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例6篇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1

今年以来,我县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组织部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法,注重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队伍素质”的战略任务,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就2019年干部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和2020年干部培训计划报告如下:

一、目标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要求,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教育培训,帮助引导广大扶贫干部深刻理解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系统掌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法措施,切实增强精准帮扶的实战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情况

2019年度我县共举办各类扶贫干部培训班8期,共培训561人。费县脱贫攻坚工作专题培训班4期,培训346人;扶贫工作重点村村两委成员培训班1期,培训120人;第一书记及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期,培训45人;全县扶贫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培训50人。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实现了培训受众的“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

三、重点培训内容

(一)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着眼于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专题研讨为主线,不断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把树牢“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核心作为首要标准,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抓好扶贫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着眼于服务全县扶贫工作大局,切实优化和提高扶贫干部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针对全县领导干部集中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扶贫论述摘编》解读、扶贫政策解读、教育扶贫政策解读、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工作职责讲解、建档立卡户精准识别和退出、扶贫手册填写、精准扶贫APP和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讲解等扶贫知识,旨在全面提高各单位、乡镇干部脱贫攻坚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确保圆满完成我县脱贫攻坚任务。

四、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思想领路,树立创新型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按照在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在重点问题上创特色、在热点问题上出成果的目标要求,严格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

(二)注重培训实效,创新多手段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鉴于我县脱贫攻坚的工作实际,对帮扶政策的业务知识培训,我们按照分批巡回培训的方式开展,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及业务知识。此外,培训会后,针对各扶贫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差异,我们采用微信、电话、文件传达等多种载体进行个别指导,不断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夯实工作基础,建立长效性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质量管理,结合我县实际,研究确定培训方案,提高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质量。加强扶贫干部培训示范典型打造,认真总结扶贫干部培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总结和宣传推广。

五、存在问题

我县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较,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部分干部理论学习不深入,思想不够解放。部分干部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学习,学以致用不够。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切实增强政策水平、开阔眼界认知、拓宽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法,切实提升参训干部对精准脱贫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带领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教育引导学员把学习培训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积极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下足功夫,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支持。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2

按照市教育局通知要求,现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所,其中初级中学6所(农村1所),小学12所(农村5所),农村教学点2个。现有在校学生5587人,其中初中在校生2447人,小学在校生3140人。

二、主要工作

(一)健全机构,确保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职责明确,有序推进

进一步完善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义务教育办公室为联络员。按照市教育局扶贫办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明确职责和分工。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建立扶贫、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协调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按照建档立卡、残疾、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四类”来区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来源,明确数据核查渠道和工作任务,将教育脱贫攻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构架下统筹安排。

(二)提高认识,确保教育脱贫攻坚与控辍保学同步推进落实

区政府制定了脱贫攻坚及控辍保学相关文件,确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完善措施、整体推进。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主动作为强力推进,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聚焦突出问题,加强分类指导,按照“以区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区域统筹、综合实施,组织实施控辍保学工作措施,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障、宣传动员、劝返复学、联控联保、动态监控、督查问责、考核奖惩机制。

2. 强化属地责任。杏树岗镇和各街道对本辖区“控辍保学工作主动作为,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搞好依法控辍、行政控辍,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工作总体水平。经常安排专人深入村、组、户调查摸底,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大力宣传和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 ,把“送子女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要求变成家长或监护人的自觉行动;建立起乡、村民委、村小组三级联动防护网络,严防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从各渠道外出打工。积极配合做好家长、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依法控辍工作落到实处,使“在校生留得住、辍学生劝得回 ”。

3、强化属事责任。区教育局全面负责“控辍保学” 工作的组织实施, 搞好安全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工作。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因 “学困、 厌学”而导致辍学的有效办法,稳住“学困生”,使其学有所得;留住“易辍生”,使其安心学习;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衔接好学生转入、转出学校的各个环节;多渠道筹资,继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着力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环境,确保学生不因学校办学条件差和安全无保障而辍学;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和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师德教育,尊重、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教师的关怀,用情感感化学生留住学生。

(三)精准扶贫,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我们始终将扶困控辍放在控辍保学的第一位,坚决不能因为贫困而导致辍学的发生。

一是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红岗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0人中,具有红岗区户口的5人,外省市县15人。这20人中现在区内学校就读的有18人,其中杏树岗中学就读学生6人、第十六中学就读5人,民吉小学就读1人,宏伟小学就读1人,创业小学就读1人,八百垧第一小学就读1人,杏树岗小学就读1人,乘风第四小学就读1人,金山堡小学就读1人。另外,有2人在校外办学机构学习,其中杏树岗中学1名安达户籍学生回原籍,学籍仍在红岗区,现已初四毕业,四十七中1名明水籍学生,初一就没有到四十七中报到,现已初四毕业,联系家长,已在汽修技校学习汽修技术,学籍仍在红岗区。

二是贫困家庭子女救助。我区现有贫困家庭子女就学33人,其中杏树岗中学9人、十六中学4人、十七中学1人、八百垧中学2人、八百垧一小1人、创业小学1人、民吉小学1人、先锋小学3人、兴隆河小学2人、杏南二小3人、杏南三小1人、杏南一小5人。

三是残疾儿童入学情况。我区现有适龄残疾儿童44人,其中随班就读23人、特殊教育机构就读20人,还有1人没有就读,主要原因是孩子随家长在大连生活,在大连市东昕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做康复,未建学籍。

四是扶困助学资金发放情况。今年4月初,我们为1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了2020年春季的助学资金4562.5元,发放了33名贫困家庭子女助学资金9250元,发放了23名残疾学生助学资金6437.5元。7月份,我们又为这72名贫困学生补发了2019年秋季的非住宿生补助共计20250元,为9名住宿生发放2020年春季助学资金5000元。

五是用制度强力控辍。我们建立了各项控辍保学各项规章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想尽一切办法依法控辍。针对目前初三、初四辍学外出打工,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初中毕业证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求各初中学校学生如果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坚决不允许发放初中毕业证,教育局在核准发放毕业证时以参加中考学生数为准。

(四)送教上门、关爱留守儿童,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全覆盖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实行了全覆盖。各学校全部建立了标准的心理辅导室(青爱小屋),100%配备了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辅导。同时,各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开辟了各种兴趣社团,多措并举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全覆盖。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扶贫、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对接,全面掌握了本地适龄残疾儿童信息,其中区内**人持有残疾证,**人在特校就读,**人区内随班就读,**人送教上门,**人尚在康复治疗。学校根据其残疾程度和未入学原因确定教育形式,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建档造册并建立学籍,纳入学籍管理。针对不同类别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实际需求,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一个不漏。

三、存在问题

在控辍保学和扶困助学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3

重庆市万州区赶场初级中学  张雪峰

2019年10月--11月,我有幸参与渝鲁扶贫人才交流跟岗学习。在兖州一中附校,我们5名跟岗学习成员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款待。本着“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虚心学习、注重沟通”的跟岗学习原则,我们认真观察、认真学习、认真反思,每天坚持写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是我跟岗学习以来的最大的体会和感悟。在跟岗学习中,我们听到了更多的真实的常态课,它既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多的花俏。这样的课堂让我感到朴实、自然,遵循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现将这次培训学习总结如下:   

一、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    

花园似的校园,点缀得五彩斑斓,更显得生气盎然,别具风格的教学楼,在娇羞欲语的花儿的装饰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形成了一种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景色。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行走在校园的走廊内,抬头就可以看到各种标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温馨提示;没有现场说教,只有渲染熏陶,这些朴实的句子、惬意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鼓励你、引领你。校园文化重要的是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品质。它是通过校长不断引领,老师们不断领会,通过外在熏陶,内在培养,最终表现在全校98名教职员工身上的气质,最后形成学校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气息。   

二、震撼人心的行为习惯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都知道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现实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学生的行为习惯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可是在兖州一中附校却看到了令我心灵震撼的学生行为习惯。在兖州一中附校,周二到周五当国歌响起的一瞬间,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校园内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停下脚步,向着国旗升起的方向举起小手,走廊内打扫卫生的同学也会停下来敬队礼;还在教室里面的学生也都面向朝着旗杆的窗户举起手,一直站到国旗升完为止。学生们的这一举动让我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一股神圣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是什么让这些懵懂的儿童在国歌响起时举起小手?是说教吗?也许。但我更相信是教师的榜样在引领着学生。我注意到,在兖州一中附校,周一早上升国旗的时候,所有的教师都朝着国旗行注目礼,全校师生唱国歌,在整个升旗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在动,没有一个教师在自由交谈。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向高远的教师带出志向远大的学生,知识渊博的教师带出博学多才的学生,严于律己的教师带出遵纪守法的学生,宅心仁厚的教师带出充满爱心的学生,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匠心独具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素养。九年级语文老师巩爱芳校长的《智取生辰纲》,整节课教师围绕目标,层层推进,巩校长老师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人物之间的联系,共同欣赏古典小说的无穷魅力,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年级石心慈老师的《慈母情深》,利用文本,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情感,围绕主线,师生互动真正达到一个水乳交融的境界。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4

一、坚持入户走访,摸清基本情况

进驻新东村后,为了及时摸清全村及帮扶户的基本情况,为尽快制定帮扶计划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和驻村同事在村干部陪同下每天早起晚归前往各个自然村,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猪圈等实地调查收入来源、贫困原因等基本情况,走访小村长、老干部和老党员了解新东村历史和现况。仅用一个月时间就走遍了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的145户贫困户。“双到”工作铺开后,为使帮扶工作更有针对性,我们仍坚持入户走访,并在走访中学习当地语言和农业知识。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基本做到了“三得”:认得、聊得、晓得。“认得”每位贫困户,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能与农户“聊得”来,基本懂得客家话;“晓得”各村、各户的基本情况,也通过学习“晓得”许多种养殖方面的农业知识。

二、探索新路子,推动产业帮扶

三、热情接待、密切联系,配合各单位做好帮扶到户工作

四、用真心帮农民,用爱心办公益

驻村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局关于“双到”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局“双到”办和各帮扶单位开展帮村扶户工作和公益活动。在市教育装备中心、教研室、保健所、市二中、市六中、司法学校、商贸学校等单位大力支持下,新东小学有了新电脑、新图书,新东的孩子们有了新校服、新书包,新东的卫生站有了新设备、新药物,新东村有了新的桥、新的路,有了新面貌。与此同时,我和驻村同事没有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主动担任新东小学课外辅导员,指导学生电脑操作和组织学生课后活动,晚上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暑假还在村里播放电影。平日我们一齐凑钱,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送上大米和食品、毛毯和棉被;为去世的老人送上白金和花圈以表慰问;对村里造桥、修路等公益事业也积极捐款,以尽微薄之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使村民感受到我们帮扶工作是真心实意的。

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帮扶单位的给力支持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局先后被评为梅州市和广州市“双到”工作先进单位,帮扶的新东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双到”工作插红旗村、梅州市“双到”先进村。我本人在去年被评为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还荣幸当选为广州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在此,我衷心感谢局领导对我的关怀与教导,感谢各帮扶单位领导及联络员的大力支持,感谢局“双到”办和驻村同事的指导与配合,感谢商贸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刚怀孕的妻子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5

所谓“精准教育扶贫”是与以往“单向的”、“漫灌式”等粗放型教育扶贫相对而言,是针对该“片区”恶劣的教育环境及不均衡的教育结构,以及不同的扶贫客体、家庭和学校状况等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多主体对教育扶贫客体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评估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下,最终实现教育扶贫最优化和扶贫客体彻底脱贫和阻断返贫的教育治贫模式。

石漠化集中连片区都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紧缺、生产条件恶劣、农牧业收入极低的地区(以下简称“连片区”),是贵州世居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也是全国典型的特困区。长期以来,观念陈旧、经济滞后、教育落后使该区成为全国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央高度重视的对象,教育扶贫是“连片区”整体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扶贫、减贫成效的巩固。该区要在“十三五”期间完全实现脱贫,彻底阻断返贫,教育是基础,发展是核心,扶贫是关健。

近年来,面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中返贫现象不断、乡村学生扮演率居高不下和在校学生贫困救助、教育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政学界逐步认识到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寻找新教育扶贫的机制与模式,需要在实践―总结―再实践中不断走向深化、走出新路,最终彻底实现教育扶贫、脱贫。有学者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步骤、措施。”[1];有学者主张“借鉴国外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主张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另一方面应从惠民的视角探讨其有效机制”[2];有学者强调了“高校教育扶贫的作用,认为教育扶贫应该以大学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基础”[3]。

基于在该“连片区”深度调研中突出的教育扶贫效益、教育扶贫的体制、机制实际效用如何等问题,及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的历程、经验、问题、挑战、对策等的调研,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教育扶贫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性观点,有利于创造性地形成一种更好的教育扶贫模式,进而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的现有系统及内部运行结构及其影响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内部问题、矛盾等的解决途径,寻求现有精准教育扶贫制度和转换扶贫思路与模式等策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及现实中的特殊情况等,精准教育扶贫可以从融入贫困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教育改善等方面着手。

一、精准教育扶贫问题研究

教育扶贫已实施多年,成效显著,同时问题也突出,而精准教育扶贫则要走出固有模式,避免重复、老套与无效模式。首先应该在该“连片区”深度调研中要突出研究多年来教育扶贫效益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和可借签的经验、多年来教育扶贫效益到底在何处、真正受益人群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是否真正达到脱贫效果、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等相关方面。同时总结与深度分析教育扶贫的体制、机制出现的问题,进而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的现有系统及内部运行结构及其影响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寻求内部问题、矛盾等的解决途径,从而寻求现有精准教育扶贫制度的可行性,完善和转换扶贫思路与模式。唯有在对先前教育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深度总结与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精准教育扶贫的对象和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最为有效,最有针对性。同时可在借鉴国外精准教育扶贫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该“连片区”现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造性的解决精准教育扶贫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精准教育扶贫对象

精准教育扶贫扶持对象到底如何选取?选择谁?首要工作是确认精准教育扶贫对象“有没有贫困”“想不想脱贫”“会不会脱贫”“如何脱贫”。“连片区”地域上并不是很广,精准扶贫对象首先要通过当地政府,在村委的大力宣传与配合下,采取自愿报名和实地摸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最终的扶持对象需要在当地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与配合下,通过调查、走访、访谈、观察等形式才能清楚地了解与核实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从而最终确定,以避免走先前所范“扶贫对象不清,根底不明,针对性不强”等低效之路。精准教育扶贫对象确立后,接踵而至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具体包换哪些教育形式),让其通过教育真正能达到脱贫、阻断返贫,走上自富、自强之路。

三、精准教育扶贫模式

自古“扶?先扶智”。高等学校可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适度举办“农业产业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中小学幼儿园后备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职业技术培训班、返乡农民工培训班”等,为推动“连片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时机相对成熟时,可实施“领头羊”计划,从精准扶贫户子女中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输送到省级示范性中学及省级高等院校免费就读。同时当地高等院校与“连片区”紧密合作,每年安排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开展教育支教、社会调研等活动。

产业扶贫要扶在“点子”上。积极与省和当地相关行业领导、专家联合组成扶贫调研组、扶持组,实施积极走访,实地调研林木经果林、畜禽养殖及乡村旅游等发展情况,为“连片区”地区经济发展(林木经果林、畜禽养殖及乡村旅游等)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性的意见。高校走“校农合作”之路,通过采购主食、肉、蛋、蔬菜、水果等食用性生活品的形式,使该“连片区”农副产业逐渐成规模发展,互惠互利,或帮或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户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可降低高校学生食堂成本,惠及广大师生。在此基础上,学校应与“连片区”当地相关部门协商,双方可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确保“校农合作”长效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促进产业发展。

四、精准教育扶贫出路

要在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教育扶贫,需要充分对“连片区”当地经济发展格、模式与基础都能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使精准教育扶贫的对象群体能充分就业,促进“连片区”当地经济发展,走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让其“足不出户”就能谋其生路。

教育扶贫工作总结范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根据市教育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统筹协调、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扎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了贫困家庭在校生扶贫资金准确、政府资金减免到位,受到贫困户、在校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2018年,我校对照省市扶贫办、镇政府、村委会辖区贫困户及在校生建档立卡信息,核准扶贫名单,现将本年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 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李强校长为组长,侯健主任为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教师包联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实行“一 对一”信息核查和帮扶。

二、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教育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同时, 高标准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扶贫工作计划、 扶贫工作包联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会,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建立完善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期间,先后制定完善了《教育精准扶贫走访制度》、《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等长效机制。

三、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及人口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对我校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档案, 摸准摸实上报中心校; 二是建立贫困学生的在校情况档案;三是及时准确上报贫困学生在校收到的资金救助等发放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进行及时核审。为掌握较为全面、准确的帮扶对象情况信息,我校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与学校所辖地区的村干部紧密配合,虚心听取村干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与帮扶对象交心谈心,拉近距离,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每一位帮扶对象的情况制作了联系表,在联系表中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帮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况。

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重点开展教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扶贫。

1 、学校提供专项资金,开展经济帮扶,送温暖、送爱心。每学期拿出经费的3% 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资助贫困生。

2 、发挥学校专长,开展智力帮扶。学校在了解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后,组织其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召开了帮扶会议,掌握其在校的学习情况,结合其家庭情况和教师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进行定期的辅导,让其在校期间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成。在本年度期末质量检测中,这些学生在学习及心理上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有自信。

3 、开展心理教育帮扶。 由于帮扶家庭中较多学生为留守学生,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之交流,掌握其心理状况,适时调整与疏导。

五、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决完成上级的任务。

1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做好辖区范围内学生的入学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2 、建立了“防辍控辍”管理制度,学校与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

3 、密切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