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例6篇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1

中国铁通借助参展2006年世界电信展之机,在香港首推了“商务新动力”。据铁通内部人员介绍,“商务新动力”涵盖了CT类业务及IT类业务,既包括电话接入、宽带接入、IP视讯、视频监控等常规CT业务,还包括了办公OA、网络安全、企业邮箱等IT业务,因此“商务新动力”可为企业用户提供基础通信类、客户服务类、管理促进类、行业应用类等不同层次的服务。

在许多人眼中,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已成为热土。来自国内某市场咨询机构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市场快速增长,中小企业IT应用投入连年创新高。2004年市场规模达1078.3亿元,同比增长17.1%;2005年市场规模达1129.8亿元,同比增长19.5%。预测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

岂不论上述数据的真实与否,但是放眼望去,全国近99%的企业为中小企业(电信运营商对企业客户的定义),如此市场怎可放弃,尤其是在电话接入、宽带接入已成为低利润业务之时,信息服务、IT应用等业务更是不容错过。由此,“理想商务”、“商务领航”、“宽带商务”、“灵通无绳”等产品纷纷崭露头角。

于是,中国铁通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成为理所当然,甚至显得有些“为时已晚”。那么作为后来者,中国铁通是否具有独到的优势来圈地市场呢?不妨来比较一下“商务领航”、“宽带商务”与“商务新动力”这三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业务。

“商务宽带”、“宽带商务”所提倡的都是一站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理念,利用平台产品降低用户通信成本同时,在平台上汇集中小企业信息化常用的应用及软件产品,通过互联网面向企业用户提供信息化应用租赁服务(ASP)。着重解决的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购买软硬件难入手、组建IT专业队伍成本高以及系统运维与升级难等问题。

“商务宽带”、“宽带商务”这两个业务线所涵盖的产品也大同小异,涵盖了企信通、企业邮箱、企业建站、企业在线管理等常规网络产品,以及办公OA、客户关系管理、ERP等应用软件产品。而从服务模式来看,虽然铁通在推出“商务新动力”之时,并未强调是否采用ASP模式,但从中小企业最为关心的成本问题着手,不难想象在应用软件提供上,“商务新动力”的服务模式将很难摆脱ASP模式。由此而见,“商务新动力”与上述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更似同质化竞争产品。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目标 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 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披露 公司规模 债券市场

一、引言

债券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债券市场具有融资功能,能够调剂资金余缺,已经成为政府、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筹集资金的重要通道;债券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降低社会的整体融资成本;债券市场具有宏观调控功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宏观政策[1][2];债券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水平。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也达到新的高度。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公司债券,我国市场主导型债券份额不断上升,规模已经达到20%左右,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84),企业在进行外部融资决策时会优先考虑债权融资[3]。然而,我国债券市场存在进入门槛,特别是公司规模的限制条件将部分企业阻挡于债券市场之外,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依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占据主导;相形之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主导)发债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债券市场结构失衡严重。无论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债券市场,还是相对于国内股票市场、银行信贷市场,我国债券市场还面临缺乏规模效应、发展不均衡、流动性差等发展困境,难以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针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困境,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准入门槛已成为业界的共识。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废止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限制条件;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认识到要真正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要降低债券市场的准入门槛。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中小企业集合债、区域集优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针对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工具相继推出,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12年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更是遭遇了发行困难而归于沉寂。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困境并没有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有降低债券市场融资门槛、引入多元化融资主体的需求,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有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依然没有从困境中走出,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没有解决呢?本文认为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是实现两者需求融合的关键,能够使得管理者和投资者能够方便的、准确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困境才能得以解决。

本文将以信息披露为入手点,分析信息披露对债券融资的影响效果,寻找解决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突破口。本文借鉴曾颖[4]、伊志宏[5]、洪金明[6]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公司规模作为债券市场门槛的变量、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作为信息披露的衡量指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一定时,公司规模越小,公司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公司规模一定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公司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进一步提出促使我国债券市场走出困境的两大关键措施:一是降低债券市场准入的规模限制,二是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且两者必须同时实施。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宋伟杰等(2005)认为我国的债券市场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结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和投资者资产结构优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需求三大结构的优化基础之上的均衡,且该均衡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承受能力这一预算约束线基础上[7]。本文认为,从微观层面看债券市场的均衡还受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约束,只有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我国债券市场才能突破发展困境。

现有文献研究认为信息披露是影响公司治理、资金使用成本的重要因素[8][9],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10],有助于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11],可以有效降低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成本[12][13];公司倾向于公开正面信息,回避负面消息[14],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15]。因此,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我国债券市场陷入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周勤等(2006)对中国上市公司规模与债务融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6]。即公司规模的规模越大,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本文将重点考察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的交互影响:即在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准入审核,增加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这可以通过控制公司规模的情况下,考察不同信息披露质量的公司债券市场融资比例来验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同一公司规模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债券融资比例越高。

根据融资约束理论,在相同的信息披露质量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公司融资约束小,融资总量大,但由于其融资渠道多而使得单一融资方式的占比并不高,而且有的大规模公司还有自己的财务公司;再加上其他公司治理方面的考虑,债券融资不一定是最优的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偏好、关系型融资等)。相比之下,中小规模的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债券市场的融资自主性、资本结构优化及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等也是中小规模公司选择债券市场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市场融资比例越高。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同一信息披露等级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

通过假设2与假设3的论证,可以找到突破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两个重要途径:一是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等级,二是降低公司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限制。

另外,在实务中可能存在有的公司在需要债券市场融资时,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在当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本文在实证的稳健性检验中以信息披露质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从而解决内生性问题。

三、样本和变量选取

(一)样本的选取

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对上市公司开放,2008年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公司债券,因此,本文的研究区间选择为2005年至2013年。样本的筛选规则如下:(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仅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因此,本文的样本均为深交所上市公司;(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ST的公司;(4)样本数据均在1%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取

1.债券融资比例(Ratio)

本文以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负债的比率作为该公司的债券融资比率,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债券融资比率越高表明其债券融资能力越强。本文主要为了探讨影响影响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因素,从微观方面挖掘出造成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影响因子。

2.公司规模(Size)

公司规模是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周勤等(2006)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16]。本文以公司规模作为债券融资的主要解释变量,试图验证债券市场的规模限制阻碍了债券市场发展的假设。

3.信息披露质量(Disc)

曾颖和陆正飞的研究得出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融资成本[4];Chi 的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绩效 [17]。基于前文研究,本文认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也可能是影响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重要因素。

4.其他控制变量(Control)

为了控制公司其他指标对债券融资的影响,本文引入了资产负债率(Leverage)、公司声誉(Reputation)、公司成长性(Q)、期初现金流(Cash)、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Zsocre)、息税前利润率(EBITDA)等控制变量。表1列示了主要变量的详细情况。

四、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

(一)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分别构建如下实证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各研究变量的定义见表1。模型1中,分别引入公司规模和信息披露质量两个变量,是对假设1的检验。根据上文假设,可以预测: ,表明随着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困境将趋于缓和。

模型2是对假设2的检验。根据深圳证唤灰姿的考评,信息披露质量被分为四个等级,因此本文设置三个虚拟变量Disc2、Disc3、Disc4,将样本分为A、B、C、D四组。信息披露评级为B时,Disc2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信息披露评级为C时,Disc3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信息披露评级为D时,Disc4i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其中,A级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为 ,其他信息披露等级的分组中,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分别为, 、 、 。根据上文假设,可以预测: ,表明在公司规模对融资比例的影响与信息披露质量存在关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影响越大,从而检验了假设3。

模型3是对假设3的检验。本文按公司规模将样本分为三组,规模排在前33%的公司为为大规模组(High),规模排在后33%的公司为小规模组(Low),并设为High和Low两个虚拟变量。

其中,大规模公司组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中规模公司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小规模公司组中,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为 。根据假设,可以预测, , , 。即在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从而验证假设4。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当前期的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设定部分的思路,并根据数据特征,本文采用Tob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各个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3。

回归(1)是对模型1的检验。从回归1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正向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规模越大,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从回归的结果来看,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的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

回归(2)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Sizeit与债券融资比例仍然显著为正(系数为0.16,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006,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与A组企业相比,B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Sizeit*Disc3it的系数为0.003,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C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略大于组,但是小于B组。Sizeit*Disc4it的系数为-0.001,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D组中债券融资的样本过少所导致。从回归结果来看,可以得出模型2中推测的 , 结论,但是 ,与模型2的推论相反,即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影响小于B与C组。存在反转效应。

至于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的影响小于B与C组的原因,本文认为,由于信息披露等级为A的企业,其盈利水平、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企业、公司规模较大的公司,使得A组企业的融资渠道广,单一融资渠道的融资比例则相对分散导致。在B、C、D组中则呈现出同假设2相同的规律:同一公司规模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债券融资比例越高。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假设2。

回归(3)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Discit 与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关系仍然显著为正(系数为0.034,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Discit*Highit的系数为-0.066,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Discit*Lowit的系数为0.166,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与模型3的推论 , , 一致。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边际效应与公司规模呈单调递减关系,即同一信息披露等级下,公司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高。证实了假设3。

此外,在上述回归模型中,杠杆率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负相关;公司声誉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公司成长性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初现金流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负相关;息税前利润率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正相关;资本周转率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影响不显著。

根据分析可以发现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在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债券市场融资比例;在一定的信息披露水平下,公司规模越低,其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越高。

从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缓解甚至是解决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困境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二是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公司规模限制,且这两个要素之间呈互补型,两者缺一不可。仅仅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许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无法进入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仅仅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公司规模限制,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差,我国债券市场也无法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

(三)基于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在实务中可能存在有的公司在需要债券市场融资时,为了达到政策要求而在当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存在内生性。本文假设企业在当期才决定进行债券融资,而当期的债券融资策略并不影响上一期的信息披露质量。所以,本文在实证的稳健性检验中以信息披露质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当期信息披露质量的工具变量,从而解决内生性问题。(见表3中回归4、回归5和回归6)

回归(4)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证实了假设1。

回归(5)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Sizeit的系数为0.158,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008,在5%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Sizeit*Disc3it与Sizeit*Disc4it的系数分别为0.006和0.004,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通过实证可以发现 ,与模型2的推论相符,然而, 均大于0,与推论不相符。即A信息披露组中,公司规模对融资比例的影响存在反转效应,与前文中基于当期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的回归结果相一致。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假设2。

回归(6)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Discit的系数为0.026,影响不显著;Discit*Highit的系数为-0.069,在5%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Discit*Lowit的系数为0.188,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显著。与模型3中的推论 , , 一致,证实了假设3。

(四)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论文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和更有说服力,这部分将使用基于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分组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吴文锋等(2007)的分组方法,与上一年度的信息披露评级相比,本文将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分为三组:评级提升组、评级不变组、评级下降组。样本中,评级提升组的样本数为1288,评级不变组的样本数为3559,评级下降组的样本数为180,考虑到评级下降组的样本数过少,本文的稳健性检验部分将使用评级提升组与评级不变组的数据进行。

总体上看,基于信息披露等级变化的分组数据进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使用整体样本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在评级提升组中,回归(7)是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企业债券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回归(8)是对假设2的检验,Sizeit*Disc2it的系数为0,Sizeit*Disc3it的系数为负,表明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回归(9)是对假设3的检验,Discit*Highit的系数为负,Discit*Lowit的系数为正,表明公司规模小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更大。

在评级不变组中,从回归的结果中,我们仍然能够得到在评级提升组中相同的结论。回归(10)中,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债券融资比例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均略小于评级提升组;回归(11)是对假设2的检验,回归结果与前文整体样本的回归结果相似,信息披露质量最高的A组,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小于其他组,但是在信息披露评级为B、C、D组之间呈现出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越大;回归(12)是对假设3的检验,Discit*Highit的系数为负,Discit*Lowit的系数为正,与预测结果一致,表明公司规模越小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越大。

总之,无论是使用全样本数据进行的检验,还是使用基于信息披露评级变化的分组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都表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是影响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比例的重要因素;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越大;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五、结论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社会融资总量达到空前的高度,但是相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股权融资来说,融资规模仍然较小,发展速度也逐渐回落,债券市场遭遇发展困境。针对这一状况,本文认为债券市场的准入限制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公司规模、信息披露质量均对企业债券融资比例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证实了公司规模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债券融资比例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第二,公司规模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融资比例对公司规模的边际效应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即公司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第三,信息披露质量对债券融资比例的影响随着公司规模的减小而增大。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融资比例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边际效应随着公司规模的减小而增大,即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小债券融资比例越大。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破除我国当前的债券市场发展困境需要重视两大要素:一是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管理者对企业债券融资的审批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多的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提高我国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二是降低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限制,在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融资渠道越多,债券市场的融资优势很难体现,然而公司规模越小,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也越大,降低公司规模的门槛限制,一方面可以增加融资主体,另一方面,小公司的债券市场融资的需求更大。同时这两大要素必须同时实施,仅仅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债券市场规模增加的潜力有限;但若只是降低规模限制,债券市场的发展质量也无法保障。

参考文献

[1]Turner P.Bond Markets in Emerging Economies:an Overview of Policy Issues.[Z]. BIS Paper No 11.2002

[2]金鹏辉.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与社会融资成本[J].金融研究,2010(3):16-23

[3]Myers.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Z]. NBER Working Paper No.1393,1984

[4]曾颖,陆正飞.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2):69-79

[5]伊志宏,姜付秀,秦义虎.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治理[J].管理世界,2010(1):133-141

[6]洪金明,徐玉德,李亚茹. 信息披露质量、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与审计师选择[J].审计研究,2011(2):107-112

[7]宋伟杰,欧林宏.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均衡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测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8):21-25

[8]Cheung Y L,Jiang P,Tan W. A transparency Disclosure Index measuring disclosures: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Journal of Account and Public Policy,2010,29(3):259-280

[9]Mary E,Yaniv K,Wayn R .Cost of capital and earnings transparen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5(2):206-224

[10]徐玉德,李挺伟,洪金明.制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债务融资约束[J].财贸研究,2011(5):51-57

[11]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J]会计研究,2007(8):16-23

[12]Diamond.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Liquidity Risk.[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3):709-737

[13] Lu,C L,Chen T C.A study of applying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or Taiwan’s stock market investor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3536-3542

[14]Uyar A,Merve K.Influence of corporate attributes on forward-look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publicly traded Turkish corporation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24):244-252

[15]吴晓灵.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全面优化金融资产结构[J].金融研究,2005(3):1-6

[16]周勤,徐捷,程书礼.中国上市公司规模与债务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8):41-45

[17]Chi L C.Do transparency and disclosure predict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market[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vol.2009,36(8):11198-11203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4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正在成为增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和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办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使其现有的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效果,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优势和阻力分析

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是有以下一些独特的优势:(1)组织结构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人数少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比较容易改变和统一,提高企业员工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接受应用信息化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空间、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2 )管理决策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内外部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相对比较畅通,当企业决策管理者意识到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时,能够迅速重视信息化建设,作出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决策,并把这一决策付诸实施。(3 )创新能力上的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要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只有不断地去创新。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利用多元化经营战略来分散自己的市场风险,只有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规避风险,用创新能力上的优势来弥补规模上的不足。(4 )国家政策上的优势。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在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打开方便之门。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阻力分析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从业环境较差和工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即使吸引和培养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也难以留住,很难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2)资金匮乏。由于IT设备更新频率快,庞大的IT 系统支出与投入,就逐渐成为企业一个很大的负担,并且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企业将逐步为扩大应用范围而支付后续资金。有些中小企业在采购硬件、软件和服务时,对自己的需求分析不够,贪大贪全,想一步到位,一次性地购买大量昂贵的硬件软件设施,导致大部分不能有效利用,收效甚微,进而影响企业进一步增加信息化投入的信心。(3)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实现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各项业务环节透明化、标准化,势必对原有业务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并且还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都会加大应用信息化手段梳理原有业务流程的阻力。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还存在行业政策支持不够、企业领导重视不够等阻力。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主管部门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一个良好外部环境,这需要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政府主管部门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保障中小企业能够购置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需的设备,并给予贴息等优惠扶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可引导现有教育、科研机构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帮助中小企业管理层,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帮助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问题诊断、业务指导等服务;政府主管部门可充分整合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资源,构建一个政府公益性服务信息网络平台,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网上交易、商业拓展等服务。

2.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按照用户各自的特点、发展情况和具体业务需求,开发出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供用户自主选择使用,切实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要降低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难度,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应努力开发使用费用较低的信息化系统,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产品服务”的全过程加以简化,开发出简单易用、便于操作的信息化系统,切实缩短信息化建设时间和成本;要改变营销策略,不要为销售产品而销售产品,向用户销售产品只是实现了营销的第一步,主要是要以提供服务为中心,全面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3.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发掘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充分了解自身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规划和选型方案,减小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性,提高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应选择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应用实施模式,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向客户宣传企业,通过网站向客户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服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加,随着深化信息化程度需求的增加,企业可以自己购买服务器,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企业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机制,首先在招聘员工时,尽量吸收具有一定信息化知识和水平的人才,其次,对于企业现有的不同层次的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培训,并安排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使企业各层次人员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使企业既有具备专业管理水平的人才,又有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维持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石。特别是目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及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需要政府的扶持,中介企业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努力,让信息化建设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助力器,借助这一助力器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永锋.初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8) .

[2]王玉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和建议[J].中国信息界,2008(6).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制度特征 传导机制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在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同时,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经营扩张方式,即只有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包括与大企业形成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与此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一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形式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由于基层分散信息在传递给最高管理层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分解或只是经过有限分解,因此它不具有规范化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包含多侧面信息的一组数据,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但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只是一组庞杂而混乱的数据,难以理解。因此,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中小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①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1)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陈信元等,2003),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中小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应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吴联生,2001)。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披露有关公司前景、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逆向定价原理”出发,建立以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罗正英2002)。对于长期处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诚信约束方式。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①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②从企业效益来看,中小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那些情况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和创新的环境中,相对而言,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

(3)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徐晓东、陈晓悦(2003)的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治理效率较低,孙永祥(2001)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治理要优于国有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效率,意味着基于公司治理对公司行为约束的增强。在以业主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中,资本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利,高管人员要真正承担经营决策失误、信息披露操纵的后果,他们所承担的后果与他们决策时拥有的权力是对称的。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培育是生成企业诚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必须反映“真实、言行一致、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追求,对于有着悠久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来说,传统文化的培育还是其自身的一项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因而,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使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率的、权威性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统一标准的全面的信息,给决策者、市场参与者提供的判断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畅通市场信息的供给渠道与传递机制,提倡诚实守信,制订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信用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从立法、信用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约束的立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结构。

主要

蔡 宁、陈功道。2001.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测量。社会科学战线,1

陈信元、陈冬华、王 霞。2003.转型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基于上市公司的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8~150

林毅夫、章 奇、刘明兴。200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1

罗正英。200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会计研究,8

孙永祥。2001.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1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范文6

[关键词] 信息化背景;中小企业;成长实质;有效规模边界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渐突出、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之后,在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入实施期后,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期间,中小企业面临的成长和技术应用问题成为当今中小企业最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已经占GDP总量的60%左右,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强势的现象并不能掩盖其个体的弱质性: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低,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为数极少。

中小企业成长需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及社会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内在基础的不适应反成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因此,选择、运用和优化信息技术,加强内在基础,借环境改善之力,提升企业成长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成长和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营管理中对共识问题的论述和政策研究,而就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问题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治本”研究较少。本文着重阐述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机理,提出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一个“质”“量”交融、“内”“外”兼修、动态营销环境下有效边界变迁的动态过程,揭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企业怎样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逐阶段的特定信息化过程,以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与机理

1.中小企业成长实质

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分工组织的企业,企业的成长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彭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成长体现为单个企业的内生成长,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过程,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

很显然,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中小企业个体和群体量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成长;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从企业边界来定义企业的成长;而彭罗斯则是从企业内在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说明企业的成长。尽管论述有所差异,但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事实上,企业成长的实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主体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所追求的企业经济效用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以是在某个发展阶段,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各种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发展。它可由特定时期特殊市场营销环境下支持企业成长的内在要素来推动企业在较长时间持续挖掘和利用资源,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成长中“质”和“量”的对称性。企业成长也是企业内外一组复杂关系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平衡、“内外”兼修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宏观环境相对稳定,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就是更完全、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企业成长不会像科斯(1937年)关于企业最优边界理论所认为的“当企业发展到了最优规模,成长就停滞了”,而是通过“成长经济”,由一定时期旧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推进到新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如此逐浪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健康的成长。

简单一点说,中小企业真正的成长是有效规模(在一定时期的最优规模)边界的扩大(见图1中的X1X2X3X4……),是一个“质”和“量”交融、“内”与“外”兼修的动态变迁过程。

2.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指导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除需准确地把握企业成长的本质之外,还要深入把握其成长机理。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企业的边界就在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内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科斯,1937)。具体来说,即一项活动企业既可以亲自完成,也可以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当这项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产生的成本大于由外部市场交易完成产生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利用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而如果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自己完成,从而扩大其边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一项活动不论是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外部市场完成,都将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完成活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向企业提供该活动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则构成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主要是组织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进行比较所决定的。

虽然交易费用经济学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一个边界,但并没说明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边界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真正成长。企业的边界是一个动态的界限,可以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主要是克服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障碍,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同时,蕴涵成长潜力,是一种“水”“火”交融、“质”“量”对称下的、平静中蕴含动态、动态中凝聚着平静的有效规模边界的扩大。

(1)在一个市场边界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而且表现出成长的幅度超过市场扩大的幅度。在现代营销学里,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潜在顾客所组成。在这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效组成要素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消费者购买力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首要因素,它受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借贷能力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人口是构成市场的第一要素,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的潜在容量。影响人口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欲望是消费者受不同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基本需要的特定需求。这些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因素,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多变性,也正是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多变性,使得市场也具有了多变性,因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由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成长大背景下,无论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数量,还是欲望,在一定时期内都呈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设在t0时期,市场域为X0,经过较长时期后,在t1时期,市场域增长为X1,X1>X0。从较长时期看,中小企业的成长应是企业边界的扩大,且是相对市场的扩大。假设市场里某个中小企业在t0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0,在t1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1,则真正具有高成长性和渐进性成长能力的企业要满足:

①Y1>Y0,X1>X0;

②(Y0+Y)/( X0+X)> Y0/X0;

即Y/X>Y0/X0;

其中:Y= Y1-Y0,Y为企业边界增长幅度;

X= X1-X0,X为市场域的增长幅度。

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有进一步真正成长的可能。如果Y/X

(2)在市场域不变或缩小下企业的成长,可以是有效规模的保持,也可以是在新市场域里的滋长。即在X≤X0下,Y可以一直逼近于Y0,或者是在YO基础上跨入新市场域下的滋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企业面对的市场域会不变或缩小。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态势必将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边界也可能会呈现出两种变化:一种是企业边界基本不变。从整个市场上看,虽然企业的边界没有变化,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营效益,都呈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蕴含着成长潜力;另一种就是企业边界的异变,即企业在新市场域中的滋长,充分涌动着企业的成长潜力。

二、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障碍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由市场因素决定,可以用X和X的大小来反映。其影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购买力、人口数量和购买欲望。影响市场购买力的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同样,人口越多,相对来说市场容量也越大。而购买欲望往往是一个决定市场界限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市场上,即使有购买力和购买者,但如果这部分人的购买欲望发生了转移,则市场规模将会缩减。而影响购买欲望的主要是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

2.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及市场的复杂程度等。这主要通过Y与Y来体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影响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资源有限,其成长目标也较单一,即首要目标是为了生存。二是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效率高、成本低。四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和灵活性较强并存。

3.市场结构,主要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来反映。这可以通过Y/X>Y/X来体现。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并不说明中小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中小企业有自己的成长优势:具有大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对环境的强适应和调整能力等。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成长更快。谢勒尔(E.Scherer)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其活力的衰退。

4.企业在新市场中的滋生能力。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柔性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如彭罗斯所说的需要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累积。在21世纪,企业无一例外都要靠学习才能生存。只有学习,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只有学习,企业才能快速地应对竞争对手及客户的变化。中小企业要成为后起之秀,捷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组织。

转贴于

以上主要问题说明了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与大企业成长障碍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用模式不能用于中小企业,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建其适宜模式,以指导中小企业发展。

三、选择合宜信息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方面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间,与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和销售等。对于那些采用了信息技术来改善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其实现经营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经营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以日本为例,在“网络应用与中小企业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调查中,那些利用了网络的企业其销售额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那些没有使用网络的企业(见表1)。

虽然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中小企业有诸多有利之处,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投资缺乏明确目的、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仔细斟酌成长实质障碍,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将能以有效的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1.借用信息技术捕捉消费者欲望变化趋势和购买行为

中小企业从整体上来说是灵活有余,但实力不强。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与大型企业相比都明显不足。但在目前知识、信息时代,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中小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组织和培养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团队,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借以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降低市场决策风险。

2.分层次选择适宜信息技术,逐步实施信息化,改善组织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

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合理安排资金和现有人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的层次性,为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但在分层次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把握基本原则

①紧紧围绕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因素。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之初,就应该对企业的现有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做个评价,列出在现有资金安排下希望和能够达到的提升目标。例如,企业在营销方面需要增强,则可以考虑到客户关系、虚拟市场、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若需要增强内部的管理,则可以考虑内部流程重组、办公自动化。企业只有明确和坚持本阶段的信息化目标,才能在信息化复杂的过程中把准方向,排除种种诱惑,实现最初的信息化目的。

②先进适用性原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不仅关系到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而且还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③经济性原则。它不仅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经济性,而且指系统实现和维护的经济性。

④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

⑤硬件和软件建设的相对平衡原则。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的问题,此时企业容易倾向于购买硬件设备,而忽视和减少对软件系统的投入。企业应适时摆脱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转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其中在选配软件系统时,更应该下一番工夫。由于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多变,中小企业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包括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图形工具、企业管理软件、网管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和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等。同时,是否适合让非专业人员使用、会不会出现由于企业个性化过强而导致的应用软件不匹配等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考虑到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阶段性的重点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⑥重视数据建设原则。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只有建立准确的、全面的数据库,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初期就应根据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基本数据库的采集要有组织保证,并能及时补充、分析,数据项的采集要规范、标准,对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准确性。

(2)分步骤进行信息化时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依据

①按照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见表2)。

根据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分为:辅助办公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化技术、预警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后四项技术又被统称为商业智能技术。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都会产生影响。

②按照企业所处的瓶颈阶段来选择。Venkatraman总结出IT引导企业转变的5个阶段: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浙江大学的李俊等人在Venkatraman提出的阶段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进程,提出了三阶段理论:部门内应用阶段、部门间应用阶段和企业间应用阶段。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自己所处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见表3)。

③按照企业信息化的逐层提升来选择。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决策系统,如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外部网)、MRP II(制造资源规划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OA(办公自动化)等;第四层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这里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可以采取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个别部门的应用开始,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建立内联网、外联网,接通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

④按照企业发展的着眼点来选择(见下表)。

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和核心能力。吴伯凡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正本清源中指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公司拥有的一组独擅的技能,是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作活动协调一致的结果。从战略上看,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使一个公司区别于竞争者并培育出竞争者未拥有的有益行为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战略潜力,尤其在这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的增值能力、稀缺能力、唯一性能力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理、成本、结构等障碍,整合、化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以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力,如通过借助外力触网。一方面与其他中小企业组合,联合租用数据专线上网,并在因特网上制作联合主页,方便访问者查询,也可借用他人网站提供成熟的网上商城为己所有,实现电子商务,以降低上网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企业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打破结构障碍。

信息技术应用使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须面对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深刻理解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动态过程,审视形势,认清根本性障碍所在,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扬长避短,保持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洪涛.中小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苏杭.论日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J].日本问题研究,2005,(1).

[3]倪自银,赵永亮.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及其超越[J].管理探索,2005,(5).

[4]欧阳峰,周远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分析[J].企业研究,2005,(6).

[5]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6]李政.企业成长机理分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李霞.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