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知识范例

经济类知识

经济类知识范文1

经济数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段能发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作用具体分析问题如下:

1.1学生生源多样化,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呈现多样化既有普高升学,又有对口升学的学生,而且他们大多是文科毕业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普遍反映数学难学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岸习成绩不够理想。

1.2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

随着教改的日益加快经济数学课程的学时在不断压缩经济数学由80学时减为麟课时。很多新的知识和数学思想要充实到经济专业课程中传授给学生。这就使得教学量大与学时不够的矛盾愈显突出。如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达到削减课时,同时又能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目的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1.3数学课与经济专业课程脱节

经济数学教材中缺少经济学中的实例,数学教学在经济专业中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部分学生有数学“无用论”的思想从内心抵触数学。

1.4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由于科学进步和时代变迁,有些教材上所列内容陈旧,有些新的知识需要充实进来。这便产生了教学内容与教材有部分脱节的现象。能否结合职业师范院校自身的特点编写具有特色的、蕴涵现代数学思想的教材是教改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1.5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矛盾

近些年开展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优点是形象、具体,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如何把计算机和网络合理地应用于传统教学中,以增强教学效果使两者相得益彰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1.6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本身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抵触除了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反复讲解的内容外,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试图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方式应付考试获得学分。

2教学改革方案

以上问题是我校经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努力解决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2.1优化课程结构充实经济背景

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适当删减理论知识部分填充经济学的实例,尽量以当今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引例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引例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其现实的来源和背景,有其经济原型和表现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经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习数学“无用论”的思想。

2.2增加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合作

经济数学教师必须在掌握经济数学系统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经济类、管理类各学科发展的动态以及对数学的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增加经济数学教学的亲和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经济数学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焙养学生解决经济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经济类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实训基地与教学区域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分界。实训基地宜集中布置,但是集中不等同于封闭,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特殊教学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中实现的。实训基地的外部环境与各实训空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校内学习交流互动气氛。因此实训基地内适当适量的交互空间的塑造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

1.3时段性原则

实训基地内的人流,车流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学生使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与生产实践活动,无论是模拟仿真还是真实生产,企业的作息时间就是实训基地的作息时间。这就造成室外休息空间的利用率具有随作息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使一些户外空间产生利用率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实训基地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时段性的影响,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1.4人性化原则

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内的实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且特征明显,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基地室外空间塑造时,要注重对实训者行为心理的分析,注意各实训空间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空间人性化为原则,处理室外空间的组织形式。

2实训基地室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职建筑类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专业岗位实训的特点与功能需求,同时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室内空间环境氛围。

2.1模拟仿真的环境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接轨,要求实训的工作环境尽量贴近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由基地内实训内容以及工作岗的位环境来决定的,在设计时要根据基地的具体性质尽量的模拟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建筑类实训基地具有实训操作空间较大;教学空间、参观空间、实训空间三位一体的特征,这就要求空间内的秩序感方位感的氛围营造。作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其内部环境则要体现其生产的真实性,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要严格按厂房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塑造,设计出良好的机械加工生产环境。再如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要按设计院、设计所的工作环境对室内空间进行重塑,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空间的照明、温湿度、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以及办公家具舒适度、尺度、颜色、材质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空间的组合与室内环境之间的需求,创造交互空间,最后要做好绿化及陈设设计工作,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想象力的思考空间。

2.2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职业文化的传承成为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企业价值观及学校育人观通过实训基地室内环境的塑造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职业操守和企业制度。实训基地内同时具有实训流程及教学使用相关规定,以及生产车间工作岗位所拥有的警示牌与作息时间、生产要求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也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的诞生。例如依附于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室。它的内部空间环境要满足设计工作与情境教学的双重需求,同时体现治学的严谨与设计创作的活跃性;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要在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这是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空间;“引企入校”——企业建在校园实训基地内,直接从事生产与教学实训工作。这些富含学校与企业文化传承的特色空间拥有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质。

3实训基地室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外空间的设计要从实训教学的课程需要展开,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交通组织需要、艺术及文化表现需要的前提下,需要营造出多变的、弹性的具有高职实训文化特质的基地室外空间环境。

3.1实训基地室外空间形态设计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双重化,教师强调“双师型”、学生强调“工读一体”,因此课外的交流,实训或工作中的户外交流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根据界定要素以及围合形式我们可将空间分为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和实训基地动态空间。1)实训基地静态空间:也称之为实训建筑外驻留空间。由于其目的是要为基地内师生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安静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形式,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为主流交往提供的座椅设置。以座椅为中心处理好休憩区域的局部环境设计,一般常设置在绿化凹入处、高大植物下、道路转角处等,营造一种私密、安静、放松、便于交流的微空间。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可采用绿化、座椅、水体、低矮分隔墙、景观雕塑来进行空间界定,同时要善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环境的营造与设计。由于基地内各实训建筑种类不同形体差异性大,有需要大量人流课间休息的广场空间;有需要安静讨论局部小型室外空间;有实训职能转换的过度空间,因此静态的驻留空间要充分考虑景观营造、空间划分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2)实训基地动态空间:可称为线性交通空间,包括供人员集散的广场、道路空间、车辆存放空间。实训基地动态间应相对紧凑、尺度适当。首先要在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理念下合理的组织基地内道路交通的整体布局;其次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要求,一般情况下500m左右是徒步行走的适度距离。再次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形状以及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当道路平直两侧也无绿化环境的时候,人们会感觉道路的长度会超出实际长度;反之当道路曲折回旋,道路两侧环境景观丰富时人会感觉到路的距离变短,由此可见环境景观在动态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是有直接影响的。

3.2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是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的职业文化与审美需求的再创作。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握如下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虽然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其毕竟附属于学校整体规划范畴之中,其景观设计要与校区其它空间的景观相呼应,要进行统一的风格与形式定位,同时兼顾实训功能的特殊需要。2)专属标识原则:景观设计要依据实训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实训内容、岗位特征以及人文理念等进行专属性的设计。通过调整庭院面积、绿植树种搭配、静态空间动态空间的组合实现景观设置的合而不同。注重景观点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的主要识别作用,景观点一般设置在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处。3)开放交互原则:在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的景观需求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开放交互需求,尤其在静态空间中,合理的植物布局、适度的景观设置、驻留空间的景观围合等,有利于创造出户外教室的空间感觉、有辅助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硬质的铺地的平面空间界定能够很好的解决更多人员的交互需求。4)动线指引原则:在动态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各道路、广场、停车场之间的景观设置的串联,多采用常见的道边绿化进行空间界定,如有景观节点设计应考虑其连续性、文化性,同时要与道路联系的主体建筑属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灵动的景观空间。

4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使用者或运动在基地的建筑外部空间,或实训生产劳作于实训车间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要求,要兼顾基地自身的建筑功能性需求、节能需要、艺术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经济类知识范文3

关键词:茶类植物;园林景观;艺术设计

1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中的概述

1.1广义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中的运用

广义的茶类植物指山茶属植物,山茶属是盛产观赏植物品种的一个大类,古代统称为踯躅,在长江南部地区广泛种植,以小乔木、灌木等观赏型花卉居多,山茶属植物普遍生有较大的花冠,而且颜色丰富、排列整齐,人工培育种类繁多,植株造型可塑性大、不同种类花期交错,在暖湿地区能够形成“四季有花”的观赏效果,在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中的应用价值极大,在我国园林景观传统审美中的地位也非常高,目前东南亚、日韩等国家也大量应用山茶属植物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植属,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1.2狭义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中的运用

狭义的茶类植物指作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茶树,人类在对经济茶树的改造、互动过程中,逐渐挖掘和推广了茶树的观赏价值,与其他观赏类的山茶属植物相比,经济型茶类植物的寿命更长,更易造型,抗逆性强,经济成本低廉,既可作装饰植物,又能与茶树的衍生文化广泛连接,而且保留了采摘、制茶的传统价值。因此,很多园林的配置和造景都广泛利用茶树作为装饰植物以表现南国特色园林风格,经济型茶树更多地参与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广泛地进行了应用。

2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艺术中的发展

2.1与观赏文化的关系

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处处可见茶类植物的身影,从最初的培育观赏类茶树,到近来应用经济类茶树进行植树造景、培育副业。例如黄山、西湖、洞庭湖、太湖沿岸等我国著名茶叶产地和旅游风景胜地,都将茶树的生态价值和商品价值发挥出来,既作为观赏植物又作为经济作物,在古典式的园林和建筑当中,把茶树作为视觉审美的一部分,实现园艺树种的综合利用。

2.2与衍生文化的关系

茶类植物在园林文化中不仅只有茶文化一种衍生文化,水文化与茶类植物互相搭配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衍生[1]。茶水不分家,从园林景观来看,水资源是种植茶类植物的必须资源,水景与茶树的配合相得益彰;从茶文化来看,更是与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使茶类植物的欣赏价值全面地链接了传统文化的载体。

3茶类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优势

3.1丰富的种类

茶类植物种类丰富,既有灌木树种,也有乔木树种,其中高大者能达10m有余,低矮者只有几十厘米,不使用其他树种也能搭配出丰富的层次感。在形体处理方面的园艺手段也相对成熟,枝干的朝向、屈伸度和朝向均能人工控制,在花、叶色泽变异等的种类培育方面也具备深厚的历史经验,各地均不乏名品、名种,丰富了我国山茶文化的资源宝库。茶类植物最初以赏叶为主,尤其是经济类茶树,叶片常年青绿,寿命悠久,满足四季有绿的园艺设计要求,花期主要在下半年,能越冬,又满足冬季有花的园艺设计要求,而且每年春季长出轮芽时还兼备制茶效果,使其超越了一半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3.2形体易于设计

茶类植物通常枝叶层次分明,而且生长速度极快,而且树枝内疏外密,枝体下粗上细,属于适合修剪造型的树种。部分茶类植物幼条细软如同藤蔓,可塑性极强,可以按照园艺审美的需求进行塑造设计,部分种类的植株姿态苍老而富有古意,方便利用古典审美眼光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奇石、水景进行搭配设计相得益彰,凸显自然之美与枝叶繁荣的生命活力。

3.3适应能力强

茶类植物易于种植,适用扦插、压条、嫁接等各种栽培手段,成活率很高,培植成本低廉,不需要频繁管理[2]。茶类植物能够适应渗透性强、有机物贫瘠的土壤,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其他树种更为优良,对水肥的要求不高而且生长周期较快,全植成型的速度也比其他园艺树种更高,在行道树、绿篱等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3.4文化内涵丰富

茶类植物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园艺本身,只要与“茶”有直接联系的,一般都会在国人的脑海中产生清雅、自然、宁和等意境的通感,对茶树也有爱屋及乌的好感。因此,应用在园林景观的茶类植物能使游客联想到茶文化,引起思想共鸣。茶类植物对园林景观观赏价值的外延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茶类植物等同于茶文化的心理效应,又会增进茶类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推广和应用。

4茶类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4.1绿篱设计中的应用

街道的绿篱、隔离带等长距离带状绿化带是应用茶类植物的重要场所,茶类植物叶片致密且多为灌木,低矮者能够起到分割空间的隔挡作用,高大者可以阶段式排布作为灌木球[3]。茶类植物中大多数种类生命力强且生长速度快,利于修剪且具有天然芳香,有利于缓解机动车驾驶者的精神疲劳,提升城市的宜居指数。

4.2盆景盆栽上的应用应用

在盆景盆栽上的多属于小植株品种,其树身小且有丰富姿态,枝叶弯曲富有古典之美,作为室内的景观点缀能够给建筑内部带来自然的体验感。或者应用于装饰性盆栽装点居室、阳台等碎片化空间,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而且能增加自然体验。由于茶类植物有天然的芳香,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成活率也较高,观赏效果好且在春季还可以采摘新芽、加工茶叶,起到拓展家居生活乐趣的积极作用。

4.3原产地、采摘园中的应用

茶类植物的主要产区、种植园区应用茶类植物作为园林应用设计,可就地取材,极大程度地节省了成本[4]。而且茶产地、采摘园等不乏游客来往的地区,茶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赏茶、采茶、品茶等深度的文化设计能够使茶园兼备经济价值与观赏效果。因此,在展馆中的园林设计、种植园的园林设计和休息区的园林设计中,都能满足生产和旅游结合、增强园林文化内涵的实际需求。

5茶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展望

5.1大面积种植

茶类植物为条树,嫁接、扦插等人工栽培手法均有丰富的经验,成活率高而且节约经济成本,种植面积越大其成本越低廉。茶类植物树形、颜色、花期可选择的层面非常广泛,既能够在平面视觉上营造出极大的色块,这里指单应用单一品种营造出的视觉之美。此外,也可以在大范围内设计成点缀性的色斑,例如在其他植物如女贞、杜鹃等大面积植被中形成条状、块状花斑。

5.2单独或对比种植

单独或对比种植的主要目的是突出茶树的品种优势,例如以某种植株高大的茶树为主,以植株较矮的多种茶树为辅,或者选用枝条形状规整、叶片形状较大的为主,选取枝条形状特异、叶片形状较小的茶树为辅,或者在颜色上进行差异搭配等。再或者作为其他建筑与树种的补充景观,例如高大乔木下用茶类植物以丰富小景观的层次感,实现赏叶、赏花、赏树一体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在高大建筑旁以灌木的形式作为整体景观的协调配置作用,增加观景的方位感和层次感。

5.3成列种植

突出茶类植物致密多叶的特性,多在住宅区或公园、道路等地进行集中化设置,例如在住宅区内隔位作为灌木球进行规律式的分布,或者利用小型的茶类树种在形道路旁设置为绿化灌木带,形成带状的绿化体系。在公园中,茶类植物可平面式分布,如迷宫式设计、图案式设计等,形成平面构图上的园艺景观。

5.4与其他植物搭配成景

利用茶类植物与其他植物的生态差异,例如视觉差异,茶类植物花期集中在下半年,与花期在上半年的植物进行搭配即可获得四季有花的设计效果,再如茶类植物的花冠较大,颜色以清雅为贵,与色彩艳丽且花冠更大的牡丹、芍药或杜鹃花能够起到互补效果。再例如嗅觉方面,茶类植物且富有清香淡雅的特点,搭配不同种类、不同花期的植物,在嗅觉方面也能够丰富园艺的感官刺激。

5.5与水景搭配成景

水景是茶类植物最重要的自然元素,茶与水密不可分且同为传统园林的代表性元素,必须起到相互映衬,相互突出的效果。茶类植物喜爱排水性良好的坡地,因此地形、水体、植物三者要规划好空间布局,是水体既要起到给茶类植物供水的作用,也要与茶类植物共同形成自然感,体现出茶类植物的生命力和中式园林的自然之美,给游客带来小环境的愉悦和衍生文化的通感效果。

6结语

经济类知识范文4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验证,有关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地位萎靡不振的迹象较为广泛,部分指导教师始终沿用鸭架式口语灌输方式,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力度不足,最终令此类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和现有市场经济结构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产生冲突。因此,笔者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应不断改良完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引导体系,使学生在合理的课程结构中习得应有的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引导策略;主体地位

前言

高等职业院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动机,都围绕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果出发。尤其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对于学生今后各项技能实践改造水准要求极为严格。为了顺利贯彻此类规范指标,相关教学主体需要围绕此类课程实践性教学引导方案加以不断优化完善,在合理范围内开辟校企合作机制;力图令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岗位的实践体验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相匹配,建立足够的面对就业挑战的自信心,最终朝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所期望的经管类人才结构模式,不断成长发展。

一、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经济管理类专业诸多教学不良状况的客观论述

(一)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规范指标设置得过于模糊

通过观察验证高职院校内现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引导体系架构,发现不管是在教材内容或是个体改造目标方面,都始终倾向于理论研究角度,涉及实践应用性辅助因素为数不多,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诉求产生冲突。在教学理念方面,大部分教师认定,只要将相关理论内容及时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为其今后经济管理实践工作提供合理的指导性建议。

(二)实践性教学引导环节无法深度覆盖落实

长期以来,涉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引导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的迹象,在高职院校内广泛分布,并且存在完全效仿普通高校做法的弊端迹象,如过分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效果,单纯地将学生个体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补充单元,包括淘汰经济管理类项目的深度研究活动等,无法紧跟时展步伐,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实工作处理得始终不够到位。

(三)指导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质量客观评价能度着实有限

随着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的日益剧增,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被直接聘请到对应院校任职,尽管此类群体专业知识积存丰厚,但往往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掌控潜质,导致能够指导监管学生实习训练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开始出现严重失衡危机。透过客观角度验证,各类高职院校目前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算完整,就是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其无法联合各类生活状况进行经济管理类问题挖掘、分析和系统化解决,自身已有知识和实践技能衔接也出现深度脱节隐患,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工作造成的冲击效应也将空前巨大。

二、我国高职院校科学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解析

(一)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技能激活改造的关注度

社会基层大众一切知识、技能、素质训练成果,都源自于丰富的实践活动,这类现象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想要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贯彻实践教学规范指标,就必须针对学校既有办学特色和实践引导方案进行精确改良,杜绝过往课堂知识满堂灌行为弊端的重复上演。具体来讲,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期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主体适应地位的关注度,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时间,并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和外国人性化服务理念,进行多元化课堂引导情境搭建,令学生在趣味性实践操作单元中激活自主性长远研习意识,愿意在课后联合图书馆、网络渠道进行自我多角度完善,为今后特定岗位职责承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筑以技能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引导和规范质量客观评估体系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控制范畴之下,有关全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指标,正朝着兼具高度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诸多挑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迈进。其次,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指导教师可以联合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加以改良沿用,顺势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管评估体系,即借助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金融、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能使高职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辅相成地发展。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引导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相关指导教师全程发挥思维创新能效,定期参与各项技能实力拓展培训活动;同时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联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模拟单元,为学生今后适应特定经济管理岗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者:张果果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海.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03):79-84.

[2]陈明.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学教学改革建议——以滁州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0,13(04):105-121.

经济类知识范文5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在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紧随时展,以求实、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进口图书的比例相对增多,这对中国经济类图书市场起到了竞争和推动作用,给经济类图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拓展机会。   通过引进外版图书,增进国人对全球经济类图书的关注和学习,对外版经济类图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国民对外版经济类图书设计的审美意识,并有助于国内读者了解和分析世界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新思路。有关此类的图书有:美国的《次贷危机》、《金融帝国》、《货币战争》、《美元大崩溃》、《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经济为什么会崩溃》……它们以知识新、质量高、设计别致、新颖而著称,在排版、纸张、印刷等新技术方面,运用得恰到好处,更好的把握书籍设计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别,对书籍设计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使设计者有更多的元素去学习。如《经济为什么会崩溃》[1]的封面设计,画面背景以速写单色线描的形式衬托经济崩溃的凄凉景象,中间位置突出美元、鱼,以及支离破碎的图形,映射出经济萧条背后的逻辑脉络和一个个不同凡响的故事。这本书的特点是醒目大方得体,贴近主题内涵,充分表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中外书籍设计结合的相得益彰。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对外来的先进文化知识,不仅要学习借鉴,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追从,做到科学地、理智地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适时地运用掌握其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在丰富经济类图书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经济类图书的设计水平,使其发扬光大,探索出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把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推上新的台阶。   二、中国本土经济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当前中国本土经济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在这种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类图书设计正以循序渐进、顺应时展的步伐,迈向新世纪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高峰。对于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人们求知欲增强,提高自身素质、拓展知识面的意识增加,诸如民众所推崇的“股票、债券、理财、投资”等图书也相继增多,这给经济类图书设计带来了更广泛的空间。面对经济上升的新形势,设计者在追求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经济知识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设计水平。如:我在设计引进版图书《公共开支管理——供转型经济国家参考的资料》[2]一书封面时。整体画面采用棕黄砖色沙漠粒特种纸,利用起鼓凸出的形式来体现“资料”的渊博,画面中央以大书套小书的形式表达国家资料的丰富多彩,大书平静淡雅庄重,小书以k线图形式代表股票及经济涨幅的变化,把经济类知识融入到设计中,在了解中国本土经济的基础上,体现经济类图书设计的特点。   随着中国本土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类图书将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秉承以读者为本、以中国自身的经济特点为主,做到摒弃旧观念、提倡新思想,丢掉不健康的意识、提倡新观念,在探索中求发展、加快走向市场、迈向世界的步伐,结合中外文化交流服务的宗旨,努力开创、探索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经济特点的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为经济类图书设计提供本土所特有的艺术风格;为延伸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添砖加瓦。   三、中国出版行业现状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纵观经济类图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新时代出版行业的现状是健康发展的,经济类图书市场本着以民为本,以读者需求为主,跟随时展的步伐,围绕当前新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创新内容、提高质量、关注民生、心系群众的特点为总体趋势,充分发挥21世纪经济类图书设计的自身潜质,让其在新世纪出版行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当前的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状况来看,经济类图书市场以出版本国图书为主,以描写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图书类型为多,求新、求实、求快的图书应运而生;从新时代经济类图书出版行业的具体特点来看,其内容表现方式区别以往,内容不仅包括财政、金融、经济、税务、会计、证券、商贸、投资、世界经济等经济类的相关学科,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开创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局面、拓展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范围;从新经济类图书出版材料和形式来看,以原有的纸质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法规、准则、考试教材、知识常识等,到增加了一些网络课堂讲义、电子教学光盘、视频影像、数码教学等新的出版形式,提高了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从新经济类图书的印刷、装订方法来看,新经济类图书从材质、纸张、装订、印刷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纸张的更新、装订的新颖,印刷技术的先进为经济类图书的设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使经济类图书设计得以更好的发挥。受其影响我在设计光盘《现代教育技术》[3]盘面时,针对光盘储存信息量大、使用便利的特点,以光盘外形、质地、便于携带为重点,考虑突出主题字,使画面简洁醒目,适合光盘的阅读,对新时代的电子科技设计有了一个新的尝试。   针对迅速发展的出版行业,图书品种丰富、样式多样化的形式将取代以往陈旧落后、单调的出版方式,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出版物的演变是未来出版业的一个新的挑战,对设计者也是一个新的探索。以新的思维方式、新技术、新材料的表现方法来取代以往枯燥的装帧形式,杜绝不正规的、非法的出版物出版,是探索未来经济类图书设计的新思路。   四、新时代读者群对经济类图书设计影响的新思路   随着21世纪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类图书出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新世纪读者群欣赏层面增加、学习条件便利、学习机会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快、捕捉信息新的特点,为新世纪读者提供便捷、快速的经济类图书油然而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相对增加,图书的普及性和销售量也相对增多,读者所需求的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进步、雅俗共赏的经济类图书相继出版,它激励设计者为如何满足21世纪读者群的需求,探索出更新、更快符合时展的经济类图书设计。如我在设计《基于转型经济: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务》[4]一书封面时,面对时间紧、设计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以清新、淡雅为主格调,先后采用了电脑特技手法,制作了放射性点、点透视线作为背景点缀,突出转型经济的变化,应用的是新材料麻纹斜线亮光特种纸,使整个画面大方得体,这种表面肌理触摸效果,使人爱不释手,提高了书的品味。#p#分页标题#e#   面对新一代读者群求知欲强、知识更新、信息传达快的特点,设计者在考虑设计图书本身内涵的基础上,应针对时展的变化,设计出符合时代进步特点的图书,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提高经济类图书设计的速度和质量,来满足新世纪读者群知识层面的不同,提高其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促进新世纪设计者不断学习、进取、创新。   作为这个时代从事经济类图书的设计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探索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难点,经常捕捉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出版行业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中国本土经济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谦虚好学、勇于进取地发挥自身应有的才能,利用新技术、新知识,把经济类图书设计得更加完美、耐人寻味,使经济类图书设计在新时代图书出版领域里展现应有的风采,为经济类图书探索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设计思路。

经济类知识范文6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面向学生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宽,与法学专业相比,教学目标具有差异。当前,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基础薄弱,对课程认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因此,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经济法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之间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如两门课程在名称上相同,在内容上也存在一致性和共通之处,而且往往都是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教授。但是,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学生所涉专业广泛,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宽

应用型本科高校吻合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及电子商务等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非常广泛。经济法课程体系本身比较庞杂,涉及到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知识,虽然从理论深度上讲要求不高,但其所涉及到的内容甚至超过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

(二)与法学专业相比教学目标具有差异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从事法学研究或法律实务工作,决定了两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首先要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在具体的经济实务工作中增强守法、用法意识,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注重增加知识面的宽度,降低理论深度,将课程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懂”法“、用”法而不是“精于”法“、研究”法。

(三)要求教师具有法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复合型知识体系

授课教师应在扎实法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熟悉经济、管理等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将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融入经济类专业学生所熟悉的经济专业知识体系内,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经济法入门难、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经济类专业培养通经济懂法律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客观层面来看,经济类专业学生欠缺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背景,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理解起来相当吃力,结果使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主观方面来看,有些经济类专业学生并没有把经济法当作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看待,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不同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法知识的内容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各有侧重。如市场营销专业,除了要重点学习市场规制法方面的重点内容外,还需要着重介绍民事制度、合同法、广告法等法律制度;财务管理或会计专业,则应当着重介绍财政法、税法、会计审计法、票据法等法律制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及教师却忽视了不同经济类专业学生对经济法知识需求的差异性。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

理论传授是传统经济法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阐述,只注重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不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满堂灌”使得教学过程沉闷乏味,即使偶尔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也是教师分析为主,经济类专业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法律思维而无法参与,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使经济类专业学生在通晓经济法律的基础上,具有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法律事务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对经济法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经济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教”“学”并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实践能力,最具实效的途径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素材的选择,同时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学生贫于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要对案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作一定的处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展开讨论,寓理论于案例之中,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专业特点恰当选取和处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选择,选择教材的时侯,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设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需求的差异性。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紧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最需要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三)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教学法中,教师应善于置疑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掌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为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提供保障。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经济法的新知识、新信息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在经济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合理安排内容,科学把握每节课的课程容量,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接受知识的时间。生动的案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可以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在案例教学法中,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选择,围绕专业特点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同时要对案例材料的内容和难易度作必要的处理,循序渐进地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教学法由教师给予启发性的提问,以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主。但是讨论法的运用除了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之外,还需要充裕的课时,并处理好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对问题的分析,及时总结学生讨论的核心和重点,使学生的讨论有始有终。

作者:王艳 单位:长治学院法律与经济学系

经济类知识范文7

一、经济法实践课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总体上,我国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经济法学课应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学者们对法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法研究甚少,有研究者也仅限于刑事案件处理能力训练、公司法方面,而对合同法、经济纠纷解决、财税法、市场秩序法等方面还没涉及。虽然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课题以及《经济法实务》方面的教材,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的,而且大多是建构在实训基地建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实地观摩、义务法律咨询等层面上,实训的设计及组织等问题谈及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非法学领域方面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及它带来的正面影响,进而将非法学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司法、刑事诉讼法、环境法法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法学领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对非法学专业(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法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法学课堂的研究都只是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其次,法学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是照搬别的学科的任务驱动法的设计方式进行的,而对是否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研讨。再次,法学知识能否用任务来驱动以及实际效果如何值得商讨。

二、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教学的思考

本研究试图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特点是:(1)以实训为重点,重新组合经济法教学内容;(2)在实践的方式上不拘泥于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实习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有效结合“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3)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上,与时俱进,结合经济前沿新现象或典型案例,争取每块知识都能用线条直观地表现出来。为此,本课题重点要研究的是适应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两大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悟、有所知”为目标,以“合理、适度”为原则,设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四大模块:(1)企业法模块:主要包括企业设立实训、企业机构治理实训、企业合同管理实训、企业用工管理实训;(2)财税法模块: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实训、政府采购实训、企业涉税(缴税实务与节税实务)实训、基础会计记账实训、审计实训;(3)市场秩序法模块。主要包括竞争法实训、产品质量法实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4)经济纠纷解决模块。主要包括谈判实训、调解实训、仲裁实训、民事诉讼实训、行政复议实训、行政诉讼实训。教学方式确定为:以“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导入、问题引出、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实训的组织行式是:大模块情景假设/问题引入———子模块之间的关系———子模块实训环节(认识子模块———子模块情景假设———学生讨论———法律分析———角色扮演———实训评价———作业回顾)———总结大模块所学知识。

作者:祝华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类知识范文8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专业差异;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0引言

经济学作为商科类院校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主要着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商业素养、力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学基础作为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及职业技能的锻炼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商科类各专业的培养重点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等原因导致该门课程难以全面发挥其应有的奠基作用。各专业经济学教师及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教”、难“学”,学习效果欠佳。据麦可思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调研数据显示,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架构中的“重要度”高,“满意度”低,属于关键改进“对象”。本文将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经济类与非经济类各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商科类学生的经济思维,更好地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于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改革成果也不断涌现,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其中,有众多教研人员对商科类院校中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在经济学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李强(2013)在《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建议》中提到,当前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体系过广、内容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他提出,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向型范式,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应合理配置教学内容。方鸿(2012)认为,经济学课程的教材适用性差、教学方式单一和考核体制的不完善导致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根据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与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材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林素刚(2009)也指出,通过采取加强针对性的教材建设、改变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措施,可实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提高其综合素质。更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环境下探讨了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手段。俞健萍(2017)则在面临经济学基础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时提出,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内容的扩充是解决教学效果差的关键。杨海波(2017)则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提倡结合互联网创新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以此改善教学效果。刘加林、周卫军(2018)则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经济学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并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等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改革思路,以此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文献分析与学习了解到,当前大多数学者也发现了经济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研究也指出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尤其在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该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教学结果为导向,通过对比分析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成效,确定教学痛点;进而在识别不同商科专业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需求差异基础上,基于差异化对比分析之后凝练教学改革方案,以此提升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效果。

2当前存在问题

2.1教学大纲“以全概偏”,教学目标不精准。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商科类院校,经济学基础是各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对我院2019级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可知,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职业素养及技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其中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我院当前对经济学基础该门课程的受教群体仅划分为经济类及非经济类,未充分考虑非经济类中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教学大纲的针对性较弱。例如会计专业和互联网金融专业都是经济类专业,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基本能力课程;而在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该门课程则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这一差异体现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使得相同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识别培养目标差异,定制差异化教学大纲对提升教学效果,精准把握教学需求至关重要。

2.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出现难“教”难“学”。从当前经济学基础教学效果看,该门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挂科率较高、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教师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教学难度大。当前我院的经济学基础教学仍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通用的基础案例分析。在具体教授过程中,未充分体现出各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诉求。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搞好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精准对标其职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在教育中体现出未来职业对学生自身的技能与素养的实际需要。当前的教育手段较为单一,无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使得经济学这门在商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无法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学院、教师等教学主体应引领学生从“教中学”向“做中学”“赛中学”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学习,切实解决“教”“学”难点。

2.3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难致用”。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属于经济学领域较为基础的理论性科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性较弱;我院作为商科类高职院校,对经济学的学习又必不可少。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喜欢玩中学、有趣欢快的学习氛围,对于实践性高的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且喜欢新鲜有趣的学习方式,所以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一直找不到支点,是学生的痛点。为学生搭起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桥梁,创建符合学生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环节,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

3改革政策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3.1“定制化”教学大纲模拟“准时制生产”的管理学理论,逆向制定各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大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作为商科类专业基础性课程,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更应凸出其在不同专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及时捕捉市场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需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而明确学习成果要求,再依此明确本课程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知识要求,最终定制各专业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由此才能凸显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做到由“需”定“供”,提升教学效率。

3.2“创新性”教学方法。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院各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这也是造成该课程“满足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这一问题,应在结合“定制化”大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各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对战等新颖环节,辅以互联网教学平台,由此加强各章节教学与实践的关联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对该课程难“学”的惧怕心理。

3.3“多元化”教学案例。在当前我院所使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中,各章节案例较为陈旧,且专业针对性不强,案例与学生自身关联度较弱,使得学生在学习讨论中缺乏兴趣,这也是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壁垒之一。为改善这一问题,经济学基础教师组应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进行教学心得探讨,为不同专业选取各自专业领域相关的新颖教学案例,形成每一学年不断更新的教学辅助资料。通过这一举措,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性,增强经济学课程与其专业的关联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3.4“多维度”“全时段”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也是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敦促教学主体改善教学环节的重要方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教学目标也应配备不同的评价体系。当前我院各专业对学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评价仍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维度单一且缺乏灵活性,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对该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与技能要求差异。单一的评价标准会逆向造成“教”与“学”的目标及方式的单一,从而造成学习成果不佳,削弱该课程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能。因此,我院应建立“多维度”“全时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专业培养目标,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学评价重点;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地推出“学中评”的“全时段”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评价主体可以在教学与学习中开展教学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改进,形成教学、评价、改进闭环。

3.5“强关联”实践体系。实践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着重培养的目标之一。由于不同专业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不同,使得不同专业培养体系对经济学课程的需求不同。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加强经济学基础在实践中与其他横向课程及纵向课程的关联性,采取与各专业高度关联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加强学生分析与专业相关的新闻内容、与其他课程进行联合实践教学等,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学基础在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基石作用,成功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4实施效果

4.1增强经济学课程与不同专业的适配度。通过定制不同专业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方法、甄选的教学案例及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经济学基础课程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充分融合,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的适配度,发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基石作用。

4.2增强经济学内容与技能需求的契合度我国高职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具备职业技能是学生能够成功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商科高职教育中,通过对比分析各专业教学体系对经济学课程的实际技能需求,调整当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以“产”促“教”,形成符合知识、技能及素质需求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与职业技能,发挥该课程的最大效用。

4.3提升教、学主体对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通过以上改革内容,实现在保证经济学基础课程重要度不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与学生的学习满足度,使得经济学基础课程由高重要度、低满意度的“关键改进对象”转变为“双高”的“优势科目对象”,充分体现经济学课程在商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4.4加强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优化后的经济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拉近了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得经济学基础课程变得更加“接地气”;同时“强关联性”的实践体系也增进了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互动与融合,由此加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消化与运用。

4.5提升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学案例、评价体系及实践内容的改革,全方位为教学主体定制适合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学习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降低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培养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