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类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全球化影响下的经济图书设计思路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紧随时展,以求实、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进口图书的比例相对增多,这对中国经济类图书市场起到了竞争和推动作用,给经济类图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拓展机会。 通过引进外版图书,增进国人对全球经济类图书的关注和学习,对外版经济类图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国民对外版经济类图书设计的审美意识,并有助于国内读者了解和分析世界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新思路。有关此类的图书有: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帝国》、《货币战争》、《美元大崩溃》、《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经济为什么会崩溃》……它们以知识新、质量高、设计别致、新颖而著称,在排版、纸张、印刷等新技术方面,运用得恰到好处,更好的把握书籍设计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别,对书籍设计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使设计者有更多的元素去学习。如《经济为什么会崩溃》[1]的封面设计,画面背景以速写单色线描的形式衬托经济崩溃的凄凉景象,中间位置突出美元、鱼,以及支离破碎的图形,映射出经济萧条背后的逻辑脉络和一个个不同凡响的故事。这本书的特点是醒目大方得体,贴近主题内涵,充分表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中外书籍设计结合的相得益彰。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对外来的先进文化知识,不仅要学习借鉴,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追从,做到科学地、理智地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适时地运用掌握其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在丰富经济类图书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经济类图书的设计水平,使其发扬光大,探索出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把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推上新的台阶。 二、中国本土经济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当前中国本土经济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在这种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正以循序渐进、顺应时展的步伐,迈向新世纪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高峰。对于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人们求知欲增强,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的意识增加,诸如民众所推崇的“股票、债券、理财、投资”等图书也相继增多,这给经济类图书设计带来了更广泛的空间。面对经济上升的新形势,设计者在追求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经济知识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设计水平。如:我在设计引进版图书《公共开支管理——供转型经济国家参考的资料》[2]一书封面时。整体画面采用棕黄砖色沙漠粒特种纸,利用起鼓凸出的形式来体现“资料”的渊博,画面中央以大书套小书的形式表达国家资料的丰富多彩,大书平静淡雅庄重,小书以k线图形式代表股票及经济涨幅的变化,把经济类知识融入到设计中,在了解中国本土经济的基础上,体现经济类图书设计的特点。 随着中国本土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类图书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秉承以读者为本、以中国自身的经济特点为主,做到摒弃旧观念、提倡新思想,丢掉不健康的意识、提倡新观念,在探索中求发展、加快走向市场、迈向世界的步伐,结合中外文化交流服务的宗旨,努力开创、探索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经济特点的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为经济类图书设计提供本土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为延伸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添砖加瓦。 三、中国出版行业现状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纵观经济类图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新时代出版行业的现状是健康发展的,经济类图书市场本着以民为本,以读者需求为主,跟随时展的步伐,围绕当前新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创新内容、提高质量、关注民生、心系群众的特点为总体趋势,充分发挥21世纪经济类图书设计的自身潜质,让其在新世纪出版行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当前的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状况来看,经济类图书市场以出版本国图书为主,以描写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图书类型为多,求新、求实、求快的图书应运而生;从新时代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的具体特点来看,其内容表现方式区别以往,内容不仅包括财政、金融、经济、税务、会计、证券、商贸、投资、世界经济等经济类的相关学科,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开创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局面、拓展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范围;从新经济类图书出版材料和形式来看,以原有的纸质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法规、准则、考试教材、知识常识等,到增加了一些网络课堂讲义、电子教学光盘、视频影像、数码教学等新的出版形式,提高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从新经济类图书的印刷、装订方法来看,新经济类图书从材质、纸张、装订、印刷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纸张的更新、装订的新颖,印刷技术的先进为经济类图书的设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使经济类图书设计得以更好的发挥。受其影响我在设计光盘《现代教育技术》[3]盘面时,针对光盘储存信息量大、使用便利的特点,以光盘外形、质地、便于携带为重点,考虑突出主题字,使画面简洁醒目,适合光盘的阅读,对新时代的电子科技设计有了一个新的尝试。 针对迅速发展的出版行业,图书品种丰富、样式多样化的形式将取代以往陈旧落后、单调的出版方式,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出版物的演变是未来出版业的一个新的挑战,对设计者也是一个新的探索。以新的思维方式、新技术、新材料的表现方法来取代以往枯燥的装帧形式,杜绝不正规的、非法的出版物出版,是探索未来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 四、新时代读者群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类图书出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新世纪读者群欣赏层面增加、学习条件便利、学习机会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快、捕捉信息新的特点,为新世纪读者提供便捷、快速的经济类图书油然而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相对增加,图书的普及性和销售量也相对增多,读者所需求的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进步、雅俗共赏的经济类图书相继出版,它激励设计者为如何满足21世纪读者群的需求,探索出更新、更快符合时展的经济类图书设计。如我在设计《基于转型经济: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务》[4]一书封面时,面对时间紧、设计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以清新、淡雅为主格调,先后采用了电脑特技手法,制作了放射性点、点透视线作为背景点缀,突出转型经济的变化,应用的是新材料麻纹斜线亮光特种纸,使整个画面大方得体,这种表面肌理触摸效果,使人爱不释手,提高了书的品味。#p#分页标题#e# 面对新一代读者群求知欲强、知识更新、信息传达快的特点,设计者在考虑设计图书本身内涵的基础上,应针对时展的变化,设计出符合时代进步特点的图书,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提高经济类图书设计的速度和质量,来满足新世纪读者群知识层面的不同,提高其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促进新世纪设计者不断学习、进取、创新。 作为这个时代从事经济类图书的设计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探索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难点,经常捕捉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出版行业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中国本土经济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谦虚好学、勇于进取地发挥自身应有的才能,利用新技术、新知识,把经济类图书设计得更加完美、耐人寻味,使经济类图书设计在新时代图书出版领域里展现应有的风采,为经济类图书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设计思路。
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实践课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经济法学课应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学者们对法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刑事案件处理能力训练、公司法方面,而对合同法、经济纠纷解决、财税法、市场秩序法等方面还没涉及。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经济法实务》方面的教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构在实训基地建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实地观摩、义务法律咨询等层面上,实训的设计及组织等问题谈及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非法学领域方面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及它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将非法学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司法、刑事诉讼法、环境法法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法学领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对非法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法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法学课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其次,法学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照搬别的学科的任务驱动法的设计方式进行的,而对是否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研讨。再次,法学知识能否用任务来驱动以及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商讨。
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本研究试图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特点是:(1)以实训为重点,重新组合经济法教学内容;(2)在实践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有效结合“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3)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与时俱进,结合经济前沿新现象或典型案例,争取每块知识都能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来。为此,本课题重点要研究的是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为目标,以“合理、适度”为原则,设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四大模块:(1)企业法模块:主要包括企业设立实训、企业机构治理实训、企业合同管理实训、企业用工管理实训;(2)财税法模块: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实训、政府采购实训、企业涉税(缴税实务与节税实务)实训、基础会计记账实训、审计实训;(3)市场秩序法模块。主要包括竞争法实训、产品质量法实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4)经济纠纷解决模块。主要包括谈判实训、调解实训、仲裁实训、民事诉讼实训、行政复议实训、行政诉讼实训。教学方式确定为:以“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实训的组织行式是:大模块情景假设/问题引入———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子模块实训环节(认识子模块———子模块情景假设———学生讨论———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评价———作业回顾)———总结大模块所学知识。
作者:祝华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面向学生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宽,与法学专业相比,教学目标具有差异。当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基础薄弱,对课程认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经济法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之间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如两门课程在名称上相同,在内容上也存在一致性和共通之处,而且往往都是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教授。但是,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所涉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宽
商科类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经济学基础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但据相关数据显示,该课程教师与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教”难“学”,学习效果欠佳,与实际联系较弱。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寻找各专业特点,借助互联网教学辅助平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实践体系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评价,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专业差异;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0引言
经济学作为商科类院校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主要着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商业素养、力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学基础作为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及职业技能的锻炼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商科类各专业的培养重点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等原因导致该门课程难以全面发挥其应有的奠基作用。各专业经济学教师及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教”、难“学”,学习效果欠佳。据麦可思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调研数据显示,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架构中的“重要度”高,“满意度”低,属于关键改进“对象”。本文将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经济类与非经济类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商科类学生的经济思维,更好地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于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改革成果也不断涌现,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其中,有众多教研人员对商科类院校中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在经济学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李强(2013)在《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建议》中提到,当前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体系过广、内容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他提出,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向型范式,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应合理配置教学内容。方鸿(2012)认为,经济学课程的教材适用性差、教学方式单一和考核体制的不完善导致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根据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与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材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林素刚(2009)也指出,通过采取加强针对性的教材建设、改变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措施,可实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提高其综合素质。更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环境下探讨了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手段。俞健萍(2017)则在面临经济学基础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时提出,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内容的扩充是解决教学效果差的关键。杨海波(2017)则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提倡结合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以此改善教学效果。刘加林、周卫军(2018)则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经济学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改革思路,以此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文献分析与学习了解到,当前大多数学者也发现了经济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研究也指出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尤其在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该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教学结果为导向,通过对比分析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成效,确定教学痛点;进而在识别不同商科专业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需求差异基础上,基于差异化对比分析之后凝练教学改革方案,以此提升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效果。
2当前存在问题
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作为高校法学类重点科目,经济法教学一直是高校法学教育重心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对经济法教学,出现了教学内容不统一、考核方式不合理、实践教学缺失等一系列弊端。本文基于对经济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对我国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法学教学;改革思考;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高校法学专业核心学科之一,内含大量实用性课程,涉及到社会应用中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整体呈抽象化和理论化,有一定教学难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量的理论性和概念性内容存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会感觉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对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法学教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杂乱的法学知识体系构架,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实用性法学理论知识,提高日常生活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特点研究
(一)课程综合性较强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法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劳动法、企业制度法、合伙制度法、合同条款法、民事诉讼、社会法律法规等许多社会门类。在后期应用中,与计算机、保险、金融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都有交叉对接,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法学理论概念进行探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类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广泛性了解。其内在综合性导致学生知识理论学习压力巨大,内容驳杂,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混淆,所以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具有很高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高校多媒体经济学论文
一、关于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特征
(一)高校经济类专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仅是我国,当前世界各国均在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经济类专业,这也是应对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类人才以及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所出现的。毕竟经济学与其他文科类专业不同,经济无处不在,经济学就是对于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而经济学中那些理论性知识的来源就是现实条件下的人类对于经济现象的提炼与总结。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经济学重要的教学方式。经济学通常又会被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教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印证现实中的经济数据,从而能够掌握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而微观经济学则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类知识理解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从而能够加深对于经济概念或规律的理解。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兼具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众多专业中,经济类专业不仅具有抽象思维的特性,同时还有着鲜明的逻辑思维特点。其抽象性主要体现于经济学往往将现实中出现的经济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继而高度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定律或是数据模型等,并且正是通过这些经济定律或是数据模型又能够将数字结果高度概括为专业的经济语言。而经济学专业的逻辑性则主要体现于其研究方法上,众所周知,在经济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就是数理分析方法。而数理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采用的是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原理。正是如此,经济学专业在其教学过程中就往往徘徊于抽象性与逻辑性之间,从而使得经济学成为当前较难学习的课程。
(三)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方法为数理方法
在现代经济学中所普遍运用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就是数理分析方法,作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数理分析法采用多种对于经济发生变化的变量通过列方程的形式将变量与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予以展现,并且将这种由变量所影响的关系用几何或曲线的形式进行描绘。可以看出,数理分析方法的整个过程十分复杂,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心理,教学过程也相对枯燥呆板,从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经济类高职的统计学教改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校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经济类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类得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凸显出统计知识在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地位。那么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自学能力较差等特点,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根据自己几年的统计教学实践,对经济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进行浅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高专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学界的讨论热点,有关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与各专业相融合 由于统计学教学时面对经济类各个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注重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有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等等,并针对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不同学时,如营销专业可能会做市场调研分析,应用较多,开设64学时;会计专业做财务分析,开设60学时,物流专业开设51学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同专业不同学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应用的特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有专业特点。 (二)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统计教学课程多是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实际性,统计方法的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课程更突出实用性,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就更应加大推断统计方法的讲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建设始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统计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各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体现其职业定向性。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具体来看,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问式、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 (一)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统计工作过程为向导、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把统计学这门课程以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为线,将所有知识点穿成串来完成。在这条线下有设有九大模块分别是认识统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静态数据特征分析、动态数据特征分析、统计指数分析、统计数据抽样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撰写统计调查报告。在每个模块下设有若干个情景化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的工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提问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并且使学生能够具有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运用这种提问及讨论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也适用于项目教学,完成任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我系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学生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如今高职教育要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因而我们到考核方式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也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每次任务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每次课程结束时进行。这部分成绩每次任务都以100分满,其中包括重点知识内容的运用占80%,小组成员课堂讨论热烈、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操作占10%,小组成员分工操作合理,按时完成操作情况占10%。这部分成绩的评分人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有“自我评价”×20%、“他人评价”×30%、“教师评价”×50%,最后得出该项任务的综合得分。#p#分页标题#e#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对经济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中职学校高效课堂微课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时代成为了21世纪的代名词,同时也融入到了教育之中,俗称为“微课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微课堂成为了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其中部分中职院校就开展了微课堂教学,例如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中职院校的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微课程的效率。因此,微课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其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将微课程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
微课;中职院校;经济类课堂
所谓微课就是利用视频片段教学以构成一个丰富的、结构紧凑的资源包,具有真实的情景。随着时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微时代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微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深化,微课不再是仅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课程方式,而是多种在线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微课的内涵也不断地在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更广了,国际化的经济合作逐渐步入新阶段,交流日益扩大,国内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不断递增,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不断朝着高素质、高业务的方向扩大,这使得作为培育职业化人才的中职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必须朝着更强的外语应用交际能力、扎实的外贸知识等综合化发展。然而目前中职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设置不合理等突出的问题使得中职院校所培育的人才大部分都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给我国的企业和毕业生的就业方面都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广大中职外贸类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中职院校微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中职院校的经济类人才在中小企业之中具有非常大的人才需求,经济类的人才对企业的对外贸易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意味着我国的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都必须提高对中职院校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充分保证教学的环境和资源,为中职院校经济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基础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微时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以此“微课程”也成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经济类课程更是需要微课程的融入。而在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外语应用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外,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在经济贸易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就目前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态势而言,中职外贸类课程极需改革,并且需要不断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高效的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