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例6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11-04

“内引外延”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起在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与教学、职业、企业脱节”等问题,构建的突出训练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加强体系、机制建设,打破训练和教学、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以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职业法律素质为基本内容,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以生为本、协同育人”训练理念和“内引外延、文化融合”运行机制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模式新体系。

一、“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构建

(一)探索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机理

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按照职业教学理论要求,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与训练体系,让学生接受课程项目(任务)的系统学习和各种训练,在学习训练中增强认知理解,通过体验感悟、反思总结、践行强化与校企文化共同熏陶,促成学生内化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行,积淀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是经过构建职业素质训练体系,通过课程学习获取知识,搭建职业素质训练平台,通过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以达到“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的素质训练目的,促使认知心理系统和认知行为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融通,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确立了“以生为本、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的训练理念

“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指职业素质训练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个性化需要。职业素质训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校企政行“协同育人”理念的根基所在。

(三)明确了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目标

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素质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达到职业岗位素质与行为规范要求。目标分三阶段实施:一年级是培养具有基本职业素质的大学生,二年级是形成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三年级是塑造素质良好的职业人。

(四)把握了职业素质内涵,确定训练体系的基本内容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是人文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彰显。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在广义上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适应与交往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按照“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运作策略,江门职院从狭义上,选取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法律素质作为职业素质训练的基本内容。其中,职业心理素质是基础,职业道德素质是重点,职业发展素质是核心,职业法律素质是保障。

(五)构建了训练体系的运行机制

围绕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凸显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化成长的育人规律,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必须在设计思路、内容组织、职业化特点、训练平台、评价和保障机制上进行系统构建。经过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江门职院逐渐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跟进、三个要素、四个平台、五个保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新体系。(如图2所示)

二、“内引外延、协同育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实践探索

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根据学生职业发展与成长成才的规律,江门职院着力构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2007年至今,经历顶层设计、先试先行和成效推广三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训练体系日趋完善。

(一)贯彻了一条主线

“内引外延”,是指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高职院校主动将企业、职场、社会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内化为学院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求,形成“以生为本”的训练理念和“开放训练、协同训练和全方位训练”的全新体系;以课程为支撑,以校内外实训为路径,将课堂内外训练、竞赛与顶岗实习、校外实践等形式结合起来,打通学校和企业、职场、社会的关节,切实增强职业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校企文化结合和协同育人。

(二)落实了两个跟进

“两个跟进”即入学后跟进与顶岗后跟进。学生入学后,江门职院主要通过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教育教学和入学教育活动,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档案;学生顶岗后,学校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等延伸到企业,与企业配合,按企业职业素质培训要求落实顶岗培训。

(三)确定了三个要素

2008年,学校成立“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实施,如宣传、制定和完善计划、经验推广、进展报道、优秀评选等工作;各教学系部具体负责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企业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与培训。

(四)搭建了四个平台

学院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缘于爱、新于融、成于练”为导向,构建了以课程为支撑,以训练为手段的职业素质训练四大平台。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论与课程论,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训练课程化,各个平台设计一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并采用“课程项目(任务)化”,实施教学训练与管理,把职业素质训练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职业素质训练主要通过“三个融合”,即学训融合、赛训融合和创训融合,开展课堂训练、校园训练和顶岗训练,形成两两相互作用的、互补共生的立体训练结构(如图4)。其中课堂训练是基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素质训练相结合,实现“学训融合”;校园训练是课堂训练的补充,通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竞赛,以竞赛带动素质训练,实现“赛训融合”;顶岗训练是校园训练和课堂训练的延伸,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以企业创新实践活动促进素质训练,达到“创训融合”。

(五)落实了五个保障

2008年,学校成立专职机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相继出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开展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意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训练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等。落实了以专任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企业顾问三结合的职业素质训练师资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从2010年开始年均拨款18万元,对相关课程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六)建立了评估反馈机制

对课程教学各环节与每一项目训练内容分别设立了监控指标,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专业评估)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校外评价)等进行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健全职业素质训练机制。

三、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的应用成效

(一)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化成长

近七年,学校职业素质训练成效显著,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挑战杯”竞赛中获得部级奖项312人次,省级奖项783人次,市级奖项211人次。

学生心理健康与法律知识知晓率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近三年,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0,及时发现并成功处理心理危机8人次,转介个案2人次,全部个案均得到妥善处理。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冲突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在企业顶岗中增强了维权意识。

(二)繁荣了以职业为导向的社团文化

学校8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各类社团;90%以上的学生社团聘请行业、企业顾问;每年有5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以专业社团为主体开展的校园技术节;树立了模拟炒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社团活动品牌。依托集邮协会,学校获得“全国集邮示范校”。2010年,异域舞团街舞培训工作室和启航就业指导中心获江门市创业资金实战运作创业项目。

(三)推进以素质为根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形成了校企“三合作一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和促进就业)育人特色。学生对工学结合育人模式认同度高;根据近四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训练工作评价良好;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率高。从近三年反馈调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认可度较高。

(四)形成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

项目组成员共公开17篇,其中8篇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系统总结了职业素质训练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成果,反响较大。公开出版了著作教材7本,都在教学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加强了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建设,并在教学推广中获得了充分应用。2011年,“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体系建构”项目成为院级教改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获得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委托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研究”和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委托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模式改革”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等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许明.香港全人发展教育与内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J].前言,2012,(10).

[2]徐徐.人性化视野下高职素质教育危机审视与发展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2,(5).

[3]李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俞立军,朱海岳.“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17).

[5]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1,(4).

[6]安德志.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构建[J].河南农业,2011,(4).

[7]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0,(1).

[8]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9]王琦.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10]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11]胡俊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与提升途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8,(5).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实施,解析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过程的核心话题,作为20世纪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中国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是应试教育特征鲜明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职业素质”来做文章我们提出,新型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构架应该从组织机构改革、教学改革、综合人文素质拓展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着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参照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地创新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 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 职业人 ” 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 ,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 (群 )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 ,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 ,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审美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在职业岗位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识广博、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等,其中就包括审美素质。 让高职院学生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审美素质,即职业审美素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劳动教育,主要是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职业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强化职业劳动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高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TVUcldNMUZyQ1VSTDZmWU9kbkZ5amhXcjdOVkYyNkhMZTRHZGJQclpFYlB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模式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知识、技能、素质(态度)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问题颇有争论,概括起来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人格本位”说,强调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持续性”,目标是提高“基本素质”;二是“技能本位”或“就业本位”说,强调培养的学生要“职业对口”,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目标主要是养成“职业素质”。这种争论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甚至是知与行、情与理的矛盾问题。要有效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处理好上述矛盾关系,找准结合点,将二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寻求有效途径,选择最佳模式。

一、综合素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总体概括为综合素质(图示1),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图示2),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即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方面,或者说基本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图示3);所谓个性,就是指某种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及很好的美学素质等,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的能力等。当然,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其素质表现是结构性的,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好分门别类的。

二、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与本科院校差距越拉越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越来越差;学生在接受了十余年的文化基础教育以后,对文化素质课缺乏学习兴趣,给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从而减少了基本素质课程教的学时数,公共课教学时数也相应减少。这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教育难度大

高职学生来源于高考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录取分数线与本科学校分数差距大;受高考志愿填报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高职录取学生分数差距大,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200多分;部分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选拔考试的被淘汰者,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综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绝大多数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少学生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有限,艺术修养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缺少团队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难度大,任务艰巨。

2.素质教育意识不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教学模式构建上只是单纯强调职业人才所需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素质教育放到附属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位置,没有将素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蜻蜓点水、凤毛麟角;在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这一辩证统一体割裂开来。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只管45分钟教学以内的事情,不注意课堂以外学生的教育,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生管理部门或辅导员的工作,与任课教师无关。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上,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割裂开来,从时间分配上把课内与课外分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应有的效果与合力。

校园文化环境对素质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诸多的制约因素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

3.重职业素质教育,轻基本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不仅要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也要进行基本素质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片面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受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认为高职教育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甚至认为素质教育不是高职教育这三年所能作为的;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许多学生只重视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不重视人文知识学习,其结果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忽视创新精神培养。美国人的创新意识较强,与美国的“通才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而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企图通过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重显性素质课程,轻隐性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第一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忽视了第二课堂教学,对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课外阅读、业余爱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重视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的刻苦自学精神又较差,于是就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少隐性素质教育课程和项目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重要作用。此外,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落后,有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陈旧,与现代学生个性发展、现代网络发展、现代通讯发展不相适应,使素质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使高职素质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是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发展的公共课程新模式。

三、“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

(一)“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的内涵

“模块递进”,即根据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为“通用素质模块”和“递进素质模块”,结合学生素质水平进行分层培养。在“通用素质模块”中,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就业、学会生存。“递进素质模块”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熟练做事、学会管理、学会发展、自主生存、学会创业(图示4)。

“双线提升”,即根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目标(图示5),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基本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两条线进行提升。(图示6)一条线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社会基本能力;另一条线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技能和核心能力。两条线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两条线往往合二为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生“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综合素质、在基本素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二)“模块递进,双线提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动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放低姿态,明确的说,培养的就是新时代的,新的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工人、服务人员、生产一线的低层管理者等经济活动中的直接生产者和实施者。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当代技术工人的要求,比原来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水平要高得多,也就是要成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为今后的人生规划定好方向和路线。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把教育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级递进。一年级新生主要开展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人文知识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工作;二年级学生主要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专业技能锻炼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三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工作。

3.构建活动性课程体系,模块化、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素质

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地位,围绕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建设两大类、八个模块的课程。按照主题鲜明、设计合理、富有特色、形成机制、成效显著的标准,不断提高活动性课程的质量。实施分层教育管理方式,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高素质学生的示范作用;加强学习能力低、行为表现差、心理素质弱、家庭经济贫困等“弱势”学生群体的帮扶与教育;重视加强新生、实习学生和毕业年级学生的教育培养力度。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5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的只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也大都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求发展的资本与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还有部分人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就业指导,只要在学生就业前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突击,以便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现学现用便可,这种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素质教育,它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期和发展期相分离,并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应包括品德素质、专业素质、社会素质等一系列的内涵。

2.1品德素质教育品德素质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有诚信的合格人才。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让他们树立强烈的专业和创业意识。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嚣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样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2专业素质教育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要具有生产实践的真实经验,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从而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具有将专业知识转为生产应用的实践技能。

2.3社会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主要完成学生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管理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社会素质教育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竞争。

3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

3.1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3.1.1开设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程由于我国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过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因此开设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应该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师资建设是最为重要也是大多是高校最为欠缺的环节,只有拥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职业素质教育专职教师,课程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保证,作为高校,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社会上专业的从事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派合适的教师出去学习深造,以满足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3.1.2引导学科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不是某一门课程,或者某几位教师的授课任务,而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一项工作任务,尤其是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在课堂上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替移默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须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意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这既可以解释各种学科的意义和适用性,又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的贡献和重要性。

3.1.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主要的精力是用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不多,实践能力、业务经验等方面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把握职业环境,因此需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为了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磨练意志、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步明确自己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3.2营造校园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特点是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成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学校重视和支持学生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比如,定期举办职业素质讲座,开展职业生涯主题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职业发展教育知识等。

3.3实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增强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尽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与企业多接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职业实习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里充分感受到职业魅力的同时,职业认同感进一步增强,达到了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同步增长的教育目的。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暴露出的问题要与企业统一研究、分析,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训。

3.4加强人才测评建设人才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在国外,人才测评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必备的指导手段来使用的,而在我国目前只有较少的高校使用了这一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进行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学生掌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科学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帮助学生了勰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方面心理特质,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潜力[21。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三个方面。[1]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知识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等方面。

1.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中强调:“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是职业学生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2]由此可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新鲜事物的洞察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知识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更好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健康的体魄。首先,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教师应该多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其次,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升也是一种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才能积极的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2.1对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重视不够

虽然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缺少动手操作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不够,教育教学创新性有所欠缺。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对教师素质提高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素质。职业院校也应该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学校规划中的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系统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分阶段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积极利用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素质自我提升,通过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力。

2.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来设置教育教学体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来设置。只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制才能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目前职业院校缺少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制定的教师素质规范,教师激励和评价制度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并不符合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在考核过程中忽略技能考核这一重要的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也不明确。

2.3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不强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操作技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因而出现了一种“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有所欠缺,科研能力不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的扩张,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才去,这样也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所以,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高,培养科研型教师势在必行。

2.4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培训机会的不足和培训经费的欠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多沿袭传统的培训方式,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技能结合的培养,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理论与实践不同步,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培训依旧与企业存在脱离现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机会有限,专业教师对企业的产品研发或相关设备的操作不熟悉,造成教师无法将现在企业文化渗透到教育教育过程中去。

3.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策略

3.1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意识上加强认识才能让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具备了自我提高意识,才能积极的吸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刻把学生的全面作为自我提升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2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实现师德建设和教师角色行为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教师管理体系方面要加强建设,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我校制定了教学科研及相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给予了表彰,通过举行校内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参加还参加省、市说课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3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

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标志之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以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科研能力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师科研素质提升方面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成立了学校委员会,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带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规范和改进科研管理。其次,结合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教学工作。最后,将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服务密切联系紧密,将成果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经验。

3.4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教师培训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根据教师条件和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培训活动,重视教师的职前、在职以及脱产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学习,给教师尽可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其次,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各专业的专业人员素质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素质等。再次,加强校企联系,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教师的多种技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加强教师素质培训,才能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社会不断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