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例6篇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计生职业道德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道德中处于主体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重视职业道德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这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道德指社会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要求。计生职业道德规范是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履行的行为规范。计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不仅对于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方针、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树立计生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计生职业道德的内容是由计生工作的属性所决定的,它必须反映计生工作的特殊性,大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任何职业都要求其从业人员“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搞漱划:生育工作是计生工作人员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具体形式。因此,没有“敬业乐业”忠于职裔卜垂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干不好的。实行计划生育是婚姻、家庭、生育领域里移风易俗的禺担革命,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实行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有计划、有指标地达到晚婚、晚育。对一个计生干部来说,必须做好宣传工作,将有关政策宣传到每个人,家喻户晓。这就要求他们对事业有一种执著的追求,甘愿奉献,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2、作风严谨,求真务实。计划生育业务工作,具有十分填密、严肃的特点,例如生育计划帅编制下达,人口出生与婚育情况的统计,流动人口登记造册及管理、婚育情况的统计以及技本服务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待自身的业务工作一丝不苟、务实求真捆此,要求月报、季报、年报、临时性统计数字,了定要及时、准确、无差错,不允许虚报、漏报、肺报。这也是反映工作人员能否客观如实地汇报自身劳动成果,、能否正确对待荣誉及人个利益的道德品质问题。因此,树立严谨的土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应该成为计生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3、勤奋学习,勇于开拓。计生工作人员担负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任务。事实证明计划生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制约。可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劳动态度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道德上的意义。

4、廉洁奉公,依法行政。计生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面广量大的行政执法工作,计生工作人员在以政策法规规范群众婚育行为的伺时,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依法行政,既要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叉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不拘私情、在政策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维护计生政策法规的严肃性,才能防止行业不正之风的发生,才能使工作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因此秉公办事也是计生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2

一、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

(一)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生命成长的教育。所谓“生涯”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历程,人的生涯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又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就业时,存在着将职业教育流于“职前”培训的倾向。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忽视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个体发展引导,忽视了对学生开展自身生命质量展望和把握的教育。

2.忽视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职业指导情况来看,学校的职业指导重点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的“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上,关注于短时的就业,而忽视了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动力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自身职业发展的设计与规划。总之,忽视了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系统性教育。

3.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我们对学生的一次调查来看,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职业生涯教育呈现出强烈的渴望。

(二)对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的思考

1.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现代人生活必须走向职业,通过职业来体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但职业追求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人活着并不以“职业”的幸福为幸福,我们追求的是通过“职业”这一载体,来实现人生快乐生活在于为他人服务,在贡献与奉献中完成人生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2.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形势,认识自我,学会主动学习、独立生活和不断发展的本领,明确个人奋斗的目标,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为走上职业岗位、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前期思想上和目标上的准备,为高质量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3.是凸现中职办学特点的需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的转变,职业生涯教育就是突出“职业”,并围绕“职业”开展一系列教育,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改革职教德育远离学生生活和需求的现状,促进中职教育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凸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4.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

1.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生命关怀和职业生涯的理想教育,从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的角度,教育学生学会科学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形成对未来职业的积极心态和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就业观、发展观,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

(1)认清自我。“原来我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现在学了职业生涯后不一样了,我自信了”、“其实我有些方面还是优秀的”、“我终于知道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有更能成为更好的”。人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一旦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的强点,智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功。因此,中职生学会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职业对个性的要求,不断地调适自己,使个性适应所学专业的需要,为确立职业目标做好前期准备。

(2)认清职业教育。“以前常听人说,考不上普通高中的人,才会读职业学校”、“不好好读书就只能读职业中专”、“读职业学校就是养养大,没有前途”、“我对职业学校很反感,但也无奈”、“现在我学习得很快乐,学校生活让我秀愉快”、“我从师姐师兄的事迹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是贯穿终生的教育。

(3)规划职业生涯。到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要求人人做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评比,展示优秀的生涯规划,推荐部分职业生涯设计参加全国中职生风采及长沙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成绩。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把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充分考虑个人因素与职业要求的相匹,相匹程度越高,个人才能发挥得充分。职业生涯规划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设想过程。

2.为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工作探索了经验。通过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规范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发展为抓手,改革职业学校德育的空洞和无效,为全面实施富有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探索德育的实效性创设了平台。

(1)增强了德育的有效性。职业学校的德育的确有其特殊性,空洞的说教往往效果不明显,而企业、行业对职工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生德育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起来,与企业、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救济粮的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就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

(2)增添了德育的内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自我探索、自我追寻,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学校的德育工作由单一单项转变成双向互动,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内容增加了,效果明显了。

3.为开发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开发了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理念,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二、开展就业引导

据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学校 专业文化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 

 

1 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两项调查。 

1.1 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1.2 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2 原因分析 

 

2.1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尚未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体系 

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过去主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侧重学历教育,后来通过示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引导,开始注重对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得以提高,出于验收和就业需要,“考证”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侧重点。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还仅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使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先天基础。 

2.2 缺乏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 

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通常的做法是挂几幅会计名人像、贴几句会计法规、布置一间展室,学生在入校时参观过一次后就大门紧锁。而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2.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陈旧 

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2.4 社会现象冲击学校道德教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真善美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两种对立,这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迷失。

3 加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3.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

[1] [2] 

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 加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 

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校园专业文化建设。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 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世教育的目的。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4

论文摘 要:职业学校存在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象,结合《基础会计》课程对德育渗透进行思考并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浅谈课堂德育渗透的有效教学方法。? ??

目前,在职业学校中,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分工:班主任主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工作,而授课教师应该承担的德育职责被忽视和淡化。这种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象如果得不到重视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成长。?

下面,笔者就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浅谈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和德育渗透的思考?

1.1 《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

《基础会计》既是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2 关于《基础会计》德育渗透的思考?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笔者多次参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协作委员会的研讨活动,各校专业教师对《基础会计》新课程标准中增添“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达成共识。面对这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状,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者、一名专业教师,有责任在推进课改的同时,努力在课堂实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德育教育较好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2 《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渗透的实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维护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所以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德育的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于专业课《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和培养。本文主要就“职业道德”内容在《基础会计》中的出现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

(1)跳出原本教材的框架,实施模块化教学,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模块内容。?

原先的一些教材大多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铺陈,很少涉及会计岗位介绍及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往往也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更多地是传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会计人员违规操作、违法入狱的案例层出不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诚信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专业教师的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是否应该主动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

(2)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基础会计》课程的德育渗透。?

如果仅仅停留于增加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那还是一种表面文章。新增“会计职业道德”这一模块内容,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理解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引导他们在专业发展方向健康地成长。?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规定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则作了具体规定:①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要求。②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③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④客观公正。即会

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⑥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此外,会计人员廉洁奉公是保证会计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应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朱?基同志也在2001年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针对上述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如下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规定,也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小组讨论法。?

围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分组收集材料,组员之间团结协作,讨论后整合资料,推荐组员代表上台进行资料分享。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资料搜索法。?

根据教师提示的主题内容,让学生运用网络或其他媒介搜索相关会计职业道德资料并进行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加深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无形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4)模拟场景法。?

模拟会计工作岗位环境,通过编排的小短剧,让学生自己辨析会计人员做法正确与否。这种方法主要是将简单的文字案例有机转变为图片和具有视觉效果的视频或者现场短剧,结合模拟的会计工作岗位场景,使学生尽快完成角色定位,并能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人人有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一定要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角色定位的意识,明确会计人员工作规范并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前期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努力实现多课程的德育渗透。?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职校《基础会计》课程 德育渗透 教学方法

目前,在职业学校中,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班主任主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任课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工作,这种德育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的现象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改观则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成长。下面,我就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谈谈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和德育渗透的思考

1.《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

《基础会计》既是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渗透的思考。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我多次参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协作委员会的研讨活动,各校专业教师对《基础会计》新课程标准中增添“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达成共识。面对这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状,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者、专业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推进课改的同时,努力在课堂实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德育教育较好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二、《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渗透的实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维护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所以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德育的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于专业课《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和培养。本文主要就“职业道德”内容在《基础会计》中的渗透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

1.跳出原本教材的框架,实施模块化教学,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模块内容。

原先的一些教材大多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铺陈,很少涉及会计岗位介绍及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往往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更多的是传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会计人员违规操作、违法入狱的案例层出不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诚信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专业教师,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是否应该主动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

2.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基础会计》课程的德育渗透。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规定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则作了具体规定:①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要求。②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③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④客观公正。即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⑥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此外,会计人员廉洁奉公是保证会计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应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针对上述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如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规定,也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小组讨论法

围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内容,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材料,组员之间团结协作,讨论后整合资料,推荐组员代表上台进行资料分享。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资料搜索法

根据教师提示的主题内容,让学生运用网络或其他媒介搜索相关会计职业道德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加深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无形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4)模拟场景法

职业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双元制;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70-05

德国政府在《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把工业4.0作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德国职业教育界积极面对“工业4.0”的挑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但截至目前大多仅停留在教育教学理念与宣传层面,只在州层面的个别专业的课程内容上有所调整,但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并没有影响。再者,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包含很多领域,并非职业学校所有专业领域都与工业4.0有关。面对工业4.0挑战,德国职教界有所变,也有所不变。在工业4.0背景下,厘清德国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坚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德国职业教育中不变的东西更能说明其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色所在,更能说明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理性审视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对于完善我国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及体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职业学校的任务与目的

德国职业教育可分为初始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教育三大领域[1]。初始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主要形式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实施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补充,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理论培养,两者是“互补而不是重复关系”[2]。企业实施职业培训的依据是联邦层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的依据是州层面的《学校教育法》。联邦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对职业学校教育的重大问题及课程问题进行协调后形成决议,供各州实施,确保各州间教育的可比性与可认证。

1975年12月8日,联邦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职业学校事业体系的划分名称》中对职业学校有权威定义,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是实施职业义务教育的学校机构,是进行初始职业培训的地方,职业学校与企业关系密切,其任务在于对学生传授普通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尤其是传授培训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组织实施形式为半日制,每周以一个或几个工作日来进行,或者以课程模块分阶段进行。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职业学校在纵向上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即职业基础教育年,职业基础教育年可以实施全日制课程教学,还可以在双元制体系下与培训企业以合作的方式进行”[3]。基础阶段(职业基础教育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第一年。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独立权利与义务的培训成员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场所。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成员(培训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职业学校事业体系的划分名称》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的任务在于对学生传授普通教育知识和专业教育知识,尤其是培训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1991年3月5日,联邦教育委员会又明确指出职业学校的另一个任务,即职业学校还提供职业培训的准备性教育或在职培训。在州层面还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还扮演职业继续教育的任务。1996年,联邦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不仅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还承担职业准备性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任务。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其拓展性普通教育,使学生有足够能力完成就业后的工作任务,承担起业界和社会应有责任,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学校目的在于传授培训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与该职业相关的一般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灵活性,积极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工作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职业学校还要唤醒学生下一阶段继续教育的意愿,并为下一阶段接受继续教育作好心理、知识等各方面的准备,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意愿,使学生在今后个体生活和公共事务中更有负责能力与意愿。职业学校的核心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的行动能力,根据《关于编制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指南》,行动能力可以理解为在社会、职业和个人生活情境中能够采取负责任的行为,有意愿与能力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能力。具体行动能力可以从专业能力、人际关系及社会能力等方面来培养,还可以从组织方法能力与学习能力两方面来培养。专业能力是基于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合理独自解决任务的准备状态和解决任务的能力,是学生学会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理解操作流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专业能力是理解与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组织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和规定的工作流程中自我负责的计划、组织实施、监控方面的能力。人际关系及社会能力是学会合理地与同学、同事、领导及顾客相处的能力。

二、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分析

职业学校独立的任务与目的必须落实到课程层面。职业学校主要从事理论教学,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也就是理论课程体系。职业学校理论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领域课程与社会教育功能课程两部分,专业领域课程又可以按照其功能分为职业实践性课程和职业理论性课程。尽管职业学校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但也并非完全排斥实践教学,也开设一定的职业实践性课程,培训企业也反之亦然。在德国整个教育领域,包括职业教育领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职业学校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和各个培训专业的《学习领域(专业)框架教学计划》。

德国的职业学校较为复杂,其主要实施形式为半日制,但第一年可以以全日制形式(即职业教育基础年)进行,也可与培训企业共同以半日制形式M行。因而,在分析职业学校课程结构之前,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职业教育基础年的课程结构。职业教育基础年开设普通课与专业课,各州还可以增加支撑性和提高性课程,支撑性课程针对学习特殊需要者,以支撑其完成职业学校的学习任务;提高性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以满足不同学习兴趣与需求的学生。普通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与学生上职业学校之前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相衔接且协调一致。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个职业的基础教育,为后续专业阶段的职业资格教育打好基础。职业教育基础年的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两者间的严格划分是不可能的,两者之间相互协调且互补。支持普通课为德语(周2学时)、社会(周2学时)、体育(周2学时)和宗教道德课(学时各州不同),专业课为每周26学时,至少是24学时。各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及其学时在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各专业基础教育年的决议中均有明确规定。

半日制的职业学校教育课程。纵向来看,德国职业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课程。宏观层面是联邦层面制定的,是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各个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各专业的框架教学计划体现了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政策;中观层面是州政府层面,是基于联邦层面的框架教学计划,结合本州学校法规及实际情况制定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设计、组织和学习理论建构;微观层面是职业学校基于本州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结合本校特色及实际情况制定的课程实施计划[4]。

(一)宏观课程结构:指导性的专业课程框架

专业框架教学计划(Rahmenlehrplaene)是联邦教育部委员会共同制定并形成决议,其主要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沿,说明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和教学计划框架结构的制定过程及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据。第二部分为培训职业概况,内容主要包括逐个单一所要培训职业的基本信息和具体情况。第三部分为学习领域学时划分概要,是分各个培训职业来进行描述的,描述详细到各培训职业的具体学习领域和学年教学时数,现以机械设计为例说明该职业的具体学习领域有哪些及其学年学时的分配情况,见表1。第四部分为学习领域的具体任务、范围、内容及学时安排。这一部分具体到每个学习领域的具体细节,如该学习领域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及其为达到目标而必须掌握的内容要点等等。这一部分规定了培训职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数量、名称、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现以植物专业第一年的学习领域为例来说明具体学习领域的任务、范围、内容及学时安排,见表 2。

联邦层面制定的专业框架教学计划是各州及职业学校培训职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其重点是后两部分,第三部分规定的具体学习领域及其完成具体每个领域需要的最低学时数,在某种意义上,就保障了各培训专业知识能力教学的时间。第四部分类似我国每门课程的大纲,这一部分构成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学习领域(专业课)的教学标准,规定了每个专业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要点及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一般为13~17个,总学时数为900~1300学时,依次安排在学年度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分布进行学习。专业框架教学计划对德国所有职业学校课程教育都有指导意义,在全德就某一培训职业在专业上统一了标准,便于各州职业人才的流动,也使各州间的职业学校教育在专业方面有了一定依据准则。

(二)中观课程结构:地方性的普专结合课程

根据联邦宪法,德国教育在州,各州自行颁布各自教育法规,这种教育同样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具体到职业学校各培训职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上。各州课程安排在必修课程、限定选修及其选修领域的具体可以有所不同。根据各州有关规定,职业学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现以巴登符腾堡州(Baden-Wuerttemberg)的职业学校为例来分析中观层面的课程结构。巴腾符腾堡州职业学校按职业(工作)类型主要分为四大类,即工业职业学校、商业职业学校、家政护理及社会教育职业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现分别以汽车修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和农业经管专业分析这四大类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校的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以必修课程为主,限定性选修课和选修课程只占到总课程数的7.14%~11.11%。必修课程又分为普通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分别占到总课程数的21.42%~22.22%与71.43%~66.67%。普通必修课程所占比例已超过专业选修课10个百分点。可见,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撑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比,巴登符腾堡州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强调普通课程,这为今后转入普通继续教育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巴登符腾堡州的教育,这在宗教道德课教育方面更为明显。州层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开设哪些支撑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而是把选择权留给各个职业学校,给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及其特色留有余地。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专业均开设专业相关的主题课程,凸显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与综合技能的获得。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并非不开设实践性课程,也不是把实践性课程完全交给培训企业,而是一定程度上开设实践性课程,使其进一步验证与充实理论教学。总体来说,德国州层面的中观课程体现了州的教育,实施地方性的普专结合课程,在落实联邦层面宏观培训职业框架划的基础上融入了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且为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职业情况增开课程留有余地。

(三)微观课程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

目前,在实际操作层面,职业学校每周至少进行12学时的教学(1学年40周共480课时)。职业学校课程分为职业课程和与职业相关的普通课程,职业课程通常每周8学时,与培训职业相关的普通课程4学时。职业课程又分为职业实践性课程(如实践专业课、实验操作练习课、计算机打字操作课、烹饪课等)和职业理论性课程(如技术课、技术数学课、制图技术课、会计学课、营养学课)。普通课程主要有德语课、体育课、社会课、宗教道德课。在德国,外语课通常不属于普通基础课[7],但职业学校根据培训职业的需要可以开设外语课,此外还可开设一些限定性选修课程和或选修课程以支撑、加深和拓展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8]。支撑性课程是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如对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提供支撑性德语课程,对一些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开设基础性数学课,还对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开设技术基础课等。扩展性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的旨在拓展职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的课程,如环境课程、社会问题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通过主题形式或项目形式进行的。海德堡(Heidelberg)一所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及其结构,其学制3年,每周在学校进行1天半的教学工作。建筑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宗教道德课、德语课、社会课、经济能力课、职业专业课及专业能力项目课。园艺专业的普通课为宗教道德课、德语课、社会课、经济课。园艺专业的专业课为专业基础知识课、专业核算(Fachrechnen)和实践性专业课。学校开设许多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如外语、第二外语、各种有关层面资助的项目与学校的特色项目。职业学校完全落实联邦和州层面的课程文件,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的课程设置权利,且各所学校尽可能利用这一权力,力争满足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其实这些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有些项目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传统。学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与项目,为培训学生的行动能力服务。

三、结论与启示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双元制以企业为主、职业学校为辅,尽管与企业相比,职业学校处于弱势,但由于各州学校教育法规和其联邦层面相关决议的保障,在制度上确保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普通教育的质量,尤其是联邦层面的培训职业的专业框架计划是德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国家统一标准,在专业课程领域采用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规定了主要学习领域,描述了具体目标、主要内容及最低学时,体现了工作任务导向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国家职教政策。在州层面职业学校课程设计采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普通课程方面注重与上职校前学校教育的纵向衔接,确保在同一层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性,体现教育归州所有,也加强了各州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切性,为学生后续的继续教育与就业均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各自历史与特色,以主题课或项目的形式开设一些支撑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既彰显职业学校特色,又满足有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德国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与设置有较大启示。

首先,在宏观层面,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我国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保其权威性,使其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统一标准,各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此标准。2014年我国颁布了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但由于各校情况,其专业标准未必是不打折地执行,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全面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注重专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相结合,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就业打好基础。使职业学校教育的实施进一步体现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政策,逐步提高国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治理能力与课程的现代化能力。其次,在中观层面,由于我国各省(区、市)经济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地方政府在职业课程设置上也应有一定的话语权,使其更适合地方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全面落实国家统一职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制定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不断细化、优化省级专业教学标准,增强专业标准的地方适切性。最后,在微观层面,职业学校在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教育标准的指导下,要根据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支涡钥纬蹋以满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拓展性课程,满足具有不同能力与天赋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职业界和社会对所培训职业人的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各方面保障。

参 考 文 献

[1][2]BIBB.Redaktion:Katharina Kanschat,Gerburg benneker,Sigrid Meiborg,Fatma Sarigoer, Tatiana Vorsman: Fachglossar―Betrieblich Ausbildung[Z]. Bonn. Aktualisierte Neuauflage Januar 2010:26.33.

[3]Beschluss der KMK . Bezeichnung zur Gliederung des berufliche Schulwesens[Z].am 8.Dez.1975.

[4]Jorrg-Peter Pahl.berufschule―Annaeherungen an eine Theorie Lernortes[M].im Oct 2008:247;

[5]Beschluss der KMK:Rahmenlehrplan fuer den Ausbildungsberuf Landwirt/Landwirtin[Z].am 27. Oct 1994.

[6]Waltehar.Berufsbildungspolitiks[M].im Jan 1997,drittAuflage.143.

[7]Arbeitsgruppe Bildungabericht am Max-Planck-Institut fuer bildungsforschung.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upublik Deutschland:Strukturen und Entwicklungen im Ueberblick[M].(Vollstaendig ueberarneitete und erweiterte Neuausgabe).im Juli 1994:573;

[8]Beschluss der KMK.Rahmenvereinbarung ueber die Berufsschule[Z].am ersten Maerz 1991.

Abstract The dual system is the main bo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The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school can be divided into macro, medium and micro level. The macro is the Federal level of learning (professional) framework teaching plan, national unifi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medium is the state school teaching pla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a clear requirement; the micro is the school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vocational schools offer a large number of elective courses by thematic courses or projects. Th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of German vocational schools has certain inspiration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