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总结范例6篇

高职毕业总结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毕业生 求职途径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途径的选择,对求职择业有着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应了解各个求职的特点和优劣,结合自身的特点、外在的条件和求职的意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选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一种或多种求职途径。如此,方可更好地掌握求职的信息,把握住机遇,并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一、关于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的调查

莆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拥有理、工、文、管、医、教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地方本科大学。笔者对莆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他们在就业求职时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1.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大致集中于综合性招聘会、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四类,选用其他求职途径的相对较少。

2.莆院毕业生曾经使用过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曾使用过的求职途径有许多,以专门的招聘网站、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三个求职途径的使用人数为最。

3.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为综合性招聘会,其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使用率。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原因与出发点相对集中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这两个方面,从其他方面作为考虑选择求职途径的则较少。

5.莆院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求职途径。当前已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所使用的求职途径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30%,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求职途径。其次分别为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这两种途径,通过其余的求职途径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6.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分别为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通过猎头公司等职业性中介机构求职。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归纳,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莆院毕业生求职途径选择多样化。莆田学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较为集中在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28%和20%。其次莆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较多采用的途径为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16%和14%。至于人才市场、熟人介绍、猎头公司等等其他的求职途径则不为莆院毕业生所看好,采用的寥寥无几。

2.网络求职成为莆院毕业生的求职主渠道。在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数据中,7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专门的招聘网站这类途径进行求职,72%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综合性招聘会这类途径进行求职,6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类途径进行求职,而其他列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等途径则相对采用较少。这说明莆院毕业生求职所选择的途径倾向于点多、面广、成功率较高的这几类途径,而其他相对狭窄、成功率较低或者相对毕业生来说较为陌生的求职途径则较不愿意采用。

3.传统的求职途径仍是莆院毕业生的首选。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为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最频繁的求职途径是综合性的招聘会,占总数的46%,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求职途径是专门的招聘网站,占总数的14%;人才市场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这两种求职途径则位居第三,占总数的12%。这说明,传统招聘会的求职途径仍是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求职首选,莆院毕业生求职选择的途径中规中矩,虽然有进行许多大胆创新的尝试,但对传统的求职方式仍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愿意轻易放弃此类求职途径。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多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在调查中,莆田学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较为一致。其中,从方便快捷这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50%,位居首位;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46%,位居第二;从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34%,位居第三;而其他列如获得信息较为全面、成功率较高、熟人介绍不能拒绝等方面考虑去选择求职途径的较少,分别占总数的26%、12%、4%;另从升学、创业等其他方面考虑而放弃求职的毕业生数量则更少,只占总数的2%。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考虑较多的是方便快捷和节省成本。

5.莆院毕业生使用传统的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比例高于使用其他求职途径。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中,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总人数的30%,遥遥领先。这和此途径的特点息息相关,综合性的招聘会企业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人数也多,因此,通过次途径求职成功的莆院毕业生数量也较多。位居第二的是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占总人数的16%,学校与教师是莆院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途径的求职成功率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为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所接受。接下来则是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求职方式,占总人数的14%,此类求职途径能让莆院毕业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我,使用人单位感受到自身的诚意,求职的成功率也较高。除此之外,利用其他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数量则较少。

6.社会关系网络,成为莆院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求职途径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途径分别是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介绍和猎头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宽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是求职是否成功有效,通过此途径求职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想要成功地求职择业,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固然相当重要,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关系寻求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就业信息不对称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中国“讲人情、重关系、爱面子"的文化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网络在求职择业中发挥的作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的求职者,在求职择业中具有明显优势,更易成功择业。

三、对地方高校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众多的求职途径并不是全都适合自身的求职择业所选,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求职途径,有针对地选择求职途径有助于自己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择业选择,成功达到自己求职择业的目的。

1.综合性的招聘会、校园宣讲会。这类的求职途径尽管存在招聘单位只为吸引求职者和宣传企业形象、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个别主办单位甚至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的假象等等各方面的缺点,但招聘会参加的企业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可观,地方高校毕业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而且主办方已经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情况发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求职不妨采用这类求职途径去求职择业,为自身的成功求职增添一份机遇;即使不成功,也可积累一些面试经验,为日后求职打好基础。

2.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熟人介绍。这类的求职途径属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范畴,通过此类型途径的求职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岗位方向也比较确定,求职成功率也高于其他的途径。在中国讲究人际关系的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找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可以采用这类途径达到成功求职择业的目的。

3.专门的招聘网站。近年来,网络求职凭借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距离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势,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但因为网络招聘出现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求职还存在许多的弊病;并且网投的成功率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因此,通过专门的网站招聘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首选。

4.人才市场。各地区的人才市场也举办招聘会,不过此类的招聘会地区指向较强,适合有地区就业意向的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另外,通过以上集中求职途径仍不能达到就业目的,或者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这类求职途径,先就业后择业,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实习就业模式。实习将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好机会,但是, 长久以来,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利用这架能使自己今后升迁发迹的阶梯。通过这类途径,地方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实自己的某些学习内容, 且当这位毕业生寻找工作时, 实习时建立的联系仍然存在, 良好的印象仍然深刻。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求职方式,但地方高校毕业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很多毕业生并不看好这种求职途径。

6.创业。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走以创业拓展就业的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然而,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对前景不够乐观等方面原因,拒绝采用此类途径达到自己的就业目的。因此,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培育毕业生广义创业新意识,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帮助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7.升学等其他途径。因为升学或者其他原因,既不求职择业也不自主创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则可以考虑其他的出路,“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毕业生应将自身的特点、外在的条件和求职的意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选择一条或多条适合自身的求职途径,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机会,达成自己求职择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毅志.社会阶层、社会网络与心理幸福[J].台湾社会学刊,1998(21):171-210

[2]蒋玉.大学生求职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22):72-75

[3]吴昊,张东.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全国42所高校大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49-55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对策

当前,就业越来越成为政府与的焦点,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力度,因此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近几年,河北省在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办学水平上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理想差距,因此需要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采取有效对策来促进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情况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

我国于2000年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降低办学与招生标准,扩大招生规模已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征。于是,河北省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相应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也持续增加,在2002年至2012年这10年期间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从2.63万人增加到18.52万人,超越了60%的平均增长速度。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

综合办校、重文科类专业、轻工科类专业是近些年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办校特征,这是由于河北省办学环境出现偏差、急功近利的产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相对应,缺乏与社会市场相接轨。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一味追求门类齐全,追求那些投入小、效益高的专业开办,这种与市场脱轨的专业结构设置影响着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河北省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忽视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对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因而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具体需求。高职毕业生没有掌握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所以河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并没有达到相应指标。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

(一)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

高职院校主导型就业模式是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一种,在就业工作的开展中各大高职院校充当主要角色,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构建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就业组织结构,确定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来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其中,毕业生就业组织结构是各个环节中的核心,具有责、权、利特点,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毕业生拓宽就业市场,搭建各种就业选择平台便于满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各大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就业经验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及服务机构,引导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为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中,还划分出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中,高职毕业生是主体,高职院校只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身来实现就业。首先,在高职学生在读期间,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高职学生自主进行职业规划,自主设定职业目标,树立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锻炼机会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在毕业之时,高职学生自主寻找就业资源,发挥自身的就业优势以实现就业目标,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三、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构建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

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与高职毕业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中高职院校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此,河北省各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招生就业网,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全面性的信息平台,构建集生源、学校、就业源于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人才交流中心、各大中小企业的相互连接,便于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加详细的就业信息,便于高职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帮助高职毕业生尽早就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就业信息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分析的各种讲坛等,进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理性认识。

(二)立足“三结合”就业模式,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

为了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模式,即就业市场不再是以政府诱导型为主,而转变为以市场主导型的方向,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都在遵循市场的基础上提供就业与进行择业。为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就需要立足“三结合”的就业模式,为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与客观评价的平台,从而加强高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了解。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我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客观、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以确保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提高就业保障。

(三)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及时整合反馈信息

高职院校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满足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就业供应链结构,建立一支专业性、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当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载体。一方面向高职毕业生传递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理想。而后,由就业指导队伍及时与毕业生、企业进行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岗位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之后,整合双方的反馈信息,为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积累经验。(作者单位: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石家庄经济学院)

课题: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与对策研究;编号:JRS-2013-1040。

参考文献: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字:用人单位 毕业生综合素质 评价

毕业生综合素质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综合指标。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基本目标,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学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一、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本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南化院毕业生素质调查》课题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直接走访加书面问卷、电话访问加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对我校的建议等,共设11个选择题和3个开放性问题。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和部门主管,这些人比较熟悉录用人员的现实表现,对企业用人素质要求比较明确,反映的意见和评价有比较充分的依据。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7%。调查对象共涉及全院六个系近三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对问卷进行认真、细致地整理与统计,现就两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统计及其分析

1.企业认可度较高的方面。

95.8%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专业设置非常符合或基本符合单位的用人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很强;80%的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扎实,业务素质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许多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经过岗位培训、实际工作锻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独当一面。

被调查的所有用人单位都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能相吻合,其中78.6%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说明我院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完成岗位需求,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胜任企业中的相应岗位。

2.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超过2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学生还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生产设备装置的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院校相比能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最大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如果我们失去了动手能力强的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处。

员工的“吃苦耐劳”是一个单位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而这正是现代人最缺少的品质。因此,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这一素质。在调查中,也反映出现在不少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无法坚持,选择离职。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整体素质及能力持肯定态度。我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基本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学院在专业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能逐渐适应用人单位的发展形势。但是,调查中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素质的新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

1.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1.4%,其次是实践经验,占总数的40.6%。近年来,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不仅对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普遍要求高职毕业生熟练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而且上岗就能顶用。专业技能是毕业生从事专门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是按照某一岗位类型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更多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较单一,但实践能力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充分运用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的毕业生,则更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

2.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倍受关注。

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外,还普遍重视这些学生的职业道德,更加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而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敬业精神不够,不少人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少数毕业生缺乏工作责任心,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不愿意从事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近90%的用人单位将敬业精神列为选用人才时最看重的个人素质,希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理想、有抱负又能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断进取。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重视团队合作。

大多数毕业生注重展示个人的能力与才华,积极参与本单位的集体活动,注重与领导、同事的思想交流及感情沟通,从而较快缩短了与同事的距离,加快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并能很快地加入到集体团队中。

但目前,也有不少毕业生的表现是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差,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工作,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视而不见;不关心集体,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利益。而用人单位则希望每个职工都把自己当作是单位的主人,单位任何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对单位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沟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4.鼓励创新意识。

不少用人单位对于创新能力十分看重。创新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对于实践活动的一次深刻体验。不仅学校十分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用人单位更是如此。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拥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使一个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更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会“制造”,还要能在“创造”中有所作为。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意识,强化创新精神,使其学会产生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5.重视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一个人的素质构成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情商对于一人的命运的影响。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善于调整自己的状态,积极进取,并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他们还希望大学毕业生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坚强果断和拥有在竞争中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1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自从国家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开始出现,后来加上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出台,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有专家甚至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民生问题。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相比2013年的699万增量不大但总量很大。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既有其有利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劣势,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倾向于基础技术类岗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要求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稍低等。因而,就业在早些年不成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开始日益严峻。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关联因素展开探讨,以提出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让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更好地促进其顺利就业。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因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岗位不够,岗位的欠缺会导致毕业生无对应的工作可以找,而在其他岗位上又有强势的竞争对手或者专业对应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因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就业难题就是一般性就业问题。如一些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都是热门的应用技术性专业,如计算机专业,但过了几年,热门专业不热了,岗位已经满了,而毕业生的数量却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个时候明显会出现“人找事”,某些同类岗位应聘的毕业生过多,必然造成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一般性的就业问题。

2.2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本质上是因为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有些专业技术类岗位呈现“事找人”,而有些岗位却近乎饱和,毕业生就业难呈现一种结构性的趋势,如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个层次的单位人才需求上就出现上述两种情形,即形成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因学历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近年来用人的等级越来越高,动则对学校档次有限制,如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不少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毕业生时主要瞄准的是“985”、“211”大学的学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职专科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本身就形成了门槛。二是因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往往需求量大,而许多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岗位相当少,而毕业生相对又多,因而造成了就业难题,当前文科领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让管理层头痛。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地区,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就业难度就相对大些。

2.3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主要是基于毕业生就业的心态,如有些学生家庭基础较好,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显现一些挑剔的心态,偏远地区不愿意去,稍微累一点的工作不愿意干,因而由于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而导致未能就业即出现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但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来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比本科院校要稍微不突出一些,据笔者从事就业工作的了解所知,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而且大多数愿意吃苦,身体和心理的素质都还较好,所以个人职业选择就业问题虽然有,但不突出。少部分有个人职业选择就业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因此,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成为这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般类型分析基础上,为了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调查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并通过深度访谈得到以下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3.1就业愿望

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求学历程艰辛,自然大学生的就业愿望都是“美好的”,都希望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现实却有些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如笔者深度访谈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开口就会认为就业单位最好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笔者进一步的访谈也得知,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有这种愿望,但真正在努力进入这些单位的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愿望相对来说是以“先就业为主”,这种现象比往年有所增加,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乐意进入民营企业先就业,甚至有5%的同学愿意自主创业。因而,总体来看,就业愿望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3.2就业心态

面对现在的严峻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整体上不太平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信心不够,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现在博士硕士本科生有一大批在跟他们在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没有优势可言,因而很难在就业中获得有利的优势,甚至有个别毕业生对就业十分消极。二是自认为就业会有“不公平”出现,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会认为企事业单位在招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公平因素存在,因而在准备应聘过程中可能表现不那么积极,准备也欠充分,造成了就业过程中表现不佳,从而导致难以就业。

3.3社会各界招人理念

社会各界招人过程中往往要求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企事业单位更是有这方面的要求,沿海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也有这方面的用人理念。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占的比例为55%,有18%的认为自己的承受克服困难的能力薄弱,还有15%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不敢肯定的,不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用人的经验要求,除此外还有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3.4创业环境

近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少,而据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还是不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资金,其次还受到一些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创新环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

3.5就业指导和能力培训

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己在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93%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在就业前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参加一些就业能力的培训是有必要的。

3.6经济形势

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近年来实体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感觉到就业难。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一线岗位进行培养的,更多的是技能的培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发展变化也比较快,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4.1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心态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调整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要把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努力做好工作当中的每一件事情,端正心态,从基础做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关键是心态的转变和对职业的预期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提高敬业精神和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的心态,并注重职业道德。

4.2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加强在校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一般都需要从事一线具体操作,需要有自己的本领,关键在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调整心态,具备适应工作的本领和技能,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更加地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有适当的薪酬期望,专业理论尽可能做到全面,提高基础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4.3提高从业品德修养

企业喜欢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毕业大学生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道德素养,提高品德修养,增强实践经验。

4.4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能够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理想就职,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整就业心态,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务实勤奋的精神。

4.5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多毕业生就业引导

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就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过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网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同时,建立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

4.6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按照中央、地方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搭建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创新方式提升就业能力、加大力度创新就业服务、完善制度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扶持鼓励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氛围,千方百计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几点做法[J].文教资料, 2011(19).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5

为扎实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帮助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家庭解决子女就学难、就业难问题,根据自治区总工会统一部署,市总工会决定,2017年7月至9月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围绕重点,精心部署,推进助学就业活动精准开展

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关系着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整体工作实效。各级工会要高度重视,增强做好促进就业和助学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全总和自治区总工会的工作部署,按照困难职工“五类重点群体”划分,结合本地实际,对标排查,因需施助,把“精准”贯穿工作全过程,为每户困难职工家庭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帮扶措施,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就业和上学问题。

二、摸清底数,分类帮扶,确保助学就业活动规范有序

一是全面调查摸底。结合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建档立卡工作要求,开展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阳光就业和助学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帮扶档案,对困难职工家庭在学子女人数、高校毕业生人数、其中已实现就业人数、需要工会帮扶人数等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确定工作目标。通过开展阳光就业行动,使“零就业”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100%,总体帮扶就业率达到60%以上。通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重点帮扶困难职工及困难农民工家庭中就读于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帮助他们在享有国家助学政策的基础上经工会帮扶自主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实施分类帮扶。根据每户家庭具体困难情况及子女教育负担状况确定金秋助学活动帮扶对象,统筹兼顾,因户施策,提高助学帮扶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结合高校毕业生特点、创业意愿和能力设立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服务,支持他们自主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四是规范工作程序。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使用财政专项帮扶资金进行帮扶的,要坚持依档帮扶、实名制管理、银行卡发放,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三、坚持制度保障主线,落实就业助学政策,形成多方联动机制

一是坚持制度保障工作主线,推动各项助学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级工会要加强与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联系,源头参与各项涉及困难职工家庭的就业和助学政策的制定,提出能切实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大对各地助学及促进就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督查力度,推动党委和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措施。二是贯彻落实好各项助学政策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推动将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政府就业援助体系,推动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为困难职工子女就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纳入国家“奖、助、贷、勤、补、免”等六方面助学政策的覆盖范围。

四、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资源,多元化服务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学和就业

一是发挥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就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的优势,实现服务窗口常态化帮扶、阳光就业和金秋助学活动阶段性帮扶相结合。组织有培训意愿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订单式、定项式培训,为帮扶对象提供职业咨询、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法律援助等系列就业服务。工会创造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暑假期间,各级工会帮扶中心可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参观、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公益活动等形式,关心困难职工家庭上学子女的生活、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入会农民工的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帮扶和服务。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基层企业和基层工会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奉献爱心,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帮扶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出台相关政策,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优先提供职业培训、就业见习机会,并优先吸纳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要通过单位或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劳动模范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和助学帮扶。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线上”“线下”帮扶相统一、互为补充,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就业和助学信息。

五、具体要求

(一)各单位凡在今年6月份,按照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审核2017年上半年〈特困职工优惠证〉及做好困难职工档案调查、管理的通知》已建档,并审核通过的困难职工,只需提供该职工的惠工卡复印件及子女在读高中或大学相关证明。

(二)对符合条件未建档的困难职工,先按《关于审核2017年上半年〈特困职工优惠证〉及做好困难职工档案调查、管理的通知》建档。同时提供困难职工的惠工卡复印件及子女在读高中或大学相关证明。

(三)统一由单位填写《申请金秋助学困难职工子女情况登记表》(附件)盖公章8月10日前交市总工会帮扶中心.

(四)根据困难职工属地管理和帮扶资金的使用要求,2017年区总不再向未在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管理系统中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的产业(系统)工会和直管基层工会拨付金秋助学资金。各单位如有资助需求,请先按《自治区总工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困难职工建档管理办法的通知》(桂工办发〔2017〕24号)要求建立档案,并报送至对应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审核。

(五)各级工会要及时启动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和金秋助学活动,尽快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六)各级工会要加强与人社、教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分工协作,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也避免重复帮扶情况的发生。

(七)各级工会要做好宣传工作,深入报道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好活动情况总结,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健全助学档案,推广活动的经验做法和主要成果,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

未尽事宜,请与市总工会保障工作部联系。

联系电话:

高职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河北省 高职高专生 就业现状

前言

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总理强调“要重点加强对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研究,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当前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出现高等教育高职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职招生人数平均每年以33%的速度递增,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今后我国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有58所,在校生已达55万多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以上,如果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不能保证,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等政策目标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解决高职高专生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

2.高职高专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公众的教育需求及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影响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高职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面对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受到社会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

2.2高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差

在高校培养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相比,传授理论知识的力度更大。然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很多企业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砝码。

2.3专业设置不合理

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没岗位,而是人才与岗位不匹配。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时期,这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难以把握,培养的人才门类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致人才市场的专业供求偏差加大,决定了不同专业就业率差异明显。

2.4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解决对策

针对调查高职高专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加快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1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3.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职业技能、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安排专业实习等,使大学生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拓宽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工科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该校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3.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或者过高或者期望的方向出现错位,与现实社会的认可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转变择业观。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专业不对口也是一种择业的误区,应该让这些学生知道,事业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学的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4.总结

适者生存,高职高专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高职高专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总之,构建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特点,能够紧密围绕当前的市场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能提高高职生就业率,从而提高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5

[2] 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需求对接――大学生就业难调查[N].黑龙江日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