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微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模式,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深刻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给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分析“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基础上,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几方面挑战做出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并真实地进入到一个能够瞬间构造一切又瞬间摧毁一切的媒介世界”[1]。以微信、微博、自媒体、短视频等各种“微”产品为载体的“微”传播呈阶梯式迅猛发展态势,愈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推动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模式。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信息传播特点深刻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进而给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微”时代的文化特质,掌握“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化挑战为机遇,发掘“微”话语、“微”元素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特有价值,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微”时代及其信息传播的新特征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与支撑,各类“微”媒体和自媒体以短小、精练、迅速为特点的内容传播模式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规律,赋予“微”时代信息传播以多元、开放、自由的时代意蕴。目前,学术界没有对于“微”时代的严格定义,大致而言,这是站在信息传播规律变革角度对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思维认知、社会心理、人际交往、价值体悟等方面带来的多重深刻影响而对时代特征做出的综观界定。所谓的“微”,既指信息和文化传播载体的微小化,又指传播内容的精练化、传播速度的瞬时化。而传播载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速度的改变,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话语表达与沟通方式,信息快速传播的媒介环境与不断更新换代的话语符号系统成为“微”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标志,由此又酝酿了以“微”特征为主的流行文化与价值理念。具体而言,“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载体便捷化。传播载体的便捷化,一方面是指移动终端的迷你化和便携化。4G、5G以及相应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传播的载体越发小型化,原本由电脑承载的诸多功能许多可由智能手机、ipad等小型机体实现,这不仅增加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而且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互联网传播的虚拟性和分散性也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扩散更加不可捉摸,使得信息控制工作变得愈发困难。传播载体的便捷化,另一方面则是指传播方式的灵活化与快捷化。在“微”时代,人们将经过个性化编辑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予以、交流、存储,从而实现及时、高效的信息传播与社会交流。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介接入互联网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索、点评、下载、存储甚至是宣传推送所喜好的信息,从而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的灵活、高效、快捷。

(二)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的高效、快捷,同时要求信息内容的快速更新,以及对内容眼球吸引力的愈发强调。在巨大的信息海洋中,人们每天面对大量信息应接不暇,认知与阅读的注意力被不断涌现的信息打断。“微”时代信息传输的瞬时性,客观上使信息量更小、内容更具冲击力的信息更容易获得广泛传播。对于信息受众来说,更倾向于接受更短小、精练、细碎的信息点(如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新鲜事),以更零散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被碎片化”“快餐式”的消费内容,而对大篇幅的信息内容(如课堂授课)却往往缺乏耐心与接受度。

(三)传播结构扁平化。在“微”时代,传播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愈发明显:理论上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传播节点,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门槛更低。同时,“微”时代为人们撑开了言论与表达的空间,使得人人都可以获得某种参与渠道,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结构和舆论格局。而这种传播结构的非制度化、非中心化、自发性、平等性和交互性,尤其是信源不确定性又极易引发网络集体行为中的参与盲从性与群体感染性,这些本是传统群体传播的共有特征,但是“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快捷性与瞬时性使得这些特点在群体传播中进一步强化、凸显。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高校的教育事业中,他们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高校青年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与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向学生传达正能量,灌输正确的价值认知与政治认知。这就决定了对高校青年教师本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理想信念不仅是个人对自身未来发展所应持有的期望,更涉及对国家倡导的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坚定信心。

(一)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不适应“微”时展需要。在“微”时代,信息化、快速化、多元化的“现实语境”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既有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借助网络化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全球化传播带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内容,要求当前的教育理念必须能够应对不同文化与价值的冲击,在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纳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甄别劣质、异化、错误思潮与价值,并以有效方式将之排斥于高校教育之外,维护高等教育的文化净土。具体到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中,就要求教育活动的展开和设计能为具有一定差异的价值观与文化观提供平等对话、共识分享的空间,贯彻平等、多元、相互尊重的基本理念,并合理吸纳其中的精华内容服务于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但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仍固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不能主动应对“微”时代信息整合和价值选择作用,影响了对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二)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跟不上“微”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微”时代信息传播高度、互动、即时特点要求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元,因势利导、适时调适的教育方式,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和认知发展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措施,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往往固守“内容讲授—受众接受”的教育方式和相对固定、慢节奏的工作模式,强调一定时段和课程周期里稳定的信息与知识传播来达成价值教育的目的,相对较慢的教育节奏决定了面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慢、反应慢、解决慢”,无法满足“微”时代价值教育的时代需求,亟需根据新的需要作出科学调整。

(三)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落后于“微”时代话语转换需求。在“微”时代,基于受众喜好进行了精炼加工的信息产品,在满足受众精神与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削弱受众深度反思能力、消解传统价值伦理意识、传播低俗内容与错误价值观等,这些问题要求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彰显对“微”文化进行理性反思与批判的重要功能,由此赋予“微”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独特的话语转换需求。“微”时代的高校理想信教育理应为青年教师承担起精神家园建构的神圣使命,通过契合时展的话语转换与内容建构满足青年教师对政治价值理念、终极伦理追求等层面的需要。但是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落后于“微”时代网络话语资源更新速率,无法引发青年教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远远达不到帮助青年教师塑造价值与精神家园的要求。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以主流价值观教育为导向,落实“平等”“开放”“尊重”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在“微”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的辐射圈内,自我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我们把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称为人的主体性。”[2]受教育者主体性觉醒是对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良机,我们必须以主流价值为导向,以“平等”“开放”“尊重”的教育理念对之做出合理的教育引导。理想信念本质上根源于主体的个人价值需求,而这种需求必然是在一定情感认知状态中生成的,这个过程其实是认知主体与客体价值融契和心灵共通的过程。由此出发可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中尽力契合教师主体的心灵感悟,激发其情感共鸣,对于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达成来说这是关键的基础性要件。因此,“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以主流价值观教育为导向,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落实“平等”“开放”“尊重”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与人格尊严,增强教育的人情味,通过人性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对青年教师既做到人文关怀,又实现心理疏导,真实反映和关心他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青年教师在“微”媒体背景下的人性化教育中真正认可并确立正确的政治理想与价值信念。

(二)以“微”媒介为载体,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方法必须基于信息传播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合理调整。在“微”时代,应当充分发挥“微”媒体、“微”媒介教育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塑造作用,以新的媒体形式搭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微”平台,拓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搭建全方位、多角度、宽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发挥“微”力量的集聚效能,适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多样化需求。第一,巧用“微”媒体,建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微”体系。开通以学校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由宣传部门和马列学院牵头建立校园理想信念教育网站,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宣传口工作者的理论引领性和政治敏感性,借助“微”媒体平台,采用青年教师乐于接受的形式,主流价值内容,传播正能量,统领学校主流意识、弘扬时代精神。第二,由学校牵头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的多类型“微”媒体交流群。学校党组织、学院党支部和教研室党小组要根据青年教师特点,分别依托微信和QQ建立理想信念交流群,及时关注青年教师思想动态,以交流群为载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以平等、互动的姿态层层传达与反馈主流价值内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第三,学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督机制。依托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结合“微”媒体工作平台,建立网络信息监管,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社区论坛等“微”媒体空间的言论和动态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处理人生价值追求与政治思想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微”媒体在网络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加大对其微博、微信内容的宣传,发挥其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树立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青年教师,打造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以“微”文化为资源,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话语。“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知识的教育,信仰教育是海市蜃楼般僵硬的说教。”在“微”时代,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话语内涵、表达方式和语义特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话语权威渐渐失去了话语主导权,不同对话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成为新时代话语沟通的基本特征。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掘利用“微”媒体中承载的微文化资源,以更多短小精练、主题新颖、灵活多样的“微”话语与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接轨,创造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深刻理论主题与鲜活生活世界相结合的教育话语,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涵创新,实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转向。第一,要保证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内容能有效描述和评价青年教师的现实生活。主动贴近青年教师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话语方式及其产生的心理结构,及时关注、引导受到青年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包容差异、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断转变话语方式,避免出现话语失真、失效等现象。第二,要不断拓展语义内涵,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使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话语在适应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需要中逐渐从载体角色中升华出来,逐渐走向理论自觉,从而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时代气韵的理想信念话语体系。第三,要发挥见微知著、预先引领的作用,发挥好“舆论把关”和“价值疏导”角色,对“微”媒体丰富信息中所承载的多元价值进行合理的整合与筛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青年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使其具备必要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而且还要使其具备运用新媒体信息资源,挖掘新媒体信息价值的能力,从而依托新媒体实现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

[2]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5.

作者:庞达 任春华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