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摘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相关文献的综合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综述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综述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需求的背景下,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随着创新创业活动在高校的迅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并延伸到了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方面做出来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徐春雨、方晨指出高职的教育模式依然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导向的,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曾秋菊指出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主要以选修课为主,教学内容类似于就业指导或与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创新创业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因此考查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效果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杨剑静指出,高职院校仍然使用以应试分数为准则的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的考评形式使学生追求教师讲解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头脑,不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2.第一、二课堂教学分离

课堂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场地。目前,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独立直接导致了两者课堂教学的脱节,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多通过理论学习和模拟考试的方式进行,是一个封闭性的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活动的参与,需要学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是相对开放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集中于教师讲解的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的第二课堂人数少,第一二课堂缺少有效衔接。

3.缺乏创新创业师资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自身角色的定位也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加剧了教师的极度短缺,学校开始直接招收一些没有职业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担任教师,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担任。教师本身的社会经验很少,再加上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创新思维薄弱,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4.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赖启财等指出虽然高职院校意识到实习实践的重要性,但在校内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和场地不足等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模不足,学生实践与课程的整合度不够密切。赵恒等指出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关注,参与度也不足。另外,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但教育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等并未做出具体政策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少政策支持。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建立“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简单相加,教育内容必须在强调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行业实际,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理论融入专业教育中,改变单一的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校与行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并且课程设置要有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可以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育。课程设置也要从分散到聚集,充分整合就业指导等相关选修课与专业知识的共同性,闫艺兰等指出要建立开放的课程选修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跨学期选修本专业课程、跨学院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同时拓宽学校选修课的内容,将企业所需的基本品质、行业精神等隐性知识融入公选课中。

2.在整合课堂教学方面,要打造“校内+校外”的课堂教学

第一,打造“校内+校外”的课堂教学要以校内课堂为主,遵循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规律,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流程、竞赛项目的设计和竞赛方法、市场的主要行情等融入课堂教学中,依托真实可靠的企业、市场信息充实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素养和创新意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也有学者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闭门造车”,除了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堂以外,还行该走出教室,积极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协同教育。所谓的“第二课堂”可以以专业为基础,通过创业设计大赛、众创空间等活动,师生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即面向社会,学校通过鼓励学生以实战的形式深入行业、体验职场,以专业认知、创新实践为路径开展第三课堂实践。三位一体式学习课堂的打造,给学生提供了走入先进企业、学习先进企业文化、感染榜样人物精神的机会,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入人心。

3.在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专业教师+企业家”的师资队伍

把教师推向市场,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创作过程,并将教师对企业的服务工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知识中。另一方面,除了将教师外派到企业以为,还要聘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理念,传授创新创业经验,进行示范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及时有效的实践指导。这样一支“专业教师+企业家”的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加强企业指导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4.在完善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需要高职院校需要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扩大基地规模,整合有利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校内实习实践提供硬件支持。高职院校还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的特点,分派不同的指导教师,创设不同的仿真模拟创新创业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感受实践与创新的整合。还可以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一定分值的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组织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创新创业活动。其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积极协作,不断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进入企业,了解行业需求,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体验全真的实习环境。通过这样的全真实践活动,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萌生更多有创意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通过企业对接设计出创意性产品,为企业和社会谋福利。

作者:刘茗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