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创业教育是目前社会的关注热点,在这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转变,开展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协同理论为理论支持,探讨协同理论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理论;创业教育;创新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愈加严重,结构性矛盾凸显,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强国之举,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最佳渠道。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火热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政策依托,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缺乏外部支持系统,尚未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协同机制。

一、协同理论理论下的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Haken提出,在《高等协同学》《协同学导论》中做出了深入阐述,该种理论强调从整体、系统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其方法主要包括协同效应原理、自组织原理与伺服原理。从教育系统来看,协同理论强调发挥各主体资源优势,将其整合,调动起社会、政府、学校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创业教育的要求,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目前,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起步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推行创业教育,相较而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上世纪末期才开始推行,在创业教育理论和方法上,依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尽管在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下,我国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强调稳定,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会选择就业、出国或者进修,很少会考虑创业,在整个社会缺乏崇尚创业的环境。家庭教育上,也忽视了个体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教育体系不完善。在创业教育上,不少学校硬件、软件、设施落后,管理混乱,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上,都处于混乱状态,学校针对创业教育的支持,依然停留在文件层面上,没有在场地、人员、平台和资金上予以实际保障,且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整合学生创业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创业环境不佳。最后,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与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需要理论扎实、创业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提供指导,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此类师资队伍,尽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教育能力,但是普遍缺乏创业经验,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面对真实的创业,仅能给予他们理论上的支持,在实践能力、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业活动变得困难重重。

二、协同理论理论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

创业教育是高校中普遍推行的教育模式,注重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开发其创造潜能,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合作。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理想的创业教育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为学生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从物质、精神上提供保障,结合课程教学、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基于新时代要求,有必要以协同理论出发,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一)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在创业教育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创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首先,要发挥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制定与之相关的政策,利用政策统筹、规划,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并利用新媒体展开舆论宣传,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次,政府要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优势,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培训指导,整合高校相关资源,特别是校友资源,构建合作基地,设置创业基金,形成多元投入,完善与创业相关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简化流程,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最后,政府还要为各级学校提供必备的创业资金投入,利用小额贷款、创业资金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提供精准支持,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层面。具体来看,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作为导向,脱离了具体需求的创业活动,无异于空中楼阁,在创业教育上,要贴近企业和市场,并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等方式,方可发挥出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用。对此,邀请合作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和实践岗位,让学生能够深入具体企业中参与创业实践,接触到更多的人脉资源,并发挥出企业在创业教育上的实践指导作用,更新学生的经验和技能,使之得到快速成长,通过校企合作来挖掘各个专业学生的创业潜能,对于有潜力者,提供全面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但是,每一个个体,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性格、爱好、抗压能力、创新能力都各有差异,创业的道路本身就布满荆棘,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参与创业,而企业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试错机会,帮助他们明确创业意向,夯实创业实践基础,以此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对此,可以通过股权分配、成果转让等激励方式,加强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这既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也能发挥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将技术、资金、平台等资源优势充分整合,融入实践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改革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要战场,在创业教育中,高校起着其他几个主体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承担着培育创业能力、传递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热情的重任,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结合专业教育特征来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其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提升学生创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创业素质,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的形式与内容,将实践教学、理论传授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做到“三贴近”。另一方面,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挂职锻炼,吸引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学老师,定期在校内举办创业论坛,邀请客座教授演讲,发挥出各方影响力,强化学生的创业思维,为教师提供必备的实训和培训机遇,开展创业素质拓展、高峰论坛、创业教育实践,拓展学生眼界,丰富实战经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挥个体能动性

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中,内因是一项根本原因,大学生是创业活动的主体,要在创业中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主观能动性,在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中,其他几个方面都是外因,而学生自身则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提高创业水平和创业能力,那么创业活动就更易取得成功,对此,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创业意识、学习知识,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拓宽认知,丰富经验,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践证实,如果学生自己不重视,即便如何为他们创造条件,也是徒劳无功,在这一方面,要发挥出辅导员、专业教师的作用,通过讲座、谈心、沟通等方式,让学生知晓创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学习技能,培育良好的创业品质,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业论坛、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兴趣、资源、专业背景来选择实践项目,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诚信的创业品质、艰苦的奋斗精神来对待创业,对于创业的失败,要冷静对待,沉下心来分析原因,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逐步战胜自我。

(五)由家庭提供引导

家庭是一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也是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会对个体成长产生持续、深远影响。家长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会给子女带来深刻影响,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父母的传递,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创业教育上,也是如此。对此,家长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家庭,在家庭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培养子女的挫折意识,摒弃“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在生活中,为子女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培育孩子的主动承担意识,同时,父母也要摆脱狭隘的养儿防老、光宗耀祖思想,培育兼具能力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校、社会的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家庭也要予以支持,鼓励子女参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对于高校而言,要与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从而发挥出创业教育的最大效用,避免由于家庭教育的问题而影响其他层面的效果。

三、结语

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校创业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创业成功率不甚理想,基于协同理论视角来看,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质量,需要将校内各类有益资源整合,发挥出政府、企业、高校、家庭、学生个人的合力,构建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歆.探讨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方法[J].大众投资指南,2019.

[2]李少敏.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30):200-201.

[3]顾桢.国外高校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67-70.

[4]黄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4(23):96.

作者:刘媛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