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专业范例6篇

管理科学专业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运筹学

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筹学还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军事、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管理运筹学就是使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工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在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管理运筹学学科的特点

1.1引进数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囊括了管理、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实践,而主要的解决手段就是各种数学方法。因此,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在构建和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函数的表达形式,其次在求解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图解法还是单纯形表法,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1.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管理运筹学注重对工商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而管理运筹学正是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运筹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存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实践,需要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生产计划问题,其目标就是在给定生产资料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在给定生产目标下,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管理运筹学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十足的现实意义。

1.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近年来,管理运筹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学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运筹学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工商管理的实践,而管理运筹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上。运筹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运筹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践问题的不断革新,也对管理运筹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管理运筹学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时掌握,而不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抵触学习

数学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基本工具,在管理运筹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其能否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中,工商管理类属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从学生的性别来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中女生往往占据着绝对多数,这两个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运筹学同工商管理类开设的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差别,也是造成学生抵触学习的原因之一。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各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围绕着会计学,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对这门课进行定位,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会造成学生主观认为这门课同其未来的就业缺乏联系,降低其学习兴趣。

2.2过分重视理论

管理运筹学是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的很多研究者都来自于运筹学领域,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部分,如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而管理学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理论,不仅导致了教材晦涩难懂,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运筹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简便,计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同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也使得管理运筹学背离了应用型学科的初始设定。学习管理运筹学更是希望学生在面对管理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2.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形式,又决定了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相应的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而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管理运筹学相关软件的普遍应用,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已经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机操作。但由于上机操作部分不在考试内容之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教学向应用型转变,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为了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在线性规划建模和求解过程的困难。应当将管理运筹学设置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完成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学习,一些管理运筹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还掌握的比较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所涉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对课堂的丰富,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样也会导致授课节奏变快,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应当适当增加黑板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同时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而过多的学生,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应严格控制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规模,以1~2个班,不超过50个人为优。

3.2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使用运筹学的手段来解决管理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同实际进行联系。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增加案例教学在管理运筹学中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也能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提供一些管理运筹应用的素材,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加工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运筹学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加强启发式教育。传统的管理运筹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过程,也应紧密同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单纯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紧密同图解法进行联系,指出每一个基本可行解在图中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点联会贯通,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并没有那么难以学习。

3.3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

管理运筹学软件的普遍应用,是管理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突破。目前各个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有Lindo、Lingo、Excel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工具,对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较大的帮助。传统的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仅过程繁琐、求解速度慢,同时当决策变量的数量多于10个时,学生几乎不能进行求解。而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提高了运算的精度,又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通过实践证明,将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占到总学时的20%,就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下,也应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将有想深入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同学组织起来,组织大家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同学进工厂、进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同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同学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4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应当对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型,我们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在课后,组成管理运筹学兴趣小组,鼓励同学将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应当适当降低笔试考试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对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体系,即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种督促和促进。

4结语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进行重新设计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管理运筹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希望对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嘉歆.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2(06).

[2]何丽红,陈士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3]王旭.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7).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 erp系统; 管理科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而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各个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综合测试,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但是,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到企业中实习,从而对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 erp软件紧紧围绕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该软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向、新领域。通过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www.133229.cOm

二、erp软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引进了erp软件及沙盘模拟实验培训器材,旨在让学生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模拟企业管理运作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完善、实用、真实的实践环境。有的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erp实验教学中心。但目前erp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erp软件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被割裂从而破坏了其系统性。如有许多高校按照课程设置分别开设erp供应链、erp财务、erp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验,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使学生以偏概全,很难对erp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或供应链就是erp的全部内容。实际上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各系统协调工作,才能体现出erp的优越性。[1]

2. 缺乏规范的教材

要想掌握好erp系统,一本适当的教材是必要的,教材内容应对erp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应用原理、实际完善方法等问题做多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后,不仅掌握现有erp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还应具有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对原有的设计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的能力[2]。erp实验课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软件供应商提供的[3],这些教材大多以实验操作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并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单调的软件演示,学生往往容易认为erp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对复杂的软件操作流程产生厌倦感,无法体会erp对企业运行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目前erp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理论讲解与软件演示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先将某业务流程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做一遍。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虽然实验做了很多,但很多学生不理解实验课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模仿软件流程的阶段。目前对于erp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考核方式,其合理性还有待验证。

4. erp软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学习准备不充分,学习热情不高。erp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也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熟练掌握。很多学校的erp软件实验教学,仅仅让学生跟随老师操作一遍,而实际上,即使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讲一遍流程也很难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对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操作一遍根本不足以了解模拟企业的流程,理解erp在企业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三、 erp实验教学设计

erp软件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管理思想的应用,因此,首先要选好实验教材,该教材不仅讲软件的操作,还应重点阐述erp系统设计思想,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上,利用软件完成系统的功能。因此,erp软件实验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机房,还应做好实验室外的工作,总体说来,erp实验应贯穿管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做好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

1. 做好实验规划,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让学生在大一期末就开始了解erp,在大一第二学期,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规划、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查找资料或是实地调查,找出一个实际的企业或虚拟一个企业,根据人、财、物等基本的性质,设计企业的结构。如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要有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要有具体的人员,并设计一种以上产品总的流程,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 如产品要有虚拟的清单,生成要有一定的时间等。要有具体的工作流程。手动设计各数据、流程,制成电子文档上交,作为材料保存起来。作为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

2. 各模块基本知识技能练习

大二、大三这两年中,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学各种专业课,如供应链,会计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学习erp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按单项模块进行比较简单的实验,掌握必要的操作常识及各子系统的操作流程。以用友erp教学版u8供应链实验教学为例,学生应学会[4]:

(1) 系统管理,包括建立基本账套及设置权限。

(2) 基础设置,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启用、部门人员设置、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计量单位、会计科目、凭证类别、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销售采购类型等一些基本数据。

(3) 期初数据录入,包括采购,销售、存货、库存、应收、应付、总账等期初数据的各参数设置。

(4) 日常业务处理,包括整个的采购过程:采购到货、采购入库、采购发票、应付款处理;整个的销售过程:销售发货、销售出库、销售开票、应收款处理;存货凭证及总账凭证处理。

(5) 期末处理,主要包括各种结账:销售结账、采购结账、库存结账、应收应付结账、总账结账等。

让学生作各模块实验时,不仅跟着老师做,而且要结合大一期末的规划设计,理解各模块电子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各种数据保存下来。

3. 综合实验过程

在大四课程实习时,让学生集中两周的时间,将前三年做的实验的数据的电子版发给学生,原则上还按原来的分组,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各组之间配合更加紧密,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结构、流程进行设计,在完成所有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超出老师的要求,结合所学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将系统本身的共性与企业资源管理的个性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想,做出一个完整的erp综合系统,并附注说明理由,以账套数据包及附注说明的形式完成设计,作为课程考核结果上传给老师。

4. 做好评价、反馈

由各个专业的老师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考核,共同讨论,考核学生操作基本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评出较好的几组和较差的几组。然后再召集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后让学生再做一次,将两次实验的考评结果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总的考评结果。

四、结论

erp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强化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达到最终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探索新的erp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在遵循实践教学内在规律的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erp人才,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梅. erp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素质教育论坛,2010(13):19-21.

[2] 汪伟. erp系统会计教学与实践问题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9(5):90-92.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公安教育;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归属;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拥堵、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交通管理中的传统问题逐步得到破解,但新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交警队伍专业素养,以确保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纷纷开设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历层次也由原来的专科提升为本科。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二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判别该专业的学科归属,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及教学重点;二是构建起逻辑严密、符合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

(一)学科归属上存在的争议。学科归属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影响很大。普通高等院校都将交通相关专业归入工学门类,但它属于机械汽车类还是土木道路类,不同高校曾有不同认识,这给其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带来了不少困扰,导致其专业建设特别是课程体系进行了反复调整①。因此,必须慎重考察专业归属问题。1998年,教育部将原有交通相关专业统一于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交通运输类,原有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在专业目录中被取消。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设立公安学、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并将其分别列入法学和工学门类,同时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但事实上,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到底归属于管理学、法学还是工学门类的争议②仍然存在着,且仍需要进行讨论。

(二)行业知识需求和学科属性分析。分析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科归属,应从交通管理工作对知识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求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参与道路交通规划与组织。做好交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新闻传播乃至法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而核心需要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其对知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是基础。交通管理对象是人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尽管人是交通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③因此,从研究和实践来看,干预交通行为最经济也最符合人本精神的措施仍然是针对交通设施的工程措施。从系统角度看,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与否,深受交通规划和交通工程设计好坏的影响。大量实践证明,不科学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严重制约着交通管理水平,且无法通过路面执勤执法加以改善。由此可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和开展交通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交通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与其他部门实现无缝对接,共同为交通有序出行创造一个基础性环境。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交通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工程学知识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安机关工作,主要是承担社会管理任务,与工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具体技术。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例,公安院校毕业生侧重系统规划和设计,需要对城市交通管理宏观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而工科院校毕业生更侧重系统建设,需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技术,如计算机编程技术等。

2.管理是统领。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基本定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驾驶人、车辆的管理,还包括对交通安全、执法活动、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这些工作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学知识为指导和统领。当然,这种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对法律特别是工程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无水之源。

3.执法是职责。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对于交通警察来说,其执法任务主要是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但“法律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的,因此,执法必须建立在对交通出行行为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综上所述,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以交通出行行为和道路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为统领、法学知识为重要内容,以信息技术等其他知识为支撑或补充的多学科交叉专业。由于工学的基础性地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之下,并置于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之下,体现了公安学和法学特色,而以交通管理工程为专业名称,正是对本专业学科属性的准确描述。

(三)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群设置。按照实战部门人才需求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其培养对象应具有如下四种能力:一线执勤执法能力——掌握法律和交通管理基本知识,能够完成一线执勤执法工作,确保规范、理性执法;事故处理能力——掌握交通安全原理和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事故勘查、鉴定、处理、追逃的能力,确保事故得到公正、规范处理;交通工程设计能力——掌握道路交通运行基本原理,能够开展交通工程设计、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以推动交通出行更加安全、有序、畅通;交通管理能力——掌握管理学、系统科学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交通管理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完成交通管理辅助决策任务,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水平。鉴于上述能力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着“通专结合”的原则,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后期,以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事故处理为发展方向,将若干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进行适度有区别的培养,这也符合一线实战部门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专业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涉及心理学、工程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的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各不相同,给学生认知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必须要构建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框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建立在学科知识框架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框架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一是研究个体驾驶行为,以规范出行、保证安全为目的;二是研究群体特征(即交叉口和路段的交通运行特征),用于指导交通工程设计,确保点段交通出行的安全、有序和畅通;三是研究道路交通系统状态及影响因素,以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结构,提升系统运行效果。上述理论框架是课程设置的基础,但课程体系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原则。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目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层次递进性,④结合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征,提出优化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五点原则和方法。

1.分层次构建体系。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应用两部分,修完理论课程后再修应用课程,而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按照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尽管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组成群体,群体构成系统”的规律,但不同层次的理论之间并不存在较强的支撑关系。如研究个体特征的驾驶行为理论虽然为研究点段交通运行的交通流理论提供了部分知识基础,但后者更多地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层次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因此,构建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上述特征,分为三个层次,且每一层次有相应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

2.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必须紧密衔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同一学科不同知识点在不同时间点介入形成若干门课程,但必须注重这若干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先修课程为信息系统,有的学校将这种关系紧密的课程分割安排在第二个学期和第七个学期,这就破坏了学习的连贯性。因此,构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尽量将同一学科背景的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前后相隔最多不应超过两个学期。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研究并解决对象抽象问题。人、车、路是道路交通系统的三要素,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并不是以单个元素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们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并非交通系统元素的物理特征,而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抽象的研究内容,给学生认知带来了困难。为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按照“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不断提升认知深度。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学习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实践应置于理论指导之下。如为深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首先,学习驾驶技能,形成对安全驾驶的感性认识;其次,学习交通心理学、道路工程、车辆构造等理论课程,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再次,学习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等应用课程,掌握事故处理、秩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最后,参加交通管理一线实习,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区别实务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确保教学中认知的系统性。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主干课程,并逐步延伸至支撑课程。如在设置事故处理系列课程时,一种安排是借鉴事故处理的实务流程,先安排事故勘查课程,后安排事故处理与调解课程;另一种安排是先讲授事故处理与调解一般原理,后讲授事故勘查课程。前者虽然符合实践工作流程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但由于事故勘查课程距离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较远,容易造成认知碎片化。而后者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对事故处理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再学习事故处理相关技术细节,符合“由面到点”和“由易而难”的认知科学规律。事实上,实务知识体系是面向工作流程而非认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警惕业务知识体系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干扰,即实务知识体系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干扰。

5.强化方法论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对应用知识的理解。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知识多是通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具体交通实践问题而获得的。如交通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交通行为的。由此可见,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课程中的方法论部分,而不仅仅是应用知识部分,否则,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会因未能深入理解掌握方法论而增加对应用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会因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不能妥善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尽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应用型”不等于“操作型”,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如实战部门要求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够执法,更要能够做好说理执法,这就需要执法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课程和各学期课程安排。根据上述分析,应结合不同阶段学习目标,安排相关专业课程(见表2)。大一两学期基本不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表中不涉及大一的课程安排。

三、结语

2011年,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大突破,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顶层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全国公安教育者为公安学科的丰富、完善添砖加瓦。通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对一线实战部门繁杂的知识需求进行梳理概括的基础上,笔者论证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应归属工科门类的理由,并描述了多学科交叉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四个能力培养目标,并建议按照三个发展方向设置课程群,以“通专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的五点原则,特别是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交通管理工程和交通工程”“教学知识体系和实务知识体系”的区别,并希望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满足一线实战部门知识需求的人才。

注释:

①朱明轩、孙静怡、曾应昆:《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宁乐然:《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龚鹏飞:《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工商管理 本科 实践教学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而且校内开设的课程内容普遍相同,但是作为国家重点控制专业,工商管理本科如何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院校的关注。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目标复杂,综合能力要求高,实践的评价主观性强等特点。通过总结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融入各方观点,提出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想法。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多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沿袭学术型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践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如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基本都是以单项静态实训为主,内容也只占到全部课时的30%左右,实践教学学时明显偏少,学生在实训中难以形成系统连贯性思维。

(二)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指导教师也普遍反映在实训室教学效果有限,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在校内实训是脱离现实生活,积极性不高。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此外,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学生通过去企业实习工作,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培训方式。但是,一些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去相关部门工作,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销售等,一方面是怕影响企业日常的工作和效率,更重要的是怕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企业出于这样一些原因,很少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业务工作。另外,学生人数庞大,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这种“有名无实”的校企合作实习很难达到培养要求。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各部分理论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建议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案例教学等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另外,配合建立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如国际贸易实验室、管理超市、ERP沙盘实验室、SAP实验室、用友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院校领导必须注视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必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使企业了解学校的专长,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构建校企双赢的实习模式。目前,我院已经与家乐福、嘉荣、华坚集团等等几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并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实地参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实践,或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校作专题讲座和报告。今后,我们还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商,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延长了校外实习的时间,专业认识实习延长至6周,专业实习延长至10周,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

(三)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科竞赛要将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我院工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工商模拟市场竞赛等等。未来还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

(四)培养双向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兼职,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四方必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掘新方法新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旅游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一、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旅游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旅游业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7位攀升至2009年的第2位。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将占gdp的8%。2010年1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中国旅游业战略地位的突出与大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而高等本科院校正是培养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旅游高层次人才不仅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有突出的旅游实践能力。他们是我国旅游研究的后备军,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他们也是我国旅游服务、管理人才的主力军,要求熟知旅游服务的特点与规律,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文化气质,是展示、传播我国旅游文化的窗口,能够为游客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它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旅游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国外著名旅游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设有校内实习基地,或是服务完全的饭店、实习餐厅,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内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活动。康奈尔大学在校内设有实习饭店——斯特拉洒店以及实习会议中心——马里奥特会议中心,是本科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该饭店共有150间客房,是餐饮、娱乐设施齐全的豪华型饭店,在饭店内学生们可以跟随学校所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有效的实习[2]。普渡大学学院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同学不同的实习要求,包括咖啡厅、约翰普度厅等。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课程中所要求的所有实践内容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学生在模拟场景或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旅游高等院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江汉大学实施的“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为旅游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反馈、保障机制[3];青岛大学提出了课外实习与课内实习相结合,业内实习与业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系结合华中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3+1”实践教学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实施实践教学的力度与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但是同时国内旅游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不能突出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经费投入有限,实践设施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旅游企业合作等问题[5]。

三、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成立于1993年,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学科定位目标是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中、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地大旅游系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内容为主导,由教师组织、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与预期效果,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本系教师在《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语言学》、《酒店管理与实务》、《导游业务》等多门专业课程均开展了实践教学。以专业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为例,该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场地等多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级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意义重大。

2.校内实训教学模式

校内实训包括课程的必要实践及灵活多样的专业素质竞赛。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目前拥有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与其他系室共享微机室2个,语音室与多功能室各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设有模拟酒店、模拟导游等系统,有餐桌、客房等必要设施,是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现场导游、酒店服务训练的主要场地。

专业素质竞赛以“旅游活动月”为载体。“旅游活动月”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举办,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两个旅游黄金月期间进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了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酒店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同学参加决赛。所有训练、比赛内容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要求本专业学生参加,同时也鼓动本校其他专业学生参加。在训练期间,教师每天都定时在旅游模拟实验室负责学生训练指导,也可以聘请企业人员进行训练指导;在决赛时,评委团则由专为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6]。

校内实训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酒店客房操作服务、导游服务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活跃了专业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旅游企业见习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地处武汉东湖之滨,光谷腹地。与黄鹤楼公园(国家5a景区)、东湖风景区(4a景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4a景区)以及华美达光谷酒店(五星)、湖滨花园酒店(五星)、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等众多旅游企业毗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与众多旅游企业的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深入企业进行观摩,了解旅游企业内部组织设置、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机制等,对日后的就业与实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旅游“3+1”毕业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二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时间累计长达1年。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7]。

四、旅游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加强、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主要由校内场所、校外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校内场所包括旅游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设施;校外企业主要包括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三部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结合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习站点。如我校旅游专业结合地学特色,开设了《旅游地学》、《地球科学导论》、《宝石设计与鉴定》等一系列地学课程,形成了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托我校北戴河地质实站的建设,建立了北戴河旅游地学认知实习基地,大一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进行地学实习,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滨海旅游开发、旅游市场等专业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应在实践前要安排好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要根据实习手册,正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制定实践考核办法级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等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实践报告综合考评,记入实践成绩。实践成绩不合格者,课程不能通过[5]。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重视团队建设

教师素质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指导实践的教师团队须由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以我校为例,实践教学团队由《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116-118

[2]魏洁文,吴俊.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5-117

[3]苏?,张金霞,黄其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7.5:1-3

[4]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7:120-123

[5]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商业经济,2009(3):98-100

管理科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旅游管理;本科

引言

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学科惯常发展路径的产业活动发展在先,然后是经验积累到研究积淀,最后开展高等教育,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旅游活动的兴起,在1978年同时诞生的。在产业经验匮乏、理论准备缺失、专门人才极少的情况下,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立,首先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1981年,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旅游专业本科,展开了我国的旅游专业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见下页表)。2001年,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的招生,标志着中国旅游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学位层次结构的升级。2005年,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首次超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公报,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65所,在校学生40.46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 775所,在校学生为84.46万人 [1]。我国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然而,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却面临着尴尬局面——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就业形势。业界普遍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眼高手低,容易流失,难以管理 [2]。而与此相反,高职生和专科生却受到旅游企业普遍青睐,就业形式良好。一方面,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一般性人才已相对过剩,但创新型复合人才却供不应求。就业形势倒挂与学科建设的失效,引发了旅游高等教育界的持续反思。实践问题是其中对症结认识较为统一的看法。现行旅游高等教育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行业特征和快速发展的需要,一直沿用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中明确提出,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要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应着力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同时,哲学的实践观,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默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均强调实践对个体发展、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研究内涵与研究进展

1.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是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劳动、专业劳动、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具体研究内涵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要素,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2)体系内涵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氛围、教学条件的优化与组合、深化实践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等;(3)管理机制建设要素,包括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估体系与组织保证体系等。三个基本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建设内涵、机制保证三要素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症结分析。国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基本状况是:(1)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方面,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他们所提供的大多数实习、实训、实验能使学生很快熟悉新的领域;(2)实践教学目标:发达国家多重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比较典型的有以北美为主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cbe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三是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3)实践教学方案:主要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案,同时邀请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美国学者还提出,实践教学方法应当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因为“技术性实践”难以解决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而“反思性实践”则能通过对活动过程的省察,达到对素材、情景的探究和升华;(4)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聘请教师时,国外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如德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发达国家的旅游管理专业多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5)实训基地建设:国外旅游院校通常拥有多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同时,不少研究成果也佐证了增强实践教学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关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旅游管理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上就有学者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等作了论述 [5~7]。近年来,旅游研究人员也有不少相关成果,如,marnburg (2006)通过让学生模拟饭店管理层解决可能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对学生所做出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以此引导课程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8];kelner与sanders(2009)针对旅游社会学课程提出如何将旅游融入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教学分析如何使学生理解课程中涵盖的符号学、人际关系、文化三个旅游社会学重要维度 [9];holmes与papageorgiou (2009)运用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学生满意度调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nsss)分析如何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其中包含对实践教学的反馈信息研究,强调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创新性培养 [10];busby 与gibson (2010)介绍英国旅游教育界的做法,众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竞争力,将学生派往海外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实习 [11]。

国内学者也对实践教学作了不少研究。如,王永生等(2006)指出应当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2];赵运林(2008)认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突破口 [13];曹国新(2009)对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述评,指出开展交叉研究、实证研究、中外对比以及改善旅游实践教学的制度环境,是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基本办法 [2];冯滨鲁等(2010)认为,高等教育应当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更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拓宽育人途径 [14]。唐跃工(2009)提出构建高等旅游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15]。但是发表在国内高等教育核心期刊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不多见。国内旅游研究人员对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国际经验介绍等研究较多,这与旅游管理学科“前范式”发展阶段相吻合。但是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中出现各种问题。其中突出矛盾即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这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研究及有效性评估缺乏不无关系。

比较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体系状况,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形式单一、课程内实习实践教学比例偏少且流于形式、科学研究性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匮乏、与行业对接性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且类型单一、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能与时俱进,未能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等等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旅游管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中,国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与决策能力培养,而我国偏重于对理论的掌握。总之,持续优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极为重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培养目标要素——建立以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它既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同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也是先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目标的改革无疑是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要内容。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按照cbe模式,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使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于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具有专业灵魂,才能够得以有效应用。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特别是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普遍接触的还是大量基础课程教育,一般到大三才陆续接受专业课学习。学生的专业实习也一般安排的毕业前夕。这种教育体制对旅游这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言极不协调。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从学生进校即开始导入职业意识,增加学习初期阶段认识实习时间与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

因此,在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分阶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

2.体系内涵要素——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核心目标指导下构建教学体系内涵要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氛围、教学条件的优化与组合等(见上图)。本实践教学体系融入创新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四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安排上采用“四年不断线”模式:

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认知实习、课程内实训等注重让学生建立起旅游产业的系统概念,让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外语、计算机、法律等通识,并通过实践训练,增强科学素养。第二层次的重点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基本职业技能。通过课程的实验训练,了解科学基础创新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技术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构建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层次通过专业方向课程拓展课程段的实践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进而向学以致用过渡。

三层次教学经由四大实践教学环节完成:(1)课程内模拟实训: 即课程实践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进改革,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推行模拟情景教学,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训的方式加以演练,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校内仿真实训: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先进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为依托,加强校内仿真实训。主要包括实验性仿真与实践性仿真。前者以课程内实习实践为主,随课程教学一并进行,后者以专题模块为主,依托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如旅游业口语交际实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职业技能实训,如导游模拟、形体训练、酒店管理及技能训练、旅行社业务训练等。(3)校外实习实践:1)企业见习实训: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及实际工作情况,加深学生对行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了解行业的动向,从而掌握行业需求。2)实习顶岗实训:实习顶岗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的过程,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加深职业认识,同时也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旅游行业这种实践经验需求强的行业提供充分的前期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管理机制建设要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评价、建立“双师型”队伍。结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与多种形式的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适时信息并跟踪动态发展,交流实践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方位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评与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与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通过实习报告评价、事后实践能力考核、全程式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实践效果、工作态度、钻研精神、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激励、导向和诊断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还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普通本科高校无关。但事实上,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这种需求来自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的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对应用型学科专业以及技能的求知欲。“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必然需要。因此,应当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9-09-28).cnta.gov.cn/html/2009-9/2009

-9-28-9-30-78465_3.html.

[2]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1):67-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5.

[4]新华社.2010-02-28.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

-02/28/content_13069032.htm.

[5]jafari,jafar and j.r.brent ritchie.toward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1):13-34.

[6]pollock,ann and j.r.brent ritchie.integrated strategy for tourism education/trai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4):568-585.

[7]koh,yong k.tourism education for the 90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4):853-855.

[8]marnburg,e..“i hope it won't happen to m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fear of difficult moral situations as managers [j].tourism management.2006,(4): 561-575.

[9]kelner,s.and g.sanders.beyond the field trip: teaching tourism through tours [j].teaching sociology,2009,(2): 136-150.

[10]holmes,k.and g.papageorgiou.good,bad and insufficient: students' expectations,perceptions and uses of feedback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09,(1):85-96.

[11]busby,g.d.and p.gibson.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ternship experiences overseas: a british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10,(1):4-12.

[12]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8-50.

[13]赵运林.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