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例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1

一、我国信用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但仍需从四方面不断完善2014年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全面推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加强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归集共享公开、促进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失信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探索实践,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方面的进展很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实践探索快于理论研究、公共领域快于市场领域、平台建设快于制度建设、东部地区快于西部地区、垂直管理领域快于其他行业领域等,仍需要不断完善。

一是信用立法亟待加快。个别地方、个别领域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信用信息记录、失信名单认定、失信联合惩戒范围随意扩大、泛化倾向,以及信用修复较难、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对一些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是政务诚信建设亟待加强。政务诚信是联系政府和公众关系的纽带,始终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活动之中,政府机关首先要做好守法诚信的典范,诚信建设须政府先行。当前,个别地方仍存在政务信息透明度不高,服务意识薄弱等现象,因此,政务诚信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亟待切实解决。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0》给出的10项指标来看,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有8项指标(执行合同、获得电力、开办企业、保护少数投资者、办理施工许可证、跨境贸易、纳税和办理破产)得分和排名都取得了进步,但有两项重要的指标得分没有进步,即登记财产和获得信贷。说明我国各级政府还应加强普惠金融工作,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企业应收账款拖欠问题亟待建立长效机制。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跟踪调研,我国企业账款回收周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长的,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逾期率和坏账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企业DSO平均在60~90天,比国际先进水平长30天左右,坏账率大约在1%左右,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4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6月,受疫情影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2%和12.8%。但截至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继续上升至15.3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6.6天,同比增加8.8天。不仅处在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存在应收账款拖欠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同样存在巨额应收账款问题,使得企业本该赚取的正常利润被过多的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消耗殆尽。以至于有些企业宁愿做利润微薄的外贸订单,也理论研究THEORYRESEARCH不愿意做看似利润率较高的内销市场,这是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和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企业高杠杆(由于应收账款回收慢不得不增加负债)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根源。在鼓励扩大内需、出口转内销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当下,企业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问题已成为国内营商环境(同时也是商业信用环境)最被诟病的短板之一。

二、以高质量信用建设助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均不乐观,要更多依赖内需驱动经济增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用建设,更好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一是加快信用法治建设。2019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解决目前信用建设中存在的“信用泛化”问题,根本途径是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公务员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已经明确了信用建设条款,上海等8个省(市)已出台专门的信用建设地方性法规,社会信用体系综合立法也正在加快研究推进。

二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从源头防范公共部门失信违约,破解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拖欠难题。政务诚信缺失是社会诚信缺失的源头,政务诚信建设也是信用建设的关键和“领头羊”,因此信用建设要从政务诚信抓起。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依法对市场主体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为更好地落实上述规定,建议加快建立公共部门和公务员个人诚信档案,引入第三方政务诚信评价机制,并将诚信档案和评价结果依法进行公示,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还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违约拖欠市场主体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大型企业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清理力度,并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责任追究等措施,建立防范和治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长效机制。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同订立、资金保障、支付方式等作出规定,规范付款期限,明确检验验收要求,规定不得以负责人变更、等待验收、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迟延支付。此条例的亮点之一是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即建立支付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或公示,设定了违约拖欠投诉处理、失信惩戒、处分追责等条款。如果相关条例得到严格执行,相信政务诚信缺失现象和中小企业被拖欠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带动企业商务信用环境的明显改善。

三是大力发展信用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和“十四五”时期,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资质低、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且其融资需求具有“短、小、急、频”的特点,传统的银行信贷供给难以满足,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国际经验表明,供应链金融具有与实体交易结合紧密、自偿性、风险低、逆周期等特点,是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我国供应链金融前期主要由银行提供,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近年来,随着商业保理等新型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加入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将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将供应链金融需求和供给进行高效连接,推动了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企业间信息高效流转,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使金融机构能借助这项新技术快捷获取有价值信息,进行客户筛选、风险决策和信贷监控,从而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贸易欺诈、应收账款确权等操作风险问题。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19》,2019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达到1.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增长了15%。从调研数据来看,目前保理公司主要聚焦在制造业、贸易、消费和服务等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信用管理服务。

四是健全商业信用体系,防范化解信用交易风险。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交易比例已高达80%左右,由此形成的商业信用规模每年达到数十万亿元。但是,在拥有如此庞大的商业信用交易规模的同时,除了企业和数字经济平台自身建立的信用管理体系之外,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目前,各企业、平台建立的信用体系是互相独立的,也不与公共信用和金融征信体系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整体的信用风险防范。本应在这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组织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公信力,这就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商业信用约束机制缺乏,企业之间拖欠严重,尤其是处在弱势地位的民营中小企业被拖欠账款问题非常突出。综合有关信用服务机构的调查报告,我国只有17.6%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只有32%的企业使用信用申请表;只有9%的公司由信用经理评估客户信用申请;有27%的公司没有账龄分析报告;有72%的公司不使用外部的信用信息进行决策。在已经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中,将信用管理职责划分到财务部门的占50.7%,说明财务部门仍是信用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将信用管理职责划分到销售部门的占22.7%。2019年,40%的受访企业没有使用任何形式的信用管理工具来缓解现金流风险。只有17%的企业使用了信用保险,8%的企业使用了保理。研究显示,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风险;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程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账、坏账损失。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与外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样重要,控制风险的关键是在内部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而不是其他。因此,当前和“十四五”期间,我国应高度重视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的作用,鼓励行业组织开展同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大力发展市场化第三方信用服务行业,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防范和化解信用交易风险的根本途径。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2

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有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概述

中国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方面,但主要表现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等,同时还在某些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也存在优惠政策。

1.增值税2011年10月31日,国务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做了如下修改:将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改为(一)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将(二)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改为(二)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将(三)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改为(三)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2.营业税2011年10月31日,国务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三款做了如下修改:将(一)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5000-20000元,改为(一)按期纳税的,为月营业额1000~5000元;将(二)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300~500元,改为(二)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营业额100元。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它的施行也是充满争议的。是否既能有效的增进企业的发展环境,又不损害国家税收,是该政策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企业所得税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这一条其实对原有优惠政策没有做出调整,只是将延续期加长了,目前是告诉中小企业,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会一直持续。

4.其他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9号)规定的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继续执行至2013年12月31日。2011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为鼓励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2011年11月14日,为切实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现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本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4年12月31日。其实这些摆在明面上的行政收费并不是很多,政府估计忽略了一些隐性收费,那个才是大头,如何有效杜绝非法收费问题的确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一大难题。

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效果分析

在众多利好的优惠政策制定下,这些优惠政策能否会使中小企业的状态有所改善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但这些优惠政策的力度也被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一些企业家所质疑。在增值税方面,现行税法规定:凡纳税人的年销售额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管其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根据这一政策,小型企业基本上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而小规模纳税人既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同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明显存在税收优惠政策过少,费用列支标准过严,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有些基层税务部门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人为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

增值税的负担其实是在消费者身上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可以以进项税抵扣的,但抵扣的关键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基础的。而在上海部分行业试点将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做法,看似将增加最低为6%的税率,与原先5%的营业税相比,能减轻中小企业税负,但在实际运作中,中小企业的各种零星购买多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不能抵扣成本,增值税率又比营业税率高1个百分点,没准一些企业还会因此而增加税负。同时,根据有关规定,企业贷款利息可在税前抵扣,但仅限于基准利率产生的利息。这样的规定已与形势脱节。时下中小企业如能幸运地得到贷款,其利息必定远远高于基准利率,应当按贷款实际利率给予全额抵扣。所以,政策的调整因根据事实来制定,如果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的话,其调整的意义将被大打折扣。

总结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文化;闽南地区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随着各级监管部门安全管控力度的加强,各类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越发重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了较大好转。但纵观近年来闽南地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总体情况,可知形式安全带来的安全管理疏失是该地个别企业事故发生率反弹的重要原因。要实现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蓝图,达到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自觉自发地寻求安全,真正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安全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而这必须依托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明确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培育宗旨,研究其安全文化培育的方式和途径,真正让“安全”二字入脑入心,才能增强安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培育宗旨

从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即开始了对企业本质安全的探讨,杜邦公司更是通过其自身长达数十年的实践论证了创建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对企业实现长期有效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由此,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实践得以大范围推行。我国的学术界及企业界也对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其创建进行了探索,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更是在2008年颁布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明确了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经过12年的努力,大多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仍较为粗浅,安全文化建设大多流于形式。要真正认识安全文化的作用并培育出适合本企业需求的安全文化,发挥其对安全生产和发展的核心作用,就应当全方位地认识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宗旨。应当认识到安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行业性,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和界定,才能找到贴合实际的安全文化建设之路[1]。鉴于闽南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及生产经营模式的特点,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应当被定义为:由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具有“爱拼敢赢”特质,并由全体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并维护的安全习惯、行为规则、安全意识等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为此,对于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要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就应当明确培育的宗旨。从闽南地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模式灵活的现状出发,应当将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宗旨确定为:以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出发点,以绿色环保为基础,以能持续推动企业安全发展为目的,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以统一全体从业人员安全理念和意识为内控机制,最终凝聚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现状

自2008年始,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作为闽南地区经济发展生力军的泉州市便率先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将辖区内全部企事业单位按照标准评定为A、B、C、D四个级别,对应各自的时序要求逐年提升安全级别,并以此为契机在辖区企业内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广及培育,对拒不整改、不提升安全级别的企业给予降低银行贷款资信、不予年检等处罚,并列入“黑名单”安全监管体系。经过两轮“三年行动”,辖区内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安全文化的培育氛围。但从总体情况来说,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加之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实际效果不如预期,大多企业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安全文化培育的宗旨难以实现,具体体现如下: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薄弱,安全文化培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新《安法》”)、《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都作出了新的要求。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也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了诸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安全生产责任进车间”“不让我眼前有任何人受伤害”等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但收效不大,从业人员大多未能真正理解这些管控措施背后蕴藏的凝聚全员力量、共同寻求企业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执行上往往敷衍了事,安全文化培育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同时,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面对经济格局调整和变化的困境,求“存活”的需求远超求“安全发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90%以上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对“红线理论”不明白、不熟悉,“客户至上”“效益至上”的理念仍占主流。而且,从国内外安全文化培育较好的企业的经验来看,只有企业经济效益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才会注重包括安全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建设[2]。以目前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不具备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经营管理者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对安全文化培育的理解仍然较为片面。采取的安全文化培育方式多为岗前培训、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规则培训、安全会议、法律法规普及宣传等传统做法,员工之间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安全能力评比,创建安全知识分享交流群分析解读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并进行共同安全理念培育的情况较少,尚未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一企一策”型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培育建设流于形式。

(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匮乏,对安全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生产管理人员往往是家族成员,他们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身兼数职,自身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运用多维度安全文化宣教进行企业安全管理的认知不足。由于缺乏专业安全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企业管理人员也很少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手段进行培育及实践,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宗旨认识不深刻,安全文化培育的层次低、效果差。具体体现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解简单定义为生产口号的宣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制定及运行马虎应对,岗位责任人员往往缺乏明晰的“边界”意识,对企业共同安全理念缺乏认同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这样很难将安全文化的培育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纳入同一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也无法通过有效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难以发挥安全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有效预防作用。

(三)从业人员从安全文化培育中受惠少,参与度低,安全文化培育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闽南地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主要集中在是否能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收入,对于企业开展的安全文化宣传推广、比赛、培训等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员工本人难以从安全文化的培育活动中获得参与感,也无法从中获得安全文化培育所带来的宏观效益,遇到突发紧急情况,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较低等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此外,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从业人员关于实现岗位安全的沟通和交流是维系该系统持续运行的动力。从目前来看,闽南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在工作之余很少对相同或类似性质企业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因人、物、管理缺陷造成的事故进行交流,对彼此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也缺乏沟通学习。这样既难以从事故案例中获得相应警示,又难以针对本企业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问题反馈。管理层与从业人员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沟通渠道不畅,各个部门和岗位也难以针对隐患的排查及整改进行沟通协作,不利于风险预防监控体系的建设,企业长期系统的安全文化培育工程也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四)安全文化培育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支持,推广深度和广度有限。首先,从政策法规的层面来看,现行的法律规范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主要放在规范安全管理及作业行为层面,对于企业如何通过培育安全文化并最终形成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内部安全管控机制并没有作出强制性规定,安全文化的培育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安全文化培育实质上属于意识形态建设,其建成及效用的发挥需要实体平台的支撑。由政府牵头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宣教基地,并通过宣教基地安全文化建设实例,指导广大中小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培育,是安全文化建设从意识形态落地的有效途径[3]。但就目前来看,由闽南地区各县市监管部门牵头举办的安全宣教中心主要致力于安全社区建设工程、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和安全文化产品创作工程的建设基本上停留在方案和策划层面,对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引导推广力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建设工程更是从未涉及,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实体平台发挥的效用仍然较小。

三、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的实施路径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未来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在闽南地区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培育建设活动并实现安全文化建设的宗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把握法律法规的修改动向,寻求安全文化培育的法律保障。正如之前所述,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受发展程度、资金、管理能力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对本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突破,只能从现有法律规范的要求入手,以相关文件、政策制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依托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予以保障。2016年10月1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意见》对进一步深化安全监管监察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除了要求逐步设立由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的立体安全监管模式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牵头,引领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体系,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后,2017年公布的《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也在提升全面安全的七大举措之一——提高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中提出以下三点要求:一是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二是提升全民安全素质,三是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力求通过深化安全生产理论研究,推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建安全文化,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可见,近年来制定及颁布的法律规范和政府指导性文件都将深化企业内部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也将在今后的政府监管工作中予以落实。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应把握好政策及法规调整的动向,因势利导,做好培育企业内部安全文化的前期工作。

(二)借助政府监管部门的帮扶、引导,推进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程。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监督监管,在现阶段要更好地培育中小企业的安全文化,政府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目前法律法规对企业培育安全文化并未作具体细化规定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色,通过地方安委会出台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实施细则,对未尽培育职责的企业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事故前行政处罚,把培育安全文化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定职责之一。并结合失信惩戒制度,将不落实安全文化培育的企业列入失信企业名录,通过公安、工商、国土资源等多部门的联动对未尽职责的企业进行约束,让闽南地区中小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建设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次,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在资金、人员配备上对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进行必要支持。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限制,往往不愿意在短期内看不出成效的安全文化培育上多花钱。对此,作为监管部门,一方面可以依法对未尽职责的企业经营者进行处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人员配备、宣传推广、平台建设上发挥宏观支持作用,通过典型示范企业的带动,让更多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带来的红利,引导企业自主自发进行安全文化培育建设。再次,政府监管部门也可通过各级政府安委会、党政联席会的推广、宣传与支持,吸引企业、行业协会及安全生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安全文化培育,并通过“一带一路”的沟通协作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际组织及外国资优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推进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

(三)中小企业自主探索,创新安全文化培育模式。中小企业是安全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只有通过对本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深度发掘,吸收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才能找到具有闽南区域经济特点并适合本企业安全文化培育建设的模式,让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4]。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创建本单位的安全文化:针对中小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短板,从制度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育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边界意识,并内化为时时刻刻以“安全”为本的行为习惯,让“安全”成为经营管理者与全体从业人员共同的职业理念[5]。此外,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更应当克服求急求快的心态,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进行培育建设,深化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增加安全活动举办的次数,丰富形式,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员工对安全的需求等,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中小企业的决策层可以从区域经济及文化特色出发,通过地方文化的渲染、宣传,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安全文化培育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实惠,创新安全文化培育的模式,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以闽南特有的“四句方言”形式制作符合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警示短视频,唤起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注意,并通过建立微信学习群的方式共同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寻找适合本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人员制定轮班巡查制度,走入基层了解本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隐患,并通过安全管理人员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分析总结,拟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行为规则;结合“安全生产月”“新《安法》宣传周”等活动,以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摄影大赛、安全生产微视频比赛等形式,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机制的要求,通过“人人都会被牵挂”的事故模拟演练和“致员工家属的一封信”活动,统一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并致力于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以“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为核心的“5S”蔚然成风;以班组、车间为单位展开安全生产技能比赛,并推选安全典型人物,通过考核及奖惩,引领示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定期安全生产调查问卷,与时俱进调整安全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安全与效益双丰收[6]。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自身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通过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协同努力,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探索,深度发掘,寻求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安全文化培育方式[7],才能实现闽南地区中小企业未来可持续安全发展。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4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没有较大的规模、较多的资金,也没有较多的综合型人才,存在先天劣势的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缺乏较强的竞争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往往会忽视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严重缺乏规范性,这必然会对企业的管理优化产生不良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不佳,会计核算工作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会计基础薄弱。首先,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中小企业普遍未能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财务机构设置不规范,财会人员配置不达标,企业内部严重缺乏优质的财会工作者。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不会配置足够的会计人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混乱,会计责权不明,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多。其次,会计核算无法深入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小企业的出纳多为企业领导亲属,会计通常为外聘。会计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导致财务信息难以及时服务于企业决策,一方面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一方面也降低了会计的企业管理地位。最后,会计资料管理质量低。中小企业内部财会人员责权不明,财会资料的管理未严格遵循相关要求,没有专人负责资料整理装订等,会计资料容易丢失,严重的影响了会计资料的核算、查询和使用,对会计核算的发展也形成了制约。

2.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由于中小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较大,容易导致会计核算科目出现设置不连贯、不科学等问题,如子科目、辅助科目设置不合理、不完整;再如,未按新准则设置会计科目等。

3.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核算不准确主要指固定资产的确认与折旧年限、方法不准确,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不统一、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并存,金融资产核算随意性强,资产减值计提不公允,政府补助确认未明确资产性和收益性等。

4.会计电算化普及不够。现阶段,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并与各个产业不断融合,信息化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是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虽然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操作,然而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这导致传统手工记账未能被淘汰,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自身效力,会计核算效率低下。与此同时,企业的会计核算电算化相关的软硬件设施更新不及时,落后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也会制约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

5.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没有科学的内控手段以及完善的管理条例,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配置等不科学,财务监控难以高质量落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如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点未及时、不准确;银行存款余额未按期核对,未按规定编制余额调节表;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等。

6.内部审计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中小企业处于变化的市场环境之中,想要良性稳健发展,必须依照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管理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工作亦是如此。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企业的风险管理比较差,风险控制难以到位。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及审计工作受其他部门监控,审计工作严重缺乏独立性。

二、优化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策略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关于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以《会计法》为代表的众多法律对会计核算工作作出了规定和限制。然而受客观因素影响,相关法律制度在中小企业内部难以施行。法律制度能够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的“纲”,使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国家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因此,中小企业方面必须正确认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在法律的基础上细化相关的条例,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企业财务制度,以逐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推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发展,保证财会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加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的准确,进而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第一,要健全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并强化相关的审批。中小企业需要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分离企业内部的不相容职务,并帮助相关人员明确自身的责权义务,推动制衡机制形成。与此同时,企业方面应该加强授权审批工作,约束财务会计的工作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确保财务审计人员能够在自身责权范围之内行使自身权利。第二,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审计。提高企业的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提高企业财会核算水平的根本措施。企业方面应首先帮助财会人员树立正确的财会核算意识,再引导企业内部人员正确认识财会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相关工作开展时能够获得多方帮助,进而减少财会工作的落实阻力。内部审计能够推动财会核算工作优化发展,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协助中小企业设计相应的问题改进办法。因此,会计审计人员需要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要积极深入企业的管理经营细节,要帮助企业领导阶级合理分析各种经营活动的利弊,借助财务管理联系会计核算和企业内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推动企业良性运营。

3.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因此,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中小企业方面应加大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严格控制岗位门槛。企业方面可以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利用培训丰富财会人员的知识,提高其财会技能及职业判断能力;利用考核鞭策在岗人员自我优化、自我提升。当然,企业方面还可以积极与高校构建合作关系,让高校为企业培养更具针对性的财会人员,为企业内部的财会人员提供“走进高校”丰富自身理论知识的机会,在“走出去”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内部的财会人员得以在高校熟悉前沿的财会法律,会计政策,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综合素质,进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高质量展开创造条件。

4.强化会计资料管理。会计档案立卷能够为后续使用会计信息提供便捷条件,也能够很好的防范会计信息丢失问题发生。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当重视会计资料管理工作,完善资料管理的流程,推动会计资料管理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方面应该积极建立财会档案室,将会计管理相关的信息及时转交档案室,要为档案管理配置专人,积极防范档案损毁、被盗、丢失等,严格执行档案保管的存毁制度,严格化档案移交。

5.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的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推动会计管理创新优化亦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应当重视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引入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企业方面要及时配置财会相关的软件,建立完善的电算化财务管理制度,并提高财会人员的信息化技能,要借助电算化的财务管理优化会计核算,降低会计核算风险,全面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5

1.普及程度低。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普及率仅为16.3%,远低于外国62.7%的水平。导致普及程度低的原因与中小企业的效益存在直接关系;同时,电算化系统软件开发单位也因资金问题未进行系统升级,导致系统功能不全。

2.系统软件功能范围少,应用效果一般。

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研发企业所采用的电子品牌较集中,且功能研发模板单一。从系统功能方面看,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主要集中于报表系统、账务处理系统、资金流动系统,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工资结算系统、市场变动分析系统却没有得到应用。同时,部分应用该系统的中小企业也未得到应用的效果。导致这一方面的原因为:(1)中小企业未设置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导致部分系统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解决;(2)中小企业在应用系统的过程中仍受到传统会计统计方法的影响,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二、影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几点因素

1.财务软件因素。

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领导者会在心理认知上将财务软件定位于高端技术,认为实施该系统需要极高的维护、运营、管理成本,而且员工在使用该系统之前需要进行系统培训,该系统的经济性能远低于传统手工会计方法,因而企业领导在产品定位上排斥财务软件。另一方面,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市场上完全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系统很少,部分软件公司也认为中小企业财务软件利润低而放弃相关方面的开发,市场存在的、符合中小企业会计运算的软件由于开发企业实力较弱、名声较小,导致很多中小企业以安全隐患为由放弃购买和使用,上述两方面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极度匮乏,不利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大规模推广与应用。

2.企业领导不重视,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大型公司管理制度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反映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上就是“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直接影响企业运转,领导对系统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否得到顺利实施。同时,部分企业领导受制于传统管理思想与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而对电算化系统产生偏见,对会计工作也缺乏足够认识,认为会计只是单方面的进行财务总结、工资计算、资金管理等工作,忽视了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动性特点,也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层次上认识会计电算化,忽视了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的影响。另外,中小企业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难以集结足够的资金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部分企业只重视资金的短期回报,忽视了系统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3.财政部门管理职能发挥不好。

我国财政部虽然早已颁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但各省的实际推广情况却差强人意。以湖北省为例,从湖北省现阶段所开展的电算化培训来看,该培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培训内容单一,与系统操作相关的内容仅仅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建立公司账目、制定总账、制作报表的两个子系统;(2)考核内容简单,湖北省会计电算化考试内容比较简单,通过率非常高,同时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缺少有效的监督与管理;(3)培训时间较短,学员所接受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体系。湖北省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多为“突击训练”,对于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人员而言,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完整地会计电算化软件运转知识。

三、加快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几点建议

1.研发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软件。

针对现阶段软件公司普遍只注重大型企业财务软件开发而忽略中小企业这一情况,本文建议应该由政府牵头,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相互协商;必要时可给予物质支持,鼓励软件开发商研发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软件。同时,政府可对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条例进行统一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针对中小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进行统计,为开发商研制中小企业财务软件提供真实数据,保证财务软件的潜在市场。在功能应用设置上,要集中体现中小企业的普遍需求与个性要求,以科学、适用为原则,降低系统操作难度,进一步提升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程序,确保软件系统的实用性。这对于软件开发商降低开发成本、降低软件销售价格、加快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2.灵活运用的电算化推广模式。

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要求,可以灵活运用会计电算化推广模式。针对部分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等问题,可以现阶段十分普遍的软件租用模式,即中小企业不必承担整个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成本,也不需要指派固定人员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与升级,通过租用厂商提供的资金总结、财务分析、制作报表、财务管理等多项功能。针对资金相对充裕、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具备电子软件专业人员的企业,可构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模式来实施会计电算化。不仅可扩大会计电算化系统覆盖范围,也能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活跃市场经济,促进市场发展。

3.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指导自身电算化系统发展、管理的指导方针。针对中小企业实际管理问题而言,方针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本企业系统计算机机型、语言形式、财务数据结构、相关人员培训标准做出统一安排;(2)深化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在本企业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激励本企业员工努力工作,及早完成系统实施;(3)完善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市场与社会环境,并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尽快实施电子数据处理系统;(4)建立与企业相应的奖惩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加深领导对电算化系统的认识。

企业领导从思想上接受会计电算化是顺利推广会计电算化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向中小企业领导介绍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与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并使其能了解会计电算化的运作流程及运作要求要求,以便进一步推广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企业必须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聘请专业教师讲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重点。在软件品牌宣传中要选择实用性强、品牌信誉高、售后服务好的软件;在培训内容上要扩大培训范围,除了基本的账务培训之外,也要进行报表操作培训、采购销售信息培训、工资结算统计等内容;在检验培训效果检验过程中,要从学员具体情况入手,通过结合本企业所面临的实际财务管理问题进行考察,使学员能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

四、结语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6

 

一、中小企业概述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由于各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不同,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不同。中小企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逐步成长起来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活力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类型之一。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从建国以来已进行过几次划分:1950-1962年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作为标准划分;1962-1978年主要依据年固定资产价值和企业年综合生产能力来划分;1999年按照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来划分,把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的划分为大企业,年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在5千万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其它的为小型企业;2002年参照国际上的划分标准,以“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二、中小企业的现状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7%、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一)中小企业的作用   (1)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平台。从供求关系上来看,我国的就业问题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在当前的经济转轨时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其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到了城镇就业的75%,成为就业的主要平台。   (2)中小企业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动力。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稳健运行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也说明,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灵活性,在金融危机中是抑制经济衰退、经济复苏的助推器。中小企业能够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自由竞争,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自由竞争。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范围广,分布在各个行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考核主要因素之一。   (3)中小企业是推动技术改革的重要力量。技术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中小企业对于推进技术进步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迫使其改革,在技术改革上往往入手比较快;中小企业有大企业没有的特征,如规模小、转型快、经营灵活等,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服务,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大多是勇于进取、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实干企业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亚于大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到目前为止,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开发的。   (二)当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   有关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法律法规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一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捐赠。二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依法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三是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四是国家对失业人员创立的中小企业和当年吸纳失业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符合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政策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征、免征所得税,实行税收优惠。五是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2)《企业所得税法》:统一的普通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调为20%。“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纳入小型微利企业;把风险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70%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3)《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农、林、牧、渔业调低为3%~10%,制造业为5%~1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为4%~15%。(4)《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由原来的工业6%、商业4%统一降低至3%。(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可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三)税收政策的局限性   (1)税收比较散乱。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总的来说还没有放在一个战略高度,关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比较零散,缺乏一个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监管方面也没有一个规范性和有效的法律强制力作为保证,个别部门乱征收税费严重。   (2)税收优惠方向不够清晰。我国当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把重心放在了税收上,忽视了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对于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欠缺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应该是政策扶持的关键,现行税收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   (3)税收征收方式不灵活。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征收方式主要有定期征收、定额征收、查账征收等。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混乱的现象,地方税务部分往往不考虑中小企业的账务是否健全、盈亏等,直接按定期、定额征收,很难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状况,易出现税费漏征、少征、不征的现象,体现不出征税的严肃性,这种方式也不利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从我国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到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给企业结构性减税措施,总体来看,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是比较有限的,为了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对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以便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一)从整体上完善税收法律   可以参照外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把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写入宪法或民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国家征税有法可依;在税收政策上放权一部分给地方政府,在确保与上位法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与地方实际情况灵活性相结合;制定税收实体和程序上的基本法律,把税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税法效力、适用范围等纳入其中,搭建好依法、公正、透明、可诉的路径。简化中小企业的审批程序、降低登记成本,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税收制度,给中小企业更多税收优惠政策。   (二)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由于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市场秩序上应该确保中小企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当前,中小企业的税费太多,并且行政单位都想伸手,企业担子很重。中小企业对各种税费自身抵抗能力弱,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必须明确政府机构的职能与权限,并透明化、公示化,对于中小企业应少干预,多支持,通过法律明确中小企业的地位,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四个就业机会里面大约有三个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如果让中小企业把更多的利润留下来发展企业,不仅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也大有裨益。税收优惠是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也是税改的一个趋势,主要途径有:降低税率、税收缓交、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等。同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法律措施并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体现出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中小企业符合政策的项目,可按规定享受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具体办法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要抓紧研究减轻企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措施。对纳入试点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由地方政府确定,对其从事担保的业务收入,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   (四)从营业税逐步过度到征收增值税   当前,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营业税中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用增值税来代替营业税是一个不错的路径,有利于减轻税负,促进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增值税扩围将会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税制改革的“主战场”。增值税的拉大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拉动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中小民营企业更多的放水养鱼的空间。   (五)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措施配合实施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与其他政策手段相配合,从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体系。加大对政府政策的宣传,对中小企业进行引导,指明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途径、方法,但不去强制;从金融机构的源头税收上作调节,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创业、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应予减税、免税。   (六)完善中小企业税收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税务系统在对中小企业的理念上要发生根本转变,改变过去那种区别对待企业的做法;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申报、纳税程序应给予简化,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总之,给中小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整个经济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把更多的钱留在中小企业,减轻它们的税负,以这种方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规范

随着时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发展背景下,国家支持并且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方面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资产以及人力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另一方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为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定财务管理条例,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效把控企业风险,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因此中小型企业要做好财务规范管理,利用市场优势,稳定发展,共同作用于市场经济体制。

1.中小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目前的中小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据关键地位。做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当前至关紧要的问题,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业务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经济效益。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行过程中与企业其他部门合作协调,共同作用于企业建设,保障了企业的发展进程。②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远大目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做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企业财务数据,从而更好地辅助企业高层进行财务决策工作,稳定企业经营状况,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资源利用率,合理分配运营资金,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紧密依托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及管理,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对运营资金的高效利用,将企业收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营价值,从而将企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远发展。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2.1财务部门配置不合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目前一些成立的中小型企业多是是熟人合伙,发展水平低,鲜有设置专门财务管理部门,而且有些财务管理者一般也是由熟人担任,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与素质,甚至一部分中小企业雇用专门的财务公司,缺少对自身财务问题的了解。导致不能专业、具体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使中小企业发展落后。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常会出现人员聘用不合理、“能者多劳”等现象,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中小企业更多看中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人员工作情绪低迷,流动频繁。同时,企业管理层对财务人员的培养投资不足,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很少接受或是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如果企业财务人员能力不足,仅懂得简单的账表与账账的整理,对财务分析一窍不通,就会使企业的财务账目不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久发展。

2.2财务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机制亟待加强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盲目存储大量的闲置资金,以为保证资金充足就可以稳定发展,但储存闲置资金无法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固步自封,就会使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可能会停滞发展。甚至还有一部分具有“冒险”心理的企业会冒着资金流短缺断裂的风险而想要激流勇进,绝地求生,但这种“勇猛”更大的情况下可能会以失败告终,最终造成企业严重的财务危机。另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支持多个项目发展,往往会专注于某一项目发展,这虽然集中了发展能力,但也存在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问题。

2.3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在现今中小企业发展中,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其发展力度较小,普遍存在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兼具在发展中融资力度不足,融资较为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因企业建设规模较小,企业控制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运营资本,又因偿还能力较为低下,其在银行进行贷款项目时受限条件较多,加之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个人私有经营,银行缺乏对这些中小企业的合作信心,所以企业在银行中的贷款进度较为困难。企业运营中无法进行有效融资,资金周转困难,这就限制了企业投资项目的开展,致使企业不能从长远方向来考虑项目投资,过于注重眼前的收益。

2.4缺乏财务管控能力,运营资金利用率低

在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中,大部分企业缺乏相对稳定健全的财务管控机制体制,对于资金规划的方向不明确。在财务管理中,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是有效保障企业融资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它决定了资信水平以及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长远发展。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资金的投资规划方案制定缺乏切实可行性,信息分析不够全面科学,却又不计成本及自身资金运营状况,盲目贷款融资,甚至还有企业与企业彼此担保,“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存在,致使中小企业群体债务负担加重,资金有效利用率走低,随时可能陷入资金周转危机。

3.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3.1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方面,要做到专人专岗,职责明确,将任务具体到个人,一人专职,避免身兼数职情况。在合理制定财务机制方面,要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优秀财务管理人才待遇,这样就可以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财务部门要与审计部门分开管理,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要“泾渭分明”,杜绝混淆不清,从而有效的保证企业财务安全。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专业素质,掌握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及财税知识,企业要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并由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入职新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二是提升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认同感,端正个人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熟悉并掌握企业财务管理流程,遇到问题后要及时反映并迅速制定解决处理办法,做到高效、便捷、规范机制;三是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工作中有效利用法律知识,有利于正确运行财务管理。

3.2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在进行资金交易等财务活动会一定会面临或多或少的风险,但是风险与利益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因为害怕风险望而却步,这样会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错过机遇与挑战,与成功失之交臂。但是也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就忽视风险问题,盲目发展不可取。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注重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把握好风险才能稳定长久,企业方面要规范企业资金的使用,认真审查交易流程,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内部管理上要加强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保证企业财务安全。财务人员要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基础与专业能力,正确认识企业财务形势,有效处理财务风险,才能使企业稳定长远发展。

3.3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首先中小企业本身要明确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提高企业诚信意识,积极提升企业资信度。中小企业应加强自我认知并努力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势,认真探索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快自身经营管理观念的创新转变,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保证项目信息明确清晰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缩减投资成本,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收益。同时,中小企业要力求诚实严谨经营管理,积极主动参与资信保险和担保,从而实现建设企业自身的优秀环境,为拓宽融资渠道打好良性基础,促进社会资源的放心注入和提高金融机构的合作意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合理的财务管理的企业是不长久的。当今时代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我国当前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要取得可持续性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效发展策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在严格遵守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为目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在此过程中,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努力促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企业的管理层还要认真研究企业资金运营现状,制定出一套完备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避企业财务问题,高效利用企业资金,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发展力、管理自控力薄弱导致财务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制约、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企业要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根据企业本身的特殊性,积极建立并完善各项相关管理措施,努力开拓思维创新管理理念,加强自身资本积累和融资能力的提高,尽快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并支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本质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范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营商环境;优化策略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是近年来,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严峻、金融危机等影响、自身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并不乐观的态势,许多中小企业相继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近年来,随着各地中小企业问题的逐步出现,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助推中小企业渡过寒霜期,迎来新发展阶段,而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助力中小企业实现自身提档升级,加速加快发展的步伐。

1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是,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在新的经济背景下,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同样存在挑战。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若想乘势而进,在纷繁的市场竞争中稳占一席之地,就要破解发展中自身存在的困难和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

1.1中小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困难分析

1.1.1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薄弱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薄弱。因为其自身发展的相对单一性特征,因此包括在财务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科学完善的机制措施相协调配合,阻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受中小企业规模限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一般都规模较小,在财务控制核算等方面也不够规范成熟,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企业难以获得较好地发展。企业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人员的配备也不够充实,经常出现分工不合理、不明晰的情况,自我监控能力相对弱化。与此同时,来自国家税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忽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监督,并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等的支持,外部监督显得更加随意,不够规范。

1.1.2信贷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弱

中小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取得信贷融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必须有担保物进行担保,还要符合相应的融资条件,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举步维艰,无法顺利融资。因此,许多中小企业铤而走险,选取地方高利贷进行周转经营,高利贷高昂的利息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即便短期的高利贷解决了一时的燃眉之急,也无法实现中小企业发展中长期的信贷需求,而多次的重复借贷,会使中小企业渐渐不堪重负,最终走向破产倒闭的结局。中小企业受规模、融资能力、偿还能力等影响,企业的资本长期得不到平衡,过多的负债使得企业经营风险一直居高不下[2]。为使资金尽快获得收益,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就要迫使其进行短期投资,所以中小企业在经营运行中普遍缺少可行性高的规划和长远的投资,粗放式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理念,导致中小企业容易忽略经营、财务与资金风险方面的防范意识,对潜在的风险缺乏预判,容易陷入经营困境,导致严重的后果。

1.1.3缺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人才是必需的,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一方面,当前许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组成相对简单,管理人员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致使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企业的会计岗位人员不固定。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掌握欠缺,专业素质也普遍偏低,工作效率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决策者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程度,缺少对专业会计人员的吸纳,同时员工的福利待遇体系与晋升渠道相对较差,限制过多。在会计的核算方面不够规范,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方面随意性较强,内部财务控制质量不突出,效果差,内部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的配备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分工不明确,自我监控能力也薄弱。

1.2中小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

所谓外部环境,也就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能够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营商环境代表着发展的软实力,关系到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及招商引资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加剧,营商环境的优化渐趋重要。尤其是国家层面将优化营商环境当成一项战略来实施,更是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视程度。因此,各地纷纷出台了各项营商环境的优化措施,助推当地企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营商环境给其发展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处理、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等方面。

1.2.1地方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小企业来说,营商环境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割裂”状态。无论是出于“避嫌”还是其他方面的考虑,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在企业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地参与,加上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少、收益差等,地方政府对其关注自然更少,常常出现地方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零交流”的现象。虽然保持适当的沟通距离,能够有效避免地方政府公职人员的腐败投机等不法行为,但这种过于极端的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沟通的不顺畅,致使一些项目推进受到阻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2.2地方政府服务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各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营商环境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某些地方政府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做表面文章,相关公职人员思想境界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营商环境建设在口头上、笔头上,但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为企业谋划、给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走形式、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窗口单位及一些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的部门,工作人员不作为、营商环境差的现象相对突出,机关办事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营商环境的落后,不同程度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代表,是富有吸引力与凝聚力的象征,是具有内驱动力与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从总书记提出“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起,到国家层面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依次出台就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优化营商环境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某种程度上说,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中小企业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城市吸引力、提高招商引资能力的表现,通过营商环境的优化,能够提高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软实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获得更优质发展平台的基础,是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必要举措,是激活城市内生动能的最好加速器。

2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大大小小的难题,有一些是企业自身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还有一些是营商环境差造成的,这些问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破解之道。尤其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层面都已经注意到了营商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推进措施。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转变当前面临的困局,助推中小企业盘活自身经营结构,破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顺利转型升级和高速发展。

2.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

首先,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上找到根源所在,并进行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要盘活经营思维,善于把握市场方向,调整经营策略,用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综合实力。其次,中小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要承担起统领和协调的职责,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号召融资担保机构适当放宽融资贷款要求,为其提供融资担保,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为其创造优厚的营商条件,助力其实现自身的提档升级。最后,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积极联系对接具有发展潜力的、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通过座谈走访的形式,积极向其宣传政策措施,帮助其谋划发展,并帮助企业与融资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等,为其解决融资难题。

2.2加强政府管理建设,推进政策落地与信息共享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营商环境的建设力度,从自身改革做起,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抽调营商、发改、工信、财政、金融机构等职能部门,组成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将营商环境的改善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按步推进。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给予中小企业从招商引资、投资建厂、项目规划,到投产运营、市场推广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持和关心。针对政务服务部门,加大审批事项的办理力度,推行“阳光政务”等,以上门办、网上办等形式,为中小企业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强公众监督,通过建设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政策措施的阳光透明,为中小企业发展扫清障碍,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建设等的服务内容,建设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服务咨询系统,为企业发展开方便之门,助推其实现稳固发展[3]。最后,针对与企业有直接接触的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窗口单位,制定审批简化流程措施,对窗口服务人员按期培训,并针对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2.3加强人才建设和管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实现稳定快速发展,减轻税负是有效的手段。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座谈会谈等形式,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难题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税赋减免措施,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状况、盈亏情况等决定对企业实行部分减免还是全部减免[4]。另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其次,可以出台适当的税收补贴政策措施,按照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年盈利状况等给予一定量的税收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实现快速发展。另外,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加强与人才市场、高校等的沟通和交流,利用政府的职能作用,组织一些人才的交流沟通活动。从政府的角度,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从政策上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应用。再次,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欠缺、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不好等弊端,政府要从人才引进上给予支持,引进内控与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并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等方式,转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陈旧的管理观念,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5]。最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规章制度建设,从待遇、职业规划等方面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应用力度,积极引进重点院校、海外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的福利培养补助方案,利用优越的政策措施、福利待遇等,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