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例6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本身不但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它的更重要的角色体现在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实施,向农村传播新文化,促进新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和沉淀出新形式、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文化。此文试图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内涵、文化传播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探讨。

一、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

农村职业教育依存的是乡村文化根基,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方式来丰富传统乡村文化。我们认为,农村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与革新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与特征受到自身“量变”因素的变革与外界传播的影响。教育是农村文化接受外界“嫡”的主要源泉,也是变革与校正农村不良文化的关键方法,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首先应明确农村文化的缺失问题。

1.农村文化的缺失。当前,传统的中国农村文化正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为主要理念的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中国农村的优良传统文化正面临被“边缘化,荒漠化”的危机。表现为价值观念的扭曲;精神理念的沦陷及科技知识的落后。

2.农村职业教育文化传播的内涵。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与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同关系。我们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定义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娱乐活动等方式,通过多种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观念传授给农民,并使农民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实践技能,传承与融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能够通过不断满足农村新发展、农民新需要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上来说,农村职业教育这种最合适农民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渠道与方式。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知识文化;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价值文化及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美德文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1.传播知识信息,崇尚科学精神。教育首先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是知识与信息,知识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农村的关键要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方式,使农民养成爱科学、用技术、讲文化的习惯。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生存的本领,获取发展的源泉,并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

2.传播法律法规,提倡遵纪守法。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现代法律法规并能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公民。现代文明是构筑在人与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来维系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持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之外,也应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吸取现代法制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农村法制建设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层次。

3.传播工业文明,鼓励科技致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和推广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发展应该是积极地融入工业文明的进步中来,但同时也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结构,以保持农业社会的生态平衡与传统文明。农村职业教育在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时候,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农民创新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结合自身的吸收能力以及生产要求,创造适合农村农业生产与生活,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4.传播文化理念,扎根农村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给农民传输的文化理念应该是使农民认同农村文化,扎根农村。文化决定认知,认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向,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实在在整体的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给农民带来实用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强化农民扎根故土、发展家乡、创业致富的情感理念。 三、如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在技术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形成对新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1.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理念,完善文化传播功能的内容。农村文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实践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现代乡村文化的根本内涵,弄清楚促进现代乡村文化变化的动因,准确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脉搏,深化农村教育的理念,整合和发展农村文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技能,会生产、甚至能自主创业的新农民,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建设者新的素质要求。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同样也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村这块土地的文化活力,使得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对象的农民在接受新思想、使用新技术的同时,感受到现代文化带给他们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根”,新农民的要求是掌握新知识、具有新观念、倡导新文化。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文化传播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功能,具备这种教育理念之后,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民文化根源的培育。

2.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的,创新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使得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树立和明确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应以终身化、素质化、持续化、信息化和公平化为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职业教育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农民传授一些生产技能和知识而已,而是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种长期的教育模式,改变农民的一些落后的生产观念,增强他们适应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能力。文化传播的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农村信息获取、知识传授和文化沉淀等等。在农村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可以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也会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而会有相应的调整,文化传播功能更加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工具运用的情况下,文化传播功能的创新就有了实践基础和支持系统,传播的有效性、长期性将可以得到长期的保障。

3.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创新,丰富文化传播功能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主体是农民,文化的实践者也是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针对农民学习的需求,创新性地实施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农村的特点来选择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和模式。首先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变化科学的设置专业,要依托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经济,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专业。其次要结合专业建设,加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要选用以培养技能性、实践性人才为目的的课程和教材。最后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接受新文化、新知识,并且将新文化、新思想能适用于实践,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2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内容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电子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科技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16.5万人,1990年增到32.3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法律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企业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农村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台湾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2.对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地区,对要求学农者,由基层农会审查推荐,对其家长实际耕作面积水稻在1公顷以上,蔬菜、花卉0.6公顷以上,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保送农会每期给学生发给奖学金4000新台币;学校组织开展示范作业,收入60%归学生;减免学杂费、实习实验费1/3;毕业前返家实习优先办理贷款;毕业后经营农场1年以上,成绩优良,推荐进入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营科或农场管理科学习。这些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本行或创办农业企业者逐步增加。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高芳(1971-),女,河南台前县人,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原理、农村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124004502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12-02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预备就业的人员进行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农村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准备教育、又包括农村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的教育,是层次多重、内容丰富的教育。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如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中理解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在此背景之下,农村职业教育以其基础特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无一离得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的目标,生产发展就成为第一要务,要获得农村生产发展,核心因素是农民,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同时,人作为劳动者的行为规范、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等,都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农村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依然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乡风的文明建设,都要以农民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为基础,而这些都离不了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寻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支撑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来的。他对“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叫人力资本”。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将所有在人身上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投资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重视和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动力之源,进而强调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政策上的核心主张就是必须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具体说来,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强调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强调了必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本,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其价值,因此大众性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它排斥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成功”的目标。

三、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迪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当时农村的状况可以说是破败不堪。因此,农村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陶行知首当其冲,身体力行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他认为乡村教育在于“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把乡村创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晏阳初也一向认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一切问题解决都取决于农村。他认为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平民教育入手,特别是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教育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的基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人类谋求生存和改革社会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赖以维系的根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必须从治穷开始,由职业教育入手,使农民致富;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只能靠“理性”,通过“乡治”即乡村建设的途径来实现。他所谓的乡村建设,是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谋求乡村之自治与乡村社会之发达,完成民族之自学和乡村之文明。

这些现代教育家们正确地认识到,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真正发展,难以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农村的建设不是单项的、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教育既是工具或手段,也是一个过程。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对于推进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的态度,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来对待;其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要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多渠道,机动灵活,办出特色,拿出先贤们胆略和勇气,探索和创造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

四、从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挖掘中端正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求农民具有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些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普通教育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将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增进农民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农村各项建设中来。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外出劳务人员人都集中于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相比不仅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同时职业岗位也缺乏稳定,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转移。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就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且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并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与教育,将城市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讲科学,讲文明,指导他们懂技术、懂经营,组织农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从而革新他们的落后观念,改变农民的各种陈规陋习,这些都将有利于谐社会环境的打造。

五、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中寻找发展的着力点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办学定位有偏差、专业设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将是获得农村职业教育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在办学定位的问题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过分注重升学,偏离了培养具有特定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人才,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宗旨。因此,应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短期职业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服务;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由于政府部门对学校专业设置统筹不力,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陈旧,内涵狭隘,交叉重复,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职业教育个性。由此应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根据当地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围绕当地农业及其他支柱产业开设合适专业,还要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用性。针对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积极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拓宽投资渠道,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活力。鉴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情况,应尽快改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待遇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差距较大的局面,吸引人才,同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并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

农村职业教育,是相对城市职业教育而言的。既包括农业的职业教育,也包括工业和其他产业的职业教育;既要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也要为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服务。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为确定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范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公共产品的

经典定义与农村职业教育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对应物。萨缪尔森的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从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三个特征出发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是从物品本身的属性方面来界定的,不是由哪个部门提供来界定。①公共产品性质特征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最基本因素。不同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②不同公共产品有特征程度的差别(公共性),由此可区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减少的产品。其实,严格上符合纯公共产品定义和特征的产品不多。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性质的研究,几乎都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因为,其具有发展个人职业能力的一面,而且对其享用都不能符合完全没有排他性和数量不受限制的标准。一些人享受了农村职业教育,意味着另外的一些人就会减少对其的享用。只有彭干梓、夏金星撰文认定农业职业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特征。③尽管他们提出要按照萨缪尔森的三个基本特征来界定农业职业教育的特征,而事实上,其论证只是从农业、农民的历史贡献的角度来论证的。对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性质和边界的认识,不能只满足于理论上的定义。仅仅弄清了有关概念的涵义,还不足以解决有关的产品的定位问题,何况萨缪尔森关于产品分类的理论侧重于静态分析并以效率为目的,而现实情况是,产品属性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定位不仅要考虑效率还要顾及社会需要和社会公平。所以,不宜主观地公式地应用经典定义、经典理论,而应该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中,以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发展为目标,来研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提供将其认定为纯公共产品的理论依据,从而界定政府工作的合理范围。

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一)供给方式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供给方式可以作为判断农村职业教育是否为公共产品的一个标准。费用是否由“税收来支付”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④劳凯声提出具有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不一定是公共产品,只有当市场无法提供,而必须由政府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时,它们才成为公共产品。胡鞍钢也说,“并非由于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而实施义务教育,而是由于实施义务教育而使基础教育成为公共产品”。由此得出,第一,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是公共产品;第二,实施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才成为公共产品。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产品属性依赖于它被提供的方式,同一层次的教育既可能是公共产品,又可能是准公共产品,还可能是私人产品。⑤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公共产品在不同时期,因技术条件、需求状况、供给能力、制度规范不同,可能采取不同的供给方式。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机制)的作用边界在时间上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动。技术进步可能改变公共产品的性质特征,政府的职能理念、公平与效率标准的选择和政府政策的倾向决定供给机制、政府活动范围和私人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能性。弗雷德・麦克切斯尼发现,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的消防服务一直主要由私人自愿提供,之后才开始转由地方政府提供。科斯追溯了英国灯塔系统的历史及其演变,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美英的教育、图书馆、警察等项目也是在20世纪逐步转为政府的公共职能。最初的学校是私立的,但政府渐渐发挥较大的作用,起初在财政上给予资助,继而建立和管理学校。因此,我们沿用厉以宁、劳凯声和胡鞍钢等学者的思路,认为只要政府来提供农村职业教育,那么农村职业教育就具有了农村公共产品特征。原来混合供给的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可以和应该逐步转变成政府供给的。

(二)外部性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外部性(正外部性)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是否为公共产品的标准之一。⑥布坎南对外部效应的定义为:只要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教育的外部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⑦因此,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通常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第一是收益的损失,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和决定作用,这个好处难以计量,也就无法提出相应补偿。于是收益发生外溢;第二,农业在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这种公共物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对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接受,特别是“三废”。农业的外部性必然导致为农业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性。(2)从理论上看,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外溢性很强的公共产品。因为:第一,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发展社会公共价值的一面。其社会功能有:培训农民工;推广农业技术;使农民获得管理和财务知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尽快富裕;能促进教育结构平衡和社会就业以及教育的协调发展。第二,在农村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子弟转移到外地从事非农产业的,⑧这种人力资本培养上的地区性和受益上的全国性所产生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必然影响不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县、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第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功能,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性决定了其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而且,外部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其公共产品“纯度”(公共程度)的衡量标准。

(三)区域划分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拥有资源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特点,带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差距。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混合供给存在难题。因为:(1)农村教育发展本身是极不平衡的,是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拉动就大。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财力紧张,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2)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影响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的方针。欠发达地区的县、乡两级财政往往入不敷出,有时严重依赖上级的支持,想在农村教育上多投入也力不从心。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优先满足“两基”工作的需要。(3)职教成本与学生支付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高额的农村职教成本使农民子弟望而却步。从投资成本上看,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一般比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所需投资高很多。(4)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发展和劳动价值观念落后,教育普及水平低,教育质量差,教育的资本积累低,办学物质基础差。(5)非农产业的支教能力有限,居民集资办学能力弱。

但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供给大有好处:有助于缓解县乡,尤其是贫困地区县、乡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打破目前教育经费供给机制所造成的地域封锁;有助于克服对农民子弟上学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和歧视问题,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创造的良好教育条件;有助于转移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促进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混合供给中,无论是地方政府投入,还是受教育的学生支付,还是其他供给来源,都存在着困境,所以迫切需要明确界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由中央政府站在全国的高度,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进行保障。我国《职业教育法》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没有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纯公共产品属性。⑨

(四)经济发展阶段与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特征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农村职业教育也有一个萌芽、产生、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发展的过程。农村职业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所能提供的资源可能而确定。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形态、形式和内容。我们认为将农村职业教育界定为纯公共产品,离不开我国国情和农业的基础地位,离不开农业经济新阶段特征,离不开建设农村公共财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我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公共支出规模间的关系来探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1)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需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要改变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对劳动者的需求来看,需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在新阶段应有提高。⑩政府有信息、知识和人才的优势,可以更多地起作用。从财政实力来看,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以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财力状况而论,应该有能力实行免费的农村职业教育。(3)“三农”问题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有强烈的需求。中国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村劳动者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能够培养这些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就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第一,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国际化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第二,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呼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环境恶化的现实、耕地递减的大趋势、水资源危机、农村科技储备不足及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呼唤农村职业教育。第三,目前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劳动者职业技术结构的变化,现代农业急需懂技术、懂管理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农村职业教育通常不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普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亦有普及的趋势。

(五)产品性质的可变性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

产品的属性在现实中是不确定的、可变的。不存在适合于一切时间、地点、条件的一成不变的属性,这就是产品属性的相对性。在巴泽尔看来,并不存在僵硬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分界线,或者一种产品的固定不变的产权形态。{11}影响产品属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技术进步、公众对产品外部性评价的变化、政府对供给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和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等。产品性质的变化,其供给模式也会相应变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也不是固定的,在现实中也具有可变性。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证明:(1)技术进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性质。电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取得突破,只要有电视的地方就能通过电视接收职业教育节目,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所以,使得原来排他的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2)公众对外部性评价的变化与农村职业教育特性。公共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性,若产品的外部性很大,靠私人提供有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可以决定介入,并管制这些溢出效应。{12}上面论述可知,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性程度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性大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人们的看法还会发生变化。公众对农村职业教育外部性程度的评价及其变化会对政府的公共产品制度安排产生影响。(3)政府对供给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对政府来说,是否提供这种产品涉及收益与成本的权衡。而且,政府提供的产品,其成本和收益也是可以变化的,其所提供公共产品的项目也会发生变化。对于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来说,政府的供给收益要大于成本,值得投资。(4)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公平乃是评估政府计划可行性的核心准则。{13}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平更加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准公共产品,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具有社会性的公共产品。以美国为例,为了使人们在技术先进的社会中工作和生活,政府给青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教育服务。目前,我国农村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开发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综合性;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向商品生产过渡,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六)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

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变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自我强化,并沿着既定路线,可能进入良性轨道,迅速优化,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线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一个没有效率的状态。往往要借助外力,引入外生变量或政权变化。{14}一般学者都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特征。例如,肖化移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比较特殊的事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功能。{15}路径依赖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属性界定的轨迹,因此,需要一个推出“路径闭锁”的外力,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防止选择低效率的路径。

结论与对策

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探讨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为确定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范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政府供给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由于缺乏外部经济的准确观测者和无法明确拥有、界定产权,市场在具有外部性的产品供给上存在失灵和免费搭车行为。这就要求政府来充当制度供给者、环境营造者和主要投资者的角色。同时,对于那些负的外部性,要求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因此,为了克服由于外溢性很强、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所导致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短缺问题,中央政府有必要统一负责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供给。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供给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效率更要公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的重新界定涉及经济权利、机会和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重新分配,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效率结合公平。区域间、城乡间的农村职业教育差距仅仅依靠地方财政,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是雪上加霜,需要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地方政府也要调整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但是,不排除其他主体的自愿供给,例如区域之间的援助。政府可制定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降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难度,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科技推广方面的服务和指导,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教育效益,等等。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公共物品的内容和特性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上,应该考虑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公共产品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程度”。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范围也要与国情相适应。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将城乡教育事业发展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政府应当克服财政的城市倾向,扭转“马太效应”。

注释:

①[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②萨缪尔森和马斯格雷夫突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鲍德威、威迪逊、奥斯特罗夫妇和萨瓦茨强调共用性;也有只强调非竞争性或者非排他性的学者。

③彭干梓,夏金星.农业职业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J].职教论坛,2002,(13).

④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⑤王一涛,安民.“教育是公共产品”吗?――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J].复旦教育论坛,2004,2(5).

⑥从正外部性角度分析产品特征与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分析有相似的地方:外部性意味着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正外部性达到极大,与公共产品情况一致,但是二者又存在不同:萨缪尔森只涉及技术上的外部性,没有涉及金钱的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往往侧重于伴随性或派生的效用,而产品的最主要效用是可以排他性、不可共享的,因此,用外部性来划分产品,不仅简单,而且能够进行经济学分析,可以将所有产品用单一的标准处理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政策结论是清楚明了的。

⑦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

⑧尽管这种必然的转移趋势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但从当地政府的角度考虑,却是一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人力资本,而成果却大部分被城市和发达地区收获的吃亏的事情。

⑨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教育的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⑩樊纲,刘杉.城市竞争力核心――提供公共品的能力与效率[EB/OL].2004-8-16.人民网,.

{11}[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M].萧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同①

{1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三联书店,1994.道格拉斯・C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15}肖化移.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J].职教论坛,1997,(1).

参考文献:

[1]胡鞍刚,熊志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J].教育研究,2003,(4).

[2]周红云.从产品属性的相对性看公共品的定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127(1).

[4][美]阿图・埃克斯坦.公共财政学[M].张愚山,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5][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陈红颖(1975―),女,土家族,重庆人,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公共产品理论。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生产;改革力度;问题;对策建议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劳动者提升个人素质与就业创业率有着重要意义与作用,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创新型国家与从根本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市县经济发展难以协调,存在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是根据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作为连接教育与生产、对农民进行比较系统的知识技能农村职业教育来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其开展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总趋势是好的,但是在其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起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以培养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逐渐被社会所认可,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职业教育,承担着提升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促进城乡协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性任务。

2010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超过中等职业招生近一倍,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重点落在中等职业教育,以达到两类教育相协调发展的局面。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数量的任务将重点落在农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然而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这说明我国要面临着劳动力过剩等严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劳动者提升个人素质与就业创业率有着重要意义与作用,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创新型国家与从根本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在广大农村,部门农民将接受技术教育与培训作为就业创业的基础。通过在农村调查中了解到,85%以上的农民希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对他们来说,不管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或是外出打工,市场对于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我们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农民就业难、创业艰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与单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因此在我国农村增加力度拓展农村职业教育刻不容缓。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虽然在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通过努力和探索,使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城镇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呈现出一系列得问题。

首先,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与家庭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与舆论,认为应当学习理论而不是技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指导方针。但是地方依然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给予相对的重视与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尽管如此,一些地方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呈现出“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

其次,培训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职业教育中,应当将技能培训作为重点,需要让农民掌握专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相对重视理论,甚至没有实践的课程。这使得农民积极性不高,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农民并没有得到知识与素质上的提升,依然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没有教育实践基地,浪费教育资源。许多地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修建实践基地,这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些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并没有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中,使得基础条件较差,难以展开健康有序的技能培训。而一些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也没有足够重视,使得职业学校难以维持良好声誉,部分濒临破产倒闭状态,恶性循环之后难以再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

三、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社会对其认识程度有限,一般家庭与社会较为重视普高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家长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因此学生在选择是否就读农业职业学校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决定孩子学校的选择方面上往往家长更具有权利。我们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学校组织多种形式宣传职业教育的优势。地区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政策与措施,建立良好的引导舆论,转变公众传统理念,努力营造家庭与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与关注的社会环境。

(二)政府加强引导,拓宽经费渠道。政府要加强重视与鼓励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宽途径对职业学校进行经费支持。教育部门同时也要扩宽投资渠道,改变投入方式,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来成立教育基金的投入。然而政府能力是有限的,可以让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政府主导、多方筹措”,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协调来为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企业进行搭桥牵线。通过企业与社会对学校发展分担压力,来让农村职业教育得到稳健的发展。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闭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在办学体制上难以与其他教育形式想衔接,这对于农村劳动者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经济发展的“冬天”就是职业培训的“春天”。在当前的金融风暴余波未平的经济形式下,可以把握住农民回村的时期对其进行技能教育与培训。在办学形式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出有文化,高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使产、教、研相结合,将教学与农业实践相结合,进行实际指导与示范,为学生提供培训与实践的良好环境。定期举办讲座,针对农民设置大专课程,加强对他们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提高办学层次,适应市场需求。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教育资源针对农村实际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余实践课浓缩,切实提升教学效率,缩短周期,让广大农民可以更快投入到创业与就业中。学习需要以就业方向为指导方针,以让农村劳动者获得技术能力为根本目标,使其能够就业与生存发展。切实围绕市场需求,更新教育思想与理念。对于农民的技能培训,应当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比如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印刷相关技术材料与刻制光盘,可以邀请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讲解,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但所教授的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从业岗位所需求的技能安排培训内容,以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五)需要多方扶持。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是帮组农民进行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所需要重视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进行关心与支持。我们要结合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面,联合从农民利益出发,为其构建良好健康的农村职业教育系统,搞好相关的技能培训与信息等多项服务。教育培训部门要广辟帮助渠道,联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发展与建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6

一、高职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水平较高,但又必须是懂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具备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有必要的奉献精神和开放意识,能自觉主观地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创业致富;不仅对农村很了解,有一定的农村、农业的出生背景,而且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并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类人才培养和教育主要由高职教育来实施。我们都知道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培养的是理论研究人才,这类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而且所学知识很难在农村发挥作用,学生也不会首先选择服务农村和基层,农村没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天空,即使被分配到农村也不一定留得住。新农村建设最紧缺的是立志为农服务,愿意扎根农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精神,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各类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侧重技能而轻理论,主要培养的是熟练工人,这类人才理论基础知识有限,故而也很难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知识,他们能将理论知识有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要求;这类人才即能从事生产实践,又能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人才的双重性。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需要以上这些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效改善了高职教育的招生状况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他们不再将子女的就业定位只限于从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农业的生产、种植、养殖等。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知识文化水平。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学校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不能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农村子女来说,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国家各项政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刺激了农村子女的入学欲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父辈的大学梦想,成为许多学子的学习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在这些大的背景条件下,高职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可拉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近几年,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扩大对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需求量明显减少,城市富余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对于高职生来说,要想在工业化城市里站稳脚跟,没有高深的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所学技能运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是最佳选择,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大批高职生毅然选择服务基层、服务农村,这一良好的就业观念有效的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为真正实现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新农村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方向

从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生源性质来看,绝大部分的高职生都来自农村,为了改变目前落后的经济生产状况,需要对高职生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实用技术,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作为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市场的客观需求,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为宗旨,在专业的设置上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主动调整,科学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重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要对专业进行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为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