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路径

摘要:如何顺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出发,探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创新,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有机融合,构建融入专业、课程、实践全方位的机制体制,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路径研究

构建和完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让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两个环节不脱节,这涉及到师资、课程、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要素的融合,也是高校更好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究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现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合各级政府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创业核心课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认证培训课程,并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1.创业核心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创业基础》。在原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业知识和理论传播,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革。2.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由学校下属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如专业前沿、科技研发、论文研习、模型构建、艺术设计、创意开发、商业创意等课程,促进学生创新研发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养成。3.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学校开设创新学、创意学、创造学等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程;学校下属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创新创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四年内至少选修一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与商业,了解市场与企业,了解职业与创业。4.认证培训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在四年内至少获得一项SYB培训,各种水平资格、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能力资格等相关资格认证。调动大学生学习专业相关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资格储备奠定基础。5.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为培养潜在创业者,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办基于专业并设有具体创业管理方向的四年制创业实验班。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以显性课程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之中,各教学单位可自主设计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衔接的培养项目。1.一年级主要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知识前沿、专业知识导论等启迪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课程、讲座及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规划自我。2.二年级侧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着重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围绕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流程设计1—2门相关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同步掌握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3.三年级侧重参与创业选修课程。通过选修扩展创新创业的知识面,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培养相关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基础。4.四年级侧重专业认证培训。鼓励和支持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参加SYB创业培训等,为毕业求职和创业做好积累储备。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考核环节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创新创业相关教学计划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其他优秀成果、创业实践成果,经认定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创业学分根据开设课程不同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认定。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育人环节

以创新创业项目模拟、创业实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探索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建立“三点联动”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创新创业竞赛———撰写创新创业企划书———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与相关行业、领域接轨奠定基础,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是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专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二是把创新理念融入到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活动中去,各二级学院要把学科专业前沿以及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实验实习传递给学生。三是全面开展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相关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比学赶帮的氛围。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五是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支持鼓励学生将创业项目运营、孵化,提供孵化场所和全程指导。六是探索开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推动国家新型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培养专兼结合、结构多元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要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人数及实际教学科研需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1.不断更新创新创业导师结构。一是通过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培训方案》,不断引进创业核心课程导师人才。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学校下属二级学院要配备专业创新创业导师。三是建立社会兼职创新创业导师专家库。聘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创业导师。2.提高创新创业导师质量。一是强化导师业务培训。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技能、实操作为教师培训内容,选派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各种层次培训。二是注重培训专业教师,改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结构,引导各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副院长和相关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实施全程、全员、全面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教学促创、科研促创、服务促创相辅相成。三是注重导师实践。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赴其他高校或企业考察学习、鼓励创业导师自主创业或带头进行项目孵化运营,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引导,在原有专业教学和新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上,大力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授课手段、方式和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具备的高素质人才。1.加强课程建设。一是丰富课程门数。通过开设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及创新创业通识课,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二是改善课程结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要围绕创业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流程进行设计,增加模拟实训课程比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基于学科专业开设前沿专题课、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创意计划书等内容,鼓励首创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基于专业的创新研发思维;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围绕理论与实务两大类,扩展学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视野。三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把创新实践、实验以及社会实践、调查、考察纳入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之中。2.更新授课方式。一是更新授课方法。进一步推进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满意率。二是更新教学模式。引进智慧树网络课程、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等优质课程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手段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更新实践教学形式。面向社会大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车间、商铺、田野。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二课堂活动、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创新创业项目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更新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实习实训、实践经历、动手能力的考察,实现全过程考核。3.注重教材建设。一是编写本土化教材。结合高校所在地区实际和专业类别特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能够反映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经验、具有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二是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引进国内权威机构专家编写的为多数同行公认的经典教材,二者互为借鉴和补充。三是编写《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手册》,面向师生发放,纠正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集中回答师生关注的相关问题。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科学的引入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典型、事例,便于学生更好的领会和接受。

(三)推动学分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积极推进全面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设置不少于6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职业生涯规划2学分,创业教育2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业成果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分,多修一门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可以折换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或通识选修课学分。三是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做好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估工作,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创业的选择,对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生项目大力支持,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三、结语

高校只有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把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才能更为有效的构建起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与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昶,曾强,郭自嘉.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科技风,2018,(10):229.

[2]王莉,赵玉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8,(10):222-226.

[3]柳杨,周群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9):6,9.

作者:佟亚辉 马明 吕晓芳 刘秋月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