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知识范例

管理学理论知识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1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团队管理;团队建设

1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企业组织理论,具备有机化、高度柔性、扁平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学习的特点,是近年来企业组织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理论。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自主学习、长期学习的氛围建设,同时要求了员工在进行工作时要主动自觉地进行个人能力强化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构建上围绕目前企业员工管理过程中缺乏深层教育的问题进行展开,并突出了培训、指导等员工教育形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能够帮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性的竞争水平和竞争实力,同时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智慧型产业结构转型及新经济体系下产业革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掌握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内部人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打下良性的基础,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还能调动员工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学习型职业规划建设,让员工提高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进而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建设,为企业市场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内部员工基础。

2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员工的培养表现

2.1培养员工自我突破技能

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中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就是锻炼员工实现自我突破,通过从员工意愿角度着手,从精神需求层面进行员工突破意识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培养员工的耐心和责任心,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能力提升和创造力提高,以此保障员工的能力得到根本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突破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在员工团队中构建激励机制,让员工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逐步实现自己的愿望。

2.2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固化思维模式很难让员工正确看待和认识事物,而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够帮助员工转变固化思维模式,让员工能够在学习型组织思想的引导下,利用原有的认知和知识以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员工对事物判断和思考做出与传统思维模式不同的表现,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员工思维模式转变还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知水平,有助于企业组织更好地提高绩效管理能效,帮助企业更进一步发展。

2.3实现团队学习氛围营造

在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引导下,企业员工团队将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学习体系构建,并逐步形成基于团队的学习团体,在学习团体的带动下,员工的目标实现度及实现标准都能够大大提升,员工们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也将明显提升。此外,在团队研讨和交流下,团队员工们的思想和智慧在不断碰撞和交流,员工们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交换,进而有助于问题解决及推动员工个体发展。

3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的思路

从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作用看,其在管理上的构建需要立足于科学、合理、战略、规划等角度。

3.1科学化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对于员工团队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的基本需求,在进行构建时要自觉主动地将创新思维和科学思想融入管理构建中,并以此作为构建的基础进行各环节和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内部员工团队管理平台,并在平台内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以此实现多元化管理构建,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其中,并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3.2合理化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在管理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个体思想和个性化思维,对此,就要求企业要围绕员工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团队组织构建的协调机制建设,确保团队内所有员工的个性化思维能够得到尊重,同时构建起具备良好凝聚力的学习组织思想,企业领导层可以通过柔性化员工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调整,进而实现对员工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与保障。

3.3战略与规划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战略建设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员工团队管理构建的重要环节,要想保证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作用发挥,战略建设就需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职业规划,在整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表现及企业员工职业需求后,战略性规划团队管理体系,以此制定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良性团队管理制度。

4现阶段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有效的落实与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我国企业员工团队管理已经有段发展时间了。但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以学习型组织理论员工团队建设进行口号宣传,缺乏管理机制的落实和建设。少数企业在进行构建时忽略了员工个人学习意识培养,仍以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开展,导致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核心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员工们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升。笔者了解了几家企业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建设存在雷同,深入了解后得知,企业对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认识度较弱,在进行建设时采用借鉴和照搬的形式进行开展,缺乏与企业自身的协调建设,导致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缺乏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有机协调,影响整体的落实水平和开展成效。

4.2忽视员工职业规划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职业规划导入,但目前的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在开展上缺乏相关方面构建,使员工的个体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得不到培养,并且因为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导入,使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后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有小幅度提升,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后了解到,流失员工大多数认为,企业所谓构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对员工工作的不认可,与员工自身规划相悖,进而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

4.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同步创新,在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上仍沿用传统方法。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不匹配下,使员工对学习型组织团队管理的参与积极性减弱,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能效发挥水平较低,久而久之企业管理者就认为该团队管理模式不适合企业,影响学习型组织团队管理模式发展和落实。

5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建设建议

5.1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认识度

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理论。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管理层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并积极开展相应培训,让管理者认可该理论,并经由管理者进行纵向的员工培训和指导,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建设打下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基础。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梯队进行培训制度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学习培训活动,并以管理者参与带动员工发展的形式落实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5.2加强企业员工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员工学习意识培养是保证员工团队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障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养,立足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强调内部员工团队学习意识构建,让学习融入员工工作和生活中。企业需要做好员工学习和工作的协调管理,帮助员工学习,并引导员工构建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营造员工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员工人际关系和谐体系,实现对企业员工学习意识的强化,进而保证员工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掘和企业良性发展。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将企业文化与学习意识培养进行结合,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通过全体系塑造,以企业现有文化为基础进行学习型文化氛围营造,例如在企业办公区张贴学习标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学习活动、做好员工学习演讲等。

5.3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协同创新

企业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就需要立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基础与实践落实进行有效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当今的企业员工团队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需要深入贯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去,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员工团队优化和创新,确保员工团队的主体地位,保障员工在学习型组织体系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在协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企业需要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思想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和构建,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坚持员工培养与企业管理协调统一,积极满足员工发展和学习需求,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6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和论述中,笔者就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概念、价值、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和阐述,并立足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和构建思路。从本文的研究上不难看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员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企业需要在日常工作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强化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融入。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中定能发挥出更强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革新也定能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行.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性研究[J].高教学刊,2019(2).

[2]李宇轩.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员工团队管理措施探析[J].学周刊,2019(6).

[3]张诗文,张双.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以海底捞为例[J].西部皮革,2018(12).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3

关于知识如何在组织内流动,本文主要从3个层面来分析: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内容与知识属性、知识认识过程。知识管理的主体,广义上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等一切人的社会集合。本文主要从组织角度来说。为了方便研究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将组织层面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分成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个人即组织中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团队是由若干个“个人”单位组成的小集合;组织是在共同愿景的聚集下,共同努力并形成内部制度的团队和个人的集合;知识网络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如学校、上下游供应商、物流方、其他企业、政府等)之间形成互相作用的网络结构,并且组织间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互相传递、扩散、应用和创新知识。将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分别记为X1、X2、X3、X4,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横向层面上X1~X4都能进行平行交流;在纵向层面上知识传播按照X1→X2→X3→X4的顺序进行。探讨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型,组织内的知识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也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建立的关键所在。本文赞同的分类方法是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O)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4W法”:第一个层次“Know-what”即“是什么”的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通常是用来描述事实的;第二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y”即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相对来说广泛存在于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类知识是“Know-how”即“怎么做”的知识,往往这类知识记录了工作的特殊技能和诀窍;第四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o”即“是谁”的知识,随着企业分工的细比,组织内产生更多的职位和岗位,职位名称一字之差往往实际含义相隔甚远,因此,这类知识在分工高度细比的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内容还有一个紧密相关的维度———知识属性。

野中郁次郎按照知识的具体特点,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的方式记录和加以传播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数字化的、理论性的、有逻辑顺序的知识,也被称为明晰知识;隐性知识往往不能或者难以通过物质载体加以表达,组织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成员的经验体会,是一种即时的、体验性的模糊描述,因此也被称为模糊知识。我们可以先根据知识的属性将知识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分别记为Y1、Y2。第一层次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以及第二层次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分别记为W1和W2;对于描述“怎么做”和“是谁”的知识,我们将它们分别记为W3和W4。基于此,可以得到知识内容的分类规律:Y1=W1∪W2;Y2=W3∪W4。在学习型组织中,Y1和Y2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且根据“冰川原则”,Y1的子集要远远少于Y2的子集,隐性知识由于多为经验型的知识,整理起来难度较大。W1、W2、W3、W4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知识型组织需要通过研究W1→W2→W3→W4的过程,实现Y2→Y1,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管理的作用机制,在这个维度主要包括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4个环节。外化可以理解为是知识转化4个环节的基础,通过数据库和图文识别技术在组织外寻找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知识外化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是将显性知识转变成组织内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对知识外化的应用,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接触点在于内部化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寻找到外部化后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描述针对特定需求的显性知识;中介起到了一个中间层的作用,将对知识有需求的人和相应的知识源进行匹配,知识源既包括该领域的研究知识,也包括可以查询到和掌握这些领域内知识点的人;认知是知识链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将外化、内化、中介三方进行功能整合。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分别把知识外化、知识内化、中介、认知记为Z1、Z2、Z3、Z4,一般情况下组织通过Z1、Z2、Z3的路径,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2三维整合

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说知识管理主体、知识内容和知识转化过程这3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错的,通过知识管理者的协调运作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调配,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3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4

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体现组织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现了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为知识经济服务,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它是一个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它影响着广大图书馆员的精神和灵魂。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建立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图书馆文化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营造一个不断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培养馆员的自立、自强、学习、进取和创新精神。要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位馆员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积极为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融入了当代“终身教育”思想,把学习作为组织的生命源泉。环境对图书馆整体及馆员自身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强团队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图书馆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流通与知识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共享,提升馆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图书馆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增加图书馆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文化与价值观。学习型组织能使馆员不断得到知识更新的机会,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在这个组织中,个人通过不断充实更新增加个人的心理归宿感,使得馆员乐意把个人理想与图书馆目标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也能相互间融洽地协作,从而在共同进步、共同努力中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三、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在图书馆内部设立不同层次的部门,并规定其相互关系、权责分配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地运作是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出发点,以组织中知识沟通的便捷性、业务关系的合理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与其职责的适应性以及管理活动的应变性为原则,分析各工作环节和读者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流规律,考察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把握需求与能力相匹配的最佳切合点,真正建立起有利于馆内外主客观知识广泛交流和高效整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员工智慧潜能,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说,图书馆应建立能适应现代网络环境变化的、应变性强的、动态的良性运行机制,改变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以文献类型为基础的设置,应以职能为重组机构的标准,建立扁平化的业务部门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组织结构,并结合新技术在业务工作中的运用,优化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流程,形成专业集成化的服务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用户培训等工作项目上。先对原有部门机构进行功能整合,建立以其主要职能为主体框架的基础性组织机构,再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在主体框架中建一些以任务为中心、便于经常调整的工作小组,以这种动态的、灵活的、临时性工作组与相对稳定的基础部门相结合,并通过局域网络将各工作小组与部门联系起来,将馆员与读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作网、知识网、人际网,为图书馆知识交流共享和知识创新,创造一种刚柔相济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形式。

四、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图书馆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图书馆馆员的管理。

(一)制定合理的政策

政策的制定要本着全员参与的原则。政策的内容应该包括馆员职业道德规范、馆员岗位流动政策、馆员报酬、馆员业绩评估体系以及奖惩制度等。

1、馆员职业道德规范旨在培养图书馆馆员良好的政治素养,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

2、馆员岗位流动政策的制订在于使每个馆员都能体验到图书馆整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增进馆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避免互相攀比的情绪,营造图书馆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3、有关馆员报酬方面,要制订详细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要建立工资随岗、劳绩与报酬同步的科学分配机制。

4、馆员业绩评估体系则要详细阐明图书馆每个职务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及能为读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并通过这些条例与该职务的馆员的实际工作进行对比,以评估其是否称职。

(二)加强馆员培训

图书馆必须制订完善的馆员培训制度,保证每一位馆员都享有再教育的权利。

1、内部培训

内部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定期聘请业内专家、学者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全体馆员的业务素质;其次是,图书馆要鼓励有经验的馆员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新馆员。

2、涉外培训

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鼓励馆员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将馆员送往大专院校进行深造;鼓励馆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班等,并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投资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馆员的个体需求,还将提高整个图书馆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吸纳优秀人才

图书馆不仅要对馆员进行不断的培训,更要广纳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己经无法满足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的现代化需要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各类读者的定题服务要求更需要相应专业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图书馆在吸纳人才时,必须将目光放长远些,注重吸纳图书馆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五、建立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一)因特网技术

因特网是机构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机构内部专用计算机网络上的局域网络。因特网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机构内部的信息交流,它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并可以和底层的数据库连接来支持决策。通过因特网可以加强图书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馆际交流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重复采购,从而节省大量的人、财、物;通过因特网可以实现图书馆内部的信息交流,促进馆员之间的业务协作与知识共享。因特网是机构应付知识经济挑战的有力武器和建立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理想选择。

(二)知识推送技术

现代知识推送服务主要分两类:

1、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由预先设计好的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化的知识推送服务。

2、借助于电子邮箱并依赖于人工参与的知识推送服务。

网络知识推送服务的实现需要建立用户档案,定期将组织加工过的用户所需知识主动推送给用户。知识推送服务借助对网上资源进行搜索、发现、组织、加工、整理的信息处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网络资源导航、网络信息检索、全文数据库镜像推送、专题追踪、新闻、科技论坛等一系列知识服务,使用户及时关注行业动态、追踪热点,实现知识获取的网络化。

(三)知识仓库

知识仓库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库,库中的数据有相关的语境和经验参考。图书馆的知识仓库中,一般存在两种:

1、图书馆内的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历史文化等。

2、读者的各种反馈意见,不同需求,馆员的不同需求、建议等。

在储存这些知识的同时,知识仓库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使之有序化,最终为决策提供支持。

六、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在各种机构中的运用方法大同小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如:现金、实物、带薪休假和免费旅游之类);精神激励(如:记功、表彰、下放决策权、推行弹性工作制、工作富有挑战性、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实现无缝沟通、关心员工)。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5

全过程质量管理是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主要思想,该标准认为: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产品生产质量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质量标准、生产制度、生产方式、质量检查(检测)与意见反馈等方面的管理,以达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生产目标。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教育过程,其教育质量管理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可以借鉴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体系、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一般包括理论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教学资源体系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包括师资、实训实习条件、教学资源库和教学成果等。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指导书等。健全与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通过创新教学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手段,一般由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等组成。通过监控、评价和信息反馈,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等,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

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感性的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程结构优化,建立适应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变过去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的现象,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不同阶段,在各层次的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2.2“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建设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特征。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为此,专业的管理者应鼓励教师到相关设计单位锻炼或兼职,并有计划地适时选派有关老师到实践单位进修,了解设计市场发展的动态信息,了解有关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特点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优化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发挥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助教和助研,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指导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团队的重要方式。

2.3网络化实践教学库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库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实现开放式教学,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运用信息等资源主动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库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优秀作业、文献资料和校外设计单位的优秀成果等。我们可以整合办学资源,分类编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在遵循常规教学管理原则,执行常规教学管理措施的前提下,还应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其一,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建筑学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条件,保证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正常开展;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社会实训和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二,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展各类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是个有力的举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发挥社会人才资源对于学校教师教学的弥补作用,积极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其三,检查与评价。包括过程检查、教学督导、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教学评估等。此项工作的相继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目前提倡的开放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还应推动立体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包括师生之间互动和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实行课程组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将高低年级学生组合在一个教学小组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中,让“各年级之间的学生可以互教互学,互相启发”。在对设计成果的评价和总结中,实现由学生自评、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的互评到教师点评的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四,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也是培养和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3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3.1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有了一支较完善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按照“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现阶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知识—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管理,从各个层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认为,建筑学实践教学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应由五个部分组成。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开放式、实地式与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课程组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3.2教学成效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6

(一)管理模式上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目前通过工学模式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合理地转变。首先,院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呆板,依旧沿用传统班级式专业管理,管理内容大多很多都是学生校内的学校活动,忽视了企业生产中班组、团队和生产的管理需求,这样管理方式下学生就不得不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转换,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反感的情绪,也就无法实现该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其次,管理方法主要以命令式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严重的打击,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工学模式的意义,自然也就对其没有兴趣,从而无法真正意义上投入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二)实习工作管理未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由于学生中学到大学长期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校园,虽然大学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实际上大学还是不能脱离“校园”这个标签。正是因为学生习惯了这种环境,加上学校也没有对学生有效地引导,进而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环节中企业实践部分并没有正确的态度。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的情绪,面对一些较为简单、不断重复的生产工作时,容易出现厌烦的心理。甚至还可能因为这种情绪影响到工作,进而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问题。这种意识明显就是还没有脱离学校而进入社会的思想,将工学结合下的企业实习当做“临时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弱,具体表现就是不按照企业的安排来执行,甚至还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如旷工、早退等情况。而这种情况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学校实习工作管理缺乏规范性也是重要的因素。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进办法

(一)转变学生管理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工学教学模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的对这种模式的态度和认识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效果。就学生管理而言,主要是要转变管理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有所提高,从而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埋下重要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更具人性化。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如果到了相关企业实习,那么其身份地位就属于从业者,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人,就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将学生视为进入社会独立发展的人,不能还是按照命令式的管理办法,应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突破了学校的限制,而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合作则是这种模式推行的基础。为此学校就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和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那么,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内容,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作为三方合作之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将其拉入学生管理队伍中参与到管理中。这就需要企业应意识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并不是如正式员工一样,学生还是具有其特殊性,企业应在考虑这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着重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

(三)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已经算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不只是学生的身份,同时还充当着企业员工的角色。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并存,无疑使学生管理上的难度有所增加,为此,学校应培养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通过统一的队伍实现学生实习阶段管理的规范性。首先,在人员的选择上,学校应选择一些自律性较高、有威望的学生按照分组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就有效地弥补教师不能随时在学生身边进行管理的不足。其次,以学生队伍管理实习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交流和沟通也较为方便,实习生接受管理的较为容易。

三、结束语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7

(一)转变观念,实施知识管理

要想建设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需要提高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的认识。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信息进行知识管理,要建立流程管理方法科学的知识库,数据库中的知识信息要与当前的发展的环境相适应,要确保不同种类的知识能够相互转化,促进知识有效流通,要发挥出知识管理积累、转化、共享与保护等基本职能。同时要在图书馆内部适当开展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图书馆理论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让图书馆员了解到学习型图书馆的真正含义与特征,使其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重要性,逐步探索与掌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有效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图书管理者把以文献为本的理念转变到以知识为本的高度上,要注重对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以往的收藏、借阅图书,转变到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建设,重视图书馆在建设研究型高校中的作用;从传统的服务与封闭式管理;转变到现代化服务与开放式管理;注重对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技能的吸纳与掌握。

(二)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对数字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知识数据库的建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能够极大提高知识的编码、传输、储存以及扩散的速度,降低成本。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信息描述、管理与服务的网络一体化,通过对元数据的大力应用与普及,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组织研究,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数据库系统。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使数字图书馆更好发挥出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

(三)推行学习交流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习型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图书管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知识管理与服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设学习型图书馆,需要在相关管理部门与服务团队中推行学习交流机制。一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内部知识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一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共享利用,提升学习型图书馆知识价值量与价值。另外,由于人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知识、信息素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与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同时,要注重对管理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结束语

管理学理论知识范文8

1.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让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进行研究和工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学生兼职班主任和所管理的学生之间在专业、年龄、经历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相当多的共同体会,他们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而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也是其他学生学习的现实榜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辅导员的说教加上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双向渗透、相互补充,可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2.岗位育人,共同成长

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他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据统计,担任过学生兼职班主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多数被大火箭、空客320总装线、博世力士乐等多家知名企业录用。

3.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实施,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理念与个人成长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明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四项制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督促者;迎新服务、军训组织中成为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站,在服务中传递着爱的力量,成为新同学的信赖者和依靠者;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扬民主,凝聚力量,成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和实践者;在各层面的经验交流和日常事务的协调中,他们又是学习者和组织者。学生工作的正常运转及各项学生活动顺利开展,都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摸清在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选取了50名班主任、50名普通学生、20名辅导员老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1.动机不纯,责任心较差。

有部分学生应聘学生兼职班主任为的是每月的津贴和这个职务的光环,并没有把这个岗位当成煅练自己的平台。因此责任心较差,发挥作用不明显。

2.年龄偏小,工作经验少。

由于学生兼职班主任也是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新生出现的复杂问题不能从容面对,处理方法简单,不够成熟。

3.管理考核,奖罚不分明。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管理考核中,虽然有明确的奖罚措施,但二级学院在管理这支队伍上用力较少,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考核的现象,导致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靠自觉,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三、学生兼职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1.完善学生班主任的选拔机制,确保队伍质量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选拔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要把关口前移至毎年5月份,严格选拔程序,按着公布信息、申请报名、资格审查、竞聘答辩、拟定人选、聘任六个步骤。学生处审批后,各二级学院(直属系)签署聘用意见,颁发聘书。做到公开竞聘,保证学生兼职班主任队伍的质量。

2.健全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培训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制定完善的学生兼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及培养方案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保证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培训内容上要涵盖业务知识、工作方法、职责任务、活动组织、班会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等。系统培训对丰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知识结构,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即能服从学校安排,协调组织各项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学院、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四级育人的管理网络;培养他们的个别教育能力,依据不同的特点施教群体,发挥朋辈优势,锻炼提高他们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水平;培养他们的激励能力,能时时处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探讨表扬激励艺术,适时放开,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激励导向功能

要制定和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合理量化指标,把“四项制度”成效、学生出勤、学风建设作为考核重点,考核要做到三结合:一是采取月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二是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采取本人自评与所在学院(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合格者发放当月津贴,对不合格的进行警告、诫勉谈话,月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者,解聘其兼职班主任职务,收回聘书。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可评选“十大班主任标兵”,树立正面典型,激励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兼职班主任这支队伍活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