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论文范例

食品质量论文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1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当前的食品监管过程仍存在制度、方式、技术等方面的弊端,导致食品质量存在不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关乎人们的健康,因此应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以及生产企业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相关部门应强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食品行业也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可保障食品质量,提升食品生产企业的效益,促使该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国际食品贸易逐渐发展,为我国食品生产行业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对食品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促使食品行业适应国家形势的发展,食品生产企业和管理机构,应不断优化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保障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促使我国食品走向国际。图1为食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图。

2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2.1制度不健全

在媒体行业逐步发展的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曝光率逐渐增加,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部分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质量不达标,相应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导致食品安全管理系存在漏洞,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例如,部分餐饮企业工作区卫生不合格、食品生产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等,以上问题对我国的食品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2.2监管方式存在漏洞

食品质量监管过程中存在管理方式不当的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具体来看:①安全管理标准还不完善。部分企业在食品生产环节存在侥幸心理,未制定出严格的安全管理标准,导致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对人们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②食品质量监管机构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例如,在食品抽样检验环节存在漏洞,从而弱化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在生产加工中难以使用规范的监管方式对食品质量展开监督,使生产加工出现不规范现象,加剧食品安全风险。

2.3生产技术落后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食品原材料的选取形式过于粗放,使得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同时生产技术落后,不能有效去除原材料中农药残留和寄生虫等,导致食品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

2.4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食品安全管理环节,未能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评估食品质量存在的安全风险,各管理机构的职责不清,在管理过程难以使用规范的方式高效交流。除此之外,没有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及时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

3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优先策略

3.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缺失,应从法律的层面对食品安全管理加以落实。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将《食品安全法》《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充分运用其中,为执法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已经出台许多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各项法律,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食品质量管理不同部门加以细化。为展现出法律应用的有效性,需要将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细化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法规,促使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保障群众利益。在法律中强化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制度,明确对生产企业的要求,促使其按照法律规定开展食品质量和安全等管理工作,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违规生产现象,应给予严厉的惩处。只有不断健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将法律作为管理基础,应用到所有的食品企业中,才可促使经营者提升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生产食品,提升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2]。

3.2强化监管方式

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在管理标准方面存在的漏洞,相应食品企业应在安全管理环节制定出明确的管理标准,同时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方式,将食品的安全问题从源头解决。例如,在食品生产过程,应提升生产者的质量意识,使用有效的检测方式,对食品质量进行控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标准、生产方案,保障对食品质量展开系统化管理,使各道生产工序符合食品的品质要求。具体监管过程中,可使用“产品质量卡”方法,将生产环节的食品质量信息标记到卡片上,这样不但可以提升食品的质量,而且还可在产生安全问题时达到追溯目的,快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强化食品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管。在食品质量的抽样检测环节,使用规范化流程,加强监督,保障高效检测出存在问题的食品,及时作出处理。通过对应食品的质量检验机构,在食品加工原材料、加工工序、流向市场等环节加强质量安全的监督,有效避免“三无”产品流向市场,威胁人们健康。

3.3开发新型食品生产技术

针对食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具体应从以下2方面加以解决:①加工原材料的选取方面,应使用精细化的选材方式,强化对原材料的质量监管与检查,使用检测设备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保障食品原材料的品质满足加工的安全标准。②重点开发食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使用分离技术、干燥技术、杀菌技术等,提升食品的质量安全性。只有通过以上途径规范食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应用,才可提升其生产水平,在核心加工过程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为食品的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3.4健全安全风险机制

为解决食品安全管理环节的风险控制问题,应制定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制定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对预警主体、内容、等级等作出明确规范,以明确的制度合理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同时应将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资源加以整合,促使预警机制全面建立。在风险处理方面,还应将生产环节产生的安全事件和食品安全法规互相结合,及时对正在加工问题食品追根溯源,对已流向市场的食品及时召回等。②制定食品安全评估机制。将不同的食品评估机构加以整合,强化其职能作用。对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并将其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能力加以整合,融入到食品质量监管部门,提升食品安全评估的专业性。同时制定三方评估机构,保障风险评估环节的独立性,从而使评估体系更加规范化。还应将评估结果建立专门数据库,加强信息共享,形成评价结果准确、操作性更强的安全评估体系。③制定食品安全交流机制,将其在生产企业中加以推广,联合食品质量监管机构共同对食品风险展开交流,强化协调管理意识,将生产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共同引入到食品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中,使管理更加规范和全面,提升管理质量[3]。

4结语

在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逐渐提升的背景下,食品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规划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工作。使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等,制定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提升食品质量的安全性,为我国国民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伟德.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全面质量管理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3):49-50,53.

[2]宋佰宣.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6):25.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2

(一)外在环境的催生作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内在引诱性

《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包括质量监管部门)失职有关的条款只有三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和第九十五条),并且责任仅限于行政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等行政处分。因此,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催生了质量监督部门食品监管的失职。虽然现行立法已经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性行政执法体制的原则与框架,但这种综合性行政执法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病,需要通过行政权力平衡理论的有效践行予以解决。作为一个高层次的议事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现了建立统一监管机构的趋势,但它是多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本质是再次确认了“分头管理”体制的继续施行。

(二)内在环境的哺育作用———质量监督部门能力的有限性与利益的自利性

1.质量监督部门能力的有限性

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地由记者及国外检测机构率先发现和揭露而不是由质监机构检测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缺失、检验样品代表性不强、检测项目与食品安全相关性不足,即标准与食品安全脱节的问题,从而导致当前地方监管机构在技术上存在着与食品安全相关性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设备不足和人员编制不足成为目前我国基层监管机构面临的基本问题。加之一些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但监管面又较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江西某县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尤其是食品小作坊遍布每个乡镇,要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日常巡查监管。由于质监机构只设到县(区),没有延伸到乡镇,各乡镇的监管工作都靠力量有限的县级质监队伍,监管人力资源不足,监管的质量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而监管费用的不足和设备保障的缺乏也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往按照财政部文件,质监局可以对企业收取检验费,但《食品安全法》规定,质监局不得收取检验费,样品还要花钱买,2010年该县质监局预算两项(检验费、买样费)费用计492224元,资金缺口大,制约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

2.质量监督部门利益的自利性

根据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能规定,食品安全监管只是质量监督部门的职责之一,在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观念指导下,质量监督部门往往忽视对食品生产的监管,过分相信企业会自律,所以会出现中央部门层面以往设立的“中国免检产品”荣誉称号。试想,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企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失去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的约束下,企业往往做出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之所以出现食品安全乱象,作为食品生产初始环节的监管主体,质量监督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托马斯•约瑟夫•登宁的一段经典语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这是形容资本异化的情形。用这段话来分析食品安全乱象,很清楚地看出食品安全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实体即食品生产企业(包括个体生产户)不正当利益的诱惑和伦理底线的崩溃。而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不正当的官员利益、畸形的行政保护以及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创造财政收入,一味“宽容”食品生产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2010年底发生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出:食品监管部门查处食品问题事件比媒体曝光慢,往往是被动地履行职责。质量监督部门作为食品生产阶段的监管主体,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一些监管部门的“监管习惯”,能否创收成为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地方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管人员选择努力行为和食品生产者选择合法合规行为都存在激励不足、激励不相容的突出问题。

二、食品安全的案例分析

为了避免多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情况的出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由中央层面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各个监管部门,地方层面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既解决了专业分工的问题,又解决了综合协调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如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温州毒馒头、广东墨汁粉条和辽宁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屡屡发生呢?这需要我们深思。2011年4月经央视报道后,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立即引起各方热议。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在代表我国最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上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中的缘由。

(一)事件处理过程分析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和其他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同样遵循“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只是报道媒体不同。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因此,在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后,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韩正立即表态,要严查此事,并成立了由市政府相关领导、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和公安等相关部门以及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表示要严查此事。国家质检总局作为上海市质监局的直属上级领导机构,要求上海市质监局对违法生产者严办。上海市质监局作为调查组成员单位之一,要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双重领导。调查组很快公布调查结果,公布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违法生产,制作对人身体有害的染色馒头,并对四名监管干部给予行政处分,刑事传唤该公司5名责任人,惩罚结果较轻。

(二)对事件的深层思考

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出现后,又陆续曝光了温州毒馒头事件、广东墨汁粉条事件、辽宁毒豆芽事件等。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

1.食品生产者和大型超市等食品流通企业形成利益联盟

染色馒头事件曝光之前,消费者信任食品公司和大型超市,加之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从而购买染色馒头。而食品公司却唯利是图,商业伦理彻底丧失。大型超市作为食品流通主体,也没有对染色馒头进行检测或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排查,甚至逃避工商部门的常规检查。染色馒头进入超市时,超市人员并未对食品进行检测,只是核对数量交接手续就算完成。而各家超市检测水准良莠不齐,比如对馒头等食品只能进行一些菌类检测,而对染色与否,部分超市并不具备相关的检测技术。更有甚者,一些超市明知食品有问题,但因为问题食品进价低,仍然允许它们在超市销售。而质量监督和工商行政等食品监管部门却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2.质量监督和工商行政等食品监管部门失职

上海市质监局表示,馒头检测中并不包含“色素”一项。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相关专家表示,行业的检测标准无法预知犯罪行为,食品安全的监管还是需要从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做起。该监测中心农药残留实验室主管李娜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食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或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些超越常识的非法物质,简单的终端检测是无法检测到的,所以质问检测标准的不完善是不科学的,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才能防止这种恶性食品事件出现。这就需要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食品生产监管职责。而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染色”馒头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当地监管部门的严重失职。报道中两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迪亚天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验货时不检测色素,只检测大肠杆菌、细菌总数。事实上,连大肠杆菌也不检测,在卸完馒头后,工作人员只核对数量,随后就办理交接手续;为逃避工商部门的检查,每到抽查时,公司不让检查人员进车间,只把“东西”(应为没问题的“样品”馒头)送到办公室让他们检测。正是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给无良企业提供了制造问题食品的空隙和便利。客观地说,基层质量监督部门工作繁忙,人手有限,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的借口,关键是他们的经济人理性作祟。负责食品安全监管耗时耗力,却没有什么收益。而颁布执照后,任由食品生产者和流通者作为。如此的行政执法观念必定为食品生产和流通留下隐患。

3.对事件责任人的惩罚力度与事件后果不相称

食品安全属于公共产品,政府部门理应承担主要供给责任。我国有20多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却偏偏治不了食品安全乱象。食品安全作为公共产品,非常特殊,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给各种慢性疾病埋下隐患,但每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却很难令群众满意:几个主要监管干部受行政处分,企业负责人被刑事拘留,超市被罚款。食品召回制度虽然尊重了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可以获得食品购买金额的十倍赔偿,但是很多食品已经被消费掉,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后果已经产生,而这些后果却没人补偿。受处罚的只是质量监督部门的干部,卫生行政、工商行政等监管部门的干部并没有受到处罚。在馒头生产出来流向超市的过程中,理应由工商行政部门负责检查,但事实是他们同样没有检测。这些监管部门为食品生产者颁发执照后,就忽视对他们生产的监管,寄希望于其他部门去监管,“搭便车”心理非常严重。而且部门之间存在职责重叠交叉,例如上海市宝山区质监局内部设有食品科,并由主管领导负责本区域的食品生产安全问题,上海市宝山区又单独设置食品生产监督所。如此的机构设置造成它们互相推卸监管责任。在事件处理上,上海市组建的联合调查组成员单位仍然包括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等问责对象,他们一跃由问责对象转变为问责主体,而纪检、消费者协会等民间团体和市民却没有进入调查组,如此的调查组人员结构很难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

三、提升基层质量监督部门行政效能之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国务院已经在2013年对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进行了职能和机构整合。因此,省级及以下政府也应尽快整合食品安全监管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机构,这是提升基层质量监督部门行政效能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以食品安全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

 食品从卫生到安全的转变,反映了问题食品带来的不仅是“卫生”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意味着相关部门责任的递增。因此,应该强化基层质量监督部门所在的基层政府责任,督促基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1.建立健全基层政府的考核机制,强化基层政府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地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尤其是食品小作坊主要分布在乡镇或是社区,只有依靠基层政府和相关机构才能做好监管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有关规定,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基层政府的考核机制,把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领导干部政绩指标进行考核,细化考核指标,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促进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2013年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转变了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理念和方式,突出科学发展和民生导向,强调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因此,食品安全将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内容。

2.建立健全监管部门评议考核和协调机制,促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监管职责

基层政府应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强化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工作中的协调、衔接与配合,促进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加大对违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无证照小作坊的依法查处力度,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需要政府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食品生产加工质量监管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质量监督部门巡查协管、监督检验等工作开展,影响监管的质量和有效性。根据国务院国发[2004]23号文件关于“地方政府要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保证办公办案和监督抽查等经费”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关于“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的有关要求,建议基层政府把食品安全监管巡查协管工作经费、监督检验经费、样品购买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从而保证基层质量监督部门正常有效开展日常工作。

(二)促使食品安全教育与对食品生产者的奖惩并进

基层质量监督部门应建立教育培训制度,一是加大《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社会公众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宣传橱窗等渠道,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二是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食品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形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消费者,提高对伪劣食品危害性的认识,增强抵制各种假冒伪劣食品的自觉性;三是强化食品生产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检查督促制度,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格按有关法律要求,健全落实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管理记录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和市场准入制度,对生产质量好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及其产品,给予宣传并在进入市场、超市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责任意识。建立监督检查责任制度,对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加工单位依法严厉打击,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从而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负责。

(三)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4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

4.1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课程类实践、专业课程类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等三部分,总学分为41学分,占总学分的23.3%,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20%的要求[5]。本专业设置专业认知实习、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综合实验、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标准化课程设计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目前,本专业已与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雅客食品(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等共建金禾食品班、达诺班、嘉吉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实现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产教融合共同育人。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毕业要求形成良好的支撑。

4.2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了12学分,从第7学期开始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到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教师科研项目,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热点。同时,邀请校外同行及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校内与校外指导相结合。

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等课程构成,总计36学分,占总学分的26.1%,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15%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毕业前还应修完12学分的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教育、素质拓展、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涉及的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因素,使学生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时能深入理解其对公众安全、健康及环境的影响,能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结语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课程体系不仅包含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还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紧跟时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拓展需求等进行微调,凝练成自己的特色,为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38-140.

[2]周军其,刘亚文,张熠,等.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4):127-129.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理论概述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聚氰胺奶粉”“豇豆含毒”“瘦肉精”等食品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媒体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愈发密切。现阶段的食品管理系统中,食品安全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在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并消除食品中的所有安全隐患。由此,应突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食品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应用科技手段,保证食品安全[1]。

2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与多项技术的结合,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婴幼儿食品检测的工作中,确定其砷元素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微波消解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另外,微波技术还可应用在预处理环节,在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物质的检测中,使用微波辅助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可将回收率控制在76.2%~94.7%范围内,并将标准偏差控制在6.8%~8.4%,检测限为0.1g•kg-1。而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NIR)可用于食品试样材料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分子水中的氢结合状态,解析出具体的数值。同时,此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淀粉损伤检测与水果品质测定工作中。通过对食品形态分析,如食品的固态、液态等,优化测定波长,并对食品进行反射分析。NIR检测技术不仅能对氢基团进行分析,在无机物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红外光谱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优化软件统计方式,也可以在复杂、变化的红外光谱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资料,并提高光谱信噪比,使红外光谱的应用空间更加广泛,技术优势更明显[2]。

2.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拥有高灵敏度、方法简便、操作量大且成本低的技术特征,在应用推广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对食品中的化合物、蛋白质、酶等物质展开定量分析,可以科学化的完成检测。另外,砷元素的检验还可以采用马氏试砷法。将Zn与盐酸混合,并与试验试样融合,导入到热玻璃管设备中。如果试验对象中的砷处于化合物状态,则会生成AsH3,通过加热处理,使AsH3分解,进而形成As物质。由此,如果使用氯酸钠溶液进行二次洗涤,并达到溶解效果,则可以更加明确砷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条件,从而确定食品的食用安全状态。这一技术还需配合银盐法,在化学制剂的作用下,完成精确度测量。同时,应用原子荧光法展开技术检测,还需对试验材料进行微波处理,并获得精确度的分析数据。

2.3其他检测技术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可以确定磷酸盐的含量状态,并在0~150mol•L-1区间内,磷酸盐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在0.9999,可用于肉制品中磷酸物质的检测分析。原子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砷元素作为典型的有害元素,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存留在动植物体内。尤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砷元素的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对食品造成影响,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在食品中砷元素的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原子荧光技术进行分析。在这一技术条件下,可以确定实验样品中砷盐的具体含量。但是,检测过程中也会出现复杂度高、步骤繁琐、影响因素难以控制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对检测的误差条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技术的执行效果[3]。另外,高温灰化法的应用中,展现出取样量大、处理时间长、能源消耗多的技术特点。试验中,汞、砷等元素易产生挥发,并在高温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会对实验准确度在成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低温灰化法,则可以在少量的取样条件下,避免元素挥发,但试验的灰化时间更长,且需消耗大量成本准备设备,并维护试验条件。因此,低温灰化法也不作为常规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1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也让人们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更加放心。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几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对市场中的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相关部门的日常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前些年的“苏丹红”以及三鹿奶粉等相关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使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但这一情况也促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3.2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有序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会让食品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促进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食品市场的有序性,为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当前的食品市场来说,其经济运行过程极易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市场,减少甚至避免对国内食品的购买,增加对进口食品的购买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食品市场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导致其难以正常运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够对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把控,有效抵制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5]。

4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种类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能够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力度,确保人们能获得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饶朝龙.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6.

[2]毛振宁,李沛.标准化管理助推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6.

[3]王金梅.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23(5):375.

[4]李璟.浅析食品检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食品,2017(21):47-49.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早于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近20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致使社会对食品质量检测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独立学院也纷纷开始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部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直接对接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各独立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目标定位,因此实践教学更显举足轻重。笔者于2004年以来开始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教学和管理,重点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特色。独立学院始建于1999年,历史并不长,有些还依附于母校,因此很多学院还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历史更短,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欠缺。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是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或是由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堆砌而成,使得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联系、衔接性不够,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

1.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和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基于应用性方面,最基本要求是能检测和分析食品成分,这就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独立学院属于民营性质,为节约成本,较少购买高级仪器,演示实验都无法满足,有些食品成分的检测只能纸上谈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简单的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上课往往3~4人一组共用,通常学生上完了实验课还叫不出仪器名称。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高级仪器,但运行经费投入极为不足,致使这些仪器只能成为摆设。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多是由一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建设,往往源于学术研究,缺乏生产实践需要的认识,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并没有根据食品检测和分析的生产实践需求来建立,缺乏系统性。而且实验室封闭,很多院校的实验室上课就开,一到下课时间就关,节假日时间全封闭,在时间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提升。

1.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极为不足。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承担。从数量上讲,自有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般只有2~5个专业教师,所以经常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脚踏几只船,经常调课,甚至有时将课程集中上,实验课常常敷衍了事。从质量上讲,独立学院年纪大的教师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对于检测食品的一些现代仪器和技术不懂,难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青年教师(40岁以下)目前是独立学院的主力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硕士或博士,对现代食品检测仪器和技术有所学习,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检验所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所以真正能将这些现代仪器和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的人不多,实践教学的水平缺乏保证。

1.4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离。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验室条件、教师水平及教师对社会生产实践缺乏了解,开设的实验项目往往有限或比较陈旧,有些检测的方法与手段在企业和社会检测机构根本不用,而学校在教学,有些新的检测项目和高级检测方法实际中已经展开和运用,而学校还无法进行。

1.5实践教学缺乏监控管理。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相当缺乏自有的系统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体系。各课程实验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因相互缺乏交流,出现实验项目雷同现象;还有教师由于学校规定了实验课时,设置没必要开的实验项目充数;教师津贴只按课时计,不考虑课堂质量,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放任自流;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开设验证性实验,教师先讲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做,缺乏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毕业实习目前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缺乏指导;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多为摆设,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实验、实习成绩和鉴定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应用性。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要保证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必需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各自发挥作用时,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必需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制定,建议与同类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特别是“食品分析”“粮油检验”“食品安全检验”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笔者构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

2.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建设系统性开放型实验室。经费和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经费的投入:一是要用于旧设备的更新、购置现代高级仪器和增加实验中的运行经费,包括课程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及学生毕业论文;二是用于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三是用于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人才兼职来院校指导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系统化,食品的类别千万种,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各类食品的检测分析是相通的,因此认为各院校可以结合当地食品的发展情况,选定当地代表性的食品,与当地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企业或同类院校共建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实验室,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可以承担起当地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工作。再者,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实验室还应该是开放型的,能够让学生宽松地训练自己的操作技能,自行设计、实施、延伸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

2.3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技能是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技术保证。针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院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目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应该减少或取消他们对科研及的硬行要求,只是作为一种奖励,从而首先保证其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实验项目;再者,学校根据专业或课程需要定向安排教师到食品企业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挂职或顶岗锻炼,经过实践锻炼的教师才能从事实践教学;最后,要大力支持教师与其他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食品类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进行对外交流和联系,建立定期定点企业行、高校行制度。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机械地听一步做一步,绝大多数是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地融会贯通,笔者认为应该多开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分析现象,“翻转课堂”用于实践教学。对于一些学校开设受限的课程实验项目,如三聚氰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与企业合作进行。

2.4扩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教学。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的基础保证。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无论怎么模拟都会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别,每个实习单位一次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也有限,所以扩建足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至少应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保证学生实习的时间为2~4个月,最好经历至少2个单位,与企业联合教学,这样不仅能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培养出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处理事务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2.5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监管体系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纪律保证。一是着重监管各课程实验项目的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课程的实验项目由专业建设团队评审是否开设,统一编写出课程实验大纲,各课程实验指定专业教师负责;二是着重监管实践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上课纪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制订严格的实践教学教师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3结语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6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2.3实验结束后的管理

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必须重视收尾工作,首先实验室老师要检查学生试剂药品、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督促学生填写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清洗实验过程所用玻璃器皿,清理实验所剩的实验样品、试剂药品,对于有毒有害试剂要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学生,实验室老师要及时上报指导老师和学院,以阻止其答辩工作及其毕业离校事宜。其次,实验室老师应及时跟其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这将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结语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1指导思想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2基本思路

“食品分析”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遵循食品科学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探索新时期“食品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教学改革的路径,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面向未来,培养适应食品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所需的预备性人才。为此,本课程建设将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步实施的计划,并逐步与其他相关课程向构建课程群建设推进。

3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保持与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分析的常规方法和基本原则,初步具备一定设计拟定食品分析新方法和标准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学生活学活用、拓展思维、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锻炼。同时力争在教学手段、实践内容、实验教材与考核方式等环节达到较高水平,例如结合雨课堂修订完善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争取新版实验指导书的整理和出版,结合机读答题卡修订扩充原有的试题库。

4实施方法

4.1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师资队伍

本课程历经近二十年的建设,目前已组成了一定规模、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人员老中青搭配合理,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其中3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2名成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本课程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成员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具有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其中中科院JCR大类分区为一、二区的为10篇),EI收录9篇。此外,每年还均有若干名硕士研究生参与助教。

4.2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主要内容涉及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检测,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食品相关工作或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所必须的工具性课程。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一般的学时安排是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在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卓越农林工程师培养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确保本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外,本课程所依托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具有大量先进的大型和小型实验仪器可以使用,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特别注重以教研和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将课题组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章节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挑选一些与本专业高度契合且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同时将一些有应用价值、经过毕业论文验证过的课题作为新的实践教学项目填充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通过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加深理解分析方法在解决不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3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的课时分配为一半学时用于课堂理论讲授、一半学时用于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孤立分开的。在多年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在理论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样品和仪器可以参考讲解,教师的授课难度很大,本身食品分析的理论知识又比较枯燥而难以理解,因此最终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相对应的章节展示给同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所学习内容的意义。例如在讲授理论课正式内容的第一章酸度的测定时,很多同学反映有机酸的概念和分析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结合大创项目———分子印迹化学舌用于有机酸的识别和以氨基酸有机酸做特征成分实现食品鉴别,向同学展示了项目的研究成果(两篇SCI收录论文)。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经高效液相反相C18柱分离后,以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出不同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组成与含量。采用SPSS软件中的PCA与LD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有机酸的种类、含量来识别果汁、葡萄酒等。结果表明,以这些饮料中的几种主要有机酸作为指示物,以HPLC测定作为化学舌,可以实现不同水果果汁、不同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的初步分类和区分。此外,我们还将自己对食品分析各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的了解在理论课上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吸收率,开拓学生的眼界。比如在重金属的分析这一章,在讲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时,简单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形象的理解。因此笔者将最新发表在美国农业食品化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介绍给学生。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是无机砷和镉元素在我国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花生和大米中的含量和膳食暴露评价。通过幻灯片和图片的展示,可以清晰生动地向同学展示重金属污染情况的严重,课堂授课效果良好。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随着21世纪“00后”一代进入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单纯地控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一味地“堵”不是好办法。因此,我们从今年开始采用了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智能手机的便利和优势,而不再是一味地强调不让学生在教室中使用手机。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的一项新技术。利用雨课堂,可将师生联系的更加紧密、更加方便,让本来难以实时沟通互动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雨课堂可以完美覆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教与学更明了。例如,我们在开课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设置提问与回答,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发送弹幕提问或者在幻灯片中作“不懂”标记;在每一章结束时我们利用雨课堂设置了练习用的选择题,在给定的时间内让刚刚完成本章学习的同学“趁热”实时答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一个学期完整教学环节的使用,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课程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相比,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升。我们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大班型课程和理论性教学,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广和改进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期末闭卷考试方面,我们不断更新传统的试题库。最近我们还将采用新型的机读卡答题纸形式设计考卷,并增加多选题、增大填空题的比例,利用专门机器机读阅卷、自动核分并计算每项得分率,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度,促进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玲晖,张翀,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2]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3]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4]邱朝坤,范露,吉义平,付晓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分析课程研究与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38-5339.

[5]张爱武.农业院校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62-64.

[6]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17-18.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8

关键词:HACCP;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农产品是食品生产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品链源头的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目前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应当对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的安全食品。HACCP体系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质量和安全控制相集成,以减少安全隐患,预防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实现供应链质量和安全控制,以确保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HACCP理论与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一)HACCP理论的主要内容。HACCP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合理、科学、系统的危害评估、识别和控制方法,用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和预防。HACCP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可接受的水平,并预测和防止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并减少产品损坏,同时,可以将安全控制的重点从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变为加工过程和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HACCP控制体系原则的指导下,在设计过程包含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1]。

(二)HACCP驱动下的质量安全控制。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就是基于HACCP体系原理,生态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经营者,将其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贯穿于从原材料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契约利益联盟,对供应原材料与市场销售采取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减少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这就是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2]。从政府监管层面来说,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就是要将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储存过程、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加工(包括餐饮业供餐)过程、市场销售过程等政府监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按HACCP体系的7个工作原理,建立HACCP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实现减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产品检测机制和机构体系不完备。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可能受到农药、化肥和工业“三废”污染及添加剂使用不当的影响,且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系统、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食品检验检测系统等也并未完全形成,导致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检测。另外,生态农产品的检测太过形式化,检测数据报告存在监督机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乡镇基层的农产品检测项目较单一、粗放,检测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不能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纷繁复杂且不流畅。首先,我国的冷链建设尚不完善,冷藏、冷冻库少且规模小,保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冷藏、冷冻运输业不发达。其次,我国的生态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再次,我国供应链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者以家庭为基础,销售渠道以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分散交易为主。最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成员不能共享信息。

(三)质量管理体系并未统一标准化。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员之间没有紧密合作,整个供应链没有统一的目标。同时,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上存在不足:第一,同级政府各环节监管部门间未形成有机整体,缺乏统筹协调各环节监管部门分工合作联动的有效机制;第二,同个监管环节的上下级政府或部门间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第三,政府或部门间监管信息无法共享,不通畅,从而无法形成可操作性强、统一适用有效的标准化监管体系。

三、HACCP驱动下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流程

(一)建立专业的HACCP团队。利用本级政府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农技、市场、食品餐饮等各环节监管部门,抽调监管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的HACCP团队。同时,聘请农业专家或大学学者担任技术顾问,帮助质量管控部门解决安全控制问题。

(二)确定关键控制点并设置关键极限值。根据产品特性或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按HACCP体系危害分析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数量,为每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一个或多个参数作为关键极限值,这些参数应清楚表明关键控制点已被控制[3]。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整改方案。建立有计划和程序化的观察或测定,有效检测出关键控制点的不符合并准确记录下来,进行质量安全评审,以证明关键控制点受到控制。

(四)完成审核验证并保留记录。目的是确定HACCP系统的实施,同时确定HACCP计划是否可以满足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的需要,以确保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五)定期评估计划并加强改进。这是确保HACCP计划持续有效的重要一步,评估的有关材料应与文件记录同时保存。

四、基于HACCP理论的质量安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机制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资金投入,积极完善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增加检测机构或专业人员,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检测中心对各区域、重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生态产品分批抽检,以确保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供应。一旦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立即从严处罚并进行登记。做好记录,集中监督,及时将其公之于众,倒逼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政府各级或各部门检测中心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

(二)政府应注意调控市场,加大生态农产品生产者集约化运营。首先,政府应以市场化为政策导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拓宽市场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收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并及时公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指导,使生产者能够及时、针对性调控质量安全问题。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鼓励分散小生产者,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从而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最后,政府应鼓励企业不断研究和完善冷链储存、物流系统,提高相关专业化运作水平,运用先进的设备,确保生态农产品储运中的安全,提高时间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既定的服务水平并保持利润。

(三)整个供应链中建立实施规范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可靠的伙伴关系,全部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品牌化、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当出资委托第三方,免费为企业提供HACCP体系建立的咨询服务,并对获取HACCP体系认证企业予以奖励。而对企业监管的内容程序要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推进企业和政府质量监控的关键控制点和限值指标统一一致,对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监管采信,减少监管次数,以此来鼓励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推行HACCP体系。再次,政府在成立农业农村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职能整合到同一个体系内,建立基于HACCP体系原理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最后,政府应加快农产品生产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HACCP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大力开展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防范、预测和预警。首先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因此,在企业之间搭建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可以控制和预防道德风险,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其次是完善可追溯系统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管理系统,可以跟踪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避免成员企业浑水摸鱼,杜绝危害重复发生。再次,政府建立企业诚信公布机制。政府要定期分析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同时研究企业历史质量安全状况,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和企业的绩效,对不符合要求或者安全意识薄弱的企业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力度,要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和建立长效机制,以提升社会全员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中应用HACCP质量管理原理,通过政府监管和供应链成员内部管理同步开展,分析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控制点有效控制,实施基于HACCP质量控制原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全面、精准地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秦立公,韦金荣,王宁宁.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4(09):258-261.

[2]代立,2017.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质量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合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2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