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管理学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管理学管理

酒店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一、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定位错误,不能正确看待同工不同酬

有的学生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从事酒店的管理工作,不可能从事体力劳动,但在实际实习过程中,却要从酒店的基层工作做起,从而造成对此专业的失望。在学生实习满3个月以后,大部分学生已能独立开展工作,但工资却比酒店其他员工要低很多,不少学生对此产生不满心理,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从而丧失了劳动积极性,思想和心理上出现波动。

(二)缺乏长期职业发展观,认识不到位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后,需要和单位的职工承担相同的任务,但实际领取的工资报酬却不同,与其他单位的同学进行对比,可能出现工资报酬少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受到歧视,对主管部门产生敌对情绪。这种心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不利,也会影响到顶岗实习。学生出现对领导部门不满心理,进而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怀疑。原来的职业学校实习,只是走走形式,根本不深入到劳动生产第一线,然后填表完事。顶岗实习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要求实习人员必须实际参加工作,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并且也存在着人员竞争现象,因此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不解,再加上身体的劳累。又有很多家长不想让孩子吃苦,中间过多干涉学校的工作,使顶岗实习受到影响。

(三)缺乏职业热情,心理准备不足

在酒店的实习中,上级部门对于酒店当中的服务人员要求严格,即使出现一点错误,也可能遭受顾客的不满,受到部门主管的训斥,有时甚至遭到责骂。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时间过长,则会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产生离开的思想,使顶岗培训收不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调查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可以得知,在进入酒店前,很多学生对于酒店的工作都不了解,刚开始时,还可以从事一些基层服务工作,干一些体力活,但时间长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从事酒店的管理工作,而不应该仅仅只做基层服务,不应该和酒店的一般员工做同样的工作。

阅读全文

课程改革管理学原理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对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提出高要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为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研究《管理学原理》这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目标,进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其核心内容即是以能力为本,坚持能力导向,把教学内容从理论知识结构中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学习转变为四种主要管理能力的学习。

[关键词]能力本位;管理学原理;应用型课程

1研究背景

应用型本科致力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要求大学生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在本专业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高等教育改革对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提出高要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为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管理学作为一种偏向于应用型的理论学科,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需要学生能够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本文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进行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按管理学四大基本职能划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章节来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四种主要管理能力,即决策和计划的能力、组织设计的能力、激励和沟通的能力以及控制的能力。从而实现坚持能力导向的管理学能力本位课程建设,并对其他课程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意义

首先,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为中心,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把传统的按管理学四大基本职能划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章节来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四种主要管理能力。同时还通过管理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全面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完善,本课程改革以能力为本,坚持能力导向。从培养理念的转变到教学大纲的修订,从教学内容的改进到教学手段的丰富,全面促进课程改革。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给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变革思路。

3研究思路

阅读全文

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3篇

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效果篇1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学生本位的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及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本科三年级4个班的131名学生中开展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于学生本位优化教学内容,以“四个自信”为核心、使命担当为基调从时事热点、典型事件和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将两者融合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并进行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评估学生对课程认可度和教学效果。结果:95.24%的学生认为基于学生本位的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安排合理,98.41%的学生认为“学习护理管理学后有所收获;访谈及作业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学生本位的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有助于明确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坚定信念并增强职业使命。结论:基于学生本位的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使学生思政素养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同向同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本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护理教育

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护理教育领域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内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中[1]。护理管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科学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其在从事临床实践时能够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2]。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不单是向其传授管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应注重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完善人格、培育精神信仰。因此,本研究基于学生本位对护理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特征的思政元素,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对象

本研究选取本科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即2019级),该年级共4个班,有学生131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04人,年龄20~23岁,均经国家高考统招录取。课程在第五个学期开课。

2方法

阅读全文

管理学课堂案例教学思考

【摘要】

在高职院管理学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是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本文从分析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入手,指出案例教学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作用及意义,及该方法在当前管理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案例教学;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问题对策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尤其是在商科类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中,该门课占有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面对高职学生的资质特点,作为在高职院校讲授管理学课程的老师,肩负着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的重任。就如何提升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充实学生的管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管理兴趣,是值得管理学课程专业老师不断探索的永恒问题。选择良好的、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这门课的老师对培养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技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科的课程,学生只要掌握了公式的应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或者是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悟性。没有“悟性”老师的理论功底再深厚,如果就理论讲理论也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点,学生对概念理论再熟记也不过知晓一隅。在此情形之下,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现实的案例做支撑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案例教学,以一种开放的、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展开。该方法在使用之前,通常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材料,之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采用案例教学也要结合一定理论,将案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与管理理论形成交集与碰撞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CaseMethod)最早起源于1870年,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首创的,案该方法最早用于医学教学通过病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于20世纪初,学院将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知识情境或事件编写成案例应用于哈弗商学院的教学。此种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颇具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全文

护理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中立德育人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亟待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展开实施。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护理管理学》的课堂中,将思想引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想价值引领的统一,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护理管理;案例教学;融入

0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相融合,以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护理管理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背景

《护理管理学》是既属于护理学,又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护理管理活动中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1]。案例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是一种通过模拟或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最初被运用于工商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3,4]。本文基于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对《护理管理学》进行探讨,以期达到促进本科护理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为祖国未来医疗事业做出有效贡献的目的。

2案例教学

阅读全文

管理学科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1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管理学科教学当中的意义

1.1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管理能力。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的艺术性主要就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在企业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管理人员主要是在一定的科学管理的原理之下去学习怎么管理。这个学习的过程当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获得管理办法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管理的相关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实践来培养和锻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通过具体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更加的可贵,因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这些知识受到了失败和成功的考验和洗礼。管理的案例则正是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的艺术。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地去掌握这种管理的艺术,那么对于他们的管理能力培养以及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1.2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

在管理学科的教学当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驾驭这些知识,同时要让他们具有丰富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培养和实践,学生才能够很好地拥有对知识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而案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其他人在对企业经过实际的调查之后写出来的比较客观的书面描述,所以选择案例教学法是一条捷径。案例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从而达到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的目的。

1.3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依靠课堂进行灌输的话,就很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的时候采用语言也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管理的情景。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之后,因为案例本身就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会觉得很多情景都和他们家人平时的工作情况比较相似,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更有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从之前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探索转变。而且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发言,教学的效果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而学生学习的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阅读全文

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比较

1、体育管理学的发展

体育管理学也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俄亥俄大学1966年就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但真正意义重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管理学专业下授予学位,1986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的成立,以及1987年期刊《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的创刊,才标志着体育管理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的诞生。自那以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稳定状态。北美体育管理协会的网站近期列出了在美国授予体育管理或体育行政学位的200多所高等院校,当然,有些是包含在其他学科专业之下的。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还列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40多所体育管理学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以及欧洲,体育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体育营销、体育财务、体育法等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持续增长。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是从体育行政过度来的,如1935年就有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是我国体育管理学(体育行政学)早期的学术成果。但严格说来直到1984年,在原国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才有了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原北京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之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势头也大大超过了体育经济学。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看,无论国内外,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诞生都是以运用母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起步,从诞生之日起二者便有着明显的界限。

2、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比较

2.1研究目标

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区别,根源在于二者研究目标不同,不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首先,关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骆秉权提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关于“总结经验、提高、促进”等功能,并不是体育经济学的目标,而是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的任务。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也没有指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体育经济学确实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手段,目的应该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自由竞争市场对配置体育经济资源至关重要;又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体育产业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来分析体育管理学。秦椿林、张瑞林认为“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显然过于宽泛,任何学科不都是研究该领域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吗?重要的是,体育管理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体育部门,更准确地讲是体育组织的目标,体育管理的规律就是体育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挥最优的合力作用,而采取或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因此,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提供以上这些原理和方法,以指导实践。显然,着眼点主要在“组织如何高效的完成目标”。从前述体育管理学产生的起源也不难看出,其产生源于“职业体育组织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盈利目的”。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比如,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求球队老板和球员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雇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做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适度的经济激励,就能发挥雇员的最大潜力。可见,体育经济学主要探讨“体育资源”(一种社会资源的宏观视角)的有效配置,是通过理论来解释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如何提高体育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经济学重在“解释”,相比之下,体育管理学重在“指导”。

2.2研究视角

虽然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也导致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育经济学关注的往往是效用、福利、以及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虽然这些概念或表达方式也是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词汇和观察视角,但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体育经济学的内容,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经济需要所获得的社会劳动成果。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体育消费者,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是国家或社会,“经济需要”主要涉及物质资料(工资、收入)、劳动力(球员的出场比赛)、信息(转会市场上的供需条件)、闲暇(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时间)、环境(体育场馆)等;“获得”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无论是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还是政府主导,任何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经济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兼论对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联盟这种制度而不是一种其他的制度,以及职业体育联盟是如何决定绩效水平并最终影响其发展、扩张的等问题。再比如:职业运动员想要获得高收入,俱乐部想要维持球队薪资结构,二者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球员的工资问题。同样,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工资帽为何产生。相比较,体育管理学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体育管理学研究的目光经常着眼于一个具体的“组织”,无论是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体育协会的,抑或职业体育俱乐部,这些议题无一不是在关注组织,无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费管理、市场营销、场馆设施管理,以及具体的项目管理,这些议题都聚焦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如表1中的《职业体育组织的演进与创新》一文,便是将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职业体育组织创新对职业体育组织成长的影响。

阅读全文

测绘管理学课程教学分析

[摘要]在课程教学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为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测绘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者视域;测绘管理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一前言

测绘管理学作为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课时较少,并且涉及的概念、专业知识较多,教师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论填鸭式课堂教学,实践内容较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足,工程化素质不高,缺乏实际动手能力[1]。李峰等[2]依据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特点构建了基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杨福芹等[3]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教材改革方面对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然而,在课程教学中,教与学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不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兰先芳[4]从学习者的立场就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张泽庆等[5]从学习者视角下讨论教学的设计,认为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全面、深入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主体,掌握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6]。

二测绘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为使课程内容更契合注册测绘师考试以及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提高学生对测绘行业发展的了解,我校在大三上学期(第5个学期)为测绘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测绘管理学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建敏主编的“测绘工程管理与法规”,其教学内容在原来课程授课内容[7]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测绘企业管理相关的内容;另一部分为测绘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其中理论课时为26学时,实验课时为6学时(实验内容与原有实验内容安排没有变化),共32学时。此外,从课程教材及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课程涉及内容多(包括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等交叉学科知识)、专业性强(涵盖了测绘专业大部分专业内容),而且偏记忆,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尽管会融合部分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但考虑到课程学时少,教师在介绍完相关基本概念和内容后,很少有时间摄入大量的案例分析。

三课程学习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