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1

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June 1 children's day, teachers arrange magician to perform magic tricks on us. When pressed the colorful flags, let out beautiful songs, the official start of the magic show. We are eager to know what's the magic of the magic is coming. The magician said: "I should not only give you the magic also teach magic." We all cheered happily here. Magicians give us a lot of wonderful magic: a fake eggs into real eggs, the white paper into real money, breaking the glass from a distance... . After watching these magical and wonderful magic show, we move the chair while humming a ditty happy back to class.

Back to us in the class and happy to eat the delicious buffet. Is mouth-watering buffet in cookies, cakes, nutrient-rich pitaya, cantaloupes and small steamed bun, we all love to eat more chicken wings, fish, and sausage.

Today the teacher showed us a wonderful magic show also eat the delicious buffet. We are really happy!

参考译文: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老师们安排魔术师来给我们表演魔术。等到插好五彩的旗子,放出动听的歌曲,魔术表演正式开始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有什么神奇的魔术即将上演。魔术师说:“我不仅要给大家表演魔术还要教大家变魔术。”我们听到这里都高兴得欢呼起来.魔术师给我们变了很多精彩的魔术:有把假鸡蛋变成真鸡蛋、把白纸变成真钱、隔空打碎玻璃……。看完这些神奇、精彩的魔术表演后,我们一边搬着椅子一边哼着小曲快快乐乐回班了。

回到班上我们又开心地吃起了美味的自助餐。自助餐里有让人流口水的饼干、小蛋糕,营养丰富的火龙果、哈蜜瓜和小馒头,更有我们都爱吃的鸡翅膀、鱼、和火腿肠。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儿童本位;儿童参与;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34-01

儿童本位是任何形式的儿童节目都应该具有的属性。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和成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应该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所谓儿童本位,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思维和习惯去创作儿童节目。儿童本位一方面是指儿童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是指节目要从儿童的视角去制作。在当前的儿童电视节目中,要想以内容取胜,就要充分体现儿童本位。

一、缺少儿童参与,无法交流互动

儿童电视节目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的电视。儿童应该参与到儿童节目中,并且成人要培养儿童有取舍好坏儿童节目的能力,有对儿童节目的分析能力。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儿童的需求,使儿童的想法能够在节目中体现。

我国专门研究儿童与媒介的学者卜为,在《媒介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儿童参与媒介的八个阶梯,也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参与权阶梯”。其中阶梯一到三是儿童没有参与的阶段,分别是儿童纵、作为装饰品参与活动、象征性参与。在节目制作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儿童的意见,完全是按照成人的需求去制作。阶梯四是成人分配给儿童任务,并告诉儿童做这些任务的原因。阶梯五是成人提出事项并征求儿童的意见。阶梯六是成人提出事项并邀请儿童一起做决定。阶梯七是儿童提出事项并做决定,成人不参与。阶梯八是儿童提出事项并邀请成人参与。

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大部分还处于“儿童参与权阶梯”的前三个阶段,儿童没有实质性参与的阶段。只有几个节目处于第四个阶段,如央视少儿频道的《新闻袋袋裤》和深圳卫视的《深圳小记者》。《新闻袋袋裤》的定位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解读与儿童有关的新闻,并有儿童主持人参与。《新闻袋袋裤》从节目的内容到形式做的都很好,但是缺少与儿童的互动,节目里面也有儿童主持提问,成人主持回答,但是儿童主持提问的问题是成人策划好的,在这里我们听不到其他儿童的声音,观看电视的儿童没法与节目沟通。

国际上的儿童电视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性能被发挥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国际儿童组织Children’s Express(以下简称CE)。CE是1975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之后慢慢向其他地区和国家发展。我国与CE比较是参与性不够,近来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考虑到了儿童的参与性,因此我们儿童节目还需要向阶梯五前进。

二、缺少儿童视角,导致成人化现象

儿童节目的制作者有丰富的阅历,所以在编排节目的时候往往认为不用考虑儿童的视角,认为只要自己传递给儿童对的信息就可以了,这样以成人的视角制作电视节目,会导致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以成人的视角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把握不住信息传播的力度,会使儿童在接受所传播的信息的时候,产生意识的偏差,混淆媒体上营造的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在传播武术的时候,控制不好力度就成了传播暴力,例如2007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因为内容暴力被禁播。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对于电视节目上的内容还有些的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听信电视节目,而年龄小的孩子则容易完全相信并模仿所看到的电视节目。所以在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时,对于容易误导儿童的情节,一定要经过严格把关,避免在审片或者播出时被取消播出资格,劳力又伤财。

第二,容易形成说教,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儿童。实际制作中,在向儿童传递信息知识的时候,制作人或是主持人容易把自己的位置拔高,以大人的身份向儿童说教,导致儿童的反感。我们制作儿童节目,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想让儿童知道的东西巧妙地安排在游戏娱乐中。

第三,有些节目塑造的是成人所希望的儿童形象,为了达到节目所需要的目的,而让儿童违心地去配合工作人员。2013年12月,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第七期播出以后,网友们对其中“换爸爸两天三夜”这一环节起了争议,其中一个五岁的女孩被换爸爸后情绪一直,然而工作人员不是去制止反而劝小孩配合来完成任务。在孩子的眼中,电视节目是现实的影子,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电视节目学习的。四五岁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性别意识,这样一个热播节目向观众传达可以换爸爸,跟别人的爸爸一起睡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女孩都是被熟人,节目在播出的时候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这方面知识的指导,尊重儿童的意愿。

成人不管有多少社会经验,都代替不了儿童的意见,在制作节目之前仍需参考儿童的想法,儿童节目的制作人还应该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去制作节目,了解哪些词汇、语句、语速儿童能够接受。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音乐;相互影响

文学与音乐都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具有共性特征,儿童音乐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儿童文学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二者相互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入促进了整个时代教育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发展,而且对儿童成长有着深刻意义。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载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儿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一)儿童音乐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首先,儿童音乐能够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音乐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深入感受儿童文学故事情节中的美好,增强儿童的审美体验。运用音乐创作的方式对儿童文学进行再创造,让儿童将文学故事唱出来,能够加强儿童对音乐和文学故事的感悟,深入了解文学故事情节,让儿童用心灵倾听儿童文学的内涵,加强儿童对故事情感和音乐情感的把握。其次,儿童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学与艺术具有天然的关系,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文学,向往诗歌。而且,很多文学家也都会与音乐结缘。音乐能够丰富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拓宽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想象,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音乐能够使儿童文学创作者充分认识世界,增加其灵魂的深度,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创作,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哲学高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影响

首先,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创作的结构和思维。文学思潮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达形式,儿童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儿童文学的题目来设置音乐标题,也可以选用儿童文学故事来创作儿童音乐作品,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在丰富儿童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儿童音乐的文学性,增强儿童音乐的文化价值。另外,儿童文学会影响儿童音乐的创作结构,很多儿童音乐创作者都采用叙事性结构来进行创作,用音乐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和冲突,增强儿童音乐的叙事性。其次,儿童文学对儿童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儿童音乐创作者树立儿童本位观念,让儿童音乐创作者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情感,进而促进儿童音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霞.浅议当代中国儿童歌曲发展特点[J].科技信息,2009(19).

[2]方婷.音乐中的文学性与文学中的音乐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3]滕文海.试论血脉相连的音乐与文学[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2).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播;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

一、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传播使命

20世纪以来,电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尽管近十年来,网络媒体和各种新媒体强势崛起,但毫无疑问,电视依然是当下社会文化中的主流媒介。“从文化发展的意义来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当今其他任何文化形态,电视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球文化力量。”[1]一般认为,电视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推手,但作为现代社会具有主导意义的大众媒介,电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电视所有的受众中,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对儿童受众的吸引和影响,不光左右了电视发展的现在,同时也决定了电视媒介的未来。因此,随着频道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各省台相继开办了少儿频道,比如湖南卫视的金鹰卡通、北京卫视的卡酷动画等。健康向上的少儿节目,可以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学、说、玩的过程中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而对于儿童来说,通过电视媒介潜移默化地获得对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知识,是当前有效传播民族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视在儿童的生活里也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已经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儿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这个在儿童电视节目中高频次出现的角色很容易被儿童接受、模仿,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和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同,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的是对世界一无所知却充满好奇心理的孩子,这些孩子需要通过主持人的知识信息传递来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每一位主持人,由于经验、气质、相貌、兴趣、专长、习惯等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不同,他们的主持传播肯定会体现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化的传播必将给受众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中,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都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留下了不同的个性化印象。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节目质量,还会影响儿童的成长。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对儿童受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传播方式来说,主持人是电视媒介重要的传播符号,他们通过语言、肢体、着装和眼神等进行传播,而且传播符号融合了声音符号、画面符号、颜色符号等,他们在电视媒介和受众之间扮演着“人际传播”的角色。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2],是人类传播最初、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交流各种观点、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传播现象。电视节目主持人从本质上说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通过电视传播的媒介优势,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人的延伸”。因此,民族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有效传播,就必须充分重视电视主持人的潜在作用。如果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就不能满足儿童受众的需求,实现电视的社会传播功能,也不能有效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播的使命。

由于电视媒介对少年儿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作为直接面对少儿受众的传播终端——主持人的素质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发现少儿节目主持人的传播误区并科学构建其传播素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误区

1.角色设定错位。角色设定是主持人成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目中赋予的角色是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媒介角色形象的具体呈现”[3]184。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代言人,其形象必须与节目内容、风格相一致,因此,主持人的形象设定应保持节目风格、主持人形象构建与主持人个性特质的三位一体。儿童电视节目,需要满足孩子们的娱乐、知识和情感诉求,要让孩子们在乐趣中成长,而这正是主持人工作的基本诉求。我国目前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绝大多数主持人都以较为固定的形象展现在小观众面前,比如央视《智慧树》栏目主持群的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等,用纯真、活泼的形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好地贴合了儿童受众的接受习惯。然而,也有一些儿童电视的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过于成人化或者时尚化,与儿童审美习惯形成反差,让孩子们难以接受。同时,主持风格程式化、交流思维模式化,完全忽略了儿童受众的主体性,让孩子按固定的程式被动接受,局限了孩子的想象空间。错误的角色定位让孩子失去了与主持人交流的欲望,失去了学习和游戏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与节目的距离感。

2.知识结构残缺。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与灵魂,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是构成其传播素养的基本要素。对于处于求知旺盛期的儿童电视观众来说,收看电视往往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一个形象化过程。作为直接面对儿童观众进行知识传播的主持人来说,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他们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不管电视节目的创编思路如何新颖合理,如果主持人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就无法真正实现节目诉求。受众对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期待不断提升,而儿童又处在接受新事物最多和最快的阶段,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他们在收视中总是伴随着很多个“为什么”,主持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是无法满足这个特殊收视群体的信息需求的。传媒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儿童拥有了更加全面的知识,如果一个主持人不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难以真正获得儿童的信任,从而导致节目在儿童中的吸引力被削弱甚至丧失。

3.语言表达失范。文化以语言为载体。电视是视听媒介,有声语言是主持人不可或缺的基本交流工具。而有声语言的介质当然是声音,语言传播的效果首先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语言的表现力体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基本功,而面对儿童的主持人则有更高的要求。儿童电视节目以儿童作为传播对象,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符合儿童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主持人必须用适宜的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会和小朋友真正融为一体。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他们知识贫乏,语言表达单一,因此,节目主持人在语言策略上一定要恪守通俗易懂、生动简约的原则,从孩子的立场和心理出发,去进行有效沟通。目前,我国很多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修养,往往在语言表达上与孩子形成代沟和隔膜,造成了和孩子间的距离感,导致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传播魅力被消解。

三、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构建

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构建至关重要。主持人必须从角色定位、知识结构和语言表达三方面来全面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1.准确的角色定位。“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目的在于清晰确定自身角色,以更好地实现节目传播效果。”[3]185角色定位清晰的主持人往往能很快获得观众的理解和认可。根据儿童电视节目不同的栏目定位,主持人的角色往往在策划阶段就已设定。比如金鹰卡通频道的主持人小燕子和E哥,在节目中通过扮演喜羊羊、美人鱼和灰姑娘等孩子们熟悉并喜爱的角色,有效地设置了节目预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童话故事的生动情境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摆脱了死板的说教和抽象的讲解,增强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主持人其实是一个复合型的社会角色。对儿童受众来说,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同时还是演员。作为老师,是因为主持人必须在某些方面,比如信息的占有和整合方面优于受众,能为受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知识传播功能;作为朋友,是因为主持人在传播系统中和受众是平等的,主持人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对受众颐指气使,否则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作为演员,特别对于少儿节目主持人,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各种少儿喜欢的角色,做出许多夸张甚至戏剧化的动作,来引起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节目中来。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一样的功能,需要有不一样的主持人。主持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目,实现准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质和优势。央视新版的少儿栏目《智慧树》,由于确立了“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反映儿童”这个传播理念,让主持人都贯穿“以儿童为主体、一切从儿童出发”的角色意识,最大限度地张扬和激发了儿童的智慧和风貌,才使得在栏目播出后第二周收视率就达到了3.5%,跻身全国样本地区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收视率的第八位,并在此后一直保持在中央电视台200多个栏目的收视率前20名。

2.完善的知识结构。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以缺乏判别力的儿童为受众,主持人的语言和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电视媒介要实现社会教育功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目前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由年轻时尚的青年主持人担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觉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内涵不足的困惑,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的修养上普遍存在着不足。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传递错误的民族文化知识,这对儿童带来的误导效应是远远超过其他媒体的。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深入学习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对儿童感兴趣的领域,如传说、风俗、音乐、舞蹈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儿童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3.生动的口语表达。作为传播的第一要素,语言是人际传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传播手段,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以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符号系统。少儿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通过电视学习、模仿,从这一点来说,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具有语言教学的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少儿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外,更要特别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化,以达到与少儿观众顺利沟通,生动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目标。

表达口语化。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就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围能改变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便在具体的基础上谈论比较抽象的内容,使读者或听众能够不感到困难地从熟悉的形象转到抽象的主题或概括中来,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回到原来的形象中去。”[4]儿童对书面语言尚未形成接受习惯,因此,相对其他节目,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表达需要更加强化口语化色彩,注意选择儿童熟悉的词汇、了解的形象,多使用短句,尽量避免长句。口语化的语言会成为少儿电视节目有效传播民族文化的桥梁,能迅速拉近孩子和主持人的距离,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

语调个性化。在主持儿童电视节目时,更应该注意语调的丰富变化。儿童节目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语调抑扬顿挫的夸张表现。儿童注意力有效集中的时间比成人要短得多,电视节目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主持人在语言策略上必须加大语调的变化,通过语调的升降、停顿、轻重和快慢来最大限度地传达民族文化的内涵特征。在一期《智慧树》节目“智慧树乐园”环节,主持人要告诉孩子们跟动物和睦相处,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绿泡泡说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我们今天到场的三个家庭中,都有人扮演成非常可爱的小动物……”语句的重音是语调变化的重要表现,在这里,绿泡泡将“好朋友、都、非常”当作重音加重,使语调上扬,采用这种方法,使小朋友立刻进入到节目的期待中去,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4.丰富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又称“人体示意语言”或“态势语”,包括人的形体、服饰、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信息,是人际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美国传播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流中,语言符号只能传达30%的信息量,而非语言符号则能传达70%的信息。体态语言能够使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传播效果更加直接,进而推进人际传播整体效果的实现。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使用得当,对有声语言能产生强化、补充、丰富和修正的作用,否则,就会削弱和干扰信息传递和交际的功能。可以说,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讲,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来赋予民族文化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外在表现。比如,夸张的表情、积极的眼神、恰当的手势,为电视传播民族文化营造出儿童易于接受的生动直观的良性氛围。

四、结 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乐于接受他们喜爱的传播者提供的信息。电视观众头脑中对于主持人的印象和情感一旦确定下来,就会形成心理惯性。而对儿童受众来说,这种惯性更为强大和持久。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充分凭借电视媒介的强大传播力,有效构建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成为儿童观众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的交流者、传播者和引导者,以其特殊的媒介地位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构建多元文化生态的历史使命。

[本成果为国家民委科学研究项目《土家族原生态艺术的电视传播策略研究》(09HB0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武陵山试验区电视节目主持的本土化策略研究》(13G330)和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武陵山试验区少数族群原生态艺术的现代传播》(HBMW201203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6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

[3]倪慧慧.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艺海,2010(1).

[4]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113.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5

电视作为最直观、最早闯入儿童视野的娱乐媒介,起到了激发、形成其心理形态的特殊作用。也理所当然地与儿童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但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受到知识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儿童很难像成年人那样通过大量书籍、报纸、新闻类杂志和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可是少儿观众求知、探索和好奇的心理,同样刺激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电视节目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直观可感,浅显易懂的特点使之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娱乐性,因此它比其他媒介更能吸引众多少儿观众,成为儿童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

二、电视文化对儿童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

1 丰富了儿童的知识

电视媒介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大,形式多样,犹如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很好的丰富了儿童的知识,使得儿童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技能,提高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能力。因此,有看电视习惯的儿童会了解更多的来自社会自然的知识。

2 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后天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电视媒介,儿童从小就受到了较多的语言刺激,其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自然也相对较快。

3 启迪了儿童的智慧

人在儿童期想像力发展比较迅速,此时的儿童总是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想像,而电视媒介为他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对儿童智慧的启迪,智能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让他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开发了儿童的智力。

4 使他们获得了归属感

少儿也有在媒体上亮出自己的声音,宣泄自己情感的权利和需要。儿童通过新闻媒体与同龄人进行沟通,分享别人的欢笑忧虑和学习生活,从而获得了群体归属感。

5 电视文化的教育功能

儿童天生就具有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愿望,电视新闻是他们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简洁的方式,电视传播的信息使儿童跳出了狭小的认识范围,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认识社会,使他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正义感、是非感、审美感、羞耻感等。

三、电视文化对儿童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

1 使儿童变得孤僻

现今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缺少玩伴。使得他们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过多,轻则影响视力影响学习,重则使儿童变得孤僻、抑郁,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

2 低品味信息“鱼目混珠”

一些电视节目的商业化和功利化使低品味信息乘虚而入,而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还不是很强,使得一些低级品味的东西灌进他们的思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认识与理解,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 少儿明星意识过强

少儿爱看常看的节目无疑是儿童娱乐节目,一些电视制作人抓住这一点把节目功利化,“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一心想要孩子早出名,成为“小明星”,就不惜花巨资打造“少儿明星”,孩子们似乎也非常热衷于在电视上秀秀自己,趋向于走娱乐明星的道路,有些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都有了当娱乐明星的想法。

4 电视节目成人化

越来越多的成人化节目充斥了儿童的视野,对成人衣着言语的过多模仿使孩子们的心理过早地成熟,对儿童正常的成长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四、正确处理电视文化与儿童的关系

电视文化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电视文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处理好电视文化与儿童的关系,减少电视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做到以下几点是很必需的:

1 制作高品质的少儿节目

虽然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起步较晚,发展不是很快,但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仍旧要精心制作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优秀节目,以儿童为本位,为儿童成长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2 父母教孩子辨是非

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做父母的仍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若有时间陪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妨多教孩子辨别一些是非真恶,免得孩子以后多走弯路。

3 限定孩子所看节目

如果家长实在没太多时间陪孩子的话,就需要给他们限定所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节目,不能让看电视成为孩子唯一的娱乐方式。

4 教师也有责任

关于儿童节的作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