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例6篇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1

“淘宝+协会+公司+农户”的“遂昌模式”

2010年以来,遂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淘宝+协会+公司+农户”的“遂昌模式”声名远播,为遂昌旅游插上腾飞的双翼。

2013年,全国首家县级特色馆“特色中国・遂昌馆”在淘宝网正式上线,遂昌旅游迅速入驻开展合作,通过开展“购遂昌特产、送旅游门票”活动、开通旅游聚划算、旅游淘宝旗舰店等活动,获得了上亿的点击率。不仅如此,遂昌在每一笔订单中都附上遂昌旅游宣传资料,使网上预订遂昌旅游门票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倍。

2014年,同程网首个县级旅游主题馆――遂昌馆正式开馆,主题馆将遂昌的景点、门票、宾馆、餐饮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让游客可以自由组合线路,实现了遂昌旅游产品网络营销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2016年,遂昌农村电商创业小镇被列入第二批省级培育类特色小镇,作为“农村互联网+生态+金融+旅游”的产城融合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该项目目前已开工,建成后将大大促进农村电商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遂昌成立的“赶街”服务站,创新实行“线下-乡村旅游”与“线上-农产品销售”互动模式,即通过农事体验、农业观光、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业态的创新,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和品尝,获得对当地原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同时引导“赶街”村网点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打开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互动渠道。

“智慧高坪”打造四季常游大业态

遂昌县高坪乡,作为遂昌县乡村旅游的缩影和窗口,通过建设“智慧高坪”,将传统与现代、农业与旅游、农耕文化与智慧乡村充分融合,让游客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智能与便捷。“智慧农业”通过订阅“避暑休闲养生高坪”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监控,查询农业生产档案等实现原生态农产品可追溯;“智慧旅游”带游客走进一个无线WIFI全覆盖的高坪,让广大游客随时随地分享美图,更可以通过智慧高坪二维码服务平台,享受吃住行购一站式服务;“智慧生活”通过微信与政府“微”距离接触、“零”距离交流,让广大游客享受高坪网上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等一系列政府“微服务”。

2016年,该乡推出互联网众筹大米项目,众筹者根据认筹金额,可获得不同的回报,并可成为“梯田稻米体验师”,在5月底来高坪体验插秧,9月底前来收割,10月在餐桌上享用新米。平时在家,还可通过扫描不同基地的二维码或关注“避暑休闲养生高坪”微信进入监控页面,进行溯源跟踪,随时了解众筹水稻的生长动态。该项目仅推出一个月,就吸引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681人次参与,筹集款项114571.50元,超预期目标129.14%,最终成功筹资25万余元。通过该项目及其相应活动的开展,并依托北斗崖景区、万亩杜鹃林、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美食等旅游资源,高坪乡的乡村旅游从夏季避暑游逐渐拓展成四季常游的大业态。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达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00余万元。

深度结合信息化推动全域旅游

深化“互联网+”,深度结合旅游大数据,结合网络营销,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城市。

2013年以来,遂昌县各大景区先后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微信导游、在线景点语音讲解等功能,不断方便游客;县旅委对“遂昌旅游”微信公众号进行深耕,并实现功能升级,从单一的旅游图文介绍转变为集旅游资讯、周边服务、在线导航、景区(点)天气、在线预订、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交互平台,实现了对游客出游服务品质型提升。

2015年,遂昌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启动遂昌县智慧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为基础,对全县旅游产业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汇集并加工分析,经多元和互动渠道向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输出“看得见,连得上,用的了”的全域旅游信息服务。该中心采用“1+2+3”的模式,“1”是指产业监测中心,“2”是指管理服务平台和云数据中心平台,“3”是指产业监管、信息服务、数据分析三大功能体系,三大功能体系又包含九大类功能、四十三项功能分支。目前,我们已完成三大功能体系的基础功能布局,包括完成旅游产业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完成游客车流量监测分析系y在高速出口及各大景区的安装,智慧旅游平台云短信等,产业监测中心软硬件招标工作已完成,于2017年初进入施工阶段。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2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浙江省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王文娟的办公室,领略这位旅游掌门人如何打造全域诗画浙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浙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景点独角戏到全省一盘棋,全域旅游串联起一个浙江大景区

本刊记者:王局长,近两年在旅游界兴起了一个新词“全域旅游”。对这一新词,该如何理解?

王文娟: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精神财富中的价值。

本刊记者:也就是说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某一地区旅游局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整个地区的所有部门都应参与,对吗?那么,浙江的全域旅游是如何发展的?

王文娟:对。“把浙江作为一个大景区”,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明确要求。浙江的全域旅游从一开始的探石问路,到逐渐勇立潮头,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在实践工作当中,我们概括来说是三句话: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融合发展,促进共建共享。

在顶层设计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长兼组长的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将旅游打造成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万亿产业之一;明确提出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把环境保护纳入考核体系,弱化GDP在评价干部实绩中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培育发展海洋海岛旅游、生态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四大都市区,全力实施全域旅游“三级创优”工程(即县级:创建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乡级:培育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村级:认定一批休闲旅游示范村)。尤其是明确通过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聚焦旅游,助推茶叶、黄酒、青瓷等传统产业“华丽转身”,推动信息、时尚、健康等产业形成规模。未来3年,重点培育100个国家3A级景区以上的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建成5A级景区,重点培育100个旅游风情小镇。

在融合l展方面,“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它不仅能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更能帮助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共融共生,以更节约、高效的方式,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推动“小旅游”转向“大旅游”,让全域旅游“大家庭”里有更多新成员、新内涵,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而这正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嘉兴桐乡为代表的市县,深谙“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内在关联。桐乡市把“旅游+”当作推进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升的抓手,大胆尝试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现代化,探索出以“一业驱四化”夯实全域旅游根基的新路径。

在共建共享方面,“人人为旅游出力、人人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浙江正用自己的实践,不仅让世人分享到她的景色之美,更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和红利。金华的浦江县,在治水、拆违、美化等全省战略行动影响下,全县生态环境得以极大美化,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不仅吸引众多村民参与创业,更引来各路大学生、民间工艺大师进驻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创客一片盎然生机,形成了“创客+乡村旅游+互联网”的独特发展模式。“旅游越兴旺,群众越参与。群众越参与,旅游越兴旺”,这一良性循环,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体现得更为明显。乡里截污纳管一次性投资6000多万元,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和长效管理,斥资数千万提升交通、游览、通信等公共服务工程,成功创建为国内首批全乡域开放国家4A级景区,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利用,全乡基本实现“一家一户一民宿”,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90万人次,户均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信息化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量

本刊记者:王局长,信息化也是当今的一个热词,各行各业也都在“互联网+”或“+互联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信息化之于旅游的意义?

王文娟: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基础,它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信息既影响人们了解和选择目的地的决策,也影响他们对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历的增多,旅游者开始由过去的求量型旅游方式转向求质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旅游经营服务者、组织管理者以及市场开发者来说,首要任务是收集和信息。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视联网等在进一步提高效率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直观、生动、便捷程度,且可互动。所以,信息化无疑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技术推动力量。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旅游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也不可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信息化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旅游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这些作用对于提高旅游质量,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没有终止的过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做出必要的反馈和调控。所以说,建立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旅游信息化架构,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这对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旅游业信息化是实现旅游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使旅游管理手段、思维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构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可以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实现途径,并尽可能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信息化能扩大旅游业在全球的知名度,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旅游业就其性质来看,是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消费活动,无法依靠指令性计划强制进行,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个性。旅游业信息化能为旅游市场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信息导向下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有通畅的旅游信息网络和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的支持,满足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游客的信息消费,完善旅游业的市场经济个性。旅游活动的国际化、资本流向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的旅游业越来越相互依赖、紧密联系,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也都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呈现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

本刊记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王文娟:旅游信息化可以弥补传统价值链中灵活性差、效率低下的不足,使价值链上的各环节间联系更加通畅,促进价值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我认椋可以从四方面加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制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信息技术能针对每个旅游消费者要求提供特殊的差别的产品,通过把旅游产品拆包,让消费者加入一切个人需求要素,重新组合产品;信息化能使企业的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得以真正实现,改变传统旅游服务的方式,改变旅游服务的增值化方向。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还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实现旅游管理最优化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可使旅游饭店之间结成营销预订联盟,共享顾客数据,实施优惠组合和消费累积计划,并联合开发网络预订平台,实现高效的信息化旅游管理服务。

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经营效益。信息化在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的时间性上优势明显,能有效控制成本,比如,旅游相关企业通过网上交易或电子中介,可大大减少中介佣金成本。信息化能使旅游企业的功能根本变化,结算方式将更简便快速,如为游客预定客房、机票、车票、船票等工作都可在网上实现,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旅游企业效益。

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景区形象。信息化的广泛运用可整合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递,打造现代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可实现网络营销和异地出版,使旅游者在出行前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所向往的目的地;使到达目的地的游客通过旅游信息中心、公共场所的触摸屏幕和移动网络通讯等方便地获得信息;游客的旅游活动结束后,还能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利用网络进行旅游业的促销,是信息时代旅游宣传促销的新课题和新选择,其不但成本低廉且营销形式多样,还可以有效的通过对数据的监测,控制投入与回报之间的比例。

以互联网为引领构建全域旅游信息化

本刊记者: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信息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大力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王局长,下一步,浙江省将如何谋划全域旅游信息化?

王文娟:我们将在两方面继续深化“互联网+”旅游。一方面,让游客享受到便捷通达的服务,让旅游更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精准服务和有效监管,在全省重大景区对游客承载量进行测算,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的后果,更好地服务游客。围绕这两个方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加强谋划和制度设计。强化互联网思维,研究制定《浙江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省级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设计,推动全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大数据分析、行业监管、智慧营销等工作上台阶,借势借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

全面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数据服务应用平台。以省级为基础、市级为中枢,县(市、区)为应用节点,依据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全面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管理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服务共享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平台。依托浙江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契机,发起成立旅游大数据联盟,综合收集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示范案例,研究旅游行业需求,为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提供建设样本和方案,为全域旅游信息化建设验收提供行业标准和验收指南。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党的十报告提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黔江区作为全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一条贫困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之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黔江将成为渝东南的信息中心,成为武陵山地区重要的信息枢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创建面向未来的城市,黔江的居民将真切的感受到智慧生活的幸福。

一、黔江建设智慧城市重要意义

城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目前国内,北京、南京、广州、重庆南岸区、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等地区相继展开智慧城市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解决城市发展困境、升级发展的良好效果。

1、建设智慧黔江是强化黔江作为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东连湖北省咸丰县,南临重庆市酉阳县,西接重庆市彭水县,北界湖北省利川市,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国发〔2009〕3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渝东南及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金融、信息、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引领、辐射、集散作用的主导性城市。最基本的核心仍然是信息中心,而网络、通信则是信息中心的基础。然而,黔江目前只承接了原来作为四川省黔江地区行署所在地政治中心的部分功能,在信息、公共服务、金融方面还不具备向周边区县辐射、引领功能。在要加速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建设智慧黔江将推进黔江作为区域信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能让市民充分享受广电、电信、有线、无线、4G通信网资源,并实现网络融合,物联网应用。通过建设智慧黔江,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旅游景区、汽车站、火车站、机场、4星级以上酒店等重点区域实现WiFi热点覆盖。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建立起以黔江为中心连接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骨干光纤网,提高骨干网间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从而增强黔江在信息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地区其它区县。

②建设智慧黔江将提升黔江综合服务能力,服务周边区县发展。通过智慧政务建设,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推动公共权力的透明化与城市决策过程的公开化,提升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运转效率,让服务变得更高效、合理。 通过智慧医疗建设,整合医疗信息,医院可以随时查阅每位患者的历史病历,从中发现病症规律,确保渝东南各区县的患者在不同医院得到快速、准确的医护。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起服务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的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从而增强渝东南地区在武陵山区的核心竞争能力。

2、建设智慧黔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黔江区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黔江区城镇人口达2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 72.56%,年均增长1.9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开始凸现,建设智慧黔江将解决这些“城市病”。

①解决“城市病”需要智慧黔江。一是可解决交通拥堵。通过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建设,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改善交通负荷、保证交通安全,从而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如驾驶员可通过路况预报,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实现人、车、路、信息一体化。二是可控制环境污染。通过智慧环境建设,建设水、气、土壤监测网络,保障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通过智慧黔江建设还可以解决更多的“城市病”,为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将从单纯追求物理空间“粗放式”“蔓延式”的扩张转变为“集约式”“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②加强社会管理需要智慧黔江。通过智慧黔江建设,城市公共管理的信息让政府和民众共享,提升了对于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监督能力与影响能力,最终实现了城市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绩效竞争与企业化管理改革。与此同时,城市管理的“自治”特征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公众将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者。

③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难题需要智慧黔江。当前,黔江城市和农村差距仍十分大,城乡一体发展需要智慧黔江建设。通过智慧农业建设,搭建起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有效沟通平台,让农村和城市融为一体发展。如农业信息网,整合商业、物价、工商等部门的涉农信息,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针对农产品从生长到销售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进行及时采集上传,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查询服务,为食品安全部门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手段。

二、黔江建设智慧城市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宜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有它的规律性和内在要求,盲目建设会形成摆设,形成大量浪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1、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黔江的信息化基础较好。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10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90%的行政村(居)通互联网宽带,光纤到户(FTTH)覆盖能力家庭达8万户,宽带用户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10兆比特以上,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基本实现每秒100兆比特以上。互联网普及率60%,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0万户。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100%的街道镇乡实现公文交换处理无纸化、公共服务电子化。云计算中心云计算”项目建设已于2013年9月启动建设。

2、技术上的可行性

智慧城市所需的物联网、云计算,黔江已基本建成。目前已试运行一年多的“数字城管”,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用于设备的监视与控制)、控制系统(传感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分析收集的信息为主的系统)三个方面都没有问题,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以功能拓展。

3、操作上的可行性。黔江区已成产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来统领智慧城市建设,并在不同领域进行分步组织实施。金融、市政、政务办公、气象、卫生等系统都已开发具有智慧城市特征的系统平台,为下一步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目前黔江区已建立起财政、人社、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部门的网上申报、审批等政务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2011年建成的“数字城管”主动发现问题率提高到98%,从发现问题和立案派遣到相关处置单位需30秒,与传统方式相比效率大大提高,基本能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城市管理要求。

4、经济上的可行性。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投入100亿左右,按6年期进行分批投入,黔江区财政预算应该能消化。2013年,黔江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建成以后,每年能产生20亿左右的收益,节约城市运行成本10亿。

三、黔江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选择

当前智慧城市在全球许多城市开始探索,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后建设的地区提供了经验。黔江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既需要学习其它地方的经验,也需要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1、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国外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例,2008年启动“Amsterdam Smart City”计划。建成了先进的智能建筑――ITO Tower大厦,实现了家庭节能,实施了用Enregy Dock项目利用交能工具充电,其目的就是把阿姆斯特丹建设成绿色智慧城市。国内以北京怀柔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为例。怀柔区以智慧镇乡建设为抓手,从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生活和智慧农业五个方面进行建设,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东胜从居民需要出发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城市努力让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2、黔江建设智慧城市要达到的目标。建成一批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筑固黔江通信枢纽地位,成为渝东南乃至武陵山片区的信息中心。在全区各镇乡建成智慧农业系统服务三农,架起城市和农村的信息桥梁――推扩新型农业和推销农产品。在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如阳光花园、碧桂园等建成拥有智能的安防系统,更便宜的社区服务的智慧生活小区。黔江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交通、公安、环保、国土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在解决交通拥堵、应急指挥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集成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做到科学决策。

3、建设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既可以用传统政府自建自营模式,也可以用新兴商业建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和财政监督机制,统筹安排配套建设资金,落实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保障。而政府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关键是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争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建立投融资新机制,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采取BT、BOT、BTO等模式,吸引各种资本,引入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建设,解决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问题。

4、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2015)实施基础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工程。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并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互联网升级改造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构建具有宽带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网络,实现3G信号全覆盖,4G信号城区覆盖,重点区域WiFi热点覆盖,建成宽带无线城市。推动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三网融合。第二阶段(2014―2016)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全区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实现横连机关,纵连重庆市电子政务外网,下连到乡镇、村(社区),实现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网络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2015年,建成区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与人民防空、公安数字联动、消防、市政、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电子政务等各分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第三阶段(2015-2017)实现企业和农村信息化。构建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打造黔江农业农村信息网及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网、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建立全区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及支撑平台,完善土地、劳动力、产业分布、农产品价格及供求等信息,对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到2014年,构建完善区级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完善区、乡镇和村社三级专家视频咨询诊断服务体系。区类各大零售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网上交易。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实现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多媒体(包括语音、照片、数码叙述和DV等)旅游数字化形式,建立数字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率先实现WIFI网络覆盖,提供方便快捷、定位准确的旅游咨询、旅游商务、旅游投诉、旅游救援和旅游信息等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皮埃尔・雅克,劳伦斯・图比亚娜和拉金德拉・K帕乔里共著的《看地球2010城市:改变发展轨迹》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王辉,吴越.智慧城市.清化大学出版,2012

[4]谢学宁.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广州出版社,2013

[5]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全球智能城市发展模式比较.2011

[6]叶亚芝.智能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4203

1引言

农家乐是指利用农家庭院和乡土资源,营造农家特色和乡村情趣,以提供餐饮服务为主,辅之以多种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的经营实体[1]。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较早,自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以来,农家乐发展历史已有30年。现有星级农家乐47家,2015年乡村旅游收入63.9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0%,接待游客2150.96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次的92%。乡村旅游解决了2.1万人的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助农增收人均6842元。

2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优势

2.1经济实力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201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和 “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是全省第一个破千亿的县域经济体,全国百强区排名35位,强大的财政实力,为旅游业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

2.2产业基础好

龙泉驿区是全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是国家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示范试点区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持。

2.3区位条件突出

龙泉驿区是成都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的东部副中心,成都天府新区主体发展区之一,地处“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腹心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带”,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区内交通状况较好,公交线、地铁线和乡镇内部道路网络完善,这为农家乐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2.4旅游资源丰富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是成都断陷带与龙泉山隆褶带之间的构造断块。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赋予了龙泉驿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国际桃花节已打出品牌,客家文化土壤利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噱头够,为农家乐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5可规划用地多

据统计,至2018年龙泉驿区规模流转用地达20万亩以上,大量的土地空余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农家乐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3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投资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规划

龙泉驿农家乐经营者70%为外来投资者,多追求短期效益,旺季经营淡季歇业,长远规划意愿不强,创新力不足;本地农家乐业主经营多为跟风上马,业态低端,经营惨淡。各乡镇缺乏旅游发展区域规划,行政壁垒严重,导致农家乐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合力和区域特色。

3.2经营业态低端,基础设施落后

龙泉驿农家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状态,缺乏对旅游基础资源的挖掘,90%的农家乐业态低端,接待项目多为吃农家饭、钓鱼喝茶和摘果,与成都其它区县农家乐发展差距明显。农家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60%的星级农家乐存在停车位建设不规范、导视系统不完善、厨房设施简陋和厕所建设落后等问题。

3.3旅游淡旺季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

龙泉驿农家乐的季节性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每年桃花节期间交通堵塞、人满为患外,其余时间游客稀少;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表现为白天热闹非凡,晚上重归死寂。农家乐产品单一,最具潜力和特色的资源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突出,只能提供简单的观光和休闲项目;住宿则以农家屋为主,接待条件差,住宿类型较少,整体档次普遍偏低,经营情况不理想。

3.4发展引导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方面龙泉驿区政府发展重心为汽车工业。2015年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仅为7%,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的特点,导致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力度不够[3];另一方面,旅游职能部门力量弱,且缺少旅游行业协会的指导,旅游专项资金较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家乐无序发展,行业引导和自律性差。

3.5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乏力

绝大部分农家乐环境评价不达标,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垃圾容纳能力不足,缺乏垃圾桶和集中的垃圾收集设施,垃圾处理能力有限;二是耕地破坏严重,游客活动致使土壤结构破坏,耕性下降,出现部分农家乐硬化耕地用于日常经营。三是多数农家乐不具备污水处理能力,随意倾倒和排放现象普遍,对当地水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3.6智慧化水平低,宣传营销不足

农家乐的智能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增强游客体验和扩大宣传的重要途径。当前龙泉驿农家乐智能化建设由政府指导,过度依赖政府宣传,农家乐新媒体的应用普及率很低;农家乐缺乏高素质经营、运营和从业人员,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旅游经营运营和宣传营销。

4龙泉驿区农家乐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家“全域旅游”、“美丽中国”、“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在成都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下,结合龙泉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农家乐发展实际,龙泉驿农家乐的发展必须要果断转型,变“观光型”为“休闲体验型”;需整合资源,消除部门壁垒,合力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需加强教育资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力度,紧抓农业产业,深挖农耕文化并注入精神内涵、创意开发龙泉驿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营销宣传精准服务游客,完善基础设施,用高品质旅游体验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4.1政策指导,整体规划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当前龙泉驿区正在拟定《旅游十三五规划》和《乡村旅游十三五规划》,一方面建议积极对接涉旅部门,捆绑政策、打包资金,制定农家乐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发展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农家乐的全面升级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建议龙泉驿农家乐发展核心乡镇,筹建农家乐转型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力量开发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加强对农家乐带头人的培育,提高农家乐的营运能力和服务意识。

4.2加强引导,行业自律

2016年7月龙泉驿区第一个全区旅游行业协会―成都市龙泉驿旅游协会成立,建议支持旅游协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规范农家乐市场行为,督促农家乐业主依法开展诚信经营,维护旅游行业的市场秩序,积极指导龙泉驿区内旅游景区和农家乐/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二是宣传农家乐发展的信息,组织技术交流,开展新经验、新标准、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组织开展涉旅宣传、行业培训、产品研发,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水平。四是接受政府部门转移的相关职能,参与有利于农家乐发展的公共服务。

4.3积极宣传,智慧营销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互联网营运的冲击和自驾游的兴起,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和消费习惯。为适应信息化的新的形式,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实现各个乡镇全域移动、电信、联通4G网络覆盖,实现农家乐核心区实现免费WIFI稳定覆盖;二是改善软件条件,建立农家乐网站和在线支付平台;三是成立农家乐智慧营销管理团队,打造微信平台,提升信息到达率和有效率,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4.4加大政策指导,完善基础设施

农家乐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然而,乡镇财力有限,旅游配套设施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旅游公共配套服务经费短缺,建议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建议引入PPP项目,积极改善农家乐周边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鼓励农家乐业主联合本地农户组建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合作社,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一、三产业融合;三是建议在严厉打击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的同时,通过土地整理、适度集中居住和增减挂钩等方式,配套解决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

4.5挖掘旅游资源,研发特色产品

依托本地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等模式,发挥高校服务地方职能,搭建政、产、学、企联动平台[5],挖掘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升级体验项目。挖掘农耕文化,乡村资源,开发具有特色文化的休闲度假类体验项目;二是加强住宿接待能力,建议融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品尝美食和健康养生等元素,分层次打造乡村HOTEL、特色客栈、特色民宿、汽车营地、乡村露营地等度假产品。三是研发特色农家菜品。建议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餐饮服务标准,建立餐饮经营的服务人性化、卫生安全化、菜肴本土化和质量标准化的规范体系;四是策划农事节会活动,打造农家乐品牌。建议制定龙泉驿乡村菜旅游路线规划,开展乡村美食技艺大赛,对接旅游养老市场、研学旅游市场和创客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家乐品牌。

4.6加强资源保护,合理持续开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家乐作为龙泉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建议政府强力推进植被恢复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垃收集、河道管护、农家乐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的力度,全面杜绝脏乱差烂现象;加强宣传,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建立奖惩机制,对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兼论我国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6):71~74.

[2]黄珊燕.龙泉驿: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四川省情,2016(2):57~59.

[3]石培华.树立新的旅游经济观[J].人民日报,2015-11-6.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5

按照《关于做好__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十二五”期间旅游工作及“十三五”旅游工作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以汇报。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740.63万人,累计旅游综合收入 85.82亿元。实现了__旅游从无到有、由点到线、串线联片的旅游经济梯次飞跃,提升了旅游品牌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旅游综合收入快速增长县、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__省旅游示范县等称号;__景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王牌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等20多项殊荣,__5A景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5A景区资源等级评审关,正迎接明察暗访和最终评审验收;__镇被命名为__省旅游特色名镇,__、__先后被命名为__省乡村旅游示范村,__、__、__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__美丽乡村”。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旅游业逐步实现了由小到大、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和由无人知晓到名扬省内外的飞跃,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县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确立了“全国知名,旅游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理念围绕旅游变,产业围绕旅游办,城镇围绕旅游建,各业围绕旅游干”的建设思路,采取“党政大力支持,媒体强力推介,市场手段介入,书记县长齐抓”的办法,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开发旅游资源,努力把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开发。努力把__打造成__人的第二生活区、中国的生态旅游胜地、世界游客的度假乐园和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同时,我县选择国内、国外著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按照“遵照自然、凸现生态、打造亮点、独一无二”原则,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编制了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总体规划、__提升规划、__景区规划、__景区规划、__景区总体规划、及__公园、县城亮化规划,为全面推进旅游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品景区(点)建设步伐加快。坚持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全力加快景区景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__景区路、水、电、讯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日臻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景区日接待能力由原来的6000人增加到1.2万人,__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并成功实现市场化运营;__、____漂流景区都在不断提升,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__、__、__、__已成为集农家乐游、田园风光游、垂钓风情游、品茗休闲游、娱乐康体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亮点;____故园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按照“立足__、占领__、主攻周边、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宣传促销思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旅游茶叶节和第三届中国__生态旅游节,央视《乡村大世界》和《艺苑风景线》走进__;__广告首次进入央视《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和《朝闻天下》栏目;在周边大中城市设置各种户外广告;拍摄制作了《醉美__》、《茶之恋》等专题片,印制《__胜游》等旅游宣书籍;组团赴周边省、市、县举行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积极参加旅交会、旅博会、农高会等各种旅游宣传推介会,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力加快吃、住、行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县拥有规模宾馆、饭店22家,共有床位5200个,餐位13200个;启动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13个,农家乐经营户343家,从业人员6213人;开发旅游商品13类30多个品种,开办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30多家。在__门户区、景区南门、北门分别设立游客服务中心3个,建成__旅游和__、“__美丽乡村”专门网站10个,在__游客中心、城区景区的主要宾馆酒店都安装了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旅游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积极推行规范化服务,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成立了旅游执法大队,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旅游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强化安全教育,落实防范措施,完善安全防范预案,健全

工作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在重要节假日前夕,及时组织旅游、工商、卫生、公安、安监等部门深入景区景点,开展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为游客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我县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景区品位不高。精品景区景点建设仍比较滞后,除__一枝独秀外,其他景区市场影响力小、吸引力不够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产业链条不长。旅游产品形式单一、规模小,尤其是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纪念品。三是服务功能不全。现有的旅游服务功能、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已跟不上发展需要。四是建设资金短缺。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景区(点)开发缓慢,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旅游人才短缺。县域旅游人力资源比较短缺,缺乏高、精、专的旅游管理服务和宣传营销人才。六是体制机制有待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

旅游业是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最具特色的品牌产业,也是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着诸多机遇。

——国务院和省、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开发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__市关于加快精品景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美丽乡村的决定》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__古道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将__区、__县、__县纳入__古道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范围内,为__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丰富__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繁荣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__旅游的美誉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旅游产业,走出全省、迈向全国、与世界接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__的旅游产业发展已得到中、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关注,特别是__、__等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我们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干部群众对打响__生态旅游品牌、壮大旅游产业的热情日益高涨,对依托旅游增收致富的愿望也更为迫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十三五”期间,__县旅游业将重点围绕“一心两翼三带”建设思路,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建设精品景区、美丽乡村为重点,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突破,抢抓机遇,着眼大旅游、挖掘大市场、开发大产业,着力构建“精品带动、多点支撑、产业融合、行业跟进”的全域旅游格局,努力把__建成“全国知名旅游强县”和 “大__国家中央公园核心景区”。力争到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 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8个,建成“全国美丽乡村”2个、“__美丽乡村”18个;实现全县年接待游客人数比2015年翻一番,旅游综合收入翻两翻,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心两翼三带”:

1、“一心”即把__县城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城区旅游服务中心。范围为__县城及城区近郊,建设具有旅游功能和较强集散功能、服务功能、生产功能、商贸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

2、“两翼”即把__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__打造成西北最美亲水旅游景区。

3、“三带”即打造__古道文化旅游产业带、____文化旅游产业带、__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①__古道文化旅游产业带。范围为__边界起沿312国道与__县交界,长约40公里,包括清油河、试马、城关、富水等乡镇。挖掘312国道两侧自然、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以__、__度假区景区、____故园文化景区、__景区、__景区为重点,结合资源特色分为边贸商业带、景观田园带、茶驿休闲带、民俗风情带、道教文化带等特色带。

②____文化旅游产业带。范围为__河沿线至__大峡谷主景区,包括过风楼、__、__湖等地。以__景区为依托,形成以观光、餐饮、住宿、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服务带。

③__路旅游文化产业带。范围为__路沿线,长约83公里,包括__、__、__、__等乡镇,以__文笔碧峰景区、__水利风景区和冷水河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打造__灵性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集生态、景观、物产、文化、休闲、风情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带。

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生态观光旅游、人文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城镇度假旅游、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业结构,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1、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加快精品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做强做精以__、__、____漂流、__、__、__等一批生态景区(景点)建设,做好以__古道项目、__故园景区项目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建设;做好以__战斗革命遗址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建设。使全县A级景区增多,景区规模、品位大幅提高,力争到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建成4A级旅游景区2个,建成3A级旅游景区8个。以精品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集中旅游功能和产业要素,大力发展__旅游产业园区、__文化旅游产业园区、__旅游产业园区,增强旅游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2、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全域旅游目标。 抢抓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机遇,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思路,围绕“__—__、__—__、品茶悟道—__村、世外桃源—__村、文笔叠翠—__村、避暑胜地—__、休闲体验—__、美味乡村—__、赏荷度假—__村、生态画廊—__、__福地—__”等主题和打造“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5个美丽乡村产业带,建成一批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观赏农业转型,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更好的融合发展。计划到2020年建成2个“全国美丽乡村”、18个“__美丽乡村”,串点成线,形成一村一景、三线迂回的2日游、3日游精品线路,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旅游业突破发展。

3、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抢抓__古道文化景区建设机遇,深度挖掘驿站文化、__文化、__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打造__城、__故园、__书院、__、__古城、阳城驿站、__古城、__古城、__分界墙、汉古墓群等文化旅游景点,重点对《__ __追梦》《风云__》马战演艺进行改版升级;对__书院重建,__文化创意园进行打造;____故园文化景区以楚文化遗址、商圣__故居为载体,以古王城、经典爱情故事、__、商帮老街为特色,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度假休闲、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既丰富了__文化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又繁荣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__旅游的美誉度,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县旅游产业奠定基础。

智慧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旅游业;协调发展;龙岩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6-02

1 引言

“十二五”期间,新罗区抢抓支持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新古田会议”的后续带动效应,依托龙岩中心城市和特有的山水资源,深度挖掘厦龙山海协作示范区正式落户的优惠政策。同时,坚持“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原则,持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积极打造旅游综合品牌,加大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都市休闲游和乡村生态游持续升温,综合接待和旅游集散能力不断提升,旅游特色日趋鲜明,旅游总体质量和旅游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如何让旅游业更加协调发展?笔者结合新罗区旅游业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看法。

2 新罗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龙岩市新罗区地处福建省西南部,位居九龙江上游,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名片,是全国闻名的“冠军之乡”,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以及海西重要的林区、侨区和旅游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高达78%。

近年来,龙洞、江山风景区、万安梅花湖、云顶茶园、紫金山、万安竹贯等新的旅游景点同步发展,特别是国家4A级旅游景^龙洞、“中国特色村”洋畲、国家森林公园―东肖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竹贯古村落等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区内旅游设施日趋完善,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荣顺、龙州、云顶等星级酒店相继开工或建成,成功承办第五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及三届“乡村旅游节”。2015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0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和19.6%。

3 目前存在问题

3.1 区域优势不明显,竞争力减弱

旅游资源虽种类齐全,具有奇、旷、野、绿、险、幽、秀等特点,具有开发价值的涵盖39个基本类型,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别的53.7%。但并无明显优势,名扬天下的景区较少,且多数资源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属典型的资源开发落后地区。同类型资源的景区没有突出特色,没有差异化打造,且远远不及周边县(市、区)的旅游开发和打造力度。

3.2 旅游项目单一,回头率较低

现有的旅游“套餐”不够丰盛,大部分都是进行统一的粗放式“配餐”,没有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区别对待,出现同一景区内男女老少“吃大锅饭”的现象。同时,景区常只局限于赏季节花、摘时令果、吃农家饭等传统观光活动,没有深度挖掘景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游客体验的活动不多,旅游结束后能带走的“余味”不够深刻,造成“再次光临”的激情不高,“口口相传”的带动宣传力度相对苍白。

3.3 公共服务设施简陋,舒适感不强

旅游景点大多位居偏远乡镇,景点间往返路途较远,山多路弯导致部分游客无暇顾及山区特有的山清水秀和良好空气。加之开发成熟的生态型景区比较少,景区内的星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相对不足,缺少宾至如归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作为闽西中心城市、本应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新罗区反而更像一条旅游过道。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财政投入

一是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如新罗旅游微信公众平台,最新最好的生态旅游资讯,含辖区内的星级酒店资质、旅行社服务质量与信用等级资质、旅游景区等级资质及各旅游企业的年审信息等,为游客出行提供质量保障。二是构建散客收客系统。通过动车站、汽车站、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的散客收客系统,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各旅行社开展地接业务,提高过夜游比例。三是开发智慧旅游终端。在全区主要公共场所推广安装智慧旅游电子触摸查询机,向游客提供全要素信息和旅游动态资讯。开发满足游客市区、城区、景区游览以及个性化需求的智能移动终端应用APP,建设一体化、全程化的动态信息、位置信息以及个性化智能推荐系统,向游客提供电子门票、电子导引、电子解说系统等客户服务。鼓励旅游企业通过互联网改善管理提升服务,创建“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四是开展网络营销。完善旅游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积极与知名度较高的专业网站合作,比如途牛网、携程网、去哪儿网、艺龙网、蚂蜂窝等。为游客提供订票、订车、订房、订餐、购物等多种产品与一站式服务。

4.2 拓展旅游模式

一是让旅游格局时代化。适时将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引向深度休闲度假的“泛旅游时代”。加强与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粘合度,适时举办优惠体验活动,努力将其发展成为稳定的日常消费群体。二是让旅游活动丰富化。在传承以游览、参观为主的传统观光旅游的同时,拓展泛旅游活动,增加更多娱乐和互动的成分,不再强调特定的景区景点,只要有特别体验的地方都可打造成旅游空间,如偿试让搓麻将、打高尔夫,甚至在河边观水列入活动内容。三是让旅游范围多样化。让游客在目的地的活动范围多样化,城市整体成为旅游全景空间,如城市每个角落都可成为旅游目的地。四是让消费产业化。融合餐饮、运输、酒店、商业、农业等相关产业,提供集运动、会展、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高端优质服务,不但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还让产业结构形成很高的附加值和溢出效应。

4.3 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精准培训,强化业务。结合新时代旅游走向,及时更新从业人员相关业务知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急需的高学历专业紧缺人才,如:生态旅游开发保护、旅游规划等,到重点旅游企业开展帮扶工作,给予特殊的人才政策;吸纳有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投身景区的创建和管理方面,推动景区向前向上延伸发展。三是校企联合,多方协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打造“新罗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如让龙岩学院、闽西技术学院、龙岩华侨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景区实习。四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吸收景区周边村民,让其负责景区卫生、安保等工作。如乡村生态旅游景区,龙洞景区有60%的员工是来自龙康村等村的村民;如竹贯古村落景区、培斜村等,发动村民共同投资入股开发建设,开办农家乐经营,解决当地就业压力的同时,让生态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4.4 整合旅游资源

一是借势借力。利用中心城市交通、区位等优势和周边5A级古田会议会址、永定土楼、冠豸山、梁野山等名片景点,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景区,打造闽粤赣边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二是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大力扶持旅游商品研发,强化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并重转变。三是融合产品。将生态旅游产品与辖区内的红色、民俗、科技等旅游产品相融合,互相渗透发展,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促进相关产业融合。

5 Y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龙岩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显,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居民对旅游服务需求的质量、数量、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各部门需要加强协作,集思广益在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联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融合作用,加快推进新罗旅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北京:中国国务院,2014.

[2]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R].北京:中国国务院,2015.

[3]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R].北京:国家发改委,2016.

[4]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R].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2012.

[5]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2015年福建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R].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2011.

[6]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年)[R].福州: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

[7]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龙岩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R].龙岩: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