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主创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主创业论文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

时下,创业者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代名词,小微创业也随处可见,校园中有热血青年组团创业,市场上也有类似海尔企业的“众创汇”平台的创新,中国社会正在这条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发展着。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高校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中国的许多大学在课程的选择上,还是比较传统的,学校更多地会选择偏重于理论课程的教授。以陕西省为例,搜集某市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课程表发现,基本每个高校的课程表上,已经或多或少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即很多学校把这一门课程放在选修课程中,这样就是变相地告诉学生,这门课程不是专业课,也并非学位课,所以并不是很重要,这样的结果就是这门课形同虚设。以S高校为例,国家班MBA课程的设置中,有关创业的这门课程都被安排在选修课中。在授课形式上,教师还是以教授为主,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个别有经验的教师,将自身经历的案例教给学生,但是整个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中,对教师的论文学术研究等的考核占比重很大,教师的学术研究多、项目多,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薪酬就高,评职称就能更快,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誉也就越大,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对于在课堂对学生授课这一过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对于在学校上学的学生来说,面对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必须及格才能通过考试,所以学生重视考试,注重成绩,以成绩为导向[1]。

1.2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学生缺少实践能力

对于每年从高校毕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自身能力和企业要求不匹配,找不到工作的现实很烦恼。但不得不承认,凡是能写到教科书上的理论和知识,都是被实践过、被证明过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应看到的一个事实,过去传统的理论和一些新的事物存在分歧。比如,在讲解组织构造的过程中,书中关于组织构造的分类,有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而在真实的组织构造中,一些企业已经呈现出无边界组织构造的形式。对于这类新事物对传统理论的冲击,高校在讲课的过程需要灵活引进新的组织形态,恰当地解释原有的理论与新生事物的对抗性,让广大学子既明白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又紧跟时展,接受新的理论研究。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2]。

1.3观念陈旧,对创业认知不全面

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千百年来一直有一种积重难返的“官本位”思维。从学校到家长,从家长到学生,尤其是70后的父母,那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时期,思想上比较保守,那一代的父母害怕变化,追求稳定,部分父母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一定要进入体制内工作。在这些父母看来,学校为学生开设创业创新课程没有必要,他们并不支持自主创业。而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对于想要创业者自身来说又是一种心理创伤,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退缩不前。所以有越来越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参加国考,选择进入体制内,从事一份安稳的工作。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启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途径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才能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2.1以人为导向,培养优秀人才

近几年,中国每年都有大约700万的大学生毕业,每年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面临最严峻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市场上的企业需要劳动者,但是劳动者却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出现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创新这个词,听起来并不难,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困难是多种多样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气质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一种或多种气质类型。多血质和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更适合创业,因为这两类人通常精力比较旺盛,并且更擅长人际交往,灵活性好,思维活跃,创业更容易获得成功。同时,每一个创业人都应该具备比较高的智商、情商、逆境商。因此,高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三商”的培养,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自主创业打好基础[3]。

2.2改变教师考查体系,转变教学风格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体制有好处也有弊端。中国的学生能考出高分数,但是考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现实的环境要求在校大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因此,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应该转变唯论文、唯职称、唯科研的考核方式,适度加入上课效果、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成果与实际相结合的考核。教师最基本的使命之一是教书育人,所以大学阶段的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开发。同时,在教学中发掘一些机会,加入讲座、模拟创业、创业大赛等主题实际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理论中走出去,参与到更多的实际活动中去,增长见识,将所学的理论常识用于实际工作活动中,以理论帮助实践,以实践论证理论,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为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做好准备。

2.3加强校企合作,正确传输企业思维和社会风向

为了有效解决在学校所学的理论常识与实际社会应用脱节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了解现在高科技、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人才标准、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学校的四年培养中,办学者应该对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培养和考核,保证他们在结业的时候能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创新,高校的课程体系要创新,课程结构要创新,课程形式要创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会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在发展中涌现出新的行业、新的经济形态,将这种发展变化意识传递进高校,高校必然会加快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对于要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近距离地理解企业在真实的运营进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成长周期中采取有效手段应对每一次的挑战和风险。这样的参与式成长,不仅能够实现高校教学教育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真正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这一目标,而且能为毕业生之后进行创业积累丰富的经验[4]。

3结束语

高校在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启迪大学生自主发展创业这一教学模块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研讨以及改进,后期解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问题将在高校的课程指导下变得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洋,秦瑶,李梦圆,等.新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文教资料,2019(26):230.

[2]谢平娟,邓振华.应用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55-56.

[3]黎民浩.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创业的成功与失败[J].现代商业,2017(19):178-179.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双创”热潮,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双创”为研究生带来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相对还处于初级阶段,受资金、市场、人脉等因素影响,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1],因此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是经济新常态下破解各种疑难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也是各级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遵循。[2]各级高校应从校情出发,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入领会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在这方面,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16年8月,福建农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同年11月,入围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立足实践经验,大力探索五大发展理念下加强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兄弟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示范参考。

一、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创业就业现状调查

福建省教育厅官方网站统计数据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015、2016届毕业生中,福建省各高校(包含福建农林大学)博硕士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福建省2016届博硕士毕业研究生人数较2015届增加1126人,福建农林大学2016届博硕士毕业研究生人数较2015届增加19人。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农林院校,因此选取该校的研究生作为农林院校创新创业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选取的调查样本分三个部分:一是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报告;二是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毕业创业研究生的回访调查材料(选取70个样本);三是福建农林大学在读研究生创业意向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92%。

(一)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相对集中

总体来看,福建农林大学2016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高等院校(占30%),二是机关(占30%),三是科研设计单位(占10%)。除以上三种主要就业渠道外,剩余的30%到其他类型的单位。由此可见,农科类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面较窄,主要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公职岗位。2016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与博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相比选择更加多元化(见表2),主要集中在其他类型企业和三资企业,比重占61%以上,而就职于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公职岗位的比例较小。

(二)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除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单位外,还有小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发现(见表3),福建农林大学2015届博硕士毕业生的创业人数为3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5人,占4.37%;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的创业人数为4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9人,占4.87%,博硕士毕业生创业率呈上升趋势。在创业类型排序中(见表4),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创业领域居前三的分别是互联网电商行业、休闲旅游业、餐饮服务业,而种植业、养殖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创业人数较少,创业率较低。

(三)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障碍较多

为进一步了解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从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创业的77名学生中选取70名进行回访调查。结果表明,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前三大主要障碍是“创业与学业冲突”“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及“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70名博硕士毕业创业研究生的回访调查结果表明,64.29%的学生未曾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对在读的138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9%的研究生对创业政策很熟悉,24%的研究生对创业政策有一些了解,67%的研究生表示知道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但对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不系统

138名在读研究生中,76%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依然是重科研轻实践,缺乏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15%的研究生认为当前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创业,9%的研究生认为完全不利于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普遍存在技能训练落后于理论教学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缺乏针对性。

(三)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全面

138名在读研究生中,99%希望学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用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从选课数据看,排名前三的需求分别为《融资与资本运作》《创业咨询》和《创业设计构思》。目前,大多数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研究生还没有设置常规课程和使用统一教材。博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所必须的市场开拓、企业运营、财务管理、政策法规等创业教育十分薄弱。

三、五大发展理念下加强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福建农林大学在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农林学科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新举措,结合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特征、国家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奉行“生根基层,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借鉴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整合课程体系,夯实培养基础

坚持“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意识融入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中,形成既具有专业特点又体现时代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知识框架,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多层次、全方位组织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使研究生通过项目的全程参与———策划、立项、实施增强创新思维,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积极实施“学生培养需求导向计划”,推动“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积极构建校级创新创业导师库,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创业需要,申请不同学科、专业的导师进行单项培养或联合指导,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的交叉与融合。[3]

(二)融合科、产、社、教,形成发展合力

坚持将研究生创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蕴于专业教育中,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社教融合”,形成发展合力。抓住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计划,设立“优博基金”。加大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赴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开放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遴选建设校内外高端科研创新训练基地。邀请企业导师进校授课指导,举办实验技能大赛,推动相关学科与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逐步形成校地、校企“共创、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组织农科类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4]。

(三)先行环保项目,丰富生态内涵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绿色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与农业产业需求对接,明确建设目标和路径,引导农科类研究生发挥专业特色,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导向作用,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持续深化绿色创业教育共识,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对绿色创业教育的支持,努力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绿色素养,丰富绿色创业教育内容,汇集优秀教育资源支持农科类研究生开创多样化的环保创业平台,不断增强研究生环保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创业项目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进而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前景。

(四)优化合作机制,推进多方联动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优化交往格局,建立联动机制,使农科类研究生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深化与政府的联动,共同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如与古田县政府合作创办古田食用菌研究院、与尤溪县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民创业园”、与闽侯县农业局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品种示范园”,充分发挥农科类研究生所学知识和专业优势,助推地方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深化与企业的联动,共同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福建省范围内形成“闽北—闽中—闽南”集成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群格局。农科类研究生通过深入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生产实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基础。[5]

(五)加大政策宣传,推进项目孵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农科类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促进创业项目孵化并成长壮大。深入解读学校出台的《关于实施海西新农村创业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创业启动扶持金申请及发放办法》等文件精神,通过“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宣传网络,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鼓励支持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充分利用“海西新农村创业者培养工程”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自主创业毕业生8000元的启动资助金来加大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推动他们进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享受学校免费提供的20平方米工作室、水电和宽带。深入挖掘校友资源,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激发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就业信心,做好传、帮、带、创,推进项目孵化对接并最终落地成型。[6]。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大学生创业将破除成功率“魔咒”[N].中国青年报,2015-5-15(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3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从而能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在国外,创业教育被称之为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一同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80年代是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90年代开设创业课程的院校发展到1050所。90年代,美国创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的著作《创业学》发展成为世界创业教育的框架和标准。截至2007年,美国实施了8种创业教育计划,创业课程已超过5000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创业教育,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占20%-30%,而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仅占0.26%,可见,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十分淡薄,创业能力十分低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十分关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涌现了一批关于创业教育的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剖析了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然而,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近年来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探索因此迫在眉睫。

二、创业教育理论基础

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创造力开发论,认为开发人的创造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创业教育既要关注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现实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通常可以表现出一般创造力,获得一般水平的创造性作品。德国心理学家海特纳将创造力分为:真创造力、类创造力、假创造力三种。高职教育开发这三种创造力都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迈布丽还提出了创造力的结构理论,认为创造力主要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工作动机三大要素所构成。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以归因理沦为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这是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格要素。人职匹配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特质因素论”和“人格类型论”。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E.G.Willianson)以帕森斯(F.Parsons)的职业指导三要素思想发展形成了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Theory),该理论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提出了人格类型理论。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职业倾向性,高校创业教育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个体找寻与其自身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的能力。而学生技能形成理论认为,学生创业活动需要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协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要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必然经历大量的训练过程。

三、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创业典型案例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2届《毕业生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Mycos大学生年度就业报告)》显示,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优秀毕业生王辉以其创业事迹当选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王辉现任年销售额100多万元的常州橙果广告公司总经理。5年前王辉从徐州来常州就读。在校期间,他从发单员、酒店跑菜员等兼职工作起步逐渐走向自主创业。学校为他免费提供了设施齐备的工作室等各项支持。成功创业之后,他情系母校贫困生,从2009年到2012年,累计有6000多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帮助。学院在创业设计类大赛连续数年获得优异成绩。2011年学院组织师生参加常州市教育局主办的“金蝶杯”大学生创业设计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主办的2012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上,信息系学生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4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轻工系以金诚塑业创业社为基础成立了金诚塑料材料有限公司,经营成效良好。系部为公司的成立与运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召开会议,以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激发学生增强内部凝聚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将公司做大做强。优秀创业榜样韩春生是管理系2006届营销专业毕业生。他毕业后就职于常州百兴集团,从普通业务员到业务经理,再到自主创业。2010年,韩春生注册成立南京百润纺织品有限公司,年总销售额突破一千万元。2005模具班的学生李加贵一度成为常州大学城的“风云人物”,刚进大学他就开始创业。在校四年的创业经历为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走出校园后他又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舞台。由于他的拼搏与创业精神,获得了一千万元的投资基金,并创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模具系2008成型331班学生马艳东,他家境贫寒,为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多次为其颁发助学金。2012年2月应聘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部设备管理员,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为公司采购物流部主管。2014年4月,马艳东作为院助学成才典型被上报省教育厅。常州科教城其它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经典案例也不胜枚举。据《常州晚报》2014年10月9日报道,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朱志获得了“思科认证互联网专家”证书。

(二)创业事迹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事迹不断涌现,这与学校重视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任务紧密相关。通过典型创业案例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创业成功,首先是他们在校就读期间接受了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创业理念扎根于心,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与动机;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受到学校的关注与支持,创业指导部门不仅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还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创业途径,提供创业方法指导与精神支持。所以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阻碍,他们能够不断坚持,走向成功。在他们创业有了一定起色之后,他们均不约而同地想到感恩母校,主动帮助母校学生,回馈社会。

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策略

(一)高校创业生态系统

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创业教育应建构包括学生主体、高职院校、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生态系统(如图一所示)。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由学校微环境和社会宏环境构成,对创业教育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社会宏环境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社会环境,为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方针、财政拨款等有效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形成公平的法律环境、市场竞争环境,为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行政服务。学校微环境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学生是实施创业教育主体以及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主要对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市场为驱动,把握政策,深化行业、企业、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业。高职院校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宗旨,发展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孕育创业人才。首要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要熟悉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针、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高效率的政策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及时的资金资助或策略支持。科学分析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探索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公平、竞争、合作的创业环境,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制定与实施一系列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服务计划,构建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创业教育策略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为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加大学院就业创业教育力度,更好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大力推动创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培训规范化、实践社会化、资助项目化、支撑基地化和教育网络化,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设置职能互补、利于创业教育的配套创业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学工处、教务处、市场部、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以就业创业为目标整合自身的职能、资源、渠道,建立专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统筹毕业生的信息咨询、方法培训、跟踪指导等工作。其次,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设计的灵活性等要素,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实效性的帮助。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做中学”,强调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院充分重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两种典型课程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意义。以学科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为创业实践做准备;以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从而提高创业能力。第三,营造创业教育校园文化。通过营造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在校生创业理念,增强对于未来创业的心理准备与适应性,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创建了一个文化品牌———校友大讲堂,内容包括校友的独特奋斗经历、校友的成长经验、就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旨在汇集校友精神资源,加强个性化指导,为在校生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其勇敢地面对就业竞争现实,克服各种困难心理,鼓励学生甘于吃苦,参加社会实践。第四,从创业教育与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园与创业基地建设等层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创业园与创业基地,或与外界的创业园与创业基地合作,多渠道、多层面、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创业锻炼的环境。为推进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创业项目的交流平台,学院多次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创办企业的构思变成现实。第五,科学设置创业教育的资助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资助体系。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引导学生从事初级的创业尝试活动,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创业相关的学习活动。学院以大学生创业类社团为基础成立由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共同经营管理的创业公司,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六,建设创业信息网,提供了多元信息资源。采集实用有效的信息资源,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五、结语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4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很多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模拟公司的组建过程及工作运行,将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工作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在“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六个项目之中。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依据课程内容源于职业生涯的原则,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点:如社交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态度与素养、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2.内容的科学安排

为了科学安排上述知识点,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章节从前到后的讲解,将知识点的学习安排在六个项目之中,每项内容设有如下板块:第一,正能量分享。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出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我。第二,教学做目标。通过目标的制订和工作任务的布置,先师生教学做,再学生独立做,并且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外拓展。在每个项目完成的最后,提供有关高职类的实际材料,对所传授知识做有力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产品。六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项目一:走进高职校园。要让学生从走进校园就接受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本院的概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项目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走进校园开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项目三: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观;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学好职业技能。项目四:做好就业准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素质要求与工作职责;认识求职服务与求职安全。项目五:勇于推销自我。善于推销自我、勇于推销自我,是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推销自我的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了解面试前应准备的必备材料;通过模拟面试熟悉面试过程,掌握面试技巧。项目六:模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追求的,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模拟自主创业的训练十分必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申请流程和优惠政策;认清创业的风险,使得创业不盲目;了解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计划。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以“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为主线,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正能量分享、教学做目标、师生教学做、学生独立做、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和课外拓展组成。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知识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设置技能要求,做到知识够用,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并适当照顾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体例设计上,采用引导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这种体例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加入这些环节,旨在加深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拓展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该课程的可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做,教师引导教。

(2)教学过程举例。

以规划职业生涯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享正能量,讲述《改变人生的两小时》,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平庸与卓越,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消极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想干一番事业,那就从现在做起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那样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二,任务布置:完成教材项目二中的任务2(职业生涯规划)和任务3(学业规划)。第三,各公司进行任务展示和抽查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PPT形式讲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对每组进行评讲,并且让各组选派学生代表结合会计专业的就业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第五,各小组通过评讲和自评后进行检查修订,写出本专业正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六,组织学生参与“你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仿真模拟的趣味小测试,测试学生自我对抗压力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中学,在做中学,把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中。

(4)考核方式。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三阶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增加,所面临的就业战役也是十分严峻,如何快速探索并长期缓解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行之路已由毕业生自主创业覆盖。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自主创业人群、自主创业是提高国家总体就业水平的重要路径、国家越来越重视自主创业、相关创业政策也在逐渐增加、想最快速度的实现人生价值还要借助自主创业的平台、自主创业也慢慢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来看,总体效果还不理想,如何开辟出新效果?当务之急还是要让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产教相融合,以及将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如果无法完善创业环境,就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低弱,那么,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就不可能高。南昌理工学院2005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国防教育基地,2018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南昌理工学院的国防教育在教学科研方面荣获多项荣誉,其中“军事法学”被评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研究项目一项,先后承担了与国防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4部,学校主办或参与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近20余次。学校教官队伍应该到省内外高校、中学开展军事理论和军事体育培训工作近13万人次,接待参观学习3000人次。本文结合南昌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国防教育、军事体育训练、航空航天科普教育、航天精神主题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阶递进式”教育,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锻造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南昌理工学院自1999年建校至今,一直遵循“航天科教兴我中华”的办学宗旨,学校校园环境内以电影、图文展示、实物模型展示、电子触摸互动、航天航空模型、手动体验、VR体验等各种形式弘扬航空报国、载人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学校2015年被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江西省航天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学校现有科普教育工作人员19人,自成立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各地大学、中学、小学生及社会人士二十余万人次,为中国航天科普教育中作出了大量工作,大批青少年经过系统性地航天科普教育受到了极大鼓舞和思想教育。2018年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合作专门成立了钱学森学院,钱学森学院按照学校思想好、基础实、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建设国防教育、军魂育人和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遵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特制定钱学森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三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家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办法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边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各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生普遍性理念和思想滞后,没有接受和紧靠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脱离,实行一贯的纸上谈兵;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欠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思想老旧导致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与目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比,针对性和实效性都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增加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之间要相互比较教学方法,对学习内容做出符合发展的调整,采取一些有趣的考核方法,在最大程度内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创新创业激情。在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当作核心基础来建设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内扩充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设计、覆盖项目平台孵化机会,营造相关文化氛围,一起融入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中。在第一阶梯中,主要让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系统科学工程思想教育、专利申请指导、人文艺术修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创业案例分析、人生规划指导教育,通过第一阶梯的教育和指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大一新学期开始对学生贯彻人生规划指导的相关思想知识,积极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要提高身体心理素质。通过专利知识培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系统科学工程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组织管理各项事务的培养锻炼,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创新思维引导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有助于在高年级期间的创新创业锻炼开展。在第二阶梯教育中,让学生接受军事体育训练、航天航空实地体验式教学、知识产权系统性培训、红色文化实地体验教育和科学实验实训教育,通过第二阶的教育和指导,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强健体魄,通过现场参与航天航空和红色文化体验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航天航空事业的热爱,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学习一辈辈革命家为祖国的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塑造具有敢于承担、勇于攀登、改革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第三阶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育、经济管理培训、竞赛指导和锻炼,让学生系统性参与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经过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教育,再回到第三阶梯的实践训练教育,更进一步凝练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育的,而是通过生活和学习中自己意识到的,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各种知识和能力锻炼通过复杂的过程锻造而来的结果,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创新和创业的,我们通过三阶梯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载人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建立正确国防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系统科学理论体系思维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才是教育的初心。

三、研究结论

“三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进一步强化了翻转课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育新理念,通过实践和研学的方式开展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实例和榜样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本研究在南昌理工学院开展“三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和军魂育人工作以来,所培养的学生组织纪律性明显加强,自律意识、集体观念大大提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彰显。通过“三阶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2019年教育改革以来,学院师生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赛银奖1项、全国铜奖1项,晋级科技部第八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1项,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江西省赛三等奖8项;2020年学院师生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赛银奖1项,铜奖3项,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6项。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有效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左旭乾,武剑英.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竞争力[J].才智,2016(32):148.

[2]王楚媛.“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7(16):62-63.

[3]李文博,徐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5):28-29.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首次增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启了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会议还审议新增另外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等文件,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1]。2017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增长幅度达到43%,远超研究生总招生数20%的增长幅度[2]。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发展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截至2020年1月,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开展十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由2010年首次增列的43个增加至48个。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之际,笔者回顾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总结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继往开来,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以全面提高本校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1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1.1招生规模与质量

1.1.1招生规模

2011年至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12倍,由2011年首次招生的4人,增长到2019年48人,占全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比重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6.4%。与之相对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年均增长率仅为0.1%,见表1。

1.1.2生源质量

2011年至2019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分数稳中有升,年录取平均分超国家分数线29分。每年录取最高分逐年提高,其中2018年,录取最高分为401分,超国家分数线101分,具体见表2。

1.2学位授予人数与质量

1.2.1学位授予人数

2014年,本校首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截至2019年学校已培养6届共37名毕业研究生,平均每年毕业不足7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向学术型或转专业分流24人,占学位授予总人数的39.3%,其中2015届、2019届毕业研究生分流人数超过当年录取人数的一半(表3)。

1.2.2学位论文类型与内容

根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论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现场调查报告、研究设计方案,也可以相关研究论文。笔者从学位论文题目、关键词分析,37篇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均是研究论文,研究内容涉及中药质量与评价、新药研发、临床药学等产学研课题22篇。中药企业兼职导师指导17篇学位论文,均完整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届以上。

2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

2.1实践创新能力是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标志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围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的目标,在研究方向设置、教学时间分配、学位课程安排等方面,突出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解决中药生产与运用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方向设置紧密结合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涉及“中药质量标准”“新药研制”“临床药学”和“医院制剂”4个领域,服务广东中药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教学时间分配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理论课学习时间为半年,实践教学时间共2.5年,其中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1年,创新实践训练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为1.5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5。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优势,开设中药现代化及关键技术、分子生物学、卫生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使研究生具备系统的中药学知识体系和追踪行业前沿研究进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开设现代生化技术、中药生产与GMP管理等课程,利用中药学国家教学示范中心等校内实验平台,使研究生掌握中药提取工艺、制剂工艺、稳定性实验、质量标准等基本实验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的过程和常规方法,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实践中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注重引导研究生直接面对企业、面对产品、面对市场,直接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及销售等整个中药产业链中,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中药产业链的技术难题,在实践中发现科研思路、组织科研课题[4]。两年半的实践分为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发实验,时间为进入企业前半年。企业投入一定的创新发展基金,研究生选择企业优势特色训练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基础性实验训练,熟悉研发项目,进一步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阶段研发实践,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阶段,时间约为半年至一年半。针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文献综述,在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独立进行研发实践。第三、四阶段为自主研发和自主创业。在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学校鼓励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研究生开展自主选题的创新性科学研究,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创业。

2.2“两段式、双导师”是中药学专业学位最有效培养途径

“两段式”是指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第二阶段以高新企业、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培养为主,研究生围绕企业遇到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为两年半[5]。“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或学校选聘的企业兼职导师担任研究生第一导师,第二导师为企业为研究生配备的技术骨干。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被选聘为导师,颁发研究生导师聘书,提供相应的待遇。在研究生业务培养方面,企业兼职导师管理参照学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按时参加导师培训。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由双方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予以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签订保密协议。校企双方导师根据企业自身生产建设任务及科研实际,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学校教学资源,共同选定研究生学位课程,共同商定学位论文选题,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共同负责研究生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审阅与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充分发挥“双导师”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

2.3高新科技企业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主要阵地

在十年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历程中,中药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本校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阵地和坚定力量。中智药业集团、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最早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且连续培养3届毕业研究生以上,培养时间最长、毕业生人数最多。企业投入近500多万元用于研究生科学研究,给予研究生生活补助1000元/月/人,资助研究生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成绩优秀的研究生给予奖励。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获“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等奖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山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参与《广东省中药破壁饮片质量标准研究规范》等62项地方标准的制订等,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

3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足与展望

3.1身份认同危机持续存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与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社会大众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可度仍然低迷[6]。在读期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转入学术学位培养屡禁不止,有近40%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流转入学术学位。为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申报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学校降低了导师遴选条件,但申报导师的积极性依旧不高,因此,目前学校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规模偏小。导师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意愿不强,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紧张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招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3.2企业与高校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但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两个平等的主体背后存在明显的不平等[7]。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需求旺盛、意愿强烈,相比之下,高校本位思想突出,可谓态度冷漠。研究生招生指标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压力大增,研究生招生指标首先要服务于本校科研需求。因此,虽然学校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不断增长,但每年企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不多甚至萎缩。本校拥有3个中药产学研实践基地,31家签约挂牌实践教学基地和185家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基地不超过10家。高新企业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少、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3展望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创业项目;医学;创新创业教育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阐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青春是梦想的季节,青年人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1]。对于医学高校而言,如何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摆在众多医学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

1突出医学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端正自身的科学态度和提高科研素养奠定基础[2]。鼓励在校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和素养的引导,最好的切入点仍然是要突出医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3]。以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例,学生选题的依据除了和自身所处的学习阶段和专业方向有关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4]。医学生的兴趣爱好异于其他学科的学生[5],医学课程设置相对较多、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能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仍然是少数。所以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医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合学生的学习阶段和专业方向,再设计或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对医学生才有更大的吸引力。总之,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保持开放的学术思想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至关重要,每一个医学学科都有开展和医学生兴趣爱好切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2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的意义[6]。从本质上讲,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体验式或经历式的教育过程,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因为未来大多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岗位,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医学院校以创业项目为导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也能很好地促进医学高校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医学教育的模式改革,进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在课程设计体系上,将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帮其建立科学思维的模式。③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项目教学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成为让医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④以各医学院校自身的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或技术转移中心转移转化项目为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参观、学习医学相关企业的运作模式,让学生认识到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完全可以做到。例如: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在2014—2016年开展了以药学专业学生为主与学校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合作,创办“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上,将不再局限于以理论课考试或交一篇论文作为评价手段,以项目的实际运作或模拟运行,以运行结果的好坏来评价更有实际意义。例如:学生通过去辖区工商局实际注册一家企业后,掌握了工商相关注册的手续、步骤以及学生注册企业减免相关税费的办理流程。

3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的目的和实质在于形成和发展人的内在认知结构”,一定程度上讲,人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不断地促进人的认识结构[7]。一个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必然是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践训练,让医学生不断地认识到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一个医学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必然是以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多个学科,包括法学、会计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对待同一个问题,项目组每一个成员都会从自身的视野来观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多学科的、全面的、深刻的讨论和团队协作,就可能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每一个参与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后,就能激发其他成员更深刻的思考,这种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新性的成果。

4重视创新创业过程而非结果

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相关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很多医学生都有了自主创业的经历,尤其是非医学学科的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显著增加,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校医学生创业具有很多优势[8-9]:①自身拥有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踏实肯干的品质;②国家和各级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措施和优惠政策;③能够积极促使大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此外,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也有很多不足之处:①社会经验不足,对市场实际情况存在理想化分析,心理准备不足;②知识结构不完善,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缺乏针对性,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知所措;③资金压力大,在校医学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于家庭,对于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资金短缺是最现实的问题。综上分析,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在校医学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获得成功的概率要低于非医学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中更加重视创业的过程而非结果。

5发挥学校和大学生科技园的组织协调作用

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和自身大学科技园的组织协调作用。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组织在校医学生申报各级别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获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资金的配套措施,同时,发挥院校自身和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举办同级别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其次,医学院校要设法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中,在学生评先评优活动中设立创新创业之星名额,按照年度计划重点支持一个或数个重点项目,从而起到引领作用;再次,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大学科技园,积极为进行创新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场地、政策辅导、资金融资渠道等;最后,利用学校和各合作单位、实习单位,开设联合实践训练中心,搭建学生交流平台[10]。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当前,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如何培养一流的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医学院校开展和自身学科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创业团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越恒,张彦忠.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3):64-68

[2]李朝敢,张树球.指导医学生科研活动的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7,7(6):617-619

[3]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

[4]俞赤卉,曾慧,王维民.医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情况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37-38

[5]安益强,滕大才,张颖.运用心理学方法优化医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5):524-526

[6]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2-24

[7]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8-17

[8]杜巍.大学生自主创业利弊分析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60-64

[9]秦汉帅.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利弊分析[J].亚太教育,2016(1):241

自主创业论文范文8

【摘要】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根本无法顺利就业。面对这种情况,实施创业教育,可有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下文中探讨了运用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

创业教育;就业能力;有效策略

一、实施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此,要转变学生传统就业的观念,对于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都要理性地对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新理念。转变学生没有好工作就不工作的观念以及一业而终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学生从事多种职业的信心,使学生逐步认识自主创业是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帮学生熟悉未来职业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明确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促进大学生有目的进行职业规划,将自己的志向、爱好与职业的选择结合到一起,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途径。

二、制定创业教育工作目标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例如:对新入学的学生要他们了解就业形势,专业发展情况、就业岗位等;大二的学生要鼓励其积极实践,参与校园的各项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要加强面试指导、心理指导,缓解学生面对面试失败以及就业时的紧张情绪,提升其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去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朝着自己向往的创业目标或者职业岗位去努力。对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与自己实际相符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短期内职业规划可以是的物流基层的拣货员、库管员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可将职业规划提升为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在掌握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流程后,可将职业规划提升为自主创业,寻找合作伙伴或者寻找资金支持,运用自己的人脉创建物流公司,实现自主创业。

四、在创业活动中进行大学生创业指导

当前,大学生所接触的创业教育通常都是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的。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让大学生马上去创业,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使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对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创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对此,高校可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成立创业基金会,有创业目标的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团队,制定营销策划案,获得批准后可申请基金支持,由专人进行资金的监管并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也可通过职业规划设计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起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为提升就业率打下基础。

五、以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基础拓宽创业教育途径

高校要以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基础,尽可能地拓宽其创业实践途径。对此,高校可以区域内的社会组织以及各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适当调整就业能力开发计划,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例如: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到周边科技企业去实习,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当中,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具体的工作内容等,让他们在实践当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当中改正。像有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好,操作能力也很强,但是却缺乏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因此,在实践中学生会体会到,实际的工作不仅要的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日后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所述创业教育的各种有效的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而这些也正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能够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到相关的岗位工作当中,或者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创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作者:张丹鹤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2]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第二篇:校企合作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影响

摘要:

新时期下,无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来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发展热词,被推向台前。如何更好地帮扶大学生创业,适时展开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思考的时代新命题。文章将尝试把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当中,以特色发展为着眼点,解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校企合作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全面做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业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时代新命题。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个命题,本文尝试以一个新的融合角度对当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模式建构进行解析,尝试找出更为贴近时展特点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1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1],最早始于美国,当地的学者科林•博尔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提出关于三本“教育护照”的解读,即未来的人才应当具有学术性的能力、职业性的能力以及开拓性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而后被称之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所谓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的活动开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国内的创业教育也是遵循了这一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从1990年开始,由国家教委牵头在北京、江苏等四地进行试点;2002年,将试点范围确定在包括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9所高校;2010年,教育部统一下文,以指导意见的形式要求全国高校加以推广。至此,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口号,进一步推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此后各地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扶持政策,涉及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创业工作也获得更为实质的突破。

2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如上文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而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2]。国家教育部曾在2010年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校企合作能够很好地达到这项要求。通过引入社会资金,高校能够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师资队伍优势,建立功能定位明确,管理体系规范的创业实习基地或是孵化基地,一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场地,启动资金和创业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创业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企合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校企合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帮助他们更加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企业介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领域,最为直接的一个益处就是能够为该项目带来资金的扶持。创业难,关键是融资难[3]。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教学工作,它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市场的验证,为了能够将好的创业项目投入市场进行模拟运营,必要的启动资金是不可回避的。高校的强项在于师资的指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资金帮扶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创业教育的短板问题,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中特别通畅的校企合作范例还能够提供包括场地、实训等更加多层面的外围支持,进一步增加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从而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夯实创业教育的实效。二是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创业活动的深刻意义所在。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授人以“渔”。与其他教育内容相比,创业教育对于实践教育比重的侧重更加倾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帮助扩充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打造类似B2B的直接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最为前沿的市场创业信息反馈,从而增强他们创业的实效性。虽然高校具有理论培训和师资的优势,但是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讲师相比,高校教师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对于一线市场的接触相对这些企业讲师来说肯定是薄弱的,因此校企合作能够将创业教育中市场信息匮乏这一短板补上,通过企业讲师和高校教师的合作,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在创业孵化平台里所接触到的市场知识相融合,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业实训过程当中。与此同时,通过孵化平台还能够使学生与已经创业成功的商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他们的创业经验,更好地筹划自己未来的创业道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4]。三是有利于创业基地的建设以及创业培训的开展,从而进一步将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校企合作的方式往往以企业注资的方式进行,为了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对于创业教育提供帮扶,往往地方政府会辅之以相对应的政策扶持,比如提供相对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帮助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或是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房租、税收减免等等。这些举措实际上更好地扩容了创业基地的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形成集群效应,扩大其创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景德镇市的“乐天陶社”创意集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帮助法律、工商、税务、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落户基地,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开展创业的培训或实训工作。

3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的推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何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5],便成为了当下我们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笔者看来,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模型达成目的。一是校企联姻。该模型的重点在于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互动促进型、投入比率均等。一方面,学校作为智力投资单位,主要负责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应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将这些科技教育元素通过自我师资团队的授课转换成对学生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获取适合社会发展的一线创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以资金、场地等方式投入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社会资源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以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能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该种模式常常会以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形式施行。二是企业植入。该种模型的重点在于订单式的委托培养,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主。在该种模型的人才培养框架中,注重的是创业型人才的技能储备。企业一般会在高校设立奖学金或者是定向培养,从企业的市场需求出发,联合学校进行授课,因此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市场性和实用性,甚至部分教材可以来自于实际案例的整合,这样做的优势是能够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第一时间适应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双方的磨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市场规律,为自己将来的实际创业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这样模型的案例有某校的“佳洋陶瓷班”和“龙泉班”等。

4结论

实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实施创新型国家的需要[6]。该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现在它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开展,如何丰富,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的建议仅仅只是引玉之砖,期冀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添助力。

作者:艾军 耿健 甄晶莹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及其经验借鉴[J].青年探索,2013(2):39.

[2]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张一持.引入社会资本助推大学生创业[J].中国人才,2015(7):52.

[4]武星.校企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才智,2014(33):64.

[5]纪玉梅.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24.

[6]章国平,李德平.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7.

第三篇:农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建设

摘要:

笔者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对从渠道上如何激发并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路径上如何引导农业方向的创业选择、从实践中如何提供农业创新创业的激励与支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农科背景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农科;创业教育;机制建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也已经成为适应时展、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适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机制的建设

(一)以优质高效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没有广泛而长效的创业意识引导教育,不可能带来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提高。钟强2014年对农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女大学生尤甚。[1]对于是否要开展广泛的创业教育,高等农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狭义的创业虽然是小众行为,但随着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开展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发明显。在创业教育未纳入必修课体系的情况下,笔者所在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明确目标定位,开展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把启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纳入新生始业教育,此等做法值得提倡和借鉴。除此以外,通过编著专业的教材来整合全面的创业理论,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创业实践环节,进而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农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和引领农科大学生创业意识。长期大范围地实施创业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学习能力强、了解学生需求、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素养的师资队伍。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辅导员队伍是现下一个较好的选择。对辅导员来说,面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需求,如何介入其中,了解、帮助学生成长是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所在。因此,把普适性创业教育作为辅导员培训的一个必要环节、把创业教育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等,同样也是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工作内容。在建设辅导员队伍基础上,高校应当借助人社局、孵化器等政府和社会力量,引入财税、法律、管理、市场等方面的行业专家,为萌发创业意识的同学提供企业运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

(二)重视创业教育的广泛宣传,传播创业价值观念

全媒体背景下,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改变师生们关于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创业教育不过是为就业找出路的错误认识,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需要依靠媒体的广泛传播力量。应当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确能有效提升农科背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主要成效在于创新精神的倡导和培养,这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重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应面向师生们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关于学生创新创业的辩论与讨论会、进行创业工作优秀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报道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形成“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以浙江大学为例,校方支持组建了一个吸纳近百支学生创业团队的“微创业联盟”,彰显了创业工作受学生欢迎和为时代所需、大势所趋的特点;编写《创业浙大》校园刊物,在师生中宣传各类新型农业政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同时搭建“浙大创业”“浙大农业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在校园内外引发了“浙大系创业热”。

(三)通过培育社团等学生组织,强化创业活动的激发

多项调查显示,在已创业大学生中,最能激发其创业行动的因素是参与创业活动或者创业实践的相关经历。[2-3]农业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新模式,如在第二课堂中设置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能够实践农业科技创新的创业大赛。笔者所在的浙江大学拥有多个创业类型的学生组织,其中农业创新创业俱乐部于2011年成立,并迅速发展为在全校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俱乐部组织的日常活动为创业开展提供了保障,农业创新创业俱乐部每年开展农业创业点子秀等参与性强、以学习激发为主的创意类竞赛,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业意识。同时,成功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农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比赛、农业创业园设计建言活动等宣传面大、适合入门级创业者参与的活动,起到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作用。

二、农科大学生创业选择引领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领导机制,推进课程体系的建设

农科院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农科背景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教育思想转变的基础上,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内各职能部门为成员执行单位,加强创业教育的上层决策和基层落实。[4]浙江大学于2015年初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囊括了团委、学工部、研工部、地方合作处等近20个成员单位,为浙大创业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等农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农科专业还应把“以优势特色农科为龙头,以跨学科合作并进为趋向”作为指导思想,推动校内涉农学科与其他管理单位的资源整合,在创业意识和农业专业知识交叉普及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思维、技能和实践的训练,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农业创新创业试验班,建设农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吸收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农业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农业创业团队建设。在此基础上,探索把创业理论和实践从第二课堂纳入第一课堂,进而考虑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开发专门的教材,培训专门的师资队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从2013年起开展了农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在学校党委、学工部的支持下,综合利用校内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中心、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等资源连续三年开设了农业创新创业“青苗”培训班,分设校内、校外两大课堂,开展一系列农业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探索,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培养模块,通过校内课程平台,邀请优秀的经管学科专家和企业家导师参加专题讲座、交流沙龙等,分享创业经验,宣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学习模块,在校内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平台,由专家学者普及现代企业相关知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农科创业政策的解读、农业各技术领域产业的现状和热门项目解析、创业项目风险管理等。

(二)长期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

当前,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三农”发展的一大瓶颈。钟强2014年对农科背景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7%的学生对“三农”问题密切关注,而密切关注“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学生仅有9%。[1]长期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迅速推进对“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注解。如今,在“四个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让学生了解“三农”,服务“三农”,参与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环节,建立与“三农”的深厚感情,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还应建立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常态化机制,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让大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三农”事业欣欣向荣的现状,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树立投身农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年轻人所擅长的互联网正与农业这一传统产业全方位融合,国家亦连续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完善制度支持,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支持大学生在“三农”领域自主创业,以上这类形势与政策的宣讲,也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吸引力。

(三)探索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共建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塑造农业创业典范

对农科背景大学生创业选择进行引导,要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学习文工商医等其他专业做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专业资源和合作平台,把专业特点和优势资源融入农业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农科创业教育“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利用高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吸引共建一批稳定的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或项目孵化基地,为农科大学生提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同时探索建立高校和创业大学生之间的科研成果共享体系,让农业创业教育成果惠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依托农业优秀产品项目的推广应用,培育出一批农业创业的典型项目和优秀创业人才,形成优势资源的良性互动。例如,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吴殿星教授等将科研产品授权给所在学院一个毕业生创业团队进行运作推广,其创业成功的经历在校内得到广泛传播。

三、农科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撑机制的建设

(一)建立以农业行业选择和创新创业为价值导向的政策支撑

从政策层面激励大学生创业,并特别鼓励农科大学生在农业方面创新创业,对于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来说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使得农科大学生一方面能开拓思维和视野,投身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能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加强农业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个人创新精神的锻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宜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奖学金设立、专项竞赛开展、创业专项学分的认定等配套政策。对于农科学生创业典型,由学院给予专门奖励和表彰,给予与到基层村官岗位、到西部工作一样或者更高的荣誉表彰,以彰显院校对农科学生服务“三农”的战略导向。同时,对农科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也需要从教师层面进行考虑,比如落实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的课时数以及经费的双重奖励,倡导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管理的研究,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编写等,以收到双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效用。

(二)建立服务农科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支撑

一是聚集多要素整合的创业指导力量。在农业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中,农业科技、农业推广、经济管理、法律、创业教育、政府经济部门、农业企业、投资公司、孵化器等领域人员都需要参与,因此,高校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来自上述领域的创业导师团队。[5]同时,还需要通过专门研讨、定期交流等形式对创业导师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平台,聚集创业指导团队,加强合作交流,通过与学生创业项目的对接和经验分享、成效评估,强化其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探讨,使其从知识传授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化。结合农科创业的特点,定期组织非农领域创业导师深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了解农业发展的动态。二是建设商业模式多样化、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一批校外创业教育和实践基地,对于创业教育初期的激发、引导,以及创业初期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学习都十分重要,基地建设的定位宜各有不同,如初期主要通过组织学员走访创业阶段的涉农企业,深入体会创业初期的艰辛和创业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塑造立体而全面的创业价值观,真正理解创业意识的内涵,培养创业家精神,后期筛选建设一批商业模式上各具特色的校外基地,组织学生赴校外基地开展农业商业模式的调研和探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参与涉农产业投资管理的实践、根据基地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创意类项目的实施、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一对一”师徒制的学习实践,等等。

(三)建立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撑

为促进农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成长,高校要多方筹措资源,推动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的合力,着力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主要途径包括,一是积极联络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创业归口单位,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增强金融、财税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争取建设高校的农业创业专用基金项目;二是争取农业企业、商会等经济组织或企业社会机构出资共建创业基金,提供多种形式的启动资金支持;三是推动社会投资机构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展融资服务,如建立农科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平台和股权众筹平台等。只有建设和完善创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农科大学生创业铺平道路,高校的创业教育才能进一步落地开花,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服务国家“三农”事业的新发展。

作者:张颖 诸杭棋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97-99.

[2]汪爱娥,王德海,徐锋.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33-135.

[3]曾俊.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4]胡太芳.构建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研究[J].教育界,2014(18):64-65.

[5]姚霞,何临春.国际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2):159-162.

第四篇:创业教育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选择

摘要: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强化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选择经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选择

一、引言

我国人社部和教育部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毕业自主创业的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论是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在中小企业就业,企业经营与管理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2015年大学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总数已达1000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1]因此,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整体教育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统计平均水平。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该比例高达20%—30%。[2]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针对现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知识技能,提高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运用敏锐的创业意识发现商机创造机会。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说:“创业不一定是真正的开办公司,创业是一种态度和经历,是一种意识和精神。”现代社会多数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的需求很高,因此,注重大学生创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

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经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论,是企业管理者对生产、经营等各项运行业务的管理,使企业顺利开展各项经营项目,并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经营管理模式。[3]

1.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1)品牌共享模式。

例如,TCL与德国施耐德、法国汤姆逊、阿尔法特等品牌的结合,将本来并没有市场的国内品牌推向国外市场,不仅增加了产品出口量,还开拓了国外市场,同时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2)技术领先模式。

例如,华为在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普遍较弱的大环境下,坚持大力开发先进技术和技术创新,利用技术优势抢占市场,运用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星火燎原”模式。

例如,温州中小企业经营的产品大多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小商品,而且企业多为小型生产单位,发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需要注重产品的质量。

(4)“安营扎寨”模式。

例如,海尔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建立国际品牌,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4]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可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在保持原有经营管理模式优势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先进企业的成功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适应市场发展规律。

(1)企业要建立并要完善一套人才管理系统、科学决策系统、资金运作系统、生产经营系统、质量监控系统,建立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通过各项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内到外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2)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财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下不断完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财务管理制度同样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克服财务信息及财务人员管理的缺陷,建立资金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完善的财务审核和内部控制制度。

(3)企业要建立创新性的管理机制,善于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和重用,打造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定期考核,实行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5]

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这一模式在众多创业训练模式中,尤为引人注目。它运用沙盘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均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别具优越之处。它不仅涉及包括战略、营销、管理甚至物流、财务等方面,而且可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模拟运作中,得以亲身体验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开展运用的。“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课程是一种先进的互动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如何正确选择经营管理模式的作用表现在:

1.实现创业能力的综合提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业并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风光。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仅有2%—3%左右,这一数据远低于企业的70%的创业成功率。“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主要采用创建社团的方式进行,因此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社团活动中。只有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创办与建设,逐步在活动中感受到创业的艰难,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真正的创业活动已有相似之处的行为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这一模式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所以它可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大量的免费训练,增加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的熟练度,降低创业时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害,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感受创业的真实体验

大学生在创业中是一名企业管理决策者,需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经营管理方案,以此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在创业教育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模拟市场经验,切实感受企业经营管理这一角色的全部情感,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与困难,以及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创业模拟团队主要模拟的是企业中各个部门各个角色,因此成员需要扮演上至总经理,财务、营销、生产、采购等各部门总监和助理等角色。团队角色模拟不只是表面上的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深刻感受到自己职位的责任和内涵。既要求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提出意见,同时又要不失大局观和团队意识,能够从整个企业出发,为企业利益考虑,通过交流和讨论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方案并且遵照执行。在此过程体验中,各个企业的运行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大学生可体会到企业中每个部门的运作和思考方式,同时又可认识到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每个部门每个角色都要以主人翁、企业法人的心态和意识,为企业的长久生存发展考虑策划。经过“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这一模式的教学和洗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都可得到强化、提高。

3.培养创业精神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中,“市场老大优先选单”的规则充分调动学生模拟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从全局思考和看待问题,站在全盘大局的视角上考虑生产和运营的成本,从而培养了创业大学生的实干务实精神。由于“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和学习一般都是在周末进行,所以在此之前创业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能够安排好企业运营前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在“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中,应针对现在大学生中诚信精神缺失,开展诚信教育,如进行激励褒奖和惩罚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并非只是口号那么简单。不论是务实精神、吃苦精神还是诚信精神,都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

作者:张艳丽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峰,许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4(14):106-107.

[2]梁敏.构建新时期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32.

[3]罗芳.市场分割条件下中国企业横向整合战略选择、管理模式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