实操层面

地方高校忽略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停留在开展创业大赛、参观成功企业、创业讲座第二课堂等层面,局限在操作和技能层面,还未能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理论体系滞后,教学体系单一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未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未将区域特点和办学特色融入理论体系。一方面,未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只是简单开设选修课或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文化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没有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主要依附在教务处、团委或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其他职能部门的资源未有效整合,在人财物方面未能提供实质性支持。

3.师资体系薄弱

地方高校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多为学生工作人员,以理论型为主,缺乏创业实践和系统创业教育的培训,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质量。可见,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中难免出现各种制约因素;另一方也说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政策推动都亟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

创业教育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新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遵循教育改革理念要求的原则上,也要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改革升级,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调研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取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提出了以下五点探索性思考和措施。

(一)转变教育理念,确立教育目标

地方高校应及时转变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树立区域意识,结合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明确教育需求和重点,转变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的各个环节,把培养具有创业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确立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少数潜质学生,而是要让广大学生都具有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成为适应和引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型创业人才,发挥出独特的办学优势。另外,地方政府和社会也应从战略上转变观念,在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打下基础。

(二)探索教育培养模式,坚实教学基础

创业教育在地方高校的宏观运行可根据办学特色的不同,构建四种培养模式。一是独立模式,将创业教育独立成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或专门的创业学院,有其特有的教育目标,系统的教学提纲,一定的教学课时,并且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有规律的实施全校性创业教育。二是融入模式,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知识的转化等创业教育的有关因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框架中,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三是复合模式,基础创业教育与强化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分层次复合模式。建立“金字塔”式层次,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启蒙层,面向大部分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训的授业层,面向准创业者搭建孵化平台的孵化层和面向真正的创业者建立创业园的实战层。四是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将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和指导实践,在真实竞争环境中体验创业。

(三)改革教学内容,深化“三结合”课程体系

一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的创业人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基于专业背景寻找创业机会。三是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提供的各种平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进而引领创业教育实践,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四)构建保障体系,培植创业氛围

通过制定保障机制,整合地方高校内部教育资源,营造创业氛围。其一是制度保障,地方高校要加强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成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整合各部门资源,配备专职教师、场地和经费,建立研究中心、奖励制度等,制度化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其二是师资保障,地方高校可通过师资队伍系统的培训、邀请企业界人士或政府官员加盟创业教育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素养师资队伍。其三是评价体系保障,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检验创业教育实施效果。其四是服务保障,可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质量、设备、中介等方面的服务。其五是文化环境保障,加强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表彰,积极营造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地方性,提高创业实效性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实施方式,地方高校可结合当地经济及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如在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当地的创业实践活动,或发展产学研,探索出创业教育新模式,提高创业实效性。另外,可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韩山师范学院可利用“潮商”勇于创业、敢于创新等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创业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时代价值,令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地方高校仍需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地方实效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必然会更加紧密地与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将来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更加多元化、本土化、综合化,创业教育也将成为推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作者:姚婉清 熊林帅 袁淑雯 单位:嘉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