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农村教育

职业教育与农村教育

一、农村职业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现状

对于教育公平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0年就指出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机会均等,它指出所有社会成员,不论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有什么不同,都可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现行的《宪法》和《教育法》明文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由于公民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个体发展需求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在农村成为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所需要的教育类型。农村职业教育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指向的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普通学校教育相区别,其实施机构主要是设在农村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但是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广大农村人口为了早日改变贫穷的生活,只能选择外出打工这条道路。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和用工单位轻视农村劳动力,不支付农村打工者相应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报酬,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讨工资难,维权更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广大农民阶层脱贫致富、获得谋生和知识、改变不利社会地位的一条路径,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能给予未来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型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联性最为直接,职业教育在新农村人才的培养中比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更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和合理性的优势。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无疑是一项富有远见的国家重大战略。因此,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加快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公平对维护社会稳定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6.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32%。而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人数为2200万人,只占农村总人数的约0.33%。一边是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另一边却难以唤起广大农村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部分政策法规脱离农村实际,实施不到位。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在职业教育领域由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优先发展城市职业教育,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少,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师力量薄弱,城市和农村职业院校教育出现很大差距。近几年来,虽然随着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始制定一些政策法规,但在制定过程中,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致使一些政策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地方政府往往简单服从国家政策法规,由于缺少实施细则,导致不同部门或院校对政策解读不到位,加之缺少对政策的实时监督和及时反馈,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应付公事、懒散懈怠、执行力不足的现象。

2.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知识传授、实践检验和强化环节共同组成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农村职业院校相继掀起盲目改革的热潮,崇拜学历教育,忽视技能培训,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知识学习的特点。致使职教发展步入误区,与人才市场对技能的需求背道而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以及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要求农业发展必须现代化,农民急需相应的农业知识。但是一些农村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经过市场调研和思考,盲目跟风,专业设置多而不精,缺乏属于自己学校的地方特色和实力的专业,涉农专业几乎没有,或者涉农专业并未与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读完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机会和职业生涯发展上并不比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直接就业的学生具有太多的优势,相反使农民感觉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有明显的收益,致使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失去兴趣,越来越多的农民孩子选择了弃学打工的道路。

3.院校教学管理环节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于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对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解读不正确,形成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好管”、“学习能力差”等错误观念,在教学管理环节中缺少人文关怀。在教学环节中缺少对学生维权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工作时没有维权意识,不能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学校管理人员认为调换专业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所以就尽量把调换专业制度设置得极其严格烦琐,避免学生调换专业。这样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政策制度的不科学、实施不到位导致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竞争力,更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

三、加快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公平的建议

1.发挥国家政策的主导力量,创新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半以上都来自农村,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不仅事关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公平正义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应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建设之间沟通的桥梁,国家政策在制定时应深入企业、学校、农村进行调研沟通,了解企业、学校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听取多方的建议和需求,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找出适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推进农村职业院校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首先是对办学定位的政策引导,使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匹配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职教与经济同步发展、共赢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是政策的支持,对农村职业院校转型时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放宽和简化专业设置的条件和审批程序等。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公平,在法规中明确阐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缩小城市和乡村职业院校、城市和城市之间职业院校的差别,统筹兼顾。对一些企业可以采取减税、免税的鼓励政策。及时监督扶持资金的使用,根据职业院校对政策的实施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评估与检查,及时发现和改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当地政府应发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干作用,强化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感,健全政策执行的机构和制度,积极参与政策的执行;认真学习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职业教育对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职业学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以扩张知识为核心的农村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目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对学校定位的调整和专业设置的改革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转型升级是指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专业,不断摸索转型升级的出路。当前,在农村职业教育生源日渐紧缩的趋势下,当代经济的发展需求又致使大批农民和低收入家庭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理当结合农村实际,抓住机遇,尽快回归职教本来属性,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技能培训市场,既要重视技术的成分,又不可唯技术至上。立足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需求,敞开职业教育的大门,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为广大的农村人民提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稳定就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的课程、培养目标都应该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有更强的适应性。任何单一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已不可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必须对农村职业教育市场进行细分,明确不同类型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和后续发展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3.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持续发展。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端正对农村学生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关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发挥。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和空间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专业,实现其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增强同学们的维权意识,宣传《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工伤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学校的血液,是学校的主体,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环节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所以职业院校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努力发挥个人潜能提高自己能力的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也促进了学校人才质量培养能力的稳步提高。

作者:王薇 单位:天津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