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主义

专业主义范文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裴立杰

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

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为我们清晰地阐述了国际化专业人才必备的四种能力要求: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对于现代职场人士的个人职业修炼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前研一还客观地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以翔实的案例和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企业和国家在复杂的前进道路上需要面临的挑战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在当今世界格局中,这对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的发展也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先见能力包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怀疑一切,享受变化,不怕失败、执着探索,磨练直觉能力,对事业倾注全力等。

大前研一首先提出了“看不见的新大陆”的概念,即“眼睛看不见、手触摸不到的无形的活动将成为主流。”置身于“看不见的新大陆”、全新的经济空间,专家需要有先见能力,需要以往的常识,能够看清别人看不到的事物。

在全新的经济时代,战略已经不能起到过去那样大的作用了,这就要求专家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依靠战略。“真正有效的答案存在于新的竞争领域中,只能依靠每一位专家去发现。这需要能力,能够更迅速、更准确地认清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同时也需要气魄,能够在发现商机的瞬间以最佳方法抓住商机。”

专业主义范文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闻专业主义逐渐形成发展的时候,另一门科学也在悄然崛起,并快速壮大成熟,那就是李普曼和贝奈斯等人控制社会的舆论学说和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精英统治观念,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和宣传中得到发展和强化。在李普曼的经典著作《大众舆论》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统治精英可以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手段来设置一种“拟态环境”,然后将这种制造出来的“现实”通过大众传媒传送到大众的脑中。

“精英统治”学说认为大众的意见和想法是个体简单却又总体杂乱的,要想让大众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就要利用“拟态环境”的建立,形成一种舆论的引导,去达成精英统治者的目的。如果让大众完全知道事情的真相和整个事件的过程,就很难去引导他们朝着精英们的意愿行动。李普曼还主张,社会上应该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大众去获知真相,拦截大众了解事情真相的途径,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安排”新闻,以维护精英们的利益。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公众,基本原则就是客观中立,这与李普曼等人的“精英统治”学说有根本上的冲突。在美国新闻传媒实践中,无不渗透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尤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新闻专业主义势力渐衰,遭遇发展中的瓶颈。

新闻专业主义从它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实践上的挑战和威胁,即使在它的源头美国,这一理念有时也是不得不向国家、统治阶层以及经济集团的利益屈膝。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我们媒体的双重属性。因此,宣传的需要有时会与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矛盾。

媒体虽然有事业性质,但却不能靠政府“乳汁喂养”,全国大多数媒体财政收入都是靠广告来支撑,“亏本发行,广告支持”已成了报界一项不成文的经营模式。媒体为了争取市场利润,出现了低头迎合受众某些粗俗、低级需求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一些夸张的黄色新闻、暴力新闻等数量明显增多,这与新闻专业主义服务全体人民、客观报道的职业精神是相悖的,所以第二对矛盾就是当前的商业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自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开播以来,类似的“舆论监督新闻”愈来愈火。例如《焦点访谈》利用采访、调查和分析社会问题告诉公众这一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性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此类的问题。显而易见,这样的新闻是以为公众服务为根本目标的,这种新的新闻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和“新闻专业主义”相吻合,也可以说是“新闻专业主义”在遭遇瓶颈后,新闻传媒融合了许多时代特点和客观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

专业主义范文3

所谓的外资阴谋论占据了上风,将其与小护士等品牌的遭遇相提并论,似乎不过是又一次的被并购失败而已。

丁家宜“消失”背后的真相

如果仔细探寻19年来,丁家宜的整个品牌从建立到鼎盛再到消亡的过程,外方收购绝对不是主要因素。与欧莱雅集团产品线十分复杂多样不同,丁家宜的收购方科蒂集团的业务相对单纯,以香水业务线为主,美容产品相对小众高端,借助名人效应获得了不错的业绩。收购丁家宜也绝非为了消灭竞争对手,而是看好丁家宜之前遍布全国的高效渠道,希望能帮助自己旗下的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发展,实际上,仅仅收购后的一年中,科蒂旗下的阿迪达斯洗护系列就借助丁家宜的渠道获得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有行业专家曾称,科蒂运作丁家宜品牌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虽然看重丁家宜的渠道,却由于与原有的团队失和,最终丧失了渠道控制力,而从更加行业性的角度来看,科蒂也缺少对于这种功能性护肤产品运作的经验,虽然直到去年还在推出新系列却早已失宠于消费者,让这个本来一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成功品牌沦落为亏损大户。

而与丁家宜成立时间相近,同样以人参活性成分为主打功效的韩国化妆品品牌雪花秀,却成为韩国国内的第一品牌,并且在亚洲也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为什么丁家宜会消亡而雪花秀却成功了,为什么丁家宜仅被收购三年,就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

对此,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早在自己的专著《思考型管理》中指出,企业与人一样,伴随着技术演进,企业由综合性将进入专业性时代。与众不同的品牌内涵,提供特殊服务的销售流程,给人惊喜的产品,都是成功的元素,以使企业从以往综合性的业态转变为在专业领域深耕。大前研一曾经非常不客气地表示:不能向专业主义积极变革的企业,消亡在情理之中。

重新定义“专家”

与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大师不同,大前研一的经历十分“非典型”,当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他抱着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理想继续深造,成为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1970年至1972年,他如愿成为任职日立制作所核能开发部工程师。可就是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中,让他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他要转向研究企业管理,原因是他切身感受到日立内部僵化的制度和运营模式,对员工积极性的伤害。他直言这样的老船必然沉没。

因此1972年开始,他转而任职于麦肯锡顾问公司,1979年升任为该公司日本分公司总经理,1981年担任该公司董事,1995年离职。其后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大前协会董事、创业家学校创办人。

作为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之一,大前研一的长处在于能够中西贯通,并且善于挑战亚洲管理中的传统思维。比如:在其最受欢迎的著作《专业主义》中,大前研一曾大胆宣称他所认为的“专业”概念:“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感情,并靠理性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有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该书在日本刚一问世,便以其犀利独到的观点和大前研一本身的影响力,位居商业畅销书榜首。

在“先见”中深耕

大前研一着重指出,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最核心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

不过,如果仅仅把此书当作是对人才的思考就误解了大前研一的深意,他将21世纪的经济空间称为“看不见的大陆”,在这个新大陆中,“无形价值的创造主导并支配了经济的运转”;网络经济超越了时间和国境的障碍,以远远快于人类思考判断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无形经济的多元化增加了世界的复杂性。作为企业家,在经营过程则必须善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至高地,延续“专业主义”的观点在《思考型管理》一书中,大前研一更是让很多企业家现身说法来提醒人们,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发生质的变化,消费者变得更加重要,企业必须紧盯市场不断锤炼内功,才能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丁家宜为例,从最初的面容一洗白洗面奶问世,到之后强势进入防晒霜市场,应该说路线和战略都非常清晰。与小护士的定位不同,丁家宜的消费者往往是更偏成熟的阶层,产品具有一定的升级潜质,但近10年来,除了产品渠道不断扩张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新品,而所谓的人参活性成分的功能优势也渐渐被其他竞品模仿,从而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

众所周知,化妆品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更加重视品牌推广和产品更新。一般而言,高档化妆品往往会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不断研制自己的“秘密武器”。例如,雪花秀在人参精华基础上又添加很多滋补的中药材,以达到真正活化肌肤祛斑抗氧化的功能;娇韵诗则用各种香薰精油为使用者提供身心愉悦的感受,同时达到瘦身美体的作用。那么中低端品牌没有那么强大的研发实力怎么办?就只能在成本允许范围内,打造属于自己的“明星产品”,比如:梦妆的几乎年轻女性人手一支的紫色隔离霜,曼秀雷敦的特效润唇膏,露得清的去黑头深层清洁系列。同时因为是与消费者天天接触的产品,化妆品的使用感受也非常重要,所以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变化,改变包装以及使用模式乃至产品的形态和香味。

专业主义范文4

【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着。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

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①。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这是其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出入的地方。”②

二、本土化研究的历史嬗变

田新玲、张晓多合作撰写的《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具体说来,建国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以宣传为本位’、‘以事实为本位’和‘以信息为本位’三个阶段。”③

另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学者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论结合实际的个案研究。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虽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学科运用单一、系统化研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究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学者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现象、新动态,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④。

还有作者侧重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影响。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它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但它客观上促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着公共空间、公共舆论的生成,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并生成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⑤。

亦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国内几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看, 真正对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具有“描述”意义或起“规范”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称之为“底色”的东西⑥。

三、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

2010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中除了对本土化嬗变的梳理,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

想必多数读者对邹韬奋不会陌生,他以《生活》系列为阵地,永远从大众的立场出发,逐渐形成了后人景仰的韬奋精神。即便在当下,韬奋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韬奋精神没有被放入博物馆,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启示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注意把西方理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⑦。

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季鸾: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在这个新研究领域内出现了多篇力度与理论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现代化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云国强、郑寅淑合作撰写的《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既从宏观维度深层次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史,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社会文化剖析,试图捕捉这种形成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谱系与发展脉络,探究哪些社会因素或力量参与塑造了它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制约新闻行业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它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如何陷于无力根源的⑧。

五、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

进入21世纪,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⑨

论及网络舆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罗宁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新闻行业和从业人员还未完全具备专业主义的素质。而且,我国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另外,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了职业精神的淡化。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新闻职业伦理缺失的原因⑩。

然而,任何能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自由。网络,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甚至产生思想混乱和极端行为。“捐款门”等事件频频敲响警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造成企业品牌“地震”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⑾。

亦有学者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⑿。

六、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

笔者将理论统称为“知”,实践统称为“行”,紧扣时代热点,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闻专业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近几年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磊通过阅读cnki上近五年来以“房地产报道”为关键词的文本,认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报道的内容分类、房地产报道中的民生问题、房地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媒体立场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上。”⒀

还有学者将视角延伸到现如今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杨艺蓓在《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文中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⒂。

结语

从总体看,相对于新媒体、媒介融合等舆论热点的研究,2010年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静和客观,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同时更注意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固然需要紧贴实践,解决问题,但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①向熹,《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2010(7):32-34

②李渊航,《从冲突性报道看南方周末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或背离》[j].《新闻知识》,2010(5):22-24

③田新玲、张晓多,《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j].《前沿观察》,2010(2):29-31

④刘思文,《近三十年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1979—2009)》[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1卷第3期,p54-58

⑤王倩,《论晚清新政背景下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展开》[j].《新西部》,2010(8)143-144

⑥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56-62

⑦陈清晗、李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解读韬奋精神》[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151

⑧云国强、郑寅淑,《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24卷,第5期,p10-15

⑨郑涵、牛海坤,《跨文化视野下国际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17卷第3期,p120-133

⑩罗宁,《网络舆论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2):25-26

⑾杨岑,《从“捐款门”事件看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j].《电视时空》,2010(3):30-32

⑿范以锦、段惠婧,《“媒”求尊严:传统媒体更有担当》[j].《新闻实践》,2010(5):14-16

⒀郭磊,《房地产媒体报道文献综述》[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7):325-326

专业主义范文5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

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专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构成记者一系列操守,统称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定义①常被似是而非的其他界定所遮蔽――“中立、客观、独立、公正”这些西方老生常谈的概念被列入新闻专业主义定义的主词,而“职业精神”却被驱逐出定义内涵。实际上,新闻专业主义来自新闻工作实践,被新闻挫折不断匡正和厘定,形成言简义丰、圣洁无私的职业追求。

早在1836年,美国《费城公共纪事报》的编辑威廉?麦凯恩就曾概括过“编辑伦理原则”,被当时许多报纸用作“专业标准”。[1]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无冕之王的狂热煽情,把社会搅得乌烟瘴气,美国大报首先受到群愤夹击,陷入四面楚歌,不得不收手敛迹。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濒于破产的《纽约时报》,确定了“绝不污染早餐桌布”的办报原则,把“本报刊发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作为座右铭。[2]1904年《纽约世界报》主办人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学术性专业层次”。哥伦比亚大学接收了他的捐款,于他逝世后的1912年在刚刚创立的新闻学院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大学生。这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滥觞。

20世纪20年代,在声讨无冕之王的社会呼声下,西方各大报不得不陆续制定“记者守则”“报道条例”或“伦理规范”,逐渐确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信条。其内容主要有:(1)新闻事业是一门职业,应有严格的职业操守;(2)媒体应为大众所信赖,传播真实、公正的新闻;(3)报道内容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秀新闻事业的基础;(4)新闻记者要写出自己心中认为有益无害的意见,引导公众至善至美;(5)新闻压制均属错误,除非是为了公共利益,任何势力都不得阻挠新闻报道;(6)记者避免自我偏见或受他人偏见左右,不因威逼利诱而逃避责任;(7)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纯洁、积极而健康,达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这七项规约,构成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理论要点,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基石。

1919年,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阐述了记者应有的品德和气节,写道:“伟大之记者,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他提出“重要新闻一追到底,不以谣言为事实,不可受贿、隐瞒事实”等16条要求。在“新闻纸之职务”一章,徐宝璜强调报纸要“提倡道德”“恶者因其劣行登载而受舆论之攻击,善者因其善行登载而受舆论之赞扬”“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与敲诈同为不德也”。[3]这些论述,形成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早期理念。

在全球媒体融合时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②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髓。今天,一个国家记者的操守往往在各国产生巨大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国际性。但毫无规约意识的新闻人和网民,肆意亵渎新闻的纯洁性,时而散布弥天大谎,时而诬陷他国或他人,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严峻挑战。

由新闻实践提出的“仁爱向善、纯洁健康、崇尚公正、仗义执言、自由和法治”等品格和信念,成为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精华,无论职业记者还是公民记者(网民)都应励志以求。这一理论的要点包括:(1)所有新闻媒体都应制定职业规约③,恪守规矩,诚实正直为上,树立为公共福祉奋斗的志向。(2)“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自重、自爱、自强”[4],唾弃拜金主义,深入民众,伸张公平正义。(3)严禁网络攻击和网络谣言,创建全球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4)记者要以廓清世界、明人耳目、拯人于愚为己任,错误导向如同屠毒笔墨,残害生灵。(5)媒体要尚和合、求大同,不以维护民族的狭隘利益而攻击他国,不以谣言和不实消息制造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以上五个要点,激发各国记者为人类的同舟共济而遵道秉义,投入全球治理的理性大潮。

二、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伦理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直接涉及新闻伦理问题,没有新闻道德及伦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就无法耸立。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而伦理则是新闻道德的理性意识,二者奠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古典哲学中,伦理(Ethics)与道德(Morality)存在着传统区别。“伦理观指的是基本原?t,道德观指的是实践”。[5]记者或媒体的致善理念,来自新闻伦理意识与新闻道德准则,构成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核心。

新闻伦理一方面体现政治道德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有不可忽视的公共道德的性质,因而新闻伦理没有国家或阶级的区别。硬要坚持二者的区别,必然导致新闻伦理的双重标准。不管哪国或何种媒体,不管报道政治事件还是一般生活动态,说假话、欺骗受众,都是违背道德的。基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天性,不能说本国的混乱是民主的表现,他国的井然有序,则是“民主的缺失”,这种颠倒黑白的报道背离了起码的诚实原则。指责“别”的媒体受到权力压制是不自由的,而美国给媒体“贴标签”、任意审查和打压媒体则是自由的,这种双重伦理标准,实际是以政治偏见玷污新闻专业主义的纯洁性。

坚持真善美是新闻伦理的第一个要素。不道德的行为都违背真善美的追求,蔑视人类公平和美好的价值观。宣扬某人、某个阶级或一国利益可以损害他人、别的阶级或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对任何媒体都是不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二个要素是坚持新闻公正,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把双方提供的事实和意见都明示出来,让公众做出是非判断。抛出片面报道,蓄意掩盖真相,都是背离伦理和道德的。新闻伦理的第三个要素是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和评价事实要有科学根据。科学面对的是要符合事实、符合规律,伦理坚持的是该不该报道的问题,“该不该报道”首先要看新闻是否反映事实真相,是否符合科学逻辑。新闻伦理的第四个要素是,任何政治报道都要经受伦理考验,以求真、求善为前提,维护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媒体不能沉默,更不能说假话,不说假话是坚持伦理精神铁的原则。

在新闻伦理这面镜子前,新闻道德具有社会正面价值取向,要求记者扶善惩恶、惠及社会,以给大众带来好处、希望与快乐为目标。所以,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善与美的行为,作为新闻人的品德修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依赖从业者的自我意志来维系,产生于记者的优秀品质和自律。(2)新闻道德与新闻法治属于不同范畴,违背道德,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触犯法律,不仅要受法律惩处,还要受道德舆论的谴责。(3)新闻道德依?良心驱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才能奏效。作为记者的善意动机,新闻良心由诚实、正直、宽容、仁爱、慈善这五个因素构成,推动记者按照道德准则行事,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自责。新闻道德是对不良报道的软约束,只有真心诚意地接受它,才能转化为新闻人的戒律,成为记者的行为底线。

概括而言,新闻报道有三种戒律:一是品德戒律,不操恶行、不卑躬屈膝、不贪赃枉法,多行善举、廉洁自守、不惧暴戾;二是责任戒律,严禁危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每条新闻都要对受众负责,为服务的媒介机构负责,为国家与社会安全负责;三是职业戒律,新闻陈述不能言过其实、弄虚作假,殃及社会、低俗色情均属职业禁忌。遵循以上新闻戒律,记者同报道对象和受众建立起良好关系,媒体就会赢得高度的社会信誉。

三、当代新闻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伦理和道德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础,仅对锤炼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境界提供指南。新闻专业主义的落脚点实为纯洁的职业精神和完美的职业操守,包括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专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新闻工作的职业目标体现出高洁的社会价值,引导记者以“成风化人、造福人类”为使命。第一,新闻工作者要推动新闻活动为正义事业服务,向人间播撒“大爱”,达到教化民众和社会的目的。第二,新闻工作者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引导人类走向平等、幸福和更加文明的目标。第三,媒体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为某一利益集团、更不是为媒体自身服务。媒体的商业经营具有合法性,但它仅限于发行部或市场部,如果以商业主义支配编辑权和报道权,便成为媒体堕落的开始。第四,新闻职业目标的最高追求是发现和传播真理,让大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概括地说,“新闻传播事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新闻传播工作者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担负着神圣职责。”[6]

新闻专业主义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职业化的水准,体现严肃、高尚和可操作的专业标准。在西方,最初的新闻工作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工人及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抄报员,没有专业要求,谈不上专业标准。20世纪前,新闻不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新闻工作经过百年历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记者地位的提高、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新闻工作才成为成熟的职业,有了明确的专业标准。

这些标准是: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专业教育科目、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机构;新闻媒体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分布在社会各个区域,成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业;形成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出现一支行业大军,且有一致的理念和工作技能。这三条是新闻职业同其他成熟的行业的共同专业标准,在当代,新闻职业独有的特色和专业标准却令人神往,富有光彩夺目的神圣性,这就是:第一,新闻媒体构成社会耳目,为社会管理提供动力和方向,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第二,新闻记者促进各种信息和思想交流,引导人们认识环境和时代,担当人类精神向导的重任;第三,新闻媒体以反映最新的物质与精神现象为己任,作为社会巨变的发掘者,不断把人类引向光明和福地;第四,它是复制世界、引领世界潮流的意识形态工作,具备更加严格的职业规范。只有达到这四条标准才是真正的新闻业,新闻工作者也才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因而新闻职业规范历来高洁严谨、秉正无私、大义凛然,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是:(1)新闻人必须忠于事实,不给大众提供有害和刺激犯罪的东西,不刊播违反科学和生活常识的内容;(2)决不对民众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关注人民疾苦,为民请命;(3)多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4)报道负面事件要坚持正确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处置经过,化解社会沉疴;(5)世界新闻严禁挑唆国际冲突、煽动战争狂热,不许鼓吹民族、种族和宗教仇恨,禁止煽动种族和各种歧视。这五条新闻职业规范,标志着新闻人的重任超越了任何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愧是人类精神的领航者和人类苦难的救助者。

四、当代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新闻人的职业操守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准则,体现为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戒规。当代新闻操守的准则主要有:(1)尽一切努力搜集确凿的事实,引导受众明情达理、迷而知返;(2)对新闻事实做出诚实、全面的陈述,杜绝不雅之词的阐释;(3)对错误意见不管来自何处,拒绝公布于众,一旦报道,要迅即澄清更正;(4)不参与有害于公众或国家利益的社会活动,如要采访和报道这类活动,要给受众以警示和引导,严防被反社会、反人类的恶势力所利用;(5)决不唯利是图、明哲保身,为获得重要新闻既不行贿他人,也绝不接受任何贿赂。

新闻操守的以上准则需要记者的业务素养来支撑。新闻素养属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技能理性,对新闻操作具有自觉性、知识性、敏锐性、技术性、法理性和科学性,表现为记者的素质、涵养、技能、方法和水准。其中包括高尚的职业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谙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形成当代新闻操守的具体戒规:

探访新闻不使用狗仔队之类的卑劣手段,对黑社会和犯罪团伙的暗访可以隐身潜行,但不能与其合谋共事、参与犯罪。采访新闻不可擅自闯入他人私宅、办公室和非面向公众开放的会议室;不可窃取采访对象的电脑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料;不可窃听他人的电话或私下交谈。记录他人的谈话或录音,要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对一般公众的正当行为和生活,不管有何重大变故与新闻价值,被采访者声明不准报道的,媒体不应擅自报道,如要报道应隐去真实住址与姓名。

新闻报道不能隐瞒消息来源。对匿名消息来源要严格保密,保护新闻提供者或当事人的人身安全,这仅限于揭露性新闻。引用多方消息来源要保持平衡,不可偏执一方。新闻中的引语除删减多余字句外,不能改变引语的原意,对引语中的关键词句不能有任何改动。

使用他人的文字或作品,必须说明出处,注明归属者姓名,防止记者受到剽窃的指控。转载其他媒体(包括网络)的新闻,要核实报道的真实性,不真实的不能转载。转载时要标示发表该新闻的媒?w与写作者或制作者的姓名。

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文本,要抛弃偏见和情感,表达观点除客观理性外,还应向受众明示这是记者的看法。没有调查清楚的事实不能写进新闻,也不能报道推测的事实。报道事件亲历者目睹的事实,一定要加上亲历者简要的直述,不准援引“据旁观者说”“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等此类模糊的事实来源。这是西方缺乏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记者惯用的新闻噱头,借此塞进私货。

报道犯罪新闻,在法庭判决当事人有罪之前,应将其视为无罪者,只能用“嫌疑人”的称呼。没有得到法庭允许,强行报道违法犯罪案件,属于媒体审判。如果司法机构忽视确凿证据而蓄意制造冤案,记者确有事实根据,应毫不犹豫地揭露渎法行为,捍卫法律正义。这不是媒体审判,而是司法监督。以上这些新闻戒规,大多已写进中外媒体的规约中,中外记者多有认同。

五、当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动力

(一)媒体要建立自律制度

新闻从业者实行严格自律,是维护和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动力。无论是媒体还是记者个体,都应熟悉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要求,为新闻业输入崇高精神,把自我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新闻自律属于记者的自我控制,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揭露和反省,防止新闻自由和媒介权力的滥用。新闻传播的强大社会影响力,赋予媒体无所不在的“话语权”,这种权力可能随时被亵渎。如果定期进行新闻自律,对滥用新闻“权力”会有遏制作用。

新闻自律既要坚持经常,又应形成制度。通过自律制度克服职业观念淡薄,防止新闻事故和新闻侵权的发生。新闻事故是指失实、歪曲性报道产生的社会恶果;新闻侵权则是记者的采访、报道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伤害。定期检查新闻工作发生的各种错误,激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是促成新闻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新闻自律要求记者思考和检查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有时需要公开向公众致歉,消除公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

在媒体内部定期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使编辑记者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并持之以恒。媒介机构在行业组织、区域性媒体会议或新闻学术交流中,检查和讨论媒体存在的问题,切磋新闻报道的得失,共同吸取教训。还有,凡产生不良影响的错误报道,都应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失误的原因和背景,争取公众的谅解。这些自律制度的贯彻,能培养记者的自我批评精神,把背离新闻操守的报道失范降到最低限度。

(二)主动、谦恭地接受舆论监督

社会对媒体的监督是一种他律,比自律有更大的压力,凡虔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听取社会批评。遏制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行为,更有效的动力来自广大受众的监督。公众舆论有无数双眼睛,有发现问题的无限能量,经常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社会批评,是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的重要途径。

受众对媒体的不道德行为发出谴责,引起相关记者的警醒,能激发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产生克服报道失误的紧迫感。没有社会广泛的批评,一些新闻工作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少数记者严重损害媒体的良知,媒体内部人士不可能很快发现,但很难逃过广大公众的眼睛。在社会舆论面前,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所有行为都无法遮掩。

媒体的任何不义之举,从新闻传播到经营活动,都逃不过舆论的揭发。如果一家报纸一方面刊出报道围剿某个企业的瓶装水,认为它不如自来水,但同时又推出自己的“小蓝帽”桶装水,这就露出了自身商业利益的马脚。受众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一眼就能看出媒体唯利是图的动机。尽管媒体是一种权力,如果不受舆论这种准权力的监督,就难以摆脱不良报道或商业腐败的袭扰。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公益机构,随时观察受众对自己的态度,主动听取受众的各种意见,是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措施。广大网民在网上对某家媒体或某一条报道都可能有评论,这是自动送上门的舆论评价,经常查看网络反响,可以得到十分宝贵的意见。媒体也可设置义务监督员,定期向他们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对媒体最直接、最关键的舆论评价来自媒体受阅量的变化,这是无声的舆论监督。如果以每季度为固定考察期,报刊的发行量、电视的收视率或网页的点击率显著下降,大多证明媒体的专业水准正在下滑。

媒体时刻警惕社会舆论对自己发起的攻击,设置舆论警戒线,严防出现有损专业品质的行为而招致舆论围剿。多年前,曾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希望到拥有ABC电视网的迪斯尼看看,被该电视网婉拒。迪斯尼人士透露,这样做是为了避嫌,以免ABC电视网以后报道戈尔时引起观众的猜疑。新闻工作者任何有损媒体声誉的行为,都会引发舆论爆棚,谦恭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把社会舆论视为改进报道的镜子,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媒介批评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新闻专业主义意识,提高新闻业务水准,离不开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观望台,审视记者的一言一行和重要新闻作品,分析新?传播的正误,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更为重要的动力。媒介批评不仅是对媒体的监督,而且是站在学术或新闻政策的高度条分缕析媒体与记者的活动,从科学与实践的角度评价新闻的社会效果。有些专业批评者的评价思想如灼,目光深邃,会让媒体和记者对专业理想和新闻理念有深刻的领悟。

把媒介批评视为一种反思过程和结果,探索媒介传播的得失,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升华和总结。新闻批评家从洞悉现实生活的角度,以专业眼光分析新闻现象,对拙劣的传播内容提出精辟的见解,能够引发编辑记者的深刻反省。媒介批评者以科学理念剖析媒介存在的问题,也为媒体的新闻优化和报道调整拓宽了思路。

媒介批评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品德、操守的评价,抓住典型的负面事例指出他们的道德失范,让媒体人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2013年揭露的BBC前主持人萨维尔性丑闻,使整个英国民众感到“震惊、肮脏和愤怒”,来自批评家和民众的讨伐此起彼伏,英国广播公司(BBC)陷入近50年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它不得不对国民公开道歉。批评某家媒体的不良倾向或劣迹,尤其能推动媒体人对职业堕落的认识。

我国大量媒介批评针对的是新闻文本的优劣,分析新闻作品的质量、写作(制作)的形式及其效果,对记者认识和提高业务水准有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媒介作品视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很少对编辑记者的报道宗旨、价值观和伦理表现做出透视,媒介批评就会陷入狭窄的空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新闻工作。从总体上看,媒介批评应包括对报道思想、媒体人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准的全面评价,因为任何新闻业务水准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新闻理念和道德思想――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否完美纯洁。

注 释:

①在百度上查到同这一定义基本相同的解释――“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名词解释定义”中一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自我的《新闻学概论》(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329页。为了避嫌抄袭,此处加注特做说明。

专业主义范文6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51-0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从新闻1.0时代(传统媒体或者说是旧媒体)到2.0时代(新媒体或者叫跨媒体)到现在的新闻3.0时代(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公民新闻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一种颠覆。而之前的“国家主义新闻话语”一语独大的新闻语境也逐渐的部分的向“百姓主义新闻话语”语境过渡。在新媒体、自媒体的新态势下,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语境更加多元,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更大挑战。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等四大特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管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它所倡导强调的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公正和平衡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新闻事业。新闻报道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把新闻当成专业追求,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来衡量、考量、制作、播(刊)出新闻是许多专业的新闻记者所崇尚的。但是在公民新闻时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有了变化。

一、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

在新闻1.0时代即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是由专门机构、单位采制刊播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专门机构、单位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所聘用的人员也基本上是正式聘用的。他(她)们是一群有着正式身份的人。他(她)们或毕业于正规院校的新闻及相关专业,或毕业于其他院校接受过相关培训,或从事新闻报道有着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实践经验。他(她)们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的身份是正式的。他(她)们拥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颁发的记者证,拥有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拥有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而媒体外联的通讯员也是经过本媒体认可的,他(她)们从事新闻报道也是得到本媒体许可的。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群专业人士在从事着新闻报道。即便他(她)们原本所学的并非是新闻专业知识,但他(她)们的身份都毋庸置疑,那就是他(她)们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群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她)们是专业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是把从事新闻报道当做职业的“新闻记者”。

而在新闻2.0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或跨媒体时代尤其是现在的新闻3.0时代即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除了上述正规队伍的专业人士外,还涌现出了庞大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这些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被称作为“公民记者”。正是这些“公民记者”成就了许多“公民新闻”,创造了“公民新闻”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是一个信息的者,一条新闻的报道者。每个公民既可以是信息、新闻的源头,同时又是信息、新闻的接收终端。他(她)们的身份可以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干部、自由职业者等等。他(她)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DV、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迅速的报道。他(她)们不必通过专门的专业培训、教育、实践,几个字、一、二十个字,一条微博就是一条新闻消息。2010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大约为6311万人。公民新闻时代,信息、新闻的者有着一群日益庞大的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公民记者”日渐增多。

二、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在公民新闻时代实际操作中的变化

公民新闻时代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也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公民新闻,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那么,这些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即“公民记者”及他(她)们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的新闻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新闻专业主义有四大特点即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独立性、自由性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一)客观性新闻学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从西方新闻价值观来看,它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性原则。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新闻报道要客观,要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要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的偏见。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新闻报道只有坚持客观性,才能接近并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传统媒体时代,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有着较为完善的新闻采编管理制度,如对拟聘人员进行全面考查,严格审查其从业经历;制定采编人员从事采编活动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转载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要建立健全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等。种种措施都在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向专业从业人员不断教授、传递、灌输、要求着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的警钟一直长鸣着。专业从业人员在这种氛围下,“把关人”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深化。尽管舆论统一、内容重复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有虚假报道的存在,但是新闻报道从专业从业人员的报道理念到报道的实际采写再到最后的刊(发)播,中间有着层层的审核、把关,包括必要的惩处、约束。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从制度上保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而公民新闻时代,“公民记者”少了相关的条条框框,采写发表更自由,报道可以更客观,也能更真实。但是,缺乏了专业制度的熏陶和保障,没有了专业从业人员那么多的刚性的职业操守要求,从公民的角度看,也许报道多样化了、客观了,但是也容易滋生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甚至是虚假的报道。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7倍的功率。所以,在公民新闻时代,维护、主张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减少、杜绝虚假新闻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性则强调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地位是独立的,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它主张新闻工作者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

当然,自由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有时还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在我国,党性原则高过一切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一样可以发挥。只不过不同时代背景下,其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的程度不同。

上一篇红尘有你

下一篇宋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