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实训总结范例

食品实训总结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1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

二、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程在开设前,专业教师对食品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等要求。课程设计思路:“学习”和“工作”有机融合。岗位工作流程: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案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测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基于工作过程来把握实训教学流程:承接任务收集资料标准方法解读方案设计仪器、试剂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汇报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承接任务,通过预习并导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背景知识的自学,进行方案设计,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个别辅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并把共性的部分用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师示范等教学方式重点讲解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学生听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教师对之进行个别指导,定稿后实施任务,学生对仪器、试剂的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自评与互评,汇报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注重多种检测技术路线的选择,全方面培养职业素养——方案设计的开放性;倡导组间交流讨论学习获得开放性思维——学习的开放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占30%,总结性考核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最终以过程30%+期中30%+期末40%,形成总的考核成绩。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并以量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进行评定。总结性考核,并以试题库的方式,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成员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技术、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将食品检验国家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实训教学流程对应企业工作流程,体现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解读国家标准的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效果非常显著:食品检验工的合格率100%,学生代表表参加技能大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陈云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食品专业;跨专业;协同育人

一、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会计专业面临就业困境。目前,全国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过度扩招导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庞大,出现就业困难,且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该校虽然地处闽南经济强市泉州市,企业众多,人才需求旺盛,但会计初级人才已经严重饱和,20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50%。在泉州,大多数企业是小微企业,岗位分工不明确,需要的是既会财务知识,又会企业经营和产品制作或销售的复合型多面能手,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

(二)会计专业为什么能选择和食品专业协同共建。1.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建立之初就定位。在为各行业培养能处理会计业务和财务管理的人才了解主体的所有经济活动,才能做好核算和监督,才能管好家、理好财,可以说,从属性上看,会计具有和其他学科融合的特点和理由。行业有千千万万种,学生在校期间,老师不可能将所有行业的会计做法全部讲授,但如果能提前将当地某个熟悉的常见的行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会计知识进行认识和实践,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与社会接轨的能力。2.这是服务本土经济的需要。在泉州,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毕业后自主创业,把目光投向奶茶店或面包店等这类投资成本少、技术简单易学的行业。这些自主创业的“小老板们”兼投资人和伙计的双重身份。如果同时具备食品和会计知识,他们就能实现从“原材料进货—食品制作—账务结算”的自我经营一条龙的经营服务,通过在校的学科交叉融合学习,复合型知识能够成为他们创业的助力。纵观泉州经济,食品行业占据半壁江山,晋江市就有“中国休闲食品之都”的美称,我们认为,无论是自主创业,或是企业应聘,大量的本地中职会计毕业生都将进入食品行业,如果他们能在学好本职会计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加食品专业知识的融入,比如:食品经营与管理、食品制作、食品卫生等,甚至跨专业取得证书,无疑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有益尝试。因此,既然市场有需求,就必然有动力去尝试。特别是“职教20条”出台之后,职业教育领域面临跨界、整合和重构的趋势。而当今社会上不同行业之间的坚固壁垒也正在逐渐被打破,各个学科之间交叉学习、彼此渗透正在形成一种趋势,新形势对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能否在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中加入“X学科”进行融合教学,缩短毕业生从校园到就业的零距离进入确实是一种有益探索。

二、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协同共建的途径

(一)运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渗透。1.合理设置和选择植入的课程。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以后,基本掌握了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植入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食品经营与管理、食品制作等,让学生开始接触行业的知识,为进入食品行业做好理论的铺垫。刚开始的时候,可以以参加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进行组班,然后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请食品专业的老师进行理论课程知识讲授,同时安排实训课让学生学习蛋糕和奶茶等食品的制作,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论和操作对食品行业的经营有直观的了解。在时机成熟和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再扩展到所有学生,完成对所有会计学生的教授。当然,协同共建育人也不是简单地多上几门课,或者说简单将几门课混搭杂融,而是基于就业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伴随着会计课程行业会计的授课进展自然地融入结合在一起。2.会计实训课程有效地采用行业的案例教学。会计专业的关键是实操,案例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会计核心课程有第二年的下学期开设的成本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三年级的上学期开设的会计模拟实习等,这些课程除了教材有列出各种行业企业的案例以外,会计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食品经营企业的模拟案例,再结合泉州本土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模拟实训,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这门课程时,讲完了基本理论和账务处理,老师可以设计一份某咖啡厅的实训案例:从购进原材料咖啡豆,到领用咖啡豆进行产品制作,到销售成品咖啡出去并收回货款,整个咖啡厅运作成本和收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行业熟悉和账务处理,最后得出成本和利润。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更直观,会计知识自然融入食品行业,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3.利用认知实习、跟岗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中职学生是三年学制,为培养学生的校企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年会安排企业认知,第二年安排企业跟岗实践,第三年的下学期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食品的相关行业,可以是食品制造企业,或者是食品经营的服务企业,让学生去认知、去跟岗和顶岗实践。学生通过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将学习内容融入实践的业务中,把经营运作和账务处理一条龙地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了动手能力,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探索与创新。在会计专业与食品专业协同育人的研究中,在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之后,会计学生可以借助学校的学生模拟经营实训场地来进行该项实践活动。以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学校的食品专业实训基地———校内“水吧”,自建成后一直以来都是食品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在进行模拟经营实训,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基地进行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尝试,教师可以按以下的安排进行实践教学。1.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每一个小组成员任务分工,负责一周的“水吧”经营。老师在实训之前要先让学生了解开店的各种手续,交代各种安全注意事项。2.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系列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各种奶茶、果汁等的制作,到现场的销售,以及每天的记账工作,进行“做中学”。食品专业的老师和财会专业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做中教”,以便学生熟知流程。3.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经营实践的锻炼,了解企业的运营,以及小店成本支出和收入的来龙去脉。学生可以结合泉州本地的税收政策进行账务处理、登记账簿、核算成本收入和盘点存货等,每周计算出利润成果,进行总结。这样的全盘实训利于学生将来成为一个了解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精明的“小老板”。

(三)“1+X证书”制度下,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考取食品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教育部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鼓励职校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争取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更好地促进就业。目前,因为财政部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职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也不符合条件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证,所以,中职会计学生出现了考证难的问题。如何找到解决的方法?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跨学科合作教学和研究已经成为高职和中职的共同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趋势的影响下,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让会计专业学生经过培训,取得食品专业的相关技能等级证书,例如“营养师”“面点师”之类的。多一样技能多一条出路,相信擅长动手能力的中职会计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努力成为既会食品生产经营,又会算账记账的实用型人才。

三、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在跨专业融合协同育人共建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受益匪浅,一是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或自主创业的一体化便利;二是培养了学生多方位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两个学科的共建,促进了老师的相互学习和互相借鉴,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从学校的角度看,为办学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提高了办学能力,为泉州本土经济输送优质的人才。教师在这个探索实践中,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融合的教学内容,用科学的方法耐心引导学生去接受不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自然融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新知识。中职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的协同育人,共建融合是基于福建泉州本地的产业特点、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学校的专业资源而选择的。它不是简单地将食品专业知识作为点缀,也不能喧宾夺主,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放弃本专业该掌握的会计理论而转学食品。我们要的是在学习会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结合行业对食品行业的经营全貌和资金的运作、账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熟悉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种有效的链接。职业教育应当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应当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接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的就业目前遇到了“瓶颈”,但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将会计专业和食品专业进行专业融合共建应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宇梅,陈平.商务英语和会计融合共建模式的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5(33):146-149.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3

食品科学专业属于工科,为了培养食品工程领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校建立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介绍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课程教学基本概况,阐述了实验室管理机制,列举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总结了实验教学良好效果,体现了该实验室在应用型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实践。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中历练的。实践教学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整体素质有推动作用[1]。2010年,我校依托教育部修购计划项目建立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果汁浓缩、乳品加工、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和纯净水处理等4条中试实训生产线,总投资近1500万元,具有为现代食品科学、工程机械等学科开设科学、合理、优化的开放性实验条件。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建成后主要承担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食品专业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课程实训实验和生产实习,它满足了食品科学学科不同层次教学和实验技能要求,在教学方式和硬件条件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为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工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理想场所,为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搭建了优良平台,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属国内同类学校先进实验室,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1实验教学概况

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主要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本科生开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工艺过程、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生产安全控制等课程实训实验,实验开出率达100%,同时,结合现有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比例,将总比例由原来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该实验室还承担了部分教师科研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实验的相关实验任务。按目前每年参与实验学生人数160人计算,该实验室可完成实训实验项目24个,每年实验人时数达到3.6万人时,此外,加上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部分实验,每年实验人时数超过4万人时。食品工程中试实验室除了承担食品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外,还面向校内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多个本科专业,以及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校外相关食品专业本科生开放,五年来总计开设实训实验96个,参与实验学生5200多人,实验总人时数达到45万人时。

2实验室管理机制

2.1完整的管理制度

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整合实验资源,统一调控和管理。为了规范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实验指导教师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职责,同时制订了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通用仪器设备使用制度、实验室开放办法等规章制度20多项,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化、完整化、科学化。

2.2正规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方面,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建立了完备的实验教学文档资料,如“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任务书”“实验教学课程安排表”“学生报告成绩记录表”“实验课程试卷分析表”等,同时配套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实验教学工作按制度、按计划顺利运行。

2.3开放的运行模式

开放与创新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注重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模式,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实验技能和课外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促进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3]。此外,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还面向社会对外开放,提供师资培训、成果转化和实验教学等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该实验室的示范、辐射作用。

3实验教学改革

3.1修订实验教学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

及时修订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计划,加大实验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课学时数,增强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不断探索、完善“能力训练—综合运用—生产实践”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凸显产学研紧密结合优势与特色[4]。同时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引入实训实验教学平台,精心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毕业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锻炼他们的科研素养和动手能力。

3.2调整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手段

按照课程群设立实验课,保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统筹协调,合理衔接。如原有的果蔬加工工艺学、畜产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和软饮料工艺学等四门课程各自单独设立实验,现将其全部整合为“食品工艺学实验”,实现实验课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有效的将实验方法、实验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5]。引入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生产项目密切结合,实现基础与前沿、科技与生产、技能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验内容设计上,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实验教学督导组,充分发挥实验课程负责人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了解学生的需求与评价,将“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贯穿于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每学期举行实验教学研讨会、实验教学中期检查会、实验教学意见征求会、实验管理工作交流会、实验教学示范课和专业实结会,确保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

4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据统计,食品学院本科生依托该实验室先后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8项、大学生勤助科研项目27项、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55项。此外,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共获奖19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对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毕业后大多前往省内外各大知名食品企业工作,如内蒙古伊利集团、天津康师傅集团、南京雨润集团等,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从事质检工作,也有个别学生成功地实现自主创业。

5结语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一大批未受过工程实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难以找到精通技术操作的实用人才[6]。针对这一现状,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食品工程实践训练实验室是富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它在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实验室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均有极大提高,为应用型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张润光 张有林 张华峰 张宝善 张邦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姚芳,刘靖,刘萍,等.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21-122.

[2]吕远平,卢晓黎,贾利蓉,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38-140.

[3]镇真柏,胡志强,刘超.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21-123.

[4]许金蓉,蔡锦源.食品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7):187-188.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产教结合;中职生;食品工艺学;教学质量

食品工艺学是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是在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等基础学科之上建立的,是有极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学科[1]。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以食品生产工艺方面为主,包括肉制品加工工艺、果蔬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加工工艺、焙烤制品加工工艺、糖果与巧克力制品加工工艺、饮料制造工艺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为今后从事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食品生产的能力。产教结合是把理论教学融合到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实操实践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学习,等同于提前进入职场工作,既能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一、如今食品工艺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内容多,细节烦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食品工艺学涵盖六大类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每一大类包含5~7种小类型的产品,涵盖食品种类繁多。食品生产过程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繁多,操作细节烦琐。每一类产品的工艺细节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重大,都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多而杂。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繁多,在传统的食品工艺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的“填鸭式”教学[2],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高,喜欢动手实操

中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普遍较弱,学习成绩不理想,对课本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同时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喜欢电子游戏,大部分沉迷于网络世界。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3],对于动手实操课程富有学习兴趣。如果能将理论知识贯通于实操课程当中,学生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

(三)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

食品工艺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对提高食品工艺学的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普通中职学校的食品工艺实验室一般只有常规的实验操作仪器,比如烤箱、多功能搅拌机、均质机等仪器,只能满足一些基本实验操作需要。对于比较复杂的食品比如烤鸭、腊肠等产品,实验室无法开展相关实验。在涉及这些类型的产品教学时,教师只能讲授理论知识,学生由于缺乏实操经验,对知识的接收量大大下降,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产教结合教学方法介绍

(一)与食品工厂建立紧密联系,带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线现场教学

食品企业大多按照食品生产工艺流程,使用流水线作业。大企业基本上已实现生产自动化,现场操作人员少。工厂内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仪器参数检查、仪器设备的清洗及定期维护。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线后可以按照生产线的切分进行分段学习。例如果汁生产线,可以分为原材料预处理、榨汁、澄清及过滤、调配、加热杀菌、灌装、包装成品等生产步骤。学生可以在每个生产步骤中分段学习,掌握每个生产步骤的操作细节和工艺参数,思考每个步骤的工作原理和工艺参数的设定依据,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运用过程性考核方法,强调考核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产教结合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动态的学习过程,故其评价方法不能按照传统教学的笔试评分模式,应该将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项目当中,这样有利于教师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总结经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5]。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维评价方法相结合,旨在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并随时反馈评价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在学生进行分段学习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及时评价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评价能力及抗压能力的提升。

三、产教结合初步教学成果

(一)对学生知识掌握度的提高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企业生产学习之后,回归到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能理解生产工艺的原理,并对生产流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回归到课本学习,对于同类产品的细类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完果蔬类制品的果汁生产工艺,可以让学生根据果蔬类制品的加工原理,参照果汁的生产流程,设计出果脯的生产工艺,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实战学习,可以抛开学校仪器设备不充足的限制,动手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在分段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指定的工位上进行实操,与学校的分组实操相比,每个学生都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提升了动手能力。这也与中职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学习特点相吻合,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也加强了专业技能。

(三)对学生行业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到食品企业的公司规模及运作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措施,加深学生对食品行业的认知,引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越来越多的中职生由于未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差等情况[6]。因此,做好职业规划对中职生来说至关重要。在生产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同伴互评的过程也需要多次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沟通技能的提高。沟通技巧是职场人士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是总结汇报、化解矛盾的重要能力。

四、结语

产教结合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从课堂上搬到食品生产实地,从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从纸上谈兵转变为实地操作,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维的跳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比纯理论教学更高,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案例当中,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最新食品工艺相关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并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郭宇星,苏密,熊彬屹,等.“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以南京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8(11):75-77.

[2]汪秀妹,赵晓旭,李丹,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建设研究:以《食品工艺学》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19(19):24,221.

[3]韩艳丽.中职生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8.

[4]郭卫芸,刘晓瑞,高雪丽,等.基于过程的实训类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以《食品工艺学实训》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9(9):114-117.

[5]赵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7(21):134-136.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新工科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并与多部委联合率先在天津启动该计划,全面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工程应用技术和能力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满足企业用人为出口,全面深化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体现新时代“新工科”的精髓。

1培养食品卓越工程师是新工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快速应用的新时代,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精英化,食品加工和质检企业需要大量既具备工程与工艺设计基础、食品分析检验和安全管理、食品营养与配方设计等工程应用能力,又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丰富人文素养,并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卓越人才。“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等称谓高频次出现在TOP企业的招聘榜首,综合社会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和“食品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描述分别如图1和表1所示。由图1可知,行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与吃苦精神、解决技术问题、创新精神、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法律法规等。据此认为企业对食品卓越工程师的主体要求是建立在专业素养之上的人文素养综合体。由表1可知,企业对“食品高层次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能力要求居于核心地位(36.9%),其次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等心理素质(26.1%),工作能力仅位居第三位(18.9%)。对比图1和表1、表2可知,专业技能只是“食品卓越工程师”的基础能力;职业素质、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是高层次人才更为重要的体现;仅限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和抗压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工程师;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才能的卓越工程师才能在新时代食品行业走的更远。可以说“食品高层管理人员”是“食品卓越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2校企深度合作在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就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要求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了《关于加强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部前副部长鲁昕认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在于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对接,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项制度、每个专业、每个教师。目前,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吴平[1]认为,企业可以依托大学优势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合作完成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可以采用订单模式从学校吸引学生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和管理;刘喜平等人[2]认为,学校可以自主开设校办工厂,推进校企深入合作;龚云飞等人[3]认为,校企深入合作要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要么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归纳出蝴蝶模式、项目组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然而,任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都需要学校与企业立足行业发展,双方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现阶段,大部分校企合作“形式大于质量,水平较低”,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愿景,合作模式难有成效[4]。不难发现,根本的原因包括:(1)缺乏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校企合作。(2)合作运行不畅,不能满足行业需求。(3)校企合作重形式轻效果,企业积极性低。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是校企深度合作一直以来的痛点。陈新民[5]认为,政府要首先做好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曹向峰[6]等从五个方面给予了观点:(1)建立的合作平台要能为校企双方服务;(2)依据专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效果更贴近行业需求;(3)优化培养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补充实用新知识;(4)校企共同编写学习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满足企业的系统性发展需求;(5)采取“双向聘任、双向服务”模式配置双师型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不只是订单培养和定岗实习,更需要促进学校与行业发挥内在优势,以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合作协同育人,在专利转移、产品研发等软性载体方面加深校企共融,优化政府、产业、企业、学校各要素之间的资源配置,形成校企双主体、校企互利共同育人新模式[7]。

3校企深度合作将在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起关键作用

3.1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推进高校应用性教学改革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应立足市场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区域经济贡献人才和科技力量,需要打破学校与企业间的界域,了解企业动向,以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定向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参与到教学工作,广泛听取专业课程建设的可行意见;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师资队伍,建立优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3.2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高水平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

实行“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经过实践训练和应用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最大学期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食品卓越工程师是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基本功扎实、工程意识强,具备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服务,提高食品卓越工程师水平。

3.3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持续性食品卓越工程师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质和量都大幅提升,需要大量既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科学人文素养,还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同时具备行技术创新的人才。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优先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4优化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和实施措施

4.1营造适宜的校企深度合作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丰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能够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资源分配方面,推进校企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教师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协同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专家到高校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企业生产和文化内涵,围绕生产案例进行剖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整合资源,实现校企人才共享共赢;在管理方面校企联动,企业对院校合作的决策充分尊重并发表意见,协助高校增强对企业生产需求的了解;在课程建设模式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联合企业共商课程特点,改进授课方法,将专业知识和企业元素相融合;在教材制定方面,校企根据行业需求,联合编写配套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教材或指导书,整合完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融通学科体系和职业资质标准,采编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增强教材适应性;将教学与实验室、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互补统一,综合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会设计、理解创新;校企共同创新毕业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进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成果、创新能力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实行“双导师制”。

4.2建立高效的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新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想要取得理想成效,需要联合多方力量,由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机构;各级政府要出台保障性法规和规章,约定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对分歧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约束双边关系和行为;同时,政府要实时监督高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履行情况,在协议、章程中体现各方诉求,如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形成特色专业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使命,提升专业特色是高校发展之本,校企合作需要打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因此,形成以政府专员、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为主要要素的合作指导委员会,为特色专业建设出谋划策,瞄准产业发展方向、企业人才诉求,以特色专业为带动,聚焦产业链、职业链和学科链的工作思路,将学科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对接;合作指导委员会明确行业发展趋势,校企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向,以“强基础、高素质、多方向”为指导,以“有用、好用、用好”为原则,升级高校专业结构,构建模块化专业建设理论体系,过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建设前瞻性适应区域经济形式和发展,使校企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效益更优。

4.3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校企深度合作育人体系

(1)技术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建产学研中心、技术研发孵育中心等,合理分工,整合优势;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咨询把脉,发挥“智囊团”作用,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管理、技术、营销和信息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重大问题,促进企业提高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驱动创新技术发展。(2)科技攻关模式:校企合作承担国家、地方和产业的科技攻关项目,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管理,升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高校派遣有力、有为的教师团队以挂职锻炼、企业实践和项目组的形式进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诊重大发展问题,从实地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寻求专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可行之路,高效解决企业生产难题,锻炼教师和学生们的产学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3)全面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之间签订长期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产学研交叉融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校企之间以科研成果为纽带和载体,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解决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提高产学研交叉融合能力;校企共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力量承担部分人才生产实训培养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升级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动高新技术的市场应用,企业为高校的科研项目注入资金,提供场所,加入人力;高校给予合作企业技术支持、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企业协助指导学校毕业生职生涯规划,进行行业发展讲座。(4)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根据高校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工程师实训条件,建立开放性生产实习(训)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产权归属、营运模式、场地设置等不同情况,实习基地模式实际存在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单向和双向服务、校内和校外基地、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企业投资和校企双方投资等多种组成元素,每一种校企合作基地都包含部分上述各种要素。例如,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生产实践服务场所;学校和企业合资在校内建设生产实训基地,这种生产实训基地为校企提供双向服务,具备盈利性;校企以相互聘任人才的形式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聘请企业中坚技术力量开展实践教学,企业聘请高校教师技术团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合作学校的学生提供资格证书培训,学校则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实现校企互惠互利的终身教育。

5小结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6

1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1首先要提高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食品检测

将课堂融入社会,安排学生对食品市场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随机购买各类食材,并学会抽样。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际操作要点等,让学生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检测方法对自己抽样购买的食品样品进行测定。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大众健康利益,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规范动作演示及训练,在实验实训中的多应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及技术,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各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实践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措施

2.1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一个实验都有不同的实验操作目的,教师先要进行理论分析,讲授实验的原理、方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问题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不同的仪器、设备。同时,还应强调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预处理技术处理不同项目的食品样品的。

2.2强调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作用,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内容

实验实训教学经费的不足可以通过科研经费加以弥补,借鉴科研机构引进先进的实验理念和实验技术,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流程,通过体验和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由此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提高科研能力。

2.3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食品安全检测是为食品检验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利用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做出食品卫生检验报告。所分析的标的物是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实际食品,用于检测的食品样品都是从商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处随机购买。实验时学生通过对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含量的检测,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等,评估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合格;通过对饮料中的色素成分、甜味剂含量的检测,或肉制品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的检测,鉴定有毒有害物质等是否超标,通过以上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任务。

3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严格控制

3.1高职院校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及其授课对象的特点

食品安全检测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食品检测技术人才,必须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职业需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分批次录取中第五批录取,其学习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对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及控制至关重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宜控制实验过程中教与学的教学节奏。

3.2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3.2.1对实验任务的详细策划,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实训内容。

为了更好地传授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验任务的不同目的,确定检测标准、理论原理及教学方法,然后进一步确定授课重点和考核的知识点。教师做好实验任务的计划工作,精选课堂授课内容,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报告等认真批改,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调整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知识原理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和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基础性实验结合成系列实验,避免重复,以验证和操作为主,用较少的时间,安排更多的实验内容,多学多练,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

3.2.2作好实验实施工作,这一过程包括学生执行实验任务和教师现场指导。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视频、图片、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理论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按照实验实训指导和教师的指示验证实验过程,教师负责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由于实训教学中教师监控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实验室秩序混乱,因此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由于学生个体不同,理解能力也会有差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自己的理论课知识理解实验任务,教师负责安排实验任务及实验必需的材料设备,强调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意识,自主把握实验方法和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髙,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实验课程特别关注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培养,教师应督促学生如实地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和现象,重视学生对自己所记录的原始数据及检测结果负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设计合理的实验报告,客观公正地看待实验结果,提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能力。

3.2.3作好实验检验工作,教师必须做好对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工作。

数据处理能力也是食品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思维不够严谨,不懂得对实验做整体的思考,缺乏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学生实验情况的评估数据,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学习、互相竞争的心态,可以通过这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将自己所得实验数据与其他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出现操作失误,就会从数据上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对做得好、做得规范的小组,及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对相应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进行分析、点评,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会自觉的认真操作、及时总结,形成非常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数据分析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这种方法对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及科学评价,采取多元化、全程化的标准评价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现实食品企业检验的标准流程相对接,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4作好实验结果处理工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对实验任务

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及时评价学生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视、科学评价自己实验任务完成的质量,培养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归纳总结实验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改进实验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鼓励学生对实验任务进行改进与创新,让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先进仪器和先进的检测方法相结合,更多地了解前沿性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自己专业方向获得认知感。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综合知识和创新技能服务于企业,基础与创新相结合,技能创新与服务企业相结合,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自由创新中形成自己正确的、科学的思想,通过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化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人才。

4结语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识,食品安全检测课程必须在硬件、软件上都下足功夫,因势利导。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后能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独立完成检测过程,从而为社会实施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为食品行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维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卫生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第二篇:食品安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奠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原理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以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这也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我院原实验室的设备比较落后,而现代的仪器设备便于操作,在节省实验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的重要基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建立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院已申报了四项食品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其中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分析仪、色差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已投入使用,这些实验设备既能满足《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满足开展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活动的要求。另外,在师资方面还培养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二者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开放性实验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目前课程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想办法。因此,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去掉陈旧的实验项目,使之更适应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首先,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食品安全的实例来选择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实验项目,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取样和称量、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无菌操作过程、检测结果的观察和计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进行整合,开展“食品中菌落总数或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性实验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单元操作,又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文献查阅、综合比较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性实验,四人一组,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顺序,根据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出方案和路线,经过实验优选出合适的检测方案和合理的检测路线,对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并展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完成需要较多时间的实验项目。另外,鼓励感兴趣、爱钻研的学生参加2~3人组成的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的锻炼,既能了解科研知识,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融为一体地培养创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此外,对于优秀的实验项目进一步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设计和建设做准备。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即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想当然的操作,省略一些步骤,不动脑思考的现象。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塞责,出现雷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述弊端。例如改变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2人,每组选择不同的食品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如对不同食品的结果进行比较或对不同实验条件时的实验现象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另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还能增加成就感。高等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每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同时又能培养两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出现问题的实验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直至找出问题通过考核为止。

四、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侧重实验操作和问题的分析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上,甚至有的个别同学会偷懒抄写别人的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将实验成绩考核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实验课出勤(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报告(占30%)和实验课理论考试(占20%)。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的规范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翔实、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情况及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实验课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实验现象和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从实验样品的取样方法和称量是否规范;样品前处理是否合理;试剂配制是否规范、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安置是否合适;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准确;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认真操作,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考核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社会工作岗位和读研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从事质量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进行相关的面试及考核。所以从未来工作需求的角度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加以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的现象显著减少。另外,多方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者:徐艳阳 宋艳翎 李欣欣 王雪松 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督教学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

要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按照本科专业规范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多边界综合学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涉及食品科学、管理学、流行病学、法学、食品卫生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各学校由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学时数以及授课教师专业的差异性,安排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尽相同,也没有严格规范。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2014版)并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监督概述、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生产的认证管理和市场准入、食品安全执法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方面。由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内尚无适合该课程的教材。

2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

2.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能够通过运用图片、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时,首先通过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入风险的概念,并通过大量气象灾害预警的图片和视频引入食品安全预警的概念;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时,播放有关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苏泊尔不锈钢锅锰迁移量进行风险评估的视频,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食品风险评估的认识和理解。

2.2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与枯燥,如果课堂教学仅拘泥于参考书的知识,教学内容就会枯燥难懂,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每章教学内容,将案例运用于教学过程,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时,选取了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该风险评估案例教学,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危害、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食品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掌握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与方法,学习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撰写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讲授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时,选取了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2.3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以教师主动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兼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时间,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进行学术辩论,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后,让学生讨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差异和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此外,通过听取学生就教师讲授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提出的批评性建议,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3课程考核方法的优化和改革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目前,在许多高校,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多以课程论文为主要形式,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形式。但是,单纯以课程论文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同时,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论文缺乏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存在拼凑、抄袭、等现象,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因此,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从而全面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对论文格式、字数、选题、参考文献时效性等提出具体要求,促使学生广泛查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提高其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明确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措施,以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在实践考核方面,主要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中的表现,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4讨论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地方本科高校

近年来,国家、各省市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然而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1].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所作为.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按照总体目标,我国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传统本科高校有着较大区别,一般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对如何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探讨.本文以龙岩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1办学定位与生物技术专业特色

龙岩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特色鲜明及水平较高的教学型、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本科高校.龙岩学院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服务2个重点,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地方性、行业性和应用性.有学者把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和技能操作型3类.工程开发是指把科学原理向社会应用;技术运用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产品;技能操作是指具体生产某一产品的生产操作[3].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该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从而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龙岩学院侧重于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平衡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已经日益凸显.这门学科不仅被应用于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工业,还逐渐扩展应用到食品加工这个传统工业,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快速发展[4].农产品加工业是龙岩市的支柱产业,当前及未来数10年,用高新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将成为龙岩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本着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服务的需要,龙岩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将生物技术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2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不应只是强调知识面的“宽”与“全”,而是应该强调知识的创新、应用、转化以及生产实践能力等[5].目前,各高校虽然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仍存在众多问题[6-8].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虽然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前仍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未能与专业教育结合;(2)创新与创业脱节,创业实践没有以创新训练为基础,导致创业层次及成功率较低;(3)创新创业教育未能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深入开展,只是针对部分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开展;(4)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同时由于未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5)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不足,层次较低,导致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演练的质量较差.

3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

生物技术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实践性较强.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加深了对生物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了设计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借鉴“广谱式”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和模式[9],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3.1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培养体系改革基础上,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嵌合,着重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按一体化设计、分层递进及打通课内课外界限为原则,建立一套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实践为创新创业启蒙,以生物技术实验技能为创新创业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工程实训和创新创业拓展实践为创新创业演练,以创建企业孵化科技产品为创新创业实战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在这个体系中,第一阶次配合学校对大一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引领学生参观一些与食品生物技术相关创新创业型企业,请企业家现场介绍创新创业经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食品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的创新创业情况进行调研总结.由此激发学生对在食品生物技术方面开展创新创业的兴趣,引导学生制定他们的创新创业规划,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第二阶次主要开展生物技术基础实验技能和专业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做到基础训练模块化,专业训练集约化,同时将技能训练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实验课程着重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展创新创业演练奠定基础.第三阶次开展创新创业演练,主要进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工程实训和创新创业拓展训练.学生将进入联合办学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创新创业实习,同时从4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拓展训练:(1)鼓励学生开展国家、省和校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在大二时期即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接触和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创业活动;(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或科技竞赛;(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验项目,研发产品并申请专利.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课题研究、、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该阶次的训练将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发明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及团队建设能力等.第四阶次为前一阶次表现优秀的学生创造条件,将有意实施创业项目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创新创业实战,鼓励他们利用研发出的产品进行创业.学生的创业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避免创业与创新相脱节,使创业不再盲目,提高质量,提升成功率.该阶次的实践将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构建团队能力、管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4个阶次的实践教学,做到了“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2以实践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为依托,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前,生物技术工科教育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培养模式还未实现真正的转变,仍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与“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较严重;实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多数学生不能从实验及相关实践中获得设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为此,本研究以行业导向性为原则,将技能训练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课程建设的目标,优化实验课程设置,整合和更新实验项目,有效地将课程与产业实际相结合.应增设生物技术综合技能大实验,实验通过项目形式开展,内容跟龙岩市农产品加工和功能食品生产紧密联系,突出学生设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红心地瓜干的加工工艺优化,香酥紫薯的加工工艺优化,仙草多糖的研制,仙草露的研制等.更新现有一些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将教师与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转变为实验项目引进课堂,使实验课程做到理论联系生产,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设工程训练,采取生产型实践的方式,利用校内中试平台,开展与龙岩地瓜干行业、仙草或金线莲等功能食品行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实现与创新创业型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这些课程改革使实验课程做到理论联系生产,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的应用、转化和生产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作为院系管理者应鼓励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教学上多采取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及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同时应用仿真实验教学和互联网新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9].同时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也进行改革,不再依据试卷和实验、实习报告考核实践教学,而是依据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设计和项目成果进行考核,突出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3.3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保障创新创业实训质量

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关系到创新创业训练的质量[10].我院大力建设了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高水平实验室.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方面,建设了体现生物技术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基地具备农产品开发和功能保健食品开发中试平台功能,是涵盖现代生物技术、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和分析检验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可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食品生物技术类人才提供物质保障.另外,加强了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通过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和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核心的若干个省级高水平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保障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健全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这些平台发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运行模式,高效地将这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促进了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全面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同时密切这些平台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引领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创业项目和交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4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侧重培养技术运用类的应用型人才,其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来开展.龙岩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行业导向性为原则,将技能训练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实验课程建设的目标,优化实验课程设置,整合和更新实验项目.同时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国.调查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5%[EB/OL].(2015-08-14)[2017-09-20].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N].国务院公报,2015-05-13

[3]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4]陈楚锐,郑雪君,李龄佳,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8):55-56

[5]罗新宇,王亚迪.应用型本科发展之路的探索样本[N].中国教育报,2014-07-03(2)

[6]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1):104-108

[7]刘鹏,李川,陈建.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6(1):78-81

[8]雷园园.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体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113-115

[9]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食品实训总结范文8

 

1我国烘焙业发展对制作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本人通过对老字号义利食品有限公司、稻香村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与台湾、新加坡、法国等地的焙烤品牌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烘焙企业的硬件设施与国外差距不大,甚至许多设备是从国外原装进口,主要差距体现在企业操作流程不规范和员工技艺本领不精湛两个方面。主要原因是烘焙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进入行业的门槛仍然较低,有些技术人员大都只是经过短期培训而未经过系统正规学习,一般只是具有一种操作经验而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人员对食品安全卫生、生产工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造成食品安全卫生、食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十二五”北京食品企业发展规划,需加快烘焙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术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建设,以适应烘焙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食品烘焙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将职业道德、食品安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操作工艺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就业实力提升,为企业输送职业道德高尚、技艺精湛、操作规范的优秀员工。   2食品烘焙技能型人才职业特点   从企业调研获取资料分析,提炼出食品烘焙人员所需的素质依次是熟练的动手操作、总结分析思考市场群体目标、具有团队精神、具有市场敏感性;个性特征依次是手指、手臂灵活;色觉、味觉、嗅觉等器官灵敏;形体感强;勤快、头脑灵活、勤于钻研;能力依次是动手能力、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市场信息的判断推理能力、对市场应变能力。综合以上分析,归纳出食品烘焙技能型人才职业特点为:①大型企业,烘焙生产自动化;西点房,烘焙产品制作手工化;②烘焙品种多样化,制作方法多样化;③烘焙产品标准化,但手工操作难做到。   3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3.1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培养方向。一是烘焙产品制作技能发展,成为面包(糕点装饰、中西点)制作师、高级技师等;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任生产主管、促销主管、收银主管、营业主管、店长助理、部门经理、甚至发展为总经理等;三是自主创业,开办社区蛋糕房、面包房、西点房等等;四是成为烘焙产品制作培训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有食品营养、烘焙食品工艺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烘焙食品制作操做技能,能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食品烘焙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能够在烘焙食品生产、销售一线就业并发展职业生涯的技能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食品烘焙人才的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的“工学结合,学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食品烘焙专业核心岗位为面包制作工、糕点装饰工、中西点制作工、食品销售员、原材料采购员、品控员和管理人员等。除原有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取消专业理论课,将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课有机的融为一体,并考虑学生职业领域发展和毕业后的宽口径就业,构建针对食品烘焙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作。核心课程:面包制作、装饰蛋糕制作、西点制作、中点制作。拓展课程:食品营养与配餐、食品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销售。   3.2.2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原则,将原有的食品焙烤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等理论课与实操课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确定面包制作、装饰蛋糕制作、西点制作、中点制作这四门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4食品烘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4.1编写一体化教材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各种烘焙食品的制作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将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使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食品烘焙的有关理论和技能。教材可以设计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产品要求、相关知识、技能训练、完成任务、学习评价八个环节。通过在仿真的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烘焙食品制作任务,达到课程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还应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影像资料声音等组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静态教材,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电子教材,使看不清的复杂的生产工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复杂的制作手法,生动、清楚、明白地呈现在屏幕上,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可以通过职业教师教学方法学习、企业实践、课程开发、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资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专业教师达到能教、能做、能管、能写的“四能”水平,确保“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  #p#分页标题#e# 4.3建设一体化实训场地   若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有一体化教学场所,即建设一体化教室。所谓一体化教室,就是将课堂搬进实训车间,配备课桌椅、黑板等设备,教师在车间里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边听、边看、边练习。最好添加多媒体和投影等设备,使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4.4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   ①实行课题评价。由原来的一次性(期末)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即每一课题结束后,都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日常化、过程化。②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由原来只对知识或技能进行考核,变为知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态度综合素质的评价。③实行多方评价。由原来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变为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考评方式。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探索食品烘焙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提升食品烘焙人员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我们还需与食品烘焙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探索出更适合食品烘焙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我国食品烘焙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