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例6篇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1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充分认识到着力推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部署,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2)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联度高,综合配套性强。要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改革的部署贯彻到日常工作和各项发展措施中。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工作,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和推进改革。

(3)充实和加强改革工作力量。为保证改革职能的积极履行和改革工作的有效组织,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健全相应办事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承担综合改革工作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谋划改革、指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创造性地履行好各项工作职责,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二、做好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拟订与协调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

(4)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是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指导和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要积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及时对改革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要加强年度改革的总体指导,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地区年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并落实责任部门,报请同级政府批准后。

(5)协调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要按照国务院和同级政府的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和做好涉及面宽、影响大的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对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任务,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有关部门为主推进的改革,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业务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改革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对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的专项改革方案,要主动履行好协调职能,组织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报同级政府决策。

(6)为党委、政府部署改革工作当好参谋。要主动加强向当地党委、政府的汇报,定期、及时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建议,并加强重要改革事项的请示。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提请党委召开常委会或政府召开办公会,对当地的总体改革和重点改革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做好会议精神的组织落实、跟踪反馈。

三、健全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

(7)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其他有效方式,研究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论证、协调、衔接重大专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部门。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争取政府支持,探索建立更高层次的改革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8)建立部门内的改革沟通协调机制。要推动发展改革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按分工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改革工作,并充分发挥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改革综合、协调和衔接职能。综合改革工作机构年初要汇总本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向部门领导提出本年度推进改革的工作建议;年中年末要总结各项改革的实施情况,提出评估报告和推进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主抓的各项改革政策出台前,内部主办机构应事先征求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意见。

(9)探索建立有效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对一些涉及面广、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推动试点,积累经验。其中,对国家已有明确改革方向和思路的改革事项,可按照部署、结合实际组织试点;对符合市场经济方向,但突破现行政策法律框架、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要积极组织论证、协调,按程序报批后组织试点。要创新试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与行业性改革试点等有机结合起来。

(10)逐步建立改革工作责任制。各项改革方案出台前,要明确提出相关的责任单位,并尽可能制定科学的改革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政府的统一安排,通过有效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改革实施效果。要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和评估意见,对问题较多的改革措施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内部也要落实改革责任单位,加强对本部门负责的改革的监督检查。

四、及时、准确地沟通改革信息,加强改革工作交流

(11)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每年5月、11月,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本地区推进改革的基本情况、体制创新的好做法、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要强化改革形势分析工作,把改革形势分析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形成全局性的改革形势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强改革信息的采编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互联的改革信息网络的步伐。

(12)加强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要结合改革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相关领域的改革经验,推动本地区的改革经验交流,并及时将重要改革经验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选择重要改革领域,建立改革工作联系点,总结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反映并协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2

现在,我代表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监事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总社和各级联社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城镇集体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联社职能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城镇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全国集体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79.6亿元,同比增长4.09%;利润总额1837.8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轻工集体控股企业实现主营收入6266.6亿元,同比增长5.25%;利润总额402.9亿元,同比增长4.67%。据对10个省市联社调查统计,所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366.33亿元,同比增长11.88%;利税总额1635.06亿元,同比增长7.32%;利润总额1062,12亿元,同比增长6.76%。

――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各级联社和所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制,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整合盘活各种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推动工艺美术等特色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认真研究解决中小企业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政府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扩大社会就业。深入基层,化解矛盾,处理来信来访,帮扶困难职工,保障职工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联社职能创新迈出新步伐。各级联社加大转型创业工作力度,巩固发展现有主营业务,积极开拓新的业务,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和合作,部分省市恢复联社机构,加强对成员单位的指导服务,推动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新业绩。

总社和各级联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及时反映诉求,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

积极向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反映集体经济和集体企业的情况,多次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经济运行分析会、专题研讨会、工作协调会,以及通过向政府部门报送行业信息、专题信息,反映小微企业负担重、扶持政策不落实、企业经营困难等集体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总社、联社机构改革中的问题,集体资产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积极参与有关法规、政策的制修订。对发改委、工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有关年度关税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产品目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所提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建议被采纳,涉及轻工12个行业、34项产品,惠及一批集体企业。

总社召开两次专题座谈会,就当前联社和城镇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总社还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体资产出资人等问题,同省市联社联合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编发了《我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将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料编辑《联社动态参考》,供领导参考。

各地联社及时反映集体企业改革、产业发展、职工生活及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推动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二)深化改革,增强城镇集体经济活力

深化产权改革,实现转型发展。浙江联社推进“二次创业”战略,将深化产权改革与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期权激励等办法相结合,对重点企业实施直接注资、与企业经营团队同比例增资、向企业经营团队定向增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的增资注资,提升企业资本实力,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省联社加强资本运作,带动转型升级,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首家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集体企业。密切关注文化传媒、环保节能、创投基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机会,通过股权投资、资本收购等方式实现对新兴产业的直接或间接持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取得大幅提升。全年营业收入75.76亿元,同比增长21.26%;利润总额4.49亿元,同比增长79.19%;母公司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48.91%。上海工业联社新工联集团五个业务板块调整转型:商贸板块“资源整合”,酒店板块“做实做强”,金融服务板块“做稳做大”,房产板块“有保有舍”。集团连续11年盈利,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净利润5800万元。北京市联社在深化改革中着力优化资本结构,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联社净资产逐年增加,连续七年对联社在职会员(职工)进行奖励分红。去年,联社所属的轻工集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

制定改革措施,推进深化改革。吉林省联社制定实施全省联社系统加快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帮助改制后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武汉联社加强指导,帮助企业细化改革改制方案,解决改制启动资金,与政府部门协调,化解困难企业金融债务,妥善解决职工社保欠费等遗留问题。西安联社加强对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分类指导,起草上报《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工业集体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

(三)强化服务职能,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完善服务平台,推进转型升级。总社和各级联社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和科技奖励,推荐重点节能技术,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编制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完成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育和共建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拓展展会功能,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为集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山东省联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编制家具、家电两个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总结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促进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联社系统经济总量占到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0.51%。上海城镇联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成员企业“专、精、特、新”产品的培育开发。去年,投入技术改造和创新资金1.5亿元,开发新产品567个。所属嘉定联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共同改造开发高品质创意产业园区。组建股权投资基金,依托专业投资机构,瞄准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设备、环保节能、互联网经济等产业开展股权投资,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物业资产经营业、金融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连续6年保持净利润10%以上和净资产收益率8%以上的增长率。广东省联社通过搭建“政策宣传、对标管理、联合发展、权益维护、行业协会”平台,指导和助推各地联社和企业的改革发展。山西联社提出从十个方面指导全行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及相关的配套文件,推动全行业转型发展,继续加大对直属单位和联社资产两个资源的重组,完成了山西工美集团和山西城联资产管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作。新疆联社推动以生物发酵为主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

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和特色经济。各地联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和特色经济。广西联社营造特色区域发展的“政务”和“产业”环境,着力打造和培育特色区域品牌,建成18个产业特色区域。荔浦县年产衣架20亿只,销售额18亿元。产值、税收分别占当地工业产值和税收的30%和80%。山东省联社召开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促进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通过政协提案,积极争取工艺美术保护资金。与省人社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艺美术专业职务资格评审体制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开展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广州、江门、肇庆三市在品牌推介、产业服务、产业集群、会展等方面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工美中心建立全省工艺美术人才专家库,积极引导工艺美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参与第三届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品精品博览交易会。

(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就业、民生、维稳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吉林联社借助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围绕组织生产、项目建设、企业创新、民营经济、信息化五个方面,做好服务企业联系点工作,注重发挥“联”的优势,坚持“手拉手一起干”,帮助企业开拓就业门路。截至去年底,全省联社系统共吸纳从业人员94957人。山西联社编辑出版国家和地方有关中小微企业政策汇编,在全省开展“百强项目建设”活动,建立了项目库,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服务。江苏联社积极反映企业呼声,通过网站刊物介绍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行业发展的趋势,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新疆联社实施民生工业促进计划。创建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6个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和4个民生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安排就业人员7000余人。青海联社加大对全省民族手工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用品生产企业。

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广东联社搭建权益维护平台,指导各市、县设立管区,全省已建立各种形式的管区41个,统一经营管理退出企业的残存资产约29亿元。五年间管区所辖关停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覆盖率由35%提升到66%,医疗保险覆盖率由27%提升到79%。上海生产服务联社通过修改章程等,解决退休员工和离开企业员工的股权退出机制,做好联社的维稳工作。西安联社加大对困难职工扶贫帮困力度,开展重点案件“百日大化解活动”。

(五)依法维护权益,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摸清家底,加强监管。天津联社对集体企业投资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清查与核对,摸清了底数,完成了联社资产情况清查报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做好不动产经营、会展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及股权投资。内蒙联社就审计部门提出二轻联社资产归属问题,经请示总社正式批复后,明确资产属性及联社管理资产的合法性,成立了资产管理组织,建立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联社资产不流失。河北省联社依法恢复了对全省轻工集体企业及资产行使管理的职能,积极开展维权确权工作,努力保全省联社资产,并积极调研各市、县联社发展状况,使河北省联社的职能得到相当程度恢复。重新恢复职能的河南轻工集体联社,恢复与地市、县级联社的联系,积极开展资产的保全和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抓紧企业改制准备,争取资金,解决所属企业困难职工的安置等问题。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总社召开了财务工作会议,就严格预算管理,强化监督管理,防止金融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了部署。浙江联社全面开展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完成34项制度的新增和修订工作,推进联社和集团公司规范运营。北京联社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颁布制度44项。上海城镇联社研究探讨联社系统预决算管理办法,指导区(县)联社健全理事会和监事会,组织开展监事会干部培训,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有效运作和权益维护。武汉联社加强对直属单位和改制企业的财务检查和审计,企业实施改制和处置资产做到必审必评,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审计评估备案手续。

(六)探索职能创新,增强联社实力

适应形势新变化,扩大服务功能。上海生产服务联社积极承接政府机构改革中下放的职能,承接国有企业剥离的集体资产,逐步实现对国资委系统集体资产、集体企业的集中统一管理,着力把市联社打造成为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服务集体经济的平台、集体资产流动平台、集体企业监管平台。以市联社、化工联社、医药联社为母体,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了上海上谊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城镇联社针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及时组建上海城联投资发展公司,会同区(县)联社和直属成员企业共同投资开发租赁、机动车回收拆解等项目。

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吉林联社提出“拓展成员,延伸手臂,注重服务,促进发展”的方针,拓展服务范围,扩大联社经济总量。广西联社创建了自治区联社、市县联社之间的服务工作机制。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各市联社扩大成员单位,目前20个特色区域成员达2478家。

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提高集体经济和总社、联社的影响力。总社与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等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集体合作经济创新发展”征文活动,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集体合作经济的实践和创新之路,上海工业联社等单位开展集体经济发展中政策法律环境等调查研究,形成一批理论新成果。总社继续加强同国际合作社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扩大总社和各级联社的国际影响。

二、2015年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在新常态下正在发生深刻而积极的变化,呈现出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减小、质量提升、增速放慢、结构优化等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依然突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产业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口。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分别由2011年的19.9%和15.52%回落到2014年的8.7%和5.2%,其中轻工集体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的增速同期分别由19.95%和23.08%回落到5.25%和4.67%。城镇集体经济既面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又面临自身的特性问题。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增加,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利润增长空间进一步压缩,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不强,质量效益型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多年积累的历史负担尚未完全解决,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由于集体资产监管法规不完善,出资人不能依法确定,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加大了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难度。

同时,我国城镇集体经济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各地联社和集体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转型发展,闯出了一条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和特色的发展路子。城镇集体经济正由传统轻工集体经济转向跨行业、跨产业、跨城乡融合发展,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商业等新业态发展迅速。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正由单一形式转向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和韧劲。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蕴藏着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电子商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为适应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小微企业、集体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2015年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两会”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突出稳增长同调结构、转方式的有机结合,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发挥优势和特色,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总社和各地联社深化改革、创新职能,提升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城镇集体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结构和各地联社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样性,做好今年工作,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按照问题导向,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要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集体经济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集体经济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没有改变,党和政府始终坚定不移支持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决策没有改变。

从近几年总社每年召开的部分省市联社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尽管遇到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困难,参加座谈会的近20家省市联社,每年都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升,在企业改革转制、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职能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联社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展示了新形势下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显示了对发展城镇集体经济的自信。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联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牢固树立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来解决集体企业和职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

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面临的困难比去年还大,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合理区间的增长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基础,稳增长是城镇集体经济保障供给、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的硬道理。要在稳增长中优化结构,用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和产业升级,把稳增长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要发挥优势和特色。巩固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主营业务,积极发展适销对路、有市场前景的日用消费品、老字号特色产品,进一步发展工艺美术、手工业等文化创意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努力使产品和服务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二是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技术结构,加大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端装备、高端材料、进口替代技术的攻关,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三是实施绿色发展。变压力为动力,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破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环境。

(三)以消费者为中心,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我国消费方式正由模仿型、排浪型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定制化转变,商业模式正由传统的店商向线上线下结合、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转变,产品普及和升级换代相互交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要紧紧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加大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紧紧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和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增强创新动力,密切跨界合作和融合发展,发挥消费者的主体作用,满足和创造新的需求,培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项目为抓手,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工程,推进经济合作、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总社、联社内外之间、相互之间的项目合作,总社要为相互合作创造平台,提供协调服务。

(四)增强法制观念,切实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增强法制观念,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依法治理、依法维权的具体工作和内容。我国《宪法》、《公司法》、《物权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对城镇集体资产的性质、产权归属、行使权利都有明确规定。各级联社和企业要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集体资产合法权益,防止集体资产被平调、侵占和流失。

(五)创新完善职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准确把握深化改革、创新职能的总体要求,围绕发展壮大城镇集体经济的大局,坚持为成员单位服务的宗旨,坚持集体经济基本属性和优势、特色,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联社职能,选择和完善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

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研究解决企业改革改制、联社拓展服务领域、集体资产整合、资本融合、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在法规建设等外部环境不完善情况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进程中推进环境的改善。

始终把提升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把发展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作为第一要务,以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发展的动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2015年重点工作

做好2015年工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从全面深化改革中获取发展新动力,提高集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总社和各级联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调研,推动城镇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加大调研力度,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变化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加强集体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统计服务,及时了解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提高反映诉求的前瞻性、针对性,促进城镇集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抓住政府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及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各项举措,积极提出和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重点就改善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及时解决影响稳增长的共性和突出问题,改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降低进口原料关税,对资源再利用实施鼓励,扶持出口等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继续开展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及推荐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平台的作用。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围绕消费者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设计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质优、时尚、环保、实用的新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着力开发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品,满足和创造不同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做好优势品牌产品、品牌培育管理先进企业推荐、评审表彰和宣传。

加大两化融合和“互联网+”进程,优化技术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密切产学研用结合,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瓶颈和短板,加强联合攻关,加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进程。用装备和技术替代人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

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把产业有序转移同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发展新型制造业基地、文化创意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大向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转型力度。继续做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共建复评工作,提升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水平。

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总结城镇集体经济“十二五”期间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提出“十三五”期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三)深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实力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推进集体企业深化改革。总结前段集体企业改革成果,分析研究集体企业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解决城镇集体经济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从实际出发,采用资源整合、资产组合、资本融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优化企业结构和资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经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和融合,增强集体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实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总结完善职工持股制度,探索合理股权结构,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四)进一步推动工艺美术等手工业产业发展

对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手工业指导协调服务,一直是总社和各级联社的重要职能。多年来,总社和各级联社为推动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手工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5年,要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推进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作品创作同市场运作、产业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和精品,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和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等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培育共建和规范管理。

积极承接政府下放职能。做好工艺美术专业职称、荣誉称号的评选表彰和奖励工作。《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明确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交给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总社同轻工联合会合署办公,总社和各地联社要认真抓好承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职能下放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搞清产业和人才分布现状,完善科学分类,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和落实工作。

(五)研究解决总社、联社深化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总社和各地联社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转变观念,转型发展。

认真总结和巩固发展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按照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本着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总社和各地联社的作用,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的要求,研究解决深化改革的实际问题。

一是始终高举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旗帜,保持总社和各地联社机构、队伍稳定,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权益,推进城镇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管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如何变动,这一点始终不能变。要主动加强宣传,增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总社和各地联社职能的了解,增强总社和各地联社的影响力。

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搞好职能定位。根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要求,以及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深化改革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按照最大限度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和联社自身发展的原则,明确职能和机构属性。

三是构建新形势下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努力提高总社和各地联社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夯实基础工作,积极探索受成员单位、政府和社会欢迎的有效工作方式,以有为才能有位的思路和实际工作业绩,赢得各方面的认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完善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领导团队和员工队伍建设,加快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集体经济和总社、联社自身的发展。

(六)营造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和要求,落实总社《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处理好集体资产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发挥各级联社监督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宣传,依法维护集体资产权益。

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契机,继续推动解决城镇集体经济法规不完善、出资人不能依法确认等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有关集体经济、集体资产法律法规的修订,积极参与同集体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

总结宣传各级联社改革发展和职能创新经验,深入开展对联社职能创新与改革发展模式、集体经济产权结构与改革趋势、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城乡一体化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等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编辑出版《集体合作经济干部读本》,推进政府有关部门对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了解和认识。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3

计划与市场:原来不是敌人

早在1979年,刘国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中深入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两者既不是相互排斥,也不是由外在原因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凑合,而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有机的结合。他提出,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必须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国家计划的调节。

1982年,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刘国光率先提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价格趋向合理化。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指导性计划的机制问题需要着力研究,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坚持改革方向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双向协同,稳中求进”

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政策性通货膨胀势头,刘国光和一些经济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将妨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为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环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主张在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宽松环境下,按改革与发展、企业――所有制改革与市场――价格改革两个双向协同的配套原则,稳步地、渐进地推进改革。

在1987年我国理论界和宏观决策界就1988~1995年中期改革思路的讨论中,针对当时部分同志主张改革和发展都要快速推进,用“适度通货膨胀支持高经济增长”的论点,在刘国光主持和倡导下,以他为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了以整顿经济秩序、治理通货膨胀、有选择地深化改革的著名的“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的正确性已被1988年后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成效,从反、正两方面予以证实。

微观搞活与宏观控住

在1985年的文章《略论两种模式转换》中,刘国光指出,1978年底以来,我国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体制模式的转换。新的发展模式的要旨,就是要使速度、比例、效益有一个较优的结合。实现这一发展模式,要求积累的适度,并与消费相协调,以保持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宽松局面,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地增长。

而新的体制模式的要旨,是围绕增强企业的动力与压力,把微观经济搞活,宏观经济控住。这一模式的彻底实现,既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能根治投资饥饿、数量扩张等旧模式的痼疾,有利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控,为发挥企业活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刘国光当时就提出,我国经济大变动中同时进行的两种模式转换,必然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不可能指望两种模式转换是短时间里可以很快完成的行动,它们是一个非常曲折复杂的、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传统模式和传统观念的惯性,能上难下的利益刚性,以及转换过程中的预期不确定性,都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模式转换的进程。

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刘国光又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更新,应成为经济工作始终关注和决策的重要内容”。

善舞“紧缩”与“扩张”

体制转轨完成之前,坚持“总量平衡与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4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转轨;激进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1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5-0034-03

收稿日期:2006-05-04

作者简介:任亚先(1982-),女,山东济宁人。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阚凯(1981-),男,山东济宁人。南开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发源地。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巩固与不断发展并凝固化的传统体制模式,在以后的苏联各个历史时期均未受到根本改革,以至于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极为复杂的矛盾与问题。为什么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有些人认为,这主要是在政治上刚刚取得主导地位的民主派,为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西方的支持所决定的。还有人认为,这是民主派屈从于西方压力的结果。实际上,当时以叶利钦、盖达尔为代表的俄罗斯民主派之所以选择“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

一、“休克疗法”的理论依据

激进学派认为,在现有世界经济条件中,所有的成功经济都在共同市场、可兑换货币、私有制、开放性贸易等大致相同的制度条件下,该制度的趋同性表现在宏观经济的稳定、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因此,激进改革就是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追求以快速的“大冲击”或是所谓的“休克疗法”使经济转型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市场经济的各种要素迅速到位与发生变化。激进式经济改革的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必须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的所有措施以达到终极模式。因此,根据该理论必须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激进学派认为俄罗斯改革前的价格扭曲、产业结构的扭曲、预算约束下的需求过度处于十分严重的状况,因此他们设计了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通过改革一步到位。

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一国发展道路进程的选择。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基础是制度的基本构成,是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经济转轨也是整个社会制度变迁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制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实质,包括经济组织形式、结构、产权、经济活动的制度环境、社会规范和准则等。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旧的制度安排妨碍了经济效率的实现,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激励结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结构的重新构建,能够提供比原有制度结构更大的潜在利润。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实质是要克服苏联时期无所不包的计划体制在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引进新的、更有效率的体制,实现对旧体制的替代,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激进式经济改革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方案,改革的初始阶段和摩擦成本都较大,一次性支付的总成本也较大;随着改革的顺利进行,阻力成本和摩擦成本呈下降趋势,阻力成本是时间变量的反函数。激进式改革实行的是”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总收益曲线呈“大波浪型”。而渐进改革相反,实施的是温和的改革方案,成本是时间的正函数,收益也是呈现“小波浪型”。无论是激进式还是渐进式的改革方案,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和具体内容基本相同,改革方式选择的关键是以较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实现市场经济的目标。激进式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达到改革目标,改革的难度就在于能否克服改革初始阶段总成本大于总收益的矛盾。由于俄罗斯旧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缺乏效率,在制度变迁中如果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每一步改革都可能处于相对的无效率状态,这将导致经济可能长期处于无效率或被扭曲的状态,改革成本将增大。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能以最快的速度打破旧的体制,按照最终目标模式来重新构造新的经济体制。虽然在改革最初阶段成本可能要大一些,在短期内也可能造成经济发展出现暂时减缓、停滞,甚至负增长,但是如果新的体制能够迅速建立,经济结构能迅速到位,就能避免出现社会的动荡,立即解决长期经济扭曲、资源无效配置等问题,从而实现改革的收益。同时,苏联政治体制的解体也使得原有的经济体制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进行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因此激进式经济改革的选择也是效益和实际结合、比较的结果。

二、改革前俄国民经济概况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重新思考[DM)][BW)]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苏联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衰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危机。到了1990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3%。而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国民收入下降11%,GDP下降13%,工业与农业生产分别下降2.8%和4.5%。

1990年,在1 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到1991年,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城市实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到1991年末,零售贸易中的商品储备减少到破记录的最低水平──只够消费32天。1992年1月,粮食储备约为300万吨,而当时俄国内粮食消费每月为500万吨以上。在89个俄罗斯地区中,有60多个地区没有粮食储备和面粉,都在“等米下锅”[1]18-20。社会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正如俄学者指出的:“在俄罗斯(苏联)利用中国改革经验,也许在这一经验出现前的十几年是可行的。因为当中国改革的经验出现的时候(20世纪70年代末),俄罗斯的原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与其说是需要医生,不如说是需要挖坟者了。”[1]6

三、俄政党与人民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苏联长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放弃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包括不放弃指令性计划。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往往体现在指令性指标数量的增减方面,结果造成残缺不全的指令性计划与发育不良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停滞和僵持于这个格局中,就使得本来不正常的经济关系更加扭曲,经济更难以正常运转。

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的大多数政治力量和居民在必须进行自由化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实际上已达成共识。”[4]59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比市场经济更为有效的东西”,“市场经济是人类在经济运行方面所得的成果,不应把它拒之门外”,经济体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继续寻找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上,否则,“对传统体制起不了治本的作用”,因此,“除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别无选择”。

人们对旧体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恶果已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又看到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丰硕经济成果,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转轨国家,从官方到普通居民产生一种“幻想与错觉”,似乎只要向市场经济一转轨,马上就可摆脱危机,很快就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很快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正是这种压力成为俄罗斯加快改革步伐的催化剂。

俄民主派在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为改革方向之后,总结过去改革的教训,决定改变过去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纸上的做法,而是采取实际行动,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此来解决当时面临的依靠传统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这说明,当时“转轨进程启动缘于人们越来越确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3]

四、俄罗斯政治局势的影响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在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实际已停顿,“联盟国家机关已经寿终正寝并且四分五裂”,“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监控实际上都不起作用”[1]21。这是因为,“俄罗斯市场是在苏联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崩溃过程中产生的。它产生于强大的国家体制削弱和瓦解过程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旧的国家调节经济机制陷入崩溃”[2]130。在这一期间,重大事件一个接一个,取缔苏共,最后是苏联解体。这样,在俄罗斯已不存在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掌了权的民主派,在上述政治情况下,下决心实行激进的改革。“改革战略的实质不仅在于要进行极为迫切的经济改革,而且还在于要建立俄罗斯民族国家,这个国家具有一切必要的属性,如预算、稳定的并可兑换的本国货币、税收制度、边防军队、海关、有效的货币制度、可控制的国家银行,等等。”[1]26这也说明,当时俄罗斯可供选择的改革途径已经十分狭窄了。俄有的学者认为,当时俄罗斯最高领导只要愿意,就完全能建立和形成一个权威机构,因此,这不能成为否定当时存在渐进改革可能的理由。但另一些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脱离当时俄罗斯实际情况的,“这只在办公桌上是可能的”。“在纸面上一切都好摆弄,但忘记了存在峡谷。而目前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现实是接连不断的峡谷。”[1]33

五、激进式经济改革的选择也是外国力量影响的结果

外国力量主要从资金和思想意识两方面影响俄罗斯经济改革道路的选择。在经济上,俄罗斯在改革前经济已经入不敷出,国内储蓄无法提供生产投资所需要的必要资金,而当时国外资本对俄罗斯投资又十分有限。1992年转轨前,俄罗斯吸引外资还不到1亿美元。同时俄罗斯还承担着苏联遗留下的巨额外债,急需国外资金的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一些国家在允诺对俄罗斯给予资金援助的同时往往附带了很多经济和政治条件,诱使俄罗斯按照西方设计好的激进式经济改革方案进行改革。例如,在俄罗斯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之初,西方国家制定了大约24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以此为诱饵,要求俄罗斯必须实行私有化改革才能够取得贷款。在思想意识上,西方国家鼓吹新自由主义,宣扬自由的市场能够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受西方舆论宣传的引导,俄罗斯的多数民众认为,既然新自由主义能够解决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也一定能够对俄罗斯经济发展起到作用。受此影响,俄罗斯认为只要全面放开价格,进行彻底的私有化改革,市场经济便会自发形成,市场机制就会自动启动。“休克疗法”恰又提供了实践的“模板”,使得俄罗斯最终选择了这条经济改革道路。

上述分析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俄实行激进改革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激进式经济改革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在实践中又有拉美和东欧成功实例的借鉴,因而俄罗斯选择激进经济改革的道路就成为必然。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俄罗斯经济转轨启用激进方式,即使是不合适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4]

参考文献:

[1]А.В.乌留卡耶夫.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Л.Я.科萨尔斯,等.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5

30年前的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后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了长达一个半小时、1万8千多字的讲话,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高度总结,并明确了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现任常委、前任常委,中央党政军各部门高层,各派中央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共约6000人出席了大会,其中更包括许多亲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的前领导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内重要网站对大会作了实况直播。

在中央纪念大会举行的同时,为期4天的中央高级别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也在北京京西宾馆拉开帷幕。而在此前,在中国媒体和民间各界,有关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总结和各种纪念活动,已大规模展开。中央的纪念大会和汇集了223名政要和学术精英的理论研讨会,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当前,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的关键节点上,30年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的未来,弥足珍贵。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即将进入新的阶段,过去30年的改革历程和经验将成为新阶段的战略背景和发展起点。

为把握总书记的报告精神,记者对多位权威专家和此次理论研讨会的参会代表进行了采访。

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总结

“这一次的报告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前瞻,既总结历史,又展望未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总结”,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用历史总结的方式来凝聚党、教育党、提高党,是最富智慧、最为娴熟的做法。历史总结有助于凝聚和团结人心,对于教育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党的中高层干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党长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成功经验之一。

“这一次的报告中充满着信心,是更上层楼的总结”,已届七十高龄的叶笃初教授谈起报告十分激动,他举例说,报告将改革开放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提并论,称之为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一新提法对改革开放30年给予了高度评价,非常激励人心、鼓舞人心。”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叶笃初认为,不同于中共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等党代会上先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的总结,这一次的总结时间跨度最长、概括最为全面,“不同于阶段性总结,这是一次时代性总结,分量很重,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翻过了跨时代的一页,今后中国的发展将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谢春涛具体分析说,报告的脉络非常清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11个方面高度凝练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不凡业绩;二是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概括成“十个结合”,并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三是就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作了4个方面庄严宣誓,即“四个一定要坚持”的提出,回答了今后的中国“将是怎样的发展前景,应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问题,有利于形成继续改革开放的共识和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在作报告的过程中,总书记用坚定的语气说出了这‘四个一定要坚持’,这样的提法和力度都值得关注。”

“报告的核心在于对30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十个结合’要总体来看,把握其内在的互动关系”,叶笃初告诉记者,这次的“十个结合”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个结合的展开。“十七大报告中的提法是比较集中的,而此次的总结则更加全面、充实,现实针对性更强,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推进和加深,并回答了某些人普遍关心但在认识上存在疑惑和不解的问题,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之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和复杂情况开始浮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改革开放和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困惑和疑问。

对此,的讲话强调了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这种种困难,并坦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同时用三个“世所罕见”对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作出了高度概括。

报告提出,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如此,报告还多次提到艰苦奋斗,这对于当前全党全国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的关键仍然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叶笃初提醒说,报告中“十个结合”的第三条和第十条集中回答了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的两个关键问题,内涵深刻、富有新意,“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87年历史的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这次报告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广的视野,所作出的理性的思考”,在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看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这些困难和风险,就需要以过去30年的宝贵经验为科学指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四个一定要坚持”,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信心和战略考虑。

渐进式改革的成功

一个个事实、一组组数据,凝练成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不凡业绩。30年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图景中,有辉煌亦有波折。“而立”之年,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走向成熟。

此时,总结提炼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举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目的也正在这里。

在1989年、1999年,纪念改革开放10周年和20周年的理论研讨会上,常修泽教授的论文都曾入选,作为亲历者,他告诉记者,这样高规格的纪念研讨会每10年举行一次,会上来自中央、各省区市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参会代表将对于中央纪念大会的报告展开讨论,并将提交研究论文,在会后汇编成册。而参会者带来的这些论文都曾经过层层遴选,可谓好中选优。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此次会议的参会代表共计223人,分别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组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国资委、教育部等数十个中央、各省区市的党政军重要部门和科研机构。在4天的会程中,他们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进行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会议在2008年12月20日李长春同志作重要讲话后闭幕。

梳理和盘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和得失是参会代表的主要关注点,因为,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参考和基石。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分析说,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举世称道的成功范例。而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诸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宝贵经验。这包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改革理论;坚持发展标准,紧紧扣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合理引导,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循序渐进,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坚持因时制宜,把握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对待原有体制基础;坚持兼收并蓄,合理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坚持综合配套,实行各项改革的协调互动;坚持规范操作,推进改革措施的法制化建设等。

应该说,这些经验,大大丰富了人类建设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发展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有这些经验,进一步廓清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渐进式改革方略,这可以视作中国改革道路一个重要的独特之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欣从改革的理论指导、性质、方向、路径等12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她分析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绩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改革是根据本国特定的国情,独立自主并创造性地进行制度选择与制度安排,使市场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形成内生诱致性和自适应的制度变迁轨迹,由此避免了强制性制度移植和输入以及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正因如此,中国改革的国别特色和“本土化”制度创新模式成为转轨经济中独树一帜的模式,在国际上被冠以“中国模式”。

“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前景辉煌,但是,前进的道路仍不平坦”,范恒山认为,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更加缜密的思路,用更为科学的方式,花更大的气力,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努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智慧与魄力应对“后30年”

“未来的30年,将是完全实现现代化的30年,对国家、中华民族、十几亿人民来说,是一个全面振兴的时代”,叶笃初说,“这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将非同一般,很难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和我们相比较。”

“以北京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为标志,中国改革的第一个30年‘这一页’已经掀过,中国改革即将进入下一个30年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常修泽认为,下一个30年历史赋予我们中国所承担的,将是类似奥运“五环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环环相扣,共进共荣。完成这些任务,还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谈及此,范恒山分析说,改革进入新阶段,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强。一方面,比较容易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时期。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的深化,已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紧密连在一起,改革真正成为庞大的系统工程。

另一方面,社会对改革效应的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改革的“目的性”日趋直接和强烈,改革已从以“破”为主,转变到“破”“立”并重和寓“破”于“立”,其建设性要求明显增强;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与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特别是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有公平的机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下一步改革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魄力来应对”,常欣认为,面向未来,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改革将进一步向传统体制最核心的部分深化,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攻坚的任务越来越重;改革将进一步向全面制度创新的方向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越来越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不平衡向平衡、由难持续向可持续的转变,还要因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框架,对改革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统筹协调好国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又要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利益格局下趋利避害,改革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对于改革的领导者而言,也面临着完善改革方式和增强改革动力的艰巨使命。

2009年是第二个30年的开局之年,针对当前的各种复杂矛盾,常修泽建议,抓住国家“力促经济发展”对改革所形成的“倒逼”态势,主动顺势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经济入手”推进政府改革,应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争取在垄断行业改革等几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面对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改革的战略思维需要拓展和提升,需要寻求市场化和社会公正这两个方面的“最佳平衡点”。他认为,在推进市场化时要防止“权贵”,在寻求社会公正时要防止“民粹”。

受访的专家特别提醒,讲话中,“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提法是富有新意的”,也是未来建设的重点。因为党的状况、党的领导的状况和自身建设的状况,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其要点有二:

一是十个结合中的第三条,提出解决好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地位之间关系的问题。现在党群关系很重要的就是,要人民群众参与,发扬民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来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后,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以及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同时,“这也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及政治建设等领域提出的问题”,叶笃初说。

二是十个结合中的第十条,提出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其实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叶笃初说,党员干部如何改造主观世界,总书记在这三年中不断讲,并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部分。比如现在不断地搞教育,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不断抛弃旧东西,接收新东西。

经济体制改革总结范文6

在中国经济由落转稳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确保了主要经济指标不滑出目标区间。但国企改革说易行难,尤其是要在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推行国企改革,困难尤为明显。

首先,经济增长有下行压力。经济增速刚刚进入调控区间,推动经济增长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有见顶的风险,民间投资下滑严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有企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保持国有企业正常运行发展和不因改革而停滞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其次,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高技术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仍然较低,新动能带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抵消传统经济造成的经济下滑,审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维持国有经济的运行态势也是形势所需。

再次,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困境。一些资源型省市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地区,高度依赖国有企业的运行。以甘肃为例,其下辖的金昌、白银、嘉峪关等地级市,几乎都是因企设市,域内企业兴则城市兴,域内企业衰则城市衰。这些地方的国企转型升级之痛,也成为地方发展难以承受之痛。

国企改革在实际推行中阻力重重,制约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制度性顽疾仍然存在。一是顶层设计路径尚需明晰。国企改革不但要有顶层设计的总体目标,还要有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目前来看,当前总体目标和改革任务是相对明确的,但具体的实施路径尚不明晰。二是监管层权力难剪除。国企改革要求进一步剪除监管机构对企业运行的直接干预,给予企业更多经营自。让监管层主动改革、转变角色、下放权力,实施难度比较大。三是地方政府推动改革不积极。国有企业在很多地方处于支柱性地位,是纳税和就业大户,国企改革短期会影响地方经济指标、财政收入和就业,出于对经济发展和维稳的需要,地方政府对推动国企改革并不积极。四是国有企业自身难断腕。国有企业由于多年依靠行政垄断方式经营,自身造血能力已不足,在历史发展中又形成了很长的管理链条、背负了很多社会职能,惯性发展造成国有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让国有企业壮士断腕、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国有企业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点,有政府背景,按市场办事。国有企业还是产业和企业的结合点,有产业规模,按企业运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产业、企业和政府三个维度综合施策发力,推动国企强身健体,才能确保国企改革的成效。

要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为目标做优产业

要把国企改革放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国企做优做强。

一是加强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要加大国有资本在国防军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等领域投入的同时,围绕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要整合国企资源,加强在创新领域、科技领域的联合攻关,确保关键领域有创新突破。

二是加强对过剩产能的全局调配。产能过剩一般指区域性过剩,如果从更大的范围看,也可能是紧缺的。要撤掉区域性隔板,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优质产品和资源在国内进行总体调配和销售。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借机消化部分过剩产能。要加强对落后产能的淘汰清出,为新动能发展留出空间。

三是加强对国有经济的替代培养。要用民间投资的增速对冲国企改革带来的降速。要加强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推动民间投资增速上行。对国有经济占比较大、结构单一的地方,要适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为国企改革留出空间。

四是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集中国有资本,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支持和鼓励国有资产向国计民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不断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要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做强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互联网+”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要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点,注重差异化生产,围绕新需求打造新产品。

二是加强企业资本配置能力。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做优主业,这既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当进行多元化投资布局。以兰石集团为例,在其主业石油钻探行业面临石油勘探业总体下行的形势下,提前布局房地产业,再用房地产业盈利来推动新钻井机的研发。利用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发达经济体资产缩水的契机,主动寻找海外优质资产,加大企业海外投资布局力度。

三是深化企业自身改革。要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为目标,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部署要求,完善公司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建设,合理划分职责、职权。要以瘦身健体为目标,切实减少管理层级,优化组织结构,推动内部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淘汰出清僵尸企业。对央企来说,总部还要下放资产经营调度权,实现集团总部向管资本转变。

要以深化“放管服”为突破发挥好政府作用

国有企业具有国有经济属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要注意厘清政府的角色。

一是要向企业和市场放权。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快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要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用人、薪酬和发展自。要减少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特别是价格干预,要逐步实现从“对生产端实施价格补贴”向“对消费端实施价格补贴”转变,减少价格对生产的扭曲作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企业运行的制度性成本。要放松行业进入规制,让更多民企参与行业竞争,倒逼国企提高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