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技术范例

管理学技术

管理学技术范文1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管理学技术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高校;学籍档案;应用价值

在整个社会数字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及时做出对学生学籍管理模式的调整。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校学生的档案如火山喷发般增多,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存在明显难度,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学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1]。当下,许多高校在进行招生时已经为学生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但是,仍有一部分高校使用传统方式对学生学籍档案进行管理。数字化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具有极高的价值,以下,笔者将从多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传统学籍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多使用纸质档案,将学生相关材料放入一个牛皮纸的档案袋中,然后进行归档管理。但是,这种档案管理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管理起来十分麻烦,常常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1.1档案整理存档不方便

一个人的档案不是说有就有的,毕竟人不能预知未来,不可能提前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好然后照着走,其间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其实是将其在某个学校的某些经历、重大事项存入学生档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使用传统学籍管理模式管理档案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往档案袋中放入材料,不断地重复装材料、存档案的过程。管理人员需要将一个个档案找出来,再一次次放进去,十分复杂、麻烦,极其不方便。

1.2占据大量空间、耗费人力资源

在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是大量的实体材料,每一份档案就和一本书一样,是需要占据大量空间的。高校学生数量众多,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往期的档案再加上新增的档案,体积十分可观。而数万人的学校,总的档案需要的存放空间便大得多了,占据了大量的学校空间资源[2]。除此之外,学校需要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学籍档案进行管理,数万份档案管理起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员,极大地耗费了人力资源。

1.3档案信息易被毁坏

因为需要不断增加档案资料以及转移档案,而整个档案都是纸质的,极易磨损,导致档案信息易遗失。档案在进行移交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因为运输不当或是突发事故导致档案损毁。

2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途径

2.1正确认识数字化管理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大量高校学生,高校必须对学籍档案的管理模式做出改变,转变传统观念,更新管理模式,客观分析传统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而这时候就要求学生、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数字化管理模式。首先,校方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让他们系统学习数字化管理知识;其次,将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等向老师、同学介绍,使老师精准把握该模式的优点,使学生认识到学籍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最后,科学系统地使用数字化手段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2.2完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机制

新型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的使用,势必会有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整个管理机制运行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要围绕数字化的管理要求,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合理分工,确保每个工作人员权责一致,有效管理学生学籍档案并保障其信息安全。

2.3创新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

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模式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数字化管理,但也要不断调整创新。高校需要提高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现今步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3]。高校也需要优化档案业务流程,提高其灵活性,统一开放时间,更新档案数据,利用软件编程、新型网络技术、完整的教学编制等技术手段完善档案业务流程。此外,高校也需要在使用已有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结合本校现实情况,切实制定适合高校本身的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更新系统设备。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使用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档案管理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生人数、管理系统情况、学籍管理需要等相关数据制定科学的管理人才培训要求,从数字化系统的使用、管理流程、相关学术前沿讲座等相关方面对专职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4]。这样,在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所要求的能力时,也能够通过不定期的学术前沿讲座紧跟相关科技的发展,不断引进新技术、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3数字化管理模式用于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价值

3.1档案转接更快捷

高校使用数据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学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在为学生进行档案信息转接时,显得尤为便捷。档案转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高校学生学籍档案转入及转出。一方面是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的转入。学生在转入学校时,原学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将学生数据转入新学校,而不需要像传统档案管理那样,要将纸质学籍档案整理装袋,再密封邮寄,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是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的转出,这时涉及转入的相关事业单位或其他高校。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档案进行筛选分类、分批次,快速准确地将不同学生学籍转入相关单位,简便高效。

3.2调取档案证明更方便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由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于2008年9月联合颁布)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由此可见,由高校档案机构所提供的学籍档案信息的相关材料是具有合法性和一定证明力的,是学生在重要场合证明自己学历等的有力证据[5]。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管理学生档案,相关机构在对学生档案进行调取时,便可直接通过特定网络通道或相关信息化系统(有授权)获取学生学籍档案,而无需在茫茫的纸质档案海洋中翻找、查询,或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更复杂的调查。

3.3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存留时间长、存储信息多且不易损毁

传统学生学籍档案信息的载体为纸质材料,在装入材料以及不断转移过程中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破损、遗失,不利于学生学籍档案的保存。并且,纸质档案不仅包含打印材料,更多的是一些手写材料,纸张质量不一,墨水也不一样,保存期限受到极大限制。而数字化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参与入学考试时所填的一部分信息便直接由系统分别传送至学生所在学校,形成初步电子档案。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使用网络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将世界“压缩”,变成我们可以揣进口袋的东西(如智能手机的产生)。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将学生档案通过网络保存在网络空间,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十分方便快捷。况且,在信息化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下,我们可以近似于拥有“无限”空间可以用来存储学生学籍档案资料,而不必担心存储档案的实体空间不够,或档案实体占据大多空间。

3.4查找档案信息快捷方便,便于海量数据筛选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便利便是缩短了人与世界的距离,而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则是依赖于互联网产生的便利人们生存发展的“工具”。该模式下,海量的学生学籍档案数据汇聚到网络当中,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关于高校学生的庞大的数据库,使得资源信息数字化[6]。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生源地区、考试分数、录取人数等信息设立相关标准或条件,借此筛选、提取进入高校的学生学籍档案,方便快捷。

3.5节约资源,减少投入成本,提高效率

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极大地节约了空间资源,通过网络存储解决了传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中纸质档案存档需要大量空间的问题[7]。高校虽需要对数字化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高质量培训,但这些投入的回报便是高效的学生学籍管理,且不需要太多的管理人员,相较于纸质档案中纸张的消耗以及管理人员的人工支出而言,其投入成本较为低廉。

4小结

综上,数字化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极具价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效率,优化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流程,减少了高校对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支出,极大地便利了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纪玲.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探索与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5):108.

[2]张文华.信息数字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7(1):124.

[3]李晓艳,汪莉,蒋其祥.高校学籍档案服务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96(06):195—197.

[4]徐秀娟,王宇晴.新时期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实意义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6(13):132.

[5]张安勇,李敏,马林刚.新时代高校学籍档案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档案,2019,232(01):30—31.

[6]姚树静.基于信息数字化的高校档案管理新体系构建[J].祖国,2016(18):102.

管理学技术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危机管理;潜在危机;对策

1大学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涵

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危机管理理论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已经有各种对危机的定义。巴顿(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1]。巴顿揭示了企业管理中危机的内涵。图书馆危机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我国学者庞恩旭对图书馆危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图书馆危机是各种危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专指由图书馆内外的某种非常规性因素所引发的非常态事件[2]。学者周金龙先生将图书馆危机定义为“图书馆危机是指图书馆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它的外延是图书馆系统内外的各种矛盾关系,当这种矛盾激化的时候将演变为恶性突发事件”[3]。该定义突出了图书馆危机的根源和本质。实际上,不平衡状态就是潜在危机,也就是危机的产生原因;而恶性突发事件就是危机表现形式,也就是潜在危机发展的最终结果。危机管理专家W.T.Coombs指出:“最好的危机管理方法是避免危机发生[4]。”把不平衡状态作为危机的标志,更能够从源头上发现危机并及时作出反应。如果以一个人患病为例,中医学强调治未病,而西医注重于治已病。从预防的角度,显然中医更符合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对人体损害的要求。这也是孙子兵法“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实际运用。本文以周金龙定义为准,探讨泛在知识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2大学图书馆潜在危机的主要表现

目前,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大学图书馆已经初步完成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信息管理准确地描述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实际工作状况。在此基础上,新世纪以来管理学科逐渐兴起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面对海量信息往往无所适从。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不得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徘徊。而知识管理正是把信息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作为出发点,使信息知识化。图书馆工作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成为必然的趋势。图书馆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更有效地服务于读者。因此,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焦点也从传统纸质文献管理走入信息管理,而且逐步开始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图书馆将会面临怎样的危机呢?周金龙的危机管理定义把图书馆视作一个系统。图书馆的潜在危机应该包括图书馆自身系统内部要素的不平衡和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平衡两个部分。知识管理中图书馆潜在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2.1馆员的知识水平与数字化信息资源日益膨胀之间的不平衡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呈现指数化增长,知识日新月异。而图书馆员目前的自身知识水平却相对有限。在大学里,图书馆作为服务性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馆员与大学里的学院教师从学历、职称、科研能力等方面比较往往明显不足。实际上,馆员的学科背景也是各种各样,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馆员反而比较少。而知识管理就是要求馆员充分把自己的隐形知识运用在图书馆实际信息或知识的管理工作中。未来数字信息处于不断膨胀的情况下,馆员自身水平就会成为知识管理的桎梏。

2.2信息的无序化与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数字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仅包括纸质图书、期刊以及报纸,而且包括大量的数字化图书、各种数据库。于是,信息呈现无序化存储形式。例如,读者为了找寻朝鲜民族文化的论文,可能需要在数十个数据库以及上百万册纸质书之间进行寻找。并且每个数据库之间、数据库与纸质图书之间,可能信息重叠。虽然每个数据库都具有各种检索信息的方式,但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大、数据库以及纸质图书的增加,检索效率不断降低。

2.3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提升与图书馆服务方式单一之间的不平衡

新世纪以来,各种电子产品蓬勃发展,性能不断增强。手机等手持终端已经发展到智能化阶段,功能和计算机相差无几。读者开始对信息获取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获取信息速度快,而且产生各种个性化需求。例如,年轻人获取信息不仅限于文字,还需要包括视、听的多媒体形式。视觉衰退的老人、视障残疾人士希望声音等形式获取信息等。目前,图书馆的信息显然以文字化为主。多媒体信息占数字资源的比重很小。

2.4图书馆对学术水准的要求与图书馆员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平衡

图书馆学已经发展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性学科。图书馆学不仅包括传统对纸质图书管理的文献学、目录学,还包括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的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从图书馆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并不同于计算机技术。具备学术水准的图书馆员不仅能够切实掌握图书馆学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能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图书馆学科,尤其是图书馆学的前沿领域。目前,图书馆员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整体偏低,非图书馆学专业人员较多。不少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达不到知识管理中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

2.5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与学校学科发展、科研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蓬勃发展,各种数据库应运而生。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是为学校的科研服务。实际建设中,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往往具有一定盲目性。不符合科研实际而过于超前,造成资源浪费。或者,数字资源与学校的学科发展不相符合。需要的数字资源稀缺,而不需要的又太多。

3图书馆知识管理中潜在危机的对策分析

3.1学科馆员能够提升图书馆与各学院之间的联系

新世纪以来,学科馆员已经产生于部分大学图书馆。与普通馆员不同的是,学科馆员具有对该学科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不断关注该学科的前沿领域,从而赶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时代,学科馆员不可替代。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科馆员能够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准确把握学科重点和发展方向,避免资源建设的无序性。同时,学科馆员嵌入该学科科研工作中,成为联结图书馆和学院、科研机构之间的纽带,减少知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3.2构建学习型图书馆,不断提高馆员知识水平

图书馆员虽然往往是非图书馆学毕业,但是这也为学科馆员的培养提供了便利。学科馆员就是需要掌握某一特定学科。例如,法律专业毕业的馆员,只要进一步学习图书馆学就很容易成为法律学科馆员。当然,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馆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准确把握学科动态。这就需要构建学习型图书馆,使每个馆员都处于不断学习的组织文化中。

3.3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

图书馆危机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有必要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危机管理系统不仅包括对各种危机及对策进行分门别类记录的文案,还包括危机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人员、机构和设施。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对各种危机进行有效预防,而且也能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图书馆处于动态发展中,危机管理系统也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在不断对可能危机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

3.4科学绩效评估,准确把握工作中的问题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知识管理工作的成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发展。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估。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科学的全方位绩效评估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实际效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根据图书馆战略目标不断更正知识管理的方向。最终使知识管理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高效率前进过程中。

3.5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知识管理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不是一帆风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知识管理也不例外。科学发展知识管理过程,就要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注重知识管理的可持续性,注重知识管理的全面性,而不能仅仅偏重于知识管理的某些方面。

4结语

由于管理对象知识不同于无序化信息,知识管理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信息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各种危机不可能不出现。只有未雨绸缪及时发现潜在危机并找到应对之策,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危机的危害性。

参考文献:

[1]董传仪.危机管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庞恩旭.试论我国图书馆的危机与危机管理.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1):11-13.

[3]周金龙.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J].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1月.

管理学技术范文4

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关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建设,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取得的较好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涉及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质量管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事物,抽象的理论和现象难以表达清楚,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教与学都面临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信息技术以多媒体PPT为代表,多媒体能呈现图像和声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图像生动,从而使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医学教育必须施行基于网络、模拟技术。因此,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整合案例

1.运用Excel或实验室LIS软件质控系统模拟:

质量管理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重中之重,主要有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量值溯源和方法学评价等内容。在讲室内质量控制图和控制规则时,利用EXCEL图表功具栏制作质控图,课堂动态演示,或实验室LIS软件质控系统让学生模拟,进一步理解12s、13s、22s、R4s、41s等质控规则意义。

2.录制VCD模拟现场情景:

我校附属医院参考实验室是江苏省首家ISO17025和ISO15195认可的参考实验室,最近又通过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评审,进入国际参考测量服务数据库。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将实验室建立体系文件及实验室内部审核活动拍摄的现场资料进行加工、处理、配音,录制成VCD,VCD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再现了实验室体系内审、管理评审全部流程(如审核计划、审核通知、审核表、审核首次会议、现场评审、审核末次会议)等活动。

3.用ACCESS数据库建立试剂管理软件:

检验项目有几百种,使用几百种试剂,每个项目的试剂成本是多少,如何了解试剂消耗情况?如何节流增效?传统管理模式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费时、耗力。属于模糊式管理,不能及时动态了解试剂的详细情况。我们用ACCESS数据库建立试剂管理软件,数据库记载试剂名称、品牌、数量、效期、领取人、经办人等信息,同时建立相应分类汇总信息,管理员可随时、快速了解试剂消耗情况,保证试剂购买和使用平衡。

4.构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精品网站:

网站有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授课计划、电子教材、授课录像等内容,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提供咨询、辅导、教学评价等多种功能。

三、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1.拓展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软件操作把质控流程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流程的熟悉及把握程度。软件操作还让质量控制图等变得生动,便于反复观察,减少遗漏。学生任意录入数据,摸索质控规则,完成虚拟操作,对操作步骤记忆深刻,对多质控规则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弥补死记硬背,容易遗忘等不足。

2.信息教学模仿现实工作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观看VCD让学生“亲自”参加体系认可,弥补传统方式的讲解不足,这种身临其境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信息量,促进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加深对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3.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是通过“指挥”和“控制”等手段,合理调配人、财、物等资源。管理是一张无形的手,将ACCESS数据库引入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管理,不仅增加学习的兴趣,还能优化数据库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学生在活跃氛围中收集信息、进行决策,从而领悟科学管理的精髓。

4.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教学创新,助于自主学习。

管理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网络技术;县级;中小学;图书馆;管理

中小学图书馆是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无论如何,中小学图书馆对于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下面,笔者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阐述以网络技术强化县级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优势。

1县级中小学图书馆引入网络技术的优势

以往,德兴市中小学图书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登记借阅上,只有几所学校配备了单机版电子化管理软件,给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借阅效率,德兴市于2019年6月上线了广东天卷教育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网络版图书电子化管理平台——全民阅读管理系统。该平台采用B/S架构,托管于“阿里云”上。与单机版电子管理软件相比,该管理系统拥有以下优点。(1)学校不再管理数据,避免了因微机故障而导致的数据丢失。(2)学校端实施账号管理,根据授权开通账号,即开即用。(3)县级管理员可以査看各校图书馆的各种数据信息和统计报表,包括藏书量、流通率分析、到馆率、馆藏变化统计等,并可分析比较各校图书的使用情况。(4)数据存储在“阿里云”上,全自动备份,安全稳定。

2运用网络技术管理县级中小学图书馆的几点说明

(1)学生账号问题。学校内有多个系统(平台),各有不同的编码。具体看,采用身份证号码的缺点是,位数太长,不便于记忆和输入;采用“学校编码+班级+流水号”的缺点是,一旦转学或升入新的学段,就必须予以更换,造成编号没有延续性。德兴市人口较少,全市中小学每个年级学生都不到万人。为此,德兴市设定了最简短的六位数账号,由学生一年级入学年份的后两位+4位流水号组成。例如,2019年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个新生,就用190001;初中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的入学年份是2013年,则第一个新生编号就是130001。对于后续学生,可根据流水号进行编排。每个账号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用到高三毕业。该系统可对该生整个K12教育阶段的图书借阅情况进行梳理、统计,形成个人的阅读情况报表。如果学生遗失借书卡或未携带借书卡,则只要提供6位数的账号,就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该系统还用摄像头录入了学生的照片,以便核实身份。(2)借阅卡的设计。目前,有多种先进的借阅方式,如人脸识别、RFID卡等,但相关设备价格不菲。所以,德兴市采用了最普通、最简单的塑料卡片,统一印刷编号和条形码(便于扫描枪扫码识别),再将学校、班级、姓名等信息用标签打印机打印到不干胶标签上,最后贴到卡片上即可。当转学或升入新学段时,只需打印新标签并覆盖原标签即可。该借阅卡不仅可以用于借书,还可以作为“校园卡”用于出入校园的身份识别。如图1所示,借阅卡的正面四角采用花纹装饰,上部是诗句,可用1寸照片覆盖,中部是学校、班级、姓名的不干胶贴纸,底部是印制好的条形码。借阅卡的背面是德兴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聚远楼的设计效果图。该卡片成本低廉。为了确保学生遗失借阅卡(特别是低段小学生容易遗失)后能及时补办,学校还印制了一批备用的空白卡片(正面仅有诗句和花纹),只要用标签打印机打印不干胶贴纸和学生编号的条形码,再黏贴到卡片上,即完成了借阅卡的补办。(3)日常管理。对于装备部门来说,很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是“生均图书”。为此,该系统设计了自动计算生均图书册数的功能。当查询学校的“生均图书”是否达标时,只要点开即一目了然,从而为图书配备提供了精准的数字依据。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建议由班主任或图书管理员统一保管借阅卡,以避免借阅卡的遗失。总的来说,网络技术拓展了县级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管理学技术范文6

1.1有利于完善学籍档案内容

学籍档案记载着学生的重要信息,传统的学籍管理是分开存放这些信息的,往往是按照班级、专业和院系进行装订成册,有的学校还会将学生的学籍发生变动时的信息在与这些信息分开来进行存放,学生所得到的各种奖惩、任职情况、党员信息、综合评价也有可能在其他卷宗里面。总之就是分开存放学生的各类学籍信息,而不是采用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采用分割的方式管理学籍信息,则在查找学生的全面信息时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采取数字化的方式集中处理这些繁琐的信息,则可以用数据库存储这些信息,虽然录入学生信息的部门不同,但是通过数据库存储,可以统一的显示出这些信息,从而更加方便全面的管理学籍信息。

1.2通过资源共享使管理更加方便

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时注重学籍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对纸质的学籍档案、照片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计算机网络,使高校档案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使资源能够得到共享,通过管理学籍档案,还能够优化学校的管理环境,从而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服务于学生、学校,更服务于社会。

2学籍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数字化程度偏低

学籍管理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利用人工来完成的,而现阶段的学籍管理则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籍管理繁琐信息量大,人工管理容易出错。而现在一些已经采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学籍的高校,存在着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软件的建设。这些高校只注重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忽略了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人员素质的培养。学籍信息数字化管理程度越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越高。

2.2现使用的学籍管理软件无法满足学籍管理的需求

一些高校为了更好的对学籍进行管理,与某些商业公司合作或独立开发了相应的教务管理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籍管理的信息化。但是,这些软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适应性不强,不够全面。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而这些教务系统都是结合每个高校的自身情况所开发设计的,因此适应性不强。另外,有一些软件由于功能不全面,不能够很好的渗透到学籍管理中的基础部门和各个环节,达不到学籍管理的需求。

2.3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最近几年,高等院校不断的提高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相应的,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应该逐步的进行提高,从而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得到实现。

3实现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项措施

3.1强化认识,打造良好的氛围

现今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开始采取改革,校务信息逐渐公开,因此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不可避免的项目。特别是现阶段的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同时没有强烈的管理意识,因此必须提高学校的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信息交流、科研和教学在学籍档案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大力的宣传,可以为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各高校应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与时俱进、分清主次、明确任务,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形成新认识、树立新观念,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2引进先进的学籍管理系统或者完善现有系统的功能

高校应该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建设一个与自身情况相符、具有自身特色且比较完善的网络学籍管理体系,与各二级学院、班级相连,进行学籍数据信息共享。

3.3加强学籍管理软件开发人员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

之所以现在很多学籍管理系统或者软件存在着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软件开发人不熟悉学籍管理业务造成的。为了开发的学籍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的符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开发人员应该深入到学籍管理工作的第一线,从而可以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学籍管理工作。同时还必须要与学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对他们的需求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对国家高教部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要求进行认真的学习,在此基础才能着手开发学籍管理系统,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以便于做到有错误及时的改正。

3.4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籍管理;档案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将大大提升保管、查阅及查询的效率,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学籍档案是学生的重要资产,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一)提升了工作人员管理学籍档案的工作效率

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实现了将分散的学籍信息统一管理,并实现了分类、规范的管理信息资源。学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功能,快捷、便利的查找到学籍档案位置,同时还能在档案中设置超文本和超链接,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冗繁复杂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轻松了[1]。在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查找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得简便、高效、准确了。

(二)可以实现学籍档案的异地资源共享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籍档案都保管在学校的档案馆内,以前要查阅学生的学籍档案只能亲自到档案馆里进行查阅,效率较低。而现如今,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协助下,可以便捷的实现异地的资源共享,方便的进行查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之中,不仅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获得学习资料,还能将学籍档案资料转换成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远程传输,既节省了时间和文件损耗,又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三)进一步增强了学籍档案管理的效率

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籍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效率。电子版的学籍档案信息更便于管理和保存,另外,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云存储技术的充分运用下,可以极大的提升学习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杜绝了学生档案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的发生,保证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有效提升了学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学生学籍档案管理中充分融合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的、统一的管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和细化整理,不断完善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利用档案资源,有效的提升信息查找的效率和准确率。学校或者是用人单位要想了解一个学生的信息,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便捷的了解相关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包括基本的个人信息、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等情况,加强相关单位对学生的了解,提升了考核效率[2]。

二、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资源管理技术,不断改进学籍档案管理方式,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及安全性。

(一)充分运用现代的管理软件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进步,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因此,学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注重先进档案管理技术的学习,并将之充分运用于本校的档案管理之中,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档案管理模式。另外,学校要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具体开发,注重适用本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才是最好的,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

(二)建立完备的资源信息数据库

资源信息数据库可以自动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并通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自动分类和存储,极大的提升了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保证录入计算机的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再此前提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三)对学生的学籍档案格式要统一和规范

在对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进行电子版的转换时,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将学籍档案格式和编制方式进行统一和规范,保障学生学籍档案信息输入的正确性和标准性。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必须包含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等,在信息录入以前,审查人员要严格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审查,确认信息准确无误后才能将档案信息录入数据库当中。工作人员在学生的相关信息发生变动的时候,要及时的更新学生的信息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中的学生学籍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加强对学生的毕业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学籍档案信息同国家的教育系统是互联互通的,这就使得教育部门能够轻松的查阅学生的档案资料,了解相关的学生信息。学校只有保证录入数据库的学生信息是准确的、全面的、规范的,才能完成对学生毕业审查,促进学生的顺利毕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和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有效的融合,不仅可以方便广大师生查阅相关的学籍档案信息,还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学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和完善本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技术,改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翟鑫.信息技术在学籍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15).

[2]罗韬.计算机技术在学校学籍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1).

[3]王雅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关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7).

管理学技术范文8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