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调研发现,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应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职教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路径

在党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治区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61.74亿元建设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8.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建设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枸杞保鲜与加工等多领域的部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区建成3所部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1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2013年以省为单位在西部率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学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2016年开始,固原市实行“三免一补”,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扩大到山区9县和其他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构建了国家资助、扶贫资助和社会资助三大体系。自2007年以来,全区中等民族职业学校学生共有23万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有3.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雨露计划”每人每年1500元的补助;近1万名学生接受了社会资助基金。

(四)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自治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和专业技能型师资引进、聘用、培训办法,通过部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专业课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与天津市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近200名,职业教育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多渠道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成立山东、福建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促进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到东部发达地区创业就业。2006年至今,宁夏赴东部地区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9万人,其中来自中南部地区学生约为7.85万人,有近5万名学生在当地就业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不足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宁夏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各家各户的情况差异明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的扶贫办在识别扶贫对象的过程中,对农村贫困户的认定、收入计算方法、贫困类别、致贫原因、脱贫能力、接受教育情况等信息不够精准。案例1: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讲述在认定扶贫学生时,学校主要是看学生出具的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的书面证明材料,即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登记表,依此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补助和补贴。职业院校仅仅依据这一纸书面材料落实扶贫措施,难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身上去,容易造成真正贫困个体没有得到认定、不能得到帮扶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办学形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给职业教育拔根除贫带来相当困难。案例2:一位扶贫办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没有精准面向区域需求与贫困需求,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不够。宁夏高、中职职业院校专业布点最多的是机电、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专业,作为贫困地区的支柱型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仅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果蔬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尤其现代农业少之又少,专业结构的非精准对接很难真正满足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效果不佳。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劳动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有尊严、可持续脱贫。但贫困劳动者工作流动性较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等是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题。案例3:一位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讲述因为交通不便、平日还要兼顾劳动生产,尤其还有一些散居贫困户,难以集中时间、地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单一、重复,培训内容与形式和贫困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情况不相适应,很难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由于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之前,相关部门很少针对农民个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的合适时间等进行调查,致使技能培训固定时间安排困难,培训内容判断出现偏差,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就业的重要形式,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创业,有能力的贫困生把高校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等辐射到贫困地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然而,宁夏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案例4:一位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少创业实践经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需要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受“重文凭、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就业市场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学历处于本专科以上,造成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认识不足。而贫困地区尤其宁夏中南部山区人口由于见识不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等,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和歧视表现得更为突出。案例5:一位宁夏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的讲述只有通过读书上大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宁愿让孩子上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送入一流职业院校学习。之所以让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是因为没有考上高等院校。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认可较低,已成为影响宁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给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极大阻力,也滞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脚步。

三、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一)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强调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此,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健全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第一,政府部门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各级基层行政部门和组织要成立扶贫对象识别调查组,通过实地调研确认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致贫原因、文化程度、脱贫能力等具体信息,并登记在册、建档立卡,建立互联互通的各级扶贫信息系统平台。早在2017年,自治区主席咸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建成精准扶贫云应用系统,对建档立卡户实行动态管理。第二,职业院校要在政府部门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精准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将统计的结果同扶贫数据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情况,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

(二)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需要,面向贫困地区开设一些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加大涉农类专业的开设比例,如生态农业、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加大一些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设置和投入,如老年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康复等,形成一批叫得响、有优势的品牌专业,用鲜明实用的技能特色增强贫困子女入学的吸引力、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职教合作优势,把贫困地区的学生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去就业发展。如为帮助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福建稳定就业,2018年以来,在闽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力推动下,宁夏向福建转移就业7333人,其中山区9县(区)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1073人。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一是建立综合性职教扶贫技能培训开放平台。在贫困群体中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派遣相关行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及时解答贫困群体劳动生产中的困惑难题,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如盐池县2018年开展送培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学员12期884人,对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开展了滩羊养殖、黄花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安排学员到宁夏大学北农饲料厂、盐池县滩羊繁育中心等企业观摩学习,切实增强了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村委会主任等群体中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地方农业致富带头人。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充分利用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依靠教育信息技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创业者采取“菜单”式培训,根据学习者的时间、地点提供所需的项目培训,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请求专家指导。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融合。一是实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并建档立卡,面向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合适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回乡创业的贫困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贴息。二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等,提高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2018年在银川市闽宁镇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闽宁专场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立志创新创业,帮助宁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应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和贫困人员自觉从思想上接受职业教育、从行动上选择职业教育。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观念引导。各级政府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大众尤其贫困人口正确认识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让社会公众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让职教成才的观念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世俗偏见。二是多渠道立体式进行精准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体,从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就业优势、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精准宣传,使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理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讲好身边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农村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使贫困群体感受到只有掌握技能才能真正“促就业、促生产、促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改变“唯文凭论”“唯学历论”等错误的人才招聘观念。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EB/OL].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我区职业教育六项措施助推精准脱贫[EB/OL].

[3]余维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园区作用发挥之我见[J].宁夏教育,2016(11).

[4]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12).

[5]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4).

[6]于晶.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

作者:王小蕾 刘瑜 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