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例6篇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做好“三农”工作对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意义重大。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压舱石”作用,对稳定低收入人群的生计有重要作用。

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特别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征程上,农村的发展空间巨大、大有可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较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还有不少农民收入在“平均数”以下,收入有待进一步增加。新发展阶段要解决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才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翻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能否处理好农村这一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长期以来城市这条腿长、农村这条腿短的问题突出,如果不能让乡村同步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也无从谈起。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会上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二、“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乡村振兴,反之推进好乡村振兴也将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应用推进乡村振兴。

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乡村振兴阶段还要继续完善,且监测精准到户到人,目的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预防返贫情况发生。

脱贫攻坚期间,有960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就业,可通过优化规范脱贫攻坚阶段的公益岗位,升级改造扶贫车间,以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连续6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水稻、小麦自给率达100%,但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

农产品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今后要鼓励优质稻米、小麦种植,同时解决饲料粮需求和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不能忽视中低产田改造,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现在所说的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要确保粮食安全优先序,把“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

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问题,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以钉钉子精神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千头万绪。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其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近年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城市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成效很大,但与之相比,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些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作基础薄弱,农民的环保意识仍不到位。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污染等亟需下大气力治理。

我们要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短板不克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是不稳定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之一,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后,也将提升

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推进。一些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搞污水集中处理,但一些人口相对分散的地方就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既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举措,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

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要解决好水电路气网热等对边远村组的供应保障,切实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仓储、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有效支撑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2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明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我们要把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新成绩,迈出新步伐。

会议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也要看到,脱贫摘帽地区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尚未根本扭转,农村低收入人口防止返贫、稳定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这一明确要求既坚持了目标导向,也体现了底线思维。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摘帽县、退出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从长远看,要提高低收入人口发展能力,全生命周期巩固脱贫成果,年龄小的抓教育斩穷根,青壮年抓培训增技能,技能提升带动就业增收,年龄老的强保障防返贫。在落实好基本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同时,要组织实施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养老和返贫致贫问题。

会议指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让我们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好种子产量高、酿造产品品质好,既增加了种子企业的销售利润,也提升了酿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今后我们要更进一步,努力在种子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曾经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此我们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新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紧要任务、关键保障,更是建设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意义。新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六分之一组成部分,其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促进新疆提升全面发展层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涵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具有丰富的当代内涵:第一,乡村与城镇平等发展,不仅包括文件所叙述的地位平等,也包括在发展机会、政策倾斜、技术资金投入等全方面的平等。乡村振兴战略将我国乡村看作一个发展整体,突破以往乡村被动的依附于城镇发展的陈旧思想,将发展靶向面向农村,利用城镇优势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流转,形成一套崭新的运行秩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本体内生发展力量,处理好乡村内在关系,激发其整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乡村良性发展接续机制。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之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中的详细施行。“产业兴旺”推进经济兴盛,以建设乡村现代化多元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乡村现有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建立新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链,以经济繁荣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生态宜居”实现“绿水青山展露笑颜”生态愿景。加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落实“村村通路”政策实施,并着力解决乡村医疗机构空缺问题,且需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将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二者良性循环,让乡村成为山清水秀、环境宜居的居住地。“乡风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坚持改革乡村陋俗,推进建立农村教育、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蜕变。“治理有效”体现政治发展层次。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扬率领力量,不断完善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加强乡村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激发基层农民自治精神,规范农村约定俗成的道德治理,将法治-自制-德治相结合,形成有效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缩影。坚持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维护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降低农民恩格尔系数,增强农民幸福生活感知度,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二)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程,首先需明确乡村文化内涵。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是某一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干系总和。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由此,乡村文化可概括为:“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呈现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自然风貌等因素,这些因素入境问俗,随着历史变更与区域环境迥异而变动,展现出具有浓厚韵味的当地农家风情。乡村文化是农民平居生活的式样,是其满足精神世界需求的主要方式,同样是农民一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新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与普遍乡村文化大体一致,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习俗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其中较多体现出少数民族习俗。由于较强的地域、民族、自发属性,少数民族习俗与汉民族习俗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使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行为、观念、社会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渗透入新疆民族地区整体乡村文化中。(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在联系。中国社会浓厚的乡土本色,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结。首先,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中华文明是在最初朴素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历经历史研磨,打造而出。时代更替,乡村文化仍保持其精髓,深入扎根于中华民族骨血中,并紧随时代变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泉源,同样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决保障。其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明如活的种子一般,建立在中华民族人与社会共同的精神信念基础上,抽芽、结果。”中华文化潜濡默化的浸染力,将其烙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使文化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也是指导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践诺的精神能量。再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骨血”,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文化振兴是党中央针对性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要的战略部署,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使命和强劲保障。

二、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我国发展日新月异,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乡村振兴,须要深入分析新疆民族地区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人力资源流失。近年来,新疆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上发展,但城乡发展差距却依旧呈扩大趋势,发展不平衡使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凸出。首先,城乡发展失衡,资源配置不平等,科技、政策、资金等投入向城镇倾斜,造成乡村经济增长滞后,文化发展与新时代城镇文化发展脱节。其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些许不相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充满吸引力的现代城镇文化对抗,逐渐沦为稀有、边缘文化,文化自信在本地区村民中难有建树,不善于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文化振兴带来阻力。最后,城镇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达经济吸引大批乡村居民搬迁至城镇,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其中青壮年居民迁居占比颇高,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由于新疆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组成,年轻人才的流失,乡村中留下的中老年多数不懂汉语,文化振兴政策难以推行。因此,文化振兴工作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挽留乡村人才,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首要困境。(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不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部署,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振兴的力量之源,需要百姓、政府的鼎力合作,但民族地区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出现些许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因供求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服务低效。新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据新疆总人口的40.1%,因地区性缺乏少数民族人才,在乡村中采用的文化服务体系,多以投放汉语书籍、开展汉语文化宣传讲座等形式,与新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不相符,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难以满足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对新时代文化知识的需求。其次,落后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完善。新疆民族地区存在一定数量“仅脱贫”乡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无法及时更新相关服务设备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不了解当地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政府工作人员在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全方位乡村振兴工作,造成相关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时间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因而,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之一。(三)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特色文化内涵。新疆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史称西域,这片土地古老悠久且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农业、政治发展投入较多精力,忽视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发掘建设。首先,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文化被城镇文化同化严重,民族地区保留下来的民族特色建筑、服饰、屋内装饰、食品等过多融入现代化元素,逐渐失去民族文化内涵,这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过程色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方式少。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点倾斜于建筑、食品等方向,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手艺等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却被置之度外。最后,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民族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但随着对新疆民族文化理解透彻的老年族群逝世、文化振兴主体人才的流失,造成现代青年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节庆特色文化内涵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并未达到价值认同与耐心钻研的深度,这使新疆民族地区新一代青年乡村居民日渐失去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上此类现实问题对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挑战。

三、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实现振兴,需要在党中央的政策支持下,以乡村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新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方位-多途径”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以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回流。城镇和乡村是发展共同体,城镇的繁荣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经济保障,乡村的发展是城镇稳固的根与魂。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回流不仅要实现乡村经济腾飞,更要注重教育实施。首先,推进城乡文化振兴联动,达成文化抵补。一方面以现代化城镇积极文化作为“破冰铲”,清理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中存有的极端宗教观念、守旧价值观、民族不融思想,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同时城镇以现代化科技形式帮助农村建设多元化文化产业链,并为其文化产品输出打通道路,以网络直播、淘宝卖货等形式增加民族地区产业知名度,在乡村文化软实力下增强农民经济水平,减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另一方面城镇发展需借鉴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与农民勤劳奋斗价值观的继承,对建设独特优良的城镇文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症结在“人”。一要在乡村发掘新经济增长点,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创造性,政府应对农民创建新型产业做出相关政策支持,以优厚待遇吸引青年大学生、职业技术人员等,为其下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选择;二要在农村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利用援疆政策留住人才,提高留疆人才待遇,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工作事宜,对其“扎根边疆,大有作为”做好后勤保障。最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教学水准,促进人才回流。部分乡村居民虽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但因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不得不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自己学习更多技能而移居城镇。为促进人才的回流,乡村学校可申请先进地区教师下乡轮岗支教,并针对特殊民族地区实际状况招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人才,辅助教学计划推行。同时,在乡村展开相应“双语”技术培训,让农民“不离家”就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从根源截断人才移居城镇的想法。(二)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是推动整体乡村振兴的关键点。首先,“政府———统领全局”,展开针对性“双语”文化需求民意调查,联合企业和居民,形成有效文化需求供给体系。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水平的乡村居民进行调查可具体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投放民族语言书籍、电影等,帮助其理解新时代文化内涵,也能激励农民对文化振兴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其次,“市场——资源配置”,因新疆民族地区存在资金缺乏现象,政府可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链投资空间大进行宣传,鼓励企业到乡村投资,对乡村缺乏的健身房、民俗馆等配套文化振兴服务设备进行落实。最后,“社会———协同配合”,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寻求民族精英,向不懂汉语的农民宣传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普及文化服务体系的用法,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政府可进行荣誉、投资优惠政策奖励,也可在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中适当融入股份制度,以股份参与和股息奖励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总之,严格新疆民族地区政府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加强政府、人民和企业之间的配合。可分支出专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对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具体流程,深入农民生活环境中听取农民对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提高政府人员工作效率,也为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三)精准定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项目。新疆民族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民族文化、美丽的古村落建筑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带来便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泉。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根脉,深化开掘文化内涵,焕发乡村特色文化光彩。西域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特色民族文化,也展现着农民奋发图强、勤恳无畏的优良精神。应集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色,组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馆,展示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促进新疆民族地区文化力量的踔厉奋发。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要准确执掌城乡关系,不可对城镇文化一概否定,且要在完善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上对乡村进行新规划建设。其次,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铸造民族文化“名片”。新疆旅游业大好发展前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机,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在乡村中建设特色文化体验点,让游客深入乡村居民的家中,体会新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品尝民族特色糕点,也可举办集会,让游客加入少数民族的婚礼节庆中体验少数民族热烈的激情。再次,结合新疆民族地区地理风貌,依托新疆优势瓜果食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开办乡村特色名宿,吸引旅客入住,亲密体味乡村生活,还可在民宿附近开办采摘园,吸引旅客入园亲自动手采摘,通过游客扩大产品知名度,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内涵,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最后,保护新疆整体自然风貌,振兴生态文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观基础上,发扬乡村文化产业,使承载着乡愁的一山一水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况。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千万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蓝图铺设进程。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下,要牢牢把握新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交融,立体化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推进新型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稳固文化根底。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马良.农村文化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4]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度[N].人民日报,2012-05-22.

[5]张俊飚,张露.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N].湖北日报,2017-11-12.

[6]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2019(07).

[7]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8]彭莹.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问题探论[J].上海城市管理,2018.27(04).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4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实践证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八)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九)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十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十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十八)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十九)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二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做好高质量项目储备工作。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

 

(二十三)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二十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六)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中央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时度效。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5

打造部级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推动乡村振兴,区发改局将拿出“功山头、炸碉堡”的魄力和决心,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一主线,围绕“五大振兴”,打好规划实施、项目推进、对口帮扶三大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

一、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打好重点工程攻坚战

按照全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董家口经济区、西海岸交通商务区、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王台新动能产业基地“五大活力源”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乡村振兴新引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规划”确定的40项乡村振兴重点工程进行定期调度,会同相关部门,明确落实各项工程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助力藏马山旅游开发,积极协助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落实全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争创10个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支持相关部门积极申报全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对已经列入项目库的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项目和青岛开发区绿色公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争取省发改委和农发行山东省分行信贷政策支持,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难题。

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

一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保障。会同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积极对接落实规划、土地条件,按照财政部门保障的资金规模,及时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涉及乡村振兴项目列入政府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计划。支持中长期发展项目列入前期计划开展研究论证,按照脱贫、振兴、小康的步骤,分步推进实施。

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在资金、政策、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主动协调国土、规划、财政等相关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会同建设单位积极对接上级发改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结合掌握的项目资源,特别是林业、水利、村居改造、环境整治、农村公路等项目,及时对接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统筹的意见建议,各部门项目形成合力,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项目立项审批指导管理。进一步加大工作调度指导力度,在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产生后,及时组织召开调度会议,讲解政府投资项目要求,进一步明确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必须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的要求规范进行审批和建设。在审批过程中,提速增效完成相关项目咨询论证和可研、初设、概算审批,严格把关与提质提效相结合,努力压缩项目前期审批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建设阶段。

三、实施异地精准扶贫,打好“对口帮扶”攻坚战

根据上级统筹安排,我区对口帮扶陇南市武都区和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局将严格制定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协调相关部门完成财政援助资金、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为帮扶地区分别引进1家投资不低于500万的企业,帮助两地贫困人口就业数达到40人;动员12家企业与陇南市武都区贫困村结对、8家企业与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贫困村结对;帮助销售500万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区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已经印发实施,振兴农业、进军农村、富裕农民的号角已经吹响,区发改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扑下身子,狠抓落

乡村振兴低保工作总结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新桥镇北部,全村国土面积16.7平方公里,田1304亩,地3647亩,林地1300亩,荒山900余亩,辖12个村民组,883户3864人。其中农业农村人口883户3864人。2014年,全村有贫困户150户,贫困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7.0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50户608人,贫困发生率为15.78%。2014年至2018年,全村共脱贫贫困人口123户533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7%。2019年3月,高质量零问题通过贫困县摘帽省级实地核查和第三方评估,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安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村实现了减贫摘帽。

2019年4月脱贫摘帽后,**村按照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清零,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坚决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坚决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全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和“脱贫人口回头看”等决策部署,继续深入实施“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截止2019年10月,全村剩余的27户75人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8年以前脱贫的123户533人贫困人口实现了巩固提升,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15.78%降至0%。2020年-2021年9月,**村全面落实“四个不摘”政策,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两补两看”、“四逐四准”大排查整治及在“四逐四准”中深入开展“八个一”活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等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至2021年10月底,**村无一户一人返贫致贫,无需纳入防返贫监测的对象,通过开展脱贫人口动态调整工作,全村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为148户59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户5人、边缘易致贫户0户、监测户0户。

二、“三落实”情况

(一)责任落实方面

1.传达学习及国家、省有关重大部署精神

**村前后组织全体干部传达学习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1〕1号)、《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黔党发〔2021〕14号)、州委《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州党发〔2021〕9号)、《中共黔西南州委办公室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州党办发〔2021〕9号)等文件精神,组织学习并落实了州委七届十三次全会等会议精神。

2.全面抓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

(1)2020 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通报问题整改情况:经过举一反三自查,**村不存在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的16类问题。

(2)2020年国务院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贵州问题整改情况:经过举一反三自查,**村不存在2020年国务院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贵州的19类问题。

(3)2020 年省对市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经过举一反三自查,**村不存在2020 年省对市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5类问题。

针对脱贫攻坚问题,**村已建立长效整改机制,长期开展问题排查,做到立查立改,巩固保障脱贫攻坚成果。

3.层层压实责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常态化、系统化

(1)压紧压实攻坚责任,2021年,**村按照镇政府制定印发的《新桥镇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开展全面排查的紧急通知》、《新桥镇开展新一轮“四逐四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新桥镇2020年度省级反馈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方案》、《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新桥镇关于在“四逐四准”中深入开展“八个一”活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通知》、《新桥镇深入开展“八个一”活动入户遍访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严格按照镇政府制定的“扶贫工作调度机制”,坚决做到每日一研判、每周一小结,每周一通报,压实攻坚责任,及时完成新老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工作交接,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研判及整改,要求帮扶干部每月走访建档立卡户不少于两次,压紧驻村帮扶和干部包保责任。镇级指挥部紧盯驻村工作队到位情况、村级指挥所紧盯尖刀班到位情况、尖刀班紧盯包保责任人入户开展工作情况,一级盯一级,层层压实责任。

(2)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是组织学习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黔党发〔2021〕14 号),并按照镇政府制定的《新桥镇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向镇政府申报特色项目录入项目库,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二是抓落实,根据省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指南提示,**村对各村民小组进行了分类调查,统计建立了各组农村人才信息台账、文化资源台账、特色手工艺品及特色农产品台账,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与群众共商确立了各村乡村振兴拟建设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村级乡村振兴建设方案。

(二)政策落实方面

1.兜底救助类政策执行情况,确保持续稳定,继续巩固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2021年9月,**村共51户138人纳入低保保障,当月共发放低保金39097元,有特困供养人员12人,发放特困供养金10536元,为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2名孤儿发放补助1050元/月/人,9月为符合政策补助条件的残疾人69人发放护理费3805元.低保对象的纳入采取动态管理,每月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有收入算不上的脱贫人口能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2.教育、医疗、住建、水利、移民等行业主管部门保障普惠性政策落实情况

2021年以来,**村通过开展“四逐四准”大排查、预警线索核查等工作,全面排查并补齐我镇“3+1”保障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教育保障方面,通过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因早婚早孕、厌学、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造成的失学辍学情况摸排和开展控辍保学工作,2021年**村无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贫困家庭学生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各项补助政策均已落实到位,做到“应助尽助”。医疗保障方面,一是2021年全村城乡医疗保险缴纳人数为3864人,其中贫困人口597人全部参保,各类人员已按照政策补助落实了医疗保险费定额补助;二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慢性病患者全部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每季度定期开展随访工作,2021年共随访大病患者15人、慢性病患者58人。三是村卫生室配齐了基本医疗用品及必备药品,村医均熟悉抓药、打针、输液等基本医疗技能,且每天正常到岗上班班,确保了群众在村就能看病抓药治病。住房保障方面,2021年度,**村无新增危房改造户,在2018-2019年完成住房保障全覆盖及农村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21年,通过开展危险建筑物排查整治工作,**村拆除了2栋危险老旧房屋。安全饮水保障方面,2018年底,**村全村已实现了户户通水,且每户饮用水水质检测达标,同时,安排专人对各饮水工程进行管护,全面提升了全村群众的饮用水质量。

3.推进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镇各行业部门的帮助指导下,2021年**村均按照政策标准落实了中央粮补、耕地力补贴、就业援助补贴、外出务工交通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生态补偿金等各项政策补助。

4.东西部协作相关政策落实情况。

2021年,**村暂无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

(三)工作落实方面

1.对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农村低收入等特定人群返贫致贫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村针对脱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每个月都进行“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核心指标核查,发现短板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同时**村常态化开展“四逐四准”走访排查和预警线索排查核实工作,全面排查农村低收入人群可能存在的致贫风险,通过5月份以来每月开展“四逐四准”走访排查工作,**村对全883户农村人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6条预警线索进行了全面核查,全面保障了脱贫成果。通过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工作,2021年,**村不存在需要纳入监测管理的对象。

2.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换交接情况

**村于2021年5月已完成了新旧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换交接工作,**村三个贫困村及乡村振兴示范村新第一书记均已与原第一书记完成工作交接并到岗履职,驻村工作队人员均已完成更换,驻村工作队参加了州级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

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实情况

**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2018年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搬迁4户15人到木陇街道大龙潭安置点,全部实行搬迁户旧房拆除并进行复垦复绿,搬迁人口“三块地”也已盘活。同时**村继续落实帮扶责任,每户搬迁户都明确1名正式干部进行包保,持续开展好后续扶持工作。

4.持续抓好村支两委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阵地建设情况

**村全面落实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政策,实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开展工作,在换届选举中推选符合“一升一降”要求的年轻人作为村干部,让村支两委队伍年轻化。制定了规范村规民约,建立有调解队伍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述求,并建立有法律服务工作室开展法律服务,化解纠纷,开展公证、司法鉴定服务。

5.扶贫资产登记管理及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机制情况

按照上级部门安排部署,**村成立了**村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村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扶贫资产管理制度,按照实施方案内容具体开展各项工作。2021年5月19日,按照兴义市、义龙新区扶贫资产清查登记管理工作部署会议要求,**村立即对2013年以来的各类扶贫资金进行排查登记,并对各类扶贫资产进行分类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开展确权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全部项目的确权颁证工作。

6. 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1)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1年,下达**村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29500元,用于2021年**村稳岗就业项目,目前,稳岗就业项目已实施结束,稳岗就业补助已全部兑现到位。

(2)区级匹配资金。2021年,下达新桥镇的区级匹配资金共199万元,**村用于:一是**村2021年落湾厂组产业路及附属设施项目,产业路总长700米;二是2021年**村峰洞一组产业路项目,产业路总长1500米,2个项目正在实施建设。

(3)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2021年,**村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

三、巩固成效方面

(一)群众收入支出变化

2021年,**村全村农村人口年人纯收入为13562元,较2020年(10487元)有明显提升;2021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部分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劳动力返乡就业,但**村全村建档立卡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11381元,无一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320元,不存在一户一人存在收入大幅缩减或支出骤增导致返贫致贫;2021年,建档立卡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2020年有所提升。

(二)巩固脱贫成果认可度

1.全面落实责任、政策、工作及各项帮扶措施,确保不出现返贫致贫

责任落实方面,2021年,**村在镇乡村振兴指挥部的领导下和村乡村振兴指挥所的指导下,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专题会议,统筹研究、安排、部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强化落实主体责任;每月常态化开展“四逐四准”及预警线索排查核实等工作,要求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贫困户不低于2次,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政策落实方面,2021年。**村全面落实了教育、医疗、卫健、水利、生态移民、民政兜底等政策,相关补助应发尽发、应助尽助。工作落实方面,2021年,**村全面开展了预警线索核实、“四逐四准”走访排查、各类巡视巡察问题举一反三自查整改、扶贫资产登记管理、政策资金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通过全面落实责任、政策及工作,2021年**村无一户一人存在返贫致贫风险。

2.全面落实“两业”帮扶,提升帮扶满意度

产业帮扶方面,2021年,**村各产业项目继续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建档立卡人口纳入产业项目利益联接机制中进行产业项目收益分红,全面提升了建档立卡户的整体收入;就业帮扶方面,2021年,**村继续聘用了“十大员”公益性岗位人员10人,为15人发放就业援助补贴,每月定期更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台账,及时为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招聘信息,同时,开发了稳岗就业补助项目,发放稳岗就业补贴29500元,保障45名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稳定。通过全面落实就业帮扶及产业帮扶,**村建档立卡人口帮扶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三)基础设施完善

1.村庄道路硬化及农田水利设施改善

2021年,**村利用扶贫资金,先后落湾厂组、峰洞一组修建了产业路2条(总长2200米),在区税务局的资金帮助下修补了损坏严重的阿卧组通组路一条及产业沟渠一条,极大地改善了农业产业基础条件。

2.电力、通讯、快递进村及村庄亮化

电力、通讯及快递进村方面,**村各村民组均已接通动力电且电量充足,各村民组均保障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讯公司至少有一家通讯网络全覆盖,确保正常通讯和上网。辖区内各快递公司均提供送货到村服务,安排有业务员将快递送到村委会,群众在村委会就能取到自己的快递。村庄亮化方面,2021年,**村利用中央和省级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补助项目,在各组安装太阳能路灯共计32盏。

3.环境卫生质量及裸露土地治理

环境卫生质量方面,**村各村民组均合理安置有垃圾箱,并安排有护路员定期打扫村庄道路,保障环境质量,镇统一安排有环卫工人及时清运垃圾,做到日产日销。裸露土地治理方面,经过排查整治,2021年**村已无撂荒闲置的土地。

(四)公共服务提升

1.教育教学条件改善

**村共有1所公立小学,自建成以来解决了本村小学儿童就学远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

2.医疗服务及文化服务

医疗服务方面,2021年,**村落实了15名大病患者(其中重度精神病患者7人)每月一次的家庭医生随访服务, 对58名慢性病患者落实每季度一次的家庭医生随访服务,148户597人脱贫户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卫生室配齐了基本医疗用品及必备药品,每名村医均熟悉抓药、打针、输液等基本医疗技能,且每天正常到岗上班班,确保了群众在村就能看病、抓药、输液、治病。文化服务方面,**村配备了文化广场及农家书屋,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四、存在问题

(一)部分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由于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乏自身发展的本领和寻求自我革新的能力,内生发展动力未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慢。2021年是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第一年,乡镇缺乏专业指导,许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慢。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后,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不脱钩,继续保持帮扶关系不变,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减。持续加强对贫困村政策倾斜、项目倾斜、资金倾斜和人才倾斜。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扶贫力度,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

(二)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开展全面排查,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的动态监测,将可能返贫、致贫的人员技术纳入检测,开展帮扶。确保脱贫成果稳定。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落实《新桥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抓好产业振兴,紧紧围绕“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抓好人才振兴,积极培养本土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外出务工人员联系服务体系,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抓好组织振兴,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能力和德治水平。同时,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乡村整体水平和农户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