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与检验范例

食品检测与检验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1

摘要:通过对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2319份样品的铝残留量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该片区食品中铝添加剂使用和超标情况,为居民消费和食品监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食品铝残留量检出率为17.3%,超标率为2.7%,主要超标样品为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发酵面制品;散装食品超标率(7.1%)高于预包装食品(1.4%);餐饮环节食品超标率(8.1%)高于流通环节(2.1%)和生产环节(0.8%)。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针对性抽检并加大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铝残留量;检测;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是食品添加剂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作为一种食品加工助剂,合理使用能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提高食品的品质,但超量使用将会危及人体健康。铝是人体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中铝的来源主要是食品添加剂硫酸铝钾/铵(明矾),硫酸铝钾/铵作为一种膨松剂和稳定剂被广泛使用在食品加工中,但其超量使用将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健康危害[1-3]。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指标[4]。有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量铝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学习及记忆力退化,是造成阿尔兹海默症的危险因素[5-6]。因此,我国为了规范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定了不同食品中硫酸铝钾/铵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以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近年来,不同地区监测显示不同类型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铝污染[7-9]。为加强食品中铝污染的控制和监管,本文将对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万州区、梁平区、忠县、云阳县、开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城口县)9个区县生产、流通和餐饮各环节中涉及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铝计)指标的样品进行分析,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参考,进一步为人们的食品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16—2020年重庆市万州区、梁平区、忠县、云阳县、开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城口县9个区县生产、流通和餐饮环节中共采集的2319份样品,包括焙烤食品(面包、蛋糕、月饼、饼干)942份、油炸面制品(油条、油饼、麻花)318份、淀粉制品(粉丝、粉条)429份、粮食加工品(挂面)231份、豆类制品(豆腐、豆干、豆皮、腐乳)157份、发酵面制品(包子、馒头、花卷)209份和粽子33份。

1.2方法

1.2.1检测和评价方法采用国标《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铝的测定》第一法分光光度法对铝残留量进行检测。根据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调整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公告》[10]《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11]对焙烤食品、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粮食加工品、豆类制品、发酵面制品及粽子的铝残留量进行判定。1.2.2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Excel软件和SPSS2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样品铝残留量区间分布

如表1所示,粽子样品的铝残留量全部在未检出~25mg•kg-1,其他6类样品中的铝残留量落在此区间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加工品(99.0%)、豆类制品(65.6%)、焙烤食品(60.9%)、油炸面制品(29.3%)、淀粉制品(29.1%)和发酵面制品(0%)。此结果表明,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发酵面制品3类样品中铝残留量较高。39.1%的焙烤食品、24.1%的油炸面制品、45.3%淀粉制品、34.4%的豆类制品、1.0%的粮食加工品和21.4%的发酵面制品的铝残留量在25~100mg•kg-1。46.6%的油炸面制品高出限量值(100mg•kg-1),16.6%的淀粉制品、42.9%的发酵面制品铝残留量在100~200mg•kg-1,35.7%的发酵面制品铝残留量、9.0%的淀粉制品高出限量值200mg•kg-1。

2.2不同年份食品中铝残留量比较与分析

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2319份食品中铝残留量平均值为88.7mg•kg-1,检出最高含量为1202.0mg•kg-1(油条),2019年铝残留量平均值最高为114.4mg•kg-1,2020年铝残留量平均值最低为69.1mg•kg-1。2016—2020年检出率分别为11.3%(n=53)、14.5%(n=87)、23.2%(n=161)、17.1%(n=68)、20.4%(n=32),超标率分别为3.4%(n=16)、2.7%(n=16)、2.9%(n=20)、2.3%(n=9)、1.3%(n=2),总检出率为17.3%(n=401),超标率为2.7%(n=63),结果表明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食品中含铝添加剂的使用不多,但存在超标现象。2016—2020年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8年检出率最高(23.2%),超标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超标率最高(3.4%)。各年度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441,P<0.05),但超标率变化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具体见表2。

2.3不同包装食品中铝残留量比较与分析

预包装食品1769份,检出率17.5%,铝残留量检出平均值为67.3mg•kg-1,超标率为1.4%。散装食品550份,检出率为16.5%,铝残留量检出平均值为162.3mg•kg-1,超标率为7.1%。散装食品的铝残留量检出率比预包装食品低,但是其超标率高于预包装食品,且两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65,P<0.05),具体见表3。

2.4不同采样环节食品中铝残留量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按采样环节分,检出率高低依次为流通环节(22.4%)、生产环节(15.4%)、餐饮环节(14.2%),其检出平均值分别为66.1mg•kg-1、64.5mg•kg-1、204.0mg•kg-1。餐饮环节超标率最高,为8.1%,其次为流通环节,超标率为2.1%,生产环节超标率最低,为0.8%。各抽样环节食品中铝残留量超标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164,P<0.05)。2.5不同类别食品中铝残留量超标情况比较与分析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铝残留量超标样品涉及4大类,分别为油炸面制品(44.4%)、淀粉制品(31.7%)、发酵面制品(22.2%)、粮食加工品(1.6%),且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和发酵面制品平均值分别为394.8mg•kg-1、323.0mg•kg-1、188.2mg•kg-1,都远超出限量值。焙烤食品、豆类制品、粽子无铝残留量超标的现象。各类食品超标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453,P<0.05),具体见表4。

3结论与讨论

2016—2020年渝东北片区9个区县食品中油炸面制品、淀粉制品、发酵面制品三类食品铝残留量超标率较高,散装食品不合格率高于预包装食品,餐饮环节不合格率高于流通和生产环节。粉丝粉条、油条、油饼、包子和馒头等是重庆人早餐中最常见的食物,多属于餐饮环节小食杂店和小作坊加工生产的散装食品,其制作工艺中添加硫酸铝钾能增加其韧性,使其口感蓬松更有嚼劲,而且使用成本低,一些商家由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和对含铝膨松剂的了解程度不高,随意添加膨松剂,忽视了使用超标的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作为消费者,应该积极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食品安全意识,在购买食品时应注意查看食品配料表,尽量避免购入含铝添加剂的食品,尽量选择规模正规的餐饮店就餐,建议居民在购买早餐时不购买外观蓬松的油条、油饼和馒头等,建议不吃有很多小气泡的粉丝粉条。作为生产加工者,特别是小型餐饮经营者和小作坊应加强自身遵守食品法律法规的意识,规范生产加工,使用无铝膨松剂或使用生物改良剂替代含铝膨松剂。作为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抽检力度,可针对餐饮和小作坊制定专门的抽检计划,加大处罚力度,积极宣传引导食品生产企业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以降低居民铝的摄入量。

作者:吴英 罗长琴 熊双 黄乾富 张椿翊 单位:重庆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 重庆中益蓝云环保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食品安全与监测篇2

摘要:“食品安全与监测”是食品学院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结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介绍了案例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作用和具体实行方式,全面阐述了所采用案例的类型及特点、案例分析的切入方式及案例式教学的授课形式等,旨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安全案例;案例式教学;食品安全与监测

本科教学案例式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情景案例教学课,通过对案例发生的过程与背景进行分析,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选择有启发性的实例,采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阅读、思考并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实例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讨论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也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与公开演讲能力,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锻炼。案例式教学方式现已应用于多个学科,在“食品营养生物学”[3]、“食品工艺学”[4]及食品专业“仪器分析”[5]等多个食品专业课程也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且呈现范围广、类型多、影响大、监管复杂等问题。分析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内容广泛,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紧密,涵盖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食品危害物类型与污染方式、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溯源与预警、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章节。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提问是最主要的师生交流方式,学生参与度较低,受课时数和学生人数的限制,很多章节缺少学生自由讨论环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效果欠佳。因此,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国内外典型食品安全案例,进行案例探讨和专题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平衡教与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决策能力[6]。

1食品安全案例库的建设

课堂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式教学的前提。为了选择有效的案例,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请几名长期从事食品安全一线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搜集案例,保证案例的质量。虽然,国内外食品安全方面的案例较多,但是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的案例要求具有代表性、直观性,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点可以涵盖某一章节的内容,也可以将几个章节的知识点横向整合。选取案例要遵循以下几点:①立足国内外,在学生分析案例时,不仅可以查阅了解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也能够了解国外相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形成国际视野。②教学案例源于实际,真实可靠,便于学生理解[7]。案例选择要有“热度”,选择典型的、贴近生活的案例,要求案例完整翔实,便于学生理解和查找资料,举一反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案例要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综合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要能够由外及内“设置”问题,并由表及里剖析问题,结合案件本身,类比其他食品安全案例,并分析可能存在的认知错误等,挖地三尺,综合分析案例,同时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类型,可以选取科研案例、综合案例或者引导性案例等。④具有学科导向性。食品全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选取的案例可以侧重不同环节,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影响、污染物性质与危害等方面陈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等。⑤借助科研案例及成果。大学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8],通过借鉴科研案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增加科研兴趣,有利于个人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延伸内容,结合医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⑥案例呈现形式多样。文字叙述是最直白的表现形式,可以结合视频、图片及一些新闻报道,生动客观地描述案例。除了授课教师确定食品安全案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查找合适的案例,呈现方式多样。调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收集方式,基于学校人口基数大,专业多样,根据专业、年级、家庭影响等设置不同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群体对于特定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还需要密切的团队协作,提高小组成员组内交流,以及与外界交流的能力。

2教学案例分析举例

结合“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内容,举例说明课程案例的选择与可能的分析切入点。例如,在化学性污染物章节中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部分,以2021年“3•15”晚会中曝光的在羊饲料中添加瘦肉精案件为例,采用图片、数据等形式展示羊肉的营养、价格和消费量;通过播放“3•15”晚会视频,了解这起案例的来龙去脉。经过仔细分析,其中涵盖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瘦肉精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剂,剖析“谈添加剂色变”的消费心理;这起案例可以阐述食品安全案例产生的原因,生产者采用“绿色羊”掩盖,蒙混过关,直接危害消费者利益,讨论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所学内容,讲述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在分析该事件的过程中,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相对安全和绝对安全、食品中非法添加与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将所学的食品安全溯源技术、风险分析等知识点贯穿融合,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基石,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9]。在讲述食物中毒章节,可以引入2020年底由于食用自制“酸汤子”而引发的细菌性毒素中毒事件,分析该案例中米酵菌酸的产生和致病性,阐述食品中毒的概念;可以设置课堂讨论或翻转课堂,由学生讲述引发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设置讨论小组,分别从食品致病微生物与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等方面讨论引发食品中毒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其他典型的食品安全案例,并且加入食品中毒的防治措施,贴近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在食品安全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利用科研文献、图片、数据、视频等材料,采用案例引入、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阐述观点、归纳总结等方法,全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式教学授课形式

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在案例选择、课堂组织、问题引导、课程总结等环节进行掌控,以保证课程有序进行。在设置案例分析课之前,教师要对该课程中重要的概念和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如食品中重要的危害因子有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教师要用2个学时讲解食品安全的危害性因素,每类污染物的类型及危害,选1~2个作为代表从其污染方式、危害影响、残留剂量和检测方法等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对食品中污染物的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部分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提前预习或者在线学习等方式完成。教师再根据课堂内容选取侧重点不同的综合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通过设置讨论小组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第一步,确定讨论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参与教学活动,根据课程人数确定各小组人数,一般各小组人数不少于3人,不多于6人,要求小组成员尽量男女均衡,设置1人为小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讨论时间、地点和次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与讨论,但不应过多干涉。小组成员通过仔细研读案例,分析问题,共同收集资料。所选资料要来源可靠,不能从网络上无选择地复制粘贴,而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专业学术网站、聆听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等方式获得,小组内部开展集中讨论,将讨论的要点写成文案,发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再有目标地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和思考题,保证小组分析透彻,覆盖面广。第二步,课程汇报。在课堂上,每组20~25min对案例进行分析,汇报方式多样,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汇报,也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将案例的每一要点都进行讲解。小组尽量多人汇报,汇报完毕后可以提出1~2个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思考,也可以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鼓励机制,如课程参与度高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积分,直接与考核的平时成绩挂钩,也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由其他小组从案例的分析要点、内容的讲述、讲解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提问或者讲解,展开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教师也可提出延伸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场讨论或者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第三步,归纳总结与课程反思。总结反思是获取知识、深化理解的重要方式[10]。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结束后,授课教师应总结归纳,将难度、重点及易混淆的内容再次进行强调,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各小组也应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融合授课教师的建议,将所述内容完善,并将这部分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授课教师,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在其中注明小组成员的分工和每位小组成员的贡献,有助于教师掌握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4结语

案例式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例入手,可以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学生课程参与度低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食品安全与监测”课程的特点,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明确,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提升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程案例课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求授课教师熟悉课程专业领域、知识面广、课程案例合适、推陈出新,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1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避免课堂“沉默”或“失控”,保证课堂的规范与秩序,保障案例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作者:王佳 王小红 陈翊平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安全与监测篇3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为全方位落实、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作用,相关企业、政府单位应进一步强化多个部门协同和社会监督,增强食品安全风险发现、预警和交流能力,力争从本质层面遏制或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确保人们饮食安全性及可靠性。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问题分析;解决策略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重视,风险高效化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初期点和基础,应对其加以重视。受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和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落地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困境难以消除的问题,为从本质层面解决该问题,有必要紧扣其问题成因,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予以解决,始终坚持筑牢食品质量安全底线,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支撑。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分析

1.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分析

为确保食品安全更具可靠性,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明晰其自身重要价值和优势,梳理不同食品检验的主体职责,明晰实际生存发展关系,促使食品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更具规范化、有序化,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以有序解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能力不足。①食品安全监测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试验器材、设备,部分区域食品安全监测试验设备存在滞后性,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食品风险监测水平与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入资金等较少,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滞后,且缺少完善的风险监测制度,食品样本较少和信息匮乏是影响监测技术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③部分食品安全方面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借鉴国外经验,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存在较大差异性,无法达到降低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的目的。(2)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缺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是由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选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其主要表现为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和统一相关工作,其他部门开展阶段性工作。整个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内容十分广泛,如环保、医疗等,此类环节中监测产生问题需将问题通过数据和报表形式反馈至卫生部门统计汇总。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缺位,主要是由资金、资源等不足导致,难以依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时效性[1]。(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职业分工缺乏精细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内部应以完善的权责利制度,确保各部门职责更具精细化、具体化,从而杜绝和减少管理者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者间利益冲突。食品安全监测活动实施过程中,相关专家应及时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作用。当下各部门无法明晰自身职责,且分工缺乏精细化,导致整个部门和人员无法明确自身职责,难以形成合力全方位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致使其工作止步于表现,难以获取较佳的效果。此外,对风险监测监管相关责任主体未进行追责,风险监测工作中失职现象较为普遍,利益与职责间的关系无法得到平衡,导致部门之间缺少强有力的分工协作意识。

1.2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要求抽检人员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针对性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明确食品安全现状。就当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现状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问题。(1)工作计划或方案制定缺乏合理性。整个监督抽检工作涵盖内容、方案较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定检测项目过程中应考量历史监测结果、食品标准项目危害风险等。但目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过程中,并未结合实际状况,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导致整个工作计划和方案缺少适用性及合理性,无法获取较佳的成效。(2)抽检人员专业性有限。抽样和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如果缺少相关抽检规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干扰整个检测结果的精准性,难以精准、客观呈现食品整体状况,甚至产生错判误判状况。部分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养有待提升,操作技术水平较低,使抽样缺少规范化和代表性。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需合理布设专业的法律及工作标准,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负责抽样,确保抽取样品的合理性以及代表性[2]。(3)重复抽检导致资源浪费。通过部级监督抽查部门检查的产品,地方部门无需进行重复抽样,通过上级部门抽查的产品下级部门无需重复抽查。由于地方市级缺少完善的数据汇总平台,致使监督抽检工作实施中易产生重复抽检问题,造成资源浪费,耗损成本,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规范。(4)样品总体率的直接比较缺乏合理性。结合原有针对不同年份的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原有抽样缺乏合理性,没有关注抽检食品种类、项目等的差异性,无法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准性。此外,相同的样本不同年份检测项目差异性较大,即便超标率相同,超标项目也不尽相同。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应对策略

2.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有必要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其监测更具规范化、标准化,以获取较佳的成效。通过上述核心问题分析,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如下。(1)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项机构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对风险做好辨识和评估,及时公开、公布有害物质黑名单。此外,还应充分借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优势,省级疾控中心做以辅助,结合实际状况逐步构建全方位覆盖各省、市和县延伸至农村区域内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同时,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应进一步强化安全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对污染源进行全天追踪和调研,主动加强高风险食品原料及相关配料监测工作。(2)增强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新时期背景下,为显著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有必要及时引入和更新设备,并将其资金纳入相关企业年度预算中,以确保设备及器材更新和养护资金投入持续性,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达标。此外,积极引入先进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不断汲取国外优秀的技术,不断构建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为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做支撑。(3)搭建完善的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提升,获取较佳的成效,应发挥各类先进技术的优势,充分搭建完善、高效的监测信息资源平台,将相关主体纳入其中,确保各部门和人员相互间实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传输时效性,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同时,国家疾控中心应对省级疾控中心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风险监测信息全方位收集和整合,第一时间对外公布食品安全监测重点污染物,建立食品安全隐患防范预警机制,从本质层面实现早发现、早预警,及时选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以遏制[3]。

2.2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的优化策略和方法

食品安全抽检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为促使该项工作高质量落地,应选取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持续性提高监督抽检工作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1)整体统筹,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为促使监督抽检工作高质量实施,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并进行高质量贯彻和落实。始终结合相关规范和要求,布设与之相适应的抽样小组入驻管理,对同种样品选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建议合理布设相应的指标,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上下级机构应合理分工,避免出现重复性检测现象而造成浪费。(2)强化样品接收、制备和流转。样品送至专项机构后,内部人员应结合实际,及时做好样品接收、存储工作。制备样品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始终结合相关制备方案实施,避免在操作中造成污染。完成样品制备工作后,应及时粘贴标签,避免样本产生混乱[4]。(3)保证抽样抽检工作程序规范化。制定完善、科学的工作程序是对历史工作经验的汇总,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5]。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结合以往工作流程和操作,如现场抽样时布设专业人员实施,且要求人员全面进入现场后方可实施抽样工作,确保抽样抽检工作更具有序化、规范化,提高工作精准性。(4)使用抽检App,避免重复抽样。为从源头避免和减少重复抽样,相关部门应做好机构创新和改革工作,抽样抽检人员应积极选取App,完成现场样品采集工作,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和传输,实现内部共享。通过校验,布设重要的字段,如抽样单位营养执照、样品名称等,通过后台条件约束,限制相同生产企业、场所及批次样品的抽检数量。(5)合理比较抽检结果,如超标率、合格率。抽检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考量食品内部构成、检测项目数量等,合理比对食品整体率,以确保最终抽检工作更具可靠性及合理性。

3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检工作对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为从源头遏制各类风险和有害因子,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风险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明晰其工作开展的问题,有的放矢选取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加以处理,以确保整个工作高质量实施。

作者:亓振 曹峰 单位: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食品安全与监测篇4

摘要:目的:对青岛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食品污染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以便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从青岛市食品流通与餐饮服务环节中挑选24类样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程序与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结果:共抽检24类195份样品,样品理化指标的总合格率为91.67%,微生物指标的总合格率为84.85%。化学污染物中合格率低的样品有蔬菜(重金属);糕点、淀粉、粮食制品(铝);水产加工品(二氧化硫、甲醛);乳制品(蛋白质);蛋类及制品(重金属);米粉(二氧化硫);熟肉制品(甲醛、亚硝酸盐)。检测出有微生物污染物的样品有快餐、直饮水;水产加工品;乳制品;速冻面米制品;糕点、淀粉粮食;熟肉制品等。结论:青岛市食品合格率较低,存在较为普遍的化学与微生物污染,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对青岛市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以此为青岛市的食品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干预

人们的生存离不开食品,食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安全也越发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合理的饮食对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对于保障日常食品安全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然而青岛市的食品安全还有待改进,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且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为此,本次研究对青岛市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并采取食品管理干预措施,详细内容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从青岛市食品流通与餐饮服务环节当中挑选样品,样品采集点包括个体流动摊点、学校食堂、快餐店、农贸市场和各个大型超市等,采集24类检品共195份样品,样品主要包括藻类加工即食制品、生榨果蔬饮料、水果、食用植物油、猪红、直饮水、快餐、熟肉制品、米粉、食用油、蛋类、小麦粉、婴幼儿食品、乳制品、水产及其加工品、糕点及淀粉粮食制品、饼干、果脯小吃、炭烤食品、速冻面米制品、茶叶、谷物、鲜冻肉和蔬菜等。

1.2方法

本次研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的程序与方法对样品开展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的检测。且各方面检测工作都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开展,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次样品的食品检测合格率,包括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指标的总合格率。同时观察化学污染物以及微生物污染物的具体检测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观察食品检验合格率

样品理化指标的总合格率为91.67%,微生物指标的总合格率为84.85%,具体研究数据见表1。

2.2观察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

检测合格的有藻类加工即食制品、生榨果蔬饮料、水果、食用植物油、猪红、直饮水、快餐、食用油、小麦粉、婴幼儿食品、饼干、果脯小吃、炭烤食品、速冻面米制品、茶叶、谷物、鲜冻肉。化学污染物中合格率低的样品有蔬菜(重金属);糕点、淀粉、粮食制品(铝);水产加工品(二氧化硫、甲醛);乳制品(蛋白质);蛋类及制品(重金属);米粉(二氧化硫);熟肉制品(甲醛、亚硝酸盐),具体数据见表2。

2.3观察食品微生物污染物检测结果

检测合格的有藻类加工即食制品、生榨果蔬饮料、水果、食用植物油、猪红、米粉、食用油、蛋类、小麦粉、婴幼儿食品、饼干、果脯小吃、炭烤食品、茶叶、谷物、鲜冻肉和蔬菜。研究检测出有微生物污染物的样品有快餐、直饮水;水产加工品;乳制品;速冻面米制品;糕点、淀粉粮食;熟肉制品等,具体研究数据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检测方法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是维持人生命体征最重要的东西,食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资。但是现在很多不法商贩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对一些有害食品进行销售,从不考虑有害食品流入市场会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而且食品的好坏严重影响着社会上所有人的健康状态。另外,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食品远销海外,所以对食品安全进行强有力的检测,不仅是对我国人们的健康负责,还是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负责,从而促进国家的更好发展。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

2.1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内涵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法律条文中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主要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运用科学仪器对食品成分进行分析,与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对比,以禁止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流入市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食品行业的有序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必须把食品安全作为检测的核心,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意义

2.2.1监督责任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维持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对食品行业起到了监督作用,不达标食品严禁进入市场,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2.2社会责任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地区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严肃处理,保证食品行业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还能对品质优良的食品起到保护作用,推动食品行业更好的发展。

3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在全国各地应用普遍,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不足之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动荡。

3.1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数据不精确

检测数据不精确使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没有检验出来,科学技术没有达到所需的精准程度,而食品安全检测需要有精确的数据与国家规定进行比照,以对食品是否能进入市场做出精准的判断,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不准确性高,大大提高了不达标食品进入食品市场的可能性,为食品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

3.2没有完善的检验检测机制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对使用环境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对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有严格要求,这就意味着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使用环境上也要投入大笔资金。有些检测中心因为资金或者是应付上级检查等问题,降低了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以及环境的要求。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能导致对食品安全做出错误判断,导致有害食品流入市场,极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大规模爆发,引发社会恐慌[2]。

4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操作要求

4.1指标与国家检验标准要一致

检验技术指标要以国家规定的食品标准为依据,检验食品各方面参数是否满足国家的各项规定。确保食品安全参数和国家食品标准一致,保证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规范化、专业化不仅能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更上一层楼,还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4.2技术要和国家食品标准要求一致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食品标准,对不同的食品要选择合适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对食品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测,技术指标要和国家规定的指标一致,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更加高效,更加准确。

5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提升办法

5.1不断探究新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有害物质也在不断出现,之前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食品行业的检测需求,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出新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对于以前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工作人员要做好工作总结,对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同时对于发生的技术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为新的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促进我国食品行业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

5.2不断保障食品安全检验技术

我国很多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都是不符合规定的,这需要政府和食品行业的共同监督,保障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符合标准,对检测技术的使用环境和注意事项进行分类汇总[3]。另外,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心要制定严格的检验制度规定,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检测中心,提高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规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使用,提高检验技术数据的准确性。

6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使用范围广,但是严重缺少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没有真正发挥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在食品行业的作用,造成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暴发。全国范围内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检测水平高低不一,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了有害食品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为依据,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对品质优良的产品进行保护,对有害产品进行严厉打击,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是发展检测技术的初衷与目的。

参考文献:

[1]冯路平.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7(16):65-66.

[2]张小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8,203(12):24-25.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3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

日常开展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主要包括抽样检测和检验检测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抽样检测又包括区别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形式,其中随机抽样检测是采用随机原则进行样品选择,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样本资料为根据对总体进行推论时,可以采用概率的形式,但是在选择样品的过程中,必须保障样品的清洁性以及检测用具的专业性,以避免带错食品出现外部结构改变的情况。另外,若部分食品难以进行随机抽样,则可应用区别抽样方式。食品检验检测是采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化学等相应的理论及技术,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开展分析工作,主要包括食品添加剂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兽药残留分析以及农药残留分析等多个项目。当代我国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多,除常规分析工作之外,仪器分析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能够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占比70%以上。

1影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因素

1.1检验检测方法

检验检测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以工作人员在选择检验检测方法时,必须根据食品自身的品质特点[1]。一般而言,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均属于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其中仪器分析法是使用仪器直接开展样品分析工作,但是其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化学分析法的应用范围更大。

1.2管理制度及标准

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是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对检验流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制约。不规范不合理的制度及操作方式,必然导致食品检测结果准确度不高,使得食品检验工作整体的可信度下降,严重影响食品检验工作的后续开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操作标准化程度不足,同样可影响检验质量,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更大[2]。

1.3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影响重大,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较高的责任意识,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过程的规范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食品检测工作的技术方法

2.1色谱分析

从实质上来看,色谱技术属于物理化学分离法,也就是待测组分在两相之间进行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分配系数或是吸附系数各不相同,在两相之间经过数次的溶解、吸附、挥发、脱附,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当前色谱分析技术已经基本发展成熟,整体上呈现出方便快捷、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离效能高、样品用量少、检出限低等优势,并且已经可以在食品工业安全检测工作中进行大规模的应用。

2.2光谱分析

应用光谱分析法是通过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物质及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辐射能及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内在联系、表现形式,以光谱测量为基础而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呈现出成本低、检测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3微生物检测

水体及空气均为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并且在食品之中,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物质均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因此食品出现变质的可能性较大。在开展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设置合理的检测范围,针对致病菌、大肠菌群以及细菌菌落总体数量进行检测,以掌握食品整体的卫生程度,还可以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对食物的保质期进行有效预测。另外,在开展细菌检测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掌握食物中的病毒指标,有效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然而,在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取样、均质、稀释以及搅拌等多个环节,检测过程相对复杂[3]。

3食品检测工作现状

3.1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在检测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人员并非专业人士,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另外,在开展检测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检测环境差的特点,且行业整体薪资待遇水平不高,导致专业性较强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队伍难以得到有效构建。

3.2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检验制度仍有待完善,缺乏科学合理性,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十分显著。从整体上来看,当前主要应用的两项检查模式为传统式抽查和突击式抽查,其中均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难以降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发生率。实际上可应用于食品检验的工作方法较多,但其中多数不符合相关标准,同时相关部门不具有科学合理的检验机制,导致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4]。

3.3检测质量问题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主要由各省市及各地区的市场监督部门负责开展,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规则不严格、准入门槛较低,所以大多食品生产模式均为家庭式生产作坊,难以保障其整体生产质量,如果仅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无法有效控制食品质量,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检验结果重复认定的情况,不同地方政策不同,导致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环节不同,检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覆盖,可能使同一项抽检结果数次出现,不仅增加了检验成本,且工作效率低。

4食品检测质量控制方式

4.1规范仪器的应用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定期对各项仪器进行科学校准,使其保持良好的精准度,同时需要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以保障仪器应用过程的规范性。为了提升食品检测工作效果,要积极引用先进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尽可能地促使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快速弥补食品检测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使食品检测工作方法更加完善。

4.2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检测人员是检测工作的中心,其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均能够对食品检测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提升食品检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①应积极引入专业技术人员,并构成专业性较强的检验工作队伍,促使检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检测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供重要保障。②单位方面应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参与教育培训工作,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甚至要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以保障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得到不断提升。③同时也需要引导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其责任意识、改善其工作态度[5]。

4.3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检测工作的准确性,现阶段,政府对于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高度重视,所以要切实规范各个检查项目及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工作人员开展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培训,促使其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有利于实现食品市场的规范化。

4.4强化检测监督管理

强化对食品质量的监督,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也需要社会大众对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监督,促使监督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完善的食品检测链条。同时鼓励相关检测机构完善内部组织工作,定期自检,以提升监管力度和整体工作质量,更加有效的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防,对监测数据进行更加充分的应用,以促使食品安全情况得到客观的反映和切实的改善。

5结语

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食品工业相关技术持续革新,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取优势,食品生产企业需要积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基于此,各方面工作人员均应参与到产品生产的管理及监督工作中,并对食品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生产质量,尽可能的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秋婷,尹玮璐,宋安华,等.基于HACCP和6S管理方法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1):3678-3682.

[2]罗银.做好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切实保障食品安全[J].中国食品,2020(15):129.

[3]李贺泽.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问题分析[J].商品与质量,2020(5):193.

[4]徐康康.简析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分析[J].食品界,2020(10):115.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质量控制;解决措施

0引言

人的生活离不开食品,食品是维持人正常生活所需物质的来源,食品的品质好坏直接决定了生命是否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和注重养生,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更高。但是在我国,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比如地沟油、毒生姜、馒头中的增白剂、餐饮中的增味剂、食品运输过程中的防腐剂等,这说明了食品安全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十分必要。

1食品检测的抽样方法

在食品的检测中,主要的抽样方法有2种,随机抽样法和区别抽样法[1]。随机抽样法是指工作人员随机抽取食品样品的方法,在抽样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样本的卫生,防止污染,同时要保持样品的结构完整。样品的完整对于检验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别抽样法是指工作人员对不同类型食品采取的不同的抽样方法,取样时要保持样品的均匀度,如果采取的样品是固体,可以研磨成粉状方便测试,如果是液体应摇匀后再进行监测。

2食品的检测技术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在检测中,由于光谱的作用,有一部分的检测物质会被吸收,吸收的强弱与样品中所含的元素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能测量出样品各种元素的含量,可以对食品中需要控制的元素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

2.2微生物检测法

在人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主要来源是空气与水,食品中一般含有蛋白质、脂肪等,是微生物生存的理想场所,因此容易导致食物发生变质。在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时,一般会对微生物特定范围,比如微生物的数量、致病细菌和大肠杆菌等进行检测。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不仅可以检测食品是否安全,还可以预判食品的有效期。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的检测,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的指标,可以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包含取样、均质稀释、搅拌及观察等多个环节,整个检测过程要求有序且无菌,检测完成后还要做好记录。

3食品检测中的常见问题

3.1食品安全检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从事食品安全检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是高中学历,有的虽然是大学生,但是所学的也不是食品检测专业。此外,由于食品安全检测要求高,但工作辛苦、待遇低,致使很多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来参与这项工作,进一步导致了食品安全检测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后[2]。

3.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各种食品也不断创新出各种形式,这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事实上,我国的大多数食品检测设备及技术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科技的应用较少,导致食品的检测效率不高,满足不了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新需要。

3.3食品检验机构过多

在我国,虽然地方各个食品检测部门都对食品检测工作投入了很多,但由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都设立了自己的检验机构,缺乏统一的规划及检测标准,缺乏合作沟通,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提高。

3.4食品检测流程规范化程度低

食品检测工作应遵循严格的检测流程。在我国,各个检测部门及机构的建立已经完善,但是还缺乏对流程的规范,只有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证机构能有效利用设施开展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检测机构及部门,没有遵循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从而导致食品的检测结果可信度不高,甚至在操作时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工作人员的安全。

3.5食品安全检测制度不完善

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一直存在相应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表现为食品检测标准不健全、工作方式传统单一等。食品安全的检测要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下进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抽样不合理、检验流程不规范、检验技术不科学等,导致食品检验的威信不高,效率低下。

4提高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4.1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食品检测从业人员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直接决定了食品检测工作的准确性,需要提高食品检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由于食品检测机构大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不仅可以迅速提高队伍的素质,更可以对其他从业人员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从根本上解决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可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对本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不仅限于技术层面上的,更要加强对食品检测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的培训,从全面的角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3]。

4.2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完善检测设备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不仅依赖于技术,也需要好的设备,所以应对食品检测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完善,不断优化技术、转变理念,缩短差距,保证工作的质量。同时,面对日益增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应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也应加强食品检测理念的创新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研发,加大研发投入,用创新驱动食品检验工作的发展。

4.3整合多方资源

针对各个地方的食品检测机构各自为政的问题,除了在制度方面加强建设外,应整合多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各个检测机构应加强沟通,协商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发挥各自的人才、设备的优势,发挥共同的作用,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整治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4规范食品检测流程

要加强对食品检测流程的规范,提高食品检测的水平。各个检测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食品检测的流程规范,并在操作中严格按照规范执行。食品企业也应在生产中完善食品检测流程,对食品检测设备进行更新,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检测的数据要进行科学的分析,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4.5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

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能够管根本、管长远。只有通过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针对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提高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探索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形成标准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发扬群众监督的力量,鼓励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人员的管理体系建设,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4]。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应在遵循《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进行,应以此为标准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及时更新食品检验标准,要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食品检测工作,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开展工作;对于特殊的检测物质,要采用合理的检测方法,加强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学习及运用;加强监督体系的建设,通过群众监督的方式,与质管部门监督相结合,发挥群众的力量。同时,也要发扬群众对于质检部门的监督的作用[5]。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提高质检部门的公信力。

5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关乎到人们健康的大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比以前更强烈,这迫切地需要我们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面对我国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面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加强人才的培养、技术的更新、制度的建设、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着手,发扬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良好开展,发挥出食品安全管理的效力,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参考文献:

[1]刘冰.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现代食品,2018(24):48-50.

[2]邢志超.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及问题分析[J].现代食品,2019(17):113-115.

[3]徐彬.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8(24):78.

[4]刘洪利.关于食品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研究与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7(35):72.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5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存在很多不良现象,这不仅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从我国的肉类市场来看,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类激素的使用和抗生素在饲料中的添加来促进家禽牲畜的迅速生长,减少病症产生,利用瘦肉精使其瘦肉增多,在贩卖过程中注水等等,使肉质受到严重的化学污染。从我国的粮油市场来看,地沟油的大量使用,增白剂在面粉中的添加,被硫磺熏制的馒头,使用矿物油抛光的大米等等严重的毒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005年肯德基被报道其鸡翅和调料中存在可能伤害人体健康的“苏丹红”,扎根中国多年的洋快餐频频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有媒体统计,过去的5年里在华洋快餐店已经曝出至少17起食品安全事件;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记者调查明胶生产企业发现,有企业选用被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作为原料,生产出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出售给药企和糖果工厂。国内几家大型的糖果生产厂商如雅克、金冠、蜡笔小新等也在使用此类不合格明胶的企业之列。由此可见,在食品行业各个市场中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不法商家为了保证利益,满足市场需求而严重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社会中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之多体现了完善食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机制的迫切性,只有加强监管惩戒才能够将食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食品检验标准的概述

虽然我国食品检验起步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说比较晚,但是我国对于食品的检验还是比较重视和关注,所以我国制定了很多相关的制度法规,比如《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等等,有了这些制度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食品检验工作的落实,但是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还要遵守相关的食品检验标准。食品检验的标准有很多,首先,检验机构要通过国家相关机构的认可,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进行检验,不得跨界,不得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其次,食品检验机构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有职业道德,尊重科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检验结果一定要如实报道,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其它一些因素对检验结果隐瞒或者虚假报道;接下来食品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保证不受来自任何行业的贿赂等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要以服务百信为原则,不能因为某些利益将不合格的食品投放到市场,所以要有相关的规定,检验报告的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下来食品检验机构的相关文件应该依照现实的社会情况做到及时的更改,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要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食品检验中检验方法的探究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导致食品检验结果不够精准或有效和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和食品检验的仪器和对食品进行分析时的环境以及检验者的职业素养和观察能力等。依照我国目前的形式和发展状况,我国大部分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时常采用气象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食品甲醛测试仪等仪器对食品进行检验。对于这些常见的方法,只有做到严格的操作,精准的观察,才能做大最大程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仪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食品检验方法,它的精准性相比其它检验方法来说比较高,操作也相对简单,它主要分为色谱仪和检测器两个部分,它的检测原理就是通过用毛细管柱或者一般的填充柱进行填充,在填充时一定要保证填充柱的玻璃内径的内壁被均匀的涂抹,对于一般填充柱来说就是将填充柱固定在检测仪玻璃以及金属管中,而对于毛细管柱来说关键就在于控制内液径,一般保持在0。1到0.5毫米之间为最佳状态。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和原理都相对简单,但是要想做到最大程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要求检测人员在操作前要对仪器进行检验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掌握操作技巧,认真观察结果,对现象要及时的记录,还要对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2.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个方法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检验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利用高压输液系统能够将不同的溶剂进行混合,之后将混合的液体注入色谱中,通过在色谱中的分离结果及现象达到对食品检验的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的溶剂装在固定相的色谱中,还能将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装在固定相的色谱中,这样相对于一般色谱法来说大大的提高了检验的效率,是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机构比较喜欢的一种检验方法。

3.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目前转基因产品还未被广泛的认可和普及,所谓转基因食品可以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也可以认为是利用转基因生物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可以是由非转基因生物和不同转基因生物混合的产品。对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尚无准确的定义,但是可治的是转基因的食品主要来自于转基因生物,由于不确定性,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广为关注。目前我国常用于转基因食品检测的技术是PCR技术,根据聚合酶琏式反应来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检测,除此之外还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核酸水平检验法来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4.生物发光检测法

这项检测技术大量的运用了生物学知识,因为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ATP,利用荧光虫酶和荧光虫素可以使ATP释放出能量产生磷光。可以根据光的强度判断ATP的含量多少,进而推断菌落数量。美国的NHD公司率先推出了Profile213560系统,这是针对ATP食品细菌检测推出的检测性系统,它可以通过带有筛孔的比色杯将细菌细胞和非细菌细胞进行分离使得比色杯细菌细胞无法通过,然后利用细菌细胞释放出液裂解细菌细胞。通过检测释放出的ATP量得到细菌的总数。这项检测体统的研发大大提高了原有标准培养检测法的时间。

5.对含有农药食品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它对生物物质十分敏感,可以将其浓度转换成电信号利用仪器进行检测。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为识别元件,由信号放大装置和适当的理化换能器组合而成。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物以及对人体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还能对产生的有害激素、毒物等多种物质进行检测。生物传感器因其自动化、小型化而被迅速认可,能够在检测过程中节省时间,方便可操作,实现高精确度检测和现场检测。

四、食品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食品检验技术实施过程中还要保证食品检验技术的相关指标和规定要和食品检验标准的相关指标和规定相一致。在检验过程中要对食品检验操作进行规范,这样对于提高食品检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有一定的帮助,检验人员要严格依照食品检验的标准对食品检验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要符合食品的相关特点,要有针对性,这样能够很好的实现食品检验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食品安全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样还能提高检验的速度和效率,在某些程度上也提高了食品检验的精准性。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食品检验技术的选择还要与食品检验的需求相一致。食品的种类有很多,食品检验技术也有很多,要做到最精准最快的对食品进行检验,就要按照需求选择相关的检验技术,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食品检验技术操作的合理性。

五、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是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食品检测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做好实验室质量的管理首先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依据相关的准则严格执行。

1.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科室必须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并设质量监督员一人,质量监督员必须做好有关质量管理日常工作记录,科主任全面负责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质量监督员、质量管理员组成,监督实验室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由科主任或质量监督员组织质控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质量控制监督会”,并作好记录;质量监督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各项指标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科室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进行分析和处理;各专业实验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室室内质控是否按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有关要求进行工作;对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检验程序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注意事项及今后发展方向

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要严格按管理规范执行,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或者其他客观因素造成相关失误和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还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这是是食品安全问题对公民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减少其危害性,保证公民生命健康权益的必行手段。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还要建立与食品质量监督体系相关的基础制度;全面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落实公开执法透明化,加强惩戒制度;落实具体监管部门的职责,细化监管任务。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相关先进技术和人才,与相关领域积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渐健全和完善,所以对于我们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来说也正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原则,提高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争取让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谋求更大的利益。

六、结语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6

1.1检验检测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年初,在全市食品检验机构划转协议签订后,各个食品药品检验所齐心协力,争取政策支持,特事特办,迅速完成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整体划转评审,将划转机构的食品检验能力资质项目转入食品药品检验所,顺利实现了划转过渡时期全市食品检验工作的无缝衔接。具体增加的项目为: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新增食品产品610项,食品参数1219项,共计扩项1829项;万州所、黔江所和涪陵所分别扩项613,338,464项。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目前具备的食品药品综合检验能力及检品数量,居全市首位,具备的检验能力能满足全市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的各类检验,为我市食品药品行政监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2检验队伍和仪器设备大幅增加

从市计量质量检测院划转59名正式人员编制到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另有30余名临时聘用人员;万州所、黔江所和涪陵所分别划转了25,14,20名正式编制人员。划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仪器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包含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及ICP-MAS等高精仪器设备;万州所、黔江所和涪陵所分别划入了价值1600,270,29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为配合本次划转工作,市财政为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配套了60万元的基础设施改造费及800万元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缺口补助费。

1.3食品检验业务量大幅攀升

食品检验统一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下属机构,政令通达,配合密切,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能,大幅增加了全市食品监督抽验的覆盖率。从完成划转评审到2014年11月10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已完成各类检品35000余批次,其中食品占26000余批次,食品检验的业务量为去年同期的6倍左右。万州所、黔江所和涪陵所的食品检验数量均有显著增加。

1.4管理体系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食品、药品检验都有各自的传统和优势,药品样品的检验基本上是由1名检验员独立完成所有检项,而食品检验都是分段分项目进行流水作业,1个样品由几个不同检验组的多名检验员共同完成所有检项。两者的技术差异明显:药品检验科室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定量分析能力较强,而新的食品检验科室各组人员对自己长期从事的分析仪器与方法十分熟练,检验工作效率惊人。食品检验职能划转后,为适应食品检验的特点,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专门新增1个食品检验业务流程和报告书系统———Kingslims系统。随着新的Kingslims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我所在吸纳质检系统食品检验管理体系的长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2套检验业务管理系统在统一的管理体系的指导下运行良好,保证了食品药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万州所、黔江所和涪陵所也对管理体系做了相应的融合。

2整合后实验室管理面临全新挑战

目前,我市的食品检验职能划转与整合十分成功,检验机构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壮大时机,但磨合过程中也有很多矛盾,甚至是阵痛。主要原因:一是原来药品的常规检验技术已满足不了当前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的检验,标准体系的不同,检验技术的差异,使我所面临2种标准管理体系的融合问题,也涉及到技术管理层面的融合;二是各自独立运行多年的2支队伍、2套管理体系的磨合与融合,很多方面都存在理解上和认识上的差异。整合后,针对实验室在运行中主要面临的管理困难与挑战作了初步探索。辅助人员安置:几个检验所均存在划转的正式编制人员中一线检验技术人员比例偏少的问题,大部分都为食品抽样岗位和后勤辅助岗位人员,而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都不具备抽样的职能,故大量的抽样和后勤辅助人员的岗位安置成了难题。为妥善安置辅助人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耐心细致的转岗培训,逐步将全部划转人员融入全所各科室。检测场地制约:划转后,新增的大量人员、仪器设备及检验业务,使接收机构难以容纳,故划转部分的食品检验工作仍暂时在原址进行,过渡期为1~2年。借用场地开展检测,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不利于各方面的快速融合及机构的整体发展。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所有管理和保障部门都在本部,只是划转部分的食品检验仍在原址。食品检样受理登录管理系统后,由专门的车辆将检样送到检测场所,检毕后,将原始记录送回本部打印发送。检验文化差异:划转人员大部分都在原单位工作多年,已形成固有的食品检验文化和理念,熟悉并习惯原有的管理体系,很难一下子对新单位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除了文化理念和习惯的差异外,食品和药品检验人员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没有共同的检验文化,矛盾难以避免,严重影响单位的向心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技术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促进了解,增进相互的认同感,逐渐培养共同的检验文化。绩效待遇差距:在划转前,原质检系统食品检验人员绩效收入普遍高于一般人员;而重庆市政府要求,过渡期间必须保证划转人员在工作量不变的前提下保持其收入水平不下降。这势必造成同一单位的分配政策难以统一,绩效待遇差距明显,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单位内部和谐。本次划转的4个所都在积极争取政策,希望通过逐步提高药检系统人员的绩效待遇,缩小内部差距。

3结语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7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路径

在现代社会中,食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食品本身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物质财富积累不断增加时,人们必然要考虑其质量和安全问题,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食品检测的相应标准,以期从源头上降低风险。食品检测是指在食品生产、运输和贩卖的过程中,分析和检测相关的指标是否达标,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由国家机关负责实施,对食品生产、运输和贩卖过程中的各种指标进行检测,出具相应的报告[1]。

1食品检测概述

从定义上来讲,食品检测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对食品进行检测,其承担着重要的监督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检测措施来精准地对食品指标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其是否真正地满足国家标准,防止不良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广义角度来看,食品检测是研究并评价食品质量与相应变化,以既定的技术标准来检测食品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与副产品,对产品质量给予一定的保障。食品检测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于食品感官的评价及对于食品营养、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等的分析。

2食品检测的特点

2.1具有非常复杂的检测对象

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检测对象非常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将会得到不同的分类。以食品类别来对检测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3大类别;以食品抽检领域来划分,可以将检测对象分为餐饮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预包装食品与网络食品4大类别。另外,在食品检测实验室开展食品检测的过程中,食品被污染的概率较高,加之大多数食品的保质期都较短,这就意味着要对食品检测周期给予更高的要求。

2.2具有多样化的标准

在开展食品检测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严格执行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当前阶段,我国存在大量的食品标准,类别划分相对较为复杂。根据标准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卫生标准、产品标准、术语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等。我国食品业的发展愈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违法食品加工等情况的不断增多,倘若检测标准落后或者得不到严格执行,将直接影响到检测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2.3具有烦琐的检验程序

开展食品检测过程中往往需要涉及非常复杂的程序。整个检测过程都涉及样品的流转、数据上报、检验过程以及出具报告等。食品检测过程中涉及的程序是十分烦琐复杂的,为此,实验室必须对这些程序给予高度的重视。

3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人员的管理

食品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低对食品检测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有效完成各项检测工作的重要保证。①要增强员工的法制道德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历经2015年4月、2018年12月、2021年4月3次修改,实验室管理者要组织检测人员认真学习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法律为依据,规范操作程序,做好检测工作。学习相关从事食品检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法律、道德规范为准则,引导检测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出发点,增加检测人员社会责任感。②要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对所有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以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③要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所有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奖优罚劣[2]。

3.2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食品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是食品检测工作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实验室管理规定,内部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范细则,涵盖定期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资源有效配置情况,仪器设备、设施的使用率,仪器、设施的维护保养,以及降低损耗、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等一些重要方面。在食品检测中,除了人员因素外,仪器设备、设施会对食品检测的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仪器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误差,就应按规定进行修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仪器设备、设施必须定期维护,以确保最终检查结果的精度。单位在购买、使用所有设备都应建立相应的台账,对设备的采购、使用情况和事故处理情况都要做详细记录,以适应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发展需求。随着国家对食品质量监督管理要求的提高,实验室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技术人员操作实验,也离不开先进仪器设备、设施的保障,只有全方位考虑才能提高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3]。

3.3加强食品质量检测抽样程序的管理

抽样检测是食品质量检查中的常用方法之一。抽样检测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整个产品中抽取出一定比例和代表性的样品以供检测的方法。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严格规范抽样程序十分重要。抽检员要按照规范的抽样程序进行严格、科学的操作,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松懈、不可省略。检测员在完成一次基本检验流程后,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对食品进行二次抽样与检验,从而通过二次检测数据的比较分析,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过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各地现场实际检测抽样状况,不断完善优化检验流程,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4]。

3.4加强食品检测方法的管理

食品检测工作中检查方法和检测手段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①在食品质量检测时,选择合理且正确的抽样检验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抽样工作是检测工作的开端,抽样检验也是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项方法,是保障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基础。②对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的传统的物理检验方法要不断优化创新,以提高效率和质量。③重点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感官检测、化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方法手段的强化与管理工作。检测员要严格按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工作,以保证食品检测的准确性[5]。

3.5加强食品检测环境的管理

检测食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空气、温度、湿度等,在检测过程中,就要着力调整环境因素要求,以期与送检样品的检测要求趋于一致,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以温度因素作控制检测时,采用滴定法检测时,需要将环境温度调节在20℃左右,确保矫正值为0;若送检样品为可挥发物质、可溶性物质时,环境温度就应调节在10~30℃的范围内[6]。

3.6加强食品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督管理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食品质量检测操作流程,以确保职责明确。在这样的监督管理机制中,对检测方法的要求应极高,不仅涉及检测过程所要使用到的设备、数据及方法,也要求通过分析数据,拿出执行意见,让操作人员去规范执行食品安全工作,保证其工作程序符合实际检测规范要求。要建立长效的跟踪机制,让监督机制贯穿于食品质量检测的始终,时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有效。其中应要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责任心与严谨的工作态度。要充分认识到质量体系在食品检验实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食品检测质量体系。

3.7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检验项目及数据分析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工作人员要对需要检验的产品项目进行划分,使项目任务和各项文件都能通过系统形成统一的目标指令,并将相关记录保留到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中,从而使上级领导可以通过查看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信息及时对检测项目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有效监督管理项目任务的操作和完成情况[7]。

3.8其他

在接到大型检测任务时,为提高食品检测的准确性,还需做到如下几方面。①贯彻落实“双随机”机制。简单来讲就是事先通过平台系统摇号方式随机来对随机抽样的人员与抽样场所进行确定,在实际进行现场抽样时也按照随机的原则来确定抽样的对象。②按照“盲检”的方式进行检测。即在样品接收、制备、检验、数据审核、报告签批时采用“五分离”工作机制,在收到检测样品时,检测人员只知道检测项目与方法,并不知道样品产地、企业、被抽样单位信息。③贯彻落实“保三真”的制度规范。在工作时抽样人员全程配备执法记录仪,对记录轨迹和抽样现场的情况随时进行记录。实验室重点位置还配置监控,上级主管部门可随时查询样品所处状态和检测过程,以确保“真样品、真检验、真数据”[8]。

4结语

食品检测与检验范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控制;规范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食品安全问题贯穿于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微生物污染、农药和兽药超标,产地环境污染,生产方式落实,加工水平不高等等,都会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应该做好食品的检验检测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控制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检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的精准度,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检测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食品检验检测质量,应该制定完善的规范标准,严格检验检测,加强对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确保整个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切实保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为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奠定坚持的基础[1]。

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贯穿于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所以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也要针对每个细节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农药残留和激素过量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有些商家为了短期利益,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会超量使用农药和激素,从而导致农药和激素残留在动植物体内,在动植物被食用后会破坏人体激素平衡,危害人体健康。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比较常见的因素,微生物是一种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一旦人们食用了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口味或者延长保质期,会使用各种添加剂,添加剂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食品经营过程中,如果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也会影响食品质量,进而影响人体健康[2]。

2影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因素

食品检验检测的流程较为复杂,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的影响,会因为主观操作不达标而影响到检验质量。检验中使用的试剂如果质量不过关,如采购的试剂不合格或者试剂保存不合理,则无法进行客观而准确的检测。检验仪器若缺乏维护和保养,灵敏性和准确度就会下降,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如果食品检验实验室条件不符合规范,在温湿度等方面控制不严格,也会影响检验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根据经验的积累,逐渐总结经验,降低影响检测准确性的因素,提升食品检验质量。

3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3.1提高食品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在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会对检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要加强食品检验人员工作能力培训。检验人员要具有扎实的食品检验专业理论知识,了解食品的特性和生产加工工艺,能够熟练使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了解食品检验流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食品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并且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食品检验技术和行业标准。强化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3],高度重视食品检验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要求执行操作,确保食品检验质量。

3.2应用先进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应该加强对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优化创新,同时引进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检验检测技术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缩短检测时间和降低成本,提高检测的效率和质量。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先进的智能检测设备应用于食品检验检测中,既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又能够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对检测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在食品检验检测中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3.3加强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样品的质量直接代表了食品的质量,所以要做好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质量管理,避免因为样品不合理而影响食品的质量检测结果。根据食品种类的不同,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采样工作。如果采用随机采样方法,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样品采集,以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对于采样所使用的工具要做好消毒清洁处理,避免因为二次污染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工作人员要按照规范做好样品的保管和存放,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样品二次污染和破坏。做好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为保证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加强试剂和仪器的使用和管理。试剂和仪器是食品检验检测中直接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尤其是对于试剂的质量管理。在使用试剂进行检测时,会发生相应的物理或者化学反应,如果试剂质量不达标,检测结果必然不准确。在采购试剂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要求选购,选择信誉较好的正规厂商,检查所购物品的质量合格证明。在试剂存放期间,做好密封保存,防止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影响试剂质量。在使用仪器之前,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保证仪器的检测精度和灵敏性。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规范操作,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仪器功能正常。

3.5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而言,会有不同的检验方法,这就需要检验人员根据食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选择适宜的检验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时对于同一种食品也会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应该选择检测结果最为准确的检验方法。在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方法规范流程操作,做好细节的质量把控工作。在食品检验时,还要考量检验标准是否能够客观准确反映食品安全性,将规定的检验标准与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比对,避免出现双重标准。

3.6控制检验检测环境条件。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环境的质量控制,不同的食品检验方法和流程,对检验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在检验开始之前,要检查实验室的环境要求,确保实验室温度、湿度等满足要求,保证实验室干净整洁。禁止在实验室存放与食品检验检测无关的物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4结语

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为了全面把控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对食品的源头、生产加工、流通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质量检验检测。针对不同的食品种类,制定相应的检测检测规范标准,并且保证标准的贯彻落实,切实提升食品检测质量,保障民生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海霞,陆柔,韦植元,等.食品检验中标准物质管理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8):6297-6303.

[2]王海璐,熊薇,李兆阶.食品抽样工作现存问题及解决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7):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