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诚信教育研究

高职毕业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

当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所有高等院校都感受到了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极大压力。从过去的就业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能够顺利找到工作,高职毕业生应既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诚信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得到全面体现。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索诚信教育与高职毕业生之间的重要关系。

关键词:

诚信教育;就业推荐;高职毕业生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目前的社会岗位供不应求,很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不仅对学生个人情感造成了极大打击,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沉重压力。因此,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他们就业,就成为高职院校应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经过了多年的知识熏陶,并承担着“天之骄子”的名号毕业,心里对于未来都有很多的期待,希望能够找到工资高、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发现自己的学历并没有受到各个企业的欢迎,而是更倾向于挑选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这种对社会岗位和自身认识不足的现象,使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就业失败。

2.对应聘技巧掌握不充分

由于高职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对就业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没有进入社会进行短期兼职,对于应聘技巧掌握不充分,常常是面试官问什么,就机械地回答什么,甚至对于面试存在着恐惧心理,从而错失很多就业良机。

3.高职院校缺乏对毕业生的就职培训

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也没有贯彻落实就业指导的方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经验传达,仅仅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传达和对工作岗位的介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诚信教育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

在当前局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学生,为了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很多高校都会请领导对学生做出就业推荐评价,帮助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其中,诚信问题是企业最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诚信教育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诚信教育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对高职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实践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岗位。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主要因素。诚信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基础,唯有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价值,也能够为国家多做贡献。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基础,如果缺乏诚信教育,就无法使学生获得坚定的信念。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毕业生由于心理承受不住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丧失了工作的基本能力,甚至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加强诚信教育,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未来。

2.有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学生性格和理想的塑造,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品质,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我国各种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诚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激发智慧和才能,用于创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3.使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中有些人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模式和本位利益的价值观念,凡事易先从功利角度出发,忽略了道德的约束。目前,失信的现象不断出现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比如虚假广告、假冒生活用品、假学历、假发票等。这些社会上不和谐的现象,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不良的导向。他们有时也会失去自己的原则,也会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自己的利益,甚至认为这样获得的利益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影响是负面的,对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会有腐蚀作用,最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丧失诚信,从而影响到自身的道德建设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当今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势下,诚信交往、诚信工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诚信教育能够使学生的个人能力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总之,我们应重视诚信教育在就业推荐中对高职毕业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

作者:陈思 马建华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燕波,刘永旭.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路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

[2]邹开亮.关于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诚信评价体系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