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范例6篇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范文1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

1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1.3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1.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2.1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2.3办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加强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学骨干教师流失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强劲,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3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3.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3.3稳住优秀教育人才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4扩大优质中学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教育资源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 实用型实干型人才 教师素质 教学效果 教学相长 统筹兼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标记,教育是否发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却大不相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虽然现在一些产业还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密集型,但发展高科技,改善资源结构,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这就需要教育作为基础。继续教育对于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继续教育成果落实,如何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继续教育同样要求创新,要求求真务实,要让每个学员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切实做到学历变能力,既有文凭,也同样有水平,成为素质高、业务棒的人才,将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这是继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继续教育的涵盖范围很广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整体提高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在,人才资源很缺乏,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现在知识更新特别快,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任何一个技术人员,哪怕从事本专业多年,不继续学习,有些新技术、新材料也可能不会了解,不学习就要落伍,墨守成规,只能是自己落伍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就会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理解认识到继续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刻体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重要性,理解实施继续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二、开拓教育思路,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同步

任何行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根据本行业的发展,要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一种必然方向,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区域继续教育就要同步或超前,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要求,加强行业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培训,依托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推动行业、企业、社会以各种方式参与继续教育,积极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市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质量,开拓继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积极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要校企联合、内外结合,适时引进国外新的理论与技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以培养实用型、实干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发展及时培养各类人才。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改革

职业从教老师,应该是该行业的研究者与具体实践者,也同时应该是行业的教育专家,还应该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观念,把教育教学研究贯穿在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始终,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员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以需要为准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优势互补的整体功能。

教育资源范文3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资源建设;Web2.0;微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01402

0引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借助网络开发利用、用以呈现相关知识节点的有用信息的集合[1]。

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网络教育资源正在削弱传统文献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霸主地位。

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投入很大,截至2003年底,已总计投入了1 000亿元[2]。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先后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 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网络教育项目,许多省市也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教育网站。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和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指导思想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我国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只能参照国外,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整体建设目标不明确,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认识不明,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深入进行,所以,我们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指导思想。

(2)资金和建设主体方面。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知识、劳动力,但是,我国现在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阶段。要解决好资金短缺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只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克服他们重硬轻软的思想,就能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政府就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带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开发更多更有效的网络教育产品。只有如此,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有快速和良性的发展。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是由美国教育部提出并主要出资建设的,GEM并不生产教育资源,也不拥有资源实体,它只是制定了一套有关资源管理的规范,采取了资源认证和管理机制,吸引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所有机构加入到GEM中,所以GEM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并不只是教育部门,而是包括许多不同领域热心于教育的组织或机构,在美国,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民间组织,各行各业都可以为教育资源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使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不只是依靠政府而是多元化,从而为美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今后我国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引进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使资源建设主体不是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

(3)标准和规范方面。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无序、重复,缺乏关联,而且各个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兼容,由于缺乏合作和交流,没有统一规划,从而使管理分散,各自为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由于不同机构在自建数据库时,选择不同的技术平台、库结构、检索界面、检索语言、专业用表、组织语言,所以建设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出现很多问题,如:用户使用困难,网址无法真正链接等,这都极大地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及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特别小组,用于统一管理某一区域的网络资源,改变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

(4)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方面。网络放大了资源的空间,可以使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资源,但这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信息无序传递和混乱、知识信息污染等现象。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监督评价机制,这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资源的审核既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对资源进行审核, 也要增加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观评价和大众评价相结合,同时寻找更全面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和Web2.0,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需求。

(5) 资源只注重数量、多而不精。目前教育教学资源均以库的形式出现,多达几十甚至几百G,但是数量优势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资源的可用性不高。我们知道衡量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不是取决于资源量而是取决于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3]。所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应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有效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

(6)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发达地区,通过购买获得资源,或通过自主开发建设资源,并形成了共享区域。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通过国家农远工程将相关的资源输送过去,因此,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明显。

3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途径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数字化转化、购买电子文献或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等建设途径,应该加大数据库的开发利用,因此,可从下面几个途径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1) 引进网络版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结合。可以引进内容和技术上较成熟的全文数据库,如电子期刊方面有中国知网、人大期刊复印资料等; 电子图书方面有超星、书生之家等;数据库方面有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经专网等,通过购买其使用权,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这是最基本、最有成效的网络资源建设方法。

此外还可以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自建数据库。例如根据教学科研需求,下载质量高、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并把它们进行筛选、分类、标引,然后通过网页的超级链接方式组织这些资源,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网络教育资源。

(2)资源建设中充分使用Web2.0技术。传统的网络资源建设在技术与组织用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源的组织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拥有资源的人与需要资源的人没有流畅的通道。Web2.0应用的一些特点恰恰能够弥补传统网络资源建设的不足。Web2.0的以下3个特点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资源管理社会化。指的是由用户共同参与资源的建设, 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并不由一个固定的机构来完成[4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该考虑社会化因素。社会化使资源管理加入用户互动, 能够使用户有双重身份,这不仅丰富了资源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吸引力。 基于Web2.0 的应用,把传统资源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成自下而上的资源管理模式,使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从以前的只由专家分类判断转而由参与者共同构建和管理;② Web2.0的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内容的开放、开放的API以及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Web2.0 应用的内容来源于用户创造内容、用户添加内容、用户行为创造,无论哪种情况, 都需要用户参与其中。开放的API 产生了更多的应用。开放性也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的, Web2.0的开放性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③ 提供长尾化服务。长尾理论是指: 只要有足够的存储和流通渠道,非热销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即众多非主流的小市场的汇聚可以具有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5]。长尾理论已经在网络经济领域成功应用。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以Web2.0的长尾理论作为运营模式的理论支点, 因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也存在着长尾。网络资源建设如果可以在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以及开放性方面有所突破, 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的,实现长尾服务就成为可能。

(3 ) 利用微内容优化网络教育资源。所谓微内容就是在互联网上任何用户所生成的任何数据。例如,在QQ空间中个人发表或转载的日志、上传的照片和音视频、个性签名、QQ心情、收藏的网址、每一则评论、每次鼠标点击的链接等[6]。这些网络信息虽然平民化,但却并不是充满低级品位的文化。如果用良性目标引导,这些微内容同样可以为网络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服务,同样可以作为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进步力量。微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网络教育资源:① 在微内容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可便利地实现共享和互动;② 网络教育资源微内容化;③ 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实现优化评价。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趋势,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它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微内容环境中,网络教育资源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可重用性、共享性、协作性,可以使学习者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资源的优化评价可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效率和质量。

(4)建立各个学科导航系统。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许多人会出现“网络迷航”现象。所以,为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信息,科研人员有必要建立学科导航系统。所谓学科导航系统,就是按学科建设的要求将网络教育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起来,从而为学习者开辟一条顺畅的学习通道,可以利用博客技术优化导航系统。

4结语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把借鉴国外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经验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建设相结合。在起步阶段,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应该继续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深化应用、技术推进、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5228.

[3]高文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4]黄立新.网络教学资源的协同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5).

教育资源范文4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转贴于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 件 媒

体 潜 件 网 络 软 件 常 规

积 件 计算机辅助 课 件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资源范文5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新《义务教育法》精神的推动下,各地开展了通过教师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一些省、市还制订了包括教育资源统筹的城乡教育统筹规划。这些活动,从理论(特别是法理)和实践上看,都有其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如下问题:从优秀学校派遣教师导致了教育资源均衡中的“削峰”问题,薄弱学校的复杂性导致了“削峰”资源难以“填谷”。此外,城乡教育统筹视野局限在中小学,忽视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供给功能。

城乡教育统筹不应是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削峰填谷”,而应是二者的双赢共进;城乡教育统筹不是区域内学校间的“简单拉平”或“城乡混合”,而是初等教育与中、高等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动。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中,既要“造峰”,促进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又要“扬谷”,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发展。其中,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角度讲,关键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本文试图就如何多渠道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提出几个对策。

一、互动式: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

2006年,沈阳市2000名城市教师被派往农村学校任教,拉开了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帷幕。这种把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派往农村学校支教、把薄弱学校教师派往城市学校进修的“互动式”教师资源均衡,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农村薄弱学校得到了教师资源支持、上派教师得到了学习机会;下派教师也得到了教育锻炼,了解和认识了薄弱学校及教育发展的失衡。因此,在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上,这种“互动式”的教师资源交流应当是继续保持的教育资源均衡手段。

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式”的城乡强、弱学校间教师交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难以派出优秀教师。因为升学竞争,派出学校不愿意选派优秀教师(通常是派出非骨干教师)。二是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这些派出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恐被别人笑话;如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又恐派出学校因竞争学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悦。三是派出教师使用不科学。薄弱学校因不需支付派来教师费用,就尽可能多排课、多使用,缺乏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此外,还缺少对教师的生活关照,这些派出教师生活不便,他们到农村学校后,从住房、生活节奏、人际交往到资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无疑,这些问题会影响互动式教师交流中下派教师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使“互动式”城乡教师交流发挥作用,需要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

第一,“捆绑”城市优秀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为了克服不“派优”的走过场、派出教师作用发挥尴尬等现象,应当合并对口支援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校领导班子,将两个学校的发展“捆绑”纳入考核范围,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从资源共享、捆绑发展角度试行两个或多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在中小学校干部选拔中向有农村教育经历者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教育履职制度。为了解决派不出教师的问题,一方面要规定所有新人职教师必须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农村教育履职经历;另一方面还要规定在职城市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例如:根据入职时间规定,2000年前入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1年,2001年人职的教师补履农村教育经历2年),并将此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第三,制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待遇政策。为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派出,可规定: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享受浮动一级工资的津贴、补贴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经验,在统一城乡教师基本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每年多1个月的奖励工资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同时,改造薄弱学校的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下派教师与原校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可以设计“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根据农村交流教师较为年轻、教学水平较低等情况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农村学校交流教师的学习计划,切实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学校输血式的教育资源供给

“互动式”的城乡教师交流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薄弱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优秀学校的薄弱学校教师有限,许多农村学校普通教师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提升。同时,这种“互动式”教师交流有“劫富济贫”之感,而且还存在拆散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组合、影响优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对薄弱学校而言,这种“互动式”的教育资源供给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以,在保留“互动式”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同时,农村薄弱学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质的生成式教育资源供给途径。

第一,营造薄弱学校生成教育资源的环境。利用政策优势为薄弱学校造就获得教育资源的条件,包括:一是利用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的“物质保障线”,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使薄弱学校在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保障及教师编制等方面获得政策的倾斜性支持;二是利用城乡师资配置均衡的“人事编制线”,配备齐全教师队伍,并根据年级、班级、学科类别实现合理的师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干部水准线”,引进优秀校长、建立优秀领导班子,在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城乡学校“捆绑”发展中,通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考评,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质量均衡的“质量标准线”,在优质(初)高中招生指标切块分配中,获得升学竞争的生存空间,并挖掘学校优势,办出特色。

第二,增强薄弱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薄弱学校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生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是薄弱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动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将要探讨的薄弱学校教师在师范院校进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借助外界力量实现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二是实施“请进来”战略,不仅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而且聘请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指导、示范;三是实施“内发式”战略,建设学习型校园,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转变观念,通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基础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计算机配备和校园网建设,同时调动师生开发、交流、共享多媒体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输血”性的“互动式”教师资源交流,“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资源开发均有其合理之处,应当值得保留。但这种局限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统筹视野需要得到扩展,要从教育系统观出发,在中小学与高校之间探索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其他供给途径。

三、联动式:师范生顶岗实习与教师轮岗进修

十余年来,一些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它在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在职工作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创新性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对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具有重要价值:大量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为农村学校提供了大量师资,缓解了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这种方式对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是薄弱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学习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培养经费保证,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是专业持续发展所需,这种方式又不影响优秀学校教育资源的原有组合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它是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要以此为契机,把教师有组织地输送到高师院校接受培训,实现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联动式”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针对师范生顶岗实习中暴露的问题,科学制订培养计划,精心设计顶岗实习进程,加强顶岗实习指导;二是科学设计薄弱学校教师的轮岗进修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下,对进修教师在年龄层次、学科门类、水平差异等方面做好组合,有序地组织薄弱学校教师轮岗进修;三是切实解决薄弱学校进修教师的进修困难,特别是培训经费方面的困难,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助经费的办法支持这些长期在农村学校艰苦岗位T作的教师进修;四是提高培训质量,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智能基础与接受偏好、教学水平与业务需要、教学研究的困惑与问题等因素,设计适合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总之,师范生的顶岗实习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薄弱学校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教师培训实现薄弱学校“造血式”的教育资源建设。四、资助式:高师院校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支持

在探索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问题时,不能忽视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功能,要探索高校对中小学资助式的教育资源支持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师对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支持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在师资支援方面,有派出实习师范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学支教、选派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学及研究等形式;在资料支持方面,有编写与赠送图书资料、录制与赠送影音教学资料、向薄弱学校流动/巡回式开放实验室/科学馆,博物馆、提供教师教研资料等;在提供途径上,可以采取高校一中小学直接对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学间接式的支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高校在对中小学资助教育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资原则。长期以来,高校对中小学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是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重复;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化,基本上是“教师独白、学员静听”;二三是培训方式单调,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导自学等形式;四是培训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员报名注册后缺席,没有参加培训,但之后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培训部门颁发的证书;五是培训费用较高,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可见,高校需要树立真心支持、有效服务的思想。

第二,适切性原则。高校对中小学的支持不适合中小学需要是一个常见现象,例如:一是赠送的图书内容陈旧,不符合中小学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中小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需要,培训方式不能有效激发、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派遣实习生时“就近避远”,因为经费等问题,往往就近派遣实习生,不愿意向偏远农村学校派遣实习生;四是派遣非骨干教师支教。派出高校因为怕影响本校的工作,就选派非骨干力量前往支教。总之,高校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资助应站在城乡统筹、均衡、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到对薄弱中小学教育资源支持的适切性。

五、多媒体式: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获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薄弱学校可以利用光盘、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获取教育资源。这种方式有其独特优势:基于信息传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资源输出学校在向薄弱中小学输送资源时,不会失去教育资源,仍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薄弱学校也因教育资源的获取而获得改革与发展的资源基础,这对于解决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多媒体式的薄弱学校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具有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共享性”特征。它不以减少优秀学校教育资源、放慢优秀学校发展为代价,在实现优秀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薄弱学校因为教育资源问题的解决而加快发展,是“双赢性”的教育资源“均衡”,体现了公平意义的均衡。相比单纯的教帅交流,它在不削弱优秀学校教育资源及其优势组合下,优势较为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实践中,不妨将其作为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当然,薄弱学校还要研究这些多媒体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利用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如果简单移植,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呈现架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匹配等适应性问题,容易出现教学氛围低迷、教学信息反馈弱化、教学秩序维持难度加大等现象。因此,基于“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薄弱学校对多媒体教育资源校本化利用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明确使用目的:薄弱学校发展、学生公平发展。要明确使用目标,把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发展的功能彰显到极致,改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校声誉,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薄弱学校利用多媒体资源的灵魂是“为了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多媒体教育资源支持下获得公平的、良好的发展。

第二,明晰使用条件:基于薄弱学校水平、学生水平。这要求薄弱学校在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重视自身与优秀学校的差异,具体分析、比较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在发展目标、办学目标、领导风格、师资水平、设备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类别差异、水平差异,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时,薄弱学校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时还要重视、尊重学生在诸如知识与能力、兴趣与爱好、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考虑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的必要性、适应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术:“在学校中”具体设计网络资源的使用。要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育资源的利用技术,特别是建立适合薄弱学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组建预习网站、指导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多媒体自主学习、监督课后多媒体材料复习。

教育资源范文6

然而,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资源静态,内容良莠不齐。在资源建设初期,最快捷的方式是将教学所需的素材库、课件库、积件库、教案库、网络课程和文章资料库等放在服务器中供下载使用,由于工作量大且人员缺乏,特别是缺少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资源审核者的队伍建设,造成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只重量而不重质,即使外购的商业性资源库也存在类似现象。

另一方面,所搜集的教案库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难免观念陈旧或过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偏离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因而所形成的只是缺乏吸引力与亲和力的、应用无法普遍开展的静态“教学材料仓库”,反成鸡肋。

第二,产品雷同,缺乏有效资源。由于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爆发了教育企业的资源大战,各种资源产品层出不穷,资源库光盘产品可谓炙手可热。很多学校、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购买了资源库之后都非常兴奋,而资源库光盘也确实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件、素材,给备课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教育机构渐渐发现,虽然资源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提供教育资源的一线教师数量有限,加上版权意识薄弱,这些资源库内容几乎大同小异。而且,资源中心里面很多资源是或者过时或者未必用得着的,真正有效的资源非常匮乏,即使有,在庞大的资源数据库中要找到也是费时费力。这就严重打击了教育机构用户的积极性。

第三,资源分散,无法集中。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提供资源的个人网站,也有各地自建的一些资源中心。但是教师个人建设的教育网站规模小而分布散,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够充分交流共享,国内大型公司和各级政府机构少有为教育服务的专门的教育网站,国家基础教育网站建设则刚刚起步。各种各样的资源散落在网络的角落和四周,无法集中,不能为人所用,从而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有效性。

第四,产品与产品不能共享。目前,不少地方的资源建设一般通过自上而下的征集方式进行整合,因此目前全国的资源建设形成以校级――地区级――省、部级三层共建的模式,资源的建设常以地区自主开发及商业购买相结合。由于部分地区缺乏对本地师生的相应现代教育技术及理念的培训,导致知识共享及开放资源的观念未能普遍形成,各地往往只限于本地城域网共享使用,不少人仍不愿意共享个人资源。

在上述的问题中,尤以前三者为甚。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有效的、集中的资源,又如何谈互联、共享与标准?而要有大量的、可用的、经常更新的资源,只依靠一小部分特级教师,依靠IT企业都是行不通的。

因此,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于务必要采取一种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要找到一种合理的发展资源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资源的积极性,让教育资源源源不断、流水不腐。所谓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就是要充分考虑目前分布存储于各个学校或区域内资源站点的资源,选择一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机制,能够共建共享,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和分布的两难问题。所谓合理的发展资源机制,就是要从根子上激发起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通过合理配置和流动、产权约束与产权激励等手段的运筹,实现资源在教育和经济价值上的等价互换,在互换过程中保证作者的合法权益和运营的合法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知识产出和价值增值最大化。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无可避免,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因为只有产业化的运营机制,才可能实现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教育资源运营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重点课题《基于校园网环境下中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就是想改良这些弊端。首先从高中物理组试点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统一管理,逐步建立一个学科体系完整、知识内容丰富、查询浏览方便的分布式大型综合性信息资源仓库,供学校、家庭、社会使用,做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我们对教育教学资源上传要求是:

1、上传的资源不能有任何政治错误和黄色内容。要做好资源备份,上传之前要进行杀毒检查,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要及时更新。

2、上传的同一资源如果是由多个文件组成,要统一打包压缩,并使用 ZIP或RAR压缩格式或自解压文件。

3、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上传的文件名要使用中文名称,并填写资源的相关描述信息,如果相关描述信息填写不齐或填写错误,将不能成功上传。

4、进行文件更新时,由于资源管理平台对上传相同文件名的文件进行重命名,所以要先删除原文件后再上传新文件。

上一篇任职教育

下一篇就业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