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范例6篇

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范文1

1.培养周期缩短,培养规格不变,必然要求课程制度的强化与建设

传统的三年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学制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学习时间缩短,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难度较大。所以改革后,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趋势。课程教学可直接与企业相联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和针对性更强,同时也应具备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或实习场所(订单式企业)。所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看,学制改革后我们都应该完善课程制度。

2.学制改革,课程针对性加强,必然要求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实行中需要制度的约束和完善

高职院校学制三年改为两年以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课程趋向模块化和整合化。学生很难学习到一个专业所需的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知识,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要培养这种能力,与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最佳的途径,是学校和企业的一种双赢合作。

二年制学制将使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兴趣加大。由于时间缩短,见效更快,用人单位付出成本相对变低,等待周期或应付企业发展变化上更具针对性.这些都会大大加强厂校联动机制的产生和发展。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其培养周期为四年,见效慢,企业投入大,高职学制改革后,只需要两年就可以为企业上岗工作了,这一优势能够使畅销之间的合作更加被人看好。但是如何在这种合作中制定相关制度,使其固化,成为新学制专业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通过健全企业订单培养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就业支持

1.准确把握“订单”本质,制定培养方案制度

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对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共同确定订单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充分采纳企业意见,以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另外要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要求。

2.完善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和培养制度

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订单人才培养要求企业较早地介入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3.制定职业素质和意识教育制度

当今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订单式学生与之相比就业压力小得多,所以部分订单学生就高枕无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了解决此类的问题,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订单企业每学期都要派人来学校召开座谈会,及时地提醒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形成竞争机制。另外学校对订单学生实行滚动淘汰制,即按照合同的规定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淘汰,从非订单学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补充进来。

三、通过健全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教学质量支持

1.完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制度

(1)高职院校人才设计坚持的一般原则。第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处理好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改革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对三年学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肯定传统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实行专业课的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第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责,一般是为地方经济服务,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变化,其职业岗位群及主导技术群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坚持共性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个性的培养,如“订单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培养方式。

(2)高职院校人才设计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只有有针对性的设计,才是在实际中能进行可行性操作的好的设计。因此,应把高校人才设计的大模式转化为各种具体的质量化指标,并把这些指标贯穿于教学管理当中以指导工作。其次,要注意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层次设计高校人才。这其中,既要为国家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一些科研人才。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学制改革后,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必须遵循科学原则,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市场调查,不能够跟风或一味的追求生源。

同时注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具备各种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开设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必须保持其严肃性,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作调整。

2.完善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设计质量控制

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对于教师的学历、学源结构、职称进行管理和测评,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的建设。对各种教学手段设施提出合理的测评标准,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2)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要特别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和教师的“进口”,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和“转口”关,学生的升留级。虽然高职院校生源紧张,但也不能网开一面,招素质极差的学生进入学校,这只会给学校声誉带来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培养成本,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对新任教师“进口”除要进行检测评估外,对开新课的教师也要严格考评把关。高职院校教材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尚未完备的情况下,一些特色专业及学科课程要严格把握教材的“进口”。学生的升留级也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放任不合格学生正常毕业,这一点,其质量一般用考试成绩、考查综合素质来检查。

(3)教学测评质量控制

要建立一整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高教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其中能力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拓展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重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通过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新学制专业课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

1.产学研一体化制度为专业课提供技术保障

(1)通过学校与企业无间合作提供技术保障

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制度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最新技术、设备、真实环境、源于生产实际的技术开发项目和生产任务、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等要素是学校无法提供的资源,为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2)通过实训与科研有机渗透提供技术保障

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提供项目和经费,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革新、技术咨询等项目,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性学力。

2.院办产业制度为专业课提供物质保障

(1)为学生实训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实训是高职教育比较大的一块投入,一方面,是实训场地和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实训耗材的花费。有了完善的院办产业,能够为学生实训提供环境,解决了实训场所的问题,也能够给学生其他实训提供一些经费。

(2)为科研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院办产业强调教师的参与,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院办产业的利用还远远不止这点,应该能够让教师参与产业的管理和科研,在实践中出成果。为科研和教改提供物质保障。

3高职两年学制要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1)完善需求定专业制度

这是实现就业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前提。对准市场设专业,其实质就是按照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坚持“以销定产”,即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生产技术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区位优势和特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全国人才市场发展前景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导向设置与优化学科专业。立足本校实际,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特色创建、把专业的科学协调发展与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及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的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四,不断增强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性。要尽力为新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课程的、师资的、实训基地的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基本保障,使软、硬件建设具有能够应对市场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实现“以销定产”,产销两旺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实训、实习制度

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的宗旨是:把基地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整合与技能训练、成果孵化与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开放的、多元的互动平台,使实训教学、科研开发和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等在基地中达到有效融合,使教育功能的外放获得社会资源的有效保障,使社会、企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求有一个低成本的渠道。在校外基地建设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原则,把校外基地建设与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统一起来,坚持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双建方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有针对性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合作层次,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稳固的合作形式。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可灵活多样,要因地域经济结构而宜,因学校整体现状而宜,因学科专业的特性而异,因不同岗位对高技能人才要求而异。总之,要把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技术开发、学生实训以及就业趋向结合起来,走上内部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而且还能成功地构建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在“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创业”之间逐步实现“五业贯通”。

(3)完善双师型制度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根本保证。坚持就业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人才保证。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接收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4)完善学术科研制度

搞好科研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灵魂所在。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之路,不仅要强调其实践性,而且要突出其创新性。学校创办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其意义在于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区域性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而且还要努力使之成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推广与社会服务中心。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校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之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校内专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创建相关专业研究所或研发中心。

(5)完善企业、学校合作制度

培养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大学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为根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对接,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做到“上手快、悟性强、后劲足”。

[摘要]高职学制三年改二年是教育改革的趋势,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探索阶段,其学制改革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讨论高职新学制下专业课的制度建设,主要阐述了三种制度的建设:企业订单培养制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学研一体化制度。

[关键词]高职新学制专业课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建设.中加高职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专业课教学范文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8项技能:普通话、三笔字、教学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音体美舞、幼教英语、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上,都要考虑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应是当今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应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2.3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情景性

2情景设计常常是现代教学的中心内容,新课程与幼儿园活动

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更需要情景与主题的多样性。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教材的情景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情景、审美情景、道德情景和综合情景。情景与教学主题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适宜的情景,以承载特定的教学主题。

3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要点

3.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反馈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上的主体地位,以完整的体系和协调的机制来观察、评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情况,并将形成的结论与评价全面交付学生,使学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形成学习——实践——评价——反馈的循环逻辑链条,让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更为有效,使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掌握更为彻底,从意识上和能力上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

3.2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微格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客观性优势,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录摄设备和多媒体采集系统记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细节与过程,然后与教学和指导教师一道观看形成的资料,针对录像、音频的分析和研讨找出实践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形成改进实践方法的策略和方案,如此循环、大量训练直到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和任务位置。

3.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交叉模式

交叉模式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专业资格为“经线”,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成长为“纬线”相互交叉的信息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交叉模式的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使学生得到社会的承认;交叉模式的另一项重要目标是通过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各类研修培训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在交叉模式中要做到双重目标的共同建设,通过实践教学将两个侧重点统一在一起,深层次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素质。

3.4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模式

专业课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多元化 教材内容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采煤工技术各工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工种专业课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文对专业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矿山生产建设实际相联系。由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的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并且有些针对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使得学生不理解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忽略了专业课课程的实用性。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内容也有些有较大的重复。这种重复教学,不仅使大量教学课时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和学习本课程的理解。

传统的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理论与实践也是分开进行的,教师的任务也仅仅局限于“授人以鱼”。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缩短他们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首先改革教材、强调知识结构完整性和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发现问题,因此教师应加深学生知识逻辑架构意识,可将“知识树”纵横联系比较,以“树干”内容为主心,先分析后归纳概括;并在“树枝”内容方向拓展实例,将现实应用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本课程相联。大胆舍弃科目交叉重复内容,淡化繁琐理论及推导,加重实践项目操作应用,坚持实际应用范例与理论相配合的授课方式开展一体化教学。 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就业趋势,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合理重组、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重基础、强应用”为原则,将技能目标确定为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广阔性,也可活跃思维,加深其对课程体系的认识。建立适合各类专业的操作创新型实验实训室。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将学生吸纳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操作、调试电路、认识电路及检修操作设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他们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

引入新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道、授业”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成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加工信息知识,探索验证理论的“解惑”者。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体,拓宽知识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录像、虚拟电路。在训练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总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融会贯通。使教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的交流,也体现在人与机的操作上。让传统死板的课堂气氛变得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快乐与新奇中享受学习知识。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过程,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职业技能与安全素质教育,也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促进培养学生创新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职业技能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检修工艺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05).

专业课教学范文4

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应对措施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 中专数学教学 专业课 服务美国数学史家莫里斯·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中这样描述:“数学是一颗富有生命力的树,她随着文明的兴衰而枯荣。她从史前诞生之时起,就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这场斗争经历了史前的几个世纪和随后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几个世纪,最后终于在肥沃的希腊土壤中扎稳了生存的根基,并且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茁壮成长起来了。”可想而知它的历史古老以及强大的生命。而在今天,中专数学既是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必要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同时也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中专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中专教学对专业课所起的作用。因此,对于思考我们的中专数学教学该如何为专业课服务,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专数学教学与中专专业课的关系及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专数学是中专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学习, 因此充分认识数学课对中专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中专数学教学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专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一些问题,中专数学教学如何服务于专业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建议来改革目前的中专数学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质量。

(一)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为专业课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数学教育为专业课服务,笔者认为首先要端正态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采取行动,改革教育的不足。对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校,首先都要认识到中专数学教学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使明确数学是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工具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信心。而作为中专学校的数学教师,更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具有把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有机联系起来的意识,在追求中专数学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中与专业课教师多沟通,了解专业课对数学教学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专业课的过程中准确、自然地应用数学,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制定中专数学教育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部好的教学大纲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规范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中专教学的专业门类丰富,其各专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不同的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从而打破一刀切的数学教学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注意与专业课需求的衔接,删减与专业课学习关系不大的内容,增加与其密切相关的应用部分,对数学教学的各部分内容有所偏重,从而精简教学内容,节约教学时数,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根据专业特色和要求,强调数学应用教学。

中专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中专数学教学时也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应用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防止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脱节。

(四)结合专业课教学,提高业务素质

在中专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的义务,同时也担当着专业课的间接教师的角色,仅仅拥有数学的专业知识,而完全不懂其所教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的中专数学教师已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中专数学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专业课知识,深入了解专业课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有效的协接。如果数学课能联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际进行教学,那么就会大大减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压力,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结论

中专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中专数学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中专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课,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熟练﹑灵活得运用于专业课,不仅有助于克服数学教学的盲目性,避免数学课教学走入“闭门造车”的误区,而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意义深远!但是,目前的中专数学教学还无法完全做到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我们的教学方式还需做更多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以期完善我们的数学教学体系,为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美] 莫里斯·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郭连,《浅析中专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载于《现代阅读》,2011年11月。

专业课教学范文5

关键词:NCBE;教学改革;基础理论

作者简介:房俊杰(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讲师;宋婀娜(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NCBE教育培训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GBB1212057)、黑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5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67-02

“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洞察整个时代的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指导。据《京华时报》报道,未来5年内毕业生数量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的高位,青年就业压力巨大。能力是未来决定学生命运的分水岭,高分低能者很难就业。

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一般译为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NCBE(New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新”主要体现在所采取的措施及应用领域,本研究对象是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学生就业范围广,但无论是强电(电力系统)方向还是弱电(电气控制)方向都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作为电气基础课教师,任务就是采用各种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学生未来发展保驾护航,常采用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模拟、演示、实例研究等。

一、基础知识

教学改革总体上遵循先基础再专业再基础的方针,以此夯实基础,为专业铺平道路。此种方式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对黑龙江科技大学而言,专业基础课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的,对于刚入大学一年的大学生,这种方式在该阶段还是非常适合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图1表示,各环节采用循环过程。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3门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改革的前提是:既要保证各门课的知识点涵盖全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同时又要将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中。

“电路分析基础”主要学习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为使学生学习效果更好,要介绍EWB仿真,便于学生自学。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学习: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集成运放、滤波电路、波形变换电路、振荡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重点放在集成运放的应用。借助Pspice辅助工具仿真能更直观地看出效果。

“数字逻辑电路”主要学习: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等。重点放在:简单的外搭电路、重要芯片的使用(如74LS138,NE555等)。在数字逻辑电路中还要增加EDA技术的内容,便于学生后续课程(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的衔接。

这三门基础课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彼此又相互独立,既要承认其独立性又要注重这三门课的相互关系,做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二、改革措施

如何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能力,是研究的重点。开放的实验室资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实验室验证基本原理,掌握这些原理就可以自主实践。开放实验室,工程实践是现如今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方式,除了采用这种方式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讲学,参与竞赛和电子小制作。

1.学生讲学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具体的制作内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索有效知识,动手动脑,进行自主研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免不了要遇到很多问题、难题,教师就要给学生解答或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了专业水平,同时也使其更加自信,对专业也就更感兴趣。

搜集、整理完资料,准备讲学。讲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并锻炼其与人交流能力,增加其自信心,实现素质和能力双提高。如果这种自学方式能伴随学生整个奋斗过程,那将是他的财富,会让他受益终身。

2.电子小制作

学生在学习中仍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制作上首先要完成焊接多面体(三脚架),利用集成芯片实现设计三人表决器(抢答器、555振荡电路)、焊接电话、收音机等简单器件,然后再制作自己的相应设计内容。小制作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选件、连接电路、调试电路,提高自己对电路的整体认识。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是不一样的,实际电路中的问题往往是由一些偶然因素产生的,如电源频率不稳定、分布电容和电磁场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中会发现问题,就要学会解决问题,将来遇到相同的情况就有参考,不至于一头雾水。

3.参与竞赛

竞赛针对专业掌握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参与”学长或学姐的项目有利于他们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学校的电子设计大赛一般要求每组配备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建立校人才培养梯度,注重知识的共享和延续。这种方式既有利于锻炼团结协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此次项目内容偏多,包括PLC、51单片机、智能小车、直流可调电源等等。

竞赛涉及内容多,对学生要求也高,对问题的解决凸显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助,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知识点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些在课上忽略的问题也会重新予以考虑,补充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得基础理论体系更为丰满。

三、改革创新

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创新的基本原则,把创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技术、工艺流程的应用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

将创新教育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增加实践模块中电子技能训练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规范、守时、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制作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具有新意的制作课题,利用学院实验室、企业或其他途径所提供的实验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开题报告、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课程进行中可以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要结合各专业和个人特点,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从依赖辅导到独立设计,从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发现项目,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

四、结论和建议

基础知识对于专业至关重要,采取多种措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方面,此次改革的特点是:相对于以前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教师水准,提高毕业生水平;教师、学生的任务量相对较大;在教学管理上,具有更多可以量化的材料来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经验和资料。

创新需要个性,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为达到某一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共性训练外,还需要再加强个性训练。为此在电子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设立专门的开放实验室,提供分层次课程的实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条件上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自发、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形成。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95-118.

[2]李月乔.“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5):97-99.

[3]侯加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108-110.

专业课教学范文6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上一篇混凝土施工

下一篇建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