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论文范例6篇

食品检测论文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1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企业往往忽视人民大众的利益,往往忽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些企业更是把生产形同儿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劣质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和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消费者如履薄冰,胆颤心惊。食品安全已经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改善现阶段消费者不放心消费的局面,必须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二、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重要性

小样本抽验检测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检验方法。它可以通过抽样得出来的百分比来判断整个区域或者说整批产品的质量好坏,这对了解某一种食品质量是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1.食品安全关的把握

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监管。政府部门可以获取食品安全状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进行科学的及时的决策提供依据。全面把握市场上消费的食品的总体状况,使政府工作更有成效。

2.市场质量关的把握

市场质量关的把握需要在科学的统计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抽样检测,要能真实的反映出一批产品的安全是否达标。要对劣质的产品予以封箱,贴上不合格标识,严肃打击,严格监管,狠罚重罚,使不法分子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净化市场环境。对优质的食品要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安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大环境。

3.社会和谐关的把握

一个国家的食品是否安全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声誉。尤其是本国的产品销往国外的时候,被他国查出食品安全有隐患,产品质量不达标,那就不是一个企业的简单问题,而是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食品行业对外出口的问题。和谐国际声誉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不能因为某一两个蛀虫而破坏整个国际大环境的良好口碑和印象。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检测的根本立脚点和终极目的所在,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氛围的重要条件。

三、食品检验检测的措施和方法

1.检验检测机制的完善

食品检验检测是一个国家民生的问题。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加强工商职能部门的监管;要统一制定检验标准、统计规划布局,统一检测方法,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信息充分共享,才能更好的把握食品安全;要拨出一部分款项专门用于食品检测方面的支出,保证检测机制的法律效率,建立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

2.检验检测资源的步骤

食品安全部门在做食品检测的时候,是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的。第一步应该是常规检测,就是对每天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检测。每天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测内容要有规范,要有要求。第二步,就是抽检。这种抽检是对常规检测进行抽样检查,起到更好的完善第一步的作用。第三步是建立风险评估机构,这是更高检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使检测更加有法可依。

3.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检测检验产品的必定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势在必行。既要规避检测人员的,也要规避检测人员的技能偏低。所以要加大人员的考核机制,能者上,劣者下;也可以通过社会考试的形势来完成人员公平的招聘选拔制度。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要把业务骨干放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只要能使检验检测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办法都可以拿来一试。

4.共享信息平台

在全国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工商检测部门的信息平台,这样使检验检测更加信息化,从而避免重复检验的可能。重复检验不但制约着商品的快速流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和工商行政部门的成本支出。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面向大众的,从而更好的维护人民大众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我国大多数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设立的,带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是本着对人们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而进行的质量安全评定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性检测,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更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为更好的将这一工作发展下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

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意义

因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危及人的身体健康现象的频发,为全球性食品安全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食品检验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以食品安全为主的规范统一的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际相关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改革检测体制,整合检验资源,充分发挥各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成为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二、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1、食品检测方式存在差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加大对于食品的监管力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食品检测工作,通过用统一的检测方式和规范的检测手段,使食品检测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化运用模式,从而有效的实施对食品生产至使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但是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工作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化检测体系。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性。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例如苏丹红、三氯氰胺等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严重挑战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利用率低下、检测技术手段单一、待检测样品检测前处理方法落后、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现代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检测项目不完善等等,严重降低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力量薄弱,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较少,检验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而言,只能将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重点放置在大规模企业的食品加工出厂的最后检测阶段,特别是对于小型的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或家庭式生产工厂而言,对于其原料、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检验检测工作无法开展,导致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在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控制工作中出现空隙,致使因为食品添加剂问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4、检测机构对于检测方式选取不同,而导致对食品安全的认定结构出现差异性,重复确认即影响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度,更增加了认定的成本费用。部委直接认定、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评价并存,如此的食品安全认定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其进行统一整合,设立综合检测机构,避免重复检测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几点建议

1、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将开放式、竞争式、责任负责制的检测市场进行重点投入,逐步消除行业垄断和壁垒现象,加快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注入,将食品检测工作引入到规范的市场竞争模式当中。民营性质的食品检测机构的存在,不仅可以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设立有力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屏障,更可以为我国政府的食品检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准确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2、健全检测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点,跟踪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先进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重点开发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急需的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等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等重要共患疾病原体和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要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分先进(高、精、尖、超痕量)的检测方法、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检测技术。

3、加强检验检测机构技术力量建设,加强源头控制,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管。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加强对偏远地区相关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食品检验检测机制。

4、 建立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此来减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相关的食品检验检测主体部门要在客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核定,建立起食品检测资源和检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同时,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维护,保障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对于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要及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信息。此外,还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针对我国国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等涉及安全等健康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的经验,制定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结语

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避免重复检测,从而构建出我国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3

[关键词]食品 分析与检测 实践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43-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以特色专业招生,2002年该专业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1]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生。

邵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与检测类实践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等多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安全评价、生产经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通过调研、总结和借鉴,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着手,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风险评估、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在分析与检测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内容

1.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食品监管等领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结构,构建分析与检测课程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四、实践效果

(一)构建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邵阳学院构建了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实验课、课程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了教学内容。

1.独立实验课。独立实验课由基础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组成。

有别于很多院校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我们开设了基础化学实验,包括四大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侧重分析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如电泳、层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基础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大肠菌群的检测等。这两部分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背景方面的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培养其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分析检测仪器的构造、用途、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重点是与食品分析与检测相关度比较高的一些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着重让学生熟悉、掌握食品常规检测项目的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进一步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层次合理衔接、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对学生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训练和提高,训练、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类课程实训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采取开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指导、答疑(根据食品行业的要求及发展,教师在有些项目上也可作些引导)。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训方案。学生根据一种样品(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食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是水果罐头、酒、奶粉……),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样品的常规分析检测项目、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安全卫生指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处理,配制相关试剂溶液,分析检测其中的几个项目并作出评价(有的分析检测项目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没有开过,需要学生根据资料、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训)。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将一些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不便以单独实验形式使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如快速检测的仪器、糖度计、酒精度计、质构仪、电子鼻、电子舌等融入到项目检测中,对快速检测、感官评价、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作一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对食品样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分析检测过程有了较深的体会,初步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也锻炼了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食品分析与检测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训中,看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吃着自己检验合格的食品,学生感到新鲜、兴奋外,对从原料到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结合食品生产链从原料到产品,融合生产工艺和分析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实习。加强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缩短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管要求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

以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熟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评价等相关岗位要求,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形成和提升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分析检测方面的课题以及一些新方法的研究课题,对学生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二)建设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改变传统的一份报告定成绩的做法,根据不同模块实践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独立实验课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基本操作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等组成;实训课程成绩由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实习成绩由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内容构成;毕业论文成绩按三部分评定,即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分、毕业论文质量分、学生答辩情况分。

同时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2]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拓展学生研发能力

依托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级)和食品俱乐部(系级),以项目承载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素养,拓展了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和产品开发的能力。

通过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认真实施,学生的分析与检测能力达到了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相应的要求,毕业生活跃于食品流通、食品监管等各个领域,工作在质量与技术监督局、药监局、上海城市超市、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销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质检、品控岗位上(当然不局限于这些岗位,这里只针对分析检测岗位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2]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账户; 食品供应链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胶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降低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杀手。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在国务院新一轮大部制改革中,改变了过去食品监管中存在的多头监管问题,从而有望让食品从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实现监管上的“无缝对接”。食品安全监管上因人人监管,而导致无人监管的现象将得以杜绝。同时,此次改革也提出应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这些建议的提出,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将会改善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况。然而,现有的监管模式依旧是事后监管的模式,当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时,即使根据食品追溯体系追溯到问题源头,但损失已经发生,伤害已经无法弥补(毒奶粉事件中死亡的婴儿无法再复活)。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制度体系,改善目前食品监管中的事后监管模式,减少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田到餐桌”确保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最终确保食品的安全。

本文基于会计视角拟设置食品安全账户体系,以期通过食品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减少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前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此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食品获取的安全性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足够的、安全的、营养以及文化安全的食品(Vandana Shiva等)。本文所指的食品安全采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Arrow(1996)等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原理,而Antle(1995)等学者则通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和规制问题。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到整个食品供应链,从食品供应链角度来探讨如何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侧重点。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环境和资源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Altieri(2002)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而Reinhard等(2002)则研究了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与改善环境效率结合的问题。

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食品安全体系上,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体系的介绍和比较研究上(秦富,2003;王康英等2005),以及在我国建立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改进的研究(叶永茂,2002;于欢,2006;高艳莉,2010;高桂萍等2011)。在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管理制度上,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种是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史贤明,2002;邓明等,2005;张汉江,2008);另外一种则根据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成因,政府监管与食品生产者之间的博弈,以及监管制度有效性的问题(彭述辉等,2009;何玲玲,2010;李静、黎燕玲等,2011)。从食品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比如张云华等(2004)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行为主体间在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战略选择,指出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行为人会达成一种合作均衡,从而可以实现食品供给的安全性。邓淑芬等(2005)则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安全食品生产商的损失函数,以及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策略。王艳芳等(2011)探讨了食品供应链中产品安全投入的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危机处理机制方面,我国学者也均有涉足(姜宗亮,2004;马琳等,2005;杨玲等,张竹青等,2011)。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我国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当前食品行业频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理论原因及成因(王世表等,2011)。

根据尼尔逊等对商品的分类,食品既属于经验品又属于信用品,缺乏辨别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消费者无法知道食物是否含有违规添加剂、激素、微生物群落是否合格等。而且,食材是否合格严重影响了食品是否安全。食品的这种特性,使得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既定条件下,都无法从市场前一环节获取足够的产品信息,从而造成生产供应链中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王世表等,2011)。已有文献侧重于应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生产者与监管者、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下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如何基于会计视角设置合适的食品安全账户体系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食品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

(一)食品安全账户的设置

根据现有账户的设置,无法从食品生产商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该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笔者阅读了98家食品、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年报,从他们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得出这些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信息,有一些上市公司(如深深宝A)在其财务报告的董事会报告部分描述了在食品安全中所作的努力及未来展望,但披露的信息稍显概括,内容空洞,且无与食品安全投入有关的定量数据。消费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了解企业对确保食品安全所进行的投入以及包括使用原材料是否合格等的重点要信息。

本文通过设置账户来重点反映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以解决食品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和社会虚度效应导致的安全投入不足问题。

为了反映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设置“食品安全投入”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预先提取准备用于食品安全投入方面的资金。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按照当年净利润的一定标准提取的准备下年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资金;贷方登记使用的食品安全投入资金。当企业从当年净利润中按一定标准提取食品安全投入资金时,应借记“食品安全投入”,贷记“利润分配——提取食品安全投入”。要注意,这里的提取标准应由国家规定为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应规定为一定幅度范围,具体的标准则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但应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提取的比例。该比例一经确定,企业不得随意变更,若需变更,需说明变更的理由。

企业为确保食品安全而购置的仪器设备和专设食品安全控制机构的固定资产,应在“固定资产”账户下设置二级科目“固定资产——食品安全”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购置的与确保食品安全有关的固定资产。对于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应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诸如生产食品的机器设备等区分开来,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示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上的投入,应设置“累计折旧——食品安全”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固定资产”的抵减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置的与控制食品安全有关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如企业购置的用以检测原材料和完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质量体系的仪器设备。对于该类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和折旧费用的计算,可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来执行。

食品生产者要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则其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应采用合格的原材料进行安全生产,对完工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最终销售。因此,为了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采用合格的原材料生产出高质量的安全食品。需要设置“检测成本”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成本费用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原材料检测和完工产品检测中的投入。其明细分类账户有两个:“检测成本——原材料”、“检测成本——完工产品”,分别用来核算企业的原材料检测费用和完工产品的检测费用。

现以企业对原材料的检测来说明企业对该账户的应用。当企业购进原材料,发生检测费用时,借记“检测成本——原材料”,贷记“食品安全投入”。

若该次检测是聘请外部检测机构,发生了现金支出,则相应的会计核算,应首先从“食品安全投入”账户中转出货币资金,借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记“食品安全投入”;然后支付检测费用给外部检测机构,借记“检测成本——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对于“检测成本——完工产品”账户在完工产品检测中的应用与原材料的检测类似。

“检测成本”账户与食品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区分安检合格和不合格的情况,对这类成本费用进行分类归集。对于安检合格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所发生的检测费用,最终可以直接归属于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账户,贷记“检测成本”账户。对于安检不合格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所发生的检测费用,是由于企业的管理缺陷所引起的,不能归集到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而应该形成企业的管理费用,由“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来分担。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检测成本”账户。

企业发生的除直接对原材料和完工产品进行检测的费用外,还需要支付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工薪,以及企业购置的用以确保食品安全生产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对于这类无法归集到确定成本对象的费用,应设置“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账户。该账户属于费用类账户。当企业计提确保食品安全固定资产的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食品安全”,对于食品安检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则可以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

上述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食品生产者的财务报告中,通过上述账户的金额可以方便得出该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中的投入和努力。一般来说,当检测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越高,则说明该企业的食品安全投入越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生产的食品质量。

(二)食品安全会计的报表披露

对于食品安全会计的报表披露,从简单明了、容易操作、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食品安全会计所要披露的信息即可。对于未能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的信息,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描述或说明。如“检测成本——原材料”和“检测成本——完工产品”这两个账户,无法在四张报表中反映,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单独进行说明。同时,对于“食品安全投入”的提取标准和提取比例,也应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另外,为了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还应在报表附注中反映企业食品安全会计的政策及目标,企业为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已采取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等。

四、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市场失灵、政府管制弱化、道德因素等多个方面,归根结底是监管者和生产者、生产者和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的监管仅是事后监管且受监管成本的限制。因此,从制度上设置一套体系,减少食品安全中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对食品生产者进行事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外部人只能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获知该企业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而当前的账户设置并不能提供食品生产企业有关食品安全投入方面的信息。本文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与食品安全投入相关的若干账户以确认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投入。通过这些账户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食品生产供应链中各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逐级监督,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生产与供应。

【参考文献】

[1] 黄怡,王廷丽,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外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10):251-253.

[2] A.Maze,S.polin,E.Raynaud,et. Quality signal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within European Agro-food Chains: 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 Approach[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8th EAAE Seminar and NJF Seminar330,Economics of Contraets in Agricultural and the Food Supply Chain,Copenhagen,2001:15-16.

[3] 王世表,王芬露,王菁华.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82-87.

[4] Antle,J.M.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M]. Washington DC:The AEI Press,1995.

[5] Erin Holleran,Maury E. Bredahl,Lokman Zaibet. 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J].Food Policy,1999(24):669-683.

[6] 王廷丽,黄怡.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8):251-256.

[7] 彭述辉,陈艺勤,吴则人等.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博弈理论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28-4733.

[8] 古川,安玉发.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38-44.

[9] 王艳芳,刘亚相.食品供应链中产品安全投入的博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3):155-156.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药典 硫酸钙 含量 换算

中图分类号:T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06-03

由于各国食品添加剂和药典中硫酸钙含量的测定方法不同、计算方式不同,而导致对同一样品检测结果不同。在没有统一的测定方法时,在各国相互贸易时由于这些标准的不同,而带来了贸易的障碍。要求重新检测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通过对各国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已得到可以在不同结果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方法。

各国的测定方法原理相同,都是用钙羧酸指示剂(或盐)作为络合指示剂,在碱性条件下,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滴定钙离子含量,再将钙离子换算成相应得化合物计算含量。一般过程如下。

称取一定量试样(灼烧或没灼烧),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水使其溶解,滴加一定量的碱液使溶液的pH呈碱性,加或没加掩蔽剂,加指示剂(多为钙羧酸盐)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滴定液滴定试样溶液中的钙离子。再将钙离子质量换算成相应的硫酸钙化合物质量。用所测得的质量比试样质量得到硫酸钙含量。

1 各国各标准硫酸钙含量检测比较

1.1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药典硫酸钙含量测定比较(见表1)

1.2 美国食品添加剂和药典硫酸钙含量测定比较(见表2)

1.3 欧盟食品添加剂和药典硫酸钙含量测定比较(见表3)

1.4 其它国家食品添加剂和药典硫酸钙含量测定比较(见表4)

从上述的表1、表2、表3、表4中可以看出各个标准之间的不同点如下。

(1)样品有没有预处理及加热去除试样硫酸钙中的游离水和结晶水。

(2)对试样水含量有差异,但大致相同,在18%~24%之间。

(3)有没有使用掩蔽剂,用以掩蔽Fe3+、Al3+、Mn2+等[10]。

(4)计算方法不同:一种是以干燥的形式进行计算;另一种是以未干燥的形式进行计算。

(5)含量要求不同,都不低于98%,上限要求不同。

2 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2.1 了解硫酸钙化合物的几种变体和相互之间的转变

2.2 不同标准的终结归纳

将上述原理与各国检测标准相结合可得:试样预处理温度都不低于250 ℃,则处理后的试样为无水硫酸钙(CaSO4);未处理的试样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

结合上述分析:属于以处理后的无水硫酸钙(CaSO4)形式进行检测和计算含量的标准有:中国食品添加剂硫酸钙;中国药典第二部;美国FCC;美国药典;欧盟食品添加物法令。属于是以未处理的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形式进行检测和计算含量的标准有:欧盟药典;英国药典;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韩国食品添加物硫酸钙。

2.3 对相互之间的含量转换关系进行讨论

现对上述两种检测形式中第一种以《中国食品添加剂硫酸钙》为代表,第二种以《Japan’s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Food Additives Ⅷ》中硫酸钙含量测定部分进行讨论。

两个结果差异产生原因是由于样品中硫酸钙并不一定以二水化合物形式存在,且还含有不定量的吸附水。

若果测定的是无水硫酸钙无论是否处理其检测形式都是无水硫酸钙,所以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得结果差别不大。

3 实际检测验证换算关系

以《食品添加剂硫酸钙GB1892-2007》[1]中硫酸钙含量测定和《中国药典第二部2010版》[2]中硫酸钙含量测定方法为标准进行测定。

实验一数据见表5所示。

实验二数据见表6所示。

公式只能近似的进行换算,且在样品含量越高,即杂质越少或者使用掩蔽剂减少杂质影响钙离子滴定时公式更准确,在含水量越低时换算的越准确。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二水硫酸钙的含量测定。将上述所提到的检测标准分类为。第一种以测得二水硫酸钙含量除以二水硫酸钙样品计算得来的标准:欧盟药典;英国药典;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韩国食品添加物硫酸钙,测得的含量为ω1;第二种以测得无水硫酸钙含量除以无水硫酸钙样品计算得来的标准:中国食品添加剂硫酸钙;中国药典第二部;美国FCC;美国药典;欧盟食品添加物法令,测得的含量为ω2。

对同一样品两类标准之间含量检测的关系是:

若果测定的是无水硫酸钙无论是否处理其检测形式都是无水硫酸钙,所以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得结果差别不大。

参考文献

[1] GB1892-2007,食品添加剂硫酸钙[S].

[2] 硫酸钙,中国药典第二部2010版[S].

[3] Calcium sulfate,Food Chemicals Codex Fifth Edition[S].

[4] Calcium Sulfate,USP2-NF27[S].

[5] 2008/84/EC,laying down specific purity criteria on food additives other than colours and sweeteners[S].

[6] CALCIUM SULPHATE DIHYDRA TE,European Pharmacopoeia6.0[S].

[7] Calcium Sulfate,Japan’s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Food Additives Ⅷ[S].

[8] CalciumSulfate[EB/OL].http://fa.kfda.go.kr/standard/egongjeon_standard_view.jsp?SerialNo=580&GoCa=1。

食品检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教学内容

为了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以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调研了广西区内八类食品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企业对检验岗位能力的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文化基础知识要求

2.专业技能要求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2。

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而与食品企业生产相关知识如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

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测技术。

(3)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就是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实验室的合理布局,懂得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4)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制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三、相应教改措施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以“能力为本位”,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四、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1)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五、优化授课方式

(1)“阶梯式”的实践教学,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合理设计岗位见习、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阶段性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2)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设置企业岗位情景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结合课程特点承接某一具体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强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行动导向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教学环节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标本处置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并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陈芬.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本文系2010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食品方向)专业改革与职业岗位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056)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