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的要素范例6篇

商业发展的要素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1

1.1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够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来说很多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准确的清晰,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较为片面,甚至有些企业单纯的认为建立网站就是盈利的方式,不能真正的把商品信息的提供、销售合同、运输方案、定价等商业活动应用到电子商务模式上来,所谓的数字化控制只是一个表面,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促进,有些企业对于电子商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大资金投入就能够促进竞争力,但是这种盲目的投资造成的反而是一种沉重的发展。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1.2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低下

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中包括,第一,企业自身的素质建设,保障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和计算机化;第二,网络支持的强化,企业要具备电子化操作需要的网络基础;第三,电子商务的支持平台,支持平台建立的关键就是电子商务业务的相关应用操作系统。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基础也是保障,但是目前来说很多企业存在基础落后的问题,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阻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就需要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优化管理方式和应用方式。

1.3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不高

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是指在信息交叉渗透的环境中对信息处理的技能和筛选鉴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如何发展好电子商务就需要不断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化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2企业发展电子的未来选择

2.1充分认识了解企业电子商务

在经济竞争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发展优势就需要从多个方面不断的完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的扩大市场份额,但是电子商务广泛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全球化贸易环境,新型的商务方式提高了企业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有个清晰的认识,更好的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保持企业竞争力。

2.2法律完善的必要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完善的法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商业纠纷,这种纠纷采用传统的商业法律条文去规范是不适合的,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作为一个标准和基础,目前来说有关部门一直在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发展较晚在电子商务法律方面还是存在漏洞,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化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个是税法,传统的税法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并不适用,这就需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具体特点对纳税方法和税率进行规范,另外,电子支付的法律规范也必须尽快完善。

2.3企业发展的调整

企业从传统的运营模式转化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是一个过程,国家对电子商务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于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的条件,企业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主体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努力,除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改革企业的传统运营模式,这种从根本上的改革才能够真正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其中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进行,第一,是加强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能力要不断的加强和完善,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加快信息共享的速度和安全性。第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要摒弃传统商业的管理模式,由单点管理转向系统化管理方式,精简管理层,缩短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业务速度,从而保障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第三,是构建广泛的商务网络,对于企业发展全过程来说,包括生产、业务流程系统化、销售等各个方面,需要紧密联系每个环节,不断的实现业务流程的系统化、便捷化,不断增强商务伙伴网络以及资源配置的能力。

2.4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升信息化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中员工是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因素,高素质员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人员素质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吸收和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电子商务人才,在企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等,要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只有快速提高企业电子商务人员业务素质和信息化技能,才能保障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3结论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

引言:

各高校应当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潮流,加强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眼光,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

一、新时期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时期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刺激,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人才素质是企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因此一系列的国外留学人员受到了部分企业的重视。而中国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被认为竞争力度略逊色于“海归”。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人才培育缺乏明确目标

目前中国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特色不突出,导致了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单一化、机械化,缺乏教育活力,没有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更新。[2]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中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导师配备以及硬件设施等都在国际教育界较为落后,比如说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点设置不完全,尚有部分高校未能争取到工商管理专业博士点,造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同时目前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人才适应能力强

市场企业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内部,掌握企业发展基本状况,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做出贡献。[3]

4.具有过硬专业素质

企业对人才有着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处理专业素质能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向从而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决策,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事业责任感,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参考标准。

二、浅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与培养

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应当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分析研究,得出较为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教育模式。目前工商管理行业趋临市场饱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经济学、会计学、管理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人才整体素质是一个考验。

1.贵州省某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实例

贵州省该高校在新时期的剧烈市场竞争下,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加强了对其的重视。贵州省该高校与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性战略对口,将符合条件的学生送入企业内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积累企业管理经验,从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贵州省该高校还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人士经典案例选编”的课程,通过对工商管理行业的职业性人才的经典实例进行讲述剖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榜样,促使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贵州省该高校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注重培养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对口,将学生的学习更加针对化、专业化,加速了人才资源的流通,形成具有该高校自身特点的良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

2.对提高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力度的相关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才培养。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2.1明确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高校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考察,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学校应当设立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对市场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对于数据的敏感程度加强,从而更好地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提高科学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的开展基础上加以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4]

2.2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理念

各高校应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得到充分的引导,体现了人本教育理论,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基本教育宗旨,即“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2.3加强高校创新改革力度

各高校应当促进高素质教师培养,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导师能力,高校导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不断改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能力,加强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各高校应当深化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向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学习,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性,实现教育理念的加速发展改革。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导师素质能力的培养,积极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罗华; 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了交通、经济、商贸业活动等因素对商贸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省际边缘区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合理途径,以期对省际边缘区城市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

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周边地区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周边省际边缘城市相比,徐州商贸业网点数量、营业面积、商贸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总量指标都位居前列,其生产和消费范围辐射到周边县市。徐州市正在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服务业之都”。

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济宁,为2122.16亿元,其次是徐州,为2007.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莱芜,为35845元,其次是与徐州相邻的枣庄,为29800元;作为衡量商贸业主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是山东临沂,为728.3亿元,徐州其次,为680.23亿元,两者相差48.07亿元。综上可知,整个淮海经济区内,济宁的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商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临沂,徐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淮海经济区内位列第五,说明徐州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是最高的。徐州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的稳固主要的主要竞争对象为济宁和临沂,三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济宁领先,与之相关的商贸业发展较强的为临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要想突起,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与周边城市商贸业集聚竞争

淮海经济区内产业联系从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圈层: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和外缘圈层。其中核心全程主要由徐州、淮北、枣庄、济宁四城市组成,是产业对外辐射和联系最为显著的圈层。就商贸业而言,徐州与周边城市的商贸业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淮海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城市,徐州商贸业不仅可以辐射范围能够达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发展也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影响。胡超美等对徐州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对策研究,发现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方面,徐州具有优势,但在成长竞争力方面要落后于临沂。在商贸业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等方面,徐州的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四)商贸业结构逐步优化

都市的建设,加上江苏省有关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使徐州的商贸业设施结构逐步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提升换代。二是业态结构逐渐优化。依据商贸业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趋势,积极改造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业业态。淘汰经营品种少、消费环境差、管理及服务水平低的小门店业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店、专卖店,吸纳现代商务服务、高档休闲消费、文化娱乐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另外,徐州优越的区位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楼宇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总部经济在此聚集,进一步推进了商贸业结构的优化。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将会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现代产业体系,商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好的历史机遇。

二、影响徐州商贸业发展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商贸业发展主要的动力。虽然徐州处于中国的两个发达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谷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但由于近年来徐州发展迅速,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淮海经济区20地级市中,2009年人均gdp徐州达27514元,位列第六,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同人均gdp相对较高的莱芜、日照、枣庄等城市相比,稍显逊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业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商贸业的发展,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商贸业发展的先行官。徐州有着优越的交通区位。从宏观区位看,徐州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的结合部;从中观区位看,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从微观区位看,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第二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是江苏省北翼增长中心。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航空、铁路、公里、内河航运、管道运输五通汇流的优势。发达的交通,是徐州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商贸业集聚因素

影响一个地区商贸业活动的因素很多,从空间关联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来自主要表现为与周边地区的市场关联,包括市场集聚和市场竞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的关键。相邻的区位,为相邻城市间商贸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空间上的依据。严士清对利用主成分分析影响江苏商贸业发展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和商贸业集聚因素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人口对商贸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是淮河经济区内最大城市,是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河经济区的中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战略优势,能够辐射到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南等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商贸业空间集聚因素越强,中心城市商贸业的吸引范围越广,商贸业规模越大。

(四)城市规划制约与限制

商贸业最初多自发形成,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受到政府部门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徐州商贸业的发展与徐州城市规划中徐州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规划中城市的职能定位、交通状况、人文环境等影响了商贸业发展的规模,特别对商贸业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徐州市区正在逐步打造完善双核联动、“一主四副”的商圈布局和加大物流等商贸业的发展,这种商贸业布局布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通过规划来限制或鼓励,是影响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边缘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城市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处于淮海经济区城市所属各省对边界地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不同,导致其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江苏省提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徐州发展服务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商贸中心;鲁南、豫东、皖北也都相应提出了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边界地区的发展,缩小省内差异。

三、徐州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塌陷区”制约商贸业的发展速度

徐州位于江苏的边缘地带,空间上远离省会,受到省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使徐州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引起徐州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又由于淮海经济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受区域极化效应的影响,大量的经济要素及发展机遇流向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同时,在两大经济区域片区的挤压下,淮海经济区始终未能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陷入了一个“经济峡谷”的尴尬境地。经济上处于“塌陷区”,限制了徐州商贸业的发展规模。

(二)行政边界的阻隔和其他边缘地区的竞争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淮海经济区内商贸自由流通的重要因子。由于各个行政区利益主体不一致,便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周边的行政区都实施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导致行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淮海经济区内“诸侯经济”的蔓延。较为明显的是山东对临沂发展商贸业的扶持,积极打造其为商贸之都;安徽也在进一步提升蚌埠的商贸中心地位,人为的地域阻隔和各边缘区激烈的竞争,使徐州商贸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商贸业集聚度和信誉度低

虽然徐州商贸业在2011年里发展比较快,但和临沂相比,零售也集聚度和品誉度有待提高,大型连锁企业、大型商贸业设施和全国等级的批发市场偏少,布局也有待优化,要想打造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还应加强对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作用。

四、徐州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通过对徐州商贸业分布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评价,得出了徐州及其他省际边缘城市有关商贸业合理发展途径:

第一,所处省际边缘区城市特殊位置,应借助其交通区位优势和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和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的物资集散地。

第二,相邻省际边缘城市应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区内商品实现自由流通,既能发挥各地优势,又可实现流通互补。

第三,提高商贸业空间集聚因子的强度,这对区域中心城市商贸业发展作用重大、如积极提升商贸业及与其有关的软环境,加强完善通向周边城市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5(1).

2、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2).

3、周婷,仇方道,朱传耿等.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系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6).

4、胡超美等.徐州市服务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淮海工程院学报,2009(18).

5、张海森,李宗植.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南京与杭州的竞争与合作[j].统计与决策,2005(3).

6、严士清.江苏商贸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贸业研究,2010(4).

7、杨扬.都市圈点轴开放系统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j].江苏商论,2006(10).

8、李国君.资源型城市零售业态布局影响因素及基本框架[j].商贸业经济,2010(3).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01-03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ainan Tourism Electronic Commerce Development with AHP Model

Chen Xiang-min Zhang Jian-qin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into the related documents of tourism E-Commerc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inan tourism E-Commerce,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dex system of Hainan tourism E-Commerce. Then we use AHP model to get the weight of al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weigh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Hainan tourism E-commerce.

Key words: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Travel E-commerce; Influence factor index system; AHP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少企业在不同程度开展了电子商务,而旅游企业依据其自身的行业特点,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希望在一个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海南作为一个与国际旅游业全面接轨的省份,更加迫切的需要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进行旅游业建设。因此,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的现代化手段,对其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旅游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末, 布哈里斯(Buhalis ) [1] 作为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的先驱者,最先将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引入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吴吉江(Wu J . J . ) 在对115 家旅游网站调查后发现,公司的战略和市场导向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网站的市场信息交互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2]

在国内, 王欣在2000年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指出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具有三个特性即聚合性、有形性与服务性。[3]张冰新2004年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和提出了网络市场、诚信机制、行业管理规范、行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内部管理五大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实施策略。[4]朱镇、赵晶等在2008年从战略、资源、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影响旅游电子商务采纳的7 个因素集合,采用AHP 分别识别了传统旅行社和旅游中介网站两类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成功因素。并结合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特征,总结和梳理了企业战略、复合型人力资源、共享信息能力以及合作流程能力等多项测量指标。[5]

相比而言,国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认知阶段,与国外的研究成果水平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孙春华认为理论基础完善、研究方法突破、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实践问题的后续性研究是当前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海南省政府对旅游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海南省开始在旅游系统进行“三网一库”建设,对海南当地旅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虽然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但海南电子商务还处在初期阶段。

一是海南基础设施较落后且发展迟缓,同时网络速度慢又差,服务落后,是直接导致大多数百姓无法广泛接触网络。

二是海南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上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企业网站宣传知名度低、企业业务电子交易额度低和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相对于传统市场份额小等问题。“三低一小” 直接制约了海南省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旅游企业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尚未具备企业应用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经营的基础条件。

三是网站经营方面,当前大多网站,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技术不过硬,缺乏专业知识,亏多赚少,同时资金短缺也使得海南相当一部分网站发展后劲不足。

四、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旅游电子商务文献研究,结合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提出以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是相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其中包括政府的旅游信息化政策支持,海南地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保证,以及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化。

二是企业战略主要针对旅游企业自身在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上的重视程度和建设能力而言,主要体现高层参与是企业对旅游电子商务项目的重视程度体现。企业宣传主要指在推广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手段,让消费者能更快的认识和使用到该现代化手段。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建设初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所能产生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的能力。最后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体制是否健全合理也对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是人才是电子商务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战略上包括了电子商务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聘用,以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制度中对全体员工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和员工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售出的票数或完成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是电子商务技术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本身,其中包括网站支付交易的安全性、网站技术的先进性和丰富性,包括是否有足够的图片、视频等给消费者的多媒体体验和各项景点的介绍说明。最后是针对便利性,旅游企业是否能同时与航空公司、海汽公司、出租车公司或酒店旅馆的信息共享,便于消费者在购买一些旅游产品的同时,完成其他配套需求的查询和购买。

五、层次分析法在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 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

AHP 计算首先需构建一个各级指标两两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把比较的结果用一个数值表示出来,建立n ×n 的判断矩阵(A)。其中判断矩阵的构建采用1-9标度的评判准则,见表1。

表1 1-9标度评判准则

其后解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再利用公式:Aω=λmaxω 解出λmax 所对应的特征向量ω,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方根法常用来计算特征向量W =(w1,w2,…, wn )T 和最大特征值λmax 。

但由于人对复杂现象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判断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让结果更合理,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保证矩阵的不一致性在容许的范围之内。对判断矩阵A 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A 的一致性指标CI= ,式中n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当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 值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CI 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B,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判断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将CI 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 进行比较。对于1- 9阶判断矩阵的RI值可查阅RI 随机一致性表得到,见表2。

表2 1-9阶判断矩阵RI值

当CR=CI/RI

(二)数据收集与权重确定

在本研究中,将AHP作为计算工具用于解决递阶层次结构的相关权重,反映各因素的重要性等级,进而判断出各三级指标相对于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影响程度,为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提出发展建议。

判断矩阵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为了能比较合理的反映各指标关系,在判断矩阵构建时邀请了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十位教师参与,其中包括教授、讲师和两名有过旅游从业经验的新进教师。通过多轮的协商调整,得到各层次的最终判断矩阵。

利用Matlab 7.0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指标(CR值),由于各矩阵CR值都小于0.10,即都通过一致性检验,可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可得到各层相对于上层的单层权向量(Wi),计算结果如下,见表3至表7。

表3 A-B判断矩阵

通过完成各单层次计算后,最终详细指标层的权重还需要根据上一层次权重,计算组合权重,即将指标层Cij权重Wi分别与对应的准则层Bi权重Wi相乘,最终构成指标层C的相对于目标层的整体组合权重(W*ij)。

W*ij = Wij×Wi (j=1,2,3,4;i=1,2,3,4;)

从而可以通过上表结果求出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体系(见表8)。

表8 影响因素权重体系表

(三)结果分析

从各影响因素权重中可以看出政府支持在其中的权重最大为0.2295,可见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过程中与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良好的政策支持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其次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权重为0.1213,说明企业除了利用好外部的环境,良好的政策,还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所在。长期以来海南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很少有优秀的大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目前跟旅游相关的主体是参差不齐的小俱乐部、小旅行社,主要以发传单为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还有几项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EB管理人才的要求对人才提高重视,积极引进,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能更好的促进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能给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能让海南旅游电子商务更快速,平稳的发展,这要求海南政府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出台相关的法律,保障发展。同样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宣传,高层重视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与政府一起共同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

从影响因素权重体系中还可以看出,传统上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电子商务技术,反而是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影响降低的因素,这是因为电子商务技术整体水平在各地区、各企业差距不大,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有很多现成的电子商务软件或是构建网站服务,因此对于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能更好的利用和管理起来,更好的为旅游消费者服务。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旅游电子商务相关文献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建立了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模型,邀请10位旅游管理专业相关人员构建因素判断矩阵,求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体系。最后结果显示在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的支持最为重要,紧接其后的依次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电子商务管理人才的引进、法律保障、企业宣传等,而位于最后几项的因素主要是跟电子商务技术相关的因素,如多企业信息共享、网页的资讯和多媒体状况等。

参考文献:

[1] Buhalis D.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tourism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

[2] Wu J J. Influenc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strategy on travel industry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ecommerce in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3] 王 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J].社会科学家,2000(3).

[4] 张冰新.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J].经济师,2004(12).

[5] 朱 镇,赵 晶,等.基于RBV 的旅游电子商务采纳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旅游学,2008(2).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培训 问题 措施

企业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对企业自身的工商管理的要求会变得更高。因此,如何建设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成为企业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企业日益关注并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工作。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之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是指通过学习金融、财务、营销、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并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靠实现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则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实现。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推广的环境下,工商管理培训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培训是实现企业干部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素质偏低,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专业非科班出身,大多以半路出家的方式走马上任,根本没有具备专业的工商管理技能。虽然在管理技能实际实践中原有的管理人员具备独到的管理能力,但不具备深远的管理专业技能,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弥补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空缺,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其次,工商管理培训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训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可能不断地更新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

二、目前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不少企业在管理发展中并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受到近期企业经济效益的左右,企业高层往往忽略了企业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而且认为进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没有必要性,从而使培训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二)培训中相对落后的师资

受到历史发展原因和经济方面的制约,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这一环节得不到重视和加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低、教师相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低等。

(三)单一的培训方式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不仅仅是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素质的直接培训,而是通过各种能力素质的综合培训达到相关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而当前工商管理培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单一,培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

三、加强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

(一)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

强化管理培训力度,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培训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的质量。要实现工商管理培训的全面进行就得先从企业领导干部阶层抓起,只有实现企业高层对企业工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端正企业高层人员的发展态度,才能使企业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才能在企业内部实现全面培训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不断改变企业高层领导的企业管理观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发展,对领导阶层通过宣传、教育、绩效考核,能力激励,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实现企业高层和员工的全面培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用成绩和实际培训效果驳回以往的“培训无效益”的观念,从投资方面和长远发展方面实现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投资,不断发展和挖掘工商管理人才,深挖企业员工管理潜能,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共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保证。提高培训师资质量,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认证体系。对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认证过程。应从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评估。对已取得资格认证的培训教师,也要对其展开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工作,使教师在了解时代管理动态与最新成果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从而探讨出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新思路。

(三)深化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

相对来说,工商管理培训层次高、内容复杂且任务重,培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向多元化与现代化实现转变。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工商管理培训也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培训工作现代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培训的不断加强,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更强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它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强劲的人才后劲,同时满足现阶段企业人才需要的需求。在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它还可以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综合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宪民,韩立,张凤都.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03).

[2]郑军.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1,(01).

商业发展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参展商参展行为参展决策行为

会展本质上是一种商贸信息技术交流与交易的平台,企业通过参展的方式,可以展示并宣传自己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建立并巩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可进行市场调研并最终实现交易的目的。因此,展览也是企业推广产品、提升品牌和形象展示的一项重要营销活动。

同时由于展览能带动举办地的旅游、交通、物流、餐饮以及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联动效应。因此,以展览为主的会展业已成为各级城市政府主要选择的发展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会展进行了研究,通过从World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的信息,以及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可以大致归纳目前会展研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即会展经济影响研究、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会展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和会展目的地营销等,因此也出现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参展商一直是国外展览会学术研究的主体和热点,主要围绕4个方面,即参展动机、参展效益的影响因素、参展管理、参展绩效测评。相比而言,国外有关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相对较少。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大部分有关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散布于参展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之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参展商主要从观众的质量与数量、展位空间安排、后勤保障以及参展方的预算等方面进行参展决策评估。

迪克逊(Dickinson,1985)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专业观众中购买决策者的比例、来自目标市场的专业观众比例、参观展位的观众数量、展位的位置、主办者的营销广度、展会近几年的观众规模是参展商参展决策最重要的几个判别标准。奇杰斯克等(Kijieski,1993)研究发现,影响参展商参展决策的5个因素是:参展实际绩效、营销组合、参展环境、参展费用、参展人员能力。同时他们还认为参展商选择展览会的一个重要判别指标是专业观众的特征,并对高层管理者、营销经理和展览部经理不同的决策因素进行了研究。欧哈若等(0''''Hara&Herbig,1993)发现3个重要因素影响参展决策,即观众质量与数量、企业用于测量展览会效果的指标。奥伯曼和乔恩(Oppermann&Chon,1997)指出企业参展的决策过程和一般意义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十分相似,都经历了需求识别、信息搜集、可选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估5个阶段。通过建立两个模型,两位学者将影响企业决策的因素确定为个人因素、会展组织者因素、区位因素和干预因素,建议会展组织者尽可能从企业的角度选择会展举办地。

Getz(1991)则认为,大型活动为一股替代传统观光旅游业的新浪潮,不仅能够带动地方永续发展,亦能增进地方民众与访客之关系。Getz(1993)还强调分析参与会展及大型活动动机的重要性,而参与动机的认定将能让活动计划的推动更有效率,也能够成功的将活动营销给广大的企业(Crompton&Mckay,1997)。Scott(1996)进一步指出,参与动机的分析亦有助于会展及活动经营者更精确地定位活动。因此,认定企业参与会展及大型活动的动机将为经营者的首要之务。Formica&Uysal(1998)指出,会展及大型活动之推广对国内外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已日趋重要,尤其是与历史古迹及文化活动相关的节庆活动更是如此。透过活动的举办,亦能够产生吸引游客观光、强化地方特色与认同及繁荣地方经济等功能(Long&Perdue,1990)。

就参与会展活动的企业而言,他们的参与动机并非一致,而主办单位在制订营销策略时亦应有所区隔。Formica&Uysal(1996)指出,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参与动机有显著差异,也验证参与会展活动的企业并非同质,其象征需有不同的营销策略。而Lee&Lee(2001)更指出,透过动机因素来区隔会展市场将能够使主办者确认每一个市场的优势和机会,并且使企业提升会展满意度。由此可知,若能够利用动机来区隔企业类型并了解企业特性,将会是一个很有用的营销工具,而会展经营者也能透过目标区隔来提升会展活动的特色与价值(Formica&Uysal,1996,1998)。过去会展及大型活动参与动机的研究大都从参与动机因素与企业社经背景(Uysaletal.,1993;Backmanetal.,1995)、企业类型(Formica&Uysal,1996;Lee,2000)及特质(Mohret.al,1993;Scott,1996)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上述研究发现:

(1)企业规模、性质等背景在参与动机上有明显差异;

(2)首次与再次参展的企业在参与动机上有显著差异。

然而,前述研究并未能探讨参与动机类型与企业类型在企业特质与社经背景之差异。欧圣荣、萧芸殷(1998)认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也就是有了交流、商贸等方面的需要才可能产生动机,进而诱发参展行为的发生。Crompton&Mckay(1997)更指出,探讨会展及大型活动参与动机的重要性在于:

(1)节经营者可根据参与动机需求,设计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会展活动;

(2)动机和满意度息息相关,若企业的需求被履行,满意度即产生;

(3)确认动机优先级并了解主要的动机内容,便可了解企业的决策过程,而经营者在拟定相关营销推广策略将更有效率。

另外,个人及工作因素,协会及主办地因素,机会及障碍因素等都影响会展参加者的决策过程(Oppermann&Chon1997),周显植,朴松爱(2004)在此提出的会议参加者购买决策模型,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会展参加者要素对主办地重要度的影响关系,以及主办地重要度对参加意图的影响关系。坦纳(Tanner,2002)研究认为,开拓目标客户和竞争对手也来参展是促使参展商参加展览会的影响因素,并且他的研究结论也显示参展花费多少并不影响其参展效益。

希尔毕革等(Herbig,Palumbo&0''''Hara,1996)研究发现,制造商与服务商的参展动机形成较大差异,制造商参展的主要动机是展示不方便携带的产品,寻找供应商以及同行竞争者也参展等原因。(CarmenBerne&M.EGarcia-Uceda,2007)提出了展会观众对展会评价标准模型。通过从观众的参展和选展指标,也揭示出参展商与观众对展会决策行为评价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存在企业营销的需求。对于参展商来说,展览是一种很好的市场工具,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作用就显的很有限了。色沃特等(Severtetal.,2007)利用因子分析法将20个企业参展动机因素归纳为为5个方面:活动与机会、关系网络、受教育机会、参会的便利性和产品与交易。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行为的研究有如下特点:西方学者大多关注参展商参展决策的过程研究,研究方法多是运用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结合模型构建来研究参展商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尽管国外学者们对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作了一些工作,但该领域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涉及的因素主要是从观众因素和参展企业内部管理层面探析参展决策,而对外部因素和诱导因素如展会本身及宣传力度,展会举办地等方面涉及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就国内研究而言,对参展商的认识和研究都是从近几年才引起注意的。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龚荷英,刘助忠(2006)通过研究企业的参展作用和参展需要,认识到企业的参展动机主要为:市场动机,宣传动机,技术动机,信息动机,交易动机。

龚荷英(2007)以科特勒为代表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为理论基础,得到参展商的顾客让渡价值就是参展商价值扣除参展商成本,从而建议会展组织者采取措施为提高其忠诚度和满意度。其中参展价值包括功能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情感价值和心理感觉价值。并且参展成本不仅有货币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以及其他机会成本,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参展商选择展会前所要考察的必要因素。

但对参展商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也涉及很少,刚刚开始出露端倪。目前能检索到的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有琚胜利、陆林等(2005)以中国(芜湖)国际旅博会为例揭示参展商重视展览会的主要品质是:观众的质量与数量、展前服务、展会活动、后勤保障服务、现场服务。樊玲(2004)以2003年在上海举办中国国际纺织服装面料和辅料展为硕士论文案例研究参展商和观众失望与后悔对其满意度的影响。罗秋菊(2007)以东莞展览会为例表明参展商参展决策主要是对主办方,专业观众,同行参展商,举办地,外在因素这5个指标权衡,评估的过程,其中主办方的声誉,交通,展览会举办区域是参展商参展决策最重要的3个因素,从决策过程来看,又将参展商分为理智型,大众型和尝试性3种类型。

与国外文献研究所不同的是,国内对参展商决策行为的研究比较少的结合理论模型,很少涉及企业本身内在的营销动机需求,对外部因素的考察也缺乏全面性,只在参展动机中提及的几个方面也未能给予定量的实证分析。同时未能结合企业参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行为的机理进行深入而又全面地剖析。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都在会展组织者及展览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对参展企业关注不多,对企业参展决策行为缺乏深入了解,特别是从消费者行为理论视角来展开实证研究的更是匮乏。而事实上,企业总是有诸多的展会可供参与。在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参加哪一个。展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决定了展会的成败以及举办地获得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会展组织者和目的地的共同目标就是吸引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同时参展商动机和满意度以及重展率息息相关。若企业的需求被履行,满意度即产生,企业才可能再次参展,促进展览规模化,品牌化;确认动机优先级并了解主要的动机内容,便可了解企业参展的决策过程,而组织者者在拟定相关营销推广策略将更有效率。因此,今后企业参展的有关研究重点应该转向影响参展商的参展决策行为的因素上来。这样针对主办方和主办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对不同参展商参展目的和行为的差异化作以判断,不断努力满足参展商参展的各种需要,吸引更多的潜在参展商和海外行业龙头展商,继续保留忠诚参展商,丰富其参展商的类型,从而壮大展览的规模,提高展览质量,形成展览发展周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樊玲.纺织服装专业展览会客户失望与后悔对其满意度影响的研究.上海:东华大学,2004.

2.龚荷英.刘助忠.参展商参展作用和参展动机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15):141-143.

3.琚胜利,陆林等.弱市场阶段的会展展商消费感知测度——以中国(芜湖)国际旅博为例.城市问题,2005,(4):53-58.

4.DickinsonJR.Firmswithlargemarketshares,productlines,rateshowshighly.MarketingNews,1985,(5):14.

5.HerbigP.PalumboF,O''''HaraB.DifferencesintradeshowbehaviorbetweenNAmericanFocusedfirmsandworldwide-orientedfirms.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erceManagement,1996,6(1-2):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