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论文范例

食品工业论文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1

新时期食品工业建筑首先应与城市总体和区域规划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新建筑体量越来越大,总图设计要结合场地地形、地质、地貌等特点,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做到紧凑布置,节约用地。建(构)筑物布置要符合防火和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规定和要求,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保证生产作业线连续、便捷。要使厂内外运输配合协调,避免往返运输与作业线交叉,避免人流、货流交叉。还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保证有良好的生产联系、工作环境和职工的休息环境,各种动力设施要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管线。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尽可能多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一个健康、高效的生产环境,满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的敷设,采用合理的绿化布置。

2项目背景

安徽东鹏饮料有限公司———年产55万t东鹏饮料生产基地,由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东鹏饮料成立于1987年,是深圳市最早的国有饮料企业。近年来,东鹏饮料依托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形成以食品流通领域为突破口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使公司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饮料发展到今天,其品种极其繁杂。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趋同。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和环境,不喜欢糖和添加剂含量高的饮品。保健功能饮料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企业的成长,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工业园,打造安徽东鹏饮料有限公司———年产55万t东鹏饮料生产基地。项目基地西临杭州路,南接东鹏路,交通便捷,总用地面积约为200666m2。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地势最高处约为35m,最低处约为29m,最大高差6m左右,并有少量水塘。

3设计理念与规划布局

设计传承企业文化,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厂区。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于厂区建设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应用于饮料生产的过程中,现代分析仪器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园区规划以满足生产流线和空间需要为前提,强调生产流线和生产、营销、研发等功能的便利联系。园区的规划结构可概括为“1轴3核5区”,其中“1轴”:指从东鹏路主出入口一直延续到产品检测中心的中轴线。“3核”指分布在厂区的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为滨水景观核、办公广场景观核、工业景观核,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6区”为办公区、生产区、物流区、生活配套区、生产配套区、污水处理区。园区依据地形高差和周边道路高程,因地制宜布置6个分区,使得厂区既满足排水等市政管线要求又节约土方量。作为整体的各个局部业已形成明显的相互关系,建筑秩序才得以产生。办公区:承担园区内行政办公、接待等功能,布局有办公楼和前广场,是园区的标志性景观。整个区域以主办公楼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东鹏集团的企业文化。办公楼前广场,着重表现其庄重大气。生产区:主要承担产品的生产功能,以高效紧凑布局模式组织生产车间,集约空间并便于管理。物流区:由于厂区里大型物流车运输频繁,在紧靠南侧市政道路的生产区东西南三个方向均布置物流区域,整个厂区的人流、物流力求互不干扰。生活配套区:主要承担员工食宿和其他生活要求的功能。生产配套区:主要承担污水处理等功能。园区规划3个出入口,沿杭州路设1个出入口,东鹏路设2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为物流出入口。根据使用功能,园区内道路分为园区主要道路(12m)、园区次要道路(9~6m)。园区机动车停车场共计7处,办公区规划停车场3处,主要为企业办公人员和游客车辆服务。生产区规划停车场2处,主要停放货运车辆。生活配套区既规划了机动车停车场也有非机动车停车场,主要为员工生活服务。厂区车间单体建筑平面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布置,使各生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根据卫生要求分别布置不同级别的生产区域,并有适当分隔,设备用房紧邻使用区域,洁净区域设置更衣和洁净通道与其相连,避免交叉污染。建筑风格方面,注重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采用水平条形窗体现稳重大气,局部设幕墙和分离片墙形成入口空间,并与之形成虚实对比。开窗结合平面功能,保证采光通风要求。建筑根据工艺特点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轻钢结构相结合,既满足大跨度空间要求又可分层设置不同功能,使两种结构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前处在一个迫切需要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时期,轻钢结构体现出轻型、高效、环保、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的特点,体现出环保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轻钢结构建筑不仅在大跨度建筑上得到应用,在新时期,轻钢结构体系使得建筑创作与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设计返回到建筑的本原,从支撑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寻找答案,利用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寻求更加合理的结构体系,并由此创造出具有新时期美学价值的建筑形式。生活区由倒班宿舍和食堂组成,沿杭州路布置。利用原有水面形成滨水景观,生活区相对独立,与生产区适当分开,通过一个出入口便捷联系。倒班宿舍平屋面满足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为职工生活服务,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注重生态的建筑环境不仅是能源,而且是同环境的和谐以及自然的融合。

4结束语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2

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重要部分,它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身,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美学艺术知识,以及人机工程学、经济学等。在我国,工业设计曾经被称为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地发生变化。工业设计是市场需求、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的结合,以现代化工业生产为基础的一门新兴实用学科。具有的前瞻性和普适性特点的工业设计,使传统的产品散发出新颖与独特的个性特征。工业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结构、工艺优化,对材料、形态及色彩的协调来改进产品的品质和功用。也就是用视觉效果来实现设计理念的表达,从而能够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从构思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能够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2007年2月13日,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和2010年8月26日11部委联合发文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这表明我国政府对工业设计这个领域的重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如果我们想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企业要想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必须采取创新性产品开发战略,才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拥有创新性的产品。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工业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地位。

2食品机械发展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食品机械就是将食品的原材料加工成为成品食品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机械装置与设备。食品机械也可分为食品的加工机械和包装设备这两种。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机械是为食品工业提供装备的行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工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工业设计又是食品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工业设计能够实现食品机械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和材料的科学合理化,在提高产品的整体美与社会文化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食品机械产品的功能、造型形象及物质技术条件是构成食品机械工业设计的基本要素。现在一些家用食品机械的外观:简约、时尚、新颖、实用,改变了以前食品机械只能在食品加工厂的现状,现在很多外观造型时尚、操作简捷方便的小型食品机械像面条机、挂面机、和面机等慢慢的进入消费者的家庭,食品机械的发展与工业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工业设计使食品机械产品更加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出色的工业设计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食品机械产品设计是把实现机械产品本身的功能作为重点,以设计产品为目标,在传统的食品机械产品设计工业中,机械工程师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但由于设计出的产品大多外观造型粗糙和使用方式不够人性化,尽管能很好地满足功能的要求,但往往在销售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食品机械工业要有一个更好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在食品机械产品设计时把工业设计的方法和思想纳入其中,这样的食品机械产品不但能够满足功能的要求而且可把产品顺利的打入市场,融入工业设计的产品相比就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

3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

3.1工业设计创新理念的应用

创新是工业设计的核心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食品的追求也多样化起来。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理念,设计出新颖的食品机械来满足人们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通过分析人们潜在的需求,明确产品概念,提出食品新机械的功能定位,从而推出新颖的产品,占据市场的制高点,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对现有产品结构、材料、生产工艺等进行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赢得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2外观与功能结构的结合展示出食品机械的美

从外形图上可以看到,整个面条机外廓造型曲线优美,配色细腻和谐,按钮设计人性化。大面积外形对机械结构进行包裹覆盖,可消除消费者对机械结构的恐惧,使用操作简单和拆卸方便,无不显示着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中展示出的美。造型设计与色彩完美地展示了面条机内在的性格。一个能实现功能的食品机械产品,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还要适合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工业设计赋予面条机新的内涵。

3.3安全、可靠、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食品机械是食品的加工和生产设备,产品必须考虑安全、可靠、人性化的设计。让产品与使用者取得最佳匹配是以人为本设计的根本理念。工业设计的应用,充分考虑如何使设计的机械设备系统、人机系统或人机环境系统最大限度地适合人类的形态、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求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生产和工作的目的。在食品机械领域,主要考虑的有系统的可靠性和人机安全性两个方面,系统可靠性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和给定的工作条件下,食品机械能够可靠、有效地进行工作,保证无故障时间和使用寿命达到预期要求。人机安全性是指食品机械设计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不仅能够保证人体安全、舒适、卫生和健康地工作,而且能够使机械故障和卫生问题产生的风险或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食品机械的竞争力不再是仅仅取决与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完善的功能,而是要考虑食品机械产品的工业设计。由于传统的食品机械设计以设计产品为主要目标,更多地考虑产品本身功能的实现,而没有把人作为设计的一个目标,没有规范化地考虑人的因素,这就很难保证机器操作效率最佳,也不易判断设计质量的高低。人机工程学强调将人和机器作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人机系统。人机工程设计的是人机系统,是把人作为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把人-机-环境三者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目前,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工业设计还未引起企业和设计人员真正的重视。食品机械在进行设计和制造时,仅考虑功能要求而未考虑工业设计,致使有些食品机械产品表面粗糙,色彩搭配不合理,操作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许多零部件外露,不但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显出产品的笨重和丑陋,这些因素极大的限制食品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食品机械是生产设备,其形态应体现整体的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美感形式,根据需要辅助以局部形态的对比和变异形式,创造符合产品特征的审美意象。这样既有利于标准化和经济性的需要,也有利于表现和谐统一、含蓄丰富的美感,创造单纯、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气氛,缓解疲劳和压力,可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人不再是被动地去适应机器,而是与机器共同完成一个系统目标,从而可以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4结语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3

1.1建立食品安全小组

动物血制品加工企业在决定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时,首先要建立食品安全小组,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建立与实施动物血制品加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经验,包括从事动物血制品研发、工艺制定、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质量检验控制、设备维护、仓储运输、产品销售等知识、技能或经验。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制定和修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监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定期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内部审核,并采取纠偏措施。

1.2原辅料描述

食品安全小组应对动物血制品生产直接有关的原辅料进行描述,描述内容包括原辅料名称、主要成分、来源、重要的特性、使用方法、包装类型、储存条件、保质期、运输要求、接收原则。

1.3产品描述

食品安全小组应制订一份详细的产品描述,描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名称、主要原辅料成分、成品特性、包装方式、储存条件、销售方式、运输方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用的法律法规。应当对生产的各类动物血制品分别做产品描述。

1.4制定动物血制品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图应该由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制定。该流程图应该包括从采集原料血到动物血制品销售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食品安全小组应在工艺流程图制定完成后,进入生产现场确认工艺流程图上各步骤是和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相符合,并应该根据流程图对生产过程进行逐一确认,必要时对流程图进行修改。

1.5危害分析工作单

食品安全小组应该列出动物血制品加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危害的每一步工序,从原料血验收、辅料添加、生产过程、清洗消毒、包装和运输。每一步工序中都要识别出所有可能存在或者受到的危害风险,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从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上对危害进行分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的危害等级分别制定控制措施来预防或控制危害。必须要控制的最严重的危害要通过HACCP计划来进行控制。

1.6识别关键控制点(CCP)

关键控制点是指能够进行控制,并且该控制对防止、消除某一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所必需的某一步骤。从动物血制品生产工艺过程中分析原料血验收、辅料添加、喷雾干燥、过筛应该做为CCP点列入HACCP计划表,进行严格监控和控制。

1.7建立关键点控制限值

要为每个CCP确定各自的关键控制限值,并对其进行验证。有时对某个工序可以确定多个控制限值。关键控制限值的确定应以科学理论和试验为依据,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参考学术研究成果、专业论文结论等。当采用学术论文成果制定关键控制限值时,应保证这些关键控制限值完全适用于动物血制品的生产,并且可以检测。动物血制品加工关键控制限值的指标主要包括原料血来源资质证明文件、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禁用药物残留、储存温度,辅料添加量,喷雾干燥温度和压力,过筛包装筛网孔径和完整性。

1.8建立关键控制限值监控体系

监控是有计划的对CCP的关键控制限值进行检查和测量。监控程序必须能判断CCP是否失去控制。而且,监控最好能及时提供信息,以便及时进行调整,控制生产,防止出现超出关键控制限值的情况发生。当监控显示,CCP将要失去控制时,应尽可能对生产进行调整,调整必须在出现偏差之前完成。对监控取得的数据的评估必须由具备相当知识的,并有权采取纠正措施的人进行。如果监控不是连续进行的,那么监控次数或频率要保证CCP是处于控制的范围内。

1.9建立纠正措施方案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针对每一个CCP,都必须制定当偏差出现时所应该采取的纠正措施方案。纠正措施必须确保能恢复对CCP的控制,并且必须包括合理地处理受影响的产品。偏差的情况和产品处理过程必须记录到相应的文件中。

1.10建立审核程序

食品安全小组必须建立审核程序,来确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在正确的运转,审核的频率要足以确保HACCP体系是在有效的运转。验证应由负责执行监控和纠正措施之外的人员来进行。包括对管理体系文件和记录的检查;对出现的偏差及其相关产品的处理情况的检查;确认CCP是在控制之下。必要时,审核活动应包括验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诸要素的有效性。

1.11建立文件和记录保存体系

保存有效和准确的记录对于管理体系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系的程序应该形成文件。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应当与生产的规模和特点相适应,并且能充分证明公司的管理体系是在有效运行,并得到维护。

2讨论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西方饮食文化;食品安全;营养均衡;现代食品工业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饮食不单纯是一种生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一个地方的特色菜肴代表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甚至代表该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性格。西方饮食则相对简单,口味上也没有太多变化,甚至过于单调,是追求较高时间效率的饮食。故这种饮食文化便于批量生产和复制,更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享受精美的中餐饮食文化。所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快餐文化在中国也逐渐盛行,规模化的西方快餐不断涌现,也出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规模化餐饮结合的产物。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食品工业趋于规模化、高效化和趋利化。中国的厨房设计、厨具设计方面也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能促进中国吸收融会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

1西食东进的历程

西餐最早在中国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广州地区开始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港口城市上海成为中西方贸易最为繁盛之地,同时西方的餐饮文化也逐渐传播,上海开始成为西餐业在中国的重心,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如烹饪技艺、饮食文化和食品加工业产生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餐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的北方地区。随着西餐文化从通商城市兴起,逐渐在全国其他城市蔓延开来,西餐馆也逐渐延伸到内地广大地区[1-2]。西方饮食进入中国后,中国饮食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洋荤”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和普通市民阶层的荣耀,可见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大。西方食品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并拓展了饮食市场,中国民族食品工业也开始学习西方食品工业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得以迅速发展。西方饮食所提倡的卫生、营养和健康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饮食开始不仅仅追求丰富和美味,也更多开始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从而对提高中国人的健康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方饮食文化中优雅、绅士、文明的餐桌礼仪同时也引导中国的餐桌礼仪更注重文明和礼仪,因此也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良性发展[3]。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充分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促进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西方饮食文化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高效率也促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现代化的嬗变和经营[4]。总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在原料选择、烹饪方式、烹调标准、菜肴温度、上菜程序、菜肴数量、餐饮习惯、饮食用具、饮酒方式、环境装饰和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差异如表1所示。

2西餐文化对中国饮食观念的改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现代营养学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兴起,研究人体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成分搭配才合理、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什么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做到饮食均衡科学等。现代营养学通过科学研究给出初步结论并不断完善,而且逐渐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5-6]。随着近世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民众日益认识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著与论文。如高丕弟夫人编的《造洋饭书》、李公耳编的《西餐烹饪秘诀》、下田歌编的《新编家政学》、杨章父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廷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真编的《实用饮食学》、吴宪编的《营养概论》等数十种[1-5]。这些书籍的出版使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全国得到全面系统的传播,丰富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在饮食摄入方面,中国饮食开始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自身消化系统的承受能力,并适当食用营养滋补食品,以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元素的平衡。西方科学营养观在中国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以味为追求、以饱为主的饮食观念,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向科学和营养方向发展,使中国人在饮食菜肴制作上以科学化和营养观为指导思想,进而改变了以往饮食习惯上的追求口腹之欲的片面理解[6]。随着西食东进进程的推进,中国的饮食也开始逐渐注重饮食的均衡合理,如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油炸食品也不宜吃太多等。因此,健康饮食搭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时展,中国食品工业走向成熟和完善。如遍布全国的某食品连锁企业,宣传以蒸为主的理念,因为油炸食品会容易上火,而且高温会使很多食材的营养丧失。其合理的荤素搭配再加上蒸出来的效果,而且高效率容易规模化,受到许多注重饮食健康的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喜爱。20多年来历经初创期、标准化运作期、品牌运作期、资本运作期,实现由个体企业向现代化企业集团的飞跃,成为中国快餐行业的佼佼者。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养均衡密不可分。

3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食品卫生的影响

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国民众对饮食卫生也愈加重视。1907年,天津卫生总局告诫市民要喝开水,禁止商家用生水制造汽水等。中国在民国期间还成立专门的“商检局”,对茶叶、家禽等动植物商品进行卫生检疫,确保食品卫生。有的地区还设立专门对屠宰业进行管理的卫生检疫站,以减少生鲜肉类可能带来的疫病,从而在一定程度保证国人的饮食健康。这为后期中国的食品加工和管理相关法规和条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5-6]。15世纪晚期的欧洲就已普遍认为食用变质的肉会导致生病。所以欧洲颁布很多关于肉类检疫的法令和法规。如果出售病畜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在中世纪就有人仅仅因为出售不新鲜的狼肉而被处死。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也开始学习西方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例如在上海,19世纪60年代起租界就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建立菜市场,重中之重就是检查肉类产品的卫生,一经发现出售不合卫生要求的肉制品和海鲜制品就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肉类稽查员对租界内的肉店进行随机检查,并对租界邻近地区的一些屠宰场进行卫生检疫。工部局授权稽查员扣留有可疑患病的牲口、鲜肉、鱼类、家禽等,并对这类有害的农副产品进行销毁。1873年,工部局规定夏季肉类食品不得隔天出售,其他季节不得出售存放两天以上的肉类。1904年的工部局规定,卖肉铺摊,野味、家禽铺摊,必须用砖石建造,并应安装自来水清洗地面。民国时期也制定了许多关于食品卫生的章程,如1919年7月23日了《取缔章程十条》和1921年7月22日《取缔简章十条》,规定不得售卖死物、菜蔬水果已经霉烂变色的、掺合生水和冰块的冰淇淋及凉粉汽水、隔夜的鱼肉及一切油腻物、染病的牲畜、无纱罩覆盖的刀切西瓜等。违者定行严惩不贷,从而为当时民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禽流感事件的频发也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敲响警钟,因此,现在中国大部分菜市场都禁卖活禽,从而方便肉制品的食品安全管理,减少因活禽引发的大规模疫病[5-7]。西方饮食文化也对中国的饮食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肆虐大半个中国、波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事件,该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有人食用了不应该食用的野生动物,造成多人因感染SARS病毒死亡。该事件也引发全国对于食品卫生和饮食习惯的重视。“混用餐具同饮食”是中国一种相对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导致有害细菌和病毒的相互传播。而以中国饮食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赵荣光教授为首的有识之士提出,中餐公宴场合应该采用“一人两筷制”——有公用的“取食筷”,还有个人用的“进食筷”——这既是针对传统“共食”而津液交流之恶习的理智举措[8],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利于中国食品卫生的发展,从而保障中国民众的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4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意义的食品工业也应运而生,1810年法国阿佩尔提出用排气、密封和杀菌的方法来保存食品,于182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罐头厂。这标志着欧洲正式进入现代食品工业时代。1872年美国发明了喷雾式奶粉生产工艺,1885年乳制品生产正式成为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也标志着现代食品工业在美国的蓬勃发展。中国先民就有“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古训,食品生产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中国长期的历史社会中,油坊、磨坊、粉坊、豆坊、食坊、茶坊等食品生产活动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状态,是对以家庭为主体的食品加工生产方式的补充,传统小农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中国近代意义的食品工业,始于清末进口制粉机械进行的面粉加工业,不仅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且发展速度缓慢[1]。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才开始了比较系统且稳定的食品工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食品工业才得到迅猛发展。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划分为了4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1952—1990年)、觉醒发展阶段(1990—2000年)、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4年)、中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建国初期中国食品工业基础薄弱,不仅发展起点低、发展瓶颈多,而且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发展非常缓慢,这个阶段食品工业比较注重食物安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遇,产业发展开始提速,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0—2014年,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产品生产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结构性过剩阶段,中国食品工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这两个阶段民众已经开始逐渐关注食品安全;2014年之后,中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稳中求进,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经由食品安全升级为营养均衡,保障人体健康的需求。

5西方饮食对中国食品加工的影响

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方的兴起,西方饮食在食品加工、规模化生产和食品贮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融会贯通,中国也学习来自西方的先进食品生产制造、储存保藏等技术,中国民族食品工业得以崛起并长足发展。如电冰箱、冷柜、冷库等现代化设备从西方引入中国,使得中国食品的储藏周期大为延长,中国的食品卫生状况和公众的饮食健康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中国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各个民族食品工业品牌在借助西方饮食的现代化东风以及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饮食文化而飞速发展,从而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10]。西方的机械化对中国的食材加工方式也产生具大影响,古代中国采用手工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青天,全靠人力和畜力耕种收获粮食。自从鸦片战争轰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后,在西方机械化的影响下,中国的食材加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缓慢发展。现在已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耕种收获。而一些中国传统的美食也开始机械化,如鱼糕、牛肉丸等传统美食,包括面粉、豆浆和豆腐等食材都开始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制备。手工制备的方式越来越罕见,成为商家宣传的一种重要噱头。食材加工方式的机械化虽然会使食材失去一些风味,但现代化加工设备的使用使得加工更加高效,也更有利于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流程也更有利于食品质量的监管和食品安全的保障。人们也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去研究更多有风味的食品,使食品的搭配更加多样化、营养化和均衡化,促进中国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11]。

6结语

饮食文化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富裕和文明程度,西方饮食文化注重营养均衡、健康、卫生,餐桌礼仪更注重优雅和文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不断取长补短,反省自身,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饮食安全和食品的营养与健康,从而使中国的饮食更加营养、合理。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的食品工业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和规模化,同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饮食品种,促进中国现代食品工业的高效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江.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J].近代史研究,1991(1):62-79.

[2]姚伟钧.饮食:传统文化的根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5.

[3]邹振环.清末的国际移民及其在近代上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9-55,74.

[4]邹振环.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J].史林,2007(4):137-149.

[5]尉麟君.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6]邵万宽.近现代西餐烹饪技艺在中国的渗透与发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1-5.

[7]梁刚.饮食生活变迁视域下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以上海、成都为例[J].江汉论坛,2012(2):82-87.

[8]陈天伦.公务宴会“双筷制”与新时代餐桌文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5-8.

[9]姚伟钧.中国饮食典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15(5):176-180.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食品加工实验设计;问题;措施;实践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其以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是指导生产实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理论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来研究食品领域中科研和加工生产中的数量变异规律,具体说来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并且含有大量抽象的理论、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复杂的计算,而且实践性要求较高,使得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1.1教学内容复杂

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讲述的概念较多、原理抽象、计算公式也冗长复杂,所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相对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专业的限制,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逻辑方面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无法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另外,各个章节前后相关性比较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前部分基础章节的内容没有理解,后面的章节也就无法掌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无形之中加大了该课程讲授的难度。

1.2授课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该课程多以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为中心,强调“概念、原理、公式、例题、课后练习题”,可以做到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但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该课程相对抽象,而学生未参与过食品加工的科研或生产的全过程,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数学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缺少兴趣。由于相关课程内容抽象、计算繁琐、原理枯燥,让人觉得难懂、难学、僵化,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的课堂大多较为沉闷而缺少互动,单纯的教师“单口相声式”的授课模式显然已经行不通。

1.3实践环节薄弱

该课程设置为32学时,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过于偏重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概念等理论方面。虽然对基本原理的应用也会结合一些例子来演示,着重统计的分析过程,但仅局限于书上的例题、习题或类似问题的解决,与实际应用缺少衔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且无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改革方法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食品加工实验设计课程中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培养他们从事食品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及加工生产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组结合教学经历和相关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2.1教学内容特色化

实验优化设计方法有很多,它们在食品加工以及食品科学各个领域应用广泛。主讲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讲授相关的科研实验统计方法,还要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和配方优化等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获取数据,要用到Excel,SPSS,Designexpert等统计分析软件和一些绘图软件。如何用较少的学时,让学生学习到本专业中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是作为授课教师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难题。课程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及资料,进行多次研讨,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特点,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列举在《食品科学》上发表的最新期刊文章、本校及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涉及到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一般实验程序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根据最新报道科研成果所涉及到的实验设计方法,从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回归分析、回归的正交试验设计等方面着重介绍基本的理论,同时介绍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包括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2教学模式

“互动式”食品加工实验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本科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3a的实践,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化为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的模式。例如: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在完整讲授一种方法后加案例分析,案例来自《食品科学》《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科技》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积极建设网络课程,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网络支持系统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实验项目设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良好。

2.3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应用性,如果学生不动脑子只会机械地死记硬背,遇到实际的具体问题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就达不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因此,既要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更要重视统计思维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丰富并且多样化,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创新产品设计、毕业设计等;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实验设计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条件的选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研究生的论文试验中去,了解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明确收集和处理实验资料的完整过程。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潜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文正,曲映红,钱韻芳,等.《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7):134-135.

[2]王正荣,武忠伟,郭延成,等.食品类专业实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改革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2(2):89-91.

[3]杨吉霞,杜木英,张甫生,等.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172-175.

[4]白晓虎,秦军伟,李轶,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5,12(2):128-129.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认证;工程教育体系

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促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向国际工程教育方式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学术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根据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评价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提出认可或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认证结果是合格认证,认证通过表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达到了行业工程教育的最低质量要求。工程认证工作连接了认证制度和工程专业准入制度,引导工程专业领域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工程认证的通过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得到国际的认可[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7年修订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评估、评价、机制等术语内涵,描述了复杂工程问题基本特征,修订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支持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通用标准[3]。为通过工程认证,专业需要开展下列四方面工作:定义评估专业的目标;建立和细化实现专业目标的毕业要求;设计课程并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建立持续改进体系。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剖析、制定毕业要求,建立课程支撑体系。上述工作均是在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完成的。

一、聚焦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确定学生毕业5年后需要达到的专业素质和所具备的潜能。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立工程教育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立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须遵照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将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潜能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关注教育的结果和产出,采用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4]。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外部需求,包括国家、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也要满足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黑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为我国资源大省,粮食总产量超过1500亿斤,鲜乳产量455.9万吨,牛肉产量为42.56万吨。黑龙江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食品行业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产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中间产品缺乏竞争力,深加工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少。为此,黑龙江省出台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部署,走精深加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强省之路[5]。黑龙江省食品行业迫切需要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沿着产品多样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功能上突出绿色、健康、营养特色,提高食品产业发展档次,推动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医药、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各类综合性大学、轻工院校、农业院校及商学院中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有各自学科特色和历史传承,办学侧重点和优势各不相同。根据以上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所属生物学和生态学学科优势,利用微生物学技术核心优势,服务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新兴营养与健康食品领域,形成食品生物工程及食品营养工程两个产学研培养方向,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从事营养、健康、传统食品生产、检测、营养指导、科研、管理、销售等领域工作,能够发现并解决在食品产业或学术上的复杂工程问题,适应团队工作环境,展现个人能力和价值。二是能够结合国家需求和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参与设计和实施符合法律政策、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程项目,并与业界及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三是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成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保持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

二、剖析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

工程认证体系中的毕业要求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设定,同时决定了支撑毕业要求的各教学环节,特别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对专业毕业要求提出“明确、公开、可衡量、支撑、覆盖”的要求。毕业要求须涵盖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12条毕业要求,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来获得毕业要求所描述的能力和素养,而且这些能力和素养可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以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6]。为使毕业生能够在未来5年内成长为食品领域富有竞争力的高级工程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构了学生毕业时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将12条毕业要求分解为清晰、明确且可以衡量的指标点。每一条毕业要求分解为2~4个指标点,总计29个毕业要求指标点。

三、调整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和课程关联矩阵是评价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依据,也是课程体系制定的依据。毕业要求的每个指标点均需有对应的支撑课程,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是课程设立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7]。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设计,以避免某些毕业要求素质培养过弱或重复等现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师调研、汇总、讨论等方式,修改教学计划,重新设置课程。根据制定的12条毕业要求中的29个毕业指标点,每个指标点设置2~4门支撑课程,通过每一门课程对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强度而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要求和课程支撑相关矩阵。根据上述要求,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结合黑龙江大学学科优势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建立了由通识类课程、数学自然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一)通识类课程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资源的综合性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通识选修课10学分,共设置9类课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审美情操、国学教育与立德修身、哲学智慧与价值观念、技术进步与科学精神、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世界文化与国际视野,通过这9类课程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的科学精神,以及心智健康、情操高尚、品格崇高的人文素养和品质。

(二)数学自然类课程

设置“高等数学B”“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B”“生物统计学”“大学物理C”“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数学自然类课程兼顾完整的数学知识教育体系、完整的化学知识教育体系及必要的物理课程体系,保障工程类课程等其他课程的学习需求。

(三)工程基础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

设置了“工程制图”“CAD制图”“食品工程原理”“发酵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等一系列完整的工程类课程体系,保障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的建立。

(四)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

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安全学”“食品化学”“酶工程”“仪器分析”。专业基础类课程以两门省级精品课“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为特色专业基础课程,以食品专业必备的食品化学、营养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支撑两类模块课程体系。

(五)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

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管理与法规”“食品企业策划与营销”“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食品工业用水处理及管理”“专业英语及科技论文写作”。这类专业课程包括了食品类课程需要掌握的主要技术和实践知识,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六)工程实践类课程

工程实践类课程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通过这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对食品行业生产、生产设计、研发等环节有整体的认识,综合运用前面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类知识等,识别食品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设计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8]。为体现产出导向、发挥和强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定位和特色,设定食品营养工程和食品生物工程两个实质等效模块。食品营养工程模块包括了“临床营养学”“食品毒理学”“功能性食品”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营养和健康食品生产、研究、开发的完整模块课程。食品生物工程模块包括了“食品基因工程”“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分子克隆技术”课程,体现了在发酵食品领域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完整课程体系。为使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明确、公开”,通过全体任课教师培训、讨论等方式,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分解传达给每一位承担课程的教师,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工程认证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统一认识,自觉改革所负责的课程。任课教师根据毕业要求的每个指标点和子指标的要求,提出所负责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小组在整理、讨论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梳理课程体系对毕业目标支撑的总体框架,反馈给课程负责人。通过反复讨论、整合,最终形成支撑毕业目标的课程体系并设置权重,上报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审核课程体系对毕业目标的支撑矩阵。同时对大一新生开展新生研讨课,通过本课程向学生传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明确说明如何达成课程目标,及形成性评价方式和方法。

四、设立课程目标,修改课程大纲

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OBE理念的基础上,体现回归工程实践,强调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素质的培养,制定课程目标。按照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每个课程环节针对学习成果要求,制定出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在教学大纲中形成课程的产出评价标准。完善课程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能力和素养完成程度的直接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学习成果、考试成绩过程性评价方法,考查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测出学生能力达成度。其依据主要包括成绩分析法、实验或实践环节的评价法、第三方专业证书考试成绩测量法、实习单位的评价法等[9]。

五、完善教学评价,形成持续改进闭环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7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例,设计和探索了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大学生对知识、教育教学、教师、学院和母校的记忆和印记效果为特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通过印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创新考核方式为一体的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质量安全

1食品安全理论概述

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聚氰胺奶粉”“豇豆含毒”“瘦肉精”等食品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媒体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愈发密切。现阶段的食品管理系统中,食品安全涵盖了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与消费等一系列环节,需要在执行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并消除食品中的所有安全隐患。由此,应突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食品管理中,发挥自身的技术性优势,应用科技手段,保证食品安全[1]。

2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与多项技术的结合,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微波消解技术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技术的结合,可以在婴幼儿食品检测的工作中,确定其砷元素含量,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同时,微波消解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另外,微波技术还可应用在预处理环节,在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物质的检测中,使用微波辅助萃取设备进行萃取,可将回收率控制在76.2%~94.7%范围内,并将标准偏差控制在6.8%~8.4%,检测限为0.1g•kg-1。而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NIR)可用于食品试样材料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分子水中的氢结合状态,解析出具体的数值。同时,此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淀粉损伤检测与水果品质测定工作中。通过对食品形态分析,如食品的固态、液态等,优化测定波长,并对食品进行反射分析。NIR检测技术不仅能对氢基团进行分析,在无机物检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红外光谱仪设备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优化软件统计方式,也可以在复杂、变化的红外光谱数据中,提炼出有效的数据资料,并提高光谱信噪比,使红外光谱的应用空间更加广泛,技术优势更明显[2]。

2.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拥有高灵敏度、方法简便、操作量大且成本低的技术特征,在应用推广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对食品中的化合物、蛋白质、酶等物质展开定量分析,可以科学化的完成检测。另外,砷元素的检验还可以采用马氏试砷法。将Zn与盐酸混合,并与试验试样融合,导入到热玻璃管设备中。如果试验对象中的砷处于化合物状态,则会生成AsH3,通过加热处理,使AsH3分解,进而形成As物质。由此,如果使用氯酸钠溶液进行二次洗涤,并达到溶解效果,则可以更加明确砷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条件,从而确定食品的食用安全状态。这一技术还需配合银盐法,在化学制剂的作用下,完成精确度测量。同时,应用原子荧光法展开技术检测,还需对试验材料进行微波处理,并获得精确度的分析数据。

2.3其他检测技术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可以确定磷酸盐的含量状态,并在0~150mol•L-1区间内,磷酸盐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且相关系数在0.9999,可用于肉制品中磷酸物质的检测分析。原子荧光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砷元素作为典型的有害元素,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存留在动植物体内。尤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砷元素的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对食品造成影响,使食品的安全性降低。在食品中砷元素的检测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原子荧光技术进行分析。在这一技术条件下,可以确定实验样品中砷盐的具体含量。但是,检测过程中也会出现复杂度高、步骤繁琐、影响因素难以控制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对检测的误差条件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技术的执行效果[3]。另外,高温灰化法的应用中,展现出取样量大、处理时间长、能源消耗多的技术特点。试验中,汞、砷等元素易产生挥发,并在高温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会对实验准确度在成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低温灰化法,则可以在少量的取样条件下,避免元素挥发,但试验的灰化时间更长,且需消耗大量成本准备设备,并维护试验条件。因此,低温灰化法也不作为常规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1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也让人们在食用食品的过程中更加放心。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几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重视,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对市场中的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为相关部门的日常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前些年的“苏丹红”以及三鹿奶粉等相关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使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但这一情况也促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保障了食品的安全性,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3.2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有序性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整个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会让食品市场受到影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促进我国食品监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食品市场的有序性,为食品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对于当前的食品市场来说,其经济运行过程极易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会导致消费者不信任食品市场,减少甚至避免对国内食品的购买,增加对进口食品的购买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食品市场将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导致其难以正常运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够对食品市场进行全面把控,有效抵制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5]。

4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种类以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则能够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力度,确保人们能获得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饶朝龙.浅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促进[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6.

[2]毛振宁,李沛.标准化管理助推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C]//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6.

[3]王金梅.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23(5):375.

[4]李璟.浅析食品检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食品,2017(2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