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职业教育精准扶新的使命,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方向。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精准脱贫、发展农村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文章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为,并梳理了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困境,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精准扶贫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精准扶贫已由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的阶段过渡到“扶技”“扶智”的阶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成为共识,职业教育无疑是“扶智”与“治愚”的关键,也是隔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上更是有着教育成本较低、辐射范围广、面向基层群众以及利于就业的先天性优势,能够将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有利于提升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是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

1重视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作为

贫困归根结底是知识与技能的贫困,贫困地区发展,短期依靠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中期依靠产业开发转型,长远来讲,唯有依靠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脱贫。党的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精准扶贫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贫困地区教育需求看,基础教育是关键,而职业教育培训显得更为迫切。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特征与对接产业的优势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吻合,既能够为贫困地区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可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专业培训,还能够为基层群众自我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各类知识教育培训。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专业行业、教育资源等特长,以提升地方教育水平与劳动者技能技术为目标,通过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将教育资源用在精准扶贫薄弱环节,构建人才、教育、智力于一体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2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困

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优势使其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与相关问题仍然存在。

2.1缺乏统筹协调

职业教育致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受到更多关注,但就现状来看,由于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时间较短,经验有限,与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许多地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只停留在表面人力、物力上的帮扶,行动缺乏主动,专业不相吻合,帮扶手段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同时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上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尤其针对地方性各类职业教育布局、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尚未进行长期性规划,同一地区发展模式趋同、专业交叉等问题较为明显。

2.2专业供给困境

贫困地区大多经济穷,教育更穷,导致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精准扶贫实际需求的矛盾尤为明显。许多地方性职业院校忽视本地区农村基层发展需求,偏离地方产业发展定位与自身办学优势条件,一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不仅无法体现专业特色,且难以体现地方职业教育优势,更无法为地方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服务。同时,校企对接性不强。本地企业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缺乏关注度,参与度有限。许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与职业院校配合不足,并且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同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满足企业人才要求,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有效转移。

2.3资源整合度低

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与激励机制,区域职业教育、城乡职业教育间通常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区域间、城乡间的互动协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功效。同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与管理,例如职业院校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功能重叠,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混乱,尚未形成合力,不仅专业上缺乏系统性与精准扶贫吻合度,同时也导致职业教育资源与行政资源浪费。

3基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

3.1统筹机制,保障扶贫

职业教育需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精准扶贫上有所作为,管理协调机制是精准扶贫的首要保障。首先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既要保障地方职业教育的均衡优势发展,同时也需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具体来讲,需将职业教育转化为“需求—供给”模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提升。其次,积极统筹地方教育、农业、人设、扶贫等各职能部门资源优势、资金与项目,构建起资源共享、需求对接、高效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此外,构建区域联动、城乡联动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跨区域帮扶、社会企业协同参与作用,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合作机制。

3.2精准供给,对接需求

职业院校需重点关注就业市场新动态、新走势,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使产业成为专业发展的沃土。首先,抓住“精准就业”目标,为农村培养出足量的适应性人才。例如当前许多贫困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前景良好,职业院校则可相对应设置旅游开发管理等相关专业,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旅游等专业教学活动,针对性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再如主动对接设立农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古宅保护等专业,为农村输入大量乡村管理人才、商科人才等。其次,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尝试师带徒、订单式培养等职业育人方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针对性,强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开展“学校+市场+合作社”“学校+合作社+农民”等校社合作互动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深入田间、融入基层,进行“造血式”扶贫。此外,协助产业开发,职业院校可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与影响力,促进民生扶贫项目落地。例如与地方签订对口资源帮扶协议,开展项目建设、师资培训等各方面帮扶,具体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特色,资助发展旅游产业等相关项目。同时可积极引入互联网电商,从技术与资金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

3.3搭建团队,专业服务

地方职业教育可结合自身资源成立专家服务团队,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聚集,构建人才、产业、科技精准对接的平台,服务农村发展。如组建电商平台应用服务团队、机械制造技术服务团队、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服务团队等。同时,聚焦精准扶贫战略,启动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在“大学生村官”培育基础上,紧扣能力培训、创业孵化核心,利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师资团队,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其次,地方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软件学院等专业优势,搭建农村基层电商创业实践团队,开展农村基层电商扶贫创业实践活动,向基层群众提供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帮扶;组织引导专业教师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电商帮扶下乡活动,结合知名农村电商企业平台,针对地方优势农产品资源以及“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向其提供技术培训、包装设计、品牌营销等专业服务,指导贫困群众通过互联网销售土特产品,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

3.4多措并举,精准培训

地方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可联合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标准,构建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学体系,有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现代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将职业院校搭建成为农民培训基地,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农民、基层工作者,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群众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具体来讲,应将农民培训教育作为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合理整合现有教育力量,构建农民培训体系。例如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各类资源优势,为农村培养人才;建立“农村技术培养实践基地”“返乡农民工培养基地与再就业中心”等,结合地方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农民就业倾向以及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内容,积极承接地方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4结论

乡村振兴是经济与社会的振兴,更是文化教育的振兴。职业教育应主动融入、主动担责,为精准扶贫助力。总而言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需顺应时展建设需求,主动对接三农问题,对接精准扶贫,承担人才培养、产业开发培育的重要职责,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朱成晨,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06).

[2]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01).

作者:黄小明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