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例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1

[关键词]会计人工智能;会计教育;应对策略

1会计人工智能发展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简称模拟人类智能。自1956年美国达多马斯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开始,人工智能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计算、预测和搜索功能,强人工智能具备人类思考、认知能力,而超级人工智能拥有比人类最优秀智能更聪明的智能。人工智能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2年深度学习算法在ImageNet比赛后被广泛运用,2016年德勤财务机器人问世,AlphaGo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2018年第一家无人银行开业,人工智能作画等等。智能机器人不再仅仅机械执行人类指令,而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完成深度学习,这意味着未来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机器人的新物种或新人类出现的可能性。会计人工智能引起会计界普遍关注源自德勤财务机器人研发成功与使用。会计人工智能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机器人等概念并不相同。会计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相互融合与应用,其概念更为全面。会计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在会计领域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通过智能感知、智能学习、智能推理、智能处理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实现对会计人员智能的模拟。会计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正在获得更多关注,彭启发(2019)指出中化国际公司利用会计人工智能实现了财务流程自动化;商业银行引进毕马威财务机器人,完成智能数字化业务流程处理。刘雄涛(2018)认为会计人工智能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替代作用更强。会计人工智能对会计教育也正在产生重大影响。

2会计人工智能对会计教育的挑战

2.1培养方式的挑战

会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改变人机关系,从而影响会计教育培养方式。会计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智能机器的数据处理、决策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更高,人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威胁和挑战。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与会计领域深度融合,智能机器具备比会计人员更优秀的智能,机器可能成为主导者,人将丧失主导地位。在会计教育方面并未重视在会计人工智能发展下人机关系问题,在教学中更多重视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输,缺少上机操作、实验实训课程安排,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若会计人工智能机器功能愈加强大时再改变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实施会更加被动。

2.2培养内容的改变

会计人工智能会对传统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核算及监督方法与流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会计教育培养内容。实务界呈现出手工、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共存态势。智能化对会计教育挑战更大:德勤财务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阅读,海量文件快速作业,高效处理数据。安永在业务和客户服务中使用了两千多个机器人,节省210万小时。人工智能已实现了快速处理数据、按类别归类账户、自动生成凭证、生成实时报表以及出具分析报告等功能。运用机器人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及降低企业成本,压缩主观判断空间,提高信息准确性。会计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传统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职能受到影响。核算职能将被取代,监督职能则会强化。在会计培养教育中,多数高校虽有信息化培养,但缺少智能化课程。针对最新发展趋势、业务流程的改变、对职能的影响等内容缺少深入讲解和培训课程。

2.3培养方向与结构调整

目前高校以培养财务会计人才为主,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强调会计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在会计人工智能的影响和冲击下,财务会计岗位将大大缩减。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智能化机器人将取代35%的岗位,会计排名较前。企业从成本、效率、准确性角度出发,会更倾向使用会计人工智能,大量财务会计人员面临失业风险,向管理会计转型成为必须。仍以培养财务会计人员为主的专业和学校会逐渐被市场淘汰。会计人才结构需要调整。初级会计人才数量庞大,中高级会计人才数量少,注册会计师仍有缺口且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的特点。会计人工智能首先冲击基础会计人员。大量会计人才还没有适应会计人工智能逐渐普及的现状。专业性强的会计智能培训数量稀少,会计人工智能再教育方面没有相应配套机制。

2.4信息安全培训与法律边界挑战

会计人工智能的业务流程通过预设代码完成,代码存在被攻击的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增加。信息安全局势在不断升级,若企业系统发生瘫痪、数据丢失,将会给企业造成极大影响和损失。目前缺少会计信息安全防控的处理、培训教育。会计人工智能仍属于新型业务,其发展速度快于法律更新的速度,在决策失误、责任担保等方面存在法律界定风险,例如会计人工智能系统若被人为操纵法律责任将如何认定?若其造成企业损失及社会不良影响,经济后果和法律责任怎样处罚?会计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人格?此类问题将逐渐凸显,对法律边界界定形成挑战。

3应对策略

3.1升级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智能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校应根据企业调研、社会实际需求以及会计人工智能发展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工智能纳入高等教育培养中。建设智能实验室,加大会计人工智能实训实践、仿真模拟的课时量,加大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课时,根据更新的业务流程设置课程,培养学生主导地位和意识,从会计教育源头做起。加大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管理会计等方面等培训,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评估回访,对其培养发展方向进行管控,从生源做起贯彻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2走出惯性区,适应会计人工智能新流程

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工作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对会计人工智能发展没有直观感受。但以其发展速度,影响全行业只是时间问题,会计人员应走出自我惯性区,通过网络课堂、会计人工智能培训、研讨会议、获取资格证书等再教育形式不断提升知识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操作能力,适应会计人工智能下的新流程、新要求,以免被社会所淘汰。

3.3培养管理会计,高端人才

在会计人工智能的冲击影响下,会计教育应转向以管理会计为重点的培养模式。管理会计作为未来会计领域的“蓝海”,人才缺口达300万人。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均强调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会计教育应转变方向,重点培养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201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主题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会计教育应调整人才结构,控制基础人才数量,建设智能化会计人才培养梯队,培养智能信息化高端会计人才。

3.4加强信息安全培训及法律界定

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信息安全以及法律边界界定尤为重要。人机关系中应由会计人员为主导,不能过度依赖技术甚至由智能影响控制。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信息安全以及智能的监管控制,增加信息安全培训,重视人本管理。逐步将人工智能法律界定问题在《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加以完善,制定相应会计标准并进行宣传培训,避免财会人员利用会计人工智能产生有损公司、社会利益的行为。

3.5把握时机,占领先机

智能革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大国目前处于统一起跑线上,这是中国的机遇。在公司数量以及融资规模上,中国与美国已经形成二强争霸局势。普华永道预测中国有望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大国。目前我国会计人工智能应用层、技术层方面表现良好,在核心技术基础层比较欠缺,例如算法、数据、芯片。应提倡、重视基础层的研发与应用,在会计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合作交流、学习研究。把握发展时机,顺应局势,占领先机。早创新、早研发、早培训、早落实、早推广,让会计教育为会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总结与展望

会计人工智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实时账表、多样化报告、账务自动化等逐步实现,未来会计人工智能将形成人机合一、虚拟与现实合一、自主智能、机器中介消失、深化决策、跨界融合等一系列新趋势。会计人工智能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的方式、内容、结构以及信息安全和法律边界,作为面对者不能采取打压、逃避的方式,应积极面对,从会计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做起:高校生会计培养模式;会计人员走出惯性区,通过再教育等适应新形势;着力培养高端人才、管理会计和信息智能化人才;加大信息安全管控和法律边界界定;把握时机,占领先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大和深化会计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会计行业的产值,更好地为会计教育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华.基于智能制造环境的企业智能财务创新[J].财会通讯,2018(29):64-67.

[2]高奇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识中国与世界的关键———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全球大变局[J].探索与争鸣,2019(1):28-31.

[3]彭启发,王慧秋,王海兵.会计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9(5):114-119.

[4]杨虎涛.从人机关系到跨人际主体间关系———人工智能的定义和策略[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12):9-14.

[5]郑明.论人工智能下会计人员的转型[J].财会学习,2019(4):96-98.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对策

一、引言

2020年7月9日至11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引发各个行业的广泛思考。近十几年以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究得到显著突破,在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在智能化发展冲击下,数据革命、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原有企业管理和发展思路。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规划,对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前沿发展的行业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而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仍相对较少,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HRM)行业的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尚不明朗[1]。在人工智能应用深入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变革将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多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而以信息化、电子化为代表的多种行业革命已在过去二十年中得到较好发展:行业成本逐渐降低、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升级、人员考核及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有效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构建“AI+HR”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二、文献回顾

人工智能(AI)概念最早由JohnMcCarth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通过机器学习使智能系统以学习人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实现智慧服务,从而自动寻找问题的最优解或直接完成复杂任务[2]。与常规计算机不同,人工智能是基于模拟人脑、智慧学习的系统,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自行动等生物智能特征[3]。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来看,国际公认的人工智能有三类:超级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以及弱人工智能。当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相对较为统一。人工智能深入融合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带来的效用将是巨大的,其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推进精准招聘、提高企业薪酬管理科学性,并促进管理模式转型[4]。另外,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人工神经网络离职预测、基于知识库系统的候选人搜索引擎、基于文本挖掘的人力资源情感分析、基于遗传算法的员工排班系统、提供信息提取的简历数据采集和交互式语音应答的员工自助服务[5]。Jia等人于2018年曾提出了“AIHRM”的概念模型,即人工智能可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相结合形成六种“AIMHRM”系统:智能的决策帮助系统、智能评估系统、人与机器互动系统、智能培训系统、咨询系统和智能激励系统[6]。基于人力资源的主要任务而言,Strohmeier和Piazza提出了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模型,即人员配置模型、绩效管理模型、发展模型和薪酬模型[5]。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将打破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生态和就业现状。已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职场应用打破了原有人力资源市场生态,但对原有劳动力并非是纯粹的替代关系,在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HR”的新型发展业态[7]。另外,就业水平和易受自动化影响的程度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据估计:中国将有77%的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美国、英国的这一数据为47%、35%[8]。基于以上分析,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利用现有技术推进智能化管理、如何解决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问题,是学界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应共同探讨的主题。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一)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发展现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融合发展,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未实现充分融合和利用。简历筛选、面试联络等基础重复性工作的技术普及面仍然较小,薪酬管理、战略规划等复杂性较高的工作的技术参与度仍然较低。从行业技术需求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就各有特点,对技术融合和信息化程度的需求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企业人才的战略培养花费的时间往往不足[9]。人力资源工作行政色彩浓重、人才开发培训体系及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理念和技术融合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将极大改善这一效率问题,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战略的精力投入,更好地发挥战略规划的价值增值。人工智能技术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影响方面:其可以显著提高部分工作岗位的效率,降低出错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体系,对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模式变革有重要意义;消极影响方面: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将在未来淘汰一大批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进而影响我国人均薪酬水平,可能引发就业危机甚至加剧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整体来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内尚缺乏智能化技术的使用标准和规范,且目前既存管理模式大多尚无法实现投入成本与所节约人力成本的均衡与对等。

(二)当前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业应用。当前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主要表现为弱人工智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为视频识别和语音识别,主要体现在招聘和培训环节[10]。其次,近些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的应用范围亦有一定扩大。因此本文就薪酬管理、人才甄选与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三个方面浅析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业应用与发展。第一,以薪酬管理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推进企业智能算酬。“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理念,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可以能调动员工创造力和积极性,还能在高度竞争化的人力资本市场吸引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着配套职能不规范、企业战略相关度低的问题,推进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改善以上问题。基于程序化的运算,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在考核指标的完善性、考核周期的固定性以及公司内部薪酬待遇的公平性方面有较大改善。此外,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可以根据职位设定、行业及城市平均薪酬水平、CPI、就业率及失业率等情况科学设计基准薪酬,保证企业薪酬科学性[11]。第二,以人才甄选和培训方面的智能化应用推进效率提升。在人力资源的遴选与培训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培训效果的稳定性和标准化。如利用智能化手段将职位环境、技能应用场景进行仿真模拟,提供职前培训、素养评估及职业定位等形式的人力资源服务。从实际技术来看,AR、VR等虚拟技术可以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将知识、技能形象化,将知识图谱可视化。此外,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先对应聘者进行预结构化面试,对面试者的回答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和分析。如通过对应聘者语言中“战略”“规划”等相关词语的识别判定该应聘者的战略眼光及思维高度;通过对行业专业词汇的分级识别判定应聘者是否具有深入的行业工作经验。其实2017年起百度公司就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员工培训平台,挖掘知识资源并将其以智能化计算呈现知识图谱供学习使用,这一应用将在互联网行业内形成样板效应,推动未来的行业技术应用。第三,集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展尚不完善。近些年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通过整合云计算、互联互通、大数据技术等提供组织架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考勤及绩效管理、薪资社保管理等传统职能,并在这些基础上新增设了健康管理、社区联合管控等新服务,结合社会环境(如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防控)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市场主要有面向大中型企业的“北森核心人力云”“泛微E-cology”“i人事”以及大众化、普适化的“钉钉”等。而相比之下,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厂商三大家(Peoplesoft、Workday、Kronos)代表着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最高水平,在管理的系统化、流程化方面有较大优势。希尔顿、联合利华和高盛等700多家公司也都已具有一套由“AI+HR”的管理系统,且均在近3年内采用了AI面试。以希尔顿酒店为例,这一系统将其平均招聘时间从40天左右缩短到5天。

四、人工智能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力资源供需格局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多元化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未来的技术应用将在智能化、定制化和高效化三个方面做出较大突破,如以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智能化物联网系统将辅助完成职前培训、企业值勤与工作状态考核等;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将辅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现对不同员工的特征画像、薪酬设置以及岗位定制等。具体来看,技术对于员工入职档案建立及个人信息台账管理、职位设计和绩效考核等常规性业务有较大帮助;对于简历筛选、面试联络等重复性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部分或完全取代人工流程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二)成本控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创新转型困难。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应用面临着成本高、进展较慢的困难。从基础设施来看,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再到整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都需要技术+设备的支持;从目前的企业规模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对大部分小微民营企业而言推进智能化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推进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无疑应该以规模以上企业及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发挥先导作用,探索出一条成熟的技术应用路径;对于难以支持高昂技术成本的小微企业应逐渐转变观念,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到智能化技术带来的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3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

(2)社会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

(3)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

(4)人身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4

【关键词】智能化;财务机器人;会计教育;冲击

人工智能从20世纪40年展至今,虽然没有普遍使用,但是在大部分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区域已经普及。在计算机、银行、会计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而且范围会逐步扩大、技术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迄今为止,我国对于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影响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总结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还没有指出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应用,从会计教育角度的研究更加少之又少。目前,国内外研究会计教育改革的文章较多,但研究财务机器人在会计教育领域应用的文章较少,财务机器人在我国会计教育领域上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2017年5月“德勤财务机器人”问世,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侵占财务人的岗位,财务人将面临就业和失业双重危机。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给会计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我国会计教育将如何顺应潮流积极应对?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以代码为基础进行目标实现,可以极速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处理问题,储存大量的数据源进行模拟运算,这些模式构成了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通过研究模拟人类现实活动的智能系统或智能机器系统,实现减少人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企业常用的财务机器人系统所运用的技术

鉴于当前智能化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大多为初级领域,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企业常用的财务机器人系统所运用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财务机器人包括三个部分,光学字符识别系统、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电子财务记账系统。(1)光学字符识别系统作为财务机器人的眼睛,批量、快速的识别会计单据,且把识别出来的会计单据图片整理到一个文件夹中。(2)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简称RPA,作为财务人工智能的核心流程,RPA可以通过录屏,完整的录制计算机使用者的应用操作,然后不断的模仿并重复对计算机操纵,从而成为虚拟劳动力。RPA的技术实现分为,录制使用者屏幕动作,自动生成脚本程序,手动修改和生成脚本程序,并根据最终的脚本程序反复执行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3)电子财务记账系统作为财务机器人的账簿,也是财务人工智能的基础要求之一,相对于传统的电算化账簿有了更多的出入,大企业运用更多的是SAP系统,而针对小企业运用更多的是MEGI系统。

2.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进程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进程,“财务机器人”也应运而生。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可以帮助会计人员高效准确地处理基础的、机械的、单一的、重复繁琐的会计事务,大大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让会计人员可以从事更高层次的财务分析,财务工作由此变得更加智能化,也更加便利。(2)财务机器人可以确保数据计算准确财务机器人可以确保数据计算准确,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务机器人来临的时代,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时候,会计职能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会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以适应和应对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给会计人所带来的冲击。(3)大型企业已争相试用财务机器人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已争相试用财务机器人。在2016年3月10日,德勤与KiraSystems联手,推出财务机器人H5,正式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中。2017年,德勤首推财务机器人——“小勤人”。财务机器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在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表现越来越优秀。希望未来会计行业财务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也能够普及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在智能化大潮下尽快融入其中,提高我们会计行业整体的财务工作效率。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需求调查分析

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需求调查分析是以会计人员就业需求为导向,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和结果评价,包括问卷调查的设计、资料收集、统计与整理等事项。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以大中型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整理获得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会计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智能化时代财务机器人的出现。

(一)会计人员城市分布调查分析

从城市分布统计:一、二线城市的会计人员占比高达67.3%,从城市分布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会计人员的城市分布多在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接触机会比三、四线城市要更高,而且发达城市往往处于变革的最前沿,在变革的过程中可以更快接受到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做好职业转型的准备。

(二)会计人员年龄调查分析

按照会计人员年龄统计:一线城市的会计人员,80后与90后占比高达69%,而70与60后占比为31%。从年龄段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会计人员的年龄构成相对来说都比较年轻,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纳程度和速度都比较快,为人工智能变革浪潮下进行职业转型奠定基础,迅速找准自己的站位。

(三)会计人员能力素质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会计人员的高学历分布有所提高,其中本科学历的占比最高,达到了51.6%,硕士占比30.5%,博士及其以上占比达到13.7%,大专及以下的学历的仅占4.2%,同时愿意进修的人员占到被调查人员的43.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一、二线城市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偏高,学习能力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三线以下城市的会计人员,且提高自己能力的意识较强。

(四)会计人员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企业财务工作中,有参加过人工智能技术培训的财务人员占36.68%,未参加培训的财务人员占63.32%。从调查的资料和数据上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尚不够重视,培训机制有待加强,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及时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财务。综上,从以上调查分析得知,以会计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财务领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但依然对财务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当前取代的是单一、机械化的工作,随着变革的深入,财务人工智能能够影响的岗位与范围会越来越广。智能化环境下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三、智能化对我国会计教育造成的冲击——以财务机器人为例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得知,人工智能虽然在财务领域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依然对我国会计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以下以财务机器人为例,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从会计人才的需求来看

从会计人才的需求来看,会计从业人员需求特质将发生较大转变,人工智能的发展减少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同时提高了会计就业的门槛。首先体现为原始的手工记账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会计教育上和企业中早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会计信息化软件及会计系统在会计教学和工作中的运用,到目前最新的智能化财务机器人的出现。财务机器人将从整体上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减少过去人工处理的大量会计数据信息。因此,在未来的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从业人员需求特质将发生较大转变,会计工作人员需求量必定会减少。会计工作融入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后,不仅会从现代信息技术上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提高会计就业门槛。

(二)从高校会计学生就业角度看

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角度看,会计从业人员现阶段处于饱和状态。会计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工作技巧,目前就业门槛也相对较低;行业性质特殊,职业相对稳定,工资报酬不错。因此,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将直接导致会计核算人员失业危机。等到财务机器人普遍使用之时,会计教育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也要进行革新,仅懂传统会计的业务知识,对于人工智能系统一点也不了解是不能应对不久将来的会计工作。科技在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传统会计的手工输入可能会在将来某一个时刻被淘汰,会计人员的岗位危机越来越明显,会计学生的就业何去何从?会计教育应如何与时代同步是高校会计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

(三)从会计工作的职能来看

财务机器人出现后,从会计工作的职能来看,智能化将打破原有会计人员的分工和审计工作,将促进和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会计环境中以前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堂上的手工记账和一些存在机械,单一和重复的财务问题,相关的手工职位基本上不存在,原有设置的相关岗位的财务人员可以由财务管理者的会计岗取代,这使得以往的财务状况分工被打破。此外,财务机器人对审计工作也会形成很大影响,比如依据会计业务的类型或性质打破分工模式。一方面要增加精通财务和审计软件的技术人员,以适应人工智能审计工作需求,以便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来看

从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目标来看,高校会计教育将面临着实质性变革。人工智能的到来,将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新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前,会计的主要职责是会计核算。因此,会计课程设定及会计教学内容都重视会计核算,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会计技能培训上,鼓励学生考取更多与会计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证书,让学生投身于考证中,会计毕业学生只会记账、算账,而不能成为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在这种会计教育状态下,将来的会计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只会规范性、重复性的劳动技能,这些简单又重复的技术很容易被财务机器人取代。高校的会计教育如若不能及时调整或变革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内容,最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会失去就业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迫切需要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四、高校会计教育应对智能化时代财务机器人出现的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会计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1.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高度重视将“会计教育+人工智能”相融合。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会计教育的变革创新,会计教育必须要与人工智能紧密相连,在会计教育中嵌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实施这种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变得更加多样性,更符合时展潮流。原有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的占比非常大,学生核算技能的培养,需要学习很多专业基础知识,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这些课程所占课程量和课时量都非常大,这些课程主要针对的是有较强替代性的低端核算技能,所以要尽可能压缩课程量和课时量,并增设与智能化相关的新课程,让会计学生尽快融入其中,增强自己的就业优势。2.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系统和培养目标要兼具灵活性和时间敏感性。目前,我们高校会计教育是滞后于技术发展和会计实践发展水平的。因此,高校会计教育应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依据时展需求作出相应有效的调整,积极推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变革,以确保高校的会计教育在智能化技术发展中永立不败之地。

(二)推进“会计教育+人工智能”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一方面,高校应增加资金投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与会计教育专家的合作。高校制定适当的措施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教育方面专家。目前,高校大多数现有会计教师都不了解人工智能,需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和会计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会计教师对人工智能知识培训与了解,让教师真正理解人工智能在会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推进“会计教育+人工智能”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目前,高校人工智能在会计教育领域应用和发展上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及教育管理机构对此并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会计教育中利用人工智能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将会计教育智能化作为未来高校会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会计教育向技术方向引导与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在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将来,依然会有部分工作必须要人类来完成的。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财务人不但要懂财务知识,更要懂得利用新技术去解决财务问题。因此,在会计教育上,向技术方向引导与发展,提升会计人员适应能力与技能更新能力是当前重要任务。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取代重复而繁杂的工作,高校会计教育也应革新,培养发展自己的战略分析能力意识,提高财务竞争力。会计人员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对会计专业知识有所狩猎,而这部分综合人才目前较少。企业会计人员应对未来财务机器人的思维提供自身的经验和处理方式,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立足公司,为公司提供更好的会计服务。

(四)智能化加快高校会计教育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进程

智能化背景下高校可以针对以后会计学生的就业需求,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财务会计加快向管理会计转型。高校可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的课时,同时还需增加统计学、数理统计等课时,以满足网络时代大数据分析和使用需求。为了满足现今的智能化需要,还可以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从大学开始培养研发人工智能系统的人才。国家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可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人工智能研发事业中,同时更要加大对专利的保护力度,让科研人员专心搞研发。同时企业也可以把人力资源从繁杂的会计工作中解放出来,高校可以多设立财务管理方向的课程,提升会计学生的就业实力。未来,面向智能化环境下的会计教育更加侧重企业财务预测、分析、决策,财务人员必须适应并接纳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利用财务机器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向管理型、复合型财务高级管理人才过渡,会计教育向管理会计转型,是目前大势所趋。

五、结语

高校是学习的摇篮,是会计人才培养和提升的地方。当前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等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将来,依然会有部分工作必须要人类来完成的。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财务人不但要懂财务知识,更要懂得利用新技术去解决财务问题。只有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不会被出现的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做好财务决策和企业经营决策。因此,在会计教育上,培养高校会计人才适应能力,提升会计人员技能更新能力是当前重要任务。只有具备较强学习能力,提升会计人业务水平,提升会计人适应能力与技能更新能力,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较好地适应和应对智能化对我国会计教育造成的冲击。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家慧.人工智能背景下财会行业发展趋势研究[J].财会学习,2018.

[2]于?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2018(10).

[3]卢浩伦,周洁怡,覃凤琼,刘庆克.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财务机器人应用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2).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兴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影响因素

一、人工智能概述

目前,人工智能被人们称之为“AI”,有效融合了计算机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可以借助大数据支持完成人们需要完成的简单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有效拓展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并针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进行重新定义和分配;还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展开优化,进而确保每项工程都能顺利完成[1]。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在一定层次上替代了原有的人工劳动,甚至还在生产设备和加工方式等多个方面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首先,它可以在第一产业中,借助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功能,辅助我国新兴科技对种植、土壤的实时监测,并总结种植方案。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施肥等农用机械,目的在于有效提高劳动人民的生产力。其次,它可以在第二产业中,优化车间生产线,目的在于提高车间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它可以在第三产业中,优化医疗设备,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医疗水平[2]。但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影响意义最为重大,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发展。

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的正面影响

纵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造成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转换决策人员的思维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等。基于此[3],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的正面影响展开以下分析。

(一)有利于转换决策人员的思维模式。根据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现状可看出,部分企业认为该项工作属于保障性工作,该部门不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向高端战略型人才实现转变。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完成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而且还能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人与机器的共同完成,进而满足新时展背景下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对企业组织结构和政府政策等环境展开全面化分析,进而得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数据传递,更好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4]。

(二)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相较以往的人工劳动而言,在复杂且重复性高的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仅能转换决策人员的思维模式,还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当人们一直处于处理内容多且具有重复性的工作状态时,难免感觉枯燥,再加上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导致工作上的失误。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只需要设定好相应的系统程序,并保证程序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就能高质量的完成相应工作,有效弥补了人工劳动存在的不足。第一,能提高招聘准确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招聘形式不仅招聘渠道受限、无法快速筛选简历,还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因素问题,导致招聘工作开展受阻[5]。若是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涵盖大量的人才数量信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还能借助计算机功能科学开展简历筛选工作,而且不论是筛选速度还是匹配度,都远远超过人工筛选。而且,人工智能还不受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在一定层次上有效减轻了HR工作难度。此外,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还能有效帮助企业开展入职档案建设、职位分析等相关业务,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第二,能提高员工培训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伴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更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企业员工开展科学、有效的培训工作,是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的主要方式。在培训中主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VR、AR等,让员工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培训可视化与现场化,优化培训效果[6]。第三,能提高绩效管理规范性。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展了绩效管理工作[7],但管理效果却一直无法得到提高,甚至还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工作压力。尤其是评价体系的创设,相关数据与实际不符等情况直接导致绩效考核信度和效度不靠谱。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让绩效考核指标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减少随意性和“人情分”的存在,促使考核结果更精确。

(三)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的正面影响,还体现在能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方面。基于此,针对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进行分析[8]。第一,能有效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众所周知,传统培训方式的开展需要企业花费大量资金,但最终培训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无法让员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会浪费企业资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帮助员工高效、快捷的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培训效率。第二,能有效降低人才流失成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作为重要载体,人才流失问题随处可见。一旦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就会对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甚至还会损失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对内部员工数据和外部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甚至还能细致掌握人才流失原因和员工离职率等,有效降低了人才流失的成本费用[9]。第三,能有效降低劳动使用成本。伴随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尤其针对制造业类一线岗位而言,工人猝死现象十分常见。再加上工作内容单一和机械化操作复杂等问题,促使其成了高危岗位。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愿意从事高危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人工成本。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后,可以利用机器人完成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促使人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三、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的负面影响

纵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缺少专业性人才、增加从业难度和准确性有待加强等方面。基于此,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的负面影响,展开以下分析。

(一)缺少专业性人才。基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现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流认识,并且还是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0]。而技术竞争含义指的就是人才竞争,而且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促使相关专业人才存在短缺现象。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降低企业员工劳动力的使用,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设备维护成本等费用,甚至还对数量、质量等提出了严格要求。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发展中缺少前期开发人员、后期维护人员等,尤其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更是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使得企业维护和保养人工智能产品的成本正在逐年提高。

(二)增加从业难度。伴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实现集中化与智能化发展,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造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根据目前发展现状可看出,一般的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3]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并且也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因此,这些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企业运营流程管理等商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全面的计算机技术,以便可以熟练地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提高了从业难度。

(三)准确性有待加强。在人工智能技术中,主要包含手机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功能。但是在运用期间发现人工智能存在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员使用效果,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准确。而且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会受到信号、周围环境等其他因素造成影响,从而加大误差。简单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全面替代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占据重要位置,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存有一定的偏差性,会引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难免会对企业发展方向造成影响。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具备诸多优势,但无法全面替代人类[11]。

(四)颠覆了人力资源管理。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展开交流的桥梁。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颠覆性,所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性质[3]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比如,以往以人岗匹配为特征的招聘,现已经变成了寻找和联系的模式。由此可见,要想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中颠覆传统人力资源管第一,注重劳动技能的提高。人工智能能有效替代低端劳动力,但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出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引发了结构性失业现象。所以,需要注重提高专业人才的劳动技能,从而解决就业压力。第二,注重产业转型是否成功。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创造就业机会尤为重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产业和消费的升级。第三,注重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素质教育的方式,促使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12]。

四、结语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生产管理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保证生产安全性、高效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条件。为提高生产水平,新型材料、设备以及生产技术不断涌现,生产管理难度逐步加大,而且生产领域的安全风险持续增加。在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情况下,适时引入先进科学技术至关重要。

1人工智能托底安全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当下,以人工智能保障安全生产并不是空想,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将会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智能性,可为构建智慧化生产管控模式奠定基础。大数据时代,安全生产的管理诉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数据安全管理,构建安全管理感知维度分析模型,利用深度学习强调管理决策精细化发展,实现智慧管控与智能化管理转型才是重点[1]。以人工智能托底安全生产,可以满足上述诉求,将消除安全生产管理领域的人为干扰,可切实提升安全生产质效。从现实角度来看,现有的生产安全管控系统并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融入更多的先进技术成为必然,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合适的。当前,政府给出的指导意见也加大了人工智能托底安全生产的可行性[2]。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落实《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均对加大安全技术改造与安全生产管理转型提出了明确指导;着力打造智慧安全城市、构建安全生产治理新格局,推进“互联网+安全生产”,强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综合利用成为重点。所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安全生产,是符合时展与宏观环境要求的可行性、必要性举措。

2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保障中的应用

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全面采集与应用让安全生产管理的客观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都得以提升,为全面优化安全生产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3]。事实上,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保障中的应用,就是创新安全生产管理领域的信息处理技术,基于人工智能为海量数据的高质、高效处理作为支撑,最终使安全生产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得以实现。目前,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石油化工、采矿业等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广泛。在安全生产中,人工智能主要发挥智能管控价值,既可以为人工管理做补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4]。大数据背景之下,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保障中的主要应用模型分为以下3种:(1)人工智能验证模型。主要用于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培训考核业务。基于“视觉识别核心技术+在线考试系统+员工信息数据库”联动强调实现人员安全生产能力、行为、成果的智能化监管;基于信息技术实现了全过程追踪,为强调安全生产的人员管理质效提供保障。(2)物体智能识别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被识别的物体与企业的生产内容以及安全生产管理需求有关。以采矿业为例,该行业基于“物联网+视觉识别”的技术组合,实现矿井车辆的智能识别和管控,为保证车辆下井作业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5]。(3)环境智能检测模型。大多数生产现场都有着较为复杂的环境,要求入场人员遵守规定并具有专业知识储备,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误入最终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环境检查模型,可实现施工现场环境的实时化、全面化监控,可实现现场防控的精准分级并且就有LED大屏显示和收集信息推送,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最新信息,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安全生产准备。

3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要点

为保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实效性,强调技术的有机结合与深入落实,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强调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建设,结合实践经验与现实需求完成前期规划,并逐步确立人工智能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3.1建设规划

在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人工智能的现实需求和要求。从当前情况来看,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基于先进技术弥补原有生产安全管控系统的不足,推进人工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转型,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持续化、动态化的安全生产管理,夯实智慧生产发展基础[6]。在此情况下,要求基于人工智能与安全生产管理深度融合,需要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强调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基于此,技术人员需要在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建设规划阶段,关注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3.1.1实现一体化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代表着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创新,能推动生产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发展。在实际作业环节,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思路是实现人机环管,以“人工+智能”的组合形式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管控,力图消除管理死角,建设安全管理闭环,在平台中实现人员、行为、技术、设备、现场安全性的一体化管控。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时,必须强调平台的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确保平台运行紧紧围绕核心——安全生产数据。在安全生产管理环节,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可实现智慧场景搭建与安全数据治理,并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支持保证数据服务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中的数据,不仅包括安全生产信息,还应包括同行案例、专家案例、安全业务数据、员工设备信息等多元化信息。通过深挖上述信息,平台可完成深层次的智能化分析,从而基于安全管理全景视图描绘,展现安全生产的动态轨迹,最终达成一体化管控目标[7]。

3.1.2强调合理合法

对于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单位而言,保证系统平台框架、功能以及内容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确保平台建设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平台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践行可扩展性、规范性、高兼容性以及实用性原则,做好整体设计与细节把控,确保系统平台得以安全、规范地运行,具有实用性和植入性价值。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人员,还必须深入研究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条例以及政府指导意见,明确相关的国家以及行业标准,提出规范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案。

3.2建设目标

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需要以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为指引,并在实际应用环节不断结合实践做出适当调整,使人工智能平台的实用性、适用性价值不断提升。从现实角度来看,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方向与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全面管控与自动化业务。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建设,必须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性,强调多维度、多角度的全闭环管理,从资金、人员、救援、培训、绩效、技术、设备等多方面着手打造综合性、系统性管理平台,并利用人工智能的客观性、实时性优势保证安全管控的持续性。当然,建设时也需要基于“数字化业务规则+个性化业务处理算法”保证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精准化;还应该通过异常行为分析、智能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实时监控与自动管理[8]。另一方面,数据化与高效化管理。人工智能平台必须具备深度处理安全业务数据的能力,需实现多维一体化数据分析格局,并强调数据业务处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安全生产人工智能还应提供动态监管、移动应用以及离线应用功能,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使用该系统。

4结语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7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素养;智能辅助;机制;教师教育

引言

为了迎接智能时代,国家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新时代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等,明确指出需要利用智能技术改变教师培养模式,当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有职业培训、网络教研等,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教学培训中的使用是以大数据为支持,以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与学赋能,通过搜集教师的教学数据和教学中的漏洞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此,用好人工智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发生,推动教育变革走向纵深。

一、人工智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内涵及特征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方向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除了受不同时期的教育理论所引导之外,技术创新同样为教师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当下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逐渐深入,教师的培训模式也从校本培训转变为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智能化培训形式,①其实质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培训观念和方式上的变革,促进教师在观念上形成人机协作共存的新理念,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以往校本培训、课堂教研的割裂状况,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教、研、训”相融合的新格局,利用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数据驱动、精准测评和智慧化教学环境等特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发展,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与道德,促进教师在技术大背景之下能熟练利用智能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并且结合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高效教学指导。

(一)数据驱动

数据是智能产生的基础,人工智能辅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数据驱动是指人工智能借助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将教师在课堂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数据翻译成有价值的数据,例如教师教学能力的缺陷、教师诊断能力的水平、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进而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改进计划例如调整教学方案、提供教学资源等等。②数据驱动的教研突破了以往以主观经验为主的素养提升形式,教师的培训到教学中的各个真实的环境都是以真实的数据为基础,凭借数据的支持实现教师能力有的放矢式的提升,从而提出更精准的能力提升方案。

(二)精准测评

智能时代是个性化时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个性化。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其学习方式、教学偏好各有不同,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精准识材和教育大数据技术能够改变以往评价体系单一等弊端,推进教师测评精准化,实现以结果为主向过程为主评价转变、以主观性评级向以客观数据为主的评价转变等,其所带来的精准评价的价值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交互、评价标准的科学多样、评价方式的多维联动和评价结果的全息直观,③而目前流行的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分析系统能够在充分挖掘和整理教师线上线下相关数据的基础之上借助智能化信息素养分析系统和智能研修平台,多角度实现对教师的精准化测评,推动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高效化提升。

(三)智慧化提升环境

智慧化教师能力提升环境是基于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教学环境,其呈现形式包括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等,相较于传统的学生排排坐的教室只能实现单向授课的教学环境而言,智慧化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无法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的格局之外,也打破了传统教师评价式信息素养提升的格局,以各种智能设备为基础将线上平台和线下智能教室连接起来的智慧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具身式素养提升的机会,教师在实际的智慧型教学环境中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智能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应用能力、混合型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教育信息监测能力等等,④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人工智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适切性分析

综合来看我国智能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包括教育数据处理难度较大和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嫁接困难的技术壁垒和教育用户对技术价值和角色的双重困惑等诸多问题,其中尤其是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作为人才培养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教师在智能教育时代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的缺乏以及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将影响智能人才的培养,⑤同时教育人工智能的真正实施适应也依赖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想要利用这项技术改变教育、改变国家发展,首先需要思考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整体队伍整体质量。对大量文献研究发现,面对智能技术教师难以转变自己的角色,也缺乏应用人工智能于教学的知识,教师如何正确应对人工智能已经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⑥2018年美国了教师教育技术新标准,其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析者的角色,⑦即要求教师利用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改进教学。人工智能为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变革,但教师落后教育教学能力无法与这项技术匹配,容易为教师带来较差体验,加重其工作负载。面对新要求,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教师能力提升提高带来契机,以其技术优势能为教师解决专业素养提升个性化的问题,以搜集教师个人数据为基础提出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的最优方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研,实现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一体化,彻底改变三者相割裂的局面。比如2018年宁夏政府依托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试点行动,分层分级重点培训教师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2021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展了智能研修平台试点工作,该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研模式,为教师发展提供探究人工智能与教师发展融合的新路径。因此智能技术能有效促进教师形成以人工智能素养为核心的,包括人机共存知识、创新能力的全方位的智能化课堂教育教学能力。

三、人工智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网络等技术能够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三大提升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转变提升。

(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教师个性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质的信息资源,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帮助人工智能形成以大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根据教师的个性特征和现实需求提供多样化、体系化的学习资源,实现专业个性化发展。⑨对于多而复杂的教学资源,智能机器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重组和分类,根据学科的主题、资源的呈现方式进行分类,甚至可以通过长时间记录使用习惯提供可能用到的资源。除此之外数据驱动提升机制还可以通过收集教师个人数据实现个性化的职业培训,目前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提升机制有三大应用形态:智能专家系统、自动化测评系统、培训机器人。⑩智能专家系统能够模拟专家为教师解答教学中的各项问题,也能为教师提供学习问题所需要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决策服务。自动化评测系统能够有效地捕捉在教师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提供改正意见。培训机器人在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很多师范学校在利用培训机器人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为教师提供模拟教课的机会,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信息素养能力。总之通过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提升机制能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资源和个性化培训,真正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个性化提升,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师信息素养风格。

(二)以精准测评为导向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从评价主体来看,人工智能将评价主体从以前的以教研人员为主转化为教师专家和人工智能组成的人机协作式评价主体,评价结果更加丰富。从评价方式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精准测评提升机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评价方式由主观性较强的结果性评价转化为以数据驱动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其测评结果是通过收集教师的行为数据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⑪对于教师单节课而言,以精准测评为导向提升机制优势在于可以利用智慧教室采集数据,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包括摄像头等深度分析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可以查看教学行为分布、参与度和关注度随时间的分布、教学行为时序、评价和知识点内容从而判断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设备也会根据结果指出教师教学中犯的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⑫而对于教学能力长期发展而言,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长期监测,对老师进行智能画像,对长期以来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注,以精准化的数据以提供给教师用于改正。精准测评为教师带来的评价结果客观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深度改变以往评价主观性过强的情况,在教学中实际评价教师的工作价值、鉴定资格,切实针对教学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现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

(三)以智慧化教学环境为基础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内涵式发展提升机制

受到工具理性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能力发展长期停留在仅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样一种外延式发展使得教师在智能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今天很难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因此实现教师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而实现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具身型学习环境支持的要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搭建的智慧化教学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提供实际训练场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智能技术并且能够设计相对的教学环节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⑬作为一种集物理、资源、社会文化、情感心理为一体的具身型教学环境,以人工智能设备为基础的物理环境通过高速互联网实现教师与智能设备的互联,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身体最大程度的融入,实现知识和身体认知的互联,实践中锻炼巩固自己的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在这样一种信息环境中,所见所闻所用都是信息碎片,除了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和身体认知互联的同时,智慧设备所带来的数据资源支持,例如根据智能分析模型所提供的教学行为数据、教师生理数据、教学环节数据、多模态数据等也为教师营造了一种智能化的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基础培训范文8

关键词:人工智能;金融;证券投资;应用分析

1“人工智能+金融”在证券投资领域应用的意义

1.1提升工作效率。在“人工智能+金融”下,证券市场利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具,对信息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对金融的微观维度进行分析,可以最大化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通过市场关联度来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切断风险的传播,从而提升系统性和整体性。另外,在“人工智能+金融”下,各项条款内容以及内控制度等,都可以进行涵盖,以此来与大数据技术对比,提高合规性,提升工作效率。

1.2帮助市场做好投资决策。市场投资决策指的是各个投资主体提前作出论证和调查,为最终的活动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是进行市场活动决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市场决策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风险发生概率,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率,反之则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将会大大提高,更严重者还会对企业的资金产生一定的威胁。

1.3降低人力成本。在大数据技术的处理下,智能客服应运而生,它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是连接企业与用户的桥梁,是基于自然语言之上的技术方式,为企业管理技术提供了便利,统筹安排各项信息数据,大大降低了人工的成本。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国内大型证券公司也利用人工智能金融技术的东风,在智能投资顾问领域开展了人工智能定量交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人工智能在证券投资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工智能在业务运用方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当下传统业务依旧是证券投资市场中的主要业务,而人工智能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人工智能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往往被认为徒有虚表,在应用中不切实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传统业务的根深蒂固,相关工作人员为了业绩考核以及上层压力,只对传统业务感兴趣。另外,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应用不够成熟,对于风险和成本的控制还有待提高。所以人工智能在证券市场业务方面进步不明显,传统业务形式依旧为主流,所以不能适应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运用。

2.2缺少专业的研发人员。证券市场中的内部信息技术人员,要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对人工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完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信息技术人员只熟知内部信息系统,而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维护专业知识能力不够,对业务的理解不全面,所以具有人工智能改造技术的综合性研发人员少之又少。虽然专业研发人员可以从互联网公司引进,但是由于证券市场自身的特点,相关业务内容具有保密性等,专业研发人员从互联网企业引进不够现实,这使技术的开发受到了限制。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证券市场中专业研发人员不足,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也是证券投资领域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3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优势颇多,但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较高,对于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不仅仅是系统的风险指数,同时对于金融市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证券市场中,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同样重要,现阶段,由于种种因素导致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安全隐患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被监管主体众多,无法清晰划定标准,由于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参与主体的形式不一,如人工智能技术的提供部门和应用部门、人工智能技术的模型设计部门以及系统部门等。一旦人工智能证券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相关责任方无法确认,而现阶段,监管罚则虽然已经构建,但适用条文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责任无法落到实处,这是监管不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二,“人工智能+金融”对证券监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能够了解并熟知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同时也要对人工系统算法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判断,以全面了解证券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其认知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证券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远远不够,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算法以及基础知识了解的相关工作人员不多,传统监督手段根深蒂固等,导致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3完善人工智能在证券领域的应用分析

3.1适当转变经营策略,不断创新适应时展。3.1.1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相比较发达国家证券市场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中间业务作为证券市场中的利润点,其资产负债仍旧占据了较多的份额,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中间业务收入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中间业务的总收入,并对其进行创新,开拓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对托管业务、投资证券市场业务等进行债券联合承销模式,以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提高收入。另外,实施混业经营,也是提高业务利润增长点的一种有效方式,该方式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下成为主流,由于贷款利息和股权投资收益之间的差距明显,所以混业经营的方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合理有效地利用客户渠道以及证券市场品牌的优势,是提高证券市场营业利润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改变经营策略,符合时展需求的重要手段。3.1.2组建大数据库。现阶段,电子商务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方式,大数据库的建立是根本,而在证券市场中,庞大的客户数据信息库,是证券市场本身的最大优势,所以要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库,推动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在组建大数据库的过程中,市场中的用户通过对应的网点开展相关业务,而用户的信息(职业、身份等)都可以存入到数据库中,是证券市场中有效的数据信息,这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是无比强大的优势,而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成本。所以,在证券市场中,要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库信息,对大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的剖析、总结客户资源、针对需求大的客户要开展个性化的产品服务,而产品营销创新也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在证券市场中建立大数据库,是证券市场符合时展需要的重要表现,以大数据库为根本,拓宽业务渠道,提高产品营销力度等,将产品的服务功能更好地展现出来,以此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

3.2加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匮乏,而复合型人才主要都是从国外引进,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工智能方面的高校比例为1∶8,而且培养出来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与智能企业的人才要求还相差甚远。在“智能+知识”的时代,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之间的竞争终究是专业人才的竞争。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匮乏,加大了各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无论对于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同样重要,如何推动“人工智能+金融”的发展,教育体制的创新和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所以要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创新,为培养复合型综合人才打下基础。

3.3建立行业规范体制,提升个性化产品服务。以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导向,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促进金融行业的规范化和严格化发展,构建完善的金融体制,并将体制细化到各个环节,做到各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另外,以客户为根本,分析客户的需求(投资理念、消费观念、个性化需求等),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和升级,只有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