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1 17:03:51
2.生态管理观:管理思想发展新思维蒋显荣,刘慧丽,JIANGXian-rong,LIUHui-li
3.网络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增值服务发展模式研究靳巧乐,柯新生,JINQiao-le,KEXin-sheng
4.汇率升值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效应分析及对策刘丽霞,肖丹丹,LIULi-xia,XIAODan-dan
5.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进展与要点述评朱云鹃,夏小玲,唐圣利,ZHUYun-juan,XIAXiao-ling,TANGSheng-li
6.区域产业转移"滞后成本"假说探讨刘飞仁,栾贵勤,刘超,LUANGui-qin,LUIFei-ren,LUIChao
7.开发性金融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研究王嵩,WANGSong
8.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化博弈分析侯琳娜,王海燕,HOULin-na,WANGHai-yan
9.我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杨明博,柏秀,YANGMing-Bo,BAIXiu
10.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的模型研究曹振飞,CAOZhen-fei
11.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视角的跨国公司培育研究吴二娇,WUEr-jiao
12.金融生命周期与微小企业融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田彩英,TIANCai-ying
13.中小科技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诱因与对策刘融,文江,LIURONG,WENJIANG
14.我国人力资本测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石建平,霍学喜,聂鹏,SHIJian-ping,HUOXue-xi,NIEPeng
15.正则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快速确定陆宁,李萍,陆路,解燕平,赵磊,LUNing,LIPing,LULu,XIEYan-ping,ZHAOLei
16.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刘保平,彭澎,任微微,LIUBao-Ping,PENGPeng,RENWei-wei
17.上市公司财务预警Z-Score模型应用及修正——以"香梨股份"为例刘开瑞,弥莹,LIUKai-rui,MIYing
18.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西安市为例任静,贺红,李彦锋,赵立雨,RENJing,HEHong,LIYan-feng,ZHAOLi-yu
19.技术与创新管理 和谐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杨亚频,YANGYa-pin
20.基于"钻石模型"的电影产业集群模式构建及评价苏丽,SULi
21.基于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邱必震,QIUBi-zhen
22.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讨张晓荔,ZHANGXiao-li
23.综合系数法视角下教师讲课补助分配机制研究张松灿,ZHANGSong-can
24.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综述杜金玲,谭鑫,DUJin-ling,TANXin
25.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启示马骁,MAXiao
26.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王芳,张大联,WANGFang,ZHANGDa-lian
27.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于溯,张晓明,刘红琳,陈运辉,YUSu,ZHANGXiao-ming,LIUHong-lin,CHENYun-hui
28.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陈学东,徐婷,CHENXue-dong,XUTing
29.6σ原理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初探许国平,XUGuo-ping
30.投标中的工程量清单分析董炳辉,田甜,DONGBing-hui,TIANTian
31.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综述张留美,潘少伟,ZHANGLiu-mei,FANShao-wei
32.基于物探确定金凤矿断层水突水特征及探测原则浅析惠维渊,石英儒,HUIWei-yuan,SHIYing-ru
33.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之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贺秀英,HEXiu-ying
34.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张春琴,ZHANGChun-qin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组合模式徐德体,朱淑芳,XUDe-ti,ZHUShu-fang
2.农村创新传播体系研究熊顺聪,XIONGShun-cong
3.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廖雅,樊一阳,陈亚锋,LIAOYa,FANYi-yang,CHENYa-feng
4.温州建设创新型城市视域下的文化要素创新路径探析李长真,张彤璞,LIChang-zhen,ZHANGTong-pu
5.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立法完善研究刘杨,栾春娟,LUIYang,LUANChun-juan
6.新建本科院校两级管理制下的科研激励衔接田娜,TIANNa
7.探讨高校的学术平台及构建策略陈华杰,CHENHua-jie
8.基于重点建设平台的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探讨李磊,张明光,孟丽华,LILei,ZHANGMing-guang,MENGLi-hua
9.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和培养刘华昌,潘蓉,杨向华,王晓华,LIUHua-chang,PANRong,YANGXiang-hua,WANGXiao-hua
10.资源型企业群落创业治理机制的研究蔡仲秋,张青,CAIZhong-qiu,ZHANGQing
11.上市公司绩效与企业家声誉的相关性研究李忠民,仇群,LIZhong-min,QIUQun
12.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问题与发展探析朱骥,岳鹏飞,ZHUJi,YUEPeng-fei
13.绿源电器营销体系诊断及对策分析郭姗姗,GUOShan-shan
14.中小型旅行社战略定位决策和竞争优势培育刘力,吴慧,LIULi,WUHui
15.基于COBIT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张强林,邵丽萍,ZHANGQiang-lin,SHAOLi-ping
16.我国中小饮料企业的品牌提升策略研究赵慧,张文松,ZHAOHui,ZHANGWen-song
17.陕西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研究——兼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牛婷,窦玲,NIUTing,DOULing
18.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问题及应对措施姜方放,JIANGFang-fang
19.基于地域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特点与进展李海波,刘则渊,苏朝晖,LIHai-bo,LIUZe-yuan,SUZhao-hui
20.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扈晓颖,韩峰,HUXiao-ying,HANFeng
21.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过程控制高俊华,卫建军,仝炳炎,GAOJun-hua,WEIJian-jun,TONGBing-yan
22.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启示李芸,瞿伟,LIYun,QUWei
23.论新形势下法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教育对策魏振波,WEIZhen-bo
24.关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思考程方明,邓军,罗振敏,CHENGFang-ming,DENGJun,LUOZhen-min
25.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育穆莹,MUYing
26.GIS在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饶德庆,马平叶,RAODe-qing,MAPing-ye
27.安徽煤矿水文地质环境分析乔如瑞,QIAORu-rui
28.深孔预裂爆破应用研究——基于凉水井煤矿42101工作面强制放顶刘团结,LIUTuan-jie
29.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论《废都》中的女性形象郭萌,GUOMeng
30.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男性觉醒表征探微冯正斌,FENGZheng-bin
31.强化陕西基础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刘品阳,胡启萌,周立秋,LIUPin-yang,HUQi-meng,ZHOULi-qiu
32.国际化语境下旅宣翻译文化特质的凸显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姚克勤,杜安,YAOKe-qin,DUAn
33.地矿科技论文题名英译常见谬误分析邹虹,ZOUHong
34.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轲,WANGKe
35.论现代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几种意识技术与创新管理 马静,MAJing
1.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动机及合作行为的分析李玲,LILing
2.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梁燕,林玉伟,李相银,LIANGYan,LINYu-wei,LIXiang-yin
3.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刘惠萍,LIUHui-ping
4.区域创新驿站建立的借鉴及应考虑的问题向寿生,XIANGShou-sheng
5.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研究述评宋婷安,张峥,SONGTing-an,ZHANGZheng
6.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王凯峰,WANGKai-feng
7.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李响,吴虹,LIXiang,WUHongHtTp://
8.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间的内部风险问题研究袁萍,YUANPing
9.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科技信用缺失原因分析张琼妮,ZHANGQiong-ni
10.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苏俊宏,于小宁,李高宏,彭渝丽,SUJun-hong,YUXiao-ning,LIGao-hong,PENGYu-li
1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常宏建,张体勤,CHANGHong-jian,ZHANGTi-qin
12.基于BSC和PCA的港口物流绩效评价王玖河,白满元,WANGJiu-he,BAIMan-yuan
13.基于"管理蜜罐"思维的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思考李红霞,LIHong-Xia
14.基于DEA方法的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乔占稳,刘峰,QIAOZhan-wen,LIUFeng
15.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的IT外包多项目优选张莹,王维国,ZHANGYing,WANGWei-guo
16.并购品牌整合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胡旺盛,高晓燕,HUWang-sheng,GAOXiao-yan
17.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贺超,冯春花,HEChao,FENGChun-hua
18.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高维佳,仲伟林,GAOWei-jia,ZHONGWei-lin
19.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任静,钟书华,RENJing,ZHONGShu-hua
2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李仁德,黄国安,LIRen-de,HUANGGuo-an
21.基于组合权重的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李楠,张成磊,罗伟,陈振东,LINan,ZANGCheng-lei,LUOWei,CHENZhen-dong
22.基于DEA标尺的省际电信市场绩效比较吕红,高锡荣,LVHong,GAOXi-rong
23.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顾客购后行为研究王俊男,WANGJun-nan
24.钢铁行业上市公司β系数性质的实证研究杨晶,苏健,何璐,YANGJing,SUJian,HELu
25.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侯媛彬,郭凡,静,张旭东,杜京义,于军琪,何波,岳海华,HOUYuan-bin,GUOFan,CHENYi-jing,ZHANGXu-dong,DUJing-yi,YUJun-qi,HEBo,YUEHai-hua
26.高校实践背景下创业型人才教育梯形设计与研究李虹,郑煦旭,王星敏,LIHong,ZHONGXun-xu,WANGXin-min
27.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杜修平,夏军,那一沙,DUXiu-ping,XIAJun,NAYi-sha
28.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面试指标体系研究任海峰,肖鹏,RENHai-feng,XIAOPeng
29.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曹雷,CAOLei
30.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困境与思路突破华瑛,芮国星,HUAYing,RUIGuo-xing
31.本科生导师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探索李振东,黄晶,LIZhen-dong,HUANGJing
32.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史姝杰,SHIShu-jie
33.关于技术中立原则及其反思郭鹏,GUOPeng
34.函授教学改革方向偏离及防范探究郭何明,GUOHe-ming
35.《建筑防火》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胡靓,HUJing
5.巴西技术创新政策演化及启示卢立峰,李兆友,LULi-feng,LIZhao-you
6.技术与创新管理 空间视角的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刘璐,LIULu
7.我国高校专利的发展及法律保护分析李亚敬,栾春娟,LIYa-jing,LUANChun-juan
8.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对策——以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视角李芳,LIFang
9.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证研究崔旭,王宝红,CUIXu,WANGBao-hong
10.加强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刘洪民,LIUHong-min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治理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图式之外,寻求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简言之,治理是对传统政府统治和管理机制的超越,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
治理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政治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此制度安排重新分配资源,建构公共责任;管理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政府组织有效、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新公共管理是“治理”的管理维度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强调政府组织的管理技术、效率和能力。治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甚至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化。[1]对治理理论的此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公共行政维度的体现,也表明了政治学的管理主义走向。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最大不同,在其政治学意义上,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因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是对新的人类集体行动的政府组织和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的追求。
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通过将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引入公共行政,引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行的最佳方式;二是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三是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随着西方世界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变,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并在实践中逐渐失效或被认为过时。首先,作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石的官僚体制(科层制)已被证明是一种过时、僵化和无效率的政府体制模式,[3]123如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所说:工业时展起来的官僚体制,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层叠的指挥系统……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它在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20世纪90年代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了。[]其次,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已经动摇,各种私人公司、独立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不同的政府机构也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展开竞争。最后,政治与行政的分开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和不现实的。而且,传统的人事行政模式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而出现的,旨在为传统的官僚制注入类似于市场机制的因素,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响很大,成为改造政府治理结构、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在效率和效益观的掩盖下追求传统自由主义,或是激进市场主义的价值理想”,1]以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民主立宪政体的政治运作和决策的过程,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否定抽象的公共利益的存在,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的决策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虽然这场运动在国家之间甚至一国内部不同时段区别很大,但有几个共同的主题,凯特尔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要素:生产力。改革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政府以较少的资源维持甚至扩张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克服传统官僚制的弊端;服务导向。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是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提升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分权。不只是简单的决策权向底层的转移,也是使得决策者尽可能地接近受政策影响的普通公民的努力,从而使政府更贴近公民,对他们的偏好更敏感,具有回应性;政策。改革运动目的是改善政府创新、完善和执行公共之策的能力;问责制。改革要求政府更好地兑付其诺言。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看做单一的模式,并指出“新公共管理”模式包含十大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即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的政府:改变按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为此,必须用企业家精神去改造政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一样提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即强调服务提供者应对他们的顾客负责,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寻求减少成本和增进质量的方法,授权顾客进行选择。休斯概括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六大要点:该模式意味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负个人责任;一种脱离官僚制的趋势。目的是使组织、人事、任期等更具灵活性;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以便用明确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工作业绩,以及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公共管理人员更具政治色彩,而不是政治中立或无党派的;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市场检验(如合同外包),或奥斯本说的“将掌舵和划桨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指政府非通过官僚制方式不可;通过民营化或市场检验以及合同外包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7]Fer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中认为,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即:效率驱动模式,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总体而论,相比传统的官僚制,分权化、服务外包、市场化的激励方式和更彻底的绩效考核等新公共管理秉承的管理主义理念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潮流。
二、作为制度安排的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来源于同样的词根。统治指的是民族国家创造和维持公共秩序、实现集体性行动的正式制度化的过程,它的主体是政府。治理也是指一种过程,但与统治相比,这一过程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治理是指“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其中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部门各自内部的界限均趋于模糊。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9]从治理实践上看,“‘治理7的概念最初源于城市环境背景,是用来更有效地解决地方上的问题的”。[1°]概言之,“治理”和“统治”虽然都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但“治理”更强调技术性的权力或权威的运作绩效。有学者认为,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一词已逐渐获得了话语霸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公共行政”和“政府管理”。
治理是一个规则体系和制度安排。在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嬗变的背景下,治理是一种新的人类行为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正式的组织、制度,还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和制度、规则等。治理要回答的问题是:既然有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可能,那么能否有新的制度安排?面对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政治秩序与结构变化的变化,治理理论成为分析现代政治、行政权力构架及公共政策体系特征的有力工具和思想体系。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将治理界定为各个层次的人类活动——从家庭到国际组织——的规则体系。罗西瑙认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丰富,既包括政府机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
海登也将治理定义为对正式和非正式的政治规则的管理:“治理指的是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到运用权力的规则制定和解决规则之间的冲突。”12]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治理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并限制一个团体集体行动的程序和机制。政府是治理的一个分支,其行动具有权威性,并产生正式的约束关系。而私人企业、企业联合会、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会等都参与到治理之中,这些组织常常与政府携手创造治理机制,有时甚至没有政府机构的参与。3]林恩认为,治理是指“法律、规则、司法裁决和行政实践的机制,这些机制约束、规定和履行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治理由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包括组织的、财政的和项目的结构;惯例和法律;政策许可;可获得的资源;机制规则和规范。这个定义也意味着治理是政治性的,涉及到不同利益的行为体之间的讨价还价和妥协。4安妮麦蒂K考察了各个学科中的治理涵义,认为治理是比政府统治更宽泛的概念,治理过程包括结合在一个多元网络中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治理理论有一个深厚的制度主义背景。治理是规则设定、规则应用和规则强化的统称,是一种改变了的制度安排。随着国家作用的衰落,治理是新的公共物品提供形式和制度安排。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法性、有效性、民主和责任。
在全球化和分权化的背景下,合作网络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网络中,各行为者通力合作,使公共管理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正如瓦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也是网络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治理理论的关联与区别新公共管理运动要回答的是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的?要实现这些目的,政府需要什么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将其置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如果说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那么NPM代表了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深层次转变。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治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指的是一种能够推动政府、社团、企业和公民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实施对公共领域的管理的制度安排和一套与此相关的操作技术。
由此可以推出,治理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要求,或者说,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治理和NPM都意味着权力从官员和民选代表向政策网络中的其他行为者的转移,这两种模式都降低了选举官员的传统的角色和责任,他们不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行为者;治理和NPM都主张运用竞争手段去弥补传统官僚制内在的低效率,使公共服务对于其服务的公民更具有回应性。这二者也都是结果导向的。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他们注重的是输出而不是输入,强调的是效率和满意度;治理和NPM都接受“掌舵”的概念。奥斯本和盖布勒最早提出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在这里,“掌舵”是指把握方向,确定宏观政策目标,“划桨”指具体采取行动实现目标。但同时,治理和NPM的区别也是本质性的。首先,治理研究的是国家与社会的问题,探讨政府与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而NPM着眼于这一关系的具体建构。NPM试图将企业精神引入公共部门,它认为公私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其区别只在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相反,治理理论承认公共部门对于民主政治维持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独特作用,认可公私部门之间的不同,认为两者的合作对于民主政体的重要性。其次,治理和NPM的实质性的关注焦点不同。治理强调的是过程,NPM关注的是结果。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管理过程连在一起,其目的是确定在这个过程中行为者及其角色,说明他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是如何影响公共服务提供的。NPM的目的是有效性和消费者满意度,也就是说,它阐述的是被消费者认可的公共产品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来。再次,治理和NPM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NPM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学说,建立在制度主义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其解释角度和结论聚焦在组织结构。相反,治理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其最终目的,力图解释为什么政府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些都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最后,治理没有如NPM—样的意识形态标签。NPM的理论渊源是公共选择理论,而公共选择理论是‘‘在效率和效益观的掩盖下追求传统自由主义,或是激进市场主义的价值理想”。1]治理不一样,它提出了政府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但它的答案并不是单方面的市场化改革。治理希望给与公共部门更多权力,迫使其与私营部门进行更多的合作安排,创造一个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市场。
四、社会管理新模式: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理论的汇合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理论在问题意识、聚焦点和哲学基础上差别很大,两者核心的分歧体现在:治理是政治学意义上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而公共管理运动则更多强调的是政府组织的管理理念、方式、工具的改变。然而对于当下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管理体制或模式创新,可以吸纳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传统科层制政府的改造功能,同时借鉴治理理论的多元协作理念,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转变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和工具,以实现“善政”和“善治”。
1、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质量管理方式的创新
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一个单位机构的发展,都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层次立体分明,对于一个流水线运作过程,重要的是效率,如何提高效率首先必须管理层次鲜明 ,每个层次必须了解自己应尽的职责。必须形成一种“中层服务于基层,基层抓落实,各层次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管理理念。
其次,管理的手段必须简单。管理的手段简单、有效、规范。这种宏观的阐述,当然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大小企业与机制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还是那句必须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而定,这其中难免会有管理方式不当的情况,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不断地改进方案,管理方式才会不断地趋于完美,工作的流程与效率才会不断地提升。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管理,有一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实现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管理工作必须梳理,立体化层次,分出先后次序来,再次检索,去其糟粕,最后必须抓重点,有效地实施。
必须将质量的体系与质量的技术结合[1]。如今质量的管理有两大类:宏观与微观。宏观发展,即向构造应对竞争环境、面向未来的质量系统的宏观方向延伸,由基础的ISO9001等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向追求永续经营的卓越绩效模式发展。用简洁明了的话说就是以宏观角度出发点,管理各组织与机制。而微观发展,解决具体而又复杂的质量问题,由传统的质量工程科学向更加严密的六西格玛技术发展。这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不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其实创新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要这两种方式的管理,再结合自身企业的需要,不断地从宏观与微观上调整管理的方式,达到无限趋于完美的管理手段,才是真正的创新管理方式。
质量管理机制要创新
竞争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动力,当然也就成为了提高质量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质量管理创新的主体,那么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创新,必须有政府等外在力量来为企业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为企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自觉提高质量。必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和霸王条款,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其次,要为企业的质量改进提供信息和帮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既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团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既要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又要提供市场调查和各类信息服务。
再次,要倡导全社会对质量管理的关注。消费者要勇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反馈质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进和提高质量;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质量的重要性,支持各项质量活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员的质量管理氛围。
质量理念要创新
质量管理的实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质量管理的实践,质量的内涵已由符合性标准演进为让顾客满意,进而注重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质量的领域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工作、过程、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经营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环境的质量、发展的质量等;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已成为创造价值的核心和底线,成为国际市场竞争首要关注的问题、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和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提高质量是企业、社团、国家和全社会分内之事[1]。
显然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认识质量,向企业和社会传递新的质量理念。要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倡导大质量概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质量是一个国家或经济组织良性发展的基础,将成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发展质量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理解是大质量的概念,包括了环境、资源利用、信息安全、社会责任和食品安全等,不仅涉及具体主体所拥有的质量特性,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切可能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竞争力的质量。它超越微观领域的质量范畴,又把静态质量概念拓展到动态的质量,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质量观。要注重企业质量与服务质量、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质量理念[2]。
质量意识要创新
有意识,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结果,有结果才会带来效益或者亏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意识非常重要,创新质量意识,就必须更优化地解决现在的不足之处。如果一个企业与机构没有强烈的质量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抛在脑后,如今激烈的市场要的是效率与效益,如果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反应迟钝,久而久之企业必然衰败。这就是之前所讲的与时俱进。国家对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等去弥补市场的缺陷,抑制市场的副作用。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手段不同,当然管理的意识内容也不同,就我所如今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树立质量品牌意识。名牌产品在市场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领域,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与各方面离不开的。争创名牌检验机构,就必须一丝不苟地抓质量。在把握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瞄准世界的先进水平,不断地提高检验机构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样在检验领域,独占鳌头!
质量效率
何为质量?质量即是:完成工作的品质+有效率地完成大批的工作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个人负责,对客户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当今社会是个现实的社会,对于我所的发展前景相当美好,如何在大工作量的情况下保证速度与效率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提高效率,加快的不仅是工作的流程,并且会在工作过程中带走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会创造出一个持久的良性循环,让一个企业的运作走上正轨。自觉地采取措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使我所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创新,我们的质量管理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在社会飞速的发展下不被淘汰,在这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足够的竞争力。质量管理理论的创新与质量管理的实践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如何把握好就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了!
参考文献:
[1] 周朝琦,侯龙文.质量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也掀起了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这些管理的新变化表明,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始终面临着稀缺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做出抉择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组织在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解决新问题,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难以用价值衡量的。而这一局面的创造,其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观念创新。
2.战略管理创新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人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其次,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
3.组织机构创新
几乎每位研究管理创新的学者都将组织创新作为管理创新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也可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属于操作层,其工作仅属于管理创新领域的边缘,形成的管理创意属于单一、细小和微观的范畴,所以单个企业员工很难成为创新主体。而企业员工作为一个群体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却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作为群体的员工可以包含大量的创意,当他们的创意得到企业家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们就成了真正的管理创新主体。
三、企业管理创新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其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目前的效益,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都增加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18-03
[作者简介] 付子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
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
[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教师廉洁从教心得体会
下一篇那一刻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