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摘要: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教育方法、课程和内容不合理。此外在落实常态化的帮扶措施中,应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精准、科学、多样化的帮扶形式,落实好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

一、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扶贫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艺术精准扶贫,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思想和要求,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红利,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艺术教育的期盼,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教育公平,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落实施政为民理念

脱贫工作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脱贫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脱贫两方面。艺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艺术教育扶贫能让人们在精神文化上脱贫,是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在以往四十多年时间里,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新思想、新文化、新精神相互交融。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还有1660万的贫困人口没有脱贫[1],贫困地区人口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思想的限制,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比较缓慢,文化艺术生活相对匮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为贫困地区人民带去艺术文化知识,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2.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可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培养贫困地区群众的艺术素养。对于他们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奢侈品,落后的教育条件,稀缺的教育资源,都成为他们学习艺术的阻碍。艺术教育的帮扶可以满足他们对于文化艺术热切的期盼,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除了普通群众外,艺术教育的扶贫是以儿童为重点的。贫困地区的儿童也渴望得到艺术知识的滋养,接受艺术知识的熏陶。在贫困地区,很多儿童不得不在很小的年纪就帮助家人做家务、农活,为了生计的劳动往往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扼杀了他们纯真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是潜在的艺术家,艺术教育的帮扶能够把他们热爱艺术的天性释放出来,满足他们对艺术文化的期盼,从而提升国民素养。

3.发挥高校服务功能

通过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区域教育公平。《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不仅培养人才,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是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大学师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扶贫工作,鼓励大学师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扶贫事业中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服务了社会,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提升艺术修养。

二、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

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不受当地政府重视,认为只有帮助贫困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真正的扶贫。这是很多精准扶贫工作者的普遍认识,这样也就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很难开展。贫困农民收入增加,超过我国现阶段的贫困线,是一个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也是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数据。但是,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无法量化,国家和政府只提“教育扶贫”,没有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专门文件,这也导致了整个社会范围内对艺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机制不健全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件艰苦的任务,需要工作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现阶段,贫困地区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基础设施缺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精准到村,要有贫困地区群众一天不脱贫,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天都不放松的精神。但是,很多人都有畏惧扶贫工作困难的心理,向往舒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希望在毕业之后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去工作,不愿意投身到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中去,导致高校艺术教育扶贫的参与度低,没有形成常态化、健全的、有效的帮扶激励机制、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难以保障帮扶效果。

3.方法不合理

由于高校师生有比较繁重的学业和教学任务,各个高校在参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时不能像其他经济扶贫工作者一样,明确扶贫责任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导致艺术教育扶贫工作存在“作秀”现象,很多艺术教育扶贫工作者都是间歇性地参与到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去,有的只到中小学、幼儿园捐赠画笔或器材就算扶贫,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师资和学习方法,即使捐赠了钢琴、画板,也只能让其束之高阁,还造成资源浪费。

4.课程不科学

艺术教育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制订课程规划,而高校老师的日常教学模式对于贫困农民来说不适合,难以起到教育扶贫效果。而大学生虽然艺术水平较高,但是缺乏教育工作经验,在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难以把握贫困农民的真实需求,课程内容“高深冷”,脱离实际,没有结合当地群众实际情况,帮扶效果不理想。

5.成效不显著

教育是“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教育是滋养生命的沃土,所以,艺术教育扶贫不是教孩子画一幅画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的艺术教育扶贫还存在走过场现象,帮扶没有把儿童对艺术的认识、理解、感悟和创造等方面的提升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年龄阶段、教育水平现状、接受程度,把高校的、城市的艺术教育直接搬到乡村,完全不顾贫困地区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急功近利、粗放式、不合实际的艺术教育帮扶,当然成效不佳。

三、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

1.提高认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

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有些人认为,对于贫困农民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提高收入是第一位的,满足精神需求和艺术追求是次要的。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政府在制度扶贫政策时就要把教育扶贫与物质扶贫并重,把艺术教育扶贫当作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这种偏颇的思想观念,精神的贫瘠与闭塞会造成贫困迭代沿袭,因此要摘除祖祖辈辈贫穷的帽子,就要从思想上先改变,将艺术文化需求与物质生活需求一样,都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他们从心里渴望得到艺术滋润。扶贫不能一条腿走路,有些群众在得到扶贫资助后,很快花光扶贫款又“返贫”。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艺术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而来,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就容易滋生享乐思想,等到这个时候,扶贫工作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此,从政府、基层和受帮扶对象多个层面,均需要把艺术扶贫与物质扶贫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脱贫的目的。

2.措施得力,写在纸上与落在实处相结合

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必须保证扶贫工作措施得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出台相应的文件,让艺术教育扶贫有政策支持。要注重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督查,把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重点任务,将教育脱贫成效纳入地方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范围。[2]政府需要组成专门的监管部门,在每个帮扶周期之内,整体评估每个高校帮扶效果。重点看扶贫是否落到实处,是否精准,责任是否落实到人,对于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效果较好的学校给予奖励,对于执行不力的要问责。高校要根据政府下达的任务,拟订艺术教育扶贫的措施清单遴选师资和志愿者,制订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实行常态化扶贫机制管理,落实监管考核制度不但“写在纸上”,而且要“记在心里”,“落在实处”。要有真正为贫困地区群众做实事的决心和毅力,要切切实实为群众谋福祉,下“绣花”功夫而避免“走过场”。同时,对于帮扶效果要定期进行现场考核,并且落实奖惩制度,对于帮扶效果好的师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师生,要给予一定的惩戒。

3.形式多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在艺术教育帮扶过程中,高校师生要注意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理论丰富,水平也较高,但是缺乏实际经验,参与帮扶是检验艺术理论学习的有效方式。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学段,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等几个要素,所以周期长、见效慢,对象不同,实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在充分调研帮扶对象的基础上,对师生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对帮扶对象的艺术文化水平有清晰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脚踩大地,将艺术课堂上的理论付之于实践,也能真正体悟艺术的内涵,让艺术繁荣,更有生机。高校师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教育扶贫与高校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农村群众普遍接受本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在扶贫时,结合当地实际改变教学方法,把艺术学习转变成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如对贫困地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不能讲大道理,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方法得当,扶贫艺术化与智慧化相结合

扶贫工作是一门有艺术性的工作,扶贫工作不是一味地给予,直接满足对方的物质需求。就算是给东西也要给得艺术化,不能让对方觉得是施舍。[3]扶贫工作要注重心灵的建设、精神的鼓舞,艺术扶贫不同于物质扶贫,是一种心灵的关爱,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帮扶中有尊严,不能把高校的艺术课生硬地搬到扶贫上来,让老百姓感觉高高在上。艺术教育精准扶贫不同于高校课堂学习,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吸引贫困农民主动接受艺术扶贫教育。要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艺术之美,感悟自己身边就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贫困地区儿童走出教室,走进山水田园间,发现周围的美好事物,并记录下来。可以结合本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感知美就在家乡,就在身边。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搜集民歌、民谣、地方戏等,提炼音乐元素,将传统艺术文化谱成曲,让儿童在歌声中得到教育。高校也可以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开展培训,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精准施策,艺术专业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艺术教育精准扶贫需要做到精准,首先要看帮扶高校具备哪些艺术教育优势,这样的帮扶才能点对点。所以,要首先厘清高校自身的艺术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选择可以合适的帮扶内容、师资、方法与手段,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尽管贫困地区交通比较闭塞,但隐性的教育资源并不弱于城市,往往会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民族特色、民间文化、地方特产,高校师生在落实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先调查了解地区民风民俗民情,将高校特色艺术专业与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融合、改造,用群众看得会、听得懂、学得来的特色艺术文化样式开展帮扶活动。如有些地区传统的民间泥玩具非常有特色,在艺术帮扶时就可以把这门传统艺术引入小学泥塑课堂;有些地区多产高粱,就可以把高粱秸秆拼插引入美术课堂,等等,这种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艺术帮扶,儿童更易于接受,帮扶才有效果,儿童的艺术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艺术教育精准扶贫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艺术文化修养,促进教育公平,阻止贫困代际相传,意义深远。目前对高校艺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更注重物质扶贫,忽视精神帮扶,艺术教育更得不到重视。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有效扶贫方法,精准施策,落实好艺术教育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实.首届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合作论坛举行:以产助兴,以益济困[EB/OL].(2019-05-2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教发〔2016〕18号.

[3]白洁.扶贫要扶志,我的作品来源于我的工作[N].山西晚报,2019-03-19(06).

[4]邓纯余.教育扶贫怎么做才精准[N].光明日报,2019-01-15(13).

作者:魏峰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