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例6篇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1

整改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低保对于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低保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要增强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夯实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整改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确保农村低保工作的实施效果。

整改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目标任务

用3个月的时间,针对全乡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和规范,在全乡形成制度健全完善、政策衔接配套、标准科学合理、资金兑现落实、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一人户”、“未保齐户”、“一证多户”及“应保未保户、应退未退户”等问题,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动态管理,确保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保障标准有升有降。

整改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步骤及时h安排

㈠组织领导(5月10日—5月15日)

乡成立加强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乡长任组长,并明确责任。同时,制定整改和规范农村低保工作方案。

㈡宣传发动(5月16日—5月20日)

各村及相关单位要通过广播、标语等形式对享受农村低保条件、申报程序、享受标准等进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㈢自查自纠,全面整改(5月21日—8月10日)

各村对农村低保工作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查找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整改措施,逐一进行全面整改。

1、整改内容

①政策执行方面。着力解决群众对低保政策不了解,不能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政策把握不透,执行低保政策不到位。

②程序规范方面。着力解决不严格执行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公示等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导致出现优亲厚友、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③对象确定方面。着力解决低保工作存在的“应保未保”、“应退未退”以及优亲厚友、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

2、整改方式

①重新申报(5月21日--6月10日)

各村对本村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要积极主动向乡民政办汇报,填写登记表。对限期不申报、瞒报、弄虚作假的,对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②审核清理(6月11日-6月30日)

各村选出5—10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对本村的农村低保申报对象逐户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对象的家庭成员的收入、健康以及就业状况。审核以走访申报对象和邻居相结合,每个申报对象至少走访邻居3户以上,并结合低保标准,对申报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做好记录。

③汇总公示(7月1日-7月10日)

各村把调查审核情况进行汇总,并在组、村、乡三级公示,每个自然村至少有一个公示点,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对在清理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原低保户,要按照条例予以取消,收回低保证,并书面通知该户,说明取消的原因,做好思想工作。

④督查指导(7月11日-8月10日)

乡成立督查审核领导小组,并从民政、纪检、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督促、指导、帮助各村及相关单位做好整改,工作组将进村入户逐户调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做好走访记录,填写登记表,将走访结果在组、村、镇张榜公示,对确实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消,收回低保证,并书面通知该户。

3、整改要求

各村要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纳入保障范围的低保对象进行张榜公示,并将低保证发放到低保户手中,尚未发放的要及时发放到位,确保低保户按时足额领取低保金。对群众有异议的,要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要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为避免在整改规范工作中引发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对清退的农村低保对象讲清低保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并进行公示;对恶意骗取低保金的,坚决予以清退并追缴已领取的低保金;对参与贪污、私分、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低保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村组干部,按照法纪严肃处理。

㈣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低保管理长效机制(8月11日—8月20日)

建立完善低保定期审核制度,强化动态管理,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低保金手续,健全完善“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运行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健全完善资金筹集管理机制和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落实低保金社会化发放;健全完善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制度,确保低保金按时足额发到保障对象手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低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低保评议员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实现“三级管理、四级监督”机制。各村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低保工作是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工程之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乡的社会稳定。对低保进行审核清理,是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关系我乡社会稳定大局,对此乡村两级要给予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宣传。低保工作涉及面广,各村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避免因此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2

[关健词]湖北省 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

一、改革开放前湖北农村产业结构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湖北省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解放前的湖北农村,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加上连年战乱,河道失修,灾害频繁。广大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湖北从变革生产关系入手,开展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业投入,从1949年到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5%。1958年到1962年,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省农业生产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滑坡,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减1.0%。从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湖北省及时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调整了农业经济政策,农业生产中得到较快恢复,并有新发展。三年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1.6%。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牧副渔业生产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从1965年到197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2.2%,其中1967年――1969年,农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下降。建国初期,湖北农村只有少数以农副产品简单加工和中小农具制造修理为主的手工作坊,劳动生产率和和商品率都很低。改革开放前,湖北乡镇企业虽有发展,但规模很小,到197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只有19.71亿元,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9%。

(二)通过考察湖北农村产业结构成长的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结构不完全。湖北农村的产业结构是一种片面的种植业结构,即使是作为农村基础产业的林、牧、副、渔也没有摆脱从属地位,更谈不上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配套发展。农村工业也不是作为独立的第二产业,而被当作副业,只能限于“三就地”(原材料,生产、销售)的封诸状态。一方面农村还是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并没有引入市场的社会化生产的因素;另一方面,城乡产业的不合理分工,城市从农村获得大量物质资源,通过产品加工升值,再把成品返销到农村,使农村成为资源和价值的双重贡献者。

2.比例不适当。主要是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因而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合理,并且长期依靠掠夺经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1978年林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9%,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0.6%,副业占农业总产值的4.2%,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的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24.7%,平均每年增长2.2%,特别是1967年至1969年农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下跌,“以粮为纲”并没有使粮食大副增产,反而因围湖造田、围垦滩涂、填塘种粮,更进一步破坏了我省的水产资源,1978年湖北省渔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8%,这与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农业大省地位是不相称的。

3.发展不协调。农业占有绝对比重,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十分落后,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78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商饮业分别占农村总产值的84%、12%、1%、1%和2%。从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占有绝对比重,林、牧、副、渔虽有增长,但相对比重提高幅度不大,从而造成农村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充分。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我省长期受农业大省发展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而其他各类经济作物如棉、油、糖、麻、丝、桑、茶、果、烟等产品的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这种不顾各地资源优势而片面地推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方针,不仅限制了经济作物的全面发展,也使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受到了制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村产业结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的极积性倍增。全省农村经济在改革中活跃起来,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湖北农村经济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湖北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考察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生产结构日趋协调。首先,从农业部门结构来看,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种植业在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比重逐年下降,由1980年的68.1递减到1999年的57.4%,下降了10.7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甲鱼、河蟹、青虾、鳗鱼、珍珠等高价值的水产品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特产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结构已基本改变了种植业挤压林、牧、副、渔业状况,使各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2.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总体结构趋向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林、牧、副、渔业及农村第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1992年农村第二产业的产值就超过了农业产值实现了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第一次飞跃,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序列向二、一、三序转变。

表1:湖北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表2:农村社会产值结构(%)

资源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二)湖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考察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在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同时,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农业单纯依靠种植业、种植业只注重发展粮食生产的单一经营、自给自足的局面向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村第二产业在近2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农村工业占了第二产业产值的近八成。从图中看农村工业在近20年的不同时期是不平衡的。

表3 农村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历年)计算

改革开放20年来,湖北农村第二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农村工业发展脱离其他产业呈现出“中间沉、两头轻”的畸形结构,发展低级状态与膨胀状态同时存在,导致其发展潜力逐渐丧失。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使得农村工业的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在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延伸增值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增值空间小,利益流失多,发展困难。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与运输业的发展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状况

湖北农村第三产业自1980年以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户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农村服务业体系。但我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多以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在农村总产值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从业人员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也低于百分之十。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力被困在农业内部,人均资源、资本占有量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限制了农村一、二产业的发展。

三、现阶段调整优化湖北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路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需引导资源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使资源合理分配,最终实现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致相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重视粮食生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用占世界耕地总量7%的耕地,养活1/5世界人口,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是国家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只是粮食生产稳定持续的发展,其他产业如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才能发展,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果因为目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盲目乐观而放松粮食生产,势必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推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面,使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陷入被动局面。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运行价格杠杆引导农民提高粮食品质。在目前粮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更要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落到实处,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比较脆弱的,低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当前正运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二)大力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前几次结构调整也曾提出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然而,受这次的农产品价格全线上涨和近期内国民经济紧缩的不明朗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此次结构调整难以在外延上做文章,只能注重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其中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关键。当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由原来的吃饱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因此下大力气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绿色食品成为此次结构调整的重点,要立足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尽量减少分散的种植项目,形成区域经济带和发挥区域优势。

(三)深化农产品流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这一经营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结问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已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包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农业的效益来自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通过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途径。

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不愁销路。现在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农民虽然也知道“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却容易造成一哄而上,大家都种,一种就多。暴露了原有农业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必须对农业经营结构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也就是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农民要想真正作到以销定产,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调查市场,吃透行情,找到商品销路和客户以后,再给农民下订单,从而实现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连接,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这种做法使企业获得稳定的符合质量标准的货源,使农民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效益,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四)以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高重复率,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低价值的原料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制成品。从湖北省乡镇企业整体结构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存在两低现象: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在农村各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低,第三产业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流通不活,卖难问题突出。当前,应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发展一批为生产服务的运输、商贸、金融、信息、教育、环保等第三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合作制中介组织,鼓励私营、民营、集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流通组织参与竞争,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进入流通。政府要制定实施有关的扶持政府,解决其后顾之忧,推动农村流通企业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宽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加速发育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解决我国因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的矛盾。我们要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步伐。

(五)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企业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3

为期一天的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这次会议是我县深入贯彻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会议,也是一次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会议。上午,县委潘副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从贯彻落实党的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高度,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县过去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充分肯定了成绩,深刻分析了形势,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既有高远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又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指针,希望大家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抓好落实。会上,个乡镇和县农业局、林业局个部门作了交流发言,个乡镇和畜牧局、水务局个部门作了会议交流。概括地说,这次会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达到了统一思想、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增强信心的目的。下面,我就贯彻县委潘副书记的重要讲话、抓好会议精神落实和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正视差距,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加强“三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农业农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思路,稳定粮食生产基础地位,巩固提升糖、烟、茶、畜牧、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两麻、蔬菜、石斛、山葵等特色产业,做到提升传统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开发潜在产业,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了粮食增产增收,年粮食总量达万吨,比年的万吨增加了万吨,增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作物面积由年的万亩增加到万亩,增长%;甘蔗、“两烟”、畜牧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提升。/榨季甘蔗入榨万吨,比/榨季的万吨增加了吨,增长了%;收购烤烟万担,是年万担的倍;收购香料烟万担,是年万担的倍多;成功扑灭了高效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实现肉类总产量万吨,比年的万吨增加了万吨,增长%,比上年增长%,畜牧业产值亿元,比年的亿元增加了亿元,增长%,比上年增长%。茶叶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年改造低产茶园万亩,新植万亩,巩固了万亩茶园面积,比年的万亩增加了万亩,增长%,实现干茶产量万公斤,比年的万公斤增加了万公斤,增长%,比上年增长%;实现茶叶总产值亿元,比年增长了倍。特色产业培植取得新进展。核桃种植发展到万亩,比年增加了万亩,增长%,核桃产量达吨,比年增长%。石斛、大麻产业培植初具规模。集约化栽培石斛已达户,面积达万平方米,实现产值万元。种植工业用无毒大麻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整个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比年的亿元、亿元分别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达到元,比年的元增加元,增长%,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增幅排全市第位、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到年未,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亿元,是年前的倍还多,比上年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长%;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下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年来,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万元,实施了一批农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八O八水库除险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水利工程多件次,解决了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年底,全县水利化程度达%,比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进,覆盖面达到%,农村供电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完成人工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林业用地已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新建农村沼气池口。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显著,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路基改造全面启动。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新增公里;通乡公路路面硬化率达%,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公路质量和通达能力明显提高。

三是扶贫开发攻坚取得较大进展,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面貌明显改观。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亿元,比前年累计投入增长%。先后组织实施了个重点村、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改造茅草房户,使万人告别了篱笆房、杈杈房和茅草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和“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建成安居房幢,转移安置贫困人口人;以扶贫信贷资金为主,培育扶持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共有万户、万人在甘蔗、茶叶、石斛等产业发展及家庭养殖方面得到扶持,出现了一批产业开发的典型和亮点;PRCDP项目、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稳步推进,成效明显;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序开展,共完成培训转移人次,有序输出人,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单位挂钩扶贫和干部结对帮扶深入开展,省市县个单位在个贫困村开展挂钩扶贫工作,发动党员干部人结对帮扶户贫困户,共协调和捐赠款物多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引导群众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财政对“三农”投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民生有了显著改善。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五年来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亿元,比前五年增加多万元,增长%。“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共筹集万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万名寄宿制学生实行了生活费补助。“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实施,共收缩校点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顺利推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县万人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万人次享受补偿基金万元;实施了个“边疆民族健康工程”和个捐赠农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用地和选址;筹集万元资金,建立了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筹资万元,对困难特殊群众进行救助。边疆解“五难”工程进展顺利,“数字乡村”工程初步建成。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特税、屠宰税、乡统筹和村提留,每年农民减负多万元,企业减负多万元,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目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进行,顺利完成了两个乡镇的撤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林农养林、护林意识明显增强。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五年共发放各类救助金万元,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人口户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弱势群体的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年共建成户科技示范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万亩。实施了对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奖优免补”政策,累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户数达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提高到%以上,转星任务如期完成。

五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设农村美好家园的热潮蓬勃兴起。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作出安排部署,在加大“三农”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同时,专项安排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经费,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把扶贫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移民搬迁和以工代赈的实施等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到实施的项目村,做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发展一个村。年以来,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万元,先后启动实施了批个试点村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年,在省、市派驻我县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基础上,县级又派驻了名新农村工作队员驻村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到每个村委会有一支工作队,每个工作队有—名队员。工作队驻村以来,积极开展工作,制定驻村工作计划,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参与调解矛盾纠纷,为村级办好事实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少,增收难度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手工作业劳动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仍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科技推广运用滞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能力弱,转移就业技能差,“种地靠传统手工,外出务工靠卖苦力”的现象突出。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有限,农村教育、卫生、科技发展落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努力开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为此,年及今后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年的努力,稳定粮食总产量万吨,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农业增加值超过亿元,畜牧业综合产值超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以上,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元以下的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元的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成果。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突破亿元和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以上,解决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实现上述任务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增加“三农”投入的长效机制。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县乡财政要在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农业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动员有条件的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强涉农项目的前期工作,抓住国家加大退耕还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针对我县一些优势明显、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和农业生产仍处于“小、散、弱、差”的状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数量小、档次低、精深加工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的实际,必须继续加快产业培植,大力实施农业“”工程,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以上。重点提升甘蔗、茶叶、畜牧、林业四项亿元以上产业。以良种推广和吨糖田建设为重点,稳定甘蔗面积万亩,在确保年甘蔗产量万吨的基础上,产量逐年有所增加,到年达万吨,产值亿元。按照“低改为主、新植为辅”的原则,年完成低产茶园改造万亩、新植亩,使今后全县茶叶面积稳定在万亩,实现产量吨,农业产值亿元。以动物疫病防治为保障,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推动畜牧业加快升级,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亿元。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加强林业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做好造林、护林、用林三篇文章;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和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万亩、沼气池建设口。积极培植石斛、核桃两项上亿元产业。坚持集约化发展模式,五年规划发展石斛万平方米,年产鲜草吨,实现农业产值亿元以上。抓住云南建成全国第一核桃大省的机遇,年计划新植核桃万亩,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核桃总面积达万亩,农业产值上亿元。加快发展“两烟”、大麻两项万元以上产业。到年,实现全县烤烟收购万担、香料烟收购万担,大麻种植取得较大突破。抓住国家将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开发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实行油料生产补贴、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的机遇,力争将我县纳入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开发粮食后备产区建设范围。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根据中央号文件及国家项目资金的投向,抓紧研究政策,积极主动申报相关项目,争取中央更大的支持。

(三)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始终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长%以上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必须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广辟增收渠道。一要强化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助政策,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方式。二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流通业。三要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今后五年,全县计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次,组织培训万人次,政府有序输出人,使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万人以上。其中年转移劳动力万人次,组织培训人次,有序输出人。财政、农业、劳动保障、扶贫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同时,积极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使农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实现增收、得到实惠。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安全饮水等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批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土地整理、小流域治理等基础建设项目,努力实现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新增供水万立方米,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提高到%以上,农村交通有明显改善。一要抓紧完成八O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实施坪子寨、一朵墙、长汉坝、杨梅坡、油竹河水库除险加固和三岔河水库新建工程。二要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把水利设施建设和实施烟水工程结合起来,完成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件,灌区建设工程管理件,水土保持工程件,改善灌溉面积万亩。三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完成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让他们不仅有水喝,而且喝上放心水。四要按照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及林地,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加强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等为内容的高稳产农田和基本农田(地)建设。五要抓好农村“通畅”、“通达”工程,年要基本实现“乡村公路畅通化”,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年计划实施交通基础建设项目项,通达工程公里。

(五)创建绿色家园,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按照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争今年完成营造林万亩以上,抓好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及地方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口。其次要根据我县山多地少和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山的实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确保完成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植种任务,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核桃面积达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上亿元。再是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前两年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成功经验,坚持把村容村貌整治和扶贫整村推进、工程移民搬迁、扶贫易地搬迁、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金,继续推进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肮和治理柴火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靓化工程,使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模每年新增个以上自然村。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牢固树立大扶贫的战略思想,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完善思路,突出重点,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发展产业、提高素质、解决温饱、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构建和谐为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并加强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加快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进程,全面实施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在抓好今年个户以上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基础上,五年计划筹资万元,完成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工作。扎实开展易地扶贫,争取资金万元完成户、人的易地搬迁。加快推进PRCDP项目的实施,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积极实施科技产业扶贫,计划每年发放信贷扶贫资金万元、科技产业扶贫资金万元,用于石斛、茶叶、核桃和生猪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小额信贷等扶贫方式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整体效应。要围绕组织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和推进“边疆解五难”工程,高度重视并做好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群众的扶贫解困工作,促进全县各区域、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拓宽筹资渠道,促进扶贫工作社会化、多元化发展步伐。

(七)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按照今年中央号文件提出“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迈出新步伐,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高”的要求,一要在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密切配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推进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农作物复种指数,同时认真执行生猪等畜禽强制免疫制度,确保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二要抓紧落实国务院国发〔〕号和省政府云政发〔〕号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进度,县农业局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督促,确保上半年全面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工作。三要结合农业相关项目和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的实施,大力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力争每户农户有名科技明白人。四要完善和落实农业机械化税费优惠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促进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五要积极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拓展“数字乡村”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八)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农村现代流通。供销部门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促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今后年新发展农村全作经济组织个,建立起“支部+协会”或“支部+专业合作社”形式的县石斛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农副产品流通、农资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网络,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特别是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既要保障足额供应,又要严防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经贸部门要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标准化“农家店”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保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粮食部门要在增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执法监察,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保障粮食市场供给安全。

(九)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社会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没有农村民生的改善,就谈不上全社会民生的改善。因此,要切实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努力使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要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扩大“两免一补”范围,提高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二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制度,稳步提高参合覆盖面和筹资水平,逐步形成参合稳定、管理规范、运转有序、保障适度、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人群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并不断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农村计划生育要继续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确保今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三要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农村的公共文化体系。四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并积极争取省政府在我县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试点。

(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村发展机制。一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并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和规范,严格土地征收征用的审批管理。二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培训指导,强化检查督促,确保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三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三、全面兼顾,科学安排,抓紧抓好抓实当前几项工作

(一)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做好今年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拼搏意识,以满腔热情、深厚的感情、忘我的激情,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会议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参会的同志要迅速将会议精神向本乡镇、本部门党委(党组)汇报,结合本乡镇本部门的实际,对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认真研究提出贯彻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制定有效措施,及时召开会议贯彻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各乡镇各部门贯彻落实会议情况及会议提交讨论的《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讨论稿)的修改意见建议,要在月日前报县委办、县政府办。“两办”要根据征求的意见建议,尽快组织修改完善我县贯彻中央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按程序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争取尽快出台。

(二)抓好小春作物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迅速动员组织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抓好冬季农业开发、小春作物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协调搞好大春生产种子、化肥、农膜、农药、柴油、农机具等各种农用物资的准备。农资供应部门要全力保障春耕备耕所需农资供应。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农资市场和价格监管,保证农资价格的基本稳定,严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让农民购买到优质放心的农用物资。

(三)抓好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春耕大忙前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群众加快水毁工程的修复,清淤除障,兴修农村“五小”水利及烟水配套工程,确保春灌发挥效益;要抓住国家、省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人饮安全资金投入力度的大好机遇,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开工一批的要求,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要超前谋化,认真做好抗旱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完善抗旱预案,落实抗旱应急措施,确保春耕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需要。

(四)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冬春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流行;要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职责要求,进一步落实防疫责任制及防控措施,确保境外重大动物疫情不传入我县。

(五)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已进入森林防火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目标,认真落实防火责任制,结合“三无创优”活动,再次掀起森林防火宣传高潮,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强化野外火源管理,作好防火应急准备,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六)烤烟及香料烟生产。烤烟生产要进一步抓好育苗的后期管理,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确保培育出无毒壮苗;要认真组织好种植面积的落实和合同签订工作;要全面落实预整地验收制度;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快烟水工程和烤房改造建设工作进度,力争在大田移栽前建设完成一批高质量的工程项目。香料烟生产要紧紧围绕“要采得完、调制好、效益高”的目标,抓好田间管理、合理控水、成熟采摘等工作,要加强现场技术指导,确保调制出高质量的烟叶,并做好收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为全面完成

“十三五”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更好推动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

《xx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x委办发〔2020〕x号)精神和2020年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特制订此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全面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和省、徐州市对脱贫攻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目标标准,补齐短板弱项,建立稳定脱贫和逐步致富长效机制、返贫监测预警救助机制、脱贫人口防贫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着眼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到2020年底

,全镇低收入人口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6500元,并保持平均增幅不低于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镇经济薄弱村(2个脱贫任务村,3个一般低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超过20万元;农村低收入人口“三保障”全面落实,低收入家庭子女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全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低收入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诊治,低收入农户全部住上安全住房,全镇人口和村返贫、致贫率为零。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和全面普查工作。

到2020年6月,在全镇开展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包括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低收入农户识别、退出、帮扶“三精准”,低收入人口群体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中央、省、徐州市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督查巡查、考核评估等各个渠道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挂牌督办,整改销号,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决破除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我镇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同时,对各村脱贫攻坚任务开展普查,全面检验脱贫质量成色。

(二)健全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长效机制。

保持精准扶贫资金收益分配政策、“两不愁三保障”政策、“一户一策”帮扶政策、结对帮扶、孝老爱亲等针对低收入农户增收政策保持不变。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增收关联度高、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富民项目,通过订单生产、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帮扶,全面提高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消除经济薄弱村的意见》(徐委办〔2019〕191号)精神,坚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大力开展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搞好集体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支持村成立农业公司,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推行村企共建、抱团发展、异地入股等办法,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对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的带动能力。继续推进已经达标的经济薄弱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发挥强村带富民效应。

(三)强化返贫风险防控。

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严格做到应保尽保。

严格履行脱贫退出程序,对收入没有稳定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没有落实的低收入农户,不得认定为脱贫。强化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跟踪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纳入帮扶。按照《xx市“防贫保”保险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做好防贫保险工作,瞄准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人群,充分发挥政策保险助力脱贫攻坚作用,增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利用“阳光扶贫+”平台,探索防返贫预警机制,做到及时监测、及时预警、及时帮扶。

(四)统筹推进行业和社会扶贫。

压实行业扶贫职责,深入开展产业引领、就业创业、教育助力、健康援助、兜底保障、志愿扶志、金融助推、企业帮村“八大”专项扶贫行动,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增加收入。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动员社会组织、各类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队、民营企业、广电媒体、公益组织等群体的社会职能优势和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加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统筹。

以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将产业发展与精准带动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相结合,推进土地流转,建立更多的扶贫产业园、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增加就业岗位,将低收入户链接到产业链上,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结合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多渠道增加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同时,大力发展与低收入农户增收关联度高、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富民项目、龙头项目,积极培育门槛低、离家近、好参与的“三来一加”型创业就业项目。

(六)持续开展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切实建强村两委班子,狠抓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提升带民致富能力;继续向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全面落实每村一名乡村振兴专职干部制度;建立完善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市直部门党员负责人包村制度;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四、组织保障

(一)严格责任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责任牢牢抓在手上,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保持攻坚劲头,确保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和尺度不松。各村、各单位要坚决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履职尽责。

(二)加强宣传引导。

深入宣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解读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把准政策尺度。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加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思想道德、法治、感恩教育,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挖掘、宣传报道鲜活生动案例,表彰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脱贫致富、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

(三)强化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整合调度,加大扶贫资金配套投入,加快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强化资金监管和跟踪问效,推动“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落地落实,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5

一、统筹谋划“三农”工作,做好党委政府参谋

(一)充分筹备,新农村建设工作早部署。深刻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近年来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拓展“三农”工作领域,认真做好党委政府决策参谋。年初就安排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全市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全面部署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调研,政策意见出台有依据。今年以来,全办各职能科室机关干部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改造建设、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宣传政策、服务指导,取得明显实效。如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为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抓好政策意见的贯彻落实,还相继制定出台了30余只涉农配套政策,形成了“1+X”政策保障体系。作为*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会同市发改局等部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的牵头协调,做好重大课题调研,制订城乡统筹试点工作计划及相关的实施方案。

(三)创新载体,全年工作目标明方向清。紧紧围绕市委“两创”战略,紧密结合“解难创优”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分阶段推进,重点抓好“六个创新、六个提升”。一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做好十大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化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完善等“四篇文章”。二是创新城乡统筹路径,大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有针对性地推进村庄土地整理,加快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促进产业、人口集聚,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三是创新整治建设理念,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指数。强化“生态立村”、“经营村庄”和“社区建设”等理念,加大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力度,确保农村面貌有根本性的改变。四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五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切实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不断强化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等步伐,加快老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是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坚持把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举措来抓,加强城乡改革的总体设计和配套推进,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步伐。

(四)督促激励,新农村建设任务完成有保障。按照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组织开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检查、督查。根据*下达的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和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工作目标,在充分征求部门和基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分类考核、兼顾公平,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制定了《20*年*市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分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分办法》,作为对部门和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成效和年度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并与部门、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挂钩,利用奖惩机制推动工作,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与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一起,联合对部门和基层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和农村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专题督查,确保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有序推进。

二、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持续增收。20*年,全市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业总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6.1%;集体经济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97元,同比增长12.5%。一是坚持稳定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保障供给。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6.7万亩,同比增长6%;预计粮食总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7%。新增各类蔬菜供应基地12个(总数达到67个),蔬菜种植面积36.3万亩,产量和产值分别比去年增长15.7%和13.8%;生猪饲养量达37.6万头,出栏25.8万头,分别增长11.9%和8.4%以上;水产品总量2.8万吨,同比增长4%。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100家),预计实现加工产值85.85亿元、销售额84亿元,分别增长25%和29%,收购农产品203.3万吨,带动农户50万户;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总数达102家),入社社员3599人,带动农户数超过5.6万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超过14.9万亩。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了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深化农科教结合,全年共申报、评审和立项农林牧渔课题项目63项,农业丰收计划项目6项;农业信息网信息发送量位居*第一,积极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建立村级网站150个、农业企业网站100个、农家乐网站90个,操作培训人员1900人,全市所有村配备了网络信息员。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和品牌建设。新增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总数12件),无公害农产品15只(总数65只,产量18.6万吨)、产地12个(总数88个,面积25万亩);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和“*榨菜”北京推介会,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新增*市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3个,举办了“20**市农家乐乡村风情展”系列活动,今年预计接待人数超过150万人、营业收入1.52亿,分别增长53%和23.4%。

(二)村庄整治深化扩面,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按照“清洁*、绿化*、生态*”建设要求,坚持生态立村、社区建设和经营村庄“三个理念”,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一是深入开展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全年可创建*市级小康村6个和市级小康新农村8个,成片连线推进乡镇1个,并完成村庄整治村3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村7个和庭院整治村53个;新增家庭绿地7万平方米,创建了*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4个(总数达87个);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复耕项目40只,新增耕地555亩,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制度全面落实,已覆盖到全市行政村,乡镇街道新建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2只(总数24只),共安排村庄保洁员29*名、河道保洁员502名。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口7000人,全面完成饮用水工程扫尾工作,实现了自来水和清洁饮用水全覆盖。完成了15个规模牧场排泄物治理,整治河道21公里,整治农村河沟7公里。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在去年3个村先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投入115万元,资助21个村通过整合农村社区服务资源、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途径,积极鼓励、引导中心村和全面小康示范村向农村新社区转型。

(三)民生实事全面推进,共享水平持续提高。以公共交通、现代流通、卫生医疗、就业培训、环境卫生、文化健身、综治民防、社会保障“八网进村”民生实事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对接。在已实现农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和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四个“100%”的基础上,新建农村网络公路128.6公里(累计3*公里);新增乡镇连锁超市4家、连锁便利店20家、农资连锁店5家(总数分别达90家、232家和253家),改造农村菜市场13个(累计完成60家),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现代流通网初具规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0*年学年,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实现“初升高”比例达到96%以上,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31.2%,3.64万名外来民工子女实现“本地化”就学;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84%。“文化燎原工程”全面实施,完成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在建5个),建成村落文化宫30家(累计176家),创建小康体育村15个,健身路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完成农村电影放映3252场、送戏下乡演出200场,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新增市级文明村25个(总数达165个),文明村镇建成率达62.5%。落实城乡居民(包括外来人员)每人每年2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全面实施直接面向全市居民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90.5%。计划生育率达98%;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57家村卫生室转型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200元,住院最高补偿标准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小病受惠补偿比例提高到30%,农民参合率达到96.88%,受益面达118%。三是大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各类证书发放率、培训转移率分别达70%和80%以上。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到10月底,已有39786名老年农民每月领取50元生活补助金;有18000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障,其中已享受待遇的人员有17800名;154672名被征地农民中有104591名被征地人员参保(其中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6993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655人),重点人员(女35周岁、男45周岁)参保率高达94%。

(四)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民主管理持续强化。一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在去年全面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先锋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村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深化拓展,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今年,全市新招聘大学生村官173名(总数286名),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基本完成了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的换届选举,换届率分别达到99.6%和98.5%,村级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村三套班子实职干部基本报酬市镇财政统筹支付制度全面落实。农村工作指导员专职化进一步深化,成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力推动者。二是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四民主、三公开”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恳谈会”、“民情沟通日”、“民主听证会”、“阳光村务八步法”全面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又有24个村被*市命名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村村达标”的建设目标(村务公开达标率、财务公开率分别达到90%),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累计达到217个,占全市行政村的81.9%。“平安*”建设工作势头良好,社会治安形势平稳,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未发生农民负担恶性事件、有重大影响的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平安村镇”达标率预计达到90%以上。三是深入实施新一轮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五年计划。全年共安排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3个(比上年增加15个),涉及22个薄弱村和32个非薄弱村,项目预算总投资1.27亿元,预计总收益率高于10%,目前已有11个项目通过了验收。

(五)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老区建设持续提升。一是启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采取“低保”资助、就业援助、生产扶助、医疗救助等八项措施,大力促进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投入资金480万元,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482户。7965户(10484人)农村低保户的生活补助款足额发放到位,切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不含低保、五保户)减少了2373户,减少率达到45%,预计人均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扎实推进老区全面小康建设。20*年,老区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1.17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5726元,同比增长13.2%,连续5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山农家乐发展有序,山区各类农家乐发展到115家、直接从业人员379人、床位559个、餐位3745个,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28.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林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基地建设和林特产业加快发展,新增5个省级兴林富民工程示范村(镇),新建林特产业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林业基地10个,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达20.8万亩。三是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移动通讯基站38座,实现了山区自然村移动信号全覆盖;修建资源型机耕路11条(总长度30公里),补助7个村浇筑村内水泥路面4.4万平方米。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20*年度的4只工程即将完工,20*年度的2只项目进展顺利。四是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目前共有28个*市级机关结对帮扶28个行政村,68个*市级机关部门联系结对55个欠发达村,20*年两级部门共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助推老区新农村建设;投入612万元,实施*市级重点扶持村及*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共19个,增加欠发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五是稳步推进“内聚外迁”工程。鹿亭、梁弄两个内聚点已完成建设,共安置79户、245人;陆埠镇*村内聚点建设顺利,一、二期工程已建造安置房97套,逐步解决*村里岗、*下山移民253户783人的安置需求;西南公寓山区移民安置小区419套安置房抽签分配到户,目前移民户已基本入住。今年完成整体拆并自然村8个(累计99个),转移山区群众253户、656人(累计3901户、12164人),累计退宅还耕造田造地面积850.3亩。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建设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回顾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历程,提炼总结了基本经验,努力寻求今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切入点。今年以来,完成了2个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有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为农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扩面,保险品种比去年增加2个,总数达到10个,投保农户2*2户,参保率超过80%。农信担保工作扎实推进,共担保户数103户(累计966户),担保金额1.3亿元。到11月底,市农村合作银行小农业贷款增量达2.04亿元,余额达16.8亿元。“6+1”结对共建模式继续深化(市镇领导联镇带村、党政机关结对帮扶、工商企业、城市文明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工作指导员与村结对)。今年以来,安排意向项目4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全年新增结对企业34家(总数972家、累计1180多家),落实共建项目520个(完成480多个),到位资助资金2500余万元(累计8905万元)。同时,村级商会组织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组建村级商会30家,共建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三、深化学习教育,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今年以来,以创建文明机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机关自身建设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抓教育,强素质,增强机关干部为农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为目标,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专题探讨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农村低保整改工作总结范文6

一、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我国经济工作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5%左右,农业总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也相当小,但农业在发达国家的基础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忽视。相反,国家对农业给予了相当大的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使其为国家提供基本的衣食来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是一个城市化率仅为37%的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和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十六大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清醒认识实现农村小康的难度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为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总体达到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农村人口基数大,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包括3000万贫困人口和3100万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2/3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1965―2001年期间,年均增幅为4%,仅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1/3,加之城乡社会福利和补贴上的差距,实际上城乡差距应为5倍左右。农民收入的绝对值很低,在人均2476元收入中非货币收入占40%以上,可用于再生产的比重很小。农村科教文卫及社会福利事业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实现20年再翻两翻的目标,农民收入需达到6%左右的年增幅,比近16年平均增幅要高出2个百分点。农民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低;生活条件、物质基础差;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受到严重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差等问题需要加以改变。而这些方面的改变绝非短时间内轻而易举所能完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差距主要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村”的论断深刻而准确。因此,应充分认识农村实现小康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看到这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过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周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艰苦努力,子方百计保证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充分注意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农民比重过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情况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是农业的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降低,已下降到15%,农民对GDP的人均贡献率越来越小;二是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每年约有1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然而,尽管目前已有9400万农民进城务工,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带来的城乡差别仍将长期存在;三是农业由分散的、传统的、粗放型向规模性、现代化、集约型转化,由普通农业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入WTO后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和农经济的影响日趋加大,我国农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和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五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将会加速发展。多种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工农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将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影口向;六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多少、富裕程度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处理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和趋势,应科学地规划设计解决农业问题、进行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制定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左”的和“右”的倾向。

四、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发达国家为了农业的稳定和效率,一般都相当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重视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重视保护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重视科技投入和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对农业补贴4.9亿英镑,2002年补贴53亿英镑,增加了近10倍。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一直对农业进行巨额补贴,并于2002年颁布了《新农业法》,提高了70%左右的补贴水平,2002―2007年补贴1185亿元,今后10年补贴1900亿美元。意大利2002年来自欧盟的补贴为52亿欧元,中央政府支出6.6亿欧元,地方政府支出19.5亿欧元。欧盟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是实行干预和保护价格的“黄箱政策”;二是利用“绿箱”和“蓝箱”政策直接补贴农业收入;三是对农业的信贷、税收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 四是实施农业保险, 降低和化解农业和农民的风险。美国政府为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 日本补贴 5%,意大利为农场主支付30― 40%的保险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总体来看,国家财政支持一直过多偏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对农业的相对和绝对支持水平还是相当低的,补贴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980年、1990年、2000年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2%、10%和8%。20世纪末农业支持总量(其中包括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不足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而且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和扶贫支出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与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一般在30%―50%)及印度、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水平(10%―20%)差距较大。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农民的增收, 为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应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比重,应由去年的8%增加到15%左右。使今后对农业支出的增幅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应重视和发展社会力量对农业的多元化投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的重点: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优势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实现农业提升。加大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设施和条件的建设力度,尤其要增加农田水利与电力、乡村交通与信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的投入,为农业稳定而快速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和服务体系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科技对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的支撑力。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足美、英、日、德等16今发达国家平均投资强度十分之一的落后局面。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扭转农村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占 13.3%,加上小学文化程度者高达 42%的状况,逐步使农村70%以上的劳动力达到中等文化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产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 它不仅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还面临着由技术和市场产生的种植风险。通过对农业保险业及其经营主体税赋的减免、建立农业保险补贴机制、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农业的灾害和种植风险。通过农村医疗改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 四是有效扼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通过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五是加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开放粮食市场,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减少国家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加大对农民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六是支持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公用事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城镇经济,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七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贯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加大信贷支农和信贷扶贫力度。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利率,支持小额农贷,扩大支农贷款面, 增加农户贷款,满足农户生产生活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八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减少农民的税费负担,坚持“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的增收门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