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范例

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模块化;

一、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其课程建设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相融合,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换而言之,就是从课程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具有学时多、学分高、涉及面广、基础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是管理类专业的先行课。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切身感受到,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坚持做到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求新、考核方式创新,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整合、师资团队构建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设。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重点针对上述三方面。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二要明确有针对性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三要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最终研究成果。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了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化、条理化是保障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多轮次实践探索与总结,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章节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探求知识间共性、个性及其联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整合,将原来八章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

(一)计划职能模块

主要讲述计划职能含义与内容、目标与管理、决策与管理、战略与管理、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分析、战略的制定,决策的含义、类型、决策的实施过程及方法。

(二)组织职能模块

着重讲述组织职能的含义与内容、组织职位的设计、部分划分与组织结构的类型、组织中职权配置、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的变革等内容。

(三)领导职能模块

着重讲述领导职能的含义和作用、领导的原理和要求、有效沟通的原则、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等内容。

(四)控制职能模块

着重讲述控制的含义、类型以及过程,控制与管理、控制的过程以及方法、组织绩效的综合控制、绩效平衡计分卡与卓越绩效标准等内容。

(五)创新职能模块

着重讲述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创新过程与组织等内容。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时情况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设计教学内容。近些年来,高校普遍压缩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长,增设教学实践环节训练,管理学基础课程也随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分配,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目标开设自主学习内容,如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管理学基础课程授课团队,目前有8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其中教授职称2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博士后学历1名,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3名,具备“双师型”技能教师5名。根据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结合教学团队中各主讲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各主讲教师的责任进行分工:A1负责课程的全面教学工作,兼顾计划职能模块开发,A2教师负责组织职能模块开发,A3教师负责领导职能模块开发,A5、A6教师负责控制职能模块开发,A7、A8教师负责创新职能模块开发及网络化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的分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承担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自己所负责教学模块内容深入探索,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将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引入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为保障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块设计实施,教学团队教师由不同学术特长的教师组成,教师的气质和教学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也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教学团队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在课件设计统一标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上产生统一。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各位教师结合自己知识背景,授课模块,知识的特点,认真探究各自承担教学模块的授课方法,把握教学模块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与其他教学模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帮助学生消化课程知识。

五、考核方式创新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尺码,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公平地检验学生成绩的真实水平。课程教学团队改变传统只重结果的考核办法,重视教学过程监控,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度、课堂作业、实践手册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五项列入考核体系中,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以及管理实践成果考核。通过以上几部分内容考核,能保证每位学生总评成绩的可信度,客观反映学习质量。

六、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建设能否成为精品的关键在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管理学基础》始终采用“三期四级”量化评教体系,三期即月度评教、期中评教和期末评教,四级即校内外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资料评价。“三期四级”量化评教主要结合教学评估系统,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在教学系统上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量化评分,主观评价以文字形式表达,不便于量化统计,因此重点考察客观评价结果,授课教师自行登录教学平台获取课程反馈建议,以便及时纠正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另外,授课团队定期邀请校内外督导专家、系内同行骨干教师、授课班级学生代表三方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跟踪反馈,为建立高质量的课程提供宝贵意见。

七、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探索、改革、实践、完善以及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授课团队要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特点,紧抓课程内容的共性与个性,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将其重新规划与整合,形成不同的内容模块的同时,围绕教学模块设计的内容组建师资团队,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有效地保障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中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经过多轮次教学成果实践,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接受度,同行专家也给予高度评价,相信经过授课团队教师不懈努力,《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会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丹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以豪州学院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51-53.

[2]张建花.英语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25-27.

管理学基础范文2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传统成人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课程作业缺乏实效性、课程实验有计划无落实和脱离学生工作实践等缺点,网络教育实践逐渐受到重视(马国刚,2008)。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远程”三种(段丽萍,2008)。1“.结合课堂”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例如,“合作发现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潘美意、黄杰、周漪清,2007);根据西部远程教育特点的“两重四多”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1)和“多元组合”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2)。2“.结合工作”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例如,根据成人学生在职的优势,确立的“双控双导”的随岗实践模式(万金湖,2009);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职岗能力提高型”实践教学模式(叶汉英、李德华、李洪斌,2007);以“一个中心、两个特点、三个平台、四项标准、五个环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拓展型”远程实践教学模式(李文斐、王学珍,2007)。3“.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以远程为特点,通过网络等通讯技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开放式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郝智红,2013);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科研———教学”实践教学模式(黎国玉,2007);将课程实践———案例演示———知识梳理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孙德美、梁勇,2012)。

(二)研究述评

由于国外专职等教育发展较早,其具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企业主导型”实践教育模式对于国内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的不同,国内学者主要认同“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三种远程网络实践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又各自针对高职、专职或在职的不同的特殊群体,这些模式都是针对所有专业适用的。要保证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除了适用性,还需要针对性。但是,这些实践教育模式都针对于全日制,并没有一种适合远程网络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目前,这块研究还处于空白之中。

二、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结合课堂”

1.模式概况。“结合课堂”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将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一同教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即具有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典型案例。在会计本科专业中,会计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环节,但是,会计实验往往费时费力,容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焦躁情绪,不利于实验目的的实现,为了提高会计实验的效率,中央电大开设了“会计实验室”,这种实验室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会计实验场景设置于网络世界中,让学生在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中完成会计实验。这种“会计实验室”不但弥补了普通会计实验的不足,还能够完成实验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

(二)“结合工作”

1.模式概况。“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要将实践工作与理论知识充分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2.典型案例。从本校的学生组成来看,多数学生都从事着与在本校学习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我校将“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育实践当中,就非常合适,并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这种教育实践中去。

(三)“开放式远程”

1.模式概况。“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是借助于网络等通信媒介,教师远程对学生的工作或教育实践行为进行指导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远程与便捷。2.典型案例。一般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基于固定的场所,或者是公司企业,或者是学校,而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则采用“开放式远程”的教育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空间与时间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通过开设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直接访问并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为,而教育的职责则由实际监督转向网上指导。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1.专业概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一个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结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将经济与管理融入到农业经济的研究中,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来重新探究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2.专业实践教学目的。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网络教育实践教学开放教育特点,其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包括(1)通过合理的实践内容安排,将网络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2)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典型问题;(3)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3.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因此,它的教育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就包含了较多环节,一般来讲,就有统计分析、计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三个方面能力的训练。统计学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EXCELL等,对已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最终显示,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能让学生对数字有更直观与感性的认识。计量分析教育实践有8个小部分,主要是面向论文写作的模型处理方面。综合教育实践是将上述的教育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教育实践内容是对实际工作内容再现,要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训,例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等。(3)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结合了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素质拓展提高等内容,另外,还能加入团队协作训练、学术与假期社会调查等环节。

(二)教学模式选择———“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结合现有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探索出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概况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这3大模块包括了所有专业实践的训练内容;第二个“3”指三个阶段,即理论讲解阶段、实践工作阶段和反馈评价阶段。“2”指两个平台,针对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这样的假设,这两个实践平台是指“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网络平台”是老师与学生进行理论交流与实践反馈的平台,“工作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1”是指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指“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四)教学模式运行方式

1.理论讲解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前半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实践教育的理论讲解,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2.实践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技能训练模块的后半段和整个综合能力训练,这个阶段以学生在岗位实践为主,在工作平台进行。3.反馈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成果的反馈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这个阶段均要涉及到网络平台,实践成果与评价结果均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为基础,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个模块的配合,能够有效地进行理论讲解、工作实践和反馈评价,具有与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相同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工作、工作与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又具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灵活性,非常适合在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该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硬件并不完善,例如,网络平台的搭建等;其次,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也不完善,例如,实践内容的不匹配、网络教学师资队伍的不适应等;最后,该模式只是针对整个专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还需进行修正。

(二)建议

1.完善网络教育硬件建设

整合学校现有网络教育硬件资源,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与全面建设,打破原有隶属关系,寻求多方支持,筹集建设资金,搭建与模式相配套的网络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与相关的教学软件,缓解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整体硬件设施水平来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监督与考核平台,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的网上监督管理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其正规化和制度化,提高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2.提升师资力量软件支持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为目标,大力推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合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网络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成人网教的特殊之处,彻底改变传统实践模式中学生的从属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积极性;培养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进行教师培训,加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授课老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的认知得到提高,才能有意识地切实加强相关的理论积累,积极探求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任职人员或者选派教师外出挂职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快教育模式推广应用

管理学基础范文3

1.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绩效管理内涵概述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源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20世纪90年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在应对变革与激烈竞争时,能够获取和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世界著名的大学往往在功能发挥和责任承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赖德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USNEWS-Q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指标构成看,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评价社会声望(同行业竞争对手评价,普通民众意见与看法,社会影响力等)、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师生比例、论文引用次数、科研立项等)、国际化与国际影响力水平(包括国际学生比例、在重大国际性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论坛上提出有影响力研究结果)等。

绩效(performance)概念最早产生于企业,是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工作职能与责任承担,创造和完成预期任务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行为态度与业绩结果。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达成一种关于工作目标以及标准的一种共识和所需要达到目标所需能力的协议,绩效管理是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和过程。大学绩效是指大学在承担功能和责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与持续效能,大学绩效具有目标多元性、产出特殊性、评价标准与指标难确定性、评价信息收集稀缺性和认知效应的差性等特征。大学绩效管理是评价主体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引下,在科学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使组织与成员对战略目标和绩效任务达成一致承诺,进而借助科学的战略目标设定与分解以及高效的绩效实施、辅导、监控、评价、反馈和改进活动,保持组织与成员组织战略目标与工作活动的协同一致,最终获得大学绩效持续改进和核心能力提升。作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系统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管理实践,把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教师职工,激发其工作动机和活力、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欧美大学绩效管理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实践经验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实践循序渐进积累的结果。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术自治”、“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一直是西方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则,赋予大学充分自主权和决策权,赋予社会、家长和学生充分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这有利于推动大学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欧美大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出台各种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管理制度与法令,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大学陆续开展了绩效管理改革,在大学内部建立绩效评价系统,不断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以大学绩效管理改革为代表的国外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评价体制的完善,完善的大学绩效管理体系成为西方国家大学最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已成为国家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资源和提升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帮助大学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实现了更快更大发展,更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大学一直占据世界权威大学全球排行榜的前列,美国大学绩效管理模式也一直是其他国家大学学习与借鉴的对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美国大学把院系作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实体,大学绩效管理落在院系层面。美国大学认为学校绩效的实现依赖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的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内部院系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该校ICES系统即将院系作为大学绩效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既有校级考核评价指标也有针对不同院系发展状况设置的院系特色指标体系;其次,美国大学绩效管理鼓励个性发展,倡导每所大学都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与中国高校采取统一的标准化绩效评价模式不同;第三,美国大学非常强调绩效管理的双向性,更看重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与改进功能实现,坚持以每个绩效周期考核结果作为下周期考核计划制定的依据,这也与中国大学更强调绩效管理的评价功能有所不同。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关键正是在于把院系作为等大学功能实现的基础主体,并采用了西方大学先进管理理念与建立规范的绩效管理制度,使每一个办学流程都有章可循。

3.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总数超过2300家,在校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413万激增到2011年的2308.5万,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与境外大学的竞争愈发直接和激烈,2008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年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10年出国留学总数比2007年翻番,达到28.47万人。当前,核心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大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中,美国大学31家,中国香港地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3家(香港地区共有16所大学),中国大陆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家(中国大陆共有大学2300多家)。从位次看,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不如1991年成立只有20多年历史的香港科技大学高,从入选比例看,中国大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大学相比,核心竞争力差距十分明显。近些年大陆高考状元频频选择境外大学也是一个例证,2011年香港地区大学国内招生报名录取比已从2006年23:1上升到40:1。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1年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已经由1999年436亿元增长到4783亿元,2010年科研经费从1999年102.5亿增长到597.3亿,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大学学术造假情况不断涌现,产学研效率低依然广受公众诟病。

从实践考察看,我国现行的大学绩效管理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实施的外部评价,评价多为鉴定性评价,面向过去、标准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指标,带有强烈“管理主义”价值倾向,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和管理体系支持,无法实现对大学战略的科学导向、鉴定、激励和改进。在被动接受“应试性评价”过程中,大学在机械遵从或功利奖惩的驱使下,为追求评价等次和排名,刻意保持自身价值取向与行政部门或社会机构评价要求的一致性,不惜为“达标”而放弃“特色”,评估中大学自我价值不断迷失。“管理主义”外部评价抑制了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大学的办学特色,难以激活大学内在发展动力,更无法满足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从文献研究看,国内学者对大学绩效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以成本与效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主。成本与效益理论认为,大学绩效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学绩效评价就是研究大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样教育成果,资源占用和消耗越少,效率越高;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大学绩效评价主要是研究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以及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确定大学绩效管理责任和管理风险分担;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大学绩效管理就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先顺序安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大学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以使得绩效管理更加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从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对比中外大学绩效管理实践,中国大学绩效管理应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理念与工具,从强调一致性与相似性的外部评价转向鼓励大学自主性和独特性的内部评价,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大学自身特点与优势,科学定位自身战略定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打造自身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体系

1.大学绩效管理与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的关系

“院系”是大学按学科或专业性质设置的基层组织单位,兼有行政与学术组织职能,具体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大学功能。伴随着我国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形成,大学管理重心下移至院系一级,大学内部院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准办学实体,已经成为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微观主体,大学产出直接反映在院系一级,大学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大学内部院系的核心竞争力。说可以,作为大学功能实现与竞争力培育的一线组织,大学院系绩效不仅是大学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大学内部院系运行绩效的优劣决定着大学整体办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内部院系绩效评价制度,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院系绩效管理是大学调控其内部院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大学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大学与院系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大限度激发院系实现大学功能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我国大学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现状

国内大学开展内部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的并不多见,同济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部院系绩效评估的大学。2005年,同济大学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整体办学战略目标的需要,成立了办学质量评估院,制定了《同济大学院系绩效评价方案》。每年由质量评估院专门负责开展同济大学院系办学质量绩效评估,并编制《同济大学办学质量白皮书》。由于各院系在历史条件、学科特点、发展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各院系之间在绩效目标水平和绩效实现能力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济大学提出对不同院系应实行分类绩效管理,将参评院系分为常规院系和特色院系两类,两类院系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以便形成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以此来促进大学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强调用总量绩效和标准人均绩效两种指标计量绩效评价结果。其中,总量绩效反映的是大学院系的整体实力,是学院作为大学某一学科领域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人均绩效是用总量绩效除以院系标准人数,注重院系单位人均绩效,使不同规模院系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可比性。同济大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同济大学办学理念,参照国内外大学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的,比较客观地考核评价院系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院系竞争力提升。与院系绩效管理实践相似,国内对院系绩效关注也刚刚开始,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院系绩效评价层面,没有关注绩效管理整体,虽然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企业绩效管理思想,但对绩效管理理念的理解和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完整的绩效管理的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没有把企业绩效管理最先进的理念和工具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实践之中,绩效管理对大学功能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没有得到重组发挥。

3.大学内部院系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大学在战略目标实现和管控模式上与企业集团非常相似。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获取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微观载体是其下属子公司,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需要分解到每一个下属子公司,子公司运营目标达成直接关系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子公司每一个战略部署对于整个集团战略成败都至关重要,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与产出能力、资源利用率是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要素。现在,企业集团绩效管理最先进的工具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戴维.S.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和绩效指标体系对员工目标制定、行为引导和绩效提升的重要作用,它根据组织战略愿景,按照因果链条,组建各层次有机的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部门和组织之间一致的目标系统,使组织成员在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平衡计分卡以实现战略目标为核心,突出组织目标的主导地位,给出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图,把战略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管理,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避免过分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

管理学基础范文4

2014年,我国高校进入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时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管理会计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管理会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在转型期进一步改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复合型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本文根据我国高校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的人才培养特点,并结合管理会计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竞赛教学机制等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时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目前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矛盾。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则难以满足支撑和推动国家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国教育结构调整中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强调以改革的思路来发展职业教育。”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则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会议还强调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符合职业要求的专门人才。胡晓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应用技术大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既要达到本科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牢固掌握本专业面向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1]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特征

2014年,我国高校开始进入到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时期,将会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具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企业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这使得我国高校在管理会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要不断满足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总结专家学者对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等的相关定义,本文认为管理会计人才是企事业单位中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专业造诣,如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能够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因此,相对于一般财务人员来说,管理会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综合性。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文件指出:“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角度,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佟成生等(2014)通过对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和企业访谈发现,企业认为管理会计人员除了应掌握基本的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和相关的科技和软件外,还应该具有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对战略选择的评估、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影响等能力,而领导能力、沟通技巧等个人素质对管理会计工作也尤为重要[2]。由此可以看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具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也要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1.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又被称为关键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数据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属于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注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培养学生从事管理会计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能力培养课程或建立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开展课题解决型学习,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并通过观察法、面试法和座谈法等进行评价[3](唐辉、吴真,2014)。又如开展演讲、职业能力训练等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等。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ERP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小组。校企合作是高校专业教育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去,职业经理人讲座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企业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因此,高校可以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模拟参与决策;还可以邀请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会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相关实践性课程的教授,共同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咨询、开发教学案例等工作。建立ERP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小组是高校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另一项重要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样在教学实践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其中ERP模拟实验系统对管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ERP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小组,利用ERP系统进行模拟决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企业组织,在实践案例中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工作,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能。

3.引入竞赛教学机制,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CIMA国际商业精英挑战赛、IMA管理会计案例大赛等比赛均立足于国际化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可以了解国际化管理会计应用实践,培养管理会计意识,并能在比赛中提高自身的组织参与能力、小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管理会计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引入竞赛教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竞赛指导体系,选择专业教师进行竞赛培训,加强参赛硬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

作者:许乐媛 杨懿丁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晓敏.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9):29-31.

[2]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梁淑屏.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3]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管理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会计基础实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移动互联

0引言

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的建设内容和要求做了更明确的阐述,要求体现“两性一度”原则,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些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普及,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财务管理本科的实训课程穿插在各个学期,懂会计才能懂管理,因此会计基础实训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训课,是第一门专业实训课,也是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敲门砖。基于教育部“金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要求和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结合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及实践,将对提高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环境的变化,使得各高校专业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们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智慧教育工具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混合式教学。中国知网数据显示,大多数的教师注重专业理论课的改革,而利用移动智慧教学工具对实训课程的开展还很少。目前财务管理本科的会计基础实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比较传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完善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求系统地掌握工业企业核算的基本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熟悉会计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技能目标要求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素质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诚信、遵纪守法等精神。但目前的素质目标涵盖范围较窄,仅仅概括性地提到了素质目标,没有体现出素质目标,更没有系统化地体现思政育人的目标[1]。

1.2教学内容部分过时

教学内容的部分过时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政策更迭速度过快,另一方面是固有知识点已经和实际背离。具体来说,近些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法等财税政策不断变化,收入、租赁、金融资产、报表格式等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教材的内容没有同步跟进,导致现有的教学内容部分过时。而托收承付、信汇等实务中已经极少使用的业务在很多教材里依然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已经明显和实务脱节,导致教学内容部分过时。

1.3教学模式僵化

大多数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且僵化。教学模式陈旧体现在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或观看操作视频,之后进行实操。但实训课程重在实践,应强调以学生为主,目前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形式单一,课堂比较枯燥,授课效果差强人意[2]。移动互联时代,教学模式的僵化不只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还包括教学软件上。大多数会计基础实训课程利用“科云”“网中网”等教学软件并在实训室集中开展,但目前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了“柠檬云”“筋斗云”等移动互联实训APP,完全可以脱离传统的实训室,在实训地点、实训手段上更加便捷,更加有效。

1.4考核方式不严谨

近些年,各高校不断致力于教学改革,目前会计基础实训课程大多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学习态度、会计凭证阶段性实训成果等,综合性考核实训报告以及会计报表结果性实训成果等。虽然考核方式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考核方式并不严谨。究其原因,考核范围广泛,工作量几何级数大,但主要依据教师或助教的主观评判,所以考核方式不够严谨。

2优化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教学的路径

2.1完善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本科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论、技能和素质目标。在素质目标的提炼中,不仅需要体现遵守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基本要求,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等大思政理念自然融入。具体融入思政理念时,首先要做好财务管理本科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确保和教育部的思政融入要求一致;其次要注意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避免有些思政内容重复,而有些思政内容又没有提及;最后提炼单门课程的思政融入内容,单门课程系统化融入思政内容。通过这样的有序递进,完善教学目标。

2.2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要体现财税政策、企业准则等新内容。具体来说,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会计书写、凭证整理与装订等内容;新增增值税发票查询、企业工商信息查询、二维码结算等最新财会领域技能点;依据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政策,对增值税税率调整、发票印章变化、个税改革、会计报表模板更新等内容予以反映,拓宽企业微信、支付宝结算等高阶性业务内容,保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大胆剔除实务中极少使用的内容,包括托收承付、信汇等业务,最终开发符合移动互联环境的新形态教材。新形态教材不仅提供整合后的主要教学内容(见表1),还提供丰富的二维码资源(如拓展知识介绍、教学视频、实操视频、会计软件账套备份等)及参考答案,学生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学习。

2.3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一些低阶的实训内容,例如会计书写、书写大小写金额及票据日期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一些高阶的实训内容,例如编制并审核原始凭证等实训内容,可以利用课堂时间重点学习。而不管是低阶还是高阶的实训内容,都要重视课后的巩固与反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体现创新性。教学方法上,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软件进行混合式教学,可以采用选人、投票等课堂活动,增加课程趣味性;也可采用小组任务、课堂讨论等探究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知识输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实训知识及技能。实训模式同样体现创新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可以采用“纯手工”的实训模式,也可以采用“手工与会计信息化结合”的实训模式。“纯手工”的实训方式有利于系统化地锤炼财会思维,而“手工与会计信息化结合”的模式创造性地应用移动互联软件(柠檬云财务软件),既可以培养财会思维,又可以培养紧贴实务的实操能力。

2.4优化考核方式

可从多方着手优化考核方式,包括教师、助教、学生本人多主体考核,过程性和结果性综合考核,线上和线下结合考核。结合时代特征,超星学习通就可以助力优化考核方式,减少教师由于个人喜好等原因带来的偏差,降低教师个人的考核强度[3]。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确定每一项实训考核指标的内容及权重,例如签到占比10%,课堂活动占比20%,课堂作业占比20%,日常章节测验占比30%,考试占比20%;其次确定考核的主体,签到和课堂活动由学习通系统自动计算完成,课堂作业可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完成,及时巩固课堂知识,日常章节测验由教师或助教完成,考试由教师完成;最后,每一项考核明确考核的标准,严格按照考核要点给分。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全过程考核方式,最终在学习通上的考核成绩会以分值的形式体现,更加客观,摒弃了之前仅由教师主观考核的形式。

3结论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等改革路径综合提升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实训效果。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的有效教学,既便于后续课程的展开,又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伶俐.“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44-145.

[2]刘慧娟.“岗证赛”引领会计基础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7(11):124-125.

管理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有效保障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大部分的目光也密切关注着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课程设置的完善化使得高职院校发展迅猛。但是有一项不足的是因为学籍管理起步较晚,管理信息化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还隔了一道“沟”。旧的学籍管理方案和模式已经不足以对现在发展迅速的高职院校进行高效的管理。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有基础的学籍管理雏形,不够完善、不够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对学籍管理的要求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与挑战

根据教育部统计得知,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1288所高职院校具备招生资格。而且这些学校的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了1000万。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在校生人数成上升趋势,将会在在高校总人数中占大的比例。社会上不断出现高职院校,据统计高职院校数量占普通高校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增多,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量变得非常之大。因此教育部门与社会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二)经过高职院校的改革,使得学籍管理工作量增加

面的社会进步的加快,各行业的竞争压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稳步迈进,回归高职教育的初心。如今高职院校重心转移到学生实践、创新和实训能力,将对学生的考核纳入学分当中,最后对学生做综合评估。以前一贯来重视学生课程考核评分的学籍管理制度不再适应新的考核制度,这使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变得复杂,加大了工作难度,工作量更是显著增加。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的规范性要有所提高:学籍管理最基础的要求便是有较高的规范性。实现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组织性,才能避免在进行学籍管理时出现混乱,使学籍管理工作变得轻松,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保证了学生、学校及教育部门三方的权益得到维护,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籍管理的作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此针对学籍管理规范性提出几点建议。(1)创设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想要提高学籍管理规范性的标准就是学籍管理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实现制度化,才能在合理的法则和统一的原则下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完善制度的同时也要让其发挥最大化的作用。依据学籍管理制度管理下,每个人便可在制度下依章办事、按部就班的完成学籍管理工作。事情要有据可依、事事为实不可以凭空捏造、肆意妄为,同样更不可凭感觉进行学籍管理工作,没有责任心。(2)严格对原始材料的管理。管理学生的学籍过程中,所有工作都要有理有据,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到相应的“证据”,做学籍管理工作要秉公办事,不可以凭感觉来进行学籍管理,更不能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所有的档案都是从原始材料出发的,所以管理档案也要从原始材料下手,要对原始材料有足够的重视,学籍管理第一步也是对原始材料的参考,所以妥善保管原始材料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学籍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所以许多工作无法凭个人去记忆来完成。如果原始材料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一旦管理工作人员出现流动,那么整个学籍管理工作将会变得混乱不堪。(3)帮助学籍管理人员提高对学籍管理本质的认知。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稳定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及学习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校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就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成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定期培训以达到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知,灌输“好的劳动创造好的价值”的理念。同样,切实改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使他们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4)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是至高无上的理念,而为人民服务是中央办事最崇高的理念,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学秩序维护的关键人员也应该具有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及为家长服务的优良品德。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带“有色眼镜”切实坚固自己的本心。

三、结语

总的来说,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并且要求具体严格的工作,其中要求管理人员有责任心、服从管理、个人综合素质高。学籍管理工作不仅影响高职院校内的教学秩序、办学水平。在外也关系到校风、学风,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保证管理质量就要针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建设规范性、组织性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宁爽.论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7):130-131.

[2]孟来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J].参花,2019,(4):89-90.

[3]邱远真.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8):219.

管理学基础范文7

【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问题;措施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创新越来越迅速,但教育仍然需要不断的稳步提升。良好的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彰显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只有人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能保证国家处于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水平。因此,国家一直在加大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位应得到教育的公民享有应有的权利与受教育的义务。

一、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的缺陷

1.制度无法实施

在一些初中学校本身制定了一套规范用于管理学校,有的规定落实力度很大,但却无法得到学生的信服,有些规范全套指定但无法真正的实施。尽管制度一直在不断更新不断改进,可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使学生在初中遵守制度,严守纪律,按照校规校章做事,在受教育期间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颁布了一些奖励与惩罚的制度。由于制度的规范性不是很明确,在一些问题上造成了奖罚结果出现了偏差。如:有些同学不遵守规章制度得到的结果是被开除学籍,但有些同学同样不遵守却仅仅是被口头批评。如此教育会使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认为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难免会造成一些偏激的想法因此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应该时刻反思,如何才能使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使他们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在规范制度上,学校应做到公平对待,不偏向任何一方,也绝不姑息有错的一方。使评判制度公开透明、公正合理。

2.任职老师职业道德的流失

在教育的培养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地方应有的政策。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方式,老师的陪伴与教导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大到伴随其一生。有些老师本着良好的初心教书育人,无关金钱,只是想将最好的教育带给孩子,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样样发展的好学生。但部分老师,被利益蒙蔽了眼睛,拿着政府的工资却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让孩子们承担缺失好的教育的责任。

二、提出如何管理初中学校的方案

1.树立正确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中国需要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他们都是一片白纸,需要得到良好的锻炼。在各个方面的培养上,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只有端正态度,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才可在后面的学徒生涯中少走弯路。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让正确的思想逐步形成并根深蒂固,作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2.按照法律进行教育

在所有的规章制度与体系中,都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法律进行教育。不可盲目执法,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每个学校都需要制订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但前提是合理合法。多听取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所有适合的条款都可以制定成一套法律体系,运用到平时的奖惩制度上。不仅使学生信服,也可使学校教育得到保障。在履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确保每一位同学享有应该有的权利,切不可剥夺任何一位公民应享有的法律保障。不可随意执法用法。

3.学校领导率先树新风

学校担当大任便是领导级别的人物,作为学校的领头人,首先应当约束自身,给同学起良好的模范作用,遵纪守法,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学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作为领军人物,更应该将学生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金钱与利益。在管理方面应秉公执法,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做到公私分明,树立良好表率。

4.提高老师的道德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只顾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学生的思想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是培养人才。现在有些老师完全做不到对学生进行培养发展,他们只在乎学生能否考高分,考重点学校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与更好的名望,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学校与政府应加大老师的考核制度,让老师培育学生之前,应率先考核老师的思想和教育水平是否合格,再做出进一步判断。当前初中学校管理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根据这些出台相应的方案,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其中,进而促使管理中的不足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冲.初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教书育人,2015(23):11.

管理学基础范文8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

引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模式的重要成分,因为五年制高职学生在生源资质以及年龄特点导致了对于他们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各大院校工作来说都属于核心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还能让学生素质提高,方便学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虽然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有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了一套高职院校专属的教育体系,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 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管理方向

1.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导向

学生们刚进入五年制高职教育院校学习的时候,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包括叛逆、不服从管教、错误自我意识引导错误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前两年一般处于严管和统一教育的阶段,因此,这两年的基础教育工作一定要做好,针对学生们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措施管理方法,让学生们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基础。

2.教育管理基础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尤为重要,这两年的教育能够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作为后期学习的铺垫。因此,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行为更加规范,知道其所做的事情应当自己负责,应该做到寓教于管。首先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其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校规校纪,让学生们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个良好的进步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制度的实施,需要教育管理者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开始教育,从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开始教育,从如何写请假条、纠正错别字开始教育,慢慢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行为模式渐渐与大环境相适应,个人素养逐步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据、严之有度。根据以上基础教育阶段导向和教育方法的指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和管理。

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1.文化基础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五年制高职学生基本都是在初中成绩不太好,中考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被家长送到了高职院校,但是这些学生很少是自愿进入高职原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以及专业的情况都不怎么清楚,导致学生也不知道为何而学习,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欲望弱,属于被动学习状态,态度也不良好。

2.自制力弱,纪律观念淡薄

五年制高职学生从生源来看一般属于后进生,没有什么自制力,对于学校的校纪校规也不怎么遵守,比如上课迟到,课上不尊重老师说话打闹,晚上不回宿舍的情况也经常产生,但是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年轻冲动,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也是常有的事。

3.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一般都在十五六岁,属于未成年,并且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00后一般独生子女比较多,还有很多学生因为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原因根本没有住校的经验,在家也基本属于不干活类型。所以到了学校之后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弱,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在学校生活过程中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也不会整顿宿舍内务。4.是非观念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外界诱惑太多,但是他们自身是很难判断的,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例如打牌、抽烟、喝酒、谈恋爱等很难抗拒,同时没有关爱他人的意识,也拥有比较强的破坏能力,一旦被人鼓动就可能做出违反校纪的事件。

三、教育管理特点分析

1.教学困难

在对五年制高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状况层出不穷,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说话打闹,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了,有的还会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故意提出一些问题来为难老师,当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不但不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育还和老师争锋相对,让课堂的教学不能顺利进行。即使快毕业了,仍然有一些同学因为成绩原因没拿到毕业证的。因此,老师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身涵养,塑造教师魅力,这样才能顺利给同学们完成授课。

2.管理困难

五年制高职学生很容易出现状况,例如打架斗殴什么的,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及时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些突发状况,还要督促学生的平日卫生情况、上课情况甚至还有起床这类问题。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辅导员也会因为学生经常发生的问题而困扰,更别说一些没有经验的辅导员了,仿佛处理问题没有尽头。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寝室卫生也是一大问题,东西又多又乱,衣物堆积,卫生也不打扫,有的甚至把宿舍门直接踢坏,在墙上乱涂乱画,从楼上乱扔垃圾等现象,晚上夜不归宿,半夜回来还需要让宿舍管理员开门,这些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辅导员进行育导并时时督促,很有压力。

四、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努力学习的好学生。虽然存在缺点,但是他们乐观开朗,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有情有义,如果犯了错误也敢于面对。在学校慢慢培养,学生的一些行为和表现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能正确引导,相信他们可以健康成长、成为有思想、正确价值观的青年。

1.创新教学

(1)引入德育教育

所谓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对学生展开合理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也可以教会学生明辨是非,抵抗身边各种诱惑。

(2)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高,一般自制力也不强,在教师的授课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来听完一整堂课,因此作为授课老师应该适当调整课堂内容与教学进度,迎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慢慢进行消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管理优化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划为重点内容,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除了开设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对于自己有一个更为正确的认识,健康成长。

(2)定期和家长沟通

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为年纪普遍不大,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正确的指导。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及学习情况,询问学生在家与家人的相处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在教育这一块老师也需要和家长观念达成一致,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来更好地管理学生,达到老师、家长及学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

五、结束语

针对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管理,我们应当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根据学生资质对学生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改善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进行全方位教学。学校必须把教学、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强辅导员工作,及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形成老师、家长、学校管理的教育合力。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把五年制高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马艳.五年制高职警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2,10:296-29.

[2]严苗等.浅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管理[J].价值工程,2011(33).

[3]黄天贵,王正莉.五年制高职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7.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