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管理学技术

管理学技术范文1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学;学科设置;合理性;辩护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概念,通过学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梳理好知识,确保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由于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学科的设置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才能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与设置是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深刻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社会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是基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因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科的设置不是随意组合而成的,而是需要什么学科的组合才能形成什么学科,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权力的支持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能够深化教育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目前很多学科的分支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比如一个教育形态就延伸出了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学科,但是这种分支的学科只能针对教育某一个片面的领域进行研究,无法全面的对教育的整体概念进行分析,所以需要再将教育领域向外延伸,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开始出现,在社会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能够更加综合的解决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促进了教育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源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本身的教育性,可以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进行教育研究的延伸,从而增加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内容,学科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针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解决,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能够有效的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因素,只有外界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不断支持,才能不断地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完善,构建适合社会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应用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产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进行有效应用的学科,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它的应用性主要划分成为三个等级,基础教育学科、技术教育学科以及应用教育学科,这之间有着严格的划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在社会中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应用性学科性质,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本身发展还不成熟,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需要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应用。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多样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各个学科开始出现交叉融合的现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学科向着多样性发展,这种学科交叉模式不仅是对传统单一教育学科的发展,更是对学科之间的创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之间的多样性促进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能够从整体上开展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的研究,通过这种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去解决社会实际中的问题,提升解决的效果。

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不仅具有教育形态的教育性,而且还具备了管理形态的管理性,它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综合发展产生的新型学科。管理在学科领域也延伸出了很多分支,比如工厂管理、人事管理等,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可以更加全面的覆盖管理与教育的内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本质也是要向着管理方向迈进的。

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性

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是在新时期发展出来的新兴科目,它的设置结构、形式以及内容还很不完善,发展还很不成熟,但是事物总是由不成熟向着成熟发展的,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可以依据自己的教育属性和管理属性不断地完善内部的组织架构与内容,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在教育中向着管理的方向发展,有着专业的学科研究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形成一定影响力,从而构建我国特有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体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政府也在不断的支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与设置是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深刻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学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梳理好知识,确保知识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教育与经济,2003,(2):5-8.D

[2]蔡慧.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视域中的人才培养综述与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34-35

[3]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1-5

管理学技术范文2

[关键词]医院管理;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2016年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医院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在医院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员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尤其是对高层次卫生管理人员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往往是从医疗技术岗位选拔的,主要来源于医疗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以临床业务为主,医院管理为辅,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医院管理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既抓行政管理又承担繁重的临床业务,这样使得他们很难做到二者兼顾,也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医院管理上[1]。因此,培养大量合格的医院管理专门人才是医学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我们试图从医院管理学课程教育这一微观视角窥探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由此作出思考。

1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医院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为医院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是卫生管理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当前各高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局限性如下:首先,教学方式单调。一般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师生之间互动存在不足[2-4]。其次,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管理部门对实践课没有实质性考核,专业实习实践不少环节也形同虚设,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不足[5]。再次,医院管理学教学研究有待深化。本文检索了三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源信息库和万方数据库),筛选与医院管理学教学相关文献,结果在364篇文献中,去重132篇,最后纳入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献46篇。46篇文献来自核心期刊3篇,占比6.5%;拥有基金支持占46.7%,其中国家级基金支持仅占6.5%,说明医院管理学教学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作者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是最早成立的学院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所卫生管理学院,目前为全国卫生管理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2015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医院管理方向)学生[6]。学校医院管理学在学时设置、时间安排、师资配备、实践教学、教学创新等环节仍然表现如上诸多薄弱状况[7]。

2探索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实践

越来越多医学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医院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单纯以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合该学科的发展要求,同时对于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实践教学的并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校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

医院管理学课程本身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实际联系密切。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意识,而且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医改问题的讨论和热点案例的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改革,学生参与式教学在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8];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方向)专业学生中开展“医院管理热点问题微型辩论赛”活动,也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当中,教学改革4年,成效良好[9]。

2.2引入微信的医院管理学教学模式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一种通讯方式。在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引入微信,提前将上课的知识点分享到师生共建的微信群里,便于学生提早预习和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对于一些关于医院管理热点时事也可以及时分享到群里,鼓励大家线下学习和讨论,充分利用学生非课堂学习时间。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在医院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微信———微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对医院管理学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医院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失为医院管理学教学的一种新尝试[10]。

2.3基于问题学习法(PBL)的教学模式

许多高等院校卫生管理类专业通过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实施医院管理学教学改革。如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罗桢妮[11],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郑寒星[4]等提出要在医院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医院管理学教学质量不断推进。

2.4以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元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在培养体系中的主动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参与性。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几年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臻成熟,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值得在医院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借鉴[12]。

2.5以亲验式教学方法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亲验式教学法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现场实践、角色扮演等,通常是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甘肃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起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课程进行亲验式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医院管理具体实践的认知,增强学生在医院管理中的动手和应变能力,从而为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13]。

3提高医院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医院管理学教学目的在于讲授医院经营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医疗流程、业务管理、以及影响医院运营的内外环境,使学生充分了解涉及医院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不但要传授医院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更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实际,完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

3.1教学模式改革要适宜,理论实践结合要得当

高等教育多元化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参与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亲验式教学法等,都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但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使用也要结合具体理论内容,根据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4]。对于医院管理学总论部分教学的侧重点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医院管理学分论中涉及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医院战略发展方面,实践性不强,所以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对于诸如医院医疗管理中的门急诊管理、住院诊疗管理、护理管理这些章节教学,应组织学生去医院见习,现场实践与考察能将医院服务流程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医院文化管理、医院设备管理等,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加视频播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还要结合医院相关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PPT汇报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多元化方式考核

一方面对医院管理学课程的安排上,做到实践课应该与理论课交叉安排,基本理论知识不能一带而过,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起来教学;另一方面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实习课和见习课要严格规范化,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将实践落实到位。学生成绩考核上,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形式,要从多方面来考核学生,应将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表现、实习表现、模拟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评价学生。

3.3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全过程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发展,使得获取学习资源非常便捷,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平台可以完善医院管理学理论教学。例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慕课(MOOC),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在网络上传播和学习,可以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学习模式。医院管理学通过慕课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还有引入微信教学模式正是移动通讯技术的积极应用,使学生获取知识更加便利和快捷,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院管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加强培养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医院管理学教学系(教研室)要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进度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其次,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教师对学科前沿和涉及到医院管理相关热点进行交流和学习;再次,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更多教师到卫生行业与医疗机构见习锻炼并积累一线实践经验。同时,在不断拓展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不仅可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反过来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也客观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曲丽峰,许文苑.浅谈医院管理人员的培养与考核[J].中国卫生人才,2013,(3):76-77.

[2]苗春霞,谷玉明,黄晓静.徐州医学院《医院管理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4,13(2):149-152.

[3]吴野,任丽平,王柳行,等.医院管理学见习教学重要性浅析[J].管理观察,2015,(17):123-125.

[4]郑寒星.《医院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国医论坛,2015,30(3):57-58.

[5]任素娟.美国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5):284-285.

[6]肖锦铖.高校教学系建设的若干实践与思考———以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9):1112-1114.

[7]高翔,卓朗,刘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8-9.

[8]赵丽娟,王志伟.参与式教学在中医医院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02,21(2):35-36.

管理学技术范文3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管理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主动性;适应性

经济的发展也让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如今大部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建设,因为这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是突出特色办学、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渠道。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就必须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并不断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上的创新,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身为创新的新动力,其不仅要建立有规范的师资体系,而且还要保证教学设备的完整,这与社会进步、科技突破、学科创新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只有明确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合点,了解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1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程度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相关人员在衡量企业管理学科建设是否适应经济结构标准时,其可以将整个体系看成是劳动力结构,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劳动力供求是否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属于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另一种方式,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教育部门与学校可以看成是“卖方”,属于是文化知识与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者,是由不同规格和数量的劳动力比例关系形成的供给结构[1]。由于劳动力结构会将企业管理学科与经济结构联系到一起,所以只有保证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相适应,但如果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等情况,那么就表示学科建设不适应产业结构,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但同时教育结构又具有反作用,所以当企业管理学科适应经济结构时,其就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企业管理学科无法适应经济结构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应该主动与经济结构想适应,并将学科建立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以学科预测劳动力需求结构。

2区域产业结构对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造成的影响

2.1在经济社会发展下由不断出现新的交叉学科

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来看,结构本质是由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等内容来决定的,这也直接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通过对比发现,传统的基础学科与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是呈匹配状态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产业与经济也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也诞生出了非常多的新学科,其中交叉学科表现得是最明显的。

2.2调整产业并进行结构升级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可以说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如在转型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搞新技术对机械、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样不仅能提升产品高附加值,而且还能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在这便可融入新产业,即发展计算机、电子、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可以看到,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属于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区域,但如今却出现了大多数制造业向内陆迁移的状况,且服务业开始逐渐成为重点产业。随着东部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我国也开始将产业重心放到了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上,但目前也已经开始探索延长资源型产业链,但这就必须要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动态科技支撑体系才能实现。

2.3要保证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定位的准确

通常情况下,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定位的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如有些高校过于重视热门专业、关注学科数量、专业范围等,这样的建设模式不仅会损害特色专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失去优势专业的价值,从而提高建设成本,影响学生就业率[2]。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就必须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应区域内主导产业需求变化,从而明确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定位,并有弹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

2.4科技进步也对企业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新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的不断出现,技术推进产业这样的生产模式也会组建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让那些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企业管理学科专业时,其在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成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校就必须要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高校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3]。

3区域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适配性的建议和对策

3.1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为了满足区域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适配性的需要,高校就必须要重新思考企业管理学科目前的背景、层次、竞争力与特色等,要多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这样才能结合学校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来明确学科专业的特点,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定位的准确。虽然如今各大高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整体的学科建设效用还是基本相同的,因为任何一所高校都需要加强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这样才能将关联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实现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3.2要疏通学科管理之间的部门交叉关系

新学科目录的修订与学科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学科管理自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也会给学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随着高校社会服务意识的不断强化,高校就必须要提升服务意识,主动优化服务环境,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提升学科适配性的现实要求。目前,众多工作对人才能力需求主要表现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所以,地方高校一定要肩负起理顺学科管理部门的关系责任,并主动联系科技与教育部门,定期研究高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3.3地方院校必须要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地方院校要不断与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并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当然也需要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局势、政策来展开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明确企业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实现学科专业的合理调配[4]。从服务型社会上来看,服务文化、服务发展等都是提高学科专业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不仅能实现办学优势的提高,而且还能提升高校自身竞争力,并促进学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要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将新的想法与成果投入到新实践中,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企业面临的技术、管理问题,同时也能通过高校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而形成学科专业特色。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这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社会发展与地方文化发展为基础来展开,可以结合各项因素来进行分析,这可以有效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严格按照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准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展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学出版社,2015(04):211-213.

[2]黄江美,曾冬梅.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7(06):20-22.

[3]林蕙青.适应新形势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3-5.

管理学技术范文5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管理学技术范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问题;建议

实验教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得到较快普及。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指高校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经济管理理论之后,借助由电脑、教学软件等组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师指导下或自行开展的诸如建立模型、仿真模拟、自主开发等形式的教学活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验等多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具体开展经济软件操作、数理统计、金融工具模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模拟、企业运行管理、会计电算化实验操作、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外贸综合模拟、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活动。开放性实验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它把学生置于实验教学主体地位之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能力和意识等非常有益。但是目前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认识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层面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体现予以探讨,对其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体现

(一)实验教学对象的开放

可以面向学校不同层次、专业、年级的学生开放,有助于他们摆脱课堂和实验室的限制,弥补校内实训课时不足的缺陷,实现校内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可以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面向校内外师生、企业以及社会开放实验、实习、培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对象的全方位开放,达到经济管理学科师资、资金、设备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等各种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

在网上提前公布实验课程名称、实验内容及开出时间,提供可查询的实验课程菜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修满相关课时或学分。实验过程中需要减少经济管理学科规定性、验证性的实验科目,在实验模式设计、内容安排、方法使用等方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发挥空间,适当增加自由发挥、自主设计的项目。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开展具有研究性、创新性内容的实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新科研等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教学时空的开放

全天24小时开放相关服务器和网络实验平台。实验指导教师通过qq等即时通讯工具提供在线指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访问服务器和网络,通过账号登录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轻经济管理学科专用实验室的需求压力。在正常教学时间和课后时间,可以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不同学校及社会开放实验室。

(四)教学形式和评价的开放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讲授、课堂演示、现场指导答疑外,老师可以通过录制好的视频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指导,与学生在网上开展互动。对传统教学成绩考核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变革,注重实验的最终效果。

二、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及练习,培养学生的具体专业技能。近年来,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现代化技术不断更新,原有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环境与条件等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所以,经济管理学科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非常必要。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实验条件得到保障,学生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开展实验活动的环境。经济管理学科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将把学生放到实验主体位置,学生的实验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探索”。这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开展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优化实验资源配置的需要

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许多专业基础课设置大体相同,各个专业选修课存在着很多交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自由选课,实现经济管理类各实验课程资源的共享。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大体上都是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组成,差异仅仅体现在授课软件的不同。因此,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资源一般是可以共享的。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做到实验室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动态调配,实现实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通过合作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也有助于学生摆脱课堂和实验室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

(四)提高教师业务实战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需要

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而且也倡导教师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倡导教师与企业、社会进行互动。经济管理学科教师在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准备、授课、辅导及研究过程中,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的相互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按照课程分别设置在不同院系,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人员、经费、设备分散,实验资源紧缺与闲置状况并存,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难以开展。追求仪器、设备、软件的“小而全”,但结果是“小而不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使用率低,仪器、设备、软件更新慢,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滞后

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从事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师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人认为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相比而言专职实验教师的薪酬较低,职称晋升较为困难。非专职的实验教师一般往往不大关注也不大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因此,影响到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实验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大有老师愿意潜心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三)开放模式和运行机制尚需探索

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尤其是提供即时在线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核算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管理学科涉及的专业面广,出于经费、编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一般经济管理学院难以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中心,致使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没有或不能对实验教学予以整体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还会带来学生实验管理、实验效果评价、成绩考核评定等多种新问题,缺乏现成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用以借鉴,需要不断地探索、宽容、创新、完善。

(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尚需完善

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依然存在着目标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很多实验课时数量少,并且多为熟悉流程的验证性实验,操作较为机械,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实验课程在前后内容衔接、时间安排等方面没有能够做到与专业理论课程的高度融合。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更多依靠自觉,因此难免出现学习进度、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最终成绩核定等都会带来挑战。

四、推进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做好实验教学顶层设计

一是提高实验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彻底改变对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歧视性看法。二是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做的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必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三是建成集成化、共享式、开放性实验平台,来满足经济管理学科更多专业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需要。

(二)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省市和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探索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其他高校在平台构建、实验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同时国家级、省市级教学示范中心可以为其他高校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指导。

(三)整合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资源

先在全校范围内优化整合,条件成熟时可在区域范围内整合。开展校际实验资源的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利用网络平台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加强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实验室硬件、软件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

(四)探索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制度建设

重视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地位和待遇,大力引进、培养实验教师队伍。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业务实战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和考核评分办法、实验教师教学激励分配制度等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立国.基于经管类开放性实验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

[2]赵婉鹛.高校经管类开放性实验课程建设及管理方法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4).

[3]汤青慧,郭平.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源[J].科技资讯,2015(10).

[4]李海英.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风,2016(19).

管理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和需求现状

1.1需求现状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变化是公共管理学科人才需求调整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在相应明显强化。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其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各个行业都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人才本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发展机制相对陈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纲要中明确指出当前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专门指向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实践人才。而在我国,创业教育也逐渐成型,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三创”发展理念已经与党的报告内容“实施创新驱动”相契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人才发展战略计划,所以在未来我国高校教育将更加关注和实施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例如,建立具有创新创业背景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1.2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明确部署,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应该考虑适应性问题,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创业背景理念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强调理论融合实践,在高校办学特色、专业结构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优化培养培训,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关注重点,希望以此改变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同质化的现实问题,为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甚至是行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1.3现实差距

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目前还存在教育理论与现实实践差距较大的问题,这让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陷入被动,许多高校专业领域中所培养出的人才并不符合现实能力需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政府机构面临改革,社会危机事件频发,许多内在社会环境问题正在不断发生,它改变了传统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体系建设机制,在针对人才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明显劣势,这也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发与完善体系建设不到位,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差距越拉越大[1]。

2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专业课程有效开发与应用,以赛代教建立双创比赛体系,最终实施建设“课赛结合”专业教学体系。为此下文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背景,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还包括相应实验教学内容,如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组织展开“案例研讨式”教学过程,围绕网络设置教学方案,对涉及政府公共形象塑造、城市规划以及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等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实践演练体现其教育效果。在案例研讨教学中,则主要以学生为主展开研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见解、判断甚至决策,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该教学模式对锻炼学生学习思路、形成创新意识方法都有较大帮助。

2.1专业课程

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应该强调需求导向,结合实施场地不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为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方式以及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如虚拟教室模拟教学、案例研讨教学、顶岗实践教学等,同时“3+1”教学模式也可被应用于专业中,专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3+1”教学模式是专门围绕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所构建的新教学理念体系,它专门结合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设置“精讲精学”“合作互动”“检测展评”3种教学模式,包括1项“分类作业”要求。以“精讲精学”“合作互动”为例,它们所构建的是“虚拟教室”“案例研讨式”教学模式。另外,可针对比赛课程设置内容与相应训练内容设立“3学年理论实践课”以赛代练模式,根据市场及企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定向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理论教学配合实践比赛的教学模式,从专业特色角度出发建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实习体系[2]。

2.2双创比赛

为深化实践育人教学仿真,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也希望促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双创比赛模式,通过实际操作渗透教学中所教授过的理论内容,例如,在学院内部就创办了“互联网+双创比赛”综合化模式。具体来讲,双创比赛模式中包括了学生小组团队自我介绍、项目PPT视频展示、5min现场答辩三大环节,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创新思维,并实现口才与语言的无缝结合。例如,结合企业产品完备方案建立双创公共管理工作方案,由小组代表汇报本组项目执行状况,最终由专家评审团参与学生答辩过程,分析公共管理学科服务技术壁垒、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市场开发前景相关内容,巩固学生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

2.3课赛结合

创新创业背景下要建立公共管理学科的“课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课赛结合模式下,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结合案例展开,强调案例课程教学与技能大赛的相互融合,强调在课赛融合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洞察力、口头表达力、团队结合力以及创新素养,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搭建最终通往学术的重要桥梁。在课赛结合过程中,还强调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在“校企合作”理论实践平台上锻炼学生能力,引导学生以参与式形式投入到参与式学习和研究过程,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图1中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学科“课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专业核心内容,在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基础之上强调课程教学与技能大赛的相互融合,包括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的相互融合。

3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应用

3.1促进专业“金课”课程建设

打造金课,促进创业“金课”课程发展建设是当前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发展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在“金课”中就应该包括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多门精品课程,它们都可上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并适当加大体现学科和专业优势的“金课”内容,利用示范课程引领学生学习体验,适当加大体现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发挥教学引领作用。

3.2提升双创参赛质量和锻炼效果

要以打造金课作为着力点,强调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明确相关认定标准,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双创质量。在该基础之上提升双创课程体系的参赛质量,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效果,同时提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围绕“建、学、用”具体要求达到课赛并重的良好教学见效果,锻炼人才。

3.3推动线上线下课程融合发展

推动线上线下课程融合发展应当成为未来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大势所趋。通过线上教育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基础内容,通过线下则强调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互动。争取实现学校与公共部门、社会组织针对理论实践内容的有效协调配置。因此,线上线下教学需要做到齐抓共管,融合进步[3]。

4结语

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公共管理学科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做到锐意创新,更加强调对复合型人才思维和行为的全面培养,通过新教学体系带动课赛并行发展、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交叉融合,从而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克岭,颜冰,鲍作臣.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途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9):1-2.

[2]惠霞,张庆霞.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及其支撑条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教育界,2015(18):87.

管理学技术范文8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工程管理价值

在工程建筑过程中势必要对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而在对工程的管理中,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则尤为重要。可以说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理论体系会使工程建设获得成功,相反一个违背科学的管理理论体系将会造成工程的失败,因此可见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工程管理内涵

工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合理的对有限资源加以利用,对工程中的决策、计划、指挥、协调等工作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操作[1]。工程管理同一般企业管理差距较大,工程管理是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产业和特定的技术进行管理.

2解析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2.1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

(1)工程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程技术活动管理,需要对工程技术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解决,因为其研究对象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研究的方向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在工程管理中技术背景较为明显,因此工程管理学科为典型的技术和知识想结合的一门学科[3]。(2)在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将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两者进行合理的结合,对管理学、项目管理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管理,对工程的进度进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的降低工程的成本。通过长期的工程管理经验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长期以往则可依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造出一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工程管理方法与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我国工程管理管理发展之中。同时,将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工程管理之中,不断的提高我国工程管理的水平,使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两者能够达到互相推动的效果。(3)工程管理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中的工程建设中的实践管理,例如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勘察、运行管理、新品开发、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等。由此可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工程管理。(4)工程管理虽然和项目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在本质上则有着一定的区别。随着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管理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我们要清楚工程管理同项目管理有着本质区别,两者的管理对象不同,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项明确的项目,项目管理的对象没有特定的产业环境,也可同工程技术不发生任何关系。例如,一次旅游可以当作一个项目管理,银行的每次贷款都可以当作项目管理,而并不能将旅游和银行贷款当作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必须是在特定的产业环境中对特定形式的技术集成体的管理。

2.2工程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联

(1)在工程管理中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并对实际工程管理的应用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工程管理活动,简而言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知到再实践到在认识的一个过程,工程管理理念在管理中的应用充分的体现了人们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在工程管理的目标管理中包含着量、质及两者相互转换的哲理,在工程管理中要严格的遵守“管理要和谐”与“和谐管理”的管理理念,工程管理需具有创新精神,要在工程管理理念、制度、组织、方法、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创新。(2)管理学是工程管理中必须需要运用的一门学科,管理学是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目的在于,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拥有的人力、财力、物件等进行合理的组织,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工程管理学需要对工程管理规律进行详细的研究,对工程的建设中的计划、决策、协作等过程进行指导。我们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看作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将工程管理学当作管理学的一个子系统,管理学中所涉及的管理学规律完全涵盖了工程管理学规律,工程管理学的实践丰富了管理的内容,管理学理论对工程管理里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管理管理学需要技术对其进行支持,工程学很好的为工程管理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工程管理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工程学在技术上的创新,从这一方面看工程学和工程管理学两者之间也是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4)系统论在工程管理学中的应用,系统论主要是对系统的结构、模式、规律进行研究,它针对不同系统的共有特点进行研究,是带有数学和逻辑学的一门学科。在现代工程管理之中,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两者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也是工程管理思想的精髓。工程管理者在对工程进行管理时应当从整体出发,对系统的原理和观念进行合理应用,对系统内部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实现对系统的科学化管理。(5)工程管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工程管理中,工程师首先要对经济学进行考虑,无论是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工程管理学都会涉及到经济问题。早在一个世纪前,工程经济学的诞生后,就经济学就在工程管理中的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并且随着管理观念的不断成熟,获得不错的效果。在现代经济市场中,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及工程项目管理评估中,已将广泛地将经济学原理利用到了工程管理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人类生活规律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经济学对工程的管理理论的影响也变得更加的深远而广泛。现阶段发展起来交易成本理论、委托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在工程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3结束语

工程管理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针对工程管理的特点,以及工程管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文中内容对促进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武.工程管理的两种思维方式及工程管理的检验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21):11-12.

[2]盛昭瀚,游庆仲,李迁.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的方法论和方法:综合集成管理—以苏通大桥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5(1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