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全国相继诸多院校均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技能,特针对《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转向大力发展创造性教育,探究教学方法改革及各类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探求者,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开设《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专业视角,有效提高将来立志从事食品加工与贮藏工作以及食品生产安全管理从业者的理论知识水平,以适应国际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发展的潮流趋势,并能以优质、高效和全新意识服务于食品加工业。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读者切实掌握和熟悉不同类别食品生产过程、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种类、控制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等专业知识。

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当前,食品工业逐渐向规模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发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也随之发生极大变化。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使其成了一个需要各级政府、众多部门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综合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以成品检验结果为依据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与现代食品加工体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和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的基础上,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具体包含内容:绪论(食品安全与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生物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食品化学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食品物理性危害特性及其控制技术;GMP、SSOP、HACCP及ISO系列及在食品中应用;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与食品安全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法规管理;速冻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罐头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饮料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焙烤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油炸食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肉制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乳制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水产品危害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

三、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在现代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一)结合食品安全事件,实施案例教学法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科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例如,在绪论中引入介绍2011-2014年间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使学生对当前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形成总体认识与了解。在课程主体教学过程中,如生物性危害(速冻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事件)、化学性危害(药物残留-立顿农药门事件)、转基因食品事件(含法律法规方面)、肉制品(非法添加物-瘦肉精)、乳制品(过程产生危害物-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非法添加物-地沟油事件)等章节,以食品安全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食品加工工艺过程,从引入案例发生经过、典型图片、缘由分析、事件本质、危害因素分析与特性、控制技术与应用、管理措施等角度,解析食品安全事件深层次理论,讨论预防与控制措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将适宜的食品安全原理融合到实时案例中去,可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其分析案例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在生产实际中,提高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水平。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问题研讨

讨论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挑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内容等,具体做法首先由教师选定主题内容,并提前1周时间发放讨论提纲内容,要求同学(分成小组)课前预习准备,如预习教材内容,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内容参考书,积极为讨论主体积累内容和素材。然后,由教师主持就指定的讨论主题让学生谈见解与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看法,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性尝试。另一方面,可要求分组学生就指定的讨论主题,课下进行讨论并完成小组报告,各小组见可进行结果交流与讨论,拓展知识范围与深度,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此外,对于当下食品安全热点话题的讨论,其中有的讨论稿可经教师指导修改后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主题讨论例如“罐藏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控制”,包含提示提纲有:罐藏加工用水、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油炸丙烯酰胺、重金属含量等。又如,“腌制食品存在的危害分析”,包含提示提纲有:腌渍用盐、亚硝酸盐产生与控制、生物胺形成与控制、腌渍微生物等。最终,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启发,从而主动的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合生产现状,采用多媒体及视频教学

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教学中心,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现状、企业中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食品加工食品视频及企业现场参观为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达到“工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工学结合。在《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媒体及视频教学法,具体采用的教学内容及模式举例如:在油炸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方便面类食品加工工艺视频为例,采用“演示―举例―归纳”模式进行分析;速冻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速冻水饺、速冻虾仁现场参观工艺,采用“提问―求解―评价”模式进行讲授;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章节中,以鲣节加工视频为例,采用“讲解―演示―测试”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跨学科 创新团队 产学研 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71-02

Abstract: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areer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career minds, the new science-process-trade combined cultivation model was exposed. Innovation team can be constructed by absorp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re technology-industrial processing-market trade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form a interdisciplinary-food related- innovation -career team. This conceiv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carre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ea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yclodextrin

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来实现和完成。拥有创新能力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全面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实践型学科平台、改进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因市场意识淡薄、对公司实际运营模式陌生等造成的“纸上谈兵”型创新团队,将创新与创业进行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吸纳包括食品、国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学生构成新的创新团队,并且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专家顾问,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培养团队食品研发创新能力,确保技术竞争优势;以工业工程加工为途径,确保研发产品顺利生产;以市场营销贸易为驱动,了解行业背景,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需求反馈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形成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

1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3]。整体而言,立足市场前沿,结合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匮乏,使得当前没有产品导向的单纯创业思维训练陷入死循环,没有市场导向的创新技术很难实现转化,失去现实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参与科研计划也不知所指,不知所终,最后沦为研究生们的“免费劳动力”,这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创业素质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心怀热情的年轻大学生在参与了诸多的创新课题和创业培训之后完全丧失了对于科研的兴趣和对创业的期待。这与培养大学生捕捉机会的潜能培育、适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培养大相径庭。学校提供所谓越多的机会,就将大学生退离创新创业越远。

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构想及实现途径

以“工科”为基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强势发展,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大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及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不少食品相关院校均拥有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与65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与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与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益海嘉里集团、鲁花集团、雨润集团、中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安井集团、萌力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奥特奇等70余家食品加工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及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科工贸创新团队,并提出团队构想如下。

2.1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基础

在跨学科团队构建初期,团队人员的筛选、协作与分工是决定团队命运的关键,对于队员的专业特长及分工描述如下:

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硕士或者博士,在食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学识及过硬的经验,他们在本创新团队中主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应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企业生产中所需改进设备等工程问题给予技术支持。

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及管理专业基础(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工商管理),有在食品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主要直接负责决策团队发展战略,协调团队的全面工作;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和组织各项大型会议与活动。

市场及营销人员(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反馈能力,通过实践做到对市场先知先觉,他们负责市场联络、市场分析和市场拓展,分析市场形势,挖掘具备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寻找行业潜在客户,发展新的终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沟通。

2.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立体培养

对于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运营决策能力,此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把握市场风向的敏锐力。具体如下。

2.2.1 依据团队整体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

在食品专业常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交叉创新思维进行食品相关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对于食品市场和食品贸易的认知能力。

2.2.2 依据培养目标设定培训项目

按照新成员岗前入职培训制度的模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包括军事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三个部分的培训:

①军事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吃苦精神。

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文化和制度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和研发范围;学习和掌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了解学校之外的公司、部门所述地点、内外环境、单位性质等。

要对新队员拟任岗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业务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操作要领。

③实际操作训练:按照团队“传、帮、带”责任制度,以案例形式讲解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团队成员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习。

培训后进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综合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创新团队的多方位、立体培养模式探索,构建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

3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成长

在现有的研发团队科研范围内,聚焦研发产品之一(环糊精)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了教授责任制下涵盖食品、国贸、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科队员的创新团队。团队分工合作,对环糊精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环糊精研况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波特“五力模型”[4],分别从替代竞争分析,同行业竞争者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团队在环糊精研发等方面面对的竞争实情,采用SWOT分析[5],分析了创新团队的竞争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以及挑战,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针对环糊精研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差异化战略,并实现后续的技术支持与升级。致力于环糊精技术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环糊精技术应用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导向的领先战略,为国内环糊精生产、应用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环糊精在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发展。结合环糊精市场分析,了解并把握环糊精现状及未来走向,发现环糊精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建设起生产与研发的互动沟通平台,参加国际交流的一体化研发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开放而严谨的立体式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吸纳海内外精英,使团队成员参与到为团队的愿景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平台,使每个成员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拓宽技术交流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到海外交流、学习,并将最新、最前沿的国际信息及时传送分享。分别对技术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使该创新团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保障,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科技的无形价值相结合,最大程度上促进环糊精生产企业与环糊精应用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以上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训练,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为食品专业的学生积累了创业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食品专业学生快速全面成长。例如,以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孙同学为例,该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加入到该创新团队中,经过创业实训和创新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该同学随后在大三实现了创业;再如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严同学,经过了系统的创业和创新培训后,对公司运营和市场拓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已经收到了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邀请函,准备在食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辅修工商管理,为将来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表明,立足学科交叉,促进食品与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创业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此外,该培养模式可广泛适于同时拥有食品、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相关食品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论十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J].改革与开放,2013,4:7-8.

[2]张耀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史雅倩.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164.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3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依据ISO22000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4

跬步至千里

对于2012年汤森路透StarMine全球卖方分析师评选的结果,陈钢和他的研究团队表示“相当有压力”,也“非常振奋”。陈钢告诉记者,其实近几年的评选,内地研究机构和卖方分析师已经渐渐崭露头角。此次评选,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银行行业分析师和医药行业分析师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行业选股预测”项目中均有斩获。

追溯过往,令记者吃惊的是,在券商研究所摸爬滚打多年的陈钢居然曾经供职于中石油, 对于为何要转型至证券业,陈钢说,“其实很简单,我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投资类的书籍,那时候很崇拜巴菲特,也很推崇华尔街的牛人,对于资本市场起伏跌宕非常感兴趣。”

在券商研究所,有相当一批资深分析师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时间跨度都在10年左右。往往是这样的分析师在专业性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陈钢在中石油工作之后,选择了食品饮料行业的研究。

“入行时公司里石油化工行业已经有了一位资深的分析师,食品饮料行业正好空缺。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把这一行业研究当作敲门砖,谁知进去了,就没出来过。” 与陈钢聊天,会发现在他的从业经历里充满了未知数。从国企到民营,从管理到技术,从务虚到务实,而令人更想不到的是,陈钢的大学本科专业居然是机械。

“我并不认为这些经历有哪一块是被浪费的,很多事情看似没有联系,其实都融会贯通。在企业里就职之后,我了解到国企的运作流程和办事风格,这在我今后的上市公司调研中是非常有用的。大学里机械专业的学习,让我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加之后来硕士所学的工商管理学,两者搭配,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当最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的时候,用陈钢的话说,那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入行易深究难

陈钢表示,所谓选股预测,其本质就是通过对本行业的了解,结合当前的宏观时政以及公司调研情况,得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帮助投资者赚钱。

陈钢刚入行时,也曾想过转入机械或者石油化工行业,也算是回归本行。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刚研究食品饮料行业的第一年,便获得了“中国天眼分析师”2005年度十佳明星分析师殊荣。彼时他还在上海证券,在行业研究的路途上也刚刚起步,“这次获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在食品饮料行业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陈钢看来,食品饮料行业研究贴近国计民生,关乎消费内需,虽然入门壁垒低,专业性不如机械等行业强,但是如果想深入研究却非常困难,作为行业研究员必须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厚积薄发。

谈及食品饮料行业的未来走势,陈钢认为,2012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增速利润虽然还是一个往下走的趋势,但就整个市场来看,行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情况要好很多。目前看,行业短期机会比较小,也面临春节旺季不旺、库存压力大等挑战,但是这仅仅是短时间的波动,而不是质上的改变。就中长期看,食品饮料行业仍然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展望2013年,陈钢认为,白酒品种的选择更加困难,能够熬过这轮景气下限的公司,未来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地位。可以说,未来白酒将进入加速排位争夺的时代。鉴于行业进入挤压式竞争格局,建议大家从行业竞争地位的角度去挑选优势公司。白酒的普涨脚步将慢慢暂停,步入从下而上的选股时代。

在食品板块方面,陈钢继续一篮子配置建议。他说,尤其是在经过2012年经济下行考验后,优质龙头企业会更受益经济好转和未来消费者信心的提升。不同于白酒板块在目前时点的扑朔迷离,食品板块收入的稳定增长在2013年会继续得到验证,尤其是在2012年经济下滑期间收入成长能力得到验证的公司。

“市场的状况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我们只能尽能力去探究它的规律,在市场沉寂的时候一点一滴积累,这正是学习的好时机。”陈钢如是说。

生活在于经历

说起行业研究工作,陈钢表示,很多时候单靠一己之力得不到更好提升。后来,研究所和陈钢通过一系列论证和思考,决定成立一个研究小组,把所研究的上市公司也进行了细分。2009年,白酒板块分析师肖加入研究小组;2010年,大众食品板块赵晓媛加入研究小组。陈钢介绍说,虽然食品饮料小组成员不多,但是做得都是1+1>2的事情。

与陈钢聊天,你会发现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会强调两个字——经历。生活需要多一些经历,人生的意义也在于经历,没有经历的人生活平淡,内心平淡,犹如一杯白开水。所以,徒步成为陈钢最大的爱好。“你可以体验很多种经历,可能就是一天或者半天的功夫,你在路上都会有不同的体验,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谓的“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意思吧。徒步,一天之内感受春夏秋冬,感受多味人生。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5

【关键词】中职 文秘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 地方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5-02

总结近几年来从事的文秘教学工作,深刻体会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职生,拥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社会。但是,文秘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呢?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情景教学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模拟某种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或把自己置身工作场景中,进行案例处理,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样的情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探索,从实质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会自觉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把课堂上的体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职业技能。

文秘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经验,在工作细节的处理上差强人意。但如果从在学校开始就模拟工作情景,随着经验的增多,就会驾轻就熟。我校所在地汕头市澄海区是“中国玩具礼品城”,是世界玩具产业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将这一产业特色引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走向社会将大有裨益。

下面以文秘专业主干课程《秘书英语》“商务接待”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情景教学。

(一)教学情景展示

假设现在在汕头市澄海区一家外贸玩具公司实习,刚好有外国客户想来公司参观样品房,如果有合适产品并且价格适当,客户会进行订购。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负责和总经理一起去接机,并负责安排此次商务会餐。

(二)情景剖析

情景虽然简单,但要想把这个情景完成好,必须剖析出情景里面蕴含的信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客户的身份。作为外贸玩具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接待来自外国的客户,在客户到达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及储备相关的知识:

1.制作英文的接机牌和商务名片

在这个情景当中,首要任务是和总经理一起接机。在接机之前要制作好英文的接机牌。其次,应提前准备好总经理和客户会面时用到的的国际商务名片。

2.汕头常用酒店名称的英文说法

客户接到后,要安排客户去酒店休息。了解汕头比较有名的酒店的英文名称,以便安排好酒店。

3.潮汕特色美食的英文名称

安排商务会餐,如果能够以潮汕美食招待客户,带客户品尝当地的特色食物,既能让客户印象深刻,也让客户对公司印象加分。

4.玩具产品及玩具包装的英文名称

客户来公司的目的是参观样品房并采购产品,作为外贸公司的员工,了解产品和包装的英文,能用英文说出公司主营产品名称和包装。

(三)教学过程

根据剖析,本次任务总结起来学生要做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储备相关知识,这方面主要是记忆和理解为主;二是动手制作商务用具,这方面以运用为主。在学生进行知识储备这一块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对于汕头常用酒店名称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搜集和整理,再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教师要对学生搜集来的酒店名称的英语说法进行把关,看学生有没有把酒店名称翻译正确。这种让学生自己搜集、翻译、展示的教学方法,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对于潮汕特色美食的教学,则不能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因为潮汕特色美食的翻译比较难,对学生来讲难度太大。应当由教师查阅相关权威书籍翻译后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上展示潮汕美食的图片,再让学生看图片后一起学习这些美食的英语说法。

而玩具产品和产品包装的英语名称教学,教师应该深入澄海当地外贸公司,以公司内部玩具产品的英语翻译为准。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自行带玩具到课堂上来,对学生带来的玩具和包装进行现场教学。

在学生进行动手制作商务用具这一块的教学中,则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先进行接机牌和国际商务名片的制作,然后再对学生的成品进行点评,最后让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再制作出正确的接机牌和商务名片。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工作情景的模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进行情景教学是中职文秘专业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专业技能,也为课堂注入了特色,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l]廖金泽.中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秘书参考,海天出版社,2004(1).

[2]李玉梅.案例教学法在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阴.北方经贸,2003,(9)

[3]郭峰.案例教学法小议[J].校园心理,2011.(1)

[4]谭一平,《秘书工作案例分析与实训》(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分工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研究概况

广义上,经济危机一般被定义为:当国民经济在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使生产和再生产发生困难、无法进行,经济运行处于混乱和衰退甚至萧条状态。危机的发生在现代社会已成常见现象,并呈周期波动,对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再一次陷入对危机的深入思考。对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学家进行了探讨。虽有许多解释经济危机的机理,但在许多问题上仍不能较好回答一系列问题。

新兴古典经济学代表杨小凯深思斯密的分工理论后,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对宏微观间的区别发表了独到见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由于把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分割开,导致微观与宏观的不能完全融合,而经济学本应一体的,即应存在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微观与宏观。他以分工与交易费用为基础对经济社会予以解释,当然也对危机有所阐述。本文的分析以杨小凯的景气循环成因论为基础,对他的理论进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危机的发生,并试图解决危机的发生与传递间的密切联系。

景气循环成因论

杨小凯对景气循环成因论的分析建立在两人两部门世界中:两个参与者,两个生产部门,非耐用消费品食物y和耐用消费品拖拉机x。假定在任何时刻一个人只能驾驶一辆拖拉机去生产食品,每辆拖拉机只能使用2年。

参与者在t年的食品消费量由自给量yt和购买量ytd构成,食品的交易效率系数为k,其在t年的食品消费量为yt+kytd,假定一个人的决策能预期到两年,且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则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效用函数为:

U=βln(y1+kyd1βγln(y2+kyd2 (1)

β是消费者偏好参数,β∈(0,1),简化模型起见,取β=1;γ是消费者主观贴现因子,γ∈(0,1)。

食品的产出水平由自给量yt和出售量yts构成,并取决于拖拉机投入量、当前劳动投入量以及依赖于食品生产总量劳动的食品生产经验。假定转业之前的劳动经验对于当前的产出水平无影响,第t年转业时,进入费用在第t年发生。食品的生产函数如下:

Lyt∑tt=p,ρ是某人进入产品y生产的最近时间,初始条件为

若某人在第t年进入y部门,cyt=c;若某人进入y部门之后一直留在该部门,cyt=0。

Xt是用于食物生产的拖拉机有效投入水平,xt为第t年的拖拉机自给量,xtd为第t年的拖拉机购买量,且拖拉机不可分,所以两者为整数。拖拉机是两年的耐用品,所以第2年的食品产出水平和第一、第二年的拖拉机投入水平有关。由于一个人只能使用一辆拖拉机,所以多余拖拉机和食品产出水平无关系。Lyt是一个人在第t年生产食品的人力资本水平,如果不发生转业,则等于一个人在食品生产积累的劳动,如果在第t年或是t-1年转业,则等于当前的劳动投入水平。进入费用系数c为一个给定的常数。

类似地,拖拉机的产出水平也是由自给量和出售量构成。则拖拉机的生产函数为:

若某人在第t年进入x部门,cxt=c;若某人进入x部门之后一直留在该部门,cxt=0。

假设每个消费―生产者模型有2个单位劳动。因而,第t年的劳动投入水平为:

根据模型,我们可得以下结论:对于产品x和产品y,专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转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社会中的个人应该分成食品和拖拉机的专业生产者;专业化分工会使拖拉机生产者在第2年失业,为避免失业,拖拉机生产者在第2年转向粮食生产,这将产生转业费用,妨碍专业化;当耐用中间产品不可分时,可以通过增加转业费用避免失业;如决策的时期大于2年,这种专业化和失业间的选择更重要。如k足够低,交易费用就大于专业化收益,自给自足经济优于专业化分工;如k足够大,专业化分工是均衡状态,并产生景气循环。

本文认为杨的模型中存在问题:两人两部门世界中不存在危机,最多只是“闲暇”,因为福利没有减少;产品折旧期较长时,杨的分析不能更好地解释将出现的现象,因为他的分析以两年为基础;在解释货币作用及出现原因时忽略了货币此时已成为一新部门;不能很好解释危机与传递间的关系。

分工成因论

本文认为,危机的发生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工带来的信息回馈不畅,由此引起资源不合理分配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这种现象在复杂分工社会中更易出现。危机的传递是由于双方某一部分信息系统承受力相似时的必然结果。

两人两部门世界

以杨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若折旧期大于一年,第一年,可用资源分配平衡,两部门生产有效率进行,第二年,粮食生产者效率改进,拖拉机生产者则正如杨认为的失业状态。但这并非意味着会出现经济循环,因拖拉机生产者可利用先前储蓄。实际情况是第二年可利用资源分配上仍参照第一年进行,但与第一年相同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效率改进后的真实需要,故当时的经济运行并非完全效率,相反资源调整的波动出现。第三年,因拖拉机折旧期为两年,其生产者会在第三年开始生产,可利用资源却参照第二年分配,这样第三年出现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得不进行资源重新调配,进而以后的年份中不断进行资源调整,这样一方面影响效率,一方面经济不断波动。当然,长期的同样波动会出现理性预期,使资源在下一年自动平衡调配。但要注意,分工的好处是效率改进,因此,随着双方效率的改进,拖拉机的生产期及资源使用将不固定,这意味着资源始终处于调整。有趣的是,货币的出现可解决这问题,人们可用货币快速调解资源不平衡,但应注意,这时货币本身已成为“第三个”部门。这部门也是一种“资源”,却无替代品替代它调解资源的能力,因此,货币的出现虽可调解资源分配,一旦货币这部门出现问题,资源调解将更混乱,严重的会导致货币信用崩溃,最终回归物物交换。

当t=3,4时,两种情况较类似,这与杨的观点相同,又是业绩循环,资源也经历短暂的两年调整在第三、四年稳定,但拖拉机生产者在第三或第四年失业。

当t>4时,因拖拉机生产者本身有理性预期,粮食生产者效率不断改进,即使存在拖拉机生产者可以第一年价格衡量今后数年的消费用量并以此换得足够的货币或储蓄,但粮食生产者效率的改进也使拖拉机生产者的储蓄不能满足长达数年的要求,因为时间带来最大的交易风险也就带来了低交易效率。因此,拖拉机生产者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后转业,当进入拖拉机折旧期最后一年,拖拉机生产者要衡量几年中自己粮食生产上的效率改进与生产拖拉机可得收益,进行取舍。如果是这样,据杨的观点,经济将进入稳定期,无波动与失业,分工也失去意义。若从资源分配角度看,经济仍存在波动。当拖拉机生产者转业生产粮食,可用资源需重新分配,由于短期内同一商品的可用资源有限,因此,拖拉机生产者的被迫转业导致资源分配更不平衡,两方都对生产粮食的可变资料需求增加。这种需求的不正常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处于不稳定波动中,但资源仍在波动中趋向平衡。

两部门多人世界

两部门多人世界的情况与二人世界的情况有所不同,二人世界的生产总体来说福利不减,虽会出现失业及波动现象。

多人两部门经济中,人们从自给自足转向两部门分工,当然,参与分工的人数不一定恰好在两部门相等。最初分工以谁在某种生产上占优,从而全民进入两部门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都有所上升,在两人世界,这种情况会出现整体福利上升(出现闲暇)。但这种情况在多人世界就大不相同。由于消费能力有限,产量急增,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因此社会进入产品过剩状态,两人世界中的“闲暇”在此就变成生产效率相对低的生产者“非自愿”失业。若转业成本极高,他们无法回到自给自足状态,名副其实地失业。若转业费用不太高,则他们可转向自给自足状态,暂时平衡。但问题非那么简单,由于资源过度集中于分工生产,因此现在的自给自足并非完全自给自足,而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半自足。其中部分人由于对资源利用失误而处于游离于自给自足与无事可做的状态,形成“自愿失业”。“萧条”过后,因先前失业过多,供给渐显不足,故部分人开始参与分工,并且参与分工者会参照上回“失败”重新分配资源,与上回分工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可能不选择自己占优的技能,而可能进入自己不占优但上次产品相对稀缺的部门,形成更合理的资源安排,再一次进入“繁荣”期。这孕育了下一次“萧条”,但参与分工者中未被淘汰者会促进效率进一步提升。

多人多部门

由于多人多部门的情况相当复杂,这里就以下几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新技术的产生与分工密不可分。正因为分工的深入,某些领域出现“专家”,专家的开拓性创新实现,“新技术”就出现了。当新技术适用范围较小,则因生产率提高,一方面对于新技术的产品化的资源开始被过度使用,但这一产业会成为新兴经济增长力;另一方面,原有生产资源因技术的出现而有富余,富余部分对经济产生副作用,部分人员因此失业。因社会普遍采用新技术,短期内资源大量集中于新技术的生产,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新技术与大部分行业竞争资源,原有生产体系不适应资源分配短缺状况,出现原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强制性再生产适应了新资源分配。但这种强制性变革引发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是一种经济泡沫。由于各部门采用新技术生产,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相对下降,资源“富余”不会自动消失而是累加,一旦累加超过革命收益,泡沫也随之破灭,经济陷入衰退,失业大量发生。

施蒂格利茨考察企业的分工后认为,分工不仅仅存在企业内部,企业间也有分工,企业间有类似分工的企业集合就成了“部门”。如杨小凯所言,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链越来越复杂,部门也越来越多。部门越多,部门间的联系却越松散,甚至有些部门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联系,部门间如需联系,要经过很长的信息链。

由于分工的演进,部门间联系越来越松散,但并非所有部门都如此。随着部门功能的强化,虽说资产专用性日显增强,但有些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未减。相反,由于这类部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且是他部门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源,由于其“必须”性,集中于此的资源就有相对优势,一旦这类部门有问题,等于天平一端失去物质,平衡根本无从可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