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加之该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工作职责越分越细,监理工程师虽然历史很短,但也成为了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据此,衍生了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出的学生既专又精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自2001年起我们专门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到现今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其中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所在,而依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重中之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人才培养过程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这是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在这一核心目标下制定出来的。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合理的方案。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具备的应用能力,检测于其能否胜任工作、后期的发展空间等。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搭配设置,本着有用、能用、会用的原则,专门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监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监理行业发展所需知识,紧贴工程需要。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应具备识—测—绘-算—检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成为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条件。这些能力的实现都是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

二、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土木大类的专业分支较多,工程监理专业与分支中的大多专业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性,二是实用性。针对这两种显著特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配套专用课程体系。

1.专业性。对监理工程师在专业能力用“更专业”形容贴切些,学生的能力要求从“会干”升为“会查”,这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职责要求的。在课程设置上除工程专业的“通识专业课”外,还增加设置监理专业课程,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质量事故分析》、《工程建设监理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吸收上更全面,作为知识能力更高的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结构上高于其他专业,保证学生术业有专攻的针对性。

2.实用性。作为监理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必备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参与工程管理就检验出来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有重点地侧重动手实践课程的比例。坚持实践环节独立开课,工程监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达10门以上,实践总学时占教学总学时1/3以上。课程之间先行后续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如《建筑识图实训》课程,其设置紧紧围绕新出台的资料图集,在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上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都能结合最新图集看懂图纸;《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后独立设置了20学时的实践环节,课程和实践在均安排在第4学期,这样一来,从课程衔接、时间安排都体现出了紧贴工程要求的实用性,可以做到课程随工程进展安排,学生从学期内到假期都能很好地参与工程实践,并且要求教师要专门针对监理专业学生规划实践课内容,这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都经过反复论证,在课程开设上尽量做到适用并实用。

三、理论和实践结合,全方位落实专业素养培养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对所学专业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教育是不足以满足学生要求的,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利用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搭配,逐步进行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如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建筑认识实训》,这是学生第2学期开设的实践课程,无工程经验的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对工程环境,甚至对今后的工作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设置《建筑工程测量》,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习不仅能完成实地工程放线工作,还能进行检查复核,这正是一个专业监理工程师日常工作之一。再者,通过实践环节检验理论知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专业课理论脱离实践,特别注重了实践环节的力度和投入,让学生在建立了对专业的喜好后,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以课程群带动专业发展,为学生宽口径就业提供依据

课程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单一课程进行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若是利用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些课程建设成群组关系,这些组合是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可以把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识测绘算检”设置为一个课程链,相应的实训课程也包括在课程链中,其他课程以此为依托建立监理专业特有的课程群。用链条作用带动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觉得有所用才会产生有所学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也更有系统性。这样的课程群有鲜明的个性但又不乏与其他专业的共性所在。类似于识、测、绘、算的能力是对大土木。可见,以课程链带动课程群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对学生宽口径就业是有帮助的。

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适应市场需要奠定基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诊断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通卫生高职校”)高职药学专业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为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版本:2010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

(二)“临床诊断”

1.诊断方法。

望――观察。考察三个版本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整体上评价,该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与类似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2)缺乏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闻――听取。通过调研学校近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内容重复且更新不及时;(2)课程缺乏创新,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课程偏少;(3)选修课程占比较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偏少。

问――询问。利用定期召开的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征询各企事业专家意见。专家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途径拓展等具体工作中,真正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切――“把脉”。药学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虽说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实验、集中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实践环节还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少;尚未根据地方、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2.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2)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二、施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定位。目前,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药学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众多求职、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合格+特色”。强调“合格”,不求全优;强调“特色”,不求全才。高职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的教育,不能像工厂一样按照一个模子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人才,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达到教育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出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

2.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市交通发展,区位优势提升,南通市医药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偏生产型的工艺技术员、实验员和技术管理类的医药专业人才。另外,2011年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GMP)已正式颁布实施。南通市所有医药企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新版GMP认证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加更多的药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人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理应“立足南通,服务南通”,按照南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滚动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打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的“产销对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药学专业技术领域(见图1)主要有药学服务、药品生产及药品经营与管理。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1]探索形成“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围绕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适时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许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后升格的地方高校更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学院领导及教师集思广益,认真听取行业学会、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等多方意见,以培养出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构建了新版培养方案。

一、集思广益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为贯彻学校“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主要目标,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为例,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应用软件开发及维护、信息技术集成、数据和网络管理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基本可以归类为高级应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和维护几个大类,综合分析,本专业培养掌握相关自然科学、数学知识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并具有应用计算机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能;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项目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和实施信息技术。

二、企业、行业参与共同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认真学习了教指委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了计算机专业公共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公共核心课程大纲和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示例、核心课程实施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示例、核心课程的实验大纲,并结合自身情况作了深入比较和讨论。并先后走访了多所同类本科院校以及请进专业实习合作企业或公司进行调研和交流,主要内容有学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和考核措施、学生就业情况等。一致认为:重基础,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可提升的专业能力空间;抓核心,使得学生深入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具备核心竞争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强实践,使得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通过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的锻炼缩短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距离。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前后召开了多达三十余次各种规模的教学研讨工作会议,就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内容进行专题研讨。一致建议进一步加强学科和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规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专业课的大纲,初步形成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三、改革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制订新的培养方案

(一)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的原则。

1.基础性。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学习;坚持以学科方向组织专业教学,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关联;另外,设置适当的专业选修课、人文类选修课,要求学生交叉选课,构建有特色的知识结构。

2.应用性。专业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的主要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在主要能力的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研发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项目训练的侧重点突出“做有用的学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性。以本科专业教学需要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专业发展方向,并提供开放性的科技研发和实训基地。与企业广泛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目前,该专业已与部分公司和企业等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书,通过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了校内外协作、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课程体系构建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科学素养类课程、艺术教育类课程、心理素质类课程、企业管理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类课程、职业技能类培训课程和参加学科竞赛及第二课堂活动等。参照具有同类培养目标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进、实践环节加强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为了突出专业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将课程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两大类。学科平台课程为所需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为就业岗位群能力课程,实践能力训练考虑到以往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不够突出和有针对性,新的培养方案改进了不少实践环节,增加了独立设课的实验。总之要在大学三年基本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大四第一学期进行校内外的项目实训课程及毕业设计的开题及答辩。学分比例分配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不断线培养素质与专业技能。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体系中包含教指委提出的专业规范中所有的公共核心课程。对于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前提是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尽可能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行业发展趋势,强调理论教学和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研发能力。地方高校必须本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想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着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且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研发能力”的理念一直贯彻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对于科学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专业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实践教学条件也在逐步得到改善,2014年,学院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2015年学院被评为省级“校企联合、工学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评为校内重点培育学科,除了加强硬件条件,学校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尤其是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切实建立一支优秀团队,同时适应学科和专业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加大力度更新实验内容,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多样化。

1.课程实验。按照验证、设计、综合和研究性实验的顺序设计实验课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对于部分课程实践要求强的采取独立设置实践课程。

2.独立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为主的实践课程,如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专业模块。

3.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校内外专家的学术和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各级各类竞赛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如“微机接口技术”内容侧重基于汇编语言的微机接口编程,旨在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底层编程方法,有助于学生毕业以后的能力拓展。调整课程结构如“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新的培养方案增加了该课程的时空跨度。将课程分阶段(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实施,基础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阶段以理论为主,提高阶段以实践为主,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基于Web的J2EE整合应用开发,作为必修环节;二是基于J2ME的移动应用开发,作为选修环节。通过增加相应的课程内容,采取连续不间断教学,使工程意识和方法得到强化,从而在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研发能力。在此必须注意课程结构调整时保证两个阶段的延续性,避免造成前后脱节的现象。两阶段的课程跨越三个学期,可以安排相应课程与之配合,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不断线教育。增设与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相关的选修课程。第四学期增开“ACM程序设计”选修课,一方面加强专业竞赛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算法设计核心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保障应用型特点

为保障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一是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将原有的80人的4竖列摆放形式的实验室,改造成48人的8人项目小组圆桌式的布局,既可以教学也可以提供学生进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实验室;二是要设计教学内容,开设一些针对工程能力训练的课程;三是要改变教师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课后自学等活动帮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式学习。建立“校企联合、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近年来,专业一直在寻求与行业公司和企业建立合作教学,努力尝试通过课程置换,承认学生在公司和企业所获学分,这项工作还在摸索之中。此外,专业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已经采取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来进行讲课和指导实验,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分析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充实和调整培养方案,有助于解决校内生产资源不足、具备实际项目研发经验教师不足等问题,有效跟踪行业最新技术,能使高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五、建立综合的多方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

在传统实践教学实施环节保质保量的同时,也开放了实验室。专业各实验室在满足正常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的同时,指导老师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为培养计划内实验提供适当的进阶补充,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工作提供条件。专业还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由教研室和实验室共同承担组织与指导工作,具体有“ACM兴趣小组”、“数模竞赛兴趣小组”等,鼓励专业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申报创新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项目,这种多方位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学校尤其重视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实习基地。基地建设采取校内外共建、校企合作互动、订制培养和就业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实习,校内校外互补。实习内容根据用人单位要求设置,实习考核结合校企双方的评定,以便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达到本科教学要求,胜任企业职业要求为总目标来检验。以实习企业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校内实习基地由该公司提供资金建立,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部分教学。有意参加项目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再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经考核通过者进入第二阶段,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通过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

六、改革与实践初见成效

近几年在学校应用型定位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实践以来,总体感觉探索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初见成效,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这里学生则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掌握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重新认识了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开发,用人单位反响很好。部分学生毕业前已提前就业,其中2015年的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本专业就业率统计一度名列全校前列,大部分学生就职专业对口,一举扭转专业的就业形势,改变了人们普遍认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难就业专业的观念。学生考研深造的热情相比往年高涨,考研通过率逐年提高,2013~2014年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吉林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014年在吉林省举办的ACM竞赛中3名学生取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改和科研课题,申报创新实验项目,积极撰写论文,2013至2014年度学生发表各级各类论文近20篇。

【参考文献】

[1]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

[2]夏松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

[3]陆丽娜,李联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9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保证学院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本文拟结合无锡太湖学院教学宗旨,围绕无锡太湖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一、背景分析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起初货币是金融学科研究的核心,由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信用及银行成为新的研究重心。而当前伴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完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衍生品金融产品定价、金融监管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呈现新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是历史所趋。其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为了适应该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教育类型,这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2.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金融学科下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快速融入金融工作环境当中,成为拥有金融业务和企业一线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

2.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一般都沿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项一致的评估方法,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确定的,但是行业发展千变万化,尤其是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不能及时结合当前热点作出更新,造成教学内容脱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教师不断创新进取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可是伴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金融专业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是存在一大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致。即使未来人才培养供需达到均衡,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仍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招聘要求而就业困难。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方法,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编排平铺,生硬死板,纯理论讲解,甚至大段念诵教材,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学习热情低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具备多媒体或实验室的良好硬件设施条件下,仍然无法物尽其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金融业发展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局,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满足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一出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恰恰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就业,正是由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由金融工作性质和特征影响,金融性人才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爱岗敬业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因此,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重,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模拟操作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紧跟社会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传统模式下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尤其是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一是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二是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三是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由学生逐一追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如何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此外,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等。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欢迎的一线管理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将其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进而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包括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如购买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参与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实验,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同时突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探索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五)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金融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专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优化金融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课程进修、鼓励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结语

金融学科日新月异,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金融学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是历史所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4]沙园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视野,2016,26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秘书学;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75-02

在教育部2012年制定与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秘书学以特设专业的形式被正式列入文学大类。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即由大专、中专毕业生升格为本科生。面对这一变化,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构高效务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与途径。

一、以“出口”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走出校门后显在或潜在的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展开的,而未来就是学生离校时的“出口”。只有将“出口”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战略意义上的前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离校后顺利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同时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有利于调和不同人才培养观的矛盾

曾经有学者指出过秘书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种以理论为导向,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这种分歧走向对立而不是互相调和”[1]。也就是说,分歧双方前者重视理论教学,后者倾向技能训练。本文所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事实上超越了上述“二元论”的观念,而是蕴含着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以学生的未来为目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我们“给”什么,而是他们“要”什么。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所具有的知识规格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或他们选择的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出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升学、创业、移民、海外留学、志愿者……因此,按照“出口”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并在一定限度上由其自主选择理论课程或者实践内容,便有效克服了“理论型”或“技术型”这两种单一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二)有利于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将“实现自我”放在首位,不难看出其教育理念是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为重的。早在1990年代,国内就有很多学者提出高校应当实践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走向,是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2]。这一观念最为重要的合理之处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学生的个性,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够得以呈现并长期葆有。在精准定位秘书学专业的“出口”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分别为各个“出口”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入学后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转变,才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毕业以后学能所用。

二、对于秘书学专业学生“出口”的认识

准确定位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出口”,是有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比如本文所讨论的秘书学专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我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800多所”。在这种形势下,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必然会呈现多元化趋势,求职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考研、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

(一)求职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向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进入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方面工作。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追求效率,因此他们更愿意省去培训或实习环节,希望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秘书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二是通过各类考试进入国家各级行政区划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考试是毕业生进入上述单位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或了解过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以长期被社会看好的党政机关公务员为例,取得职位的前提是通过行政能力与申论两个科目的考试。三是应聘本科以下的大、中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任教师。这类岗位除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秘书工作实践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登台授课的前提条件。

(二)考试升学

本科生求职压力大,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似乎成了他们的理想选择”。秘书学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考本专业对应的应用文体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的硕士。二是跨专业报考,秘书学专业隶属于文学大类,本专业的学生在积累一定语言、文学知识后,可以报考h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的学科。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前者多属于新兴学科或“冷门”学科,设置硕士点的学校不多,而后者则为传统学科,设点招生的院校数不胜数。因此,笔者认为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不失为秘书学专业学生升学的一条出路。

(三)自主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已不是异想天开。相对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门类下设的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秘书学专业,其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并不占优势。究其原因,“自主创业核心技能尤为重要,一般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都是理科类出身,足够用资深技能来领导一家公司……文科创业项目一般是靠创意取胜,技术含量相对较少,但创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文科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是很大”[3]。但是,文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就能够和理工等专业的毕业生“组团”创业。

三、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本文探讨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要瞄准上文总结的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升学、创业三个去向来设置课程。由于公共基础课为国家或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确定,下面我们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必须满足求职与升学两个群体学生的需求,但鉴于创业的学生也需要知识积累与素质培养,所以此类课限定为必修。设置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学、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等8门课程,以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设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含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概论等4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后4门课程除满足升学学生的需求外,也能对其他学生的文字能力及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求职与创业两个方向学生的需求,因此此类课可与专业方向课同时设定为选修。计划到企业应聘职位的学生可以修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应用、计算机图文设计等课程。为准备报考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学生设置行政管理学、申论、秘书心理学、社会调查实务等课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希望去大、中专院校任教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建议有这方面意愿的学生自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在毕业前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于准备创业的学生,为其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等课程。此外,开设逻辑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实务、驾驶技术、摄影摄像等5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掌握各种相应技能。

(三)专业方向课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分为企业方向、机关方向、升学方向与创业训练方向。

1.企业方向开设经营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学、经济法等课程。2.机关方向开设机关行政法、中华政治经典文献导读、舆情控制与危机管理、社会学、公共政策等课程。3.升学方向开设文体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唐诗鉴赏、电影艺术概论等课程。4.创业训练方向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商务谈判技巧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概论、消费者行为学、茶道等。

(四)实践教学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社会实践与调研、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创新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基于学生“出口”多样性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文以面向企业就业的学生为例加以简要探讨。社会实践与调研应当与企业密切相关,以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专业技能训练应围绕专业技能课加以展开,如进行计算机图文设计、演讲、摄影摄像训练等。专业见习与实习均在企业进行,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创新实践方面学生则应围绕企业在选聘人才时较为重视的各类证书――如普通话、驾照、秘书资格证等――进行努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面向企业,选择企业秘书岗位工作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李玉栓,蔡君威.论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的问

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B个性化问题浅议[J].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刘柯.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思考

[J].办公室业务,2014,(5).

[4]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

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0,(9).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and enterprise's demand for talents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suitable talent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such as setting up course taking post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core, constructing core course of specialty, and combined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e training together.

关键词: 楼宇智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67-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建筑业、房地产市场的迅速扩大,相应地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变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市场迅速成长起来,这就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

1 楼宇智能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校楼宇智能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建筑设备安装、楼宇控制工程、工程建设监理与招投标、质量监督部门等企业,可在智能楼宇工程部、商务部、销售部、技术培训部等部门,从事物业管理员、助理智能楼宇管理师、技术员、电气工长、项目主管助理、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员、质检员等岗位工作的一线技术及管理人员。企业要求他们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我校09级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于楼宇智能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传统的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往往强调基础理论而忽略技能实践。在我校09级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仅仅只在第期安排了专业技能实践,显然,课程内容体系并未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未形成。

其次,在原先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没有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原先的课程体系虽然融合了“楼宇智能化助理员”这一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但与满足行业需求的“智能楼宇管理师”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探求合适的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依靠本校的楼宇智能专业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建筑设计院、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调研苏州楼宇智能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楼宇智能的设计及具体应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楼宇智能化技术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以智能楼宇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楼宇综合布线、消防、安防以及建筑通信网络这四个课程模块,以此来适应企业对于楼宇智能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了解最新的楼宇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动态,参与并掌握具体的楼宇智能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特别是节能技术、通信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由此可以准确的预测楼宇智能行业、相关企业岗位对于人才技能要求的变化。实时关注江苏省联合职业教育学院对于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正确定位五年制高职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和课程体系。

2.2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以项目教学为驱动,以知识及掌握的技能为核心,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围绕专业岗位核心技术知识要求,优化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开发实验、实操项目。

全面建设《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技术》、《楼宇安防技术》、《消防与给排水技术》、《建筑通信与综合布线》五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楼宇自动化技术》是楼宇智能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体现楼宇智能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

《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以学生掌握楼宇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理论为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对楼宇设备以及监控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的能力,针对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控制设备的排除故障的能力。该课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课程采用项目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楼宇设备监控、传感器、室内外主机等硬件系统的搭建。计算机组态控制软件编程、调试等序列技能训练项目任务驱动,将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楼宇智能岗位职业能力。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都围绕能力的培养来设计。在建设《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基础之上,打造《建筑电气技术》、《楼宇安防技术》、《消防与给排水技术》、《建筑通信与综合布线》四门专业核心重点课程。

《楼宇智能化技能实训》和《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是专业的2门校内综合实训课程,通过校企共建,扩建校内楼宇智能技术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专家按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课程,参与设计、开发技能培训方案,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直接指向智能楼宇工程项目操作实际,由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验收,以《智能楼宇管理师》新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考核标准,强化训练学生关键岗位职业能力。

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选择专业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各个课程组,实践性强的课程还要邀请专家,共同来建设设计课程,发挥资源优势,高效率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建设结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3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 我校已经建成了制图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安全防范系统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物流仓储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无线电调试实训室等。在此基础上,按楼宇智能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大类及功能设置实训室,扩充完善已有实训室和增建部分新实训室,兼顾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重训练基地功能。充分利用实训教学资源,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体现在将教学环境模拟为企业模式,营造特定的职业氛围,将教室、实训、实验、考工融为一体,具备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践训练、实验、和考工等功能;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模式还体现在知识能力的考核上,具体考核方法形式多样,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操作时,解答与实践考核相关的理论问题,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除上述探讨的内容之外,还有大量的改革,例如如何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外顶岗实习运作模式的建设,楼宇设备专业群建设等工作需要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31):49-50.

[3]朱新宁.浅析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1).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03).

[5]张晓明.楼宇智能化系统与技能实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

[6]余志强,杜妮妮.论“双证制”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