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食品质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食品质量论文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6年6月3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认证结果实现国际互认,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及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2]。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12条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集中实践和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课程是学生和大学的结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是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课程体系是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根本,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4];课程体系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讨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43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48.5学分)、专业限选课(26.5学分)、专业任选课(9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41学分)等6个模块,同时还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表1)。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每门课程都支撑相关毕业要求。4学年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以通识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和集中性实践为主。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了行业专家、任课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会根据培养方案每2年修订1次,2019年9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大纲(2018版)》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OBE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专业课教学大纲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进行修订,将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应修完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食品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2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8%,达到通用标准中不低于15%的要求[5](表2)。3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培养方案(2019版)》规定,修完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等工程基础类课程,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类课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合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3.5%,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30%的要求。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1.3%;专业选修课程21.5学分,占总学分的12.2%[5](表3)。

4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论文

4.1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课程类实践、专业课程类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等三部分,总学分为41学分,占总学分的23.3%,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20%的要求[5]。本专业设置专业认知实习、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食品加工与品质控制综合实验、食品检验检测综合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标准化课程设计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目前,本专业已与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雅客食品(滁州)有限公司、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等共建金禾食品班、达诺班、嘉吉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实现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产教融合共同育人。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毕业要求形成良好的支撑。

4.2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了12学分,从第7学期开始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到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教师科研项目,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问题及研究热点。同时,邀请校外同行及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校内与校外指导相结合。

5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等课程构成,总计36学分,占总学分的26.1%,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不低于15%的要求。此外,学生在毕业前还应修完12学分的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教育、素质拓展、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涉及的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因素,使学生在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作时能深入理解其对公众安全、健康及环境的影响,能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结语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课程体系不仅包含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课程,还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紧跟时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针对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拓展需求等进行微调,凝练成自己的特色,为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宫霞,张路遥,韩梅,等.应用技术型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38-140.

[2]周军其,刘亚文,张熠,等.工程教育认证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20,18(4):127-129.

[3]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2):62-69.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理论概述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聚氰胺奶粉”“豇豆含毒”“瘦肉精”等食品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媒体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愈发密切。现阶段的食品管理系统中,食品安全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在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并消除食品中的所有安全隐患。由此,应突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食品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应用科技手段,保证食品安全[1]。

2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与多项技术的结合,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婴幼儿食品检测的工作中,确定其砷元素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微波消解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另外,微波技术还可应用在预处理环节,在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物质的检测中,使用微波辅助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可将回收率控制在76.2%~94.7%范围内,并将标准偏差控制在6.8%~8.4%,检测限为0.1g•kg-1。而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NIR)可用于食品试样材料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分子水中的氢结合状态,解析出具体的数值。同时,此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淀粉损伤检测与水果品质测定工作中。通过对食品形态分析,如食品的固态、液态等,优化测定波长,并对食品进行反射分析。NIR检测技术不仅能对氢基团进行分析,在无机物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红外光谱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优化软件统计方式,也可以在复杂、变化的红外光谱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资料,并提高光谱信噪比,使红外光谱的应用空间更加广泛,技术优势更明显[2]。

2.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拥有高灵敏度、方法简便、操作量大且成本低的技术特征,在应用推广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对食品中的化合物、蛋白质、酶等物质展开定量分析,可以科学化的完成检测。另外,砷元素的检验还可以采用马氏试砷法。将Zn与盐酸混合,并与试验试样融合,导入到热玻璃管设备中。如果试验对象中的砷处于化合物状态,则会生成AsH3,通过加热处理,使AsH3分解,进而形成As物质。由此,如果使用氯酸钠溶液进行二次洗涤,并达到溶解效果,则可以更加明确砷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条件,从而确定食品的食用安全状态。这一技术还需配合银盐法,在化学制剂的作用下,完成精确度测量。同时,应用原子荧光法展开技术检测,还需对试验材料进行微波处理,并获得精确度的分析数据。

2.3其他检测技术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可以确定磷酸盐的含量状态,并在0~150mol•L-1区间内,磷酸盐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在0.9999,可用于肉制品中磷酸物质的检测分析。原子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砷元素作为典型的有害元素,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存留在动植物体内。尤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砷元素的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对食品造成影响,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在食品中砷元素的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原子荧光技术进行分析。在这一技术条件下,可以确定实验样品中砷盐的具体含量。但是,检测过程中也会出现复杂度高、步骤繁琐、影响因素难以控制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对检测的误差条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技术的执行效果[3]。另外,高温灰化法的应用中,展现出取样量大、处理时间长、能源消耗多的技术特点。试验中,汞、砷等元素易产生挥发,并在高温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会对实验准确度在成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低温灰化法,则可以在少量的取样条件下,避免元素挥发,但试验的灰化时间更长,且需消耗大量成本准备设备,并维护试验条件。因此,低温灰化法也不作为常规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1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也让人们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更加放心。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几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对市场中的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相关部门的日常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前些年的“苏丹红”以及三鹿奶粉等相关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使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但这一情况也促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3.2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有序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会让食品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促进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食品市场的有序性,为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当前的食品市场来说,其经济运行过程极易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市场,减少甚至避免对国内食品的购买,增加对进口食品的购买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食品市场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导致其难以正常运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够对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把控,有效抵制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5]。

4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种类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能够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力度,确保人们能获得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饶朝龙.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6.

[2]毛振宁,李沛.标准化管理助推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6.

[3]王金梅.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23(5):375.

[4]李璟.浅析食品检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食品,2017(21):47-49.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最早于2001年教育部批准西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近20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致使社会对食品质量检测分析、食品卫生检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各独立学院也纷纷开始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部分。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直接对接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是各独立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目标定位,因此实践教学更显举足轻重。笔者于2004年以来开始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建设、教学和管理,重点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特色。独立学院始建于1999年,历史并不长,有些还依附于母校,因此很多学院还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历史更短,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欠缺。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是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或是由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堆砌而成,使得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联系、衔接性不够,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

1.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和实验室建设缺乏系统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的学生基于应用性方面,最基本要求是能检测和分析食品成分,这就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独立学院属于民营性质,为节约成本,较少购买高级仪器,演示实验都无法满足,有些食品成分的检测只能纸上谈兵,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简单的检测仪器数量有限,上课往往3~4人一组共用,通常学生上完了实验课还叫不出仪器名称。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高级仪器,但运行经费投入极为不足,致使这些仪器只能成为摆设。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多是由一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建设,往往源于学术研究,缺乏生产实践需要的认识,因此专业实验室建设并没有根据食品检测和分析的生产实践需求来建立,缺乏系统性。而且实验室封闭,很多院校的实验室上课就开,一到下课时间就关,节假日时间全封闭,在时间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提升。

1.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极为不足。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师,实践教学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承担。从数量上讲,自有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般只有2~5个专业教师,所以经常外聘教师。外聘教师脚踏几只船,经常调课,甚至有时将课程集中上,实验课常常敷衍了事。从质量上讲,独立学院年纪大的教师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对于检测食品的一些现代仪器和技术不懂,难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青年教师(40岁以下)目前是独立学院的主力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硕士或博士,对现代食品检测仪器和技术有所学习,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检验所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所以真正能将这些现代仪器和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的人不多,实践教学的水平缺乏保证。

1.4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脱离。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中比例最高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验室条件、教师水平及教师对社会生产实践缺乏了解,开设的实验项目往往有限或比较陈旧,有些检测的方法与手段在企业和社会检测机构根本不用,而学校在教学,有些新的检测项目和高级检测方法实际中已经展开和运用,而学校还无法进行。

1.5实践教学缺乏监控管理。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相当缺乏自有的系统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体系。各课程实验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因相互缺乏交流,出现实验项目雷同现象;还有教师由于学校规定了实验课时,设置没必要开的实验项目充数;教师津贴只按课时计,不考虑课堂质量,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放任自流;实验课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开设验证性实验,教师先讲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做,缺乏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毕业实习目前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缺乏指导;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多为摆设,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实验、实习成绩和鉴定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应用性。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要保证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必需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各自发挥作用时,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必需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制定,建议与同类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特别是“食品分析”“粮油检验”“食品安全检验”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笔者构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

2.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建设系统性开放型实验室。经费和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保证。经费的投入:一是要用于旧设备的更新、购置现代高级仪器和增加实验中的运行经费,包括课程实验、大学生科研创新及学生毕业论文;二是用于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三是用于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人才兼职来院校指导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应该系统化,食品的类别千万种,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各类食品的检测分析是相通的,因此认为各院校可以结合当地食品的发展情况,选定当地代表性的食品,与当地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企业或同类院校共建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实验室,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可以承担起当地某些食品成分检测分析的工作。再者,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实验室还应该是开放型的,能够让学生宽松地训练自己的操作技能,自行设计、实施、延伸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

2.3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技能是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技术保证。针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学院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目前,独立学院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应该减少或取消他们对科研及的硬行要求,只是作为一种奖励,从而首先保证其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实验项目;再者,学校根据专业或课程需要定向安排教师到食品企业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挂职或顶岗锻炼,经过实践锻炼的教师才能从事实践教学;最后,要大力支持教师与其他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食品类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进行对外交流和联系,建立定期定点企业行、高校行制度。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机械地听一步做一步,绝大多数是开设验证性实验。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真正地融会贯通,笔者认为应该多开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分析现象,“翻转课堂”用于实践教学。对于一些学校开设受限的课程实验项目,如三聚氰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检测与企业合作进行。

2.4扩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教学。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零距离”的基础保证。校内实验室、实训室无论怎么模拟都会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别,每个实习单位一次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也有限,所以扩建足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至少应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保证学生实习的时间为2~4个月,最好经历至少2个单位,与企业联合教学,这样不仅能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培养出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处理事务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2.5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监管体系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纪律保证。一是着重监管各课程实验项目的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各课程的实验项目由专业建设团队评审是否开设,统一编写出课程实验大纲,各课程实验指定专业教师负责;二是着重监管实践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上课纪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制订严格的实践教学教师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的考核标准,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3结语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4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2.3实验结束后的管理

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时,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必须重视收尾工作,首先实验室老师要检查学生试剂药品、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督促学生填写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清洗实验过程所用玻璃器皿,清理实验所剩的实验样品、试剂药品,对于有毒有害试剂要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学生,实验室老师要及时上报指导老师和学院,以阻止其答辩工作及其毕业离校事宜。其次,实验室老师应及时跟其指导老师汇报学生在实验室的工作情况,这将作为评价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3结语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食品分析;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1指导思想

“食品分析”课程教学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2基本思路

“食品分析”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遵循食品科学教学的内在规律,不断探索新时期“食品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教学改革的路径,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面向未来,培养适应食品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所需的预备性人才。为此,本课程建设将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步实施的计划,并逐步与其他相关课程向构建课程群建设推进。

3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保持与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分析的常规方法和基本原则,初步具备一定设计拟定食品分析新方法和标准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在此基础上,尤其注重学生活学活用、拓展思维、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锻炼。同时力争在教学手段、实践内容、实验教材与考核方式等环节达到较高水平,例如结合雨课堂修订完善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争取新版实验指导书的整理和出版,结合机读答题卡修订扩充原有的试题库。

4实施方法

4.1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师资队伍

本课程历经近二十年的建设,目前已组成了一定规模、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人员老中青搭配合理,由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其中3名成员具有博士学位,2名成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本课程教学团队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成员分别毕业于南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具有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其中中科院JCR大类分区为一、二区的为10篇),EI收录9篇。此外,每年还均有若干名硕士研究生参与助教。

4.2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主要内容涉及各种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辅料和添加剂的分析检测,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食品相关工作或在本专业继续深造所必须的工具性课程。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体系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一般的学时安排是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在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卓越农林工程师培养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确保本学科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外,本课程所依托的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具有大量先进的大型和小型实验仪器可以使用,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特别注重以教研和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将课题组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章节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在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挑选一些与本专业高度契合且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同时将一些有应用价值、经过毕业论文验证过的课题作为新的实践教学项目填充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通过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加深理解分析方法在解决不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3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的课时分配为一半学时用于课堂理论讲授、一半学时用于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孤立分开的。在多年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在理论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样品和仪器可以参考讲解,教师的授课难度很大,本身食品分析的理论知识又比较枯燥而难以理解,因此最终的理论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相对应的章节展示给同学,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所学习内容的意义。例如在讲授理论课正式内容的第一章酸度的测定时,很多同学反映有机酸的概念和分析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结合大创项目———分子印迹化学舌用于有机酸的识别和以氨基酸有机酸做特征成分实现食品鉴别,向同学展示了项目的研究成果(两篇SCI收录论文)。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经高效液相反相C18柱分离后,以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出不同果汁、葡萄酒中的有机酸组成与含量。采用SPSS软件中的PCA与LD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有机酸的种类、含量来识别果汁、葡萄酒等。结果表明,以这些饮料中的几种主要有机酸作为指示物,以HPLC测定作为化学舌,可以实现不同水果果汁、不同葡萄品种酿造的葡萄酒的初步分类和区分。此外,我们还将自己对食品分析各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的了解在理论课上介绍给同学,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吸收率,开拓学生的眼界。比如在重金属的分析这一章,在讲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时,简单的语言表述比较枯燥,学生缺乏形象的理解。因此笔者将最新发表在美国农业食品化学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介绍给学生。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是无机砷和镉元素在我国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花生和大米中的含量和膳食暴露评价。通过幻灯片和图片的展示,可以清晰生动地向同学展示重金属污染情况的严重,课堂授课效果良好。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随着21世纪“00后”一代进入大学校园,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单纯地控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一味地“堵”不是好办法。因此,我们从今年开始采用了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智能手机的便利和优势,而不再是一味地强调不让学生在教室中使用手机。雨课堂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的一项新技术。利用雨课堂,可将师生联系的更加紧密、更加方便,让本来难以实时沟通互动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雨课堂可以完美覆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教与学更明了。例如,我们在开课前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设置提问与回答,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发送弹幕提问或者在幻灯片中作“不懂”标记;在每一章结束时我们利用雨课堂设置了练习用的选择题,在给定的时间内让刚刚完成本章学习的同学“趁热”实时答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一个学期完整教学环节的使用,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分析课程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相比,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升。我们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大班型课程和理论性教学,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广和改进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此外,在期末闭卷考试方面,我们不断更新传统的试题库。最近我们还将采用新型的机读卡答题纸形式设计考卷,并增加多选题、增大填空题的比例,利用专门机器机读阅卷、自动核分并计算每项得分率,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度,促进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玲晖,张翀,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2]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3]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4]邱朝坤,范露,吉义平,付晓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分析课程研究与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338-5339.

[5]张爱武.农业院校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62-64.

[6]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2):17-18.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6

关键词:HACCP;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农产品是食品生产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品链源头的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目前仍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应当对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绿色无公害的安全食品。HACCP体系与整个供应链的全面质量和安全控制相集成,以减少安全隐患,预防整个供应链管理和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实现供应链质量和安全控制,以确保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HACCP理论与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

(一)HACCP理论的主要内容。HACCP就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合理、科学、系统的危害评估、识别和控制方法,用于食品安全危害控制和预防。HACCP系统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或可接受的水平,并预测和防止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并减少产品损坏,同时,可以将安全控制的重点从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变为加工过程和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不合格产品的批量生产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在HACCP控制体系原则的指导下,在设计过程包含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1]。

(二)HACCP驱动下的质量安全控制。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就是基于HACCP体系原理,生态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经营者,将其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贯穿于从原材料到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契约利益联盟,对供应原材料与市场销售采取相应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减少食品质量和安全风险,这就是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2]。从政府监管层面来说,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就是要将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原料采购储存过程、生产过程、储运过程、加工(包括餐饮业供餐)过程、市场销售过程等政府监管部门形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按HACCP体系的7个工作原理,建立HACCP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实现减少生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风险的目的。

二、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产品检测机制和机构体系不完备。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可能受到农药、化肥和工业“三废”污染及添加剂使用不当的影响,且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系统、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食品检验检测系统等也并未完全形成,导致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检测。另外,生态农产品的检测太过形式化,检测数据报告存在监督机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乡镇基层的农产品检测项目较单一、粗放,检测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不能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生态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纷繁复杂且不流畅。首先,我国的冷链建设尚不完善,冷藏、冷冻库少且规模小,保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冷藏、冷冻运输业不发达。其次,我国的生态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再次,我国供应链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生态农产品生产者以家庭为基础,销售渠道以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分散交易为主。最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成员不能共享信息。

(三)质量管理体系并未统一标准化。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员之间没有紧密合作,整个供应链没有统一的目标。同时,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上存在不足:第一,同级政府各环节监管部门间未形成有机整体,缺乏统筹协调各环节监管部门分工合作联动的有效机制;第二,同个监管环节的上下级政府或部门间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第三,政府或部门间监管信息无法共享,不通畅,从而无法形成可操作性强、统一适用有效的标准化监管体系。

三、HACCP驱动下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流程

(一)建立专业的HACCP团队。利用本级政府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农技、市场、食品餐饮等各环节监管部门,抽调监管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的HACCP团队。同时,聘请农业专家或大学学者担任技术顾问,帮助质量管控部门解决安全控制问题。

(二)确定关键控制点并设置关键极限值。根据产品特性或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按HACCP体系危害分析原理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数量,为每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一个或多个参数作为关键极限值,这些参数应清楚表明关键控制点已被控制[3]。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整改方案。建立有计划和程序化的观察或测定,有效检测出关键控制点的不符合并准确记录下来,进行质量安全评审,以证明关键控制点受到控制。

(四)完成审核验证并保留记录。目的是确定HACCP系统的实施,同时确定HACCP计划是否可以满足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的需要,以确保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五)定期评估计划并加强改进。这是确保HACCP计划持续有效的重要一步,评估的有关材料应与文件记录同时保存。

四、基于HACCP理论的质量安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机制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生态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资金投入,积极完善质量监测中心建设,增加检测机构或专业人员,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检测中心对各区域、重点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生态产品分批抽检,以确保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供应。一旦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立即从严处罚并进行登记。做好记录,集中监督,及时将其公之于众,倒逼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政府各级或各部门检测中心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

(二)政府应注意调控市场,加大生态农产品生产者集约化运营。首先,政府应以市场化为政策导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拓宽市场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渠道,加强收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并及时公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指导,使生产者能够及时、针对性调控质量安全问题。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鼓励分散小生产者,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从而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最后,政府应鼓励企业不断研究和完善冷链储存、物流系统,提高相关专业化运作水平,运用先进的设备,确保生态农产品储运中的安全,提高时间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既定的服务水平并保持利润。

(三)整个供应链中建立实施规范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首先,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可靠的伙伴关系,全部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品牌化、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当出资委托第三方,免费为企业提供HACCP体系建立的咨询服务,并对获取HACCP体系认证企业予以奖励。而对企业监管的内容程序要以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推进企业和政府质量监控的关键控制点和限值指标统一一致,对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监管采信,减少监管次数,以此来鼓励生态农产品供应链成员推行HACCP体系。再次,政府在成立农业农村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职能整合到同一个体系内,建立基于HACCP体系原理的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最后,政府应加快农产品生产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HACCP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和依据。

(四)大力开展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防范、预测和预警。首先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因此,在企业之间搭建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可以控制和预防道德风险,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其次是完善可追溯系统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完善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管理系统,可以跟踪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避免成员企业浑水摸鱼,杜绝危害重复发生。再次,政府建立企业诚信公布机制。政府要定期分析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同时研究企业历史质量安全状况,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和企业的绩效,对不符合要求或者安全意识薄弱的企业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力度,要创新方式、丰富内容和建立长效机制,以提升社会全员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中应用HACCP质量管理原理,通过政府监管和供应链成员内部管理同步开展,分析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控制点有效控制,实施基于HACCP质量控制原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全面、精准地提高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秦立公,韦金荣,王宁宁.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全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4(09):258-261.

[2]代立,2017.HACCP驱动的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质量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C]//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合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224-231.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7

关键词:商贸流通;食品安全;控制

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食品安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马园园[1]以Y县为例,剖析了食品安全事故,研究了Y县流通环节食品的安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监管的意见建议。丁辉[2]针对西式自助餐厨房食品的安全控制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孙爱洁[3]对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措施进行了研究。安外尔·麦海提[4]在分析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方案。简文浩[5]针对食品的加工环节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凡[6]从供应链视角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Loring等[7]对北美洲的食品安全和食品供应保障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Charoenratana等[8]对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权和食品安全进行了研究。从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食品安全都非常重视。近十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持续发展,电子商务带来的快递业务持续增长,大量的食品融入到现有的交通和快递业务体系中,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叶志鹏等[9]就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1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涉及食品供应链的全部环节。食品流通的不同环节和组织载体共同构成了食品供应链。它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产前包括种子、饲料、进口半成品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产中包括种、养、加工等生产环节,主要涉及农户和生产企业;产后包括分级、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主要涉及加工厂、零售商、批发商和消费者。食品供应链是由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构成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物理污染、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外部因素有监管体系、食品技术、法律法规、商贸流通业发展等。微生物污染又分为细菌、病毒及食源性污染。化学污染分为环境污染、农药化肥滥用、添加剂等。物理污染分为外来物质和原来本身污染。在影响食品安全的众多因素中,内部因素是根源,外部因素是关键。只有做到外部监管得力,才能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各种风险隐患。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并非某一个环节的原因就能导致严重后果。且由于食品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且其职责界限不是很清晰,没有统一的上级部门统揽,导致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导致了很多问题无法可依,使得食品监管的难度变得很大。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的持续快速增长,快递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很多大的快递公司,大大缩短了食品流通的时间,很多消费者甚至可以吃上国外进口的新鲜海鲜和水果。这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商贸流通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对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商贸流通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会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困难,流通业的产业组织、流通效率等都会对食品安全控制的策略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是进一步优化流通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对企业形成激励作用。商贸流通业的组织架构,尤其是其运行效率,对食品的安全控制构成直接影响。流通企业更倾向于一体化并节约信息成本。加强组织结构优化将激励企业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流通企业为了降低费用,会追求扩大企业规模,规模化经营以降低费用。对于大企业而言,其对企业信誉更加重视,因为一旦由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损害信誉,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其往往会加大对信誉的投资和维护,不断巩固自己在该市场领域的地位。二是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激励消费者加大消费。激励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信誉来激励。再者就是提高消费者本身的消费意愿及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控制的目的。从近十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来看,尤其是“618”“双11”“双12”等购物节,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很强,消费逐年攀升。可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促进消费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高质量建立自己的信誉,最终通过高价格补偿生产成本和信誉成本。以前,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很难对普通消费者的消费产生激励,毕竟普通消费者关注的成本更多一些。但是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费用大大降低,这样企业就可以降低生产食品的安全成本,从而达到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流通效率的提高直接导致食品在加工运输环节的成本降低,进一步导致了食品成品零售价格的降低。价格低廉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长。同时,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又会激励企业改善其食品安全的控制。三是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传导效率,激励消费者消费意愿。根据食品安全信息被获取的难易,食品包含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由于消费者很容易检测单个食品是否安全,市场可以为企业主动生产安全食品提供激励。但对于一些商品而言,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该产品的信息并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会识别出食品的安全信息,然后将该信息反馈到生产者,帮助其对食品的安全控制进行改善。这种反馈效率的提高,分别有助于生产者改善食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增加消费意愿。当消费者发现食品的安全存在问题时,消费需求就会迅速降低。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食品安全信息的传导效率迅速提高。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有所增加,在了解安全的基础上,消费意愿也就随之增加。企业销售量增加后,其食品安全控制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意愿也就增加。

3实证分析

论文应用回归分析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进行研究,分别确定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3.1因变量

由于食品安全的具体数据很难获得,假设食品越安全,其总销量越高,反之,食品不安全,其销量越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则通过批发和零售业的总额来衡量,其总额越大说明商贸流通业为食品企业提供商贸服务的能力越强,发展水平也较高。在回归分析中,若该变量的系数为正,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食品安全控制,从而提高了其销售总额。

3.2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影响食品的销售总额。一是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比例;二是城镇化率;三是工业发展水平;四是交通状况;五是经济发展水平;六是金融业发展水平。回归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2006—2017年间除西藏自治区外的剩余30个省级层次的面板数据。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前两列为固定效果回归,三四列为随机回归。由于采用固定回归更为合理,因此,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采用固定回归方法。从表2第(2)列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总量”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表明,在稳定其他因素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国内的市场规模效应较大,这就导致食品企业加工的各类食品可以快速地运输到各地区的终端市场,进行销售,进一步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国内需求规模扩大后,可以进一步激励食品企业加强食品安全控制,生产质量更好更安全的食品。沿海地区的交通基础建设非常完善,目前正在建设的交通设施则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当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完毕后,非常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食品销售到东部地区市场,从而扩大国内食品市场的总体销售量。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科技的发展差异非常大,而且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需要对各地区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其他变量不变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东部地区食品的竞争力,而中西部不明显。再者,东部地区科技发达,现有技术条件足以支撑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东部地区还拥有大量的高技术、懂贸易的人才,这些良好的条件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相结合就会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及市场竞争力。而中西部则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提升食品安全控制的有效影响不足。此外,工业发展水品决定了食品企业是否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最终生产一些符合严格标准的绿色食品。

4意见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就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增强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可以提出如下意见建议:一是增强质量控制理念。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的质量。好的产品是企业在市场充分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当目前我国部分食品企业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弃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于不顾。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质量意识,使得质量要求内化于人的素质之中,促使企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增强技术手段的使用。应该加快国际先进理论在我国食品生产工业中的应用,尤其是进行危害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性措施,在食品生产的循环中不断改善其安全性。三是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和我国工业互联网及5G通信的发展,就食品销售,应该加快整合食品产业链的信息化建设,使得消费者可以快速了解食品的各类信息,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及对食品的安全控制反馈可以及时到达生产企业。四是加强食品道德教育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道德机制,将食品道德贯穿到食品生产供应的各个环节,促进食品从业人员自律。五是加强食品监管体制的改革。现有的食品监管机制存在着政出多门、管理多样化的弊端。因此要进行改革,使得新的机构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加信息互通与交流。增加认证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而达到对整个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目的。

5结论

论文对食品安全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指出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食品安全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在对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园园.Y县食品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

[2]丁辉.浅谈西式自助餐厨房食品安全控制[J].食品安全导刊,2018(31):66-68.

[3]孙爱洁.微生物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现代食品,2018(14):50-52.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8

[摘要]

为了响应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创业性强等特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总结国际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融合路径进行设计,从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案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15年起教育部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11月,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从而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推进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性、创业性较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当其冲。通常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涉及国际货物与服务的谈判、交易、报关报检、结算等一系列过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和专业操作知识,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较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驱动性。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上海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提出,都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兼备发展高等教育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双重角色。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应用型本科高校完整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和非主流的地位,尚未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中没有鲜明体现,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没有形成鲜明的学科和专业;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上升到办学理念的高度。虽然学校一直强调创新创业,但是在专业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独立

当前,许多高校设置了多个学生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仍相互独立,两者缺乏紧密的融合。国际贸易专业,本质上就是培养如何与各国各地区商人进行贸易的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实务性操作和基础性理论知识为引导,侧重于如何进行操作,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归并其中,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去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做得尚不到位。尽管一些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点,从实验课程的设置、实操环境的模拟、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受限于时间和环境的约束,学生仍然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三)缺乏复合型师资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院校从事这方面授课的教师也仅限于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存在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课程缺少长期规划等问题,难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多途径增加专业师资,师资队伍由名牌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或常年在一线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么过于关注专业教育,要么过于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某一方面,缺乏能将二者有效结合、既有专业背景又在相关领域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

(四)缺乏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相关教材

市场上专业教材较多,传统的专业教材侧重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解析,突出专业重点和特色,而缺乏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的教材,因此教师只能是将不同的教材进行拼凑,用于教学。但这样容易出现知识体系不系统,衔接不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且大部分创新创业知识倾向于实践性,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体现和传授。

三、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设计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应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会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和实践更有效地衔接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是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真正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因此,学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或部门学习和培训,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态,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竞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此外,广开渠道,扩大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师的来源,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网络关系,聘请国际贸易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企业家和优秀的创业者担任专业课的实践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双方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型的师资队伍。

(二)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在课程大纲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时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抵为专业实习学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第三,在教材的选定上,可以适当选用带有创业板块或者专题的教科书。

(三)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有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对口培养、暑期实践模拟、与企业联合开展竞赛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竞赛,如品牌大赛、企业策划大赛、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大赛、国际商务专题竞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企业、社会等多方提供支持。因此,可以借助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来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真实平台。其次,学校应借助校友、社会关系等渠道吸引资金,利用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奠定资金基础和推广平台。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仿真、创业模拟大赛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例如,大连财经学院打破学院各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与大连金普新区双D港跨境电商产业园合作组建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对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该中心计划开设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大课程模块,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想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应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诸如通过研讨课、演讲课、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创新意识、创业情感、创业兴趣融入到专业学习或专业实践中。同时上课形式应更趋多样化,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整合班型,增加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情况、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运用慕课和微课等最新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和创新创业知识;培养战略眼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六)改革考核方式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要有所调整。改变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改进考核方式,根据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能考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考核方式,提高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比重,改变标准答案式考试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非标准答案式考试。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加分考核方式,既能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还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密不可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考虑地域特点和专业优势,构建符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拓宽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作者:李辉 李丹捷 张红梅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高职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2.

[2]谭格莉.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47-52.

[3]张彩霞,肖望喜.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探讨———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5(5):17-22.

[4]徐墉.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N].杭州日报,2015-07-11

第二篇: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完善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促进高校与科技、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互联网+;成果导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1“互联网+”及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总理于2015年提出的概念,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促进各行各业的产业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实现了与互联网行业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这种结合将会逐渐走向深层化,这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飞速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也种一种挑战,这其中关键就是要敢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互联网+”中的+真正有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在目前的社会中展现出多种特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解决目前创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良好效果。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最早是被美国提出,经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理论之一,是目前提高教育理论层次的改革性理论。由于成果导向理念对于高职教育需求具有天然的适应性,目前已逐渐被我国高职教育界认识与接受。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推动。加上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积极意义,高等高于在我国的比例也逐渐升高,这种改变进而导致了我国就业结果和就业方式的改变,中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质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职教育之中,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与趋势。高职院校,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探索基于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乌镇举办,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来的。由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想要打造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就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将知识与技术转化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一点就需要我国高校积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2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

有相关研究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的高职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必定要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现实。高职毕业生缺乏将知识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力量的能力,导致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以我国高职学生作为背景的中小型高科技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作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无法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我国的创新可能只会局限于服务行业的创新,科技创新无从谈起。

2.3是高职院校有效行使高职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创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创业活动不仅关系到人才,同样关系到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展基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上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这对于间接促进就业有着积极意义。从另外一种角度而言,通过这种商业化模式的科研方式作为高职院校新的合资企业苗床实现对就业的直接促进。

2.4有利于改变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创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是在部分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的高职毕业生群体上,更加明显。通过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3.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乏创新高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201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指出,中国青年创新者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大学生创新高技术的优势没有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体现出来;从创业行业范式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于零建筑业和售商业。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方式多集中在开设和经营淘宝网店,大学生的创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并且仍以传统的创业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互联网+”思维还没能渗透到大学生创业范式的教育之中,没能让行业的专业化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3.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开淘宝网、创业岗位就是店铺装修、商品拍摄、图片图像处理,网店文案撰写等,也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是极少数,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会主动选择进入薪水较高的企业,同学之间互相推荐,哪家企业工资开得高就往哪家企业跑,这样会造成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频繁跳槽,因此高职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多学一些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求职技巧往往更重要,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并不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实际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侧重于互联网知识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许多高职教师由于从来就没有从象牙塔中走出过,没有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更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因而他们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他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只是帮助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类辅助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中国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追求稳定,缺乏冒险精神,认为创业就是去冒险,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只想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学不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关紧要。

3.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教师自己首先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实际情况是高职教师恰恰缺乏创业意识,很多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往往是创新创业的逃避者和抗拒者,创业的人当不了教师,选择当教师就无法去创业,因此,现在高职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是搞学术的,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创业教育意识,更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创业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说教,达不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当匮乏,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师多数都是半道出家,赶鸭子上架,现买现卖。在我国高职教育队伍中,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人,创业失败者一般都会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往往会抗拒创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创业成功者,像马云那样的教育工作者一旦创业成功,往往都会选择继续当老板,不可能走回头路,选择进高校当创业课程教师。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信息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甚至都没有去过企业,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更少,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技能更是一窍不通,对他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

3.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换过了不同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改变,这样会造成教学过程不连续,而他们传授的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也很学科化,缺乏实操性。

4实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4.1树立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教育脱胎而来,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分科、强调思辨、忽视动手等学科教育习气不可避免地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缺陷。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和工具、以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为导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职教师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高职学生能够成功做事,清楚聚焦并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情,促使课程发展基于“产出”而非“输入”,将焦点放在高职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教了什么”,促使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回归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实际创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课程要求;强调围绕高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教育应倡导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重视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扩展成功学习机会,强调高职学生个人的进步表现和创业成就。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成功是成功之母”,以所有的高职学生均能创业成功为前提,但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用相同的时间来达到成功。

4.2完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成果导向教育没有固定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包容性的理论。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规划并未要求教师、学生采取固定的教学、学习方式,却鼓励教师善用批判性思考及广泛、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依其个别差异与需求来进行学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可见,成果导向课程实开发实施强调教学的输出,即学生的学业表现,只要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或学习成果展示的策略和方法,成果导向教育就可以采纳。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提供教育保障。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于高职达成培养目标非常贴切的教育理论,在高课程实施中,需要借鉴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发到位,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成果导向课程的开发进行准确定位,只是跟风式的采取拿来主义,哪所学校知名度高,哪个专家讲座开得多,就采用哪所学校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开设《社会创业》、《创业技能》、《创业启动与运营》、《创业融资》等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完善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如对《商品拍摄》、《网商创业》、《网店物流运营》、《网店客服》、《网店美工》等创业实践课程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慕课、微课、创客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开展相应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让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更加完善。

4.3加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教育要求教师清楚聚集于学生在一段学习经历后所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起步都较晚,电子商务专业和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都是学习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专业,从来没有从事过企业工作,没有进行过社会创业,更不具备网商创业经验,对“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特点的认识含混不清。而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都已脱离教育行业成为一名知名企业家,极少有人愿意继续从事清贫的教师职业。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打破人才聘用机制,多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和待遇方面要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

4.4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要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搭建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广州昊王皮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一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平台———哈淘电子商务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淘宝网进行网上创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人才为途径,让学生尝试开设淘宝网店从事网商创业、走进网商创业中心,完成电子商务创业项目的孵化,提高网商创业实战经验。

作者:杨兴 严中华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联恩,林明吟.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改革及其在美国实践的经验[J].教育政策论坛,2005,(0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9).

[4]严中华.国外社会创业研究述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4).

[5]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184.

[6]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7).

[7]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2).

[8]杨兴.电子商务行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09).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研究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对于偏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更应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多个地区11所院校498名学生的感知数据,据此,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体系、内部保障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给出了系统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1.1内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全面整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分阶段、递进式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创新创业知识教授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一种实用教育方式①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区分,它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和锻炼,让学生对自我有个清楚的认知,有利于形成自身的创业思维与意识,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并最终形成创新创业行为③④。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整合职业教育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理念层面上注重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在专业技能层面要结合实际讲创新,结合实例谈创业;在素质教育层面要从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活动、实践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1.2目标展望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⑤。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即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基础通识课程中不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为学生打好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⑥。专业能力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训练,让学生逐渐拥有批判性思维、敏锐洞察力与果断决策力等创新创业必备的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执着拼搏、追求卓越、勇于攀登的创新创业精神⑦⑧。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为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切实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6年6月开展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感知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向高职院校在校生及部分毕业一年的学生,发放问卷,从问卷网站后台回收的数据显示,共有537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剔除填答时间在3分钟以下的随意填答式问卷后,得到49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2.73%。调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样本的基本信息,以单选题居多;二是受访者对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反映,提供“有”、“无”、“不知道”3种答案;三是受访者对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根据5级里克特量表,按照评价从低到高设置5个选项,统计分析时转化为“1-5”的定序变量。问卷回收后,从网络后台导出数据借助SPSS19.0进行分析,SPSS可信度分析结果为:Cronbach'sAlpha=0.908,一般认为克朗巴哈系数在0.6以上问卷及数据可用,说明此次问卷设计合理,数据质量可靠。498份样本中,有女生271名,男生227名,以大三学生居多,占70.08%,另有少部分低年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结合受访者填答问卷终端的IP和所填院校名称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云南、广西、贵州、江西、湖南等省份的11所高职院校;有23.09%的受访者表示,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打算,更有近80%的受访者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强烈程度在“一般”以上。可见,在当前环境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之一,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迫切。

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飞速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⑨。问卷的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所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现状调查。该部分的问卷主要分为“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认识情况”、“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措施”等五个方面。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接触过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而没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中,有51%的被调查者反应不能很清晰的辨别创新创业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区别。被调查的11所高校中,有高达6所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是将创新创业课程直接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的目标与任务,使创新创业课程逐渐边缘化。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摸底调查中,仅有2所高校设置有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余10所高校均未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管理机构。而对于保障体系方面,7所高职院校没有设置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在设置了相关机构的院校学生中,仅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相关的机构设施,仅有3%的学生接触过此类的平台设施,其余调查者则显示为不知道此类设施的存在或没有接触过该类的设施。高职院校普遍与校外企业联系紧密,均有学生课外实训基地,但实训内容较为粗糙,高达85%的被调查者显示在实训期间只能做基础的工作,不能向创新或者创业方向延伸发展。

2.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认识不足。相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训练,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多的院校仅把其作为就业指导的补充内容,或者流于形式,游离在专业课程的边缘,没有很好的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问题的得分均值为1.6分,远低于平均值3分,说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您的帮助是否大”这个问题,得分均值为2.3分,其标准差为0.16,数值较小,说明被调查者的评价差异性不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帮助普遍不大。同时,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教育偏向于形式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把关注点仅放在举办讲座、参加大赛或者指导学生开店创业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长期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部分院校将提升就业率、培养学生快速创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重视技巧教学而忽略素质培养,重视短期产生的效应而忽视长期的培养成果⑩。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较为薄弱,在调查中显示,高达90%的学生表示没有正统的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设有创业模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没有进入学校的主教学体系之中,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除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创业模块外,高职院校还会使用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校园活动等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较为单一,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丰富程度”这一问题中,得分均值为1.4,其标准差为0.24,显示学生不论何种专业院系,接受的都是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庸化,教师大多泛泛而谈,没有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展开,对学生的启发和帮助甚微。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非常随意,往往依照本校老师的情况而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课程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缺乏专业的有相关经验或者认识的创新创业教师,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也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到达了一个尴尬的局面。③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足。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不足,据调查结果统计,11所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仅有2所高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3所高校将管理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含就业中心),2所高校将管理机构挂靠在学校的团委部门,另外4所高校没有设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对于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高职院校,其管理机构大多只有名头,而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由相应的教师决定,几乎与管理机构不对接,管理机构如同挂名存在,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没有课程考核标准与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多由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讲授,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大的缺陷,亟待完善和改进。④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不够。保障措施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常运行有比较大的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3所高校设置有类似的创业孵化基地等设施,给予学生创新与创业的相关支持。对于“是否接触过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帮扶措施”这一问题中,其得分均值为3.8分,进一步的调查了解,笔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施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如通过政策、资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创新创业的拓展学分纳入素质拓展学分体系等。但是,较多高职院校的保障措施暂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大多是比较零散的帮扶措施,随意性较强。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是否容易被获取”这个问题,得分均值为1.4,标准差值为0.11,反应出学生普遍在获得该类扶持信息上有较大的困难,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交流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乏。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可分为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地实践。从问卷的调查中显示,“是否能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这一问题的得分均值仅为1.8。综合调查分析发现,限于实践基地、实训经费及设备等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主要偏重于创新创业理论的讲授,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如电子沙盘模拟、模拟公司实训、网络营销模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等实践课程。而校外实践方面,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与校外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但多数合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原因仅能提供参观学习、基础实习等方面的项目合作,较少能在创新创业教育层面展开合作。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建议

基于对11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笔者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3.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

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现状调查与分析,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品质素养,笔者尝试提出了一个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即将实践和课程相结合,建立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教学体系。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其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全面的培养,是一种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是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就业与创业指导》、《创业文化》、《创业概论》等,这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素养,为学生梳理基本的创新创业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涉及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工商税收、法律、财务等专业知识,同时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相结合,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财税学基础》、《企业风险管理》、《会计学基础》等。由于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涉及到较多的公司管理、运营等工商管理类主要课程,因此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也可相应的开展选修课程,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演练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对抗》、《模拟公司运行》、《创业计划书撰写》、《创造学》等课程,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打下坚实基础。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双驾马车之一,也是学生从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实践运用的转变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学校活动、专业赛事、创业实践三个环节。学校活动是高职学院最容易操作且成本相对最小的环节,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竞赛、沙盘模拟、虚拟电商交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赛事一般依靠现有的成熟赛事,如“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通过学分绩点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此类赛事。创业实践是指依靠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企业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过程,并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布局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按照时间顺序列出相应的实践计划,并与各专业学生相对接,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3.2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内部保障体系是为了保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在高职院校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保障体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平台保障。组织保障包含三个板块,分别是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及各专业系部负责人等组成,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部门,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是领导小组下行机构,负责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工作,如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安排、制度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师资力量是创业创新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全面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工作。政策保障包含管理制度体系及创新创业学分体系两个部分。高职院校要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对课程的设定、评价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和验收。推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必须修行一定的创业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平台保障包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三个部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进行创新培训、创业模拟甚至是直接创业的场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设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主要提供创新创业咨询服务、人事、场地租赁、融资平台等功能。信息平台是指通过学校创新创业网站的搭建,方便学生更好的接收创新创业相关信息。

3.3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除了校园内部的发力,更需要外部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主要包含政府、外部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政府的帮助,力求能在政策给予、资金扶持等方面获得政府的支持,必要时还可由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共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另一方面,可与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项目、必备资源及综合实践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这里的实践体验将与普通的学生实习不同,将基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开始相关产业实地的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并将实践环节不仅局限于普通的一线生产环节,而是覆盖到产品生产与经营销售的全方面,让学生了解产品的多个方面,为下一步的创新创业做好准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上的相关行业协会及机构有足够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机构,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良好的桥梁,发挥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作用。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为核心板块,以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保障体系与外部支持体系为支撑力量,共同构筑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创新创业是新时期的潮流,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响应时代的号召,结合自身的实际基础,以课程教学体系、内部保障体系、外部支持体系为骨架,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在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使其成为拥有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王晓天 单位:云南财经职业学院

注释:

①张田梅,何延宏,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外资,2012(14):257-258.

②梁巧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秘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00-104.

③李雪莲.构建“一体两翼”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云南省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2(23):272-274.

④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56-63.

⑤⑥胡伟.项目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31):455.

⑦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⑧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47-50.

⑨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⑩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参考文献:

[1]张田梅,何延宏,高春.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外资,2012,14:257-258.

[2]梁巧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秘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100-104.

[3][5]胡伟.项目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31):455.

[4]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56-63.

[6]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7]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05):56-63.

[8]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2):47-50.

[9]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10]滕爱聪.创业创新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95-196

第四篇: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

为响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方针,更多高校开始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由于教育质量以及师资团队力量的差异,导致教学培育出的学生莨秀不齐。本文就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做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帮助到高校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自我国党的17大提出“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未来我国发展战略。教育部提出用5年的时间,完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目标。教育历史又站在新起点上,但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莨秀不齐。有的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业氛围十分浓厚,教育成效显著;而有的高校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仅仅在教育前加上了“创新创业”四字,取得的教育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如此看来,教育工作者便需要转变教育思维,转换教育模式,开辟新的教育篇章。

一、现如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在近年来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的作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在各个院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目前还是遵循着“各自为政”的教学理念,尽管高校时刻听党指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政府并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导致高校各自有一套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高校的教学中有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其余更多的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很多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师并没有授课经验,高校采用替补顶包的方式应负了事,高校教师热衷于推荐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却并没有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制力与临场应变发挥能力,因此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并无两样。有的高校无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教师教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想要通过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进行教育教学,但忽视了企业家并没有教学经验,很多企业家在进行公开课讲授时千篇一律、夸大起谈,甚至用故事罗列的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进行就职,将讲座变成了变相的招聘会,企业家不懂的教学规律导致教学成效略低。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教育部所提出的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新兴产物的创新意识以及开辟新事业的创业意识。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希望最终达成的目的一定不是在大学生毕业之后便立即参与科研工作,或是立即用积攒的资金进行早期创业,而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在就职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各个时期、阶段都发挥创新热情,对各行各业之发展做贡献,因此,我认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以下几点着重建设:

1、通过转变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观念,以此来深入强化教学内容

转变高校对创新创业观念的认识,首先就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传统的通过教师讲授的授课方式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成效,创新创业需要落到实处,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某一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导向进行了解,并根据就业方向设计将来会进行的创业项目。通过将创业目标、创业实质流程以及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告知,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质性操作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初级选拔,减小由于创新意识不牢靠导致的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情况。以实际行动牵动思想升华,以创业案例带动人才发展,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以学至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再次实现问题的发现,这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高校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对本校本专业师资力量的强化,表面上是对学生有利,但培育出的优秀毕业生定会壮大高校的社会组成,拓展思路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在创业思想。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国际劳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社会权益保障部门组织的高校教师创业知识培训课程,实现教师对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的扩充填积。本专业教师除了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孰知深入之外,还要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粗略了解,采用综合知识运用提出问题解决方式。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在校外扩充自身创新创业知识,以挂职创业、去别家公司参与实习或者通过自身创业来增添教学经验,并在就职创业过程中记录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以此来将经验传授于对应学生,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方面的政策来支持教师进行实际经验的扩充。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如今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问题教育不在少数,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将问题解决,因此面对问题我们不气馁。通过高校对师资力量的完善提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定会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涛 李涛 宁小浩 单位: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参考文献

[1]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第五篇:创新创业教育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大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影响下,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食品工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优化分类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元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PBL教学法;创新创业教育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和形式,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专业课教师也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涵盖部分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更应注重加强本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有机融合,进行教学改革。

1《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开设现状

食品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及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组织、计划、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调整、提高的关键时期,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细菌性食物中毒、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报道也使企业和社会深刻地认识到了食品质量仅仅由检验这一环节监控效果很不理想,应将食品质量控制放在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上。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食品学院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我校也于2004年开始建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开设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是新兴学科,质量管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及工具产生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经验更少,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完善中。

2《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的优化分类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将质量管理学应用于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原理以及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应用,并向整个食品供应链延伸。《食品质量管理学》研究内容包含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工具、质量成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GMP(良好操作规程)、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风险分析、5S管理等内容。但由于国内各高校开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历史较短,经验积累较少,多个版本的教材内容、结构、顺序及案例均不一致。本课程的学时较少(我学院根据专业不同将本课程学时设置为16~32学时),在此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彻底研究教学内容并确定重点难点,合理安排和规划学时将本课程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就成为课程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全面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其它课程设置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食品质量管理学绪论中的基础知识、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食品质量成本管理及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详细介绍、重点讲解,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类是熟悉理解的内容,如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及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监督等,可以设计安排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照问题制作PPT汇报讲解讨论结果,然后由大家进行补充,最后授课教师进行总结;第三类是一般了解的内容,如在其它课程《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卫生学》中已涉及的的GMP(良好操作规程)、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内容,布置问题由学生课后自学并完成作业。

3《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通过举例讲解提高学生学习《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积极性

学生对质量管理学缺乏了解,在初次接触本课程时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现象,以混学分为目的,求知欲不强,在学期第一次课程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绪论部分内容时,在介绍质量、质量管理的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掌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概念及知识结构内涵,利用这一关键时机通过介绍朱兰、戴明两位伟大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的生平及他们对日本1950年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学的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介绍已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的大量案例对相关食品企业的巨大影响、及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引导同学们认识到食品质量管理学在食品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由此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3.2学生充分参与,传统与创新教学方法结合

《食品质量管理学》涉及到食品及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知识,实践性较强,单一通过以理论灌输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我校《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发现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法)效果突出。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1],指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以分析具体案例为切入口来提出问题,为他们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并为他们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通常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检索资料、分组交流讨论和教师总结。两个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通过讨论问题来激发、启迪学生的自主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解答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为目的,将理论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学习中,带领学生去当地食品加工工厂参观香酥酱鸭的生产流水工作线后,将学生分成按流水线所包含的生产环节分成四个HACCP小组,分别制订香酥酱鸭原料验收、加工处理、包装贮存及销售四个环节的危害分析工作单,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将所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学、食品包装学等专业知识整合起来,并建构关于HACCP的知识体系,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调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质量控制工具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技术方法,通过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只能在理论层面上熟悉各个工具,但具体应用能力不足,PBL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环节。例如在设计开展质量控制新工具——关联图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食品工艺学》制作水果罐头经验的学生再通过教师播放的视频了解某生产车间桔子罐头的制作流程后,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生产加工情境中,按食品企业行政及组织结构分组寻找导致桔子罐头变质的主要原因,并模拟开展头脑风暴会议,有针对性地设定要解决的问题后各抒已见,各组分别制作桔子罐头变质主要原因关联图,通过PPT各小组代表陈词介绍本组制作的关联图,其他小组提问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关联图的基本原理启发引导、补充提高、总结点评,完成桔子罐头变质原因的关联图的制作。并通过小组间互评及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小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测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教育思想理念[2],以追求学问义理为主的教育被放到了首要位置,而以方法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常常被忽视,即使在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高校中很多课程设置亦存在理论性过强的特点,与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悖甚远。因条件限制很多课程的实习、实践机会有限,授课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专业学习的至高目的,缺乏对企业实践认知的积极性,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空有满腹理论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将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食品专业特别是食品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自主性,有助于专业类课程和创新类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有效地对所学多方面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思考、串联、应用,对今后将要学习的食品专业课程的定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我校食品质量管理教研组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关于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相关性的认识,还从本地食品药品企业中引入了一些质量管理学案例,如苏州创德兴芡实企业有限公司、苏州雷允上制药公司等。

3.3考试改革

2005年我校开设《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来,考核成绩采用由传统的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提问及作业成绩占30%的评分方法。在参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的通过考试来引导培养学生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的原则后[3],2010年以来,我校《食品质量管理》课程逐渐由原先的单一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多元考核[4],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多元考核中,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食品质量的概念、特性、质量检验制度标准、HACCP、GMP、SSOP的基本原则等;通过半开卷考试以手写纸稿的形式由学生自备考核所需参考资料,考核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质量管理工具的操作使用、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如排列图、控制图、直方图)的应用及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管理和优化等环节均可采用半开卷考试进行考核;由教师根据食品工厂参观实习中所接触到的案例命题,通过分组书写实训报告并进行答辩汇报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能力。多元考核的成绩分值分配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半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20%,实训报告书写及答辩评分占总成绩的20%,课堂考勤、提问及课后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

4《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目前尚存的不足

反思当前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的不足:第一方面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有待加强,目前教师队伍中大多是原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卫生、食品微生物学等学科的老师,少有从事质量管理学研究的教师,教师自身对质量管理学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建议通过对食品质量管理学教研组教师进行质量管理专业的相关系统培训、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科研、生产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方法来改善。第二方面知识体系编排与融合还有待改进。目前在国内出现的不同学者编著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本科中文教材中,大多是在《质量管理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与食品行业关系密切的HACCP、食品质量管理案例改编而来,我校采用的山东农业大学刁恩杰教授主编的2008年第一次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是本科应用型教材,强调了食品科学的具体实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食品生产行业案例,有效将食品科学理论与质量管理学理论融合。但缺乏食品质量检验内容,且随着新的影响食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出现,教材常常跟不上学科发展动态,在此情况下我教研组教师根据最新文献编制相关讲义《食品质量检验讲义》供学生作为辅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各校教师应根据所面对学生的专业、层次、现有的知识结构来选择与编排内容,我校还推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参考书,以弥补所选择教材内容的不足。如李正明主编的《安全食品的开发与质量管理》及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均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此外,学院积极邀请当地食品相关的科研院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所、技术监督局的专家通过学术报告中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食品质量管理科技前沿内容及食品行业领域内的创业前景,是一个值得采纳的辅助教学手段。

5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在创新创业理念指导下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深入中,发现学生对本课程更乐于投入,态度更积极,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也更丰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从2011年的84.2分逐渐上升到了2016年的93.3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平均分也从2011年的83.6分逐渐上升到了2015年的92.1分,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然 黄友如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杨吉华.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的文化性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9):97-101.

[3]史习明.从市场意识到市场实践:澳大利亚TAFE教育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89-91.

[4]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169-170.

本文文献格式:张然,黄友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7,44(1):168-169)

第六篇:互联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倍受关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构建符合高校特点和工作实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众多高校人关心关注的难点课题。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基本模式,探索“互联网+”时代下,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关键词】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6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29.3万人,较去年增加近9000人。而2016年我省整体经济形势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形势十分复杂严峻。为了促进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辽宁省先后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65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辽教电[2016]95号)等文件,要求高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建立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对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予以优惠和减免,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后,各省、市两级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省内高校纷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1、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各高校纷纷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就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各职能部门相关职责,经过调研,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就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管理,政策指导;共青团组织负责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等;教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的教育管理,包括课程设计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2、重视平台建设,大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声而起。

各级政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扶持经费,用于资助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帮助高校搭建平台,设置载体,使创新创业政策有效传播到大学生中去。各级政府部门也都建立自己的孵化基地,供区域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入驻。各高校在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特点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如网站、微信、自媒体等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创业资讯,确保“互联网+”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推进。

3、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实都非常富有创新精神,拥有E时代特有的思维、气质和个性,敢想敢干。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整体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调动有创新创业想法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并实行学分管理。为全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当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因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发展时间短,许多高校存在观望态度,创新创业体系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几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第一种模式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普及度较高,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不够;第二种模式是:与社会脱轨的“闭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第三种模式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投资巨大,但教师和学生参与度都不高;第四种模式是: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结果却往往是无人真管,存在机构健全,却绝大多数是“空架子”的现实问题。

2、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孵化基地作用发挥有待提高。

高等学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创业潜能,在动手能力、技能操作和创造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政府和企业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从师资的培养,到学生的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一些创业想法和项目,没有适合的老师进行指导,形成了有孵化基地却孵化不出项目的尴尬局面。

3、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不尽合理,理论多于实操。

许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实操为辅,操作性不强。一些学生感慨学习到的理论应用性不强,课堂上感觉学到了很多创业理论知识,也有信心尝试创业,可是真正将创业梦想付诸实践时,却四处碰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缺少系统性的开发,通用的教材与本校的专业特色又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实用性不强。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建议模式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常常受到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的制约,无法形成合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理解也很片面,往往导致将其视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行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定位,明晰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有的放矢地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搭建一个平台

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组织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提供优质的创业实践软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模式下的创业全过程。现如今,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有很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如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等,为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创业实践平台。高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交流信息,分享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出更多创意灵感和创业意向,从而实现真正创业。

2、开设两类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质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在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学校教育的竞争力,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课程总体应该分为两大类,即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课。各专业课程均应以创新创业理念为基础进行课改,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则应以实际操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形式,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上仿真体现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3、三种途径组建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专兼职配合、跨行业组合的教师队伍,既是国家社会发展所需,也是创业教育自身发展所需。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现有专业课老师。专业课老师有着多年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接受本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容易,且能够真正灌输到教学全过程,是最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方式。二是校外聘请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这些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可以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是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在创业路上有过经验的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形式和内容都不受限制,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最为有效。三是选派就业创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等外出参加创业培训课程。这些学生管理人员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指导更直接。

4、两个方向帮助学生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如今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大学生,他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选择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创业。高等学校应该通过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不同学生的知识诉求和能力渴望。一是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去创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生不是想创业就能成功,高校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思维,而这个创业思维,也需要新的教育思维。二是帮助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创新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媒介都需要给予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从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再通过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等手段,提高自身能力。

5、两个目标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人而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刀切”。高等学校应该以两个目标为落角点,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第一个目标是:推动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即成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如果经过高等学院的培养,学生能够成功创业,那必然是创新创业的理想成果,但即使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学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也不过10%。而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的几个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也不到4%。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度显而易见。第二个目标是:推动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个目标核心内容是“意识养成”,即将创新创业理念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能较好和适应,并勇于开拓创新。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必须及时构建和完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总体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其创新创业模式需要从理念定位、运行机制及终极目标进行全方位设计。只有利用互联网建构起一个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才能形成社会参与度较高的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黄雅娟 马红 单位:苗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课题项目: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2015—2016校级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LJZYL201511

【参考文献】

[1]李小天,何旭.贵州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5(8):373-374.

[2]周微微.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环境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3):137-139

[3]梁伟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5:1-20.

[4]李飞标,徐志玲.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20-121.

[5]胡旭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及对策研究——以经营类学科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20-22.

[6]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05-106.

[7]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3-56.

[8]陈卫莉.“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87-89.

[9]刘军,刘鸿莉,黄潇苹.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9):222-223.

第七篇:软件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摘要:

本文,从软件工程专业着眼,探寻当前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人才更好的创业和就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专业保障,最终实现高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

关键词:

软件工程专业;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

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校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如今高校教育中除了需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同时也新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大学生创业朝向良性发展,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和毕业人生道路的选择指明方向,促使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专业素质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使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积累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考察作为理论支撑,探寻创新创业机会,从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发展。

2、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风险的基本把控能力

机会和风险往往是共同存在的,获得机会的同时会伴随着风险的发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和基本的评估把控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是使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的根基,有助于增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对机会风险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推进创业机会价值的最大化,促进学生创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属于自己“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要是学生知道创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力量而最终实现,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每个网络或编程的完成需要很多个同伴通力合作才可以最终完成,其中一个环节的编码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编程,体现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创建创业团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业成功概率的提升。

二、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

1、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教育改革实践

机会是创业活动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要了解创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区别,注意分析适合本专业的创业机会。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要观察和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技术变革,例如:网络电话协议技术的出现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关联性,可以促使出现哪些新的创业机会等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促进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创业机会的出现。

2、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业需要注意的创业风险把控

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创业风险把控需要教育者使学生理解风险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软件工程专业相关创业中很容易出现“非系统性”风险,例如:技术风险,编程风险,创建某网络平台时的bug漏洞风险等。需要教育者对学生创业方案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从中找寻和探究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办法,以促进创业目标更好的实现。同时,教育者可以从创业风险教育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规避风险提出新创业商业模式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例如:戴尔公司将创业风险转化为创业新商业模式,通过考察发现已有的电脑库存与供应链明显存在无效率,找寻解决办法将自己公司的角色进行转变,生产计算机的同时将顾客的需求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已经设计好的计算机按照顾客的需求装配零配件和相关系统要求,然后将产品直接运送到顾客手中,实现省去中间销售环节的同时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提升计算机技术和服务质量,促进公司整体水平的提升。

3、学科渗透教育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团队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指导者需要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渗透教育,使学生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相关专业有所涉猎和了解,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创业方向所需组织符合自身创业目标的团队,共同实现和完成既定的创业目标。例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比较擅长理性、技术型的工作,但是在创业中感性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对文科专业有所涉猎,同时也可以找寻一些文秘型或管理型的专业同伴进行创业方案的共同拟定,促进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总之,本文以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从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出发,探寻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具体教育策略,以实现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教育指导者对学生的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综合的考量,将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同时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和应试操作能力培养,将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团队建设教育进行整合,促进当代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综合提升。

作者:黄荣 吴春光 宁小浩 单位: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

参考文献

[1]左雪松,夏道玉.《创意产业崛起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温州高校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吴春明,邹显春,杜云.《高校非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3]叶凯,李磊.《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鼓豆网与大连市高校共建创业孵化新平台为例》.[A].辽宁省

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C].2015.

第八篇: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创新

摘要: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根据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依托主体学校资源,在校企合作中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对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高校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或者安排企业工程师来高校授课,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减少了岗前培训的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高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方式

独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教材和课程。根据企业培养的目标,开设专业课程,并编写相关专业教材。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由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现课程改革,教师可以学习到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工程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这是校企合作最基本的形式。

(二)共建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室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学习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安排在实训室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们完成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技能。实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订单培养,特色班合作。合作班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优质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实施学校企业双元教学,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在校期间通过工学交替?环式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培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兼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种竞赛,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专业技能竞赛也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教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校企合作中企业研究课题可以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科研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独立学院的知名度,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高校可以引进企业教师到学校任课,将企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课堂中,不断更新课堂知识。企业员工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到高校深造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校企合作中要积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生涯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求以创新创业为自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校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论谈、沙龙等形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开展企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技能竞赛、创业路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素质实践平台。

(三)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助力优秀创业项目稳步发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要增加投入,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立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借助于优秀的企业资源,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宝贵经验。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客空间、创业社区、创业园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培训等,全力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

三、结论

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机制,逐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植入脑海,不断追求和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吴真真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

[2]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