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前景与风险

智慧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前景与风险

摘要:在我国大力呼吁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弘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背景下,以创新性为出发点,研究智慧旅游模式建设与发展的方向。论文通过调研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探讨如何运用新技术,将乡村旅游智慧化,改善景区建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体验;增加乡村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旅游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后论文将归纳总结智慧乡村旅游模式的建设方法和潜在问题,说明如何运用新兴科技,建设智慧乡村旅游服务配套电子化产品。目的在于使乡村旅游可以顺应时展新趋势,建立功能合理全面的旅游景区,为同类型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性意见、可参考性模板和实践性理论依据。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大丰区;乡村振兴

1智慧乡村旅游背景

1.1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逐渐改善,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模式。与传统紧凑的旅游模式不同,乡村旅游形式新颖多样,深受游客喜爱。2015~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中,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超过50%,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虽有下降,但人数增至30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智慧旅游发展迅猛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智慧化。在旅游行业,“互联网+旅游”则催生了“智慧旅游”模式。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并健全全国性的公共旅游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我国旅游行业的创新力,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旅游突破了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倚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的游客体验,延长交通、医疗等服务环节,提高游客安全性与满意度。然而,现今智慧旅游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基础设施差、移动互联网环境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需要企业、政府与当地居民三方合作,探索智慧旅游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构建,实现智慧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1.3智慧乡村旅游的意义

1.3.1理论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支付的兴起促使了电子货币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促使了快递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给予了我们将乡村旅游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有力依据。智慧乡村旅游智能化提升乡村旅游资源,提供科技感旅游体验。这种新形态会打破“乡村代表落后”的偏见,同时保留乡村原有的风土人情。智慧乡村旅游不仅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深化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从旅游业角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

1.3.2实践意义

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智慧乡村旅游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进行了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将乡村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就业难问题,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3.3大丰乡村旅游景点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传统乡村旅游模式遇到瓶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大丰区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条件,尝试进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3.4产业融合发展——丰收大地

2008年,大丰区紧跟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这两大发展战略,建立了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思路为“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大载体、四大产业”。“一个核心”是指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及服务业相结合;“两个支撑”分别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端技术人才的任用;“三大载体”是指园区中主要可划分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大分区;“四大产业”指的是园区主要带动与促进种苗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四大产业的发展。丰收大地主要采用产业带动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品牌。以农产品吸引游客消费,拉动餐饮、农产品采摘、现代农业知识科普等旅游项目发展。示范区中的孙桥现代农业科技馆利用电子技术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向游客们展示了植物培育、生物科技、科学技术运用。同时科技馆还设有体验区,让游客们亲身体验现代农业,认识到现代科技农业模式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芳彩园艺科学研究院也是园中一大亮点。研究院致力于运用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农产品,促进三农的发展。目前已经设置有花草、瓜果、小杂粮等研究机构,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丰收大地”开设“创意农业馆”展示结合了创意、科技和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现代的数字技术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在农作物栽培中,用数字技术创造最佳生长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善农作物的质与量;创意加工农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从多方面实现农户创收;利用数字网络宣传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丰收大地”还设有网络营销中心,致力于打造“丰收大地”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丰收大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带动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通过网络平台农业相关信息,提供农业的相关培训,让当地居民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丰收大地以农业为基础,结合电子科技,融合了旅游度假等概念,打造了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服务,使得乡村旅游突破农事体验及观光两种项目的局限,以科技和多元化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增加旅游体验感。

1.3.5主题打造——荷兰花海

“荷兰花海”是大丰当地在“民国村镇规划第一镇”的历史基础上打造的,以“花海、田园、风车”为主要设计元素的特色旅游风情主题小镇。景区以花海为主题创意,通过环境塑造和特定的布局,将虚拟的荷兰风情以实体呈现出来,表现独特风情的乡村景观。通过科技的运用,培植不同时节的花海,将主题贯穿时间空间维度,打响景区知名度,建立新乡村旅游形象。“荷兰花海”引进荷兰先进的郁金香种植技术和品种,同时还依据当地条件种植玫瑰花、薰衣草、绣球花、百合、龙翅海棠、三色堇等多品种花卉。同时景区还会根据不同时节的花海推出不同的主题活动,如:郁金香音乐节、百合花文化月、风情大巡游等,并在官网上宣传,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报道。“荷兰花海”成立了郁金香科研中心,该科研中心同国内外众多专家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旨在培育出新的郁金香品种。同时科研中心还兼顾郁金香的生产与销售活动。除此之外科研中心还开展了对风信子、花葱、洋水仙等其它球根花卉的研究,为荷兰花海的发展助力。“荷兰花海”将互联网行业融入到自身的产业中:开设官方网站向游客提供景区的相关资讯、餐饮住宿的线上预订服务;与阿里巴巴等知名平台合作宣传;利用大数据收集游客需求以及意见反馈,改善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和营销方式。“荷兰花海”还积极参与当地居民扶贫事业,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如组织花卉种植培训活动,提供花卉苗木产业技术、信息支持等。“荷兰花海”的“互联网+农业”以及“旅游业+农业”的农业发展新模式给大丰地区其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3.6文旅乡旅结合——大丰知青农场

“大丰知青农场”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海丰农场内,是以上海知识青年在大丰农场留下文化底蕴为基础,打造的独特文化乡村旅游景区,其内部主要由上海知青纪念馆、北上海历史展览馆等五大部分构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贫瘠滩涂上留下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知青文化。目前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知青文化越发受到游客的关注和青睐。除了五大展馆,大丰知青农场在不断地修整改建后,还扩展众多特色项目,融入乡村旅游的要素,例如生存技能培训、野外露营、垂钓等。凭借服务业务的开拓,多元化的模块使景点更具有吸引力。在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中,实现“活动”带动“文化”,寓教于乐,营造知青氛围,深刻展现知青文化的内涵。目前,“大丰知青农场”主要针对三大游客群体,一是老知青群体。农场收录的物什、留存的旧址,能帮助他们回顾岁月。二是组织团建活动的企业。农场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要求,提供特殊团建项目活动。三是学生群体。“大丰知青农场”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可以向学生提供研学项目,传授历史知识、知青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大丰知青农场”已经具备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简洁合理的景区设置,以及相关的特色项目规划,并完善了民宿、小厨等配套基础设施,做到了文化旅游的突破性发展,也是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一种成功尝试。景区将文化体验加入到乡村旅游之中,使得旅游模式多样化,兼备多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景区引进电子科技技术,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历史故事,增加了游客的代入感和趣味感;开设官方网站以及与各大旅游平台合作,进一步增加大丰知青馆的知名度。“大丰知青农场”的建设发展为其他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地区提供了可行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文化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2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问题

2.1推进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乡村旅游特色化指,以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文化、历史背景为依据,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产业。2016年《关于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中提到,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特色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会是乡村特色化的核心。发展文化特色智慧旅游,应立足当地的人文历史优势,挖掘有坚实基础、成长潜力的文化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形式单一,受到传统旅游模式限制,以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旅游模式很难满足中国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色化旅游迎合了旅游的新需求,这对于普通乡镇,将会是宝贵的发展机遇。特色旅游产业建设的根本在于深入挖掘、精准定位当地文化特色;动力在于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效率都显著提升,随着手机等个人终端的普及,信息途径也更加便利。特色型智慧乡村旅游应当抓住这一特点,缩小旅游项目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度、参与度。把物联网、5G等技术投入到实体运作中,实现景区、信息媒介终端、游客三者的紧密联系。通过结合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观光式旅游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文化体验式旅游。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传统习俗活动,风俗文化景象,改善以单一图片文字、导游讲解的乏味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旅游参与度。对于较为晦涩的历史介绍,乡镇旅游企业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微视频、纪录片、动画等形式展现,并借助互联网传播宣传,加强游客对区域历史的了解。

2.2智慧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潜在问题

2.2.1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已有不少特色旅游业的成功先例,如乌镇古镇、丽江古城等。一方面这给准备打造自身特色的乡村提供了借鉴价值,一方面这也预示了盲目跟风的潜在问题。部分城镇没有透彻分析自身的资源比较优势,没有认清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对文化特色发展方向定位模糊,不合理的照搬照抄个别成功案例,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

2.2.2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文化遭受打击

就内部而言,乡镇居民自身文化保护意识不足,近几年流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口数持续保持高位,乡村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就外部而言,随着信息时代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以及城乡融合步伐加速,传统习俗正不断遭受侵蚀。该局面预示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3泛商业化现象

部分乡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捆绑文化与商品。在旅游景点生硬地推出旅游项目、产品,甚至以此为主要的盈利项目,强制游客消费。这种泛商业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还严重损害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特色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乡村人文气息不复存在,乡村旅游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合理商业化、保留乡村底蕴,也是建设智慧乡村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

3推进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

3.1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建设

3.1.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旅游项目组织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一项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企业投入一定资本,当地居民配合,并构成劳动力基础。所以智慧乡旅的建设需要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基于“互联网+”的背景,构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成为了增加联系的首选方法。公共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具有沟通、查询、监控、保护和管制的作用,使政府、居民和企业可以形成紧密的纽带关系。居民可以对企业发表改进建议,也能根据企业在区域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反馈,帮助企业建立归属感,提高企业环境意识,实现居民和企业的互惠双赢。平台应具有专业的数据库,包括优惠政策数据库,地方信息数据库和法律条款数据库,方便企业和居民查询。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政府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实时监控,监视各侦查点的企业行为,保证市场安全有序。对于居民和企业提出的创意想法,政府可以利用平台为其申请专利,保护居民和企业利益,保障乡村旅游有效运行。政府通过平台各项通知,完善加强管制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平台联系和线下访问,双重管制,确保企业有序正当地经营。

3.1.2建设游客智能平台

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旅游意愿不尽相同。乡村旅游为迎合市场,需要让旅游项目内容更具针对性,以提升顾客满意度。这要求企业花费大量时间资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其次,倘若每个景区都采用纸质宣传单的形式介绍区域特色景点,不仅效率低下,还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最后,游客的意见反馈对于旅游景区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反馈机制落后,使得游客的意见很难被有效收集利用。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旅客智能平台提供了解决措施。首先,游客可以利用游客智能平台,按照自我需求进行体验型、养老型、科技型。放松型等旅游项目的私人定制,景区根据定制信息提前做好景区工作安排。此外,游客还可以通过平台定制旅游纪念品。使用游客智能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旅客复杂的需求,还可以减轻旅游项目市场调研的压力,提高信息准确度。游客智能平台拥有本地景点信息库,方便游客查阅景区的特色景点介绍,实现无纸化宣传;最后,景区可以通过游客智能平台,对游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旅客建议和想法,基于游客的诉求改进景区服务。

4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平台发展潜在风险

4.1流失老年群体游客

智能化平台的运用要求旅客有智能移动设备并能熟练使用,这对大多数老年群体来说,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大部分老年群体很少使用电子设备,对互联网了解较少。假如普遍推广智能化,景区可能无法及时响应老年群体的需求,甚至可能流失一部分老年游客。这要求智慧乡旅在进行景区智慧化的同时,还要将老年群体的需求列入考虑范围。

4.2智能平台存在安全问题

互联网诈骗,互联网访客信息泄露等问题揭露了互联网技术的不安全性。公共平台涉及政府信息和企业信息,一旦信息泄露,政府和企业可能面对着严重的威胁。智能平台涉及了货币交易,保障支付安全是平台的首要目标。这些潜在的问题要求平台注重网络安全保障,做好信息保护工作。

4.3基础设施跟紧缓慢

智能化的平台需要良好的通讯环境:畅通的网络、普及的移动设备、及时的维护。倘若只注重智能平台的建设,而不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旅游难以发挥,旅游项目将失去活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包括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通讯建设、水电供给建设,商业服务和卫生事业建设等。政府应注重并合理安排多元化旅游项目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明艳.丰收大地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7,34(7):39-41.

[2]郝丽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3]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7.

[4]李桂熙.“互联网+”背景下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

[5]彭丽,谭艳,周继霞.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合川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4,34(12),49-50.

作者:孔繁钰 董莹 李姝雯 吴琪 杨秀瑾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