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工程建设范例

专业工程建设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法;钢结构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而课程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应用于建设工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质量检测在工程建设中也越发彰显其重要意义。目前我省检测行业的新情况、新发展对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为的同时必须大力提高我省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而当务之急,既要从规范、实战、可操作的角度出发,又要站在提纲挈领、全面了解的高度,针对不同专业检测内容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上岗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为了满足市场上的检测人员空缺,所以在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钢结构检测这门课程。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工程系的一个新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建筑钢结构施工和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钢结构详图设计、钢结构检测、钢结构加工厂技术管理、钢结构施工企业的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及钢结构设计等为就业岗位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面向情况如表1所示。把TeklaStructure引入教学的原因主要是:首先,钢结构行业发展过快,人才严重不足,行业只能向电脑寻求帮助,很多企业选择TeklaStructure实际是无奈的选择;其次,国内在产品质量方面要求过低,机械式的电脑程序可以满足低要求的需要;第三,目前TeklaStructure软件的使用人员,业务能力和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应掌握结构、建筑、机械、焊接、施工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熟练TeklaStructure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软件的优势[2-3]。钢结构检测课程服务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群)重要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检测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实际,认真操作,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钢结构检测课程依据我国目前钢结构检测标准与规范,并结合实际的钢结构构造发展趋势,重点阐述钢结构检测基本知识、钢结构检测仪器操作方法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钢结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通过仪器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领域岗位工作的保证[4-5]。

1课程培养能力目标

1.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需要掌握如下:1)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看图方法和步骤,熟练识读钢结构施工图纸;2)熟练应用TeklaStructures进行钢结构工程模型的建立,掌握软件基本操作;3)通过TeklaStructures提供的报告文档,掌握项目工程材料计划的制作;4)利用TeklaStructures创建图纸功能,掌握钢结构详图的生成,并绘制完整的钢结构详图。通过钢结构检测课程学习,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如下:使学生达到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二级人员的检测水平,部分同学考取超声检测二级人员资格证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颁发);满足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对“钢结构检测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1.2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TeklaStruc-tures软件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学生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程中能及时发现钢结构原材料、制作过程、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缺陷,从根本上保证钢结构稳定安全。

1.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1)较好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2)较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深化设计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较强的责任心,适应工作岗位要求。4)思想作风;环境保护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2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2.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期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老师利用实际工程由浅入深逐步讲解。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老师讲的速度比较慢,学生课上录用手机拍照录像或者记笔记的方式记录上课需要注意的内容。课上同学们听一节课,自己练习一节课,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也可以相互讨论。在课后,每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机房上两天晚自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已学内容[6]。

2.2多媒体及网络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PPT演示建模及钢结构的基础知识,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影响资料,其中内容主要包括门式刚架结构、钢框架结构、超高层混合结构(包括劲型混凝土异形型钢柱和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柱)等案例项目,案例项目中包含对应案例的结构施工图、Tekla模型及钢结构深化详图。提取案例中的代表性的位置及节点,作为钢结构详图设计模块的素材。学生自行创建所选取位置Tekla模型、进行构件、零件图出图、图面调整,完成后保存,保存后提交作业。

3钢结构检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3.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每次上课前会随机提问学生并回答上节课的内容,回答情况会计入平时成绩。由于课程中文字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每次上课都会给学生留15分钟背诵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时间。

3.2多媒体教学法

本课程较适宜多媒体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练习。

3.3仪器操作演示法

本课程较适宜钢结构检测仪器演示教学法。知识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仪器演示与多媒体、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课堂认识;在技能单元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模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7]。

4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

4.1教学内容

结合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课程的特点,以案例的形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分上下两学期完成。上学期安排4个案例,从简单的二层框架、无吊车的单跨门刚厂房、多高层框架、到含吊车的门刚厂房,由简到难,在案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案例的学习中,穿插对相关施工图的讲解,同步提高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上课内容见表2。钢结构检测上课内容包括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内容见表3。实践课程及要求如下:(1)钢结构超声检测作为这门课程的重点,实践中不多于三个人为一组进行实操训练,实践内容包括仪器调试、试件检测以及最后出检测报告。(2)钢结构沉降变形检测、构件涂层厚度检测、构件尺寸检测,一组多人进行分组实践;(3)焊缝表面磁粉检测、高强度螺栓力学性能检测在课堂上由老师演示。

4.2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考核主体为课堂表现、考勤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2)成果形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表、点名表、期末试卷等;(3)采用百分制记录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4)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

4.3考核要求

课程考核按照知识单元分别考核,课程考核的成绩则是每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累计之和。每个单元按照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知识、能力、素质)两方面进行考核,综合评价考核可采用试卷、实操、作业、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定。(1)过程评价(30%)过程评价从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工作成果四方面考评。(2)结果评价(70%)结果评价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评。

5结论

建筑钢结构工程专业培养学生三个核心能力:“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钢结构施工技术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为了培养“钢结构详图设计能力”和“钢结构检测能力”专业开设了专业的核心课程TeklaStructure与钢结构详图设计及钢结构检测课程。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工程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与企业无缝对接,直接上手工作,学校的就业率必然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山玉.钢结构深化设计软件TeklaStructure应用综述[J].山西建筑,2010(2).

[2]吴绍强,罗天娣.钢结构与TEKLA⑧Structure[J].电子信息,2011(2).

[3]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4]王建红.高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4(1).

[5]石中林.钢结构主体结构结构鉴定检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6]陈玉骥,张玉红,魏陆顺,彭可可.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信息,2016(4).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学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新政策的认同、国家道路发展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内容上,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

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要将学科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知识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科研或者工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照搬经验,而是要考虑它们的前提假定是否一致。土木工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应根据国民经济状况、当地地质水文情况、工程施工水平判定自己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不能过分地重视计算而忽略了工程“功能”在设计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计算流程,生产出一系列的“图纸”和“计算书”。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给排水科学专业与工程专业都是属于典型的工科类专业,因此,在人才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目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给排水科学与相关领域的人才较为稀缺,为了能够尽快的补充给排水工程类的人才,应当扩大高校对这块领域的涉足,加大对师生的引入,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给排水领域的人才缺失的问题。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分析中,认为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我国能源建设的发展。我国能源建设的发展情况与资源配置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只有在基础建设上做好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发展,才能确保能源建设工作的开展,并对能源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在我国改革前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技术都是依赖于国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国的牵制作用,对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设的发展,应当根据本国国情,设立相关领域的专业课程,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受到他国的影响因素。随着改革的开放,国家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关注,使得给排水技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得国家给排水工程建设的要求也随之不断的增加。在二十世纪末至今,大量的工业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不论是生活质量上的品质还是关乎于卫生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从工业的角度上对于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分析来看,大量的工业生产都是离不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协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较低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所设立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少的,加上其在我国综合性院校中的推行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招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并且在综合院校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很难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年轻的教师拥有着较为活跃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很难取得共鸣。虽然在理论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考试以及面试能力,但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是一门实际行的操作课程,因而年轻化的教师很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对综合性院校开设该课程和引进专业性的教师时,应当对于教师的实践经验、阅历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年轻化的教师而言,在提升学生综合性理论基础能力时是有一定的辅导作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理论操作而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2.2同学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不足

关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实操性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上的要求是比较严格,对于学生来讲不仅需要具备有完善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之时传授到的也仅是理论上的专业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上的能力是比较少的,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较为低下。一些高水平、待遇较好的单位都是需要一些不但具有专业水准的学生而且还需要一些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学生,甚至对于学生在该课程上的其它要求更高。因此这也导致了一些较为普通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生该领域的课程时缺少对专业性东西的判断,而且在专业性上的认识点往往是欠缺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自己学的是这门课程但是毕业是否从事这门工作也是个未知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关于该专业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确实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从而转入到其它专业领域的工作中,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认同点比较低。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的趋势

3.1完善的课程体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类的专业性典型的代表专业,关于工科类的其它专业上所具有的特性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上都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单要从理论上教导学生还需要从实际的案例中去提取经验,最好的教学方式应带学生到项目工地上进行参观与学习。从而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给排水与工程进行设计、规划,通过实践与观摩实际的建设流程,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实践、顶岗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相关方面上的操作,在提升自己专业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融进实习单位,并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水平。

3.2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升专业认同感与行业的归属感

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设专业的特征与行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认识水平,在提升知识水平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强专业的认同感与行业的归属感。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多阅读一些该领域大师的手稿,让学生明白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设的发展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什么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我国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设方面上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让学生懂得身上背负到的责任是很大的,懂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巧能力,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基础建设的发展。

3.3专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思路

在不同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性的跟踪其发展情况,通过跟踪其它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创新做出有效的依据。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应社会形态的发展需求,加强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创造出适应《专业规范》要求发展的新课程。在发展专业性的创新人才时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的不同特性,形成分层面化、多项规格类的培育体系。并且在发展本专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建设,切实的在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们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加强了国家对于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要求,形成一种具有特性化的行业发展需求。

3.4关于工程师的培养计划

关于教育部在2010年时启动了一项关于高校工科教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中师资力量的改革项目,此项计划有效的推动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趋向国际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人群,为国家在走创新型工业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并对国家的发展与创新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院校在培育出一批具有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标旨在:强化国家工程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需求的意识,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与创新中要加强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只有通过院校与企业的互相合作才能为国家建设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关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教育的成果

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高校对于学生专业性上的指导工作,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署的“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的相关教育工作。在关于辅导委员会中主要是以培养高等专业人才为目标,并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育内容进行相关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其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咨询、指导和各项内容的服务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中又涉及到了:教育部门的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的发展与研究工作之。关于辅导委员会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完成到的内容有: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关于专业性课程的研究与改革以及专业涉及到的规划内容等方面。专业性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及到的内容,在发展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培育专业人才,对人才的培养要有长远的规划,只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才能推动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理论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更多的对人才方面上内容的掌控,积极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更好的掌握专业内容。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只有通过差异性的办学,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学习。关于我国教育部在2009年提出的相关教学规范内容的编制任务中,规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应该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学习上,掌握相应的技术技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关的实习过程的跟踪与评估机制,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实习的目标和内容,因此,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其参与度是很差的,并且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学生完成实行后,要对其做出简单的评价,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不足点加以改进。在学生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授课,教师通过细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容易被接受。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明确实习的目的,并且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应当从学生的技术技巧上进行实践中的评价,并且通过调查,实习负责人的口头陈述和书面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相关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习成果过程中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的。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进行互评的方式,来提改进学生的实习,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5结语

关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并不是通过在教室内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就可以的,而是要结合理论上的知识,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理论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育出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中对于理论性的教学与实践性的教学在衔接方面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培育,应当加大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为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培育出高端人才,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雪征,任朝斌,台明青.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9,45(4):241-242.

[2]张少辉,李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57-58.

[3]黄廷林,崔福义,张晓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发展历程[J].给水排水,2017,53(12):123-126.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土木工程起到了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核心的作用。首先,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庇护所,而且创造了舒适宜居的城市综合环境,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它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引发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以往粗放式的大干快干的土木工程建设必然将无法延续,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成为土木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教育现状

伴随人口素质和环保意识的持续提高,公众对人,建筑和环境之间联系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加深。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土木建筑领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创举都无不表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理念已逐渐普及。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从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到选址,从建筑材料的筛选到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从建设过程到竣工交付后的室内环境保护,从建筑物的运营维护到使用寿命终结后的拆解处置,相关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然而,从众多大学的课程安排来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明显不足。在绿色建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经受到全世界认同并不断付诸实践的今天,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环境保护与土木工程的有机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还是不够及时和准确,各级教育部门的专业建设指导文件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因此,许多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环境保护教育。有些仅将环境保护课程列为全校性选修课或者专业拓展选修课,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有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虽然开设了环境保护必修课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课程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教育的不足,必然会对土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甚至拆除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环保知识和能力,中国出现了大量“不环保”的建设项目,比如能耗极高的都市高层建筑,引起严重视觉污染、炫光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大型商业建筑,引起严重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的施工场地,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病态建筑等。

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环境保护教育二元功能论”,环境保护教育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培养专门人才的职业训练”,二是“培养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鼓励,最终享受环境的回归”。对应上述两项功能,环保教育需要完成两项主要任务: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能力的环保专业人才,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保持优质环境。培养和预留一批具有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士和专家,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二是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共同的、全新的、敏锐的认识和理解。除了培养环保专业人员外,为了培养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保意识,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些环境保护相关的教育,例如,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被纳入小学“自然”和“地理”的相关课程;在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中,还开设了诸如“发展与环境”,“环境保护概论”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另外有一些高校甚至针对非环境专业开设了类似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高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摇篮,高校环境保护课程的开设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有利于环境知识对本专业的渗透。尽管部分中小学和高校已进行了一些环境保护教育,但这些教育内容或课程普遍存在环境保护知识教授不系统、知识点过少、内容较为老化、与实践脱离等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要:“加强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灌输”。无疑,采取渗透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可持续发展思想,但对于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教育来说,进行渗透式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原因有三:首先,由于环境保护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知识体系和培养计划的差异性较大,已挖掘的学科交叉点不多,能显著引起学生兴趣的交叉点更少;其次,众多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类教科书没有将生态环境知识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有机融合,高价值的教学参考材料乏善可陈;最后,渗透式教学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其既要懂土木工程专业,又能将其与环境保护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教学案例。尽管如此,作为未来土木工程行业的建设主力和中流砥柱,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污染防控能力必须有所提高,因此需要在学生必修课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迫切性;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和需求,选取环境科学中的专门内容整合成一些独立课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克服传统环境教育课程的不足,积累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使其更系统性、丰富性、实时性和可操作性,更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效。

三、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课程体系的措施

要构建良好的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保护课程体系,就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始终贯彻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要牢牢把住建筑行业发展的时代脉搏,紧跟土木工程专业的前进方向,充分理解掌握当代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发展最新理念和前沿知识,将环境保护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至建筑物生命周期相关的各个课程中去(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等)。比如,浙江科技学院在土木学科基础必修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内容,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增加了“清洁生产”、“绿色材料”、“循环利用”等内容,让学生在接触土木工程专业伊始就树立人、建筑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使这些土木工程传统课程得到改进,还能有助于培育新的专业交叉课程(如:“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课程)。除了理念普及和知识传授,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还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在土木工程实践中环境污染防控能力的培养。以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可以对“流体力学”,“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和“建筑节能”等几门传统专业课程进行升级优化,并增设“建筑污染控制技术基础”、“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和“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与建筑节能减排方面的能力。可将“流体力学”、“建筑节能”等课程设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可将“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和“建筑污染控制技术基础”设为专业限选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习传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工程安全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掌握土木工程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又懂得绿色建筑和环境污染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另外还可以将“海绵城市及综合管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以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设为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强化环境污染防控能力。总之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筑业发展十分迅猛,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中国建筑业对土木工程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和内容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改革建立融合了环境保护内容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高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学习生态城市规划,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建筑污染防治和安全管理,高品质室内环境营造和维护,建筑废物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并强化培养相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配备强大的师资力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宏燕,孙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李久生,谢志仁.论环境教育三维体系[J].教育科学,2004,20(5):38-42.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舰艇安全;实验室;教研合一

舰艇安全是海军逐行各类作战、训练任务的基础保证,伴随着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海军舰艇大型化、现代化已成为当今中国海军发展的趋势,新一代装备的快速发展使得舰船安全的地位越显突出,也对舰艇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反的是,近年来在役舰船火灾等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给人命、财产、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失。舰船消防安全等工作引起各级机关的足够重视,并且在教学、科研、装备、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的支持。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应着眼岗位任职需要,强化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类课程条件建设。为此,结合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及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论证了制约安全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紧缺急需建设内容,积极开展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1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定位

1.1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现状

目前,海军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舰艇安全技术教研室完成,学科名称为:舰船安全技术与工程。该学科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于军内自设的二级学科,具备自主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能力。该学科以舰船损管技术、生命力技术、安全技术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装备器材、损管训练设施研发为中心,突出舰船损管专业特点,积极服务于部队的作战、训练和装备技术保障。此外,该学科部分潜水、水下脱险等培训任务由损管与水下技术训练中心承担。舰艇安全技术教研室和损管与水下技术训练中心目前建设有大型舰船甲板与机库消防训练场、新型舰船综合损管训练系统、潜艇水下脱险综合训练系统等训练场地,以上训练场地主要侧重于学员损管、消防、脱险等课目的实做技能、组织指挥技能的培训。舰艇安全以舰船本体和任务需求为基础,以人与舰艇关系为纽带,以人的安全、装备安全为着眼点,以多维方式分析舰船使用管理、运行维护、损管消防、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安全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学员具备安全工程的理论思维和解决舰船安全问题的技术手段。按照新制定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安全工程专业要承担舰艇消防技术装备、舰艇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舰艇防险救生装备、舰艇损管器材使用维护等教学任务,这些课程侧重于安全消防装备本身结构、原理、性能检测、使用维护等方面知识的讲授,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增加相应的实验项目。然而,目前舰艇安全技术教研室在校本部内没有任何实验室,各种实验项目无法开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存在差距及问题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其学科建设发展基于煤矿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这几所高校安全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舰艇安全工程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下的工学专业,要求该学员应能够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有关知识,识别、分析和预测舰艇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控制事故发展蔓延。学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注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的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舰艇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对于装备的基本原理、性能等方面内容所占课时比例小,缺少应有的实验环节;现有实验室主要以满足训练教学为主,开展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基本没有,未能够开设装备级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1.3建设必要性

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场所是体现本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验教学是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任职教育的重要支撑。通过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满足舰艇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任职教育需求。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可以承担舰艇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舰艇消防技术装备、舰艇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舰艇防险救生装备、舰艇损管器材使用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通过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可以为我校的舰艇安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海军舰艇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通过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室在已有的消防装备检测鉴定平台的基础上功能完善。海军舰艇消防装备检测鉴定平台主要面向科研,以各型装备的性能检测鉴定为主,本实验室结合不同性能检测鉴定设备,完善装备结构、原理、操作使用等环节的展示,进一步完善丰富实验室的功能。通过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面向部队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是针对海军舰艇安全装备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舰艇损管、消防相关管理部门、装备研制生产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推动海军装备的发展,培养海军舰艇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院校教育训练转型,舰艇安全工程实验场所的功能定位为集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为部队服务于一体的实验场所,为适应任职教育教学的发展,贴近部队建设需要,必须加强该实验场所建设。

2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

根据舰艇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正在开展的舰艇安全装备检测鉴定平台建设项目规划内容,主要以舰艇防险救生装备为对象,开展以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1)呼吸防护装备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呼吸防护装备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开展消防员自给式呼吸器、紧急逃生呼吸装置、69-4型空气自携式潜水装具等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2)阻燃及热防护装备教学实验平台。阻燃及热防护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开展连体式灭火防护装具、灭火防护手套、灭火防护靴、连体式灭火防护服、阻燃头罩、防闪火头罩、防闪火手套的阻燃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3)个人防护装备教学实验平台。个人防护装备物理机械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开展消防头盔、灭火防护靴、消防腰带、消防救生索、救生挂网等装备关键物理机械性能的测试及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4)手提式灭火器具教学实验平台。手提式灭火器具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在对各类灭火器进行抗振动性能试验、抗冲击性能试验、水压试验、爆破试验、压扁试验、压力交变试验,喷射时间、喷射距离、喷射性能等关键参数进行检测基础上,具备开展各型手提式灭火器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5)消防装备灭火效能教学实验平台。消防装备灭火效能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在对所有A类以及144B以下的手提式、推车式灭火器A类、B类灭火试验,油盘火最大直径为2.4米;灭火毯灭火试验;气体、干粉灭火系统的各类灭火试验以及特种灭火器材的灭火试验基础上,具备开展各型灭火系统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6)灭火剂性能分析教学实验平台。灭火剂性能分析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对各类灭火剂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7)消防排烟风机教学实验平台。消防排烟风机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再对电动风机、水驱风机、空气驱动风机等各类排烟设备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基础上,具备开展各型消防排烟风机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8)破拆装备教学实验平台。破拆装备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在液压破拆工具、手动破拆工具、电动破拆工具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基础上,具备开展各型破拆装备主要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的教学展示。(9)堵漏器材教学实验平台。堵漏器材检测平台建成后可对堵漏板、堵漏箱、管路包扎堵漏器材等各类堵漏器材装备的带压封堵性能进行检测。堵漏器材检测平台主要通过模拟不同压力条件下不同形式的破口,验证各种破口形式相应的堵漏器材适用性,还可用于检测消防水带、分水器等器材的性能。(10)消防电器照明类器材教学实验平台。消防电器照明类器材教学实验平台建成后可潜水灯、便携式防爆灯等器材的照度、光强、烟雾穿透关键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也可以对其他电气机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和安全性进行测试。(11)消防安全评估设备教学实验平台。消防安全评估教学实验平台用于舰艇区域消防安全评估、特殊消防设计方案安全评估等,其通过配置专门的计算设备和仿真软件,并满足评估软件流畅运行需要。(12)舰艇防险救生装备质量信息教学实验平台。舰艇防险救生装备质量信息教学实验平台实现对各型防险救生装备虚拟展示、质量信息采集、跟踪与溯源、远程传输、汇总分析的网络电子化管理,并形成装备性能趋势分析、器材消耗分析、使用保障维修建议等评估报告。上述检测平台在建设中,遵循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共亨“产学研用”资源,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创新研究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实现了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模拟实训递进式的教研一体化优质资源平台。

3实验室资质能力建议

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针对本学科专业和现准备开展防险救生装备检测鉴定平台配备仪器的特点,统筹规划,将现有的大型仪器和专用设备集中于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本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坚持注重技术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逐年重点建设,提高实验空间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拓宽基础平台对学员的服务面。实验室在建设中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国船级社船用产品试验检测机构认可指南》等要求,计划在建设完成后一年内取得具有CNAS等国家认证认可体系资质认定、中国船级社资质的认证证书。

4结论

舰艇安全工程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专业实验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实验开设效果的好坏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构建舰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平台,更好地促进舰艇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讯作者:梁勇

参考文献

[1]许江,鲜学福.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4):16-19.

[2]吴洪富.国内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J].江苏高教,2011(1):35-40.

[3]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2-175.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工程;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目前针对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国际协议中,权威度最高、体系相对最完整的是《华盛顿协议》,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成为第18个成员[1]。对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在国际标准的规范下提升通信工程教育质量,有效地扩大我国通信专业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61年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时就设置了相关专业。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通信应用的不断更新,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迅速发展,专业内容涉及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等,涵盖了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等多方面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2]。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已经以5A评分成功完成了湖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并被评为教育部“双一流”,军队院校“双重”建设专业。通信工程专业鲜明的通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其非常适合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进行规范性建设。课程体系是专业内不同课程的有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建立的专业知识结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中都将课程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规范描述和明确要求。从2019年开始,笔者全程参加了国防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同时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下面分别从产出导向的军校通信工程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三个方面出发,阐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探索。

一、产出导向的军校通信工程课程体系构建

OBE即Outcome-BasedEducation,是指基于产出的教育,该理念于1981年由Spady(斯派帝)率先提出[3],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产出导向下,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需紧扣培养目标,围绕毕业要求开展建设。与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地方高校不同,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也是军队唯一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院校。习主席训词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必须在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更大作用,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加强重大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做好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转化运用,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将训词落实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就是要为我军努力培养通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通信保障人才,紧跟世界军事通信发展潮流,将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专业。专业定位明确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在此基础上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再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计课程体系整体思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共制定了14条毕业要求[4],除了包含工程认证标准中普遍要求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以外,增加了第13条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第14条具备初步岗位任职能力。这体现了我校培养高素质新型通信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和地方综合性高校相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根本性区别。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完备的课程支撑矩阵,实现对毕业要求的紧密支撑。以我校专业课程军事通信系统为例,该课程学分3分,分别支撑毕业要求第1条工程知识中专业知识(分值0.4),问题分析中的识别(分值0.2),使用现代工具中的检索(分值0.1);以及第14条具备初步的岗位任职能力(分值0.3)。该课程以军事应用需求为牵引,立足军事通信系统讲原理和关键技术,要求学员掌握军事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掌握几种常用军事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类比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类似地位的移动通信课程[5],该课程同样支撑毕业要求中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使用现代工具。在课程的主要内容上讲授民用蜂窝移动通信的进化、架构、系统组成和关键技术。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撑这些技术的基本理论,强调工程方法论的学习,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类比两所学校的这两门专业课即可发现,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军校,其课程体系在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传授知识体系架构上与地方高校有显著不同。国防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服务于“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生长军官培养,因此把思想过硬和军政素质过硬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鲜明地体现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首先,整个课程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了多门重要的思政教育课和军事理论与实践课,使得该类课程比重超过24%,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比的基本要求只有15%。思政教育课中包含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军队历史与优良传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军事理论与实践课有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等。此外,为保证学员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众多的军事素质训练和军事体育课,例如野战生存、轻武器操作、军事体育等。军事素质和思政教育课程贯穿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整个阶段,体现了学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办学定位。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指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培养,课程设计内容需要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应该按照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这一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评判,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由于工程论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方式,因此必须考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教育服务对象的特征,关注他们的知识基础、接收能力和预期目标,按照循序渐进、重基础、强应用的思路,构建贴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国防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所有课程按照培养阶段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背景课(包含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首次任职课程。这些课程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自修课和讲座课4种类别,方便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修读。在入学的第1-2学年,主要夯实通识教育,打牢学生工程基础,因此安排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和工程基础课。通信工程专业较为重要的工程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电路分析基础在第一学年完成,模拟电子技术在大二上学期完成,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以及电磁场与电波传播在大二下学期完成。第三学年开设了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完成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信息论与编码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大四上学期主要面向应用开展专业课修读,完成军事通信系统、通信对抗原理与应用等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大四下学期则充分考虑提升学生的专业任职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安排了面向实际装备应用的卫星通信系统与装备应用、移动通信系统与装备应用等首次任职课程和本科毕业设计,同时辅以多样化的工程实习和专业实习实践。上述的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对学生每一阶段知识接受度的关注和考虑,在第一学年的课程安排中既考虑与高中基础教育的紧密衔接又帮助学生实现了从高中到大学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跨越,第二至第三学年课程则搭建起至下而上的工程与专业基础知识架构,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第四学年重在提升学生面向就业的任职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体现了从通用基础到专业应用、再到实践创新的有序进阶。围绕着高素质新型军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进过程中了一系列针对全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于课程体系的意见和问题,切实解决课程体系构建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跟踪评价的问题。在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设计的问题包括:(1)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学科专业是否匹配?哪些课程知识能帮助您快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哪些实践课程对于胜任部队岗位最有用,哪些感觉没有用或不太有用?(3)为胜任部队岗位,母校教学安排和训练中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加强?哪些教学环节需改进?等。这些不记名问卷面向同一课程体系培养的所有毕业生发放,最后通过统计找到了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几个痛点问题:有同学反映理论课程虽然学的比较扎实,但是到单位以后缺乏面向通信装备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有毕业生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复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新版课程体系修正中得到了针对性解决。针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我们通过随机抽选大一至大四教学班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做到了每一条意见有记录、有回答、有反馈,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教学育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框架,在支撑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该具有动态进化的特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评估评价体系、实施专门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切实可行的反馈机制,促进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6]。为了在制度上落实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常态化评估和持续改进,我校制定并颁布了《本科专业课程评价工作规范》,该规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国防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为依据,指导和约束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及基于评价结果开展持续改进的闭环过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发生变化时、或当学生任职发展调查或定期开展的课程评估发现问题时都会促成课程体系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会牵引专业所有具体课程开展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需要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毕业学员、行业专家等多方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结合军队相关人才培养政策和要求的变化,形成新培养方案下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了完成通信工程2020新版课程体系修订,学校多次邀请部队指挥员、兄弟院校和各军兵种专家开展专题座谈,针对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优化进行审定,确保院校教学与部队需求精准对接。其中有专家建议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设计与专业任职岗位素质培训接轨,在毕业设计中加大行业专家指导力度。该意见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于毕业设计要求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新版的课程体系修订中,着力加强了企业行业相关单位和专家对本科毕业设计立题方向、开题及进度检查、毕业答辩等过程的参与程度。通过联系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基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校友企业建立了50多名校外专家组成毕业设计指导专家库;联合中国电科集团第7研究所、第54研究所、湖南省软件无线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航中心等军工企业和研究所,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毕业学员普遍反映引入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毕业设计,使得自己可以更好地把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需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评价-反馈-改进”环节中去。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了常态化的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以1学年作为反馈和改进周期,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近年来,针对督导和学生反映较多的传统黑板加PPT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员听课效果不佳的问题,开展了以引入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手段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通信工程专业56门必修课程中,有近1/3的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以及军网课程平台建设了在线MOOC课程,其中核心课程通信原理[7]、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被评为教育部一流在线本科课程。不少老师在开展传统课堂授课的同时结合反转课堂教学、小班SPOC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慕课堂、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活动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听课参与感和沉浸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考试成绩的稳步提升进行验证。针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我校2017版培养方案中大部分课程的终结性考试成绩都在考核中占了较大比重。然而,常规闭卷考试并不能完全公平地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为此,在2020版培养方案中[8],我们要求所有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内容方面,提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和应用的全方面评价,除了通过考题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设置适当比重的无标准答案型考题、研讨型考核问题以及应用型项目考核问题等;在考核方式设计中必须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考虑线上线下学习情况、课堂表现、研讨课题完成情况等,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和“高分低能”的情况。

四、结束语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7

关键词: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

改革因为工程建设过程较为复杂,难以进行科学管理,传统的工程管理实践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包括工程管理理论、土木工程技术方法等。同时,需要培养学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进而依据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

1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习惯沿用传统化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进新型的技术方法和实践工艺,并且在开展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较为枯燥,除此之外,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技巧无法进行有效融合,缺乏专业的模拟实验装置,以及相关的实验场地,实践教学质量会影响工程管理人员的发展变化,现代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存在某种问题。

1.1实践教学计划和社会发展不符

现在,高校中具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很多,按照相关的专业指导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0%,在国外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实践课程占据总课时的9.9%~36.2%,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巧,虽然国内高校在工程管理实践课程中设置了高分标准,但是,国内各个高校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个环节,并且部分实践环节存在形式主义,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要求,致使学生的实践技巧较弱,除此之外,因为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培训,致使学生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

1.2缺少合理化的实践课程规划

实践课程规划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方法,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多种不同的技术领域,包括法律、管理、经济等。所以,在课程体系规划中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但是,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课程缺少科学的规划,首先,专业课的学时较少,例如,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建筑施工等专业的理论学时较少,教师只能把理论知识进行压缩讲解,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缺少综合性的模拟训练,其次,课程排列顺序较为混乱,没有完善的逻辑结构。最后,不能凸显实践课程的重点,例如,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运用考试资料进行代替。

1.3工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1)工程管理的时间教学方式依然局限在实验、毕业论文等传统化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没有积极吸取新型的教学管理经验,制定出适合工程管理专业需求的现代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仿真工程管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参与式等展现信息科技的教学方法。(2)通过开展项目管理的模拟仿真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实践,同时,运用工程招标的模拟系统,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因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存在差异,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将其分配到实际工程中进行实践应用,只是将学生指派给指导教师,进行形式主义的学习,所以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内容缺少认知,且缺少工作经验,不能熟悉岗位的职责要求。(4)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较为分散,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缺少综合性的设计实验。

2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改革措施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需要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关的工程管理实践中心等,增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管理等,通过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可以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更加完善,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对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设置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时,侧重于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依据实际的教学状况,对工程管理模拟实验装备进行不断改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依照十分接近实际工程的管理原则,构建工程管理的模拟实验装置,促使实验管理与生产学习等环境进行有效融合,使各个管理环节之前维持相互独立且融合的状态。

2.1完善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设置

高校教师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人才,使其成为既具备管理知识同时也懂得施工技巧的专业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增强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的完美融合,所以在课程安排中,实践课程内容需要满足工程管理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中。

2.2设置软件培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需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对其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包括施工预算、施工进度、合同签订、设备采购等多种方面的综合管理体系,其中需要纵向贯彻招标管理、施工管理细节等整体施工岗位,包含企业内项目中的各个岗位,归纳全方位和系列化的管理平台。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熟练应用各种设备,同时,要对新型的管理软件有所了解,包括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等。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这些软件,可以深入了解项目招投标和造价管理。除此之外,可以用于经济管理、为可行性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在健全实践教学课程的过程中,要配备相关的软件应用课程,采取课上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2.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技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应用技能,因此,需要积极开展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仿真模拟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升实践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促使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各种设备,增加就业概率,教师在讲述施工技巧时,应该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施工视频,同时,在旁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对施工工艺具有深刻的印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施工技术的认知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针对管理课程的设置,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签订等内容,教师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实际的案例,促使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发散自身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巧,促使毕业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岗位。

2.4增强实践环节的建设

现在,在开展现代高校工程管理的实践课程时,缺少新型的硬件设备,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较为滞后,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需要构建工程管理的实训中心,培养出一批既懂得施工技术又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实验基地作为开展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保障,部分高校通过与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进行校企合作,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初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但是,因为实习场地的发展规模较小,实训范围较窄,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所以,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实现模拟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出近似真实的工程管理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践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巧,帮助学生学习实践知识,仿真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弥补因为客观条件受限造成的缺陷,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准,在数字模拟实验室环境中开展工程管理实践课程的仿真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具有明确认知,理论知识和实验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联,认识到理论和实际教学的关联性,使用体验课程、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促使学习过程演变为实践教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

3结语

专业工程建设范文8

关键词:BIM;工程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强调推进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由此可以看出,项目BIM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工程项目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设计、造价、监理、审计管理等方面全盘考虑,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面对如今项目的规模化与集成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应紧跟建筑行业的发展,把BIM技术纳入教学体系改革中,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人才。

二、传统的课程设计运行模式

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按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法律四类平台课程知识,并在结束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专项执业能力训练的课程设计(图1)。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专项训练能够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但随着建筑市场的变化和用人要求的提高,凸显了这种训练方式的不足。

(一)缺乏对执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现行的课程设计体系中每门课程均强调自身设计的完整性、综合性。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在自有的目标、任务下以单项训练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学生根据要求可以很好地达成要求。但由于课程学习相对独立,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碎片化”使得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二)缺乏知识融会贯通,考虑问题片面

建筑产品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固定资产体系,其艺术风格、使用功能、结构选型、施工技术、造价控制、工程管理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的合力效应,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结果。时间上的差异及课程设计缺少纵横向联系,使学生对实际的工程状态理解不清,往往思考问题局限于点,而不是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全面的考虑、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基于BIM技术的模块化体系的设计

基于工程项目的活动与过程,按照过程与活动的组成与分解规律,模拟执业工程师的从业环境,按照职业标准和流程,设计课设内容。在兼顾各类课程设计内涵的同时,根据基本建设的程序,以项目建设过程为线索,以同一项目为背景,循序渐进的使各门课程设计在内容上紧密衔接,围绕着项目运作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把职业标准纳入教学管理,整合相关专业课程,建构执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化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认识,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基于BIM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递进设计

基于BIM信息的输入、共享与传递的特点,按照人才培养的时间序列,递进设计课程实践,加强知识的衔接。按照教学进度,确定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课题时,要求运用BIM技术完成建筑设计,并保存相关资料,在后续的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与造价管理等课程设计中,利用BIM技术的信息调取、插入等,根据各课设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成果。如此纵向贯穿专业学习各阶段,建立模拟项目级基础数据库,培养学生理解建筑工程中每一个环节中的信息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从而对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在整个建筑周期的作用及影响有一个深刻理解。同时使学生主动检视自己的前期成果,并予以优化,从点到面,最终以全局的观念,掌握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执业角度和职业标准。

(二)基于BIM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体设计

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需要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基于BIM技术,进行“一体化”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阶段体验不同职业。通过其主动参与,使其从项目干系人的角度审时度势、权衡应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处理问题;同时基于项目全过程的课程实践整体设计,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背景下,专业横向打通,增强学生工程整体意识和专业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执业能力。

四、结语

突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瓶颈,加强专业与行业的耦合,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基于执业特点、结合现行的技术发展,合理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思维习惯,具备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钟炜,张馨文,姜腾腾.BIM仿真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12):7-11.

[2]张尚,任宏.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J].建筑经济,2015,(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