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探析(3篇)

高校安全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探究

一.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大,出台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使得高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招生人数和校园面积都有所体现,高校消防安全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性。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某些高校内消防安全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只注重日常文化教学,而忽视安全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及教师接受消防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消防安全意识薄弱,这些都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而且部分领导对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消防安全主体意识薄弱,使得许多高校中由消防部门牵头举办的活动参与人数较少,许多师生都认为消防工作只是高校保卫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对最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都不甚了解,发生火灾时不知所措,不能在第一时间逃生或者报警,也不会使用灭火器等日常消防器材,更不会减小或者扑灭火灾,眼睁睁看着火势越来越大,最后悔之晚矣。这些都是侥幸心理,是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但正是有关领导的不作为,给这些高校的消防安全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火灾危险性。另一方面,消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普遍现状,许多高校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基础建设方面,忽视了对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导致使消防设备设施落后或不完善,这样都极易埋下事故隐患。有些高校仍然在使用老式建筑,其本身的建筑结构就不合理,缺乏现代的消防基本措施,改造不合理会增加其安全隐患。而且部分高校新建工程在设计使用过程中不合理,未经消防设计竣工验收,从而导致建设留下布局不合理。

二.加强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的消防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转变师生消防观念,普及消防安全教育。通过对新生入学时的教育、利用平时举办一些科普活动及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开展贴近生活的消防警示教育、组织师生导消防站参观以及举办一些易于接受和简单易懂的日常防火措施,比如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消防栓怎样使用,安全通道的设置等,让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火灾的严重性和防火的重要性,学习和掌握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其次,高校应该确保消防经费的投入比例,要把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的经费开支当中,对较长使用年限的设备要做到有专人及时维修或更换,及时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高校要建立分工明确的防火安全责任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进行改善和加装相应的消防设施,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对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用火用电设备应在某些不适宜场合应当禁止使用,重点检查教职工宿舍、学生集体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增加楼宇门禁数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用火用电管理制度,不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对必须使明火、用电等器件具作好看护工作,做到专人负责。

三.结语

高校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既是一项长期、细致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效的动态管理过程,它牵扯到国家的财产安全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再加上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群防群治,高校消防安全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效果。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安全防火工作无疑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新对策,新方法,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只有切实认真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保障消防经费的一定投入比例,加强宣传力度,完善消防设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和防范火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就一定能为全校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真正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韩强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一、实验室安全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难点

高校实验室研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实验仪器种类和实验手段各有侧重,这使得高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多层次、专业化等特点。国外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主要侧重实验仪器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紧急处理内容,规定制定的细节缜密、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新入校本科生进行消防培训,指导学生亲身进行防火、灭火的训练。北京大学广泛征求各院系和实验室相关人员和教师的意见,建立了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尽管如此,受宣传方式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国内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如下。1.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引起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2.现有安全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不成熟,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不具有专业化、层次化的特点。3.安全管理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发放安全手册和讲座等传统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对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如何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掌握安全防护、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应对技能,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成为高校综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模块化安全教学体系

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为例,针对机械与车辆学院各级实验室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具有面向专业广、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该安全教育体系具有模块化、全程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一)模块化

该安全教育体系可按照内容、研究对象、专业等形式拆分成不同模块,根据培训目的和授课对象的不同调整授课内容。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使用事故应力处理模块和环保教育模块,对学生重点进行事故应急措施和安全技能培训;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安全教育的专业化模块,针对高年级学生需要进入各个专业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学习,重点侧重指导他们对仪器的安全操作等内容。

(二)全程化、全员化

安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进人实验室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有时也包括参与实验的校外人员,涉及人员多而广,所有涉及人员都要接受必要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三)多层次、专业化

学院实验室涉及的学科众多、专业性强,层次不同的实验室人员更替频繁,甚至有部分风险性高的创新性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应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条例,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实验室内的数控机床较多,需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首先进行设备安全操作指导,防火、防电等事故预防措施,以及紧急状况的处理技能;动力能源与传动专业,常用到油液等材料,需要培训学生安全处理实验废料等。安全教育不仅涵盖专业实验,还包罗人身安全救护知识等。因此还设置了安全救护模块的课程,请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身伤害等。

(四)多样化

学校主要通过分发安全知识手册以及课堂授课等传统方式对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根据调查发现,学生更偏向于实战演习和观看视频等学习方式,对比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宣传资料发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认为传统的方式流于形式化,实用性不高。为此,本课程体系引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学生安全主题小品晚会、安全技能比赛等,加强安全实战演习训练,通过培训学生使用灭火器、危险逃生技巧,模拟火灾现场人员疏散,烫伤、烧伤事故急救处理技能等实战演习;指导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佩戴,水、电设施的安全操作等,提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自救能力和应急事故处理能力。

三、结论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是保证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根本,建立成熟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和实验人员、教师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增强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的紧急事故处理能力,以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对人员、国家财产的伤害,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学习环境。

作者:吕唯唯 李忠新 左建华 何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第三篇:被害预防视域下的高校安全教育

一、被害预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价值

(一)何谓被害预防

被害预防是犯罪被害人学中的一个概念。传统的犯罪学理论所关注的犯罪原因多数是难以把握的东西,如犯罪人或者潜在犯罪人的成长环境、基因结构、个性心理或社会经历等,但是在实践中很难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去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所以,虽然长期以来我们围绕着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展开犯罪预防活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上,犯罪和被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倘若忽视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忽略被害人在犯罪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的犯罪预防策略是片面的,犯罪预防的效果自然很有限。正如俄罗斯犯罪学家阿•伊•道尔戈娃所说:“轻视被害人预防的可能性,特别是忽视它,这标志着同犯罪的斗争只做了一半的工作。”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研究被害人被害原因、被害的互动过程和被害预防为中心的犯罪被害人学诞生,并成为犯罪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在预防犯罪对策上,出现从预防犯罪被害与被害人这一方出发,通过消除被害原因来预防犯罪的被害预防理论。有学者认为,被害预防就是根据易被害的个人和群体方面存在的一些个性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他们实际遭受各种犯罪侵害的各种活动。也有的学者认为,被害预防是指国家、社会或个人为避免遭受侵害而采取的自我保护策略和措施的总和。还有的学者认为,被害预防是指以被害人的被害因素为出发点,研究已然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自身的个体特征,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被害的措施、过程。虽然学者们对被害预防概念的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表达出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即被害预防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从被害人角度采取的防范被害的各种预防对策的总称。

(二)被害预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意义

第一,被害预防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被害预防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教育大学生如何预防被害的角度切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达到保护大学生安全的目的。现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除了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还包括人的安全素质,尤其是抵御犯罪与被害的素质。第二,在高校中进行被害预防教育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在预防大学生被害工作上,高校处于一个其他所有社会主体都无法替代的独特位置。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享有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职责的社会组织。高校无法像国家公权力机关那样对犯罪主动出击,其应对犯罪的策略只能是防范而非打击,而被害预防教育旨在倡导大学生改变那些容易引起被害的不良习惯,保持必要的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使犯罪分子无机可乘,这与高校的犯罪应对策略是不谋而合的。第三,进行被害预防教育的成本较低,但效果显著。在高校进行被害预防教育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需在日常的教学中增加相关的课程、活动和宣传即可做到,可以节省大量社会资源,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回报。从实际效果看,改变被害人或者潜在被害人的行为比改变犯罪人或者潜在犯罪人的行为要容易得多,所以预防被害比预防犯罪更为有效。第四,被害预防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自我保护积极性,帮助其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十分关注自身的安全,安全与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人们可以保证自己一生不去害人,但却无法保证自己不被人害,所以,预防自身被害可以充分调动人们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大学生群体的被害性分析

(一)被害前的被害性

第一,当代大学生普遍心智不成熟,防范意识差。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许多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并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虽然已经在大学校园中独立生活,但许多人心理上并没有“断奶”,存在各种性格缺陷,心智普遍不成熟;另外,大学生们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稳定和单纯的环境中,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辨别是非能力较差,麻痹大意,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低下。第二,缺乏对犯罪的正确认识。在被害发生前做到预防被害既是被害预防的最主要目的也是预防被害的最有效手段,被害前预防被害首先要求对犯罪有正确的认识。然而,当前大学生对犯罪并没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对于犯罪许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其存在的必然性、复杂性,一方面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这么倒霉,不会成为被犯罪侵害的对象;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对犯罪持消极懈怠的态度,认为如果不幸遭遇犯罪,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被害的技能,学会防范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危险。现实生活中,正是许多大学生防范意识的薄弱或者缺乏,给犯罪提供了机会,导致其受到犯罪的侵害。第三,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各种诱惑。目前,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人心浮躁、攀比消费、奢侈浪费的现象。有些大学生贪慕虚荣、贪图利益、贪图享受,幻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许多犯罪分子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方法,如打着高薪兼职的幌子或者假扮“官二代、富二代”招摇撞骗,引诱大学生掉入陷阱。

(二)被害中的被害性

犯罪过程并非仅仅是犯罪人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的过程,被害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很可能影响甚至决定犯罪的动向。被害的过程中,若被害人胆小懦弱,一味忍让顺从,往往助长犯罪行为;如果被害人机智勇敢,与犯罪人进行巧妙的周旋或者适当地拒绝和反抗,也许可以使犯罪人终止犯罪行为;但如果被害人不顾一切竭力反抗或大声呼救,则可能激怒犯罪人,使其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因此,被害人在被害中的表现极为重要。大学生受害人年轻气盛、心智发展不成熟、生活阅历尚浅,有的受害人盲目信任他人、娇生惯养、情商较低,在身陷险境后无法正确应对,不懂得自保自救,甚至和犯罪人进一步冲突。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教育大学生,在被害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被害的具体情境,勇敢地面对犯罪人,积极自保自救,尽可能地与犯罪人周旋,以防止被害结果的扩大;同被害预防视域下的高校安全教育探析时也要注意犯罪人与自己的力量对比,切勿做出激怒犯罪人的行为,以免犯罪人做出过激的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三)被害后的被害性

某些性犯罪和财产犯罪的被害人易出现重复被害的情形。在性犯罪中,犯罪人常采用暴力、恐吓、威胁等手段,要求被害人以后继续与其保持联系,被害人怕遭到伤害、报复不得已屈从于犯罪人的淫威。此类被害者在行为上表现出接受、顺从的特点。诈骗等财产性犯罪中被害人则常常为了挽回损失,不辨真伪,盲目地轻信犯罪人,使其所遭受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三、高校被害预防教育的基本观念

(一)积极主动自助自救的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警察是打击犯罪的主力军,而人们在预防被犯罪侵害的过程中则处于被动的、消极等待的地位,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警察是打击犯罪的重要力量,但是,警察绝对不是包打天下的救世主,也不是每次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侵害现场的“超人”。相反,公安实践证明,99%的犯罪侵害,警察不在现场,只有靠学生自助自救。所以,教育部门与学校要把传播法律知识与预防犯罪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把健全学生自助自救的人格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学生也要认识到当犯罪侵害袭来之时,自己的救助与逃脱比警察的救助更加重要。这样一种有机的机制的建立,将是预防学生犯罪侵害的最佳途径。

(二)生命第一、财产第二的观念

传统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人的生命价值而过分强调财产的价值。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宣传集体、社会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了一批为了保护集体、国家财产而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倘若失去了生命,其他一切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应当教育大学生重视个人的生命与生存的权利,在被各种犯罪侵害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放弃财产从而保全自己的生命。

(三)斗智与斗勇相结合、斗智为先的观念

传统教育往往鼓励人们在面对犯罪分子时,要舍生忘死、勇敢地与他斗争。但近年来许多实践证明,在面对犯罪分子时,不顾敌我力量对比一味斗勇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遭受侵害时,保持镇定、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犯罪分子进行周旋,尽力保全自己,并伺机脱险。大学生年轻气盛,又缺乏生活阅历,一旦遭受侵害,往往鲁莽行事,易被加害人所伤害,所以,在进行被害预防教育时要帮助他们树立斗智与斗勇相结合、斗智为先的观念。

四、高校在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被害预防教育

第一,高校要注重发挥现有公共课程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在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公共课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自觉地以理智约束欲望,才能有效地减少被害。此外,这些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专门的被害预防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向大学生传授预防犯罪的基本知识,比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夜不单独外出、谈恋爱不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加强对贵重财物的保管、宿舍及时上锁、不轻信陌生人的言语、倘若被犯罪侵害应如何应对、如何自保自救、如何灵活求助等等。第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可以单独设立一系列全校性的选修课程,例如《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大学生被害预防》、《犯罪心理学》、《被害人心理学》等,将会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犯罪发生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被害预防知识。课堂上除了讲授犯罪发生原理等理论性的问题,更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切实可行的被害预防知识与技巧。比如大学生应构建起被害心理预防之门,被害前应做好被害预防工作,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承担起对自己财物悉心管理的责任,克服自身的心理弱点(如贪财、贪色、愚昧无知、缺乏社会生活常识、急于摆脱困境)等等,被害中应沉着冷静、努力自保自救,被害后及时求救、积极进行心理修复,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充分发挥情境模拟的实践功效

课堂上的讲授再生动,总不如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那样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实践当然不是让大学生都成为犯罪被害人,而是说高校除了设置种种课程进行犯罪被害预防教育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情境模拟的实践功效。具体而言,在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每学期适当的时间模拟犯罪现场,借鉴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的做法,安排被害预防演练。这样的演练真实有效,学生身临其境,危机感、紧张感倍增,必然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具备进行演练模拟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如以犯罪被害预防为主题的班会、知识竞赛、小品大赛等等。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如排演小品或者观看小品等,将会得到近似真实的犯罪现场情境体验,其教育意义也非同寻常。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法学老师或者当地政法机关工作人员为大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实际的、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种种案例,此举可以引起大学生警醒,认识到犯罪行为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大大提高其警觉性。

(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犯罪被害预防宣传

除了课堂和情景模拟,高校还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宣传力量进行犯罪被害预防教育。高校的宣传体系是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一个系统,其力量非常强大,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比如,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极为先进和便捷的工具进行被害预防宣传。随着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高校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被害预防教育、宣传、交流、讨论等活动。另外,校园广播、宣传栏、印发宣传图册等传统方式也是很好的宣传办法,通过举办主题图画展或者印发各种宣传图册(如专门针对新生群体或者毕业生群体的各种骗术及其预防)等方式进行被害预防教育。

(四)建立大学生被害人救助机构

基于高校的特殊资源和条件,可以建立如下两种被害人救助机构:一个是被害人心理咨询救助机构,另一个则是被害人法律援助机构。现在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或者网站,只需在其业务中加入被害人心理咨询即可,是十分方便可行的。另外,在设有法律专业的高校中由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大多设有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机构,同样,只需把大学生被害人纳入其援助范围即可。在尚未设立被害人救助机构的高校,则应该创造条件设立被害人救助机构,给大学生被害人提供科学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

作者:林慧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